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珍爱众生超胜如意宝呢?下面讲一下修行法理:
1.发世俗菩提心必须珍惜众生
如果不爱惜众生,我们发不起世俗菩提心,或者所发的世俗菩提心不真实。大家千万不要把菩提心理解成在内心里串习“为利众生愿成佛”,并且产生了一些情绪、觉受,然后自己就高贵于众生了,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我们的高贵,是在于认为众生比我们更珍贵!
佛教听起来似乎没有逻辑,但实际上很有逻辑。就像单空和菩提心,从表面的词句来讲似乎是冲突的,菩提心认为有众生,虽然是虚幻的有,但还是有,我们要珍惜他;而单空达到一定程度时,会认为众生根本不存在。二者似乎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当真的深入去修行,单空会认为众生不存在,你也不存在。众生不存在时,作为你的自我也不存在,当自我和众生真的不存在的时候,就唯一法性,那是胜义菩提心。
一个证悟了胜义菩提心的人,他会自然认为众生是佛,他会产生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真正的慈悲),它和菩提心一点都不冲突。另外,在修单空的过程中,当把自己的一些需求、欲望夺到很轻的程度时,再去珍爱其他人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它们本来不冲突,但是,如果我们没有修行,没有从修行的逻辑上去理解,而仅仅从观念上理解,一个“有”、一个“无”就会产生冲突。凡是来问这个问题的人,都没有真正深入去修行。
同样地,发菩提心要珍惜众生,我们要记住,并不是发了心以后,在内心里面产生了一些觉受,我们就高贵于其他众生,不是!真正的菩提心是我们真的认为众生值得珍惜。所以要去修“知母、念恩、报恩”,并且坚持,最后才会生起真正的菩提心。
珍惜众生对世俗菩提心的作用在哪里呢?
a.应珍惜众生而积资,初三度(布施、持戒、忍辱)离不开众生;
b.以珍惜众生而净障,忏悔和消除自我离不开众生。
整个佛教的修行无非就是积资、净障两个东西,积资净障到一定程度就会福慧双足,最后成为佛陀。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修菩萨六度,而前三度都离不开众生,所以要珍惜众生。
菩萨六度的第一度是布施,如果没有众生,你布施给谁?所以,布施离不开众生!菩萨六度的第二度是持戒,里面有很多不伤害众生的戒律,比如不杀生等等。还有菩提心戒、三昧耶戒,其中都牵涉到众生,如果没有众生,这些戒就没办法持。所以,持戒也离不开众生!菩萨六度的第三度是忍辱,就更离不开众生了。我们去救度众生,或者跟众生交往的时候会遭受很多攻击、诽谤、凌辱等等,如果你要修忍辱,那就离不开众生。
如果真的在修菩提心,你会发现好像你在尽量利益众生、帮助众生,但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你因为对着众生修持布施、戒律、忍辱,最后成就了、成佛了,并且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而众生还在流浪、痛苦。在这个事情上,最大的获益者是你!所以,你这个“无垢尊贵种”该不该去感激帮助你成就的众生?所以说,菩萨要珍爱众生,不仅仅是知母、念恩,为众生过去对我们的付出而感恩,而是当下或者未来的成就也依赖于这些苦难的众生。
珍惜众生,我们的前三度才能真正去实施。后面的三度——精进、禅定、般若,无非是前三度的延续和结果。也就是说,布施、持戒、忍辱不停地做下去,就是精进;精进到一定时候,心会安静下来,就是禅定;最后会发现心的本质,就是般若。
所以,前三度都没办法离开众生,并且因珍惜众生而积资。发世俗菩提心,无非就是积资净障;胜义菩提心是对本性的明了,虽然不存在积资净障,但它是积资净障的究竟结果。达到结果的整个过程就是积资和净障,前三度是积资,离不开众生;同时,净障也离不开众生,所以要珍惜众生。
比如忏悔,一般都是忏悔对众生的伤害,是不是?修金刚萨埵的时候,因为伤害了众生,内心很后悔,然后观想甘露流入身体,把各种障变成脓血、含生、浓烟等往下冲刷,被下面的冤亲债主和鬼吞噬掉。大家记得那些观想吗?那些都是众生。
你跟众生交往的过程中伤害了他们,现在通过忏悔来让你的相续清净,这个过程没有众生,你也做不到,所以忏悔也离不开众生。净障就是搞清楚并且清除掉我们与众生互相建立的罪业,所以净障(忏悔)离不开众生。
另外,消除自我也离不开众生。你会问:“为什么消除自我也离不开众生呢?”因为自我和众生是对立的(观待的关系),不可能没有了自我还有众生,也不可能没有众生了还有自我。消除自我首先得有自我,而有自我就得有众生,然后你要通过爱众生来消除自我。这是佛教的一种修行逻辑,绝对不是1+1=2的数理逻辑,数理逻辑是没办法绝对对应修行逻辑的。破坏数理逻辑最厉害的就是因明所讲的遣余,数理逻辑中的一些东西和现实是冲突的,事理逻辑反而要根据现量的一些东西来决定。
也就是说,我们要消除自我,是因为先有自我,而自我的成立与众生的成立是观待的。为了消除自我,我们首先要热爱众生、珍惜众生。如果没有众生,就起不到消除自我的作用,这个叫净障,它也离不开珍惜众生。因此,发世俗菩提心,不管是积资,还是净障,都离不开众生,所以需要珍惜众生。
2、生胜义菩提心必须要珍惜众生
如果不珍惜众生、不把众生当如意宝看的话,你也没办法证悟胜义菩提心。为什么呢?如果我们没有比较强烈珍惜众生的菩提心,就很容易陷入阿罗汉的灭尽定。
格鲁派和宁玛派有一个争论:阿罗汉是不是证悟了究竟的空性。格鲁派认为阿罗汉证悟了究竟的空性,阿罗汉和菩萨的差别只是菩提心的力度、广度不够。而造成菩提心力度、广度不够的原因就是,阿罗汉对众生没有喜爱的感觉。也就是菩提心的力度不够,他不爱众生,于是就会陷入灭尽定。这个灭尽定就是《心经》讲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的“无明尽”。
a.因珍惜众生而让心不执着于无明尽,从而免于偏堕;
b.因珍惜众生而让心产生尽所有智,使如所有智得以圆满。
按照格鲁派的道理来讲,当我们非常珍惜众生的时候,就没办法陷入无明尽,即不会堕入灭尽定。宁玛派是不是这么认为呢?这跟宁玛派认为阿罗汉没有证悟究竟的法性并不冲突,两派在菩提心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当我们的心尽量去珍惜众生的时候,我们会认为陷入没有自我烦恼的寂灭是一种耻辱,也不是真正的证悟。
当然,格鲁派会认为阿罗汉证悟了,只是菩提心不够就入定了。宁玛派则认为这不是真正的证悟,由于没有真正地热爱众生,心没办法扩展开来,所以才会陷入定。
其实定是一种造作,因为还有“定”和“不定”的区别,而不像菩萨或佛陀的证悟,无所谓定不定。这是所有无明的根本,每一个众生的本质都是它,同时它清醒地了知任何众生的一切,叫做“尽所有智”。
“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实际上是一个东西。它的无执、不生不灭是“如所有智”;它的遍知、无碍是“尽所有智”。而这一定要心怀所有的众生,一个都不能漏,所以,菩提心的特点要缘一切众生,同时也证明所有众生的心是一个东西。
这一段说的法理性很强,大家要去理解。因为众生,我们的心可以不执着于无明尽,免于阿罗汉这种堕入小乘涅槃的偏堕,所以,生起胜义菩提心需要珍惜众生,大家要记住。
如前所说,因珍惜众生而让心产生尽所有智,当尽所有智产生以后,如所有智才能得以圆满。平常我们说的开悟,也是得了如所有智,但是,刚刚开悟的人和初地菩萨相比,还有很长的距离。虽然二地,三地……八地,到十地都是如所有智、都是空性,但其中的圆满程度差很远。
那么从开悟到佛陀,是以什么方式圆满如所有智?就是通过发起菩提心救度众生这样的方式圆满的。因为珍惜众生发起真实的菩提心,所以才会让我们的如所有智得以圆满,从而变成尽所有智。否则,如所有智就是最初级的初悟、触碰,最多是达到加行道的忍位,然后是初地菩萨,这些都是不圆满的。在空性程度上,可能理解得还可以,但在光明的清晰程度上是不行的。
所以,从修行的法理来讲:珍惜众生,也是我们生起、明了胜义菩提心的必要。
——摘录并整理自《修心八颂》第1课
【注:本初稿内容暂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四无量心之“慈心”的座上修法
- 什么是出离心?以及我们为什么不能生起真实的出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