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出离心和空性,消减内执(我执和我所执)会对珍爱众生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因为执著少了,珍爱众生的障碍就少了。反过来说,如果真的珍爱众生,爱得很深的话,对消减我执和我所指执也是有帮助的,二者是互相关联的。
1.世俗菩提心是积资净障最殊胜的修法,而珍爱众生才能积资净障,因此珍爱众生是世俗菩提心能够积资净障的基础。
积资:我们以珍爱众生的心态去做布施、供养、持戒、打坐修行等菩萨六度的行为,由于我们发心的基础是珍爱众生,那么,这些行为在相续里产生的种子力量就会非常巨大,这些力量反过来让我们更容易体会空性。
净障:我们以前有很多的罪业,这些罪业一定是相对过去世的众生所发生的。这些过去的罪业成为种子以后,对我们将来修证会造成内内外外、各种各样的障碍和违缘。比如修行时找不到好上师、遇不到好的法;遇到好的法没法灌顶(密法);自己修证的时候,经常找不到感觉、生不起觉受;别人看一本书很快就懂了,听一堂课马上得到很多法喜,而自己听了就听了,人家是过目不忘,自己是过耳就忘……
这些障碍的原因,一定是过去世和周围的众生发生关系而造作的罪业,现在依缘现起。自己的目的是获取修证的成就,结果不好的东西就形成障碍。还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情绪,特别是修到一定的时候,内在的一些情绪翻腾起来真的很恼火。修行时间比较长的同修们,应该深有体会。
如果生起了“恒怀珍爱众生”这种强烈的心态,由此生出大悲心,并发展到一定的深度,你过去世因为众生而造成的障碍就会被毁掉,或者被对治和压制——“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灭诸重罪”。
所以,世俗菩提心对积资净障有极大的作用。而世俗菩提心的根本就是对众生“恒怀珍爱”,这是恒爱众生的一个原理。也就是说,要生起世俗菩提心,需要积资净障,而积资净障的前提是对众生产生极其强烈的关爱——“恒怀珍爱”。
2.世俗菩提心是胜义菩提心的基础和必备修法,而珍爱众生才能让观察和安住不至于偏颇,因此珍爱众生是世俗菩提心能够产生胜义菩提心的基础。
胜义菩提心即证悟空性,必须有一定的世俗菩提心。如果极端自私、狭隘、邪恶,完全没有一点世俗菩提心,是没办法证悟大圆满、大手印、大中观,明白法性的。
明白法性动辄就说坦然、安然、了然、明然,都有个“然”字,“然”就是不执著、放开的意思。极端自私、狭隘的人是很难放开的,稍稍有一点点的得失就会折腾不已,患得患失,他的心很难深入地安住。认知法性的时候,由于有强烈的自我,会带来角度和情绪。情绪,让你的心安静不下来,没法去修;角度,让你在观察本性的时候产生偏颇。
大圆满说的坦然、安然、了然,是在看清楚以后的自然的坦然、安然、了然。并不是故意来一个坦然、安然(像英雄烈士走向刑场),这叫放弃了,没有真正的胜义智慧。有了这个智慧的了然、坦然和安然才行。
要看清楚本性的话,就不能有自我,因为自我一定会带来角度。最根本是自我一定会带来二元对立,由“我”去看、“我”去认清楚。这是很深的问题,在大圆满区分法性和阿赖耶识时会讲到,但讲的方式不像我这样。如果有很深的自我,一定会有这样一个大的误区,而世俗菩提心会把这个狭隘的自我削弱、压制得很厉害,一些情绪翻腾、怀疑、恐惧就会减少,容易修进去、容易生起法喜。自我被压制得很厉害的时候,观察才能够清晰,所以,世俗菩提心是胜义菩提心的基础。要产生这个基础,必须要珍惜众生,这也是要“恒怀珍爱”的一个原因。
当心坦然、明然的时候,你的观察、安住才不会偏颇,而坦然、明然的基础就是不要那么自私、狭隘。自私、狭隘,表面上看没什么,实际上很影响内心,整个人都在计较、思虑,内心里面藏着一条毒蛇。我是一个粗野的“坏人”,就不是藏着毒蛇,而是藏着猛虎——“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特别是一些女师兄,手是兰花手,心怀毒蛇,躲在阴暗角落,心里总想着别人会不会害自己,自己什么时候该出招,整天都在得失好坏里纠结,而且身不由己、苦痛不堪,大家好好想一下,到底有没有这些经历?一定有的!你有这样的心态,还说自己是菩萨?这与端坐莲台、慈颜善目的菩萨是不是有点差别?差别还是很大的!
由于自私,你的观察和安住都会陷于偏颇。很多同事、师兄们看人都不准确,原因是什么?不客观。为什么不客观?他太主观了。为什么主观?他陷在自己的某种情绪或者是一个狭隘的认知方式里面,这都是因为我执或者我所执带来的。
执著某种理论,都会让你在观察事物时产生偏颇。比如唯物主义者看问题和一个佛教徒看问题是绝对不一样的,因为两个人执持的理论不一样,还有性格的不同,甚至性别的不同,都会导致看问题的不同。比如一个美女出现在面前,男生看到就眉飞色舞:“哇,靓女!”女生看到就嫉妒不已:“她有什么了不起啊,哼!”反应完全不一样,这些都是由于我执造成的。
菩提心修多了以后,这种因为“我”而产生的强烈的认知偏颇,会削减很多;因为我执和我所执,带来的一些情绪、激动、患得患失也会削弱很多,极端有利于真正去证悟空性。因此,我们一定要对众生“恒怀珍爱”,如果没有世俗菩提心,就没办法真正的证悟空性。
3.修行方法多种多样(施身法、呼吸法),但珍惜众生是修行的核心。
产生菩提心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施身法、呼吸法等等。菩提心有三种发心:第一种是国王式发心——我先成就,再照顾众生让他们成就;第二种是舟子式发心——我和众生同乘一条船,一起到达彼岸成就;第三种是牧童式发心——我让众生先成佛,自己最后才成佛。第三种最牛!地藏菩萨、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都是这样的发心,地藏菩萨直接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不管哪种发心,核心点都在关爱众生、恒怀珍爱。这个偈子基本上是菩提心的根本要点——关爱众生。成佛之前,发菩提心要关爱众生;成佛以后,就更有能力去关爱众生。关爱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并不是跑去献朵花、来个微笑,这是很小的行为,而菩萨救度众生是庞大的、永无尽头的事业。
《白莲花传》里有很多关于释迦牟尼佛挖肉喂鹰、舍身饲虎的故事,看了以后会觉得:“怎么老是这样的故事呢?编故事要像好莱坞一样情节不要重复嘛。”事实上,这不是编的,释迦牟尼佛就在反反复复地做这些事,这就是修行。大家有空可以去看一看《白莲花传》,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关爱众生。
“恒怀珍爱”基本上是修菩提心的要点,无论什么方法,珍惜众生都是修行菩提心的核心。当然,可以扩展为缘一切众生,所有的众生都要关爱,不能偏颇。关爱到了极点,就是缘佛果,不过都是关爱众生。
——摘錄并整理自《修心八頌》第2課
【注:本初稿内容暫未經講授者本人審核校對。】
- 高深的修行难以进入?你需要从单空逼近!(修行密码)
- 修行会经历很多失败,必须坚持和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