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之前,我跟大家强调一下,中观真的要反复读,我每次上课都要跟大家说。就是上课之前,最好把上一节课学的内容浏览一遍,现在文字稿这些都会出来,你浏览一遍,这一课听起来相对而言就不那么费力。如果你不去复习,心里朦朦胧胧的,一下就坐到现场或电脑旁边,你只听到一些声音在耳边犹如滚雷般地滑过,然后你整个人就在现场或电脑旁风中凌乱。
所以一定要先复习一遍,然后把不懂的东西记录下来,要么跟别人讨论,要么来问。虽然我们学中观不是说听完后就能马上证悟,真正的证悟跟逻辑也没有关系,但我们在初步介入的时候,一定要通过文字、思维、逻辑去了解和体悟,最后才能真正地走到境界那里去。
今天在跟一些师兄讨论的时候,就说到词汇(名相)跟真实(事相)的关系。比如我们吃饭,“好吃”这两个字,对不同的人来说,那就是不同的结果。好吃就是两个字,中文是“好吃”,英文叫什么我不知道(注:delicious),但每个人的好吃真的不一样。比如美国人,他可能就认为牛排好吃;而中国人的话,那要分好多种,湖南人觉得湖南菜好吃,四川人觉得四川菜好吃,到底什么好吃啊?
中观里面有很多词汇,这些词汇所指的那些境界,会因为每个人修行的感受不同,其解释也不同。就像我们说“好吃”一样,每个人赋予“好吃”的含义是不一样的。比如一个四川人来说:“哎呀,那一家店的菜好吃极啦!”一个上海人说:“真的?那我们去吃吧!”结果一去就上当了,把上海人辣翻了。换过来说,一个上海人说有家店好吃啊好吃啊,四川人说“好吃啊?那我们去吃!”结果一去,哦豁,又酸又甜,一点都感觉不到生活的乐趣。
所以中观也一样,你说一个词汇出来,什么“缘起性空”、“自续派”、“明空双运”……每个人对这些词汇的理解都不一样,哪怕对它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解释,在每个人那里还是不一样。这个是说实际的境界,是靠修行才能解决的问题。不过在进行具体的修行之前,一定要先在自己的头脑里,把这些词汇从逻辑上理一遍,你在理它的时候,实际上它就已经在引发你的某些认知,固定你的见解了,要把你的见解成为定解。
“定解”的意思是什么?就是你的认知要全面、要系统,还要细腻,这些都得靠闻思才行。所以说我们学习的时候要多花点心思,特别是《中观总义》,它的文字很简单的,展开来讲却可以讲好多,如果你不去复习,下一课你就听不懂,听不懂两个小时就浪费了。何必搞这么形式主义嘛?真的是没有意义。
你既然去搞一个东西,花了时间、花了精力,那就把它弄到能有多懂就有多懂。特别是我们佛教徒,你说你是要解脱的人,那你就要尽其一生地去把它弄懂,因为中观基本上是一个下决心此生一定要证悟的佛教徒必须搞懂的一个基础哲学。不管大手印也好,大圆满也好,最终实现的就是这个理论所阐述的东西,所以说大家要花点心思。我们现在来看课文:
三、造成二派运用差别的原因
以自宗来说,《中观庄严论释》中说:“由此可知,着重讲解具有承认的相似胜义是自续派的法相,侧重阐述远离一切承认的真实胜义则是应成派。在安立此二派别的法相时,区分承不承认名言中自相成立以及应用正因的方式等差别来安立,仅仅属于支分的类别,可归属于上述的法相中。有无承认、名言中是否承认自相成立、建立无自性采用应成因或自续因、对所破加不加胜义鉴别的这些要点都是以刚刚讲述的道理而出发的。”
《中观庄严论》我们以前学过,是静命论师关于中观的一部著作。这里讲到两派的区别,什么叫自续派呢?“着重讲解具有承认的相似胜义是自续派的法相”,就是相似地去讲万法的本质的这么一个派别,叫做自续派。然后“侧重阐述远离一切承认的真实胜义则是应成派”,这就在给应成派下定义了。这个定义从哪里来的呢?就是从静命论师的著作《中观庄严论》里面来的,静命论师是个非常伟大的论师,他是自续派的三大论师之一。
但大家不要认为他是自续派的论师就不懂应成派哦,不是这样的。其实,我们对自续派的论师应该有很深的敬意。为什么呢?因为他站在我们的立场,替我们说话。而应成派的论师站得很高,像月称论师,乃至于六祖,这些都属于站在应成派的角度,或站在成就者的立场上说话。但他们就只接受高根器,站在成就者的立场上替高根器说话,对一些高根器有用。那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我们脑袋的沟壑不够,脑容量不大,就算脑容量很大,装的也是垃圾,这就挺麻烦。
所以幸好出了这些自续派的论师,他们站在我们的立场上说话,懂得把我们从这种困境中逐步逐步地带出来。但是你不能说他不懂应成派,不是的,静命论师肯定懂应成派——所有自续论师走到后来,一定会走到应成那里去。其实这也在告诉我们,修行的时候,只要你把单空进行到底,一定会走到应成去。
说到修行的时候,我们不是经常说“你把单空进行到底”吗?但很多人有想捡便宜啊、好奇啊等等之类的心态,他一定要去了解大圆满怎么修的、应成派怎么修的。其实应成派的修法就是大圆满的修法,只不过一个是思维性的,一个是领受性的。那你说这个思维性的应该怎么去修呢?我们前面讲过的,是立场的问题。也就是说,自续和应成修法,它们在心要上的差别是什么呢?
自续派就是:这个东西存在,一切都存在,我们首先承认它存在,因为我们凡夫就是觉得它存在嘛。然后呢,我用思想去认为它是虚假的,去夺它,用思维去夺,用感受去夺,或者放起光来夺,烧起拙火来夺,不管用什么方法夺,这个就是自续派的修法。(拙火已经牵涉到密法了,我们修显教的就不会。但我们可以观想佛菩萨放光、金刚杵在穿这些方式来夺。)
一直这么修下去,修到后来,我们心里会直接认为这些东西确实是不存在的,虽然我们还没有走到真正的应成的法性定那个地步(应成抉择的就是法性定),但我们的心就是认为包括自己的身体、感受在内的一切现象,全都不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只是一种迷乱显现。这个时候其实你就是在用应成派的方法来进行思维性的修行了。
而大圆满就不是这样,大圆满连那种夺都放弃了,它说你夺它干嘛呢?它是法性来的。既然是空性,显现就是法性;既然是法性,你就不用去夺它,安住就完了。
那么,不管你是大圆满也好,还是应成的修法也好,你一定要把前面那些夺够,作为我们这些普通的凡夫,你不可能一上去就能安住修行。你不信试一下嘛?你要么有点“安住能力”——睡着了;要么就是三分钟都安住不下去,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感觉起来,两下就把你弄翻了。因此一定要有前期修单空的基础。
所以说有时候我们要对这些自续派的论师充满敬意。很多人一提到应成派就充满了敬意,特别是学中观的老师兄,总觉得自己是应成派的。切!从“观点”上来说,我连应成派都不是,我是佛陀派的!反正不过是些观点,佛陀的十力、四无畏啊这些,我全都想有,我本自具足,这都是些观点来的嘛,但实际上你啥都不是。
人类真的是很荒唐的,为什么很荒唐呢?其实我们的相续里面具足一切,从阿赖耶识里边随便拿点东西出来,整个地球的电脑都装不下。哇,这个之庞大,吓死人,浩瀚如宇宙,但是表现如蝼蚁。你看嘛,我们一个一个地表现出来,就这么一点,还执著得不得了,是不是这样嘛?你看太阳、月亮以及浩瀚的星空,其实全都是我们的自心显现的。每个人都有这些东西,这些与你何干呢?就是因为有你,就与你有干了。如果没有你了,你就是它,它是什么?一切。所以人类是一个很精彩的东西,同时又是很可怜的东西。我们学佛就是把可怜的这一部分,把可怜的执著打破掉,去拥有全体。
整个中观,自续也好,应成也好,都是在破。这个破一定要从初步开始,我们可怜也就可怜了,其他没有什么的了,我们只能在这个基础上去进行修行。从这个基础上一步一步地走出来就是自续派要去做的,它就着重讲解的是“具有承认的相似胜义”,这个就叫做自续派。什么叫“具有承认”呢?破了有就承认了无,破了住就承认了无住,心总是有个安住的地方。《金刚经》里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就是应成派的。凡夫的特点就是不能够“应无所住”,凡夫总是有个住,有住的话,他只能用力,用力才能去破掉一些执著,这是自续派的特点。
我们讲应成派的时候,就直接讲可以用力去做的一些东西——去夺是很用力的嘛,这个东西明明放在那里,我们硬说它是“假的、假的、假的”——既然是假的,夺它干嘛呢?但你做不到啊,它是假的也影响你啊,所以你要去夺的是什么呢?是夺掉它存在的执著,乃至于它作用的执著。对它的存在和作用的执著被夺空了以后,你的心才开始感到自由,这就是自续派要做的。
讲了相似的胜义,这就是自续派的特点。为什么是相似的胜义呢?因为它讲的是单空,不是那种远离一切承认的大空。既然远离一切承认,就没有什么东西是真相,全部都是假相,那你夺它干嘛呢?就体消停,本来是佛,一切具足,就来了。但是我们做不到啊,你坐在那里就体消停,一切具足,你就是佛,OK,搞定——你不行的嘛。
真正的大圆满、禅宗的修行走到后来就是这样的,他说你修什么,不用修,有什么好修的,吃饭就吃饭,睡觉就睡觉。你说“那怎么行,这跟凡夫一样嘛!”但他心里面的那个明白跟凡夫就是不一样的,而且他永远都不散乱,永远都保持在那个明白里边。这个就叫做“万象丛中独露身”,永远都有那个独露在,乃至于睡觉都不丢失明白了的那个东西。
我在这样描述的时候很容易把证悟描述成一个东西,但是不描述那咋办呢?沉默啊?有时候就沉默的,就像《维摩诘经》里面,你问维摩诘什么,他就不说话了,一默如雷。或者像傅大士,讲到了最根本的东西的时候,上去“啪”拍了一下。当时梁武帝好大的阵仗啊,吹了很多唢呐,撒了很多花。梁武帝之前还考验傅大士是不是一个真正的成就者,他就把所有宫门都锁了,结果傅大士上去一一推开,直抵梁武帝所藏身的大殿。当然这个是传说,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然后他走到法座上去,下面众生云集,阵仗肯定很大,像我们这些一上去就软了。有种畏叫大众威德畏,那么多人坐在你面前,平常不正经的都要假正经了,结果他一上去,拿起惊堂木“呯嘭”一拍,(惊堂木其实是我乱说的,就是块木头。为什么会有惊堂木呢?以前古代县衙里面审犯人,不像现在一样有些电子仪器,他们就是要用嗓子吼的,但吼起来又恼火,好失威严嘛。比如大家都在吵的时候要让大家安静下来,他不能“诶,不准吵了!”这个样子官威就没有了,就拿一个木头“砰”一拍,全场鸦静。那个叫惊堂木。)
他拍一下就走了,就下去了,不跟你讲什么。然后宝志和尚就对梁武帝说:“大士讲经毕,陛下会么?”大士已经讲经完了,陛下领会了吗?梁武帝好诚实啊:“不会。”其实他要表现什么?表现那个独露的光明,但这个独露的光明是没法说的,它没有对境,它也是空性的,它只能体会,没法言说,所以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
但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对我们这些根器来讲,有个词汇叫“作”。这样一搞的话,你咋办呢?整死你,所以一定要前期次第性地来解说,这个才是真正对我们有用的一些东西。但是不管怎样,我们也要把最高的东西说出来,说出来,我们才有目标,而且在后来进行转接(由自续转为应成,以及从应成达到真正的领受)的时候,在定解慢慢慢慢形成的过程中,也是有用的,这就是我们所学的应成见。
“侧重阐述远离一切承认的真实胜义则是应成派。”前面那个是说单空的,后面那个是说远离一切承认的真实胜义。什么叫做“远离一切承认”呢?就是真正的应无所住了,前面那个是有所住的,住在单空上,是自续派。应成派就是什么都无住,什么都无住是很精彩的。你马上就要问,什么都无住要怎么去做?你做到了什么都无住,那个就是大圆满,你想通了什么都无住,或者感觉到了什么都不住,境界上实际上还是自续的,但是你的见解、思维上,可能已经到了应成派的见解。所以开悟是什么?开悟就是你想的跟你领悟到的完全合一了,好,那么就成了真正的大圆满的修行,真正地开悟了。所以真正的大圆满见或者应成派的见你弄透了,它的见、修、行、果完全是一体的,见道的同时真正就是开悟的同时,见道的同时那个就是修,而且那个修不是一定要坐在座上修,任何时候其实都在修。由于他修的东西本身是不需要修的,这个东西人人具足,每个人根本不会欠缺一点点,所以这个修本身是无修的,因为它无修,所以你已经就是佛,你已经拿到了果。
你说:“开悟了就是佛?”从见上,从能上说,他就是佛。他为什么没有佛的那些功能呢?只能说明他那个量还不够,堆积的还不够多。你不能说一分钱不是钱,只是它买不到东西。一分钱跟一万亿美金都是钱,它们本质上有什么差别吗?没有差别,但在作用上就是有差别。你说“挣钱是修吗?”,可以认为是修,从挣的角度来说是修,而从钱的本质上来说他没有什么好修的,其实就是钱。
我们的修是从不明白找明白嘛,而他已经明白了这个是钱,从明白不明白上他已经不存在修,但从明白的这个量度来讲的话,又是一种修。所以这个时候他就会说“修而无修,无修而修”,说好多词汇,但实际上的意义就是这样的——远离一切承认,就那么四句话,就像我们刚才说的好吃的一样的,引发的每个人的思维都可能不一样。远离一切承认这句话拿到修行去,可能会直接地落到这个人怎么去做,怎么去体受,怎么去安住这样的一个问题。
“在安立此二派别的法相时,”这两派还有别的法相嘛,就是依靠这两派不同的特点(法相),“区分承不承认名言中自相成立以及应用正因的方式等差别来安立,”就是说怎么来安立它们两个,两个都是中观的,一个是自续的,一个是应成的,安立它们法相的时候,有时要用大家认不认同自相成立的方式来区分它们两派的差别。什么意思呢?应成就说自相是不成立的,自续就说自相是成立的。
这里就牵涉到自相成立是什么意思,自相成立跟自体成立是不太一样的。自体的话,比如说我们拿着的一个杯子,我们说它自体成立——它自己有它的体,这是外道的见解。外道其实也不会认为这杯子的自体成立的,他会认为这杯子里面最细微的基本粒子是成立的,至于这基本粒子是什么,他其实也不知道的,但是因为有一坨东西在这里,他把这个叫做客观世界。
客观就是它不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它存在,就存在,这个跟我们平常普通的状况真的是有点一致的,所以说现在唯物主义成了主流,原因是我们把杯子放在这里,出去以后回来杯子还在,你就会认为杯子是很客观的,不受你的主观意志左右,它就在。既然是一个客观存在,它一定有它的自体。那它的自体是什么?找下去,现在不知道是什么,取了一个名字叫物质。
我们佛教里面的一些小乘宗派也有这么认知的。说到自体是什么,小乘说它是微尘,其实跟那个唯物主义差不多。你要是说:“啊,那小乘也是唯物主义了?”不是的,唯物主义是唯物,小乘没说唯微尘来的,小乘是二元见,它说还有识(无分刹那),识跟物质是分开的。唯物主义是说我们的意识是由物质运动而来的,就是不承认我们的精神(心识)。
唯物主义不承认有精神的真实性的,它说全部是物质运动的结果,所以你死了啥都没了。你没来之前也是啥都没有的,你爹妈不负责任,所以你来了,你只不过是由你爹妈的精子卵子遇到后,由你妈不停地吃东西,然后你就长成了。而且他们永远没办法解释无机物怎么一组合就变成了有机物,还变成有精神。其实这个实验到现在都没有的,做不了的,理论也不成立的,但它还是成了我们的主流思想。
所以说这是个非常搞笑的东西,但是每个人都这么去想,引发了很多很多的灾难。因为这种错误的思想,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东西,它当然会带来灾难。那么这个自相成立和自体成立是不同的,它认为有个具体的东西在里面成为它的组成部分,比如我手上拿的杯子,叫做自体成立。
自相成立是什么呢?虽然我们认为它上面的实有是没有的,这个是我们思想认为的,但是它的相还在啊,比如我手上的杯子你看得到嘛,摸也摸得到,它的作用还在吧?可以装水,生气了可以拿它砸人,在车上憋急了还可以拿它做啥我就不知道了。上面很多的作用的,它的作用自相成立。世俗中承不承认它的自相作用呢?我们凡夫当然要承认了,所以我们是自续派的。
你能说这杯子不能砸人吗?但你要是拿去砸月称菩萨,你砸他试试看?说不定一砸就弹回来了,或者一砸就穿过去了。那我们还承不承认它的自相呢?比如有些成就者拿钢铁用来挼,所以它的自相是不成立的。有些成就者,特别是从很深的大空里面出来的,就会有我们认为的神通,换个词可以叫净见量,他就不承认我们的自相。他说我们的自相完全是一种迷乱,虽然有相似性,但还是迷乱。
不是说一万个人得了一种怪毛病,这种毛病就不怪了,但是那一万个人内部就说这东西不怪,大家都一样。“大家都一样”成了正确的标志——大家都要死,死就是对的啊?其实就是这么一个争论——自续派世俗中要承认自相,而应成派就不承认。应成说从成就者的观点看“你们那个完全扯淡的,不信我表演给你看……”其实我们好渴望有这么一个人来表演一把应成的观点的,然后马上就有信心了。
但是你要看到这些东西需要福报的,为什么要福报?你能不能让蚂蚁跟你去听一场音乐会?蚂蚁也渴望跟我们去听一场音乐会的,但是它行吗?那不要蚂蚁嘛,蚂蚁太小了。带只哈士奇去听音乐会?听的时候它还可以摆一摆,还可以的。让它去听汪国真的诗朗诵,你看哈士奇上不上当?你会上当,哈士奇不会的。或者我们带只哈士奇去听人朗诵琼瑶:“啊,来了个美女,清丽脱俗。”你口水直流,你上当了。哈士奇呢?找它的母狗去了。也就是说哈士奇变得跟你差不多才能去欣赏那些东西的。所以我们也一样,你说你想看到那些东西,那么对不起,修嘛,修到一定时候可以让你看到的。
因为所有显现都是你识的变化,佛陀没有办法强行让你产生某种识的。如果佛陀有办法强行让你产生某种识的话,我们还需要发愿去净土吗?佛陀是不是可以弄个U盘放到你后脑,你看《黑客帝国》里面演的好落后啊,弄那么长的线,如果现在的话肯定是个小U盘,“砰”的往后脑一插,哇,显现出来净土,爽啊……但做不到啊,那是你心识的显现,你的心没有那样的种子是不行的。但是在一些很好的因缘之下,哈士奇突然一瞬间感觉到某种异样,突然听懂了琼瑶,也有这种可能性,但是机缘非常之小,你要它普遍性是不可能的。普遍性的话,六道轮回早就没了,做不到这个东西。
所以以名言中自相成不成立来区分二派,还有以“以及应用正因的方式”来区分二派。什么是应用正因的方式呢?正因就是所谓的能破,自续就说我们用离一多因等五大因这些是绝对正确的,在逻辑上是颠扑不破的。你说物质是真实的,离一多因就来了;你说物质的存在是有连续性的,有无生因就来了;你说任何物质可以独立存在,大缘起因就来了。“哗啦哗啦”这些因就来破你,所以它就说这些因是正确的。但是这个实际上也不行的,用这个来分析的话,其实你承认了你的意识,那些因其实就是你承认了你意识的逻辑性。
虽然应成派也用这些东西,但它说这叫贼喊捉贼,意识虽然是不对的,但是我可以破坏你另外的一些执著。当我把另外一些执著破坏了,我就把意识也放下了。这样才能真正地达到远离一切承认的真实胜义。不然的话你就会在留在这些“因”里面,留在这些思维里面。但是在区分二派的时候,自续派就要承认这些因,对我们来说要承认它。承认它意味着我们要钻研它,使用它。
那么应成呢?应成说使用它干嘛?他从大空里面来的,他根本就是不需要这些因的,他只要去串习这些见解,串习它的境界就行了。从应成那个大空里面出来的人,他看这些东西完全是如梦如幻的,他很清楚这种存在的方式其实是因为执著和二元对立。他明白消除这些要完全不用力地去消除二元对立,必须要集资清障。所以那个时候他不会去学离一多因的,他一定会去做利众和消除自己执著这方面的事。利众就是消除自己的执著,所以这个可以叫做集资清障。
这些菩萨绝对当真的,因为他到过那个一无所有的真境界。那这个时候他就不会说这些因是什么,他说这些因还不是人类搞的。人类发现了不妥,用什么去发现呢?用人类的不妥发现了人类的另外一些不妥,是这样的。其实两派同时在用一些因,但一派会承认这个因是正因,另外一派不承认什么正因不正因,贼喊捉贼而已。所以用承不承认正因的方式来区分二派也可以。但是这两种区分方式,一种是名言中是否有自相成立,一个以是不是正因这种方式来区分二派,它只是属于支分的内容,就只是在区分它们的时候属于次要的因素,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
“仅仅属于支分的类别,可归属于上述的法相中。有无承认、名言中是否承认自相成立、建立无自性采用应成因或自续因、对所破加不加胜义鉴别的这些要点都是以刚刚讲述的道理而出发的。”刚刚讲述的什么道理呢?是承认相似胜义和真正胜义,这个才是区分二派的最根本的主要区别。
应成跟自续最重要的区别是一个选择了真正的胜义,一个选择了相似的胜义。然后依据这个根本的区别才产生了其他的区别:比如承不承认自相,承不承认正因,还有一个对所破加不加胜义简别。自续派就要对所破加胜义简别,就是我们用这些因去破的这些对境,是不是在胜义中它没有,世俗中还有,加一个分别。
加一个分别是什么?是一种妥协政策,妥协政策就是在世俗中我们不破自相的,自相成立;但是在胜义中自相就没了。我们把圣人跟凡夫加上简别,把我们的境界也加上简别。而从胜义中出来的人认为不是的,他认为我们其实就是佛来的,你这些是迷乱显现,不用加什么简别,不用承认什么自相。
但是不承认自相很难做得到,不承认自相代表着彻底的出离。代表着自他以及所有显现的出离,你可以存在,但我的心完全认为你如梦如幻,其实也是一种出离。如梦如幻,你可以这样,可以那样,什么怪现象都可以。这些规律可以一概不承认,甚至可以不照着规律这么去做,但这个普通人做不到的。我们不遵守这些规律的话,火就是要烧死我们的嘛。
但有类根器就是可以的,比如说有一些六师外道,虽然没有学佛法,但他有很深的禅定,对人类这些自相产生的作用,他已经可以压服或者改变。比如有些修到火暂时烧不了他,水也淹不了,有很多这样的“神经通”哈。有这一类人的,这类人的话,这些东西其实是不成立的,是一种假相,连这种规律都会忽略掉。这个我们普通人是做不到的。
那这种人其实只要找出胜义就行了,世俗跟胜义不加简别,你只认胜义就行了,就不考虑中间这些过程。还有一些有极强出离心这些人,比如说到山里面去修行,修行到很深这些人,你去考虑这些干嘛呢?直插根本,他们这些人就可以不加胜义简别。所以这些东西有一定用处的,不仅仅只是一个学术争论。那这个也是简别两派的一些方法,而这些方法的来源都是抉择相似胜义和真实胜义这个最根本的区分。
你说为什么要去抉择相似胜义和真实胜义呢?这个我们已经讲了很多了,对我们来说,我们没有办法从境界上去抉择真实胜义。有时候,我们会走到思维上是应成的见解,但我们实际修行中还是自续的这些境界。所以我以前提出一个说法——见解上的应成,修行中的自续。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离开四边,应无所住,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些全都是应成的见解。但是你做的时候,都是夺啊夺,夺啊夺,甚至修五加行,这些还是自续的修行。
还有些是自续的境界,比如禅定到身体也空了,什么都丢失了,但还是有一片大空,还是不明白真正的本性在哪里,你还是自续的境界。但你的概念里面还是认为这个一切不住,远离一切承认,还是有这样的观点。然后麻烦的就是,你会把一些自续的境界跟应成的观点进行“有机”结合,那个叫做错认,有很多这样的错认。
而普通人不会的,普通人是不会搞“有机”结合的,往往是有点修行的人,还有就是骗子。不过骗子不在我们讨论范围,可以忽略不计,他们只有一个地方去,那个地方绝对属于有边!但有些真的不是骗子,他误认为这个是,他把观念中的这些东西和他的境界结合起来,他认为这个是证悟,这个就是错认。但是这个见解跟真实的修行结合在一起的,这个当然会有的,这个就是所谓的开悟者或者成就者。
不管什么样的区别,它的根源就在于抉择相似胜义跟真实胜义。在抉择这个层面都是思维的,但是抉择和境界的话,从来都是两个东西。抉择是思维的,境界是心真实认知的。我们平常也要学会区分这些东西。学会区分这些东西其实在某种程度就是“观心”。
我们绝对不能把读到的一些书,看到一些大德们的开示,就把那个当作真正的有所得,那真是很荒唐的。这些人连基本的烦恼都不会去掉的,然后老在一些语句中折腾来折腾去。最多是在人前说得头头是道,煞有介事,但实际上一点都没办法对自相续产生改变,甚至更谈不上去认清自相续以及心的本质,这个就是见解跟修行完全脱节的一个表现,也是我们现代修行人的一个大毛病。
现代人的资料很容易看,开示到处都是,一打开电脑、手机,连绵不断的,有些是很深的见解,敦珠法王、顶果钦哲仁波切、宗萨仁波切啊,那些都是很高的见解,语句又用得漂亮,特别是经过英语翻译过来的那些,都是经过汉人润色的,小资们读得泪水汪汪的,但是这个东西跟你实际的见解和修行差十万八千里。
甚至一个系统的、圆满的、细腻的见解你都没有,还不谈修行。就谈那个细腻圆满的见解你都没有,所以千万不能把这些当真。特别是现在这种碎片化阅读很害人的,我们现在用手机基本上都是碎片化阅读,这个危害很大的。碎片化阅读会导致我们根本就没有心力去读完一本书,看一点就看不下去了,这个很恐怖的。所以有时朋友圈要少刷一点。
所以你要对一个观念,特别像佛教的一些东西,进行完美细致的掌握就不能仅仅靠这个碎片化的信息,然后抓了一句就到处跑,又搞不清楚它里面深邃的意思。所以我们要注意这些,这是现代人很大的毛病,你要求解脱就不能这样。你说拿来向别人炫一下,泡泡妞、勾勾仔这个没问题,炫一两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皆心现”吓得人家不知道怎么回事,以为突然厕所里面冒个圣人出来。但是你要真正拿出来用,真正要开悟,真正要去求解脱,你就不能这样了,这样等于自欺欺人。
在区分中观二派的差别时,后代的中观论师认为:名言中承认自相实有,是自续派;名言中不承认自相实有,是应成派。
这个刚才我们也讲了,名言中承不承认自相实有,它的相还在不在?胜义中加了简别,不承认这些东西,那么名言中承不承认呢?名言中我们要承认它,甚至说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它自相可以不空,但是自相上的实有空。这个就成了以前麦彭仁波切的《定解宝灯论》老是批后期一些论师的说法,说“柱子以柱子不空,柱子上的实有空”,实际上是什么意思呢?现象其自相不空,但它上面的实质是没有的,在这种里面就是修行或者叫做证悟。这个说法实际是自续派的说法,不能叫做应成派。但是有些人认为这种说法也叫应成派,麦彭仁波切就不干了,说你这个说法是不对的。
所以说名言中承认自相实有是自续派,名言中不承认自相实有是应成派,应成派认为名言中这些东西仅是迷乱。当然麦彭仁波切也不是像更登群佩、月称论师直接把规律整烂,他还温柔一点。由于菩萨是对我们,他说:“算了,算了,我们应该是应成派的见解,自相确实是空的,是迷乱的,但站在你们的立场还是可以建立一个规律。”所以他就取了一个词汇叫做他方承许。其实更登群佩也承认这个东西的,但是更登群佩更重于站在成就者的立场上,所以他外在的一些行为不是很顾忌这些东西。所以说名言中不承认实有,简单一句话,它其实牵扯到好多东西,这是应成派。
也就是,应成派承许名言诸法是因众生的执著而产生的,是分别心假立,毫无堪忍的自体,因此不应当安立是自相实有之法,自续派认为世俗诸法存在实有的自体。
也就是说应成派承认名言诸法(什么叫做名言诸法?就是一切的显现,我们的语言、思维等等。)是因众生的执著而产生的,是分别心的假立,也就是一种迷乱显现,非真实、无中生有的迷乱显现,是毫无堪忍的自体。就是它到了一定的时候就破坏了,是无常体,堪忍就是不坏。因此不应当安立是自相实有之法,它说这个自相实有不是自体实有,如果是自体实有,那中观自续派就简直完蛋了,完全就是外道。所以它说不应该去安立自相实有。
但是自续派说世俗诸法是存在实有的自体,而实有的自体不是说刚才说的像中观要破坏的那种实有自体,中观自续派就这么矬吗?认为世俗就是没办法破坏吗?这个不会的,如果完全是这样的话,那太矬了,我们拿个杯子一砸就完了。比如杯子的自体,它完全实有的话,一砸就坏掉了,那它的离一多因就没法用了。它只是说相状不灭,但是它没有真体,这个相状不灭叫做实有的自体。
应该这么去理解,如果是说它跟唯物主义一样,中观自续派的离一多因这些就没办法成立。它还要承认离一多因的,你说你有自体,用离一多因一分就分完了,分完了就不行了。所以它说自续派认为世俗诸法存在实有自体只是说它的相状,不是说它的本体。
前代某些中观论师认为二派的差别是以胜义理论抉择的差别,自续派是使用自续理论抉择,应成派则运用应成理抉择。
前代的某些中观论师就认为二派的差别是运用理论的不同,自续派就运用自续理论,应成派就运用应成理论。应成理论跟自续理论可能真的使用的时候都是同一个理论,但自续派承认这个理论是正理,而应成派说不是正理,它说贼喊抓贼,用你们自相矛盾的方式来破了你。这个就变成应承跟自续同一个东西,立场不同,就变得大家观点不一样。
全知麦彭仁波切认为:上述“名言中是否承认自相实有”、“以应成理抉择还是以自续理抉择”等,都只是支分的差别而已。实际上,根本的差别是:一者着重抉择而宣说具有承认的假相胜义,另一者着重抉择而宣说远离一切承认的真实胜义。
这个我们刚才已经讲过了,就是一个着重说假胜义,一个着重说真胜义。这个假胜义叫做相似胜义。其实我们现在很多修行的时候都是相似胜义,没有开悟之前所有的这些法,我们修中观所产生的一些境界,其实就是相似的胜义。相似胜义是个很大的灰色地带来的,有时候就差那么一点点,咫尺天涯。但那一点点是什么,可能每个人都不一样,但那一点点就是那一点点的无明,心对自己自体的时候,它的体会是一个很灰色、很深邃的一个清晰的过程,清晰了一点点,它是不是呢?它好像又是,有时候又不稳重,有时候变成了二元,有时候又进去了。
以前我们讲过,禅宗里面有两种光不透脱、两种安住法身的病。什么叫两种光不透脱呢?光就是我们心的自明,这个明不透脱的时候会出现两种状况:第一个叫做一切处不明,一切处不明是什么?其实就是很多东西我们没有夺尽,走到某些地方的时候,我们的执著就出来了,叫一切处不明;还有一个是一切处明了,但好像是明了,削薄了以后,但是隐隐总有个东西在,总想去找个东西,这是认知习气没有变。
还有安住法身有两种病:一种病就是安住在法身上,找到了法身以后就执著它,把它当一个境安住下来,那就变成了二元对立;第二种病是认识法身了以后就放任,放任的时候不随时拉回来进行磨砺。其实这些毛病会造成悟后迷,这些所有的毛病就是因为菩提心不够,视师如佛不够,夺得不够深造成的,前期的资粮准备不足,障垢清得不够。
很多人就自恃聪明啊,自恃自己福报好、聪明,想一下去处于证悟的领悟中间,这个很蠢的!这个跟聪明其实没太大的关系,跟信心和极度虔诚有很大关系,因为极度虔诚本身是一种心力。这个心的自体不需要聪明来的,心的自体越聪明越倒霉,前期有用,到后期就没用了。你需要的就是虔诚,使劲的往那里去,心的那种自明啊!你想想,你吃东西需要努力吗?找东西需要努力的,找得好辛苦啊,要去区别各种各样的法相,那个要找。找到了,吃的时候是不费力的,但是需要很使劲的吃下去。明明要吃,你分析半天,那就都吃完了。
其实到了后来和聪明没有关系,就是一股狠劲儿,所以你看禅宗一参就是死参。还有那些大圆满成就者,他依靠的就是对上师的那种信心,那种信心会导致心的极端的力量。一个造成极端的力量,一个极端的放弃。极端的放弃是什么?视师如佛到极端的时候,自我就没了,没有自我的状态里面就不做主了,心很容易自明的。心最麻烦的、造成二元的根本原因就是心开始做主,一做主——谁在做主啊?一定是自我。
比如一个禅师问他的一个弟子“白天做得了主吗?”好大一个圈套啊。马上有些人觉得用光明来觉照自己,他就会说做主。一经做主就是二元,他就没有放弃。他说白天做得了主,“那晚上做不做了主啊?”“我也能做主。”唉!白天矬,晚上更矬。要做主!他已经踩了两个圈套进去了,还没有回过神来,禅宗里边叫“犹自不惺惺”。(但你们千万不要去背诵那些禅宗的湖北话啊,普通话就叫做“你还没点醒啊?!”)师父就没办法了,只能再说:“白天做得了主,晚上做得了主;(以为自己很牛啊?觉得自己好像证悟了一样。)夜晚睡觉,无梦无想的时候,主在哪里?”就完蛋了,一下就傻了,这个时候就没有主。其实我们把操纵性当成了主,操纵性是人我的一个表征,而视师如佛的状态里面他会放弃操纵的。人就自我做主,这是很可怕的一个东西,在错误的观念里面,才会有自我作主。而本性,你本来是佛,做什么主啊?做佛就完了嘛。
佛就是随缘任运的,随缘任运这个词真的好深啊,我们说的随缘任运是什么?你干坏事我跟着你干,它那个不是的,这个是密宗。禅宗就是死参,硬来。参的时候哪里就讲这些教理嘛?就是心不停的去体会、研磨,到了后来我们要拿得实,脚跟点地,禅宗里面说的就是需要这些。说一千道一万,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这些。
我们现在每个人就是不想付出,不想放弃自我、不想放弃一些世间娱乐,不想用心去参,老是想能不能找到一个九阴白骨爪、降龙十八掌等等窍诀,像黄蓉骗洪七公,让郭靖在贡献了几个鸡屁股的情况之下,学到了降龙十八掌。看过《射雕英雄传》吗?我告诉你,没这样的鸡屁股,你们得奉献你们自己的屁股,我的意思是用屁股去打坐,不要想多了。你不想奉献屁股那是不行的,除了奉献了屁股,还要低下头,你昂着头,那会被削掉的。
“他抬起那颗不肯屈服的头颅,高耸在亚历山大的纪念石柱上。” 啊,普希金的墓志铭,执著成这样了,这个不行的。我们学佛的人,关于我们自我有多么的伟大“我找回了自我”小资们这些烂话,不能去听这些东西,你去听那些东西,表明你还处在哈士奇这个阶段。
所以说远离一切承认的真实胜义,这个是一个非常殊胜的事。我们往往会去想这个远离一切承认是不是什么都没有,那个是你想的,那是你站在自我和迷乱的立场想的一个概念,那个概念有时候会吓坏你。
但是实际上你永远找不到一个什么东西叫“什么都没有”,你找给我看?你死了以后也会有的,而且比现在还精彩、还丰富。你看嘛,你现在看得到那样的大锅吗?看不到的。还有你现在能够跳进那口大锅里面游泳吗?这不会的,那个时候你会跳进去的,你不跳进去扔你进去。所以“什么都没有”这个东西是不成立的。
为什么这是二派的根本差别呢?因为其它支分的差别,诸如“有无承认”、“名言中是否承认自相实有”、“使用自续理论还是应成理论”、“对所破是否加胜义简别”等等,都是由“着重抉择相似胜义还是真实胜义”这一根本差别而出现的。
这个就是由“着重抉择相似胜义还是真实胜义”这一根本差别而出现的。为什么要这样抉择呢?为什么要抉择相似胜义和真实胜义,就是有立场的不一样,或者接引不同的根器。站在我们的立场上,我们只能抉择相似胜义的。就算是抉择应成的话,我们也是思维性的。站在成就者从定中出来的话,他所认为的胜义肯定是他定中的东西,所以他的立场就会变成这样了。
有些从定中出来以后,比如有些富翁,但是他站在我们穷人的立场上,替我们穷人说话,明白吗?也有这样的人,他也说自续派的。比如像静命论师这一些,所以真的要尊敬他们。但有些说你不能老这样啊,还是要把你们带到彻底富裕的位置上去,所以他就强调应成的说法。这是两派根本的差别——着重抉择相似胜义还是真实胜义。
由于去抉择相似胜义,他一定要去对我们面前的自相,产生怎么去对付它的一些观念。我们所有的轮回也好,涅槃也好,其实就是怎么去面对心面前的显现这个问题。是不是这样的?所以说对于我们有坚固执著的凡夫来说,你说一下就把面前的相去掉,进入那个什么都不显现,没有庸俗显现的大空性,哇,这可以吗?这不行的,这做不到,他一定会有显现,那我们总得做下去啊!那怎么办呢?自续理论就出来了,所以承不承认自相就开始了,所以这个时候就说自相暂时不破,你从思维里面开始去破就可以了,明不明白?
先从思维上开始去破,承认自相,但要知道自相上的实有是没有的。这是将就我们的程度而来的,就像我们现在的立场,自相是成立的,身体的感受的自相是成立的,听到的声音自相是成立的,但我们概念里面明白这些东西都是虚假的,然后我们去夺它、修行它。所以它一定要有自续理论,自相成立的同时,你要去明白,它上面的实有不存在,就变成了承不承认自相的问题。
还有去夺的时候一定要承认理啊,所以就变成了用不用理的问题,一个是自续认为这些是正理,我们要用能破的这些道理来破这些显现,如果连理都不正的话,这怎么行啊?一定要用正理去破,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这样的。但是从那边出来的人说“这是干嘛呢?不用这样,你这些理也是错的,也是不究竟的。”
在禅宗里边,很多经典也这么讲,我们以前经常说的《圆觉经》里面讲的“幻火烧空木”,能破就像幻火,显现像空木,把能破跟所破一破完了,拉倒!火也没了,木也没了,那就是应成的观点,都没了才是正确的,用不着留着那个火不放。《金刚经》也绝对是应成的,里面也这么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渡过了河就要把船丢了,用不着扛着那个船到处跑。
加不加胜义简别呢?也是为了安慰我们坚固的心灵,因为如果说圣人还跟我们现在一样的话,那有点不像话,那我们就成了圣人。说圣人认为这些其实没有的,但是将就你,承许有,这属于阶段性的、导引性的。这个原因就是为了抉择一个相似的胜义,为什么要抉择相似的胜义?你得修下去,你得开始,所以这是一种有必要的慈悲的做法,而不是这些大德们不懂。
这些所有支分的区别就是因为抉择相似胜义和真实胜义的根本区别而产生出来的。必要性我刚才也讲了,对于我们就是要有自续的这些东西,但同时也需要应成的东西,因为我们会慢慢过渡到应成去。没有应成的话,我们会失去目标。你不要以为说一下就不会失去目标,不是的,你修行起来会发现中间很多的细节和过渡性,它不是那么一个容易的事。但是说起来不容易,你要真的仔细地区分开来也没什么不容易的,所以很难用普通的事相去说明。不管怎么样,这两派的见解都是我们要去熟悉和了解的。
具体来说:
(一)自续派着重抉择有承认的假相(相似)胜义,故在胜义中有单空的承认,遮破自生、他生等后,安立无自生、无他生等。
应成派着重抉择远离一切承认的真实胜义,故在遮破自生、他生等戏论后,自己没有任何承认。
什么意思呢?就是自续派破了有边就安住无边里面,它说无边是胜义。比如它加胜义简别的时候,它认为有的一些现象是世俗的,但这些没有了以后,有个空在。空还可以分成能和所:所境的就是全部都消失了,它认为这个可能是胜义;能上就是心里面始终有一个无的执著,就是有单空的承认,就是它有种状态或境界被承认下来。
这种承认,当然你说有没有自续派自己这么去承认呢?其实没有人会承认自己是自续派,谁会站出来说:“我就是自续派的,我就是不究竟的。”你以为他傻吗?他要这样说,谁跟他学啊?其实这些大德们也不会这么说的,他一定说它是最究竟的。不然的话,人都是这样的,我就一生一定要找究竟的,你既然不究竟,我跟着你干嘛?岂不知道这个不究竟的就是究竟的。
所以他那个时候一定会跟你说它是究竟的。你说这个是不是骗你呢?其实这个欺骗好慈悲啊,这个叫做“黄叶但止小儿哭”,为了哄你而已,不哄你咋办啊?你会翻船的。一堆哈士奇,你不给它屎吃,起码要给根骨头嘛。你要是上去就说:“来来来,我们来品杯普洱茶;来来来,有机蔬菜。”你看它理不理你?要么给屎,要么给骨头,然后再慢慢慢慢把它变成人,对不对?
所以自续派一定会抉择相似胜义,而应成派着重抉择真实胜义,你一定要给我们一个最终的目标,最终我们一定要达到真正的成就那里去,达到真正的彻底的解脱,完全的一无所住,那么这个时候它要抉择真实的胜义。为什么呢?不然的话,老是啃骨头不行的嘛,出来还是要吃肉的嘛。一直要走下去,破破破破破,你总得破到个头嘛。
所以禅宗里面有一句话叫做:“离四句,绝百非。”离四句就很自续,不停地离,但是要绝掉百非,非其实就是离。四句是: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这四边。离开这四边,不停地离,不停地破,这个就是自续。你不停的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全都是不对的,连对的也不要,空的也空掉,不停的空空空。空不完的嘛,空了一个空,再来一个空,最后就变成飞鸟追影、狗咬尾巴。那怎么办呢?要停下来,绝掉这些空(非),非就是不对,去绝掉它,停下来,歇即菩提。清楚的知道其实一切本来空性,不用寻找,自然即是。
那么这个时候停下来就是所谓的远离一切承认。这个停下来不是像我们这种睡着了,或者什么都不想的发愣,这个停下来,他是真的明白了。明白了的时候,很怪的,明白了,想也是不想,不想也是想,不管那么多,无所谓,这是一个开悟,就是真正的明了本质是什么。所以应成派着重抉择远离一切承认的真实胜义,“绝百非”就属于真正的应成。
绝了百非以后是什么,它也不说,它只说这个时候“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千描百画说不出,一段风流自然成。”这是禅师们说的,这些话小资一听,最多拿出来弄到自己的手机上、笔记本的扉页上或QQ的签名上,起到什么作用呢?让别人觉得你很有格调。傻子也有格调,(我不慈悲,说这些话,我应该宽容一点。)有格调还是有格的,这个叫自续。应成就怎么办呢?它就不停地破你,它破了后啥都不承认,它永远没个安住地,所以说“应成派着重抉择远离一切承认的真实胜义,故在遮破自生、他生等戏论后,自己没有任何承认。”它不承认什么,它只是为了破除你的执著而已。
执著一去,真如自现。而且那个真如,它也说不出来,所以禅宗里面就有“障垢磨尽,真如自现。”“但去妄,莫求真。”等等之类,这都是些修行要诀,甚至是些安住要诀。所以一旦有求真那个东西,就说明你还在寻找或者在破,在寻和伺。如果安住里面对法性和这一切没有清晰的明了的话,说明你那个安住就是简单的禅定。所以说它没有任何的承认,关于法性没有任何的不明了,所以它在遮破了自生、他生等戏论后,它不会有任何的承认,不会有建立任何观点和宗派。
本来就是,这个东西就是不承认的东西,什么都不承认的。自续派在破的时候,一定要去找一个好的东西才去破嘛,然后应成派说本来就是好的不用找,这个叫本来就是。我们天天要你们修行,和这玩意儿是冲突的,所以说真正的应成是很难掌握的,但是它有个真正的彻底的明了在里面。
本来就是,什么本来就是啊?是不是我们普通人本来就是呢?普通人本来真的就是,佛去看他真的就是。但我们看自己本来就是吗?你那么多痛苦和烦恼。其实痛苦和烦恼也是空性的,所以我们其实只要对空性是什么产生深深的明了就行了。深深的明了以后,所有的烦恼和痛苦其实全都是空性,你用不着去破坏它,既然都是空性,你破坏它干嘛啊?你去破坏它,就说明你在对着干嘛。
然后这个发展下去一定会走到密宗那里去,什么五毒即五甘露,贪欲越旺,解脱越深,证量就越高,嗔恨就是大圆镜智等等就来了,这些你没法想象。它走到后面一定会这样,这是应成派,它不会去破了一个建立一个,它心态上就是这样。因为在它那里,已经完全是无生无灭的大空性,用不着再去建立什么。
那你说我们刚才说的无生无灭的大空性是不是种建立呢?你不要又陷入戏论,言语中的无生无灭不是一种建立。就像我们有时候会戏论说无常这句话是不是无常?一样的。这句话当然是无常的,但这句话本身的意义,它本身就是个无实法,不存在常和不常的问题。
(二)自续派着重抉择有承认的假相胜义,故在名言中承认自相实有,不能遮破。
应成派着重抉择无承认的真实胜义,故名言中不承认自相实有,因为根本慧定中根本没有共同显现分故。
这里把两派是否承认自相实有的原因作了阐述,自续派是抉择假相胜义,因为我们还处在有执著的环境里面,我们必须要遵守自相的规律,不遵守自相的规律,你要完蛋,所以因果报应这些就成立了。因果报应一定要依据显现来成立的,没有显现怎么成立因果报应啊?所以在我们凡夫来说,如果你一下就去玩圣者那一套,你要出问题的,所以要抉择因果如细粉,就变成了自续要承认自相实有,不能去遮破它,主要是从我们的角度去考虑。
但应成派就不是了,应成派已经证悟了真实的胜义,它认为你这些所谓的自相其实就是迷乱,我换一种迷乱也可以的,不承认它也行,超越因果。超越因果有很多种方式,但是大体归纳起来有两种超越:一种超越就是因果的范围更广了,比如你说火要烧人,但烧不了他,但这是不是一种因果呢?烧不了它也是一种因果,可能他修了一个什么法。
还有一种更厉害的超越因果,比如像大圆满这种,当下任何显现全皆明性,所以大圆满的证悟叫做立断。大圆满开悟的时候,那一下就明白,不管是火烧人还是不烧人,全皆光明而已。处于光明之中,所有的显现俱皆唯一法性,不生不灭,不存在这种有生灭的因果性。
但是不管怎么样,从应成的圣者的立场反过来看我们凡夫的自相实有这些东西,他就不承认,不管哪种超越。所以说应成派就着重抉择无承认的真实胜义,它在名言中不承认自相实有。特别应成派是着重抉择根本慧定,更不会承认什么自相实有这类的东西了,因为他的根本慧定里面,确实什么都不显现了。
但什么都不显现,不代表什么都没有。你找不到一个“什么都没有”,这个虽然没有显现,但是他的心的本质(自心本性)还有的。他的自心本性没有的话,那是不可能的,那就成了断灭见。他只是这些庸俗显现都消失了,是这个样子的。法性定的意思是什么?就是这个定中间,它让所有的东西不显起,唯一只露出法性。因为我们无论什么样的定,都没有办法消灭法性,而其他的都可以通过定来消灭,但是这个法性你消灭不了。当我们把我们的定力达到把所有东西消灭,而我们又清楚了法性,这个就叫做法性定。
如果我们把所有东西消灭了,但还是没有认识到法性,这个叫非想非非想定(又不想又是想,非想不是想,但又不是不想,有这么一点点执著在里面,这是一种外道定)。这时候的定把所有的现象弄完,那么唯一剩下的就是法性。当然,我们认识法性也可以不用把这些现象覆灭下来,这些现象产生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去认识我们心的本性,认识法性。同时在这个状态里面,我们还可以把显现都认为是法性,这个就成了大圆满的见解。
所以名言中承不承认自相实有,原因是因为两派主要抉择的着重点不同:自续派着重抉择相似胜义,应成派着重抉择真实胜义,造成了它们对名言中是不是承认自相实有这种区别,来源于对胜义的抉择是否真实才是根本的原因。
再者,自续派着重抉择有名言显现的共同承认,及有胜义单空承认的假相胜义,故它运用的是自续理论,有法、因、喻都是自他共许,所立也是自己所承许的。应成派着重抉择无承认的真实胜义,由于自己无承认,故运用的有法、因、喻都是他方所承认的,唯以他方所许,遮破他的戏论。
这些我刚才也都已经说过了,自续派是着重抉择有名言显现的共同承认,以及胜义单空承认的假相胜义,就是有单空的这么一种执著的假胜义。但是它站在我们的立场上,它也要去说这个自相是不能破坏的。那么认为这些自相不是自体实有的那些理论,就叫做自续理论。自体和自相,我这里作了区别,你不作这样区别的话,它会出现矛盾的,就变成了我们的中观自续派跟外道一样,这个东西是实有的?这不可能的,自续成了连唯识都不如。唯识还不承认外面的东西是真实的,所以不能这样理解。
它用到自续理论,有法、因、喻都是自他共许。自他共许,就是我们都是凡夫,我们都处在凡夫的立场上,我们来对这些东西进行分析,就会出现有法、因、喻。有法就是我们共同的显现,因就是能破的这些方法,喻就是破的时候,我们找一个东西来举例。那么这些有法、因、喻,一定要我们大家都承认的状况下,这个分析才成立嘛。不然的话,那就不行。而且破了以后的所立(破了以后的情况是怎么样的),也是要自己承认的,这个单空必须要承认,不承认就麻烦了,这个就是自续派。
而应成派是抉择这个法性定,抉择的是无承认的真实胜义。由于它自己不承认,也不能去承认这些因,“六根若是量,圣道复益谁?”这些因全部是我们意识层面的东西,你也不能承认。所以它就不会承认这个东西是正理,只是说我就用你的东西破你,用你的意根破你的其他五根,然后你的意根也没了。那全部没了以后是什么呢?就是真正的法性定。这是它所要抉择的东西,现在它抉择了,它出来再来看这些六根,它就不承认了。听得懂吗?是不是很学术化啊?
大家学这些理论的时候,对一帮长期闻思的师兄,其实它的用处在于什么呢?你在思考自续派和应成派的同时,你的心已经沉浸在对显现,对这一切的一个思维熏习中间。长期地去分析自续和应成的这些东西的时候,这种思维修在一定程度上,或者积累到某个时候,一定能够带来觉受。然后你由那个觉受延伸,一定会因这个觉受而产生这类觉受的定。这个定也会延伸,延伸到一定的时候会达到应成的状态。这个是对很多靠闻思去的师兄的一些作用。
还有些师兄,他可能就不擅于这样的东西,但是听了这样的东西,然后在这些朦胧的、粗泛的观念的情况之下,怎么办呢?去拿这些有修行的上师或者是同修的窍诀,拿他们的窍诀过来直接指挥自己进行串习、修行。修行的时候,慢慢慢慢再回过头来,再看这些理论,清晰地如掌中的手纹一样,这个是对一些闻思能力不够或者闻思时间较短的师兄的一些作用。
但是你不管哪种人,一种是闻思很长的、喜欢闻思的,一种是不太喜欢闻思的、或者是闻思时间不长的师兄,知道这些都会有用的。如果你是一个这一生希求解脱的人,哪怕是你马上要去修大手印、大中观,你知道一下这些东西都是非常有用的,所以说我才很辛苦地跟大家来作这些分析,其实这些分析对一些有修行的师兄来讲的话,真的是很多余的,他只要安住在一个修行里面,去修行就行了。
但是在说多余的时候呢,如果他修行的时候,再回过头来想起这些东西的话,他会发现他的修行跟他学的理论一一产生对应,反过头来那些理论又会去指挥他,让他修行更深。更深的同时,回过头来又让那些理论,简单的一句话显得更加的意义丰富、层次分明。所以不管怎么说,我们既然要闻思这个东西,还是需要去下点功夫,努努力。即使是枯燥,也要用尽心思去思维一下,不然的话,那你干嘛啊?
在是否加胜义简别的方面,自续派承认有共同显现分和无自性的空性,因此它有二谛别别的安立,加简别说:“仅仅胜义中空,名言中真实有。”应成派二谛中都不承认共同显现分,故不必加胜义的简别。
什么意思呢?就是自续派认为在我们凡夫的状态下一定是有的,在胜义的状态下可以没有,加个胜义简别(就是胜义跟世俗的不同)。我们凡夫状态(世俗状态),我们有自相成立;然后到了那个胜义态,没有了。而这个应成派,它就不说了,它认为这些不要加什么胜义简别,这些世俗无非就是一些迷乱显现而已。
迷乱显现跟自相成立是两种不同的态度,其实都是一样的显现,明不明白?跟那个自续理是一样的。但是一样的显现的时候,他们的态度不同:一个就认为这些规律好像就像铁律一样的,抉择因果如细粉;一个就认为它是迷乱显现而已。这个态度完全是不一样的。
迷乱显现的话,这句话还有骨头的。为什么?迷乱显现,可以跟我们一样的迷乱显现,也可以超越我们的迷乱显现,比如说火不烧人这样的东西就出来了,墙壁里面挤牛奶这些,它直接就破坏你这些固有的规律,也有这样的东西。所以它是两个不同的立场。所以说加不加胜义简别,应成派说不用加胜义简别,迷乱显现加什么胜义简别啊?消灭它就完了!
甚至还有一些修行上的选择,为什么呢?比如我们真的处于胜义、安住在法性状态里面的时候,这时候可能会显现出我们普通的这种显现,有时候由于你修行的时间长了,这个普通显现可能变成很多殊胜的显现,比如说看到了坛城啊,看到一些很殊胜的现象啊,一些瑜伽行中间的现象,比如说看到烟啊、光点啊等等之类的,明点啊这些显现。那么这个时候他已经跟我们平常凡夫的自相显现不太一样了,明不明白?那么这个显现跟那个显现,我们怎么去简别啊?
如果是承认凡夫的世俗显现是真的,那我们去看到了烟啊、坛城啊这些咋办呢?按照应成派来说,这些都可以开除,不要去追它,不用作简别,全都是迷乱显现。连你看到的烟、坛城都是不对的。这个就是二转法轮的二谛的分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连你看到的那些什么烟啊、明点啊、神异的现象,全部都不要。连佛陀的三十二相,都是非三十二相,为名三十二相,《金刚经》里面讲的,导致了这样的。
那么在修行中间,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持这样的观点,我们在修行中间任何的显现,一概不执。所以说它在修行中间就有具体的指导意义的。如果你真的很熟悉以后,你发现这些现象,一般我们刚刚开始肯定会去追嘛,哇,我看到什么了,哇,我感受到什么了,哇,好舒服啊。但是,这都是现象来的嘛!而你如果是处在应成派这种见解里面,这个根本不理它,任其起落,升起降下,如是而已。
所以它带有观点性的,这种观点性用在具体的修行和引导中,其实有很多很多具体的方法,但是化为具体的方法,必定要成就者才行。这些方法具体下来,就变成了密宗的一些方法,或者显宗的一些大体的方法,和密宗的一些很特殊的方法。但它来源的一些基本理论就是这些东西。明不明白啊?
反面来说,如果应成派自宗也有有法、因、喻、所立等的承认,则和自续派没有任何差别。《智慧品释》中说:“应成派此处唯一着重抉择离戏大中观的缘故,当知对此宗并无真假胜义的两种分类。”
因此,应成派最胜的优点即是唯一抉择真实胜义,不分真假胜义的差别,也就是全无承认,远离一切戏论。
这段大家其实很好懂,它说什么呢?它说从反面的角度来讲,如果应成派自宗也有有法(有法就是现象以及方法)、因、喻、所立等的承认,那我们应成派和自续派就没有任何差别。它说在《智慧品释》中有这样一句话:“应成派此处唯一着重抉择离戏大中观的缘故,当知对此宗并无真假胜义的两种分类。”就是它不管你真胜义、假胜义,它只抉择真胜义,就不考虑过程,当下立断,这个有点祖师禅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意思。
其实六祖传的《金刚经》就是这样的。他证悟就听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听了两次。第一次听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可能落到一个单空里面了,其实他还有个证悟,但已经证悟到很厉害了,为什么呢?那个空里面没有说到显现这些东西,没有说到用,没说到用就说明还没有透。
但是呢,他已经写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远离一切承认,本来是无一物的,一个都不承认),何处惹尘埃(没有这些东西)。”好像应成哦,但是他应成的不够的,其实观点好像是应成的,但是如果真的证悟了应成的,说法还会变的,会说到作用上去。但是已经很厉害了,六祖为什么产生这样的境界呢?是因为有一个人念《金刚经》,他听到这一句。
然后被五祖推到柴房去舂米,舂了八个月,要证悟总是要吃点苦的。然后再把他叫到房子里面来,又说了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样的话。好了,这次他的说法就不同了,就说到自性了,何期自性,确实地落实到一个证悟上了,所以他会说这个东西的作用了。“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它就不是一个我们所说的想象的或者感受中的一个什么都没有,其实那个什么都没有,就是单空上的一种执著。它落到一个一切上去了,是真正的证悟,但是这种靠指示性的证悟,这种很多时候靠指示性的,就是“由缘荐来相应疾”,就是由上师等殊胜外缘,给你一指了以后的话,其实有时候是不踏实的,明白了以后要反复磨砺。
大圆满一定要去修四瑜伽的,什么叫四瑜伽?就是安住在法性里面四种层次:第一个叫做专注瑜伽,然后一味瑜伽、离戏瑜伽,最后一个叫做无修瑜伽。一层层的这么上去,一定要去依据这个法性再去磨砺,他们说磨镜子,磨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镜子。
怎么去磨呢?这个时候就一定要应境,因缘应境,反而要去找一些东西来磨砺,所以甚至要求违缘,最让自己能够产生贪嗔痴慢疑的地方最好了。找到之后,让自己在这种非常激烈的状态里面还能不能够不丢失这个光明性,这个是大圆满的一些修行方法。所以它去抉择这个东西的时候,就不会去跟你找这些什么真假胜义啊,一下就来了,当下立断。
那么对哪些人有用呢?对这些修行了很长时间的人真的是有用,还有一个对哪些人有用呢?对那些紧随上师的人,因为他有足够的信心,而那个上他恰好是个成就者,这是万劫以来修行的福报,然后他就不停地戳你。你那个心再硬,他的是金刚钻,再硬你也是铁的嘛,而且他那个是不会破坏的金刚钻,戳,一个印,再戳一个印,再戳一个印……总要给你戳穿。然后,戳了以后,你也再通过信心、菩提心的加持之下,然后那个洞就越戳越大。一定要有个磨砺的过程,磨到哪一天踏实。(踏实的意思,就是在任何地方任何状态下,乃至于睡梦之间都不丢失光明性。)这个就是彻却的修法。
如果你说这个还不行,你要现见刹土,让光明性最殊胜的作用也显现出来,诶,去山里修脱噶,大圆满有这种修法,禅宗里面就没有了。你活着的时候,其实就会成佛,那些坛城啊净土啊,全部各种各样的神通,包括佛的神通全部具足。即使如此,你具足了佛所有的神通,在那个山里面,人家看到你的话可能就是个破老头。为什么?他看到你是他的眼识的显现,你看到他呢?可能是光明灿烂的佛,他看到你就是个破老头。你会对他恭敬无比,他看到你就是“破老头,在干嘛?天天看着太阳,没出息,要看太阳照耀下的人民币以及这个漂亮的世界。”会这样的,这个就是差别。但你看他就是佛,周围就是刹土,至于感受嘛,那个就没法说,这个差别太大了,这个比哈士奇跟人之间的差别都要大。
所以这个就没办法说,但是不管怎么样,它实现的最根本的这个见解,其实还是应成的见解,只是把应成的见解走到了极处,是法性的一种殊胜游舞。
“因此,应成派最胜的优点即是唯一抉择真实胜义,不分真假胜义的差别,也就是全无承认,远离一切戏论。”什么都不承认,这个在我们禅宗里面很多的。譬如赵州和尚,问他什么都是无。“无”,问什么是无呢?“无”。什么都是无,实际上就是一切破光,大无遮。无遮就是没有什么东西可破了,全部破完,来什么破什么。不像非遮,非遮破了一个以后留一个,这种单空实际上是一种不究竟的非遮,当然还有比较究竟的非遮,叫他空中观。至于如来藏、大圆满,你说遮或非遮都是多余,连说都不能说。
教证:
教证就是说二派差别的根本原因的教证。
《回诤论》云:“若我有少宗,则我有彼过,由我全无宗,故我唯无失。”
就是我什么都不承认,所以我就没有过失。由于我什么都没有承认,也没有过也没有失。若我有少宗,则我有彼过。就是我有一点点承认,我就有这个承认的过。但是由我全无宗,我什么都不承认,故我全无失。这个像不像我们公司里面“什么都不做,绝对不会错。”唉!以后我们看到这些人就说他持的是应成派的观点。
实际上真正的大圆满就是什么都不做,他就是那个明白,但是由于他的量不够,他还需要保持那个明白。量够了呢,连明白都不用去保持,什么都是明白,自然而然的。但是这个在工作中肯定要被打死的,缘起中老板不承认这一套“我全是自续派,你鹤立鸡群就斩了你的腿。”“若我有少宗,则我有彼过,由我全无宗,故我唯无失。”就什么都不承许。
《六十正理论》云:“诸大德本性,无宗无所诤,彼尚无自宗,岂更有他宗?”
它说诸大德,就是证悟者的本性,其实不用大德,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本性都一样,无宗无所诤,由于没有任何的承许,就没有任何的东西是可以执著的,就没有什么可以去修啊去证啊去消灭的,然后彼尚无自宗,它连自己的内心自宗都没有任何的承认,还有其他外在的他宗都是不承认的。无宗无所诤,彼尚无自宗,其实这些理论,我们拿它去修行的时候,其实就是无所住。
无所住,那你说我们现在是不是无所住呢?其实我们有很多住的,为什么呢?比如说我们的身体的感受就是一种住,这种感受会导致痛苦,所以我们要去夺它,我们很多的情绪就是住嘛。住,其实就是它存在,对我们来讲,它存在,它有作用,它让我们很苦,这就是住。你说你无所住,你做不到的。
所以说你一定要去夺,一定要走自续派,夺到后来,才会去真正的无所住,这是对一些属于自续根器的那一批学人。还有一批学人,是的,他还有这些执著,他就是身体的沉重啊,外界的显现啊,看到美女流口水啊,剪刀挥舞啊,这些都没问题,但是他很聪明,他有信心,他怎么办呢?他,设若单刀直入,他就直接去找那个无执的本性,找到无执的本性去修,这个就是所谓的应成派。这个也有啊,就快很多,但是这个它很悬,为什么很悬?显现会把我们带离这个无执,甚至会导致我们错认无执,明不明白?所以需要成就者来进行指引,或者需要自己去研磨。所以说这个“彼尚无自宗,岂更有他宗”,这些说法其实在修行上是可以拿来进行指引的,那为什么我们读了以后就读了呢?因为你没有修行的经验,就没办法进行指引。
《四百论》云:“有非有俱非,诸宗皆寂灭,于中欲兴难,毕竟不能申。”
它说有和非,还有亦有亦无和非有非无,这些也就是所谓的四边。诸宗皆寂灭,这四边,每一宗都是一边,都寂灭,都是不承认的,你想在中间,于中欲兴难,毕竟不能申,就说你再去找它的毛病,你都找不到,一切都破光,一切都不承认,就没有毛病了。这些全都是说的应成派的见解。
《显句论》云:“凡中观师,理不应用自续比量,不许他宗故。”
它说,我们真正的中观师,你用理就不能用自续比量,你用比量可以,但是不能用自续比量,为什么呢?因为自续比量就是站在正理的立场上觉得这个是对的,再去用,这是自续的理。应成就不是了,我用了你,我还不承认你,哇!好坏呀。这个就是跟老板干的事是一样的,他用员工帮他挣钱,挣了钱他还不承认他,挣不到钱的时候就把他开除了,这个就是应成的观点。所以老板一般都是应成派的,用员工挣钱,钱挣不到就把员工开除了。员工也是应成派的“我不做就不会错。”我们就没有一个自续派的,这是开玩笑的哈。
理就不应用自续量,因为什么呢?因为不许他宗故,就不承许有任何其它的承认。承许就是承认的意思,因为中观里面用承许这个词显得格调要高一点,但是我们真的去研究这些东西就不要再说这些了,弄清楚为原则。有些人一定要用那个词汇才有那个味道,明不明白?就像看禅宗的书,当年读书读烦了,老用词汇,用法相解释法相,他就不行了“来,我们用湖北话说。”“犹叫些子”、“舒(xu)服(fu)啊”。他本来就不跟你说这些法相。然后隔了几千年他那个“舒(xu)服(fu)”、“犹叫些子”、“犹自不惺惺”,变成了我们现在的背诵。
中观这些一样的,你们不用承许不行吗?我就说承认咋啦?也可以的,明不明白?但是你要装格调的时候,如果他不觉得你不是那么很正规的时候,你就不用“承认”这种让他听得懂的词,你就说“我承许”,他肃然起敬了。“我根本不说你错,我发太过。”格调陡升了
但是这个大家习惯就行了,像我这种人没办法,出身低了,因为我出身流氓,奋斗了那么多年,是流氓跟土豪的结合体,而且土豪还不是很土,也不是很豪,结果是半截土豪半截流氓,我用“承许”这些词用得胆战心惊的,我用“承认”比较合乎身份。但如果你要来跟我说这些东西,我有时候装模作样还是会的,也会承许一把。
又云:“应成破义亦唯属他,非属我等,自无宗故。”
它说我们应成用的破义,应成用的这些破敌方的这些执著的理义,亦唯属他,也是属于你的,不属我等,就是我根本不会承认你这些东西的,因为我自己没有宗,我没有任何一个承许,这是应成。你说这是不是老板的态度嘛?“我的观点是用你们,用完你们再炒你们。”好坏呀,这个道德不好。这个是应成的观点,为什么呢?原因我们已经说过了,因为他从那个完全没有任何显现、一切不承认的大空性里面出来的人,他当然什么都不会承认的,因为一承认任何一观点就没有办法走到那个地方去,就没有办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无所住就什么都不承许,《金刚经》里面一边说什么都不承认,但是它也说自续的观法来的,自续的观法比如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个既可以是应成的,也可以是自续的。为什么呢?一切有为法,首先承认了一切有为法(有相),但是它如露亦如电,没有实质,没有自体,这个就成了应作如是观,这是自续的;一切有为法,是的,我是站在你这方来承认的,它什么都不是,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就变成了应成的,明不明白?
但观的方法都是一样的,心境完全就不一样了。心境不一样的话,导致的这个领受、领悟、觉受就是不同的,后面一种就比较容易趋于证悟。为什么我们以前不讲这些东西呢?不能讲这些,讲了这些大家就马上就要搞后面那一种,这挺搞笑的,不行的,你做不到,你得一步步踏实来,你一定会走到那里去的。踏踏实实去观的话,不可能不走到那里去,你观了观了,面前夺夺夺,自身夺空了以后,夺到后来,你的心根本不用夺,一下就觉得它是假的,好了,那时候你就已经走到它那里去了,那个时候就已经差不多开始了。
然后,最后你根本就不用夺它的,我们说的人境俱不夺,实际上就是那样的。那个时候我们就说不修虚幻定了,修明知定了。前面修虚幻定是什么?显现什么就夺空它,夺空了以后的话,就是到了后来,什么都空了以后,诶,我们就只修明知定了,反正什么都是假的,我夺它干嘛?我什么都不承许。慢慢慢慢你就会对明本身是什么有深刻的领受,然后在明中,这些因明而游舞的事物也慢慢会消失,就会进入法性定。还没有进法性定之前就已经开悟了。
所以这些过程其实就全围绕着修行而来的,建立了各种各样的观点,为什么要说这些观点呢?如果我们直接上来就给你只说一句:无修。哇,这个不行的,开始一定要像唐僧,看过电影《大话西游》吗?开始一定要学那个很啰嗦的唐僧,你知道吗?明不明白?“哎呀,天下雨了,落雨好收衣服啊!你的妈是人他妈,妖的妈是妖他妈,你不要乱扔东西,花花草草砸到人……”这些都要说,说很多这样的东西,那个自续的。
到了后来经过一番折磨以后,把青霞紫霞都搞没了,最后去哪里? “天竺!”直指目标,“设若单刀直入,体露真常。”所以说它是有过程的,并非是故意编那些东西来整大家。一定要这样,不然的话,我们在见解上跟修行上都没办法圆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诸佛菩萨的慈悲。
《入中论》云:“能破所破不合破,及合而破所说失,若定有宗彼成过,我无彼宗故无过。”自己无宗故,无法对自己发出太过。
什么叫做“能破所破不合破,及合而破所说失”?能破是我们这些的见解,所破是显现。什么叫做不合破呢?能破会去发现所破的不合理,发现了它不合理,就把它破掉了。但是能破破了不合理以后,能破怎么办呢?怎么处理能破呢?那能破是不是也会被破掉呢?如果能破及合而破那就麻烦了,及合就是把它们归纳为一体都来破的话,能破也被破掉了,所以说及合而破,把它们同样去进行观察的时候,就会有过失,听得懂这个意思吗?
我用我的能破破了所破,建立这个离一多因。不合的意思,有的说是会合,这句话的解释有很多的,有的说是会合了再破,这个很扯淡,当然要会合啊。不合的意思是什么?离一多因认为这些东西是可以分得尽的,但是显现起来,我们觉得分不尽,这两个是观念上的不合,显现就成了所破,我们的离一多因等五大因就成了能破。不合破,两个产生了冲突叫不合破。
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能破也当成一种对境来破呢?及合而破所说失。这个时候,如果能破所破,它也是一种对境,我们把这个观念也拿它进行破,也就是我们把无常也破了以后,那无常这句话还对不对呢?我们把所破破了,建立了能破,但是现在如果把能破也当成所破来破,那么这个时候就麻烦了,明不明白?
比如我们说认为思维不合理,思维不合理的话,那你用思维去破了这些显现,到底你如果是建立了所破,你把能破说成是绝对正确的话,这个时候就会有过失,有一种是这样来解释的。还有很多关于合与不合多方面的解释,但我认为这种解释是比较合理。
有的说能破和所破是不是能够一致,一致叫做合,不一致叫做不合,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不管怎么样,意思就是后面的“若定有宗彼成过,我无彼宗故无过”。如果我把不把能破建立起来,我就没有宗,我就不成过。但是如果定有宗,就是能破和所破,只要你建立了个观点在,那就彼成过,就会有过失。
我无彼宗故无过,什么意思呢?我一个都不承认,故无过,什么意思呢?若定有宗,所破上是可以有宗的,比如说我把有边破了,成立了一个无边,把这个住破了,安立一个无住。这个叫做所破。能破也是一样的,能破是我把这个道理始终建立成能破,道理或者境界,这个建立成宗,建立成认同。
“能破所破不合破,及合而破所说失,若定有宗彼成过,我无彼宗故无过。”刚才说的所破上可以建立好多好多宗,能破上也可以建立宗,比如说把这些观念建成宗。在修行中间,我们说单空是建立在能上嘛,能上执著一个单空,也可以称为一种宗。宗其实就是细微的执著,在修行上。不要把它看成是一种说法,说法上我们都说“应无所住”,但我们在修行中间,实际上就会有很多细微的执著而不自察。
其实修行中间有个很重要的要诀,就是我们去体验所有的境界时候,我们要自察。自察就是我们要明白这个境界是不是执著,是怎么样在执著,执著在哪里,跟经论上说的这些东西能不能相应,这是修行里面很重要的东西。“我无彼宗故无过”,当我把所有这些点,执著的点全都消失了,全都松脱了,我就不会有过了,从修行上这么去讲。
在见解上就去讲我什么宗都没有,什么承许都没有。一句话说什么承许都没有,这个很容易说,但是修行人为什么不能兑现呢?因为我们无明。我们无明体现在什么?我们不能察知我们的执著点在哪里。粗大的是很容易的,比如我们执著身体、疼痛啊这些东西,你当然能够知道啊。疼痛啊,还有各种纠结,痛苦啊,烦恼啊这些东西,没有说不知道的,绝对可以知道,这些没问题。但是落到后来去,这个是不是本性的时候,我们就真的无明了。像我们的心根本不清楚自心到底是什么样的,这叫做根本无明。真正的开悟就是用心直接知道了心本身是什么样子,而非观念性的。
观念性的,我们说心明空双运,离开四边,谁都知道,三岁小孩都知道,但是跟开悟没有关系。而真正的证悟就不是,真正的证悟是用心去自察到自己本身。自明自体都可以,为什么叫自?因为它不是二元对立的认知,所以只能叫做自明自体,而心就是有一个最牛的地方,就是它能自明。
因为我们心识的特点,比如眼识看到一朵花,那个花的样子叫做相分,能看到花的这个明性叫做见分,但是能看花的那个明性以及花的本身的明性来源于根本的能见的那种能力,这个叫做自证分。但是自证分看到这些东西,它怎么肯定自己看到的东西就是花呢?它自己有一个自肯的能力,叫证自证分。所以我们的心本身就具备这个自明的能力,所以它不需要再来一个其他的东西来确认我们自己的心。
比如我们感受痛苦、感受快乐这些东西,需要别人来给你证明吗?这个就是我们的证悟必须是各别自证的原因。心自明,它不是像外面的科学一样,需要用外在的东西让大家共同承认,需要一个数学模式,需要重复,大家眼睛都能看得到,各种仪器能够检测出来,数据都一样,不是这样的。比如你舒服和不舒服,拿什么仪器来检测?你说看那个样子很舒服,他也可以装痛苦的,那你咋办啊?舒不舒服你自己知道嘛。心这种自知一样的,我们的心对自己的自相(本身的样子)会很清楚,这个是一种自明。这种自明的时候是没有任何承许的,不承许任何一个东西,其实就是心的作用。就是我什么宗都不宗,说似一物即不中,这是禅宗的一句话。禅宗有人问什么是法性?怀让禅师回答说:“说似一物即不中”,就是你说它任何东西都不对,什么东西都不是。心自明的时候,它会发现它什么都不是,所以说自己无宗故就无法对自己发出太过,所以我没有办法说我有什么错误,什么都不承认,我有什么错误呢?
有些人又会说,那你什么都不承认,这个本身是不是一种承认呢?又来了,这句话和它所诠释的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都不承认的一种境界,而话本身就是话,话本来就是属于语言,它本身是要消失的,是一种戏论。它本身的意义就是什么都不承认,心在自明的时候就是什么都不承认的。那个就是我们生命的真相,万法的根本,它说的就是这些意思。
希望大家学了这些东西,要反反复复去思维,思维以后,如果有什么想不通的可以提出来问,你不问的话,我老是在上面口水滴答,说的唾沫直飞,然后你听了也就忘了,这个好浪费啊!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中观总义》第32课
- 《中观总义》第34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