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上堂课内容:
必不可少之十二法
1、最初,有一颗深深畏惧生死的坚固信心必不可少。
2、有一位指引解脱道的殊胜上师必不可少。
3、相续中有能知义取受的智慧必不可少。
4、具有铠甲精进与勇猛精进必不可少。
5、不厌足修行三学与积累二资粮必不可少。
6、证悟所知实相的见解必不可少。
7、心专注何处都能安住的修行必不可少。
8、一切所作转为道用的行为必不可少。
9、断除魔障违缘与歧途的教言必不可少。
10、教言不停留于词句的实修必不可少。
11、身心分离时有心安的大把握必不可少。
12、任运自成三身的果位必不可少。
总结:对于每一个修行人,修行中有各自不同的不可缺少之法,但共同来说,必须遵循三主要道的原则,并注重见修行果不分离的要求。这12个必不可少之法,是这些原则要求的具体化。
这堂课内容:
圣贤之十一相
1、嫉妒心与我慢心鲜少,是圣贤之相。
2、财物菲薄,知足少欲,是圣贤之相。
3、不讲排场、不摆架子、无有傲慢,是圣贤之相。
4、不装模作样,表里如一,是圣贤之相。
5、所作所为均是经过观察分析以正知正念摄持而行,是圣贤之相。
6、如眼珠般守护业因果,是圣贤之相。
7、表里如一地护持戒律誓言,是圣贤之相。
8、对一切众生无有远近、生熟,是圣贤之相。
9、对他众的造罪不嗔怒、能安忍,是圣贤之相。
10、将一切胜利奉献别人、自取失败,是圣贤之相。
11、心态、行为与其他世间俗人截然不同,是圣贤之相。以上是圣贤的十一相,与之相反是非圣贤的相。
大意:昭示圣贤的一些特征,谓之圣贤之相。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观察他人,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修行人要修得圣贤的成就,也必须也具备哪些特征,反之则难以修成。
讲解:
1.嫉妒心与我慢心鲜少,是圣贤之相:
含义:唯识中对嫉的解释:殉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能障不嫉,忧戚为业。
小随烦恼:共有十种,即忿(心里不平)、恨(心里怨恨)、覆(隐藏自己的罪过)、恼(对他人发火)、嫉(嫉忌他人)、悭(舍不得财物,气量小)、诳(欺骗他人)、谄(趋奉他人)、害(伤害他人)、憍(憍傲自大)。这十种烦恼,是随著六根本烦恼而起的枝末烦恼,这些烦恼因其性质比较粗和猛烈,而且各别生起,范围较小,所以叫做小随。
唯识中对慢的解释:恃己于他,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
《大乘五蕴论》:云何为慢?所谓七慢:一、慢,二、过慢,三、慢过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云何慢?谓于劣计己胜、或于等计己等,心高举为性。云何过慢?谓于等计己胜、或于胜计己等,心高举为性。云何慢过慢?谓于胜计己胜,心高举为性。云何我慢?谓于五取蕴随观为我或为我所,心高举为性。云何增上慢?谓于未得增上殊胜所证法中谓我已得,心高举为性。云何卑慢?谓于多分殊胜计己少分下劣,心高举为性。云何邪慢?谓实无德计己有德,心高举为性。
唯识中六根本烦恼:
1. 贪:于有、有具染着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
2. 瞋: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瞋,不安隐性,恶行所依为业。
3. 痴:于诸事理,迷闇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
4. 慢:恃己于他,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
5. 疑: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
6. 不正见:于诸谛理,颠倒推度,染慧为性,能障善见,招苦为业。
为何六烦恼中,只说慢,且于七慢中,单说我慢,十小随烦恼中,只说嫉妒心呢?因为嫉妒心和我慢属于人我执的最直接的作用,意为需要的其他因缘很少而直接作用。故而是人我执强大的直接体现,而圣贤则相反,其相续的人我执微弱乃至没有。
修持:1、闻思中观唯识经典,逻辑上明白人无我的道理;2、坐上坐下反复观修出离心、菩提心及其中观正见,消弱人我的执着;3、明悟法性,自然明了人我空性,直接体会无我。
2、财物菲薄,知足少欲,是圣贤之相:
含义:财物菲薄是外相,知足少欲是内相,圣贤之相的关键,在于“知足少欲”。此条法要需要正确理解,对自己,需要知足少欲,观察别人,需要深入具体。因为具有钱财外相的人,不一定不是圣贤,外相很穷的人,也不一定就是圣贤。这条法要和噶举派的宗旨一致。
索达吉堪布:
当然如果你是一个非常知足的人,只是一个人在山里面独自生活的话倒是可以的;但我们还有亲朋好友、家人,尤其是家庭有很多孩子的话,需要读书,需要交学费、交房租,需要交电费、水费,很多细节方面的问题,交的钱特别多,得到钱又不容易。
古人的话,尤其是像以前米拉日巴尊者那样每天都是吃一些野菜,倒也很好;但在现在这个时代当中的确有一定的困难。作为真正的贤者,欲望不大,但是我们自己基本的一些生活需要,做生意也好,赚钱也好,作为佛教徒也是非常合理的。
而且按照菩萨乘的话,虽然需要知足少欲,但是为了利益众生,也可以接受很多金钱。不知道我以前讲过没有,《菩萨善戒经》里面说:菩萨如果受了菩萨戒以后,可以接受一些比较高端的丝绸卧具,价值甚至百千万的金银也可以。声闻因为是自利的,所以如来并没有开许他受蓄,没有让他积累财富;而菩萨不同,为了利益众生,可以让他不断地积蓄——“不得不受”,有财富的话必须要接受。《菩萨善戒经》里面这样讲的。
所以有些人一直认为,作为佛教徒的话,好像一定要与所有的财富断绝关系,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一些律仪当中的确也有这样的知足少欲或者说清净戒律的人,包括原始佛教当中,刚开始出家人也是不摸金钱的。但是真正的一些律仪当中,尤其是一切有部的《毗奈耶经》当中,对这种知足少欲也不是说不赞叹,实际上在这些律仪当中,价值一万的衣服也好、饰品也好,这些都是可以的。
修持:1、闻思佛教哲学,建立正确世界观,并注意闻思执着财物的过患;2、发菩提心起到三宝帮助解决生存问题;3、修行生起法喜而减少对财物的执着和依赖。
3、不讲排场、不摆架子、无有傲慢,是圣贤之相:
含义:需要依靠排场和架子来突出自己的,是因为内在虚弱,傲慢则是人我执强大的表现。对己的观察可以以此标准,但不能因此简单对大德们下结论。
索达吉堪布:
有时候有些高僧大德可能为了创造一些缘起,也会这样,但这个可能不叫排场,这是显示佛教的一种威望。1986年上师如意宝去多康的一些地方,当时他带着二十五位堪布。法王说,阿底峡尊者来藏地的时候,当时印度的二十五位班智达也一起来的,这是一种缘起。因为当时宗教刚刚开放,我们也觉得“哦,我们很了不起”。然后效果确实很好,尤其是特别冲动的有些人,放一些高音喇叭,这时候好多人都是满面泪水,然后就祈祷。
修持:1、闻思中观唯识经典,逻辑上明白人无我的道理;2、坐上坐下反复观修出离心、菩提心及其中观正见,消弱人我的执着;3、明悟法性,自然明了人我空性,直接体会无我。
4、不装模作样,表里如一,是圣贤之相:
含义:装模作样其实是没有修行,没有自信,希望依靠欺哄和演戏来获取利益或者尊重的原因。这种人一般不信因果或者习气的力量极大地超过对因果的敬信和敬畏。而圣贤则相反,无私这无畏。
修持:1、闻思佛教世界观,相信因果不虚;2、不做力所不及、德不配位、名不符实的事情;3、修行生起法喜,因此跳出对世法的执着和依赖。
- 《胜道宝鬘论》第42课
- 《胜道宝鬘论》第44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