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中观、如来藏,这是大乘佛教的三门比较系统的哲学(勉强把它说成哲学)。唯识是一门非常重要、系统完备的佛教学说。这个学说的创始人,据说是弥勒菩萨。
在佛陀圆寂几百年以后(大概是公元后两百多年到三百多年的时候),出了一位菩萨叫龙树菩萨,他创立了中观这门学说。中观学说流行了一段时间以后,佛教里面出了一些问题。不是说龙树菩萨的中观出了问题,这门学说是不会有问题的,而是去修行它的人可能会容易执空。
有时候执空就会成为一种“恶取空”。什么叫做“恶取空”呢?什么都是空性的,那我什么都敢做,杀人——空的,贪欲——空的,这就叫做“恶取空”。还有一个弊端,就是容易空掉佛陀的功德。佛陀的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十力这些功德,都把它空掉。这个“空掉”里面就含有“不承认”或者是“不稳定”的意味。这跟真正的空性是不一样的,这是一种错误的执着。
又过了两三百年以后,就出了无著菩萨。总之佛教就是这个样子的,一个理论或者一个教派出来以后,它走一段时间就会形成一定的弊病,这是积久成病,然后积重难返。佛菩萨看到这种状况,就开始进行纠正。
比如说以前的唯识宗,唐玄奘(我们经常说的唐僧)到印度去取经,取经回来以后,当时唐太宗李世民号召大臣在洛阳城迎接他。那个迎接不得了!后来搞得上至士大夫,下至贩夫走卒,个个都信佛、学佛,家家弥陀,户户观音。每个人都会说这些唯识的名词。
因为唐玄奘回来以后,他主要翻译、弘扬的是唯识这方面的佛法——法相唯识宗。搞得当时整个国度就像以前的西藏,成为佛教盛行的一个国家。他们说当时在长安城,一些老太婆在河水旁边用木槌打衣服,一边打一边说:“喂,你知不知道‘法界清净等流’是怎么样的?”法界清净等流,我们现在很多学了很长时间的佛教徒,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那些老太婆一边在打衣服,一边“法界清净等流”!搞成这个样子,人人都会说。特别是士大夫,他们有文化有知识,了解这些佛教名词非常的厉害。他们个个都这么互相说,人人都会说,但人人都不去做,流弊就出来了。
流弊出来的时候,马上就来了一个禅宗的六祖惠能,一个字都不认识,不跟你搞那么多名相,什么三性、三无性、阿赖耶识……罢了,罢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这么一搞,它又流行了一大段时间,后来又出了“五家七派”。六祖以后,“五家七派”有云门宗、临济宗、沩仰宗、法眼宗、曹洞宗,五家;后来临济宗还出了杨岐派、黄龙派,就成了禅宗的五家七派。不跟你讲教理,不立文字,见性成佛,动辄就是棒喝。你问:什么是佛性?“砰”一棒——这就是佛性!哪一个是佛祖西来意(佛祖从西方来,他说法的宗旨是什么)?——前面那个干屎粑粑就是。有人问赵州:“你知不知道西天那个大路怎么走的?”他说:“我在青州,作了一领布衫,重七斤。 ”他始终把自己的身心放在法性里面,进行境界性的回答。两个人进行境界性的问答,互相考究,就成了所谓的“斗机锋”。
成就者之间的这些行为,形成风气,张扬开了,个个都跟着学。我们现在读了几本《金刚经》,就开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了。《坛经》翻了几页就开始“不思善不思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会了没有?”
以前山东有几个学禅的,他们跑到成都来,要跟我们交流一下禅宗。他们在酒店订了房,我一进门,四五个人非常严肃地坐着,看着我:“会么?”他模仿那种语言,我看着他发呆。本来禅宗是要打破掉这种形式化的、不切实际的语言概念,但他又捏造了一个新的概念,又出现了流弊。每个人读了几句话,就“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看了几本书就开始觉得自己证悟了。
我们现在听了这些觉得好笑,实际上不是的,包括我们现在,比如我们在网站上看一些禅宗的论坛,全是在里面“斗鸡疯”——根本就不懂,但是学古代人说的那些语句。
当时马祖在江西,石头和尚在湖北,他们的弟子经常跑来跑去的。你在我马祖这搞不定的话,就去湖北;你在我石头这里搞不定,就去江西找马祖。这两位大德互相把弟子往对方推,然后弟子就在两边跑来跑去,“跑江湖”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结果现在搞成了武侠场景,很多这类稀奇古怪的事。
他们为了模仿禅宗的斗机锋,去学湖北话和江西话,“犹较些子”、“你会么”……就是“你懂不懂”这个意思。如果是四川人的话,“你晓不晓得”,就可以了。广东话就是“知唔知啊”,其实都行。但这些就一定要去学湖北话——“会么”,这就完全形式化了。
那么产生流弊以后,佛菩萨可能会再出来。藏传佛教现在过来了,要你次第地去修行。这看起来好像是一些偶然事件,其实不是的,全都是佛菩萨们的预谋,是他们的“阴谋”。(这个应该叫“阳谋”!)
以前大圆满有个著名的祖师叫做布玛莫扎,他要一百年出来一次。他说他的教法出来一百年以后就会变样,他要出来再整理一遍,再隔一百年又出来整理一遍。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好像都是他的化身。
本身教法是非常好的东西,但是拿给我们凡夫一搞,一般都会搞出问题来,经常会搞得佛头着粪,甘露倒进粪坑里。那怎么办呢?这些佛菩萨就要出来。当一个好的教法因为长期的流传出现了积弊以后,就要有相应的对治。而唯识就是针对当时的情况而成的。
——摘录并整理自《八识规矩颂》 第1课
【注:本初稿内容暂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唯识简史(下)
- 如何看待西方流行的“人权”和佛教的“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