观自心,大概分成四个层面:念头、情绪、心态、心体。念头,即各种各样的想法;情绪可以笼统地分出苦、乐、无记,但也包含很多隐藏的、阴暗的、幽微的情绪;心态和情绪不同,情绪可能是表层的,但心态隐藏在底层,心态其实就是一个人的性格,而且它是变化的。心体分世俗和究竟,世俗心体,就是八识;究竟心体就一个——法性。这是内观的四个重要层面。内观固然很关键,但我们要掌握怎样的观察方式呢?——编者按
观察就是需要一步一步深入的,要建立这些观察方式也有四个层面:
要通过闻思建立见解,一定要去读经论。我们为什么要学唯识、因明、俱舍论呢?就是要去发现前辈们、大德们,他们是怎么把人的心进行分类的,以及心的运行规律是什么?然后你会知道:“哇,原来心所有五十一个,它运行的方式是什么……”
其实我从来没有把唯识讲得非常详细,如果有时间和机会,我来跟大家讲一下唯识里面心运行的规律和方式,讲起来会很精彩。唯识说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是,如果你要结合教理来讲心的运行规律和方式,那就需要既有闻思又有修行的人来听,才能听懂、才会觉得有意思。不然就会变成天方夜谭或者讲一些干巴巴的名相,大家都没有兴趣,也听不进去。
唯识并不浅,很多人说:“中观破唯识。”其实中观破的是随理唯识,真正的唯识(随教唯识)是没办法破的,那是弥勒菩萨讲的,根本上是佛陀讲的。随教唯识怎么破啊?它的观点属于非遮,高过自空中观的观点。唯识的“识”是心识的“识”,它认为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现象都是心的分别而成的,所以叫“唯识”——唯一是“识”,即所有现象唯一是分别。
就是要在座上观修,既要修禅定,同时还要观修出离心、菩提心以及单空的见解,然后生起见地。为什么要去观修这些呢?
如果没有出离心,你根本不可能去观内心,你的注意力全部在世法上——这是大部分居士的毛病,你都不能发现自己的注意力在世法上,甚至把世法解释为你追求的佛法。很多人认为:解脱就是住莲花做的房子,真的好漂亮啊,如果有,那一定会很贵,然后莲花做的房子里面有好多空行母(空行勇士),这些都是世法,但有些人把这些追求当成是佛法。然后进到团体中:“哇,布施好有钱哦!有这样那样的功德……”从来没有想过要去消灭人我执和法我执,所以一定要去观修出离心。
然后要观修菩提心。有人问:“观修菩提心对断除烦恼有什么好处呢?”很多烦恼就是自私造成的,如果有了菩提心,还不要说真正去利益他人,首先利益的是你自己——你因自私产生的烦恼,用菩提心一观,烦恼马上就会消失。
单空也一样,很多烦恼都是因为你执实,如果单空这种觉受生起来,有什么情绪直接去印照,情绪就消失了。当然,印照是不究竟的,以前江味农居士经常说自己修般若就是用“印之”这种方式,把一个情绪、想法,甚至现象,用空性的观念和感受去印之,这是一种观修,其实就是四夺的内容。
你们一定要记住,印之不是究竟的行为,从空性的角度(究竟的角度)来说,如果你认为这是证悟,那就是“失地”。甚至把什么都印了,一片大空,认为那是空性,这些都是错误认知。如果从单空的角度去看,我们说“夺掉所境叫单空”,印之就是去夺,如果你还有夺,那就不存在真正的解脱。它是单空的见地,对于对付烦恼有很多好处,如果训练成熟,烦恼一现前,你一内观,发现烦恼,一下就可以把它去掉。
第三,大中观、大手印、大圆满。
最后要去学最究竟的观察方式——大中观、大手印、大圆满,这就有一匹布那么长!
学习大中观,首先要学习中观,要进行闻思,然后要进行详细的讨论、辩论,思考很多东西。并不仅仅是知道了五大因、四大因,然后这样破一破、那样破一破,就懂了。比如《中观根本慧论》中的二十七种“破”,其中的道理我们好像都背熟了,但也不见得懂中观。你可以在逻辑、思维层面上明白,但心是不承认的。
心执实是一种习惯,要破坏这种习惯才是真正开始趋入修行、才真正地建立大中观的见地。中观和大中观的区别在哪里?自空中观就是一个“空”,它其实要离开四边,建立一个法性才行(这就到了大中观的层面)。
大手印也一样,它以心为道。什么叫“以心为道”?心是什么?怎么为道?建立觉知,要如何让觉知离开执著?要怎么才能安住?其实这需要老师。大圆满就更厉害了,上来就以法性为道、以智慧为道(而且是根本智慧)、以胜义菩提心为道。那么最需要什么呢?信心、福报以及准确有效的窍诀,当然,你得对上师有很强的信心。
这是最后一种内观方式,你内观自己,无非就是能观和所观,而所观的全都是烦恼。如前所说,烦恼分为念头、情绪、心态以及心体,世俗心体也是烦恼,它是烦恼的根,就是阿赖耶识。最后去观心体的其实就是大中观、大手印、大圆满,但它除了明了自心心体以外,也能明了念头、情绪、心态。
如果我们以大圆满的智慧去观念头,那叫法性游舞,念头越多越快乐;观情绪,比如我们有贪,贪越大越好,它也是法性游舞;观世俗心体,它根本不成立,就是法性的光明。这是以大圆满作为能观,大手印、大中观在根本上也是一样的。大手印、大中观、大圆满只是趋入的方式不一样,其实用于能观的东西都一样。
当我们还没有建立比较究竟的能观工具时,那么可以用单空、菩提心以及出离心的方式去进行观察。这样的觉受可以进行观察,这样的境界也可以进行观察,最差的话,学了那么多经论,我们起码可以去思维。
比如一个人受了气,回去想:“算了算了,他是我妈,我不要生气了,我不要生气了。但我心里还是很生气啊,我不要生气了……”这也叫对治,你在用思维对治——用你的念头对治你的心态,虽然打起来很苦,但最初就是如此。因为你能观的工具没有建立好,没有走到那一步。
你要是达到了大圆满的程度,你一看:“哎呦,这个好安逸哦,再来厉害点的!”真的会如此,所以大圆满修到一定程度的人,他就希望有一些违缘,产生一些更不好的东西,然后发现它还是法性,这样修行境界就会提高,叫做“训练妙力”。
这是建立观察的方式。建立能观、所观的方式,就可以分为这四个层面。
——摘录并整理自《修心八颂》第3课
【注:本初稿内容暂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淨土宗朝暮功課
- 略谈唯识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