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切断心所与烦恼的关系呢?首先要观察“受”。
比如我正在谈恋爱,很快乐,那我就要反观自己,是什么样的心所带来了这种乐受?通过观察,我会明白它是贪心所带来的。我可以以对付乐受的方式解决问题,不让乐受的变化产生烦恼。
现在,我们不从解决乐受的角度入手,而是直接从带来乐受的心所入手,解决心的运动,不让它走到后面的乐受、苦受或无记受。
禅定
不管什么样的心所,都是心的运动,因此,第一种方法是让心的运动停下来,也就是禅定。但是禅定的方法普通人哪里行呢?所以平时要去修禅定。
心可以产生剧烈的波动和轻微的波动,平息巨大的波动我们暂时做不到,但可以从轻微的波动开始训练。什么是轻微的波动呢?我们要对照五十一个心所,经常观察自心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这是唯识观心的修法。当然,前提是要看《八识规矩颂》、《百法明门论》这些书,了解五十一个心所。了解之后,当心波动的时候,你一回观,马上就知道是什么样的心所。(真正的唯识要这样去修行)。
大部分师兄可能知道粗大的贪嗔等烦恼,不一定知道很多很细微的心所。但如果你先背熟了“恨”是什么,“忿”是什么,“覆”是什么,“诳”是什么,“谄”是什么,“骄”是什么……那也不是很复杂。由于我们往往会忘记,所以要把里面最重要的一些心所稍微记住,然后经常习惯性地反观、对照。
比如你做了错事还觉得无所谓,就要告诉自己说:“哇,我这个时候产生的心所就是无惭和无愧,俗称不要脸。”再比如打坐的时候,你要观察到自己哪个状态是昏沉,哪个时候是掉举,哪个时候的总的心态是一种“欲”或“胜解”,或者在念头不断的时候知道这是属于“念”。
总之,要不断地反观自心,然后跟唯识的心所进行对照,你就会明白自己的心处于哪种运动状态。在唯识里面还介绍了相应的对治方法,因此唯识是非常具体的修行。但是,在这里我们不是一个一个心所地讲,而是把它们全部归纳为心的运动,所以笼统的对治方法就是禅定:不管它是什么心所,只要你直接定下去,它就会停下来。不过这个方法需要有一定的禅定基础,否则很难做到。
出离心
五十一个心所全都跟人我执连在一起,人我执是所有心所的底层,因此,当我们的心出现波动时,不管是善心所还是恶心所,如果不对治最后都是痛苦。那么对治的方法除了前面讲的禅定,第二种方法就是出离心。
当出现这些混乱的心所时,你要告诉自己:所有这些心的运动就是造成世间所有一切的根本原因。一切境相由心现,我们的痛苦和欢乐,形形色色的山河大地乃至太阳和月亮,都根源于心的运动。所以各种心的运动,无论善恶都是错的,我应该离开它,特别要离开恶劣的心所。善心所可以暂时不离开,比如出现了信、惭愧、无贪、无瞋的时候,你可以让它延续,让它发展下去。就像“四正断”【注1】里面说的那样,“已起善法。增益修习。令其生长。”整个“四正断”说的就是如何对付心所。
当善的状态延伸时,你一定要明白它也是虚假不实的。当然,这么说就涉及到了空性,你可以暂时这么去想一想。其实最厉害的出离心就是空性。
菩提心
第三种方法是菩提心。当你产生善心所的时候,就要发愿将产生善心所的所有功德供养给上师三宝,回向一切众生;当你观察到自己产生恶心所时,就要发愿断掉它,而且愿以此恶心所的过失代替所有众生恶心所的过失。比如我现在产生贪,看到美女不停流口水,那我就要思维:这是一个不好的心所,我现在已经错了,我要断掉它,我愿意以产生恶心所的过失,代替天下所有众生产生这种恶心所的过失。
这是菩提心的修法,跟前面讲的“受蕴与烦恼”的修法一样,它只是没有落到受蕴上,而是在心的行为还没有引发烦恼的时候就开始训练了。
这种训练方法的前提是要反复观察自己的心,在搞清楚自己的心到底处于什么心所的时候,你一定要拿着唯识的书一一对应,这样才是真正的学唯识。有些人学唯识,是死记硬背这些概念,背了以后其实跟自己的心一点都不相应。如果能一边观察一边跟书本对照,慢慢地,你学的东西就真的落实到心里面去了。
比如十个小随烦恼,什么是“忿”?什么是“恨”?“忿”跟“恨”有什么不同?有些人为什么会“诳”、“谄”、“骄”?还有“覆”,我们往往会以为别人在很愤怒的时候,说的话都是真的,其实不是,他还是覆盖了一些东西。其实你把自己的心搞清楚了,别人的心基本上就清楚了。人虽然有差别,但很多地方也很相似,特别是我们凡夫。
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慢慢观察清楚心所之后,有什么好处呢?某个心所一出来,概念马上就去了,这是什么意思呢?
在我们没有以唯识的方式训练自己之前,那些心所一出来,马上会引发痛苦或快乐,心立即就跟着快乐或痛苦去了。但如果你长期观察自心出现的状态,真的观察熟练以后,一旦出现这些心所,对治的念头马上就去了,这就是观心。也就是说,对治的同时你就在做观心的训练。
我们经常说要观心,其实很多人都不懂得怎么观心。那什么是观心呢?就是你起了一个念头,首先能清楚地知道它是什么,“哦,这是信,这是恨……”然后在念头起来后马上进行对治。如果起了一个善的念头,比如惭愧,你让它延续下去,但不执著它,因为它不是真实的。如果起了恶的念头,比如根本烦恼、小随烦恼或者中随烦恼,就立即把它去掉。
“修行”其实就是修行蕴,但行蕴非常难修,因为我们被各种各样心的运动所折磨,被折磨得一塌糊涂,但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经常都很傻,生起一个痛苦,不如理对治,往往喜欢跑去听故事:“哎呀,上师,我现在这么痛苦,你能不能告诉我前世作了什么坏事呀?”万一遇到一个假上师,他说:“嗯,你前世一不小心吐了我一口痰,所以现在很痛苦。”马上就信了,赶紧磕头供养,然后就被骗了。
观心不是这样的,不是去挖掘一些你根本没法儿确定的故事,而是一产生心所,就去认知它是什么,然后拿相应的方法去对治。把这个过程搞稔熟以后,观心的机制就建立了,心所生起来的时候你就不被牵引了。
比如遇到人家打你,一般我们在被打的时候会“忿”,挨完打想起来则会“恨”。如果你有了一定的观心训练,很快就会认知到自己的这些心理状态,这就从“心的行为”上升到理论层面了,叫做实践形成了理论。然后理论又反过来指挥你的心如何正确运动。
怎么指挥呢?前面已经说过了,我再总结重复一遍:
如果起了一个善心,你可以鼓励它延续,告诉自己它可以积累很多功德,然后把这些功德供养给上师三宝,布施给所有众生。同时要加入单空的训练,知道它不是真实的,它有作用,但没有任何实质。(对付乐受也是同样的方式。)
如果起了一个恶心,就要发愿断掉它,让它平息下去。定力很好的人可以直接使用禅定,心一下回去趋于平静,那个心所慢慢就消失了。没有禅定就要靠思维,用相应的思想进行对治。比如别人打了你,可以用菩提心的思维来对治:你要想他是你的母亲;还有种方法,就是知道自己产生愤怒了,这是错误的,你愿用这样的过失代替天下所有的众生因愤怒而产生的过失,不让这个过失再继续下去。
这里有一个问题,当我们发愿代受的时候,好像没有着力于消除烦恼——那烦恼会不会继续呢?如果你有这样的担心,说明你从来没有修行过。其实在当你作意代受的时候,愤怒自然而然就会消失,因为你的心已经认定它是过失,通过这样的观察和认定之后,它一定会消失,它持续不下去的。
单空
第四种方法是单空。感受到愤怒的时候,要思维它是假的,或者用单空的觉受直接觉照。乐受会比较好一点,你可以享受它,而愤怒是一种很难受的情绪,解决起来会困难很多。但如果你经常串习单空的思维,达到一定的程度,也一样可以解决。
人的思维经过长期的串习,一定会对我们的心产生极大的牵引力。比如你爱一个人,反反复复地想你很爱她,愿意为她放弃一切,愿意为她去死。这个力量累积多了以后,别人怎么劝你都不会听,但她说一句“你去死”,你马上就去死了。这个临时举的例子不一定很贴切,但道理就是这样的,我们的心的确可以通过串习产生强大的力量。
以上笼统地讲了如何对付行蕴的一些修行方式。
——摘录并整理自2014年《烦恼的生起与对治》
【注:本初稿内容暂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注1】:【四正断】 [出杂阿含经] 一断断谓所起恶不善法。断已复生。更须精进摄受。令不生起。断而又断。是名断断。二律仪断谓坚持戒律。慎守威仪。断一切恶。是名律仪断。三随护断谓于无漏真实三昧相中。随顺守护。不令退没。是名随护断。(无漏者。不漏落生死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四修断谓已起善法。增益修习。令其生长。诸不善法自然断除。是名修断。
- 不是不爱,是控制不住
- 刺激越多,快乐越少:你察觉到心灵运行的模式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