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我们要去修单空,我经过多年的阅读、修行,就总结了一个方法,叫做“四夺”。“夺”有两重意思,一个是破;一个是破完了的意思。破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破完了,就是达到终点的一种状态(勉强说是一种状态)。
什么叫“四夺”呢?这个词实际上是取自临济禅师的临济四料简。临济是一个很大的禅师,叫临济义玄。禅宗有五个大宗派,后来加两个小派,叫做五宗七派。所谓“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五叶其中一个就是临济宗。临济宗的祖师是就临济义玄,他写过一个“四料简”,说的就是证悟中间的心和境的四种情况。
既然我借用了人家的词汇,为了表示对他老人家的尊重,所以我来把这个临济四句给大家做一个解释。但是我们的“四夺”跟它比较起来,比它低级很多。他说的是证悟的状态,我们的“四夺”是说单空修行的状态。我只是借用了他这个词,所以二者是不能类比的。
但是借用这些高级的文句来说一个比较低级的修行,怎么都得给人家一个交代 ,所以说我把它粗略地解释一下。因为我也没证悟,证悟后的状态我没办法说,我只能够从闻思的角度给大家讲一讲。当然关于临济四料简的解释有很多,大家可以去看,网上一搜都搜得出来。但是还是要谨慎一点,网上绝大部分都是扯淡的!
临济四料简是临济禅师有一次开示说:“我有四个方法来度众。我有时候夺人不夺境;有时候夺境不夺人;有时候人和境同时夺;有时候人境俱不夺。”然后他的弟子克符就问,什么是夺人不夺境呢?古代人不像我们现在说大白话,他们说一些隐语、诗句、偈子,搞得我们这些没有那时候语境的人心痒痒的,听又听不懂,很恼火。他说:“煦日发生铺地锦,婴儿白发垂如丝。”又问他什么叫做夺境不夺人呢?他说:“王令已行天下遍,将军塞外绝烟尘。”什么是人境俱夺呢?他说:“并汾绝信,独处一方。”那什么是人境俱不夺呢?他说:“王登宝殿,野老讴歌。”
有谁看得懂的?这个是天书啊!但是如果有人读过禅宗的,特别是对修行有体悟的人,应该可以看得懂。这是“临济四句”。其实禅宗里面有很多很多这方面的理论、窍诀,好多都是大圆满的窍诀,非常殊妙!
什么叫“夺人不夺境”呢?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人”和“境”。在很多的书籍里面,把“人”说成是“人我”,“境”说成是“法我”。这个是不对的。如果“人”仅仅是“人我”,“境”仅仅是“法我”,这个句子的程度就不是那么高了。禅宗根本就不会去说这些,他一下就说法性。只要认识了法性,“人我”早就烟消云散。临济四料简绝对不可能那么简单地去说“人我”这些。所以很多人解释“临济四句”是望文生义,一看就是门外汉。
临济禅师说的“人”就是“能”,“境”就是“所”。那么“能”在这个时候要解释成什么呢?就是心。所有的佛法里面,特别是高级的佛法,你们如果去研究、去修行的话,你会发现其实全部都在两个问题上打架、纠缠——心跟境的关系。心是什么,境是什么,心跟境的关系,都是在这上面纠缠。
“境”是什么?遍计我执、依他起……全部都是讲这个东西。“心”又是什么?自证分、如来藏……全部都在这上面探究。在禅宗里面,要瞄准的核心,一定是瞄准心跟境的关系。
什么是“夺人不夺境”?我不管外境是什么样的,只要明白“心”是什么,把“心”给破了。这个“夺”不是逐渐地夺,是一下就明白。心一下明白了,就会出现什么样的状态呢?叫做“煦日发生铺地锦,婴儿垂发白如丝。”如果是没有证悟的人,你根本就没办法理解。“煦日”就是早晨刚刚出来的太阳,太阳出来以后,地上像铺了锦缎一样,非常的柔和、美妙、漂亮。它说的是一种觉受。初初证悟的人,认知了那个心性光明以后,就是如此。
心被破了,人被夺掉了,那个时候的心性就像初生的光明一样,所以它是婴儿,因为它是初生的。但是你认识的这个东西,它从来都没有变过,你会发现从古到今都是如此。古径、古路,甚至禅宗里面还说它是秦代的老古董,它就像垂发白如丝的老人一样。我刚刚认识它,在这个层面上它是婴儿。但它又是个老人,因为它从来都是那个样子,一直都没变过,只是我们不认识而已。所以说,那个时候的状态就像初生的心性一样,这个比喻非常贴切的。“煦日发生铺地锦,婴儿垂发白如丝”,真的就是如此。
当然你得懂那个语境,不然你会觉得他在说梦话,逻辑都不通。怎么婴儿的垂发白如丝,这是一种病,叫老化病。一个大禅师说这种东西,是不是有点毛病啊?不是的,它就是这个意思。
夺人不夺境,心一下就明白,所以他一下就是最高的。很多人会把这个“四句”说成四个次第,其实并非如此,它是从四个角度去讲而已。
什么是“夺境不夺人”?境破了,外境成为空性了,成为法性了。那个时候叫做:“王令已行天下遍,将军塞外绝烟尘。”尽用这些隐语,搞得人目瞪口呆。
在我们古代的时候,证悟了以后叫做“王已登位”,“王”就是心王的意思。而这个“心王”不是唯识里面的心王,唯识那个“心王”还是识,八个识都叫心王。它说的就是本性,它有时候把本性称为是“王”。恰好这个比喻在大圆满里面也有,法王的《直指心性》里面就大量说到“国王登位”,证悟以后就是“国王登位”。
有时候,我觉得汉藏两地的大德们联合起来“骗”我们,了不起!而且他们的语言都不通!(反语)但禅宗的那些语句和方法,跟法王的《大圆满直指心性》里面,连句子都一样。所以说很难想象,他们怎么可能这么联合起来骗我们?所以,不相信也得相信!
“王令已行天下遍”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我证悟到所有的东西都已经呈现出它清净光明本性的一面,我已经证悟所有的显现其实都是空性,跟心是一样的。到这个时候,外面就不会有战争了,外面就不会有纠结了,所以说“将军塞外绝烟尘”。“战争”就是矛盾、斗争、二元对立,他是把这个称为“战争”。不是我们打架的这种战争,这个是世间人干的事。
这个是夺境不夺人。大圆满有“三自解脱”(心性自解脱、法性自解脱、平等性自解脱),恰好跟夺人不夺境、夺境不夺人、人境俱夺是一样的。你们去找书看,肯定有的,找得到,学院都有。真的是不可思议啊!从这个角度出发就知道,不管是汉藏,佛法都是相通的。
什么是“人境俱夺”?他说:“并汾绝信,独处一方。”“并”和“汾”是当时山西的两个地方,并州和汾州。这里有没有山西人啊?现在不一定叫并州和汾州了。“汾”就是汾酒的汾,山西的汾酒很出名的。当时好像是并州属于汾州,虽然是两个地名,但是就像广州属于广东一样。
他为什么要说“并汾绝信,独处一方”呢?因为“人”和“境”俱夺的时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法性定。大地平沉、虚空粉碎,心和境全部空完,完全陷在法性定里面,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没有,又不是断灭,它有光明。这个时候,他就说“并汾绝信”。绝信的意思是什么?要有信使来往,它必须是两个地方,必须要观待。现在绝掉观待了,完全呆在一个地方,“人境俱夺”就是这个样子。如果进入法性定,就是这个样子。并汾绝信,实际上就是心和境绝信,心和境不再成为两个观待的东西。心境一如,独处一方,炯炯孤明,是这个意思。
如果大家比较了解禅宗的,应该明白这些,人境俱夺就是如此。但是这个时候,如果按照禅宗的观点,这个都还不究竟,因为还要靠个定,要从定里面走出来才行,要见超八地,要完全消灭定和不定的痕迹。
“见超八地”不等于功德有了八地,但是在见地上有可能走到八地那个层面去。大圆满也是这样说,也说见超八地,看得我觉得真是伟大!
那么“见超八地”的状态是什么呢?叫做人境俱不夺。人和境,他为什么不夺呢?在那个时候,他已经完全证悟显现就是空性,空性就是显现,他为什么一定要靠入定那种方式去独处一方呢?心境完全的一如,八地菩萨的那种见地。境即是心,心即是境,叫心境一如。而且他用不着故意地去夺呀、去破呀,他很自在,随缘任运,这是非常高的境界。
他回答是:“王登宝殿,野老讴歌。” “王”就是本性,“王登宝殿”就是始终处在本性里面。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保任”的状态。“野老”就是外面的境象,法性游舞,什么都是喜乐,这是“野老讴歌”。
这是临济禅师的“四夺”,高得不得了。我也是在鹦鹉学舌,说说而已,里面的状态一个都做不到。但是可以介绍嘛,我们只是交流。如果你们有另外的解释,不妨来讨论(基本上是没有的)。
——摘录并整理自《2011年五一禅七第4天——四夺与人无我》
【注:本初稿内容暂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唯识中观“空”之别
- 四夺修行第一步:在概念里把外境和精神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