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上堂课总结:
三个初中后,从三个侧面说明修行的三个阶段,第一是从希求解脱的角度,第二是从对治散乱的角度,第三是从实现见解的角度。但最后都要达到认识真如的目的。三个角度没有非常明显的次第性,但三个不同的侧面对于修行人来说,都不可或缺且相互联系。而最后证悟真如的关键,在于自知自肯。
这堂课内容:
不需之十法
1、如果证悟了心性为空性,就不需要闻思。
2、如果认识了无垢觉性,就不需要净罪。
3、如果安住于本性道,就不需要积资。
4、如果护持本来的境界,就不需要修方便道。
5、如果认识了分别念是法性,就不需要修无分别。
6、如果认识了烦恼远离根本,就不需要依靠对治。
7、如果认识了见闻是虚幻,就不需要遮破、建立。
8、如果认识了痛苦是悉地,就不需要寻觅安乐。
9、如果证悟了自心无生,就不需要超度法。
10、如果所行均是利他,就不需要成办自利。
大概含义:用十个不需要,阐明了证悟后的利益,而开悟和证悟都是有阶段性的,十个不需要只是表明了证悟的根本性、重要性及其作用,而绝大部分修行人并非会呈现断崖似的证悟,也不会出现断然什么都不需要的事情。因此这些教言基本上都是针对开悟以上的修行人说的,对于我们来说,可以通过这样的教言明白证悟的根本性、重要性及其作用,并因此而磨砺见地,但实际修行中,大部分的修行人,甚至是开悟者,都需要基础和渐进式的修行。
1、如果证悟了心性为空性,就不需要闻思
含义:这里的证悟,可以是开悟,也可以是初地菩萨的证悟,但即使是十地菩萨,也需要在佛陀那里闻思,因此,完全不需要闻思的只有佛陀。但证悟后的菩萨,闻思的方式和凡夫不一样。而凡夫开悟前需要闻思,开悟后也需要闻思,这里说的证悟心性为空性后不需要闻思的意思,一是说明整个修行的最终目的就是证悟心性为空性;二是说明心性含括一切,证悟心性的空性等于证悟一切的空性;三是说明依据证悟心性的空性,可以因圆满如所有智而圆满尽所有智。
修持:1、在单空修行的阶段,必须闻思,但必须用大量时间安住单空,并内观以究明心性;2、触碰空性觉受后,需要参究窍诀,应用大量时间禅修,以磨砺见地而证悟心性;3、初步证悟后,应该闻思经典,一为促进证悟,二为利益众生,但更应该安住法性去自利利他之事。
2、如果认识了无垢觉性,就不需要净罪
含义:说明两点,一是觉性本身无罪无福,不需要清净;二是说明安住觉性本身就是净罪。在这里,罪为分别执着之意。但并非一认识觉性后就不做庸俗忏悔,因为大部分初步认识觉性之人,不能随时安住在觉性中。
修持:1、时时安住觉性以消融分别执着和进入深定;2、于觉性中修行忏悔法,这个比安住觉性更难;3、如果没有透脱认识觉性,净罪是必须的前提。
3、如果安住于本性道,就不需要积资
含义:一是说明本性本身不生不灭且能生万法,不需要分别念的资粮;二是安住本性修行时,本来就是积累无量无边的资粮。
修持:1、透脱对本性的证悟,明白本性的本具光明;2、安住本性而增加磨砺光明;3、出定后发菩提心而利益众生;4、如果没有真正证悟,积资是证悟的必须。
4、如果护持本来的境界,就不需要修方便道
含义:对于证悟者来说,任何方便道的目的都是为了证悟本来境界,或者为了让本来境界越来越清晰广大,如果已经能够完美护持本来境界,就不需要再借助其他方便道。开悟和证悟前后,显密都具有各自的方便道。
修持:1、安住本来以磨砺见地;2、出定后,发菩提心利众以广大境界;3、不可诋毁密宗的特殊方便道。
5、如果认识了分别念是法性,就不需要修无分别
含义:一是说明法性非分别,但分别念却是法性。二是说明安住法性时并没有安住的对境,即没有一个无分别可修,但分别念却可以任意生灭,即分别亦非意。
修持:1、证悟法性和心性一样,俱为空性;2、安住本性,明念头生灭皆为空性。
6、如果认识了烦恼远离根本,就不需要依靠对治
含义:一是说明认识本性之后,会明白烦恼的本性亦空,即没有根本,只是梦幻泡影,二是说明安住本性时烦恼会自然消亡。
修持:1、透脱认识本性;2、串习烦恼和本性一如;3、未认识本性前,应该消减烦恼而证悟本性。
7、如果认识了见闻是虚幻,就不需要遮破、建立
含义:认识虚幻与两个大的层面,一是以单空的方式认识,二是以觉性的方式认识,这里说的显然是第二种,但大部分的修行人做不到这样,需要单空的修行。或者单空和空性轮换修行。
修持:1、闻思中观并修行单空;2、单空的安住和思维轮番修行;3、单空和空性轮番修行;4、座上和座下空性一如的串习。
8、如果认识了痛苦是悉地,就不需要寻觅安乐
含义:认识痛苦是悉地有三大类方式,一是菩提心成熟的方式,二是单空的思维和觉受的方式,三是大空性的方式。这里所说三种方式都成立。
修持:1、修自他相换的菩提心;2、思维和修行单空;3、安住空性而直接转化痛苦为悉地。
9、如果证悟了自心无生,就不需要超度法
含义:证悟了自心的无生等于明白了生死的根本,但初步明了并不足以超越生死,需要能够熟练安住法性,五道中即加行道忍位乃至初地菩萨。因此,初步开悟者也还是需要超度。
修持:1、以窍诀观察自心,明了自心本性;3、入定安住本性,串习成量;3、出定后习性菩提心;4、经常于座中思维死亡,熟悉临终过程,并争取能够灌顶和修行中阴法门。
10、如果所行均是利他,就不需要成办自利
含义:所行均是利他,则自利自然而来,故不需着意自利。所行均是利他有两种方式,一是世俗菩提心成熟以后,但初修菩提心之人做不到,需要自利和利他结合而修,慢慢此消彼长,等菩提心成熟之后,既能够全部心意利他;二是胜义菩提心成熟之后,但初步开悟者也做不到完全利他,座上和座下区别很大,故而需要入定时安住无自他的本性,出定后修行自他相换的菩提心,或者梦幻单空。
修持:1、座上修行自他相换,座下尽力利益他人,但应量力而行,首先应该以自心成熟为基础;2、座上安住串习自心本性,座下保任并轮换修行梦幻单空和自他相换的世俗菩提心。
- 《胜道宝鬘论》第58课
- 《胜道宝鬘论》第60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