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继续学习《中观总义》,五大因我们都学完了,这个五大因就是所谓的“能破”。能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能破除这个世界上一切实有执著的工具。这个工具有五种,也就是中观的自续派和应成派共同的五大因。然后要破的是什么呢?要破的是实有的执著,实有的执著主要有两种:人我执和法我执。
人我执就是我们的心固执地认为我们自身是一个主宰体。(我们经常说“认为”,这种“认为”实际上是非思维性的。我们现代人说的“认为”,往往是一些观念和想法之类的东西,但我们在说到人我执的时候,说我们的心固执地“认为”我们自身是一个主宰体,是一个唯一的、不变的个体时,这种“认为”不是一个思考性的东西,它是心不加思考的一种执著。)而且因为这种执著,还会形成各种各样相应的一些产物,比如我们的身体和我们相应的一些遭遇,这些遭遇可以称之为我们的“业”,它们全是因这种固执的执著而造成的。这种固执的执著是非思维性的,但它并不是物质的,它是心的一种连续不停的、无明的执著。为什么叫做无明执著呢?因为心不明白真相,明白真相它就没有这种执著了,这个叫人我执。
法我执是什么呢?也就是心固执地认为我们能够看到、听到、感觉到很多东西。如果你是只蝙蝠,你会具备超声波(当然蝙蝠不会觉得是超声波,对它来说就是一种功能直接就出去了),那么你会认为前面有好吃的虫虫,“呼”地一下就把它吃了。如果你是一只青蛙,你也会感觉到周围有好多好多小飞虫,“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舌头一伸出去就把它吃了。
所以我们会固执地认为有东西,这种固执的认为并不是思维性的(观念性的),又不是物质的,但呈现出来的时候,我们的心又能够觉知得到,这种强烈的认知就叫做执著。比如我们的身体,这种执著是非观念性的,不是说你想它不存在它就不存在,你想它存在它就存在,而是我们的心直接地就觉得有个身体在那里。
那么法我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固执地认为就是有东西存在,至于这个东西是什么,也许我们不会去想它。我们现在去分析它,说它是无分微尘,说它是什么什么,其实都是观念性、思维性的。当你的心去感知它的时候,你才不管它什么微尘不微尘,它就是个东西。它是个什么东西?不管,反正就是个东西,这就是我们普通人的态度。
比如说我们去吃一个东西,我们就觉得那个东西在那里,这个东西是不是无方微尘或无分刹那,我们是不会去思考这些的,我的心就直接觉得它是个东西,它好吃,我就要吃它,就引起贪;它不好吃,我就不要它了,就引起嗔。它就是一个存在,我们不会去考虑它是不是无方微尘,心固执地认为真的有东西在那里,这个就叫做法我执。对身体这种感受也一样。
那么有人问,这个身体到底是属于法我执还是人我执呢?其实人我执和法我执虽然是两个名称,但人我执其实是法我执的一种,我们只是把法我执里面,心呈现出来的一部分符合人我特征的法称为人我执。那么,这些法要符合哪些特征呢?
第一个,它得有唯一性。为什么要有唯一性呢?刚才已经说过了,就是“我”肯定只能是一个,假如我们说“他”,他也是他的“我”,他也只能是一个,如果多了就不行了,这就是唯一性。
第二个,它得有不变性。就是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它得是一个“我”,不然的话,我昨天杀了你,今天我就不认了,那是昨天的我杀的。也就是说它得有延续性。
第三个,它得有主宰性。为什么呢?我要去这里,我要去那里,我做了什么,好像是我自己做的;你也是,你做什么思维、什么抉择是你自己选的,我们经常会说“你做的事你自己负责”,这就是它的主宰性。主宰的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它还得有承担性,因为你主宰的你承担。
以上是我们对“人我”的定义:唯一、不变、主宰。那么我们去看世界上这些法,任何一个法、任何一个现象,它要真实地存在的话,我们就说它是实有性的存在。那么实有性的存在的话,它必须得具备哪些特点呢?——它要唯一、独立、不变。这就是所谓的“法我”的定义,就是说有一个现象叫做法,那么“法我”的意思,就是指这个法是真实的。
那么这个“法我”一定要是唯一的,如果不是唯一的,它就是和合的,和合的话,它就不能够是一个真实的法,它会被拆开,因此它一定是唯一的。其次,它也一定要是独立的,独立的意思就是它不跟其他的法发生关系,发生了关系的话,它也不能够叫做真实的法,为什么呢?因为这种关系变了以后,它怎么办呢?也就是说,它没有办法真实地和周围的法产生接触跟粘连,一产生接触和粘连,就要问它接触还是不接触?要是真正地接触,那就变成一体了,没有周围的法了,这个不行;如果它不接触,正符合我们的定义,它是独立的。是不是?所以说它不能跟周围的法有关系,有关系就牵涉到接触。
还有,它一定是不坏的,它要坏的话,就说明它是个变化的东西,那它就不是一个实有的法。这是我们对一个“法我”的分析,是不是这样的?大家好好去想想,如果不符合这一条的话,它就肯定不是个真实的法。
那么,在“法我”里面,如果有一部分法再加上一个“可以起到主宰的作用”,我们去执著它,那这一部分“法我”就变成了“人我”,明不明白?因为它有主宰性。我们不会去说杯子有主宰性的,但是我们可以认为杯子是种真实的存在。如果杯子是种真实的存在,它就有独立、唯一、不变的特点。
如果它不是独立的,它跟周围发生关系的话,那它是杯子还是周围呢?这个不行的,它一定要是唯一的,不然的话,它不是一个杯子 那它是什么呢?也就是说,如果你认为它是个实有的法,它就不能坏,坏的话就说明它是合成的法。
你们不要老想着杯子嘛,你把它想成实有的物质就可以了,比如最小的基本粒子。谁都不会认为杯子是实有,因为拿来一摔就坏了,不符合实有那个观念,但是我们会认为组成杯子的最小的东西在那里。如果最小的东西不在那里,你就学了中观了,它就是虚幻的。
对现代人来讲,由于科学的普及,我们想到实有的法,观念里面一下就会指向基本粒子。为什么呢?粒子加速器已经盛行了好多年了,初中、高中、大学都在学这个东西。如果拿到古代,古代人不会这样说实有的法这个观念的,古代人可能会传说中有一个如意宝珠怎么都打不烂,他会这么去想的。
所以那个时候说实有的执著的法的话,可能会说到其他的什么东西,但是对现代人来说就不行了,我们会去不加思考地认为有一个最小的东西,甚至是有种能量,这个就纯粹扯淡了,拿观念去替代。有种能量无形无相,但就是种能量,它是个什么呢?不知道。
最后现在发展到很厉害的超弦这些东西,到底超弦是什么,它也没有办法用我们的六根来证实,其实它也是种数学推断的结果。科学有时候说左,有时候说右。但是不管怎么样,真正实有的法必须合符这些特征。实有的法中间有一部分在合乎这些特征的同时,我们再给它加一个特征——它有主宰性,就变成了人我。
那身体合不合乎这种执著呢?有时候会合乎这种执著的。我们有时候认为我们的身体是真实的一个存在,有时候好像主宰者是身体,身体能够代表我。但是这个不能深想的,一深想的话你会觉得这是我的身体,说“我的身体”这个话的时候,其实已经暗设了这个身体不是我,它只是被我操纵的一个工具,主宰性就好像在另外一个东西那里,那个东西在哪里呢?按照唯物主义就麻烦了,就没有了。
唯物主义就说操纵者是你的后丘脑或者是你的大脑,它是一堆物质。所以你们什么地方都可以换,你们看美国的科幻电影,那些被改造的机械战士,什么都可以被换,但大脑换掉了,那他到底是谁呢?——傻了。大脑换掉了,哇,牛啊,没有自我了。按照他们的说法就是没有自我了,换掉大脑的就是阿罗汉,这是玩笑性说法哈。
我们有时候会误认为身体是我,比如说别人给你一巴掌,“啪”的一下打到你的脸,他打的是你的脸,但是你会说“你打我”。那些小孩子去跟老师说“老师,他打我”,要是另外一个孩子学了宗派的话,他说“我没打他,我打了他的脸,他的脸不是他”,白马非马,当然这个老师也是回答不出什么问题的。
我们有时候会认为身体是我,但有时候又觉得那个主宰者才是我,身体只是一个工具。也就是人我执是一个很朦胧的执著来的,认为身体是我是很粗的。那身体里面的精神是什么?按照唯物主义的说法是大脑,这是扯淡的说法,因为我们都知道,如果人死了换一个身体,那么这个大脑就不成立了。
如果按照佛教里面的说法,还有夺舍法。夺舍法是什么呢?以前一些高手修行的,传说玛尔巴的儿子是这个法的传承人,他被热罗译师直接诛了,诛杀了以后这个传承就没了。他的儿子就可以做夺舍法,他在死亡以后就去找一个没有被破坏的身体,直接进入到那个身体里面去操纵,他的身体就起来了。
你会发现身体只是一个工具,操纵者是心,那这时候人我的执著到底是什么呢?那个主宰者是什么呢?它就会变成心法,是心。按照唯识分析起来,心有八个识:阿赖耶识、末那识、意识、眼耳鼻舌身五个识,五个识用了五个感官来代称。比如说眼识,其实是指我们能看的能力,但是主要用眼睛来帮助看,所以我们称之为眼识。八个识里面谁是主宰者呢?
中观就不用八个识,五蕴里面有“受想行识”,在中观里面绝对不会说“受想行”是主宰者,我们有时候会误认为它是主宰者,就跟误认为身体是主宰者一样的。
“受”,是“我”的感受嘛,如果感受就是我的话,刚才说人我必须有唯一性、延续性、主宰性。感受是没有主宰性的,也没有延续性的。昨天的感受跟今天的感受都不一样,但昨天的我还是今天的我,所以感受是不行的,它承担不起“我”的这个标签。
“想”也不行的。想是一种思维,我们经常认为“想”就是我,大家都在说“我在想”,想也必须是要有延续性的,但我会不想的,睡着了就不想了。那么睡着了,我就不是我了吗?不行的,所以想也是承担不起的。
“行”,各种各样的情绪,只能说是我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情绪,不能说情绪是我。比如说,爱是一种心所,是行蕴的一种,我今天爱他,他明天得罪了我,我不爱他了。爱和不爱是完全变化的,但我还是我嘛。所以“受想行”都没办法承当“我”这个标签,只有“识”。
根据唯识,识分成了八类,前五个“眼耳鼻舌身”是不能代表我的,它们都是被使用的工具,谁能说你的眼识代表你了?傻子都不会这么认为,这个破都不用去破。(这个需要我去破的话……那咋办呢?我先把自己破了。)前五识是代表不了我的。
意识呢,其实就是刚才说的“想”,也没办法代表我的。我们经常说主宰性,有时候就是把意识当成了主宰性。我经过思维决定了这么去做,这是我决定的。其实如果你仔细去观察你的意识的话,你会发现你的意识其实全部都是根据各种各样的信息,把它解拆组合而已。你的头脑有这个能力,你的心有这个能力,但意识本身是运作各种各样的数据的解拆和组合而已。这么一个解拆和组合的能思考的心,它有主宰性吗?它往往是被这些所有的信息所主宰的。
很简单,比如我意识去决定炒甲乙两只股票,各种各样的信息通过耳识、眼识传到我的大脑里面,我的大脑里面的意识就把这些信息一个个地排列组合,最后发现甲要涨的这方面的信息要多很多,然后我还根据我在意识里面的经验,我所学到的股票知识提出来,然后才得出一个结论:甲股票明天一定要涨,乙要跌,我赶紧去买甲。这个做主宰的,我们认为是意识,是我。是意识吗?意识是种能力的,做主宰的其实是这些信息的堆积,实际上是这些信息。比如说意识正要主宰说我一定要买甲这只股票,明天突然来个消息说甲股票要宣布崩盘,意识马上说不能买了。这是意识做主的吗?是那个消息!是不是这样的?
这个道理其实非常简单,就像我们要去选择去吃饭一样的,好像是意识说我饿了,其实是肚子和胃产生各种各样的运动后,通过神经告诉大脑说:饿了,想吃。意识就决定我们去吃。这个是意识决定的吗?意识只是根据这个东西提出了行动的指令而已,它是依据各种因缘做出的一种排列组合。
那这里面有没有一个真正的决定者、主宰者呢?那个主宰者就是所谓的真正的我。这样分析起来好像意识就是各种各样的数据进行堆积,那中间是否有个东西决定要或是不要呢?你最后发现要或是不要也是心里面发出的一个信号而已,跟其他发出的信号是一样的。
说出要或不要的东西其实就是我们心的一种明力,而这个明力也不是什么主宰者,它不成立为个体。因为这个明力也表现为各种各样的信息,甚至表现为我们身体的感觉。为什么要说是一种明力呢?因为石头没有明力,它做不了这样的主宰性。动物都有,我们面前的无情物是没有的,而意识本身就是明力的一种作用,它根本就做不了主宰。而你去找明力,你就知道它根本就不是什么个体,弥满一切,这样搞来搞去意识就不是了。
接下来的末那识,我们找来找去,认真地去找第七识(末那识),发现我们的心有一种能力,我们会强烈地认为有“个体”这种执著,这种执著虽然根本找不到我是什么,但我的心就要去执著一个我,至于我是什么,虽然是昏的,而这种执著力是存在的。
这种执著力有时会执著身体是我,不加思考地就认为身体是我。你“砰”的给我一拳,打到我头上,我认为你打我,心有这么一种强烈的执著,然后上升到意识的层面,意识才说:“你打我。”告诉嘴去发声,说你为什么打我,现在你打了我。那它认为这个我是从哪里来的?认为这个身体被打的我实际上是心强烈地执著的。
有些人说:“你骂了我。”骂了的是什么我呢?比如我骂你是个王八蛋,身体没受伤,肯定骂的不是你这个身体,反正心就执著我有一个人格体,我自己对自己有个设定:我自己设定我是一个人,人的基本表现叫人格。但是你居然违反我的设定,说我是个王八,而且还是蛋。而且这代表你瞧不起我,你认为我这个个体的价值不怎么样,然后我就认为这一个东西是我,而且不加思考地直接就反击:“你骂我!”
不管怎么样,心都有一种强烈的执著,或者是我们刚才说的要去买甲股票乙股票,我们要去做什么不做什么,我们总觉得有一个东西在做主宰。这个东西其实我们分析起来找不到,但是就认为有这么一个东西,这种强烈的执著力还是在的。
那么在中观里面它是怎么去分析呢?中观就说我们是把五蕴的聚合体当成是我,把五蕴的色受想行识的聚合当成我,这种聚合很客观。我们的心是不是把五蕴当成一个我啊?“你说色不是我,受不是我,想不是我,但我就认为这是个我啊,我就认为是我”,“砰”给你一耳光,你当然可以“就认为”,所以这个叫执著嘛。
就因为这五蕴的聚合根本不能承担起唯一、独立、不变的这么一个我的标签,你还要强行去认为它是个我,所以叫无明执著。但这种执著的力就是有的,心的这种无明就是有的,这种无明的执著是以很强烈但又很微细的方式来呈现。
什么叫做强烈呢?不思量自难忘,永远都是这样的我我我。但是又很微细,为什么?我觉察不到这种执著。其实不能叫做微细,应该叫做太强大了,强大到你完全没办法去觉察它了。就如人生活在空气中不觉得空气在,鱼生活在水里面不觉得水在,就已经厉害到这样的程度,这是一种很巨大的执著来的,而且这种执著会带来影响。
由于这种五蕴的强烈执著,心就会凝结成这么一个个体,心就因这种力量开始凝结。而因为作业不同,这种凝结就不断地变化,但这种执的力最终会因为解脱成佛而消灭,但它在没有解脱消灭之前永远都这个样子。凝结成一个一个的身体,因为作业的不同,比如福报好一点,作业的身体可能就延长一点,坏了以后再来,根据你所做的事又重新凝结成一个新的身体。这个身体叫做正报,依据这个身体显现出来的客观世界以及他的遭遇叫做依报。
不停地这么来,这种强烈的我的执著就称之为末那识,但它也不会是“我”,因为根本就找不到可以贴上标签的“我”的这么一个东西。杯子我还找得到,虽然我也知道它是假的,但“我”这种真的是找不到的,世俗中也找不到,胜义中更找不到。
那阿赖耶识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心识执著一个点,这个点是什么?它其实是模糊的,它不管你是什么,可以是牛,可以是猪,也可以是天人,它不管是什么,就认为有一个我。依据这个执著就会形成一个观测点、主宰点,就把心约束集中了。依据这个观测点就来看周围、感觉周围、了知周围。这样了知周围,那么所有外面这些东西都跟这个观测点形成独特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是不是这样的?我们俩在一个地方,你用你的眼睛去看,我用我的眼睛去看,我们两个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所以这个就是跟我们的自我是一一对应的。你看到的东西肯定不是我看到的东西,起码有一点点差别嘛,起码有角度的差别,万一我是个近视眼呢?万一你戴个眼镜呢?而且看的时候还带上情绪的,你看到的东西是你过去老情人用的,升起酸楚的感觉;我一看,怎么这么老土呢?升起鄙视的感觉。
各种各样的,全都是独特的,物理性的、精神性的都是一一对应的东西,这种东西跟你内心强烈捏成的自我联系在一起,跟你的观测点是一一对应的。它就绝对跟你的观测点一一联系在一起,是不是这样的?这个就称之为你的业。这个业留存下来的这种能力就叫做阿赖耶识,心就有这种留存的能力。
唯识里面就说,我们把阿赖耶识的见分当成了是自我。什么是阿赖耶识的见分?其实就是心依据自我这个点就开始生发和储存。生发的时候就是所谓的因缘聚合产生现象,现象回去了就形成了种子,这叫做“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
这个完全跟自我是有独特的关系的,它本身有这个能力,我们的心把这样能够生、藏的能力当成了我,而这种能力并不是一种我,它就是心自然的一种能力,而且它也不会真的具有主宰、唯一这种特点,它倒是因为你的这种独立、唯一的执著,只让这些现象跟你这个假设的独立、唯一的我产生关系。
也就是说,末那识执著我的这种能力和阿赖耶识的能力其实是一对夫妻档,互相依存而成立。所以我们的阿赖耶识,我们的各种能力,我们能够把这些东西存下来,同时又显出来,这样的能力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其实就是心的能力。但由于我们我的执著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储存下来的这些东西全都是不一样的,明不明白?
那么,心就是误认为这种能力叫做我,所以它就拼命去执它,认为它是个我。但实际上这种能力不是我,因为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都是一样的,它不具备它独特的唯一性。一旦我们去把我执(末那识)消灭了,阿赖耶识就不叫阿赖耶识,但它还是有这种能力,但它就不是以个人的方式(一个点的方式)来储存各种各样的现象,因为没有我了,它是把所有法界的心全部给你一下储存下来,那个就是佛陀。所以他知道每个人心内心外的现象,同时明白它们的来源,这个就是佛陀称为遍知的原因。
当然你说中间还有法执,法执其实也是没有点,这个心虽然没有点,但它对很多各种不同的存在还不是很清楚,不清楚它们的来源和去处(有法执),它的能力不够,所以形成了没有我执但是有法执的八、九、十这三清净地的菩萨。
这就是我们要破的,这时候我们所破的人我执,我用唯识的方式给大家讲了很多,八个识里面其实都找不到一个能够承担我的,当然有一个末那识是强行去执著我。从中观来看,色受想行识五蕴都没有一个真正的我,然后识里面分八个识也没有我,所以人我根本就不存在,我们要去破它。
我们要怎么去破法我执呢?在用五大因去破心识的时候,我们前五根的对境称为色,我们去找色有没有法我,有没有一个法是真正的“我”(这个法我的我和人我的我不同了,人我是个体感,法我是这个法不坏、唯一、不变。),那么去找法,没有这么一个法,全都是变的,甚至本质都找不到,是空性的。用五个因(方法)去分析它,这五个方法就叫做能破。
人我执是要破的,叫做所破,法我执也叫所破。依据所破的范围的多少不同,就形成了中观里面自续派和应成派的差别。自续派有些就说不用破显现,破了执著就行了;应成派认为不是的,外面的显现就是执著,要把显现破光。就是这么点差别,弄出了很多很多的说法,后来还要讲到这些说法的不同。
为什么要去把这些弄得这么细呢?因为你要证悟空性,它不是一个粗放的了解。要粗放的了解的话,你用得着去学中观吗,“缘起性空,搞定,吃瓜去。”你会变成佛教中间的吃瓜群众来的,知道吗?你一定不能这样,你一定要彻底地把这些细节弄清楚。如果是我们学中观这种方式,通过详尽地思维,你的心才会真正地去相信外面是空性的,身体是空性的,心也是空性的。
什么叫做心真地相信?产生一些觉受了就是心真正地相信。凡思维的,心没有觉受,说明心没有相信。而决定你的行为,决定你的感受的这些东西,其实还是你的心。所以你不去反复思维的话,心就不会有这些觉受,说明你的心没相信。心稍稍有点相信了,就有点点觉受了。有点觉受了,就要去发展这种觉受,让它信得更深,彻底把它拉下水,“淹死”它。
那要怎么去让它信得更深呢?这样的觉受发展下去就变成了禅定,就以观的方式进入了定,观就是你有见解(空性的这种觉受),当然这个见解可能不是那么圆满准确,但是有一点点就好了,你就可以发展它的广度、深度和清晰度。越来越发展的话,就在这个定中就开始发展了,定到后来就会出现禅宗里面说的“大地平沉,虚空粉碎。”你就证悟了,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心的本质赤裸裸的露出来了。
赤裸裸的露出来不是说有个东西露出来给你看到,而是你确证了,心自明了“哦,原来本质就是这个。”其他都已经消失了,大地也平沉了,虚空也粉碎了,除此以外还有什么东西啊?只能是心的本质了。那么这个时候,你的心就确证了“哦,原来本质就是这个。”所以你就开悟了。
开悟了不是说我们现在去想象,那个是你想象不了的,因为你一想象就是思维里面的一个对境,而它绝对不是任何思维的对境。因为思维本身就是心自己造出来的,心造出来的一个东西,这个造出来的东西再去造一个东西,它怎么可能是它的本质呢?会越行越远的,所以他不停的回去,回去发现它不是思维的东西,但是这个时候会发现它巨大的作用。
什么作用呢?摆脱生死,明了一切,救度众生,救度这些不明真相的人。我们会发现我们现在所揪心的这些东西和在意的东西,完全是扯淡。人们说除死无大事,而连生死在那上面都是不成立的,你完全可以超越的,甚至你可以捏造你的身体,叫化身。可以产生无穷无尽的佛陀说的这些功德,这些就是它的作用。
整个中观其实就是在学这个东西,你说生命如果不去干这个,你干其他的有意义吗?只有这个事是有意义的,其他都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说我是一个很极端的佛教徒,不是因为我极端,不是因为我偏执,是因为通过多年的学习和抉择明白了,生命真的是只有这么一条路。
所以我们要去破掉人我执和法我执,人我执和法我执就变成了所破,然后我们不停地用中观的道理去破人我执和法我执所呈现的各种现象。人我执和法我执虽然是两个词汇,但它们是很多现象的两个大标签,标签下面有很多具体现象。这些现象在我们心里面不停地破灭,它的实有性不停的破灭,这就是一个修行的过程,就叫做运用能破。
运用能破有两种大的方式。一种是刚才说的思维性的能破,要让概念相信,捋得很顺。然后要产生觉受,要让心相信。你要让心相信之前,肯定要先让概念相信,概念相信起码要先想得通。我想都想不通,你要我心相信怎么可能呢?
人就是很怪的,人的心不太相信概念,但是概念弄的太顺了,它又相信它。人其实是很混乱的,所以经常矛盾纠结。为什么成就的人不矛盾、不纠结呢?他的思维和觉受是完全一致的,知行是合一的。“知行合一”这个词汇,我们很愚蠢地把它理解为理论和实践,这个是很粗大的理解,这个是后来的唯物主义越搞越蠢的时候才变成这样——理论指挥行动,行动再反过头去丰富理论,它们把这个叫做知行合一。
其实真正的知行合一是什么?是思维和内心里面的动(概念和心的运动)是一致的,这个叫做知行合一。为什么呢?因为从唯识那里看,外在的动其实也是心在动,如果外在的动(心的动)跟学的知识是一致的,这个叫做知行合一。我们用唯识去解释外面的和内心的所有现象,全部发现和唯识讲的是一模一样的。你对唯识完全了解清楚了,同时运用唯识的理论去衡量我们的八个识以及它的运作方式,反正是完全一致的,这个就叫做知行合一。
因为唯识告诉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既然知道这样,你就肯定不会往你的八识田里边种杀人、放火的种子,你的知行就会合一,你就不会去干坏事了。这会影响到你外界的行为了,因为外在的行为全是由心带出来的。
外在的行为堆积多了以后就会成为外在的世界,为什么呢?比如说我们种了一大堆善业,一下子死了,我们就去天界了。那天界哪里来的?是你内心里面呈现出来的。它的种子的呈现,并不是由外面的物质等等之类,真正的知行合一是这个。
知行合一——首先我们要知,如果知都不知的话,那你这个行就是乱的,就会产生纠结和矛盾,知行真正合一了就不会有矛盾。在世俗谛上,他就会按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样去做。善有善报——你就要去修行嘛,修行是最大的善,它的最大的报就是解脱。恶有恶报,你就不敢做坏事了,做坏事也有它相应的报的,只要做了坏事,相应的一些恶果就出来了。
但是你知都不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怎么去行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八个字其实很多内容,什么叫做善?哪些善?恶?哪些恶?它们怎么报?这个就很复杂,这些在唯识里面全部有详尽的解释。按照唯识这些“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方式去做,你在轮回里面起码要稍微好一些。然后你说不行,我要去超越轮回,好了,搞中观嘛。
中观说,不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它本质都是假的,你超越这个现象,你就解脱了,这个也是知。你要知道了以后,你才能知道去做。所以说大量的运用能破首先怎么运用呢?就去分析这些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去破执著的时候怎么去破,这个就叫做运用能破,就是运用这五大因去破人我执和法我执。
人我执和法我执从本质来讲的话,说来说去最根本的本质在哪里?就在心。人我也是心执著出来的,法我也是心执著出来。如果按照唯识来说的话,对不对?如果你认为外面的物质不是心的话,我们也能够利用能破,用离一多因把它给破了。离一多因去分析它实质找不到,比如说外面的一座山,找不到实质,但是它又呈现出来了。从哪里来的?从心来的。那心又是不是实有的?我们运用这些因去破心,去分析心,这个也是一种运用能破。后面的中观总义讲应用能破,就是去抉择心的本性是无生。我们来看课文:
运用能破
以上论述了如何运用正理抉择法无我,以下再运用能破,抉择心的本性为无生,这是进入密宗的不共前行,极为关键。
为什么极为关键呢?我跟你讲嘛,这一大段希望大家认真听,我把它讲慢一点其实有好处,可以说得广一点。我们天天都在看中观的书和《金刚经》、《心经》那些,其实那些都是些大圆满窍诀。我们反反复复地去看那些东西,按道理来说,如果我们根基成熟了,看到一个“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就应该开悟了。这是《金刚经》里面的一句话,中国古代的文人基本上都会这个东西,现在的男女小资们也都会说这些东西。
我以前听到两个女的小资在飞机上讨论《金刚经》(她们那也不是讨论《金刚经》),一个在跟另外一个倾诉,她的前男友是如何的残酷地对待她。后来一个女的突然幽幽地来了一声“过去心不可得,不要想他了。”我知道她是扯淡的,但也说明这些东西现在连很多小资都是知道的。按道理的话,我们知道这个话,这个就是真正的窍诀来的。
如果你要真地明白了“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就没什么好学的了,你开悟了,你开始去追求净见量了,知道吧?结果她是怎么说的呢?我原话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大概是“过去心不可得,以后再去找一个更好的。”这叫当下心生起了未来心。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知道这些话,但如果这些话我们不是很深透地、非常准确地、全面地、深刻地去理解,它就是不起作用的一些话。而且前期的修行如果没做好,没有出离心,没有菩提心。没有出离心,没有菩提心,意味着你会有很多烦恼和很多纠结,生活目标也不清晰,整天扯淡,这个是必然的。如果不去把它修好,不让心处于自然安然而且具有强大的力量的这种状态里面,跟你说一万遍“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都等于零。
《六祖坛经》里面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六祖逃跑的时候,那个明上座(惠明)去追他。快追到的时候,六祖就把衣钵放在了路边,然后躲起来了。明上座去拿拿不动,明上座还是有点慧根的,就对着周围到处大喊:“我是来求法的,不是来拿衣钵的。”惠能就出来跟他一交谈,觉得这是个法器,他说:“你坐好坐好”,他就跟他说大圆满窍诀了。怎么说呢?“不思善,不思恶,那个那个,那个就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搞定,明上座开悟了。
就这么简单,“不思善,不思恶,那个就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不思善,不思恶,那个就是诸位的本来面目。”那你们开悟了没有?悟不了啊!原因是你的心根本就没有走到那种状态,走到那种状态时,一确定当下就开悟了。哦,原来其实这个就是心啊,恍然大悟。
那个?哪个啊?就是那个。答在问处,问在答处。是哪个啊?就是那个。为什么就是答在问处,问在答处呢?禅宗玩的技巧,说穿了也没什么意思,问的那个东西就是它,不然你拿什么问?你不拿心来问我,你拿什么来问我?你拿石头来问我啊?你拿石头来问我,我一石头打回去。
但这个话说出来,问那个东西是什么?也就是吃饭的是谁?念佛的是谁?你还是不确定,而且说它不可得。什么叫做不可得啊?如果不去深深地思维它,然后再深深地体味它,你是没有办法真正地明白的。
禅宗经常说你不能自肯承担,什么叫做自肯承担啊?如果他心不具备那样的清晰度、明力,是没办法承担的。整天都是烦恼,晚上睡不着觉,白天开始纠结、痛苦、抑郁,或者贪著在某个事上念念不忘,你让他怎么自肯承担啊?解决生死这个事对他来说根本就遥不可及。
所以一定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以及对这个问题进行非常深入细致的思考,你才有可能听到这些窍诀然后开悟。如果简单听到这些窍诀,当然我说的大圆满窍诀远远不止这些,真正的大圆满窍诀,上师们讲得很精彩的。但是你如果没有前期的这些训练,再给你怎么讲窍诀都等于零。
我们经常说的基本判断:如果窍诀真的是这么管用,上师们又这么慈悲,肯定是希望众生都解脱,干嘛让他们受苦啊?把他们拖过去,几通窍诀一讲,马上搞定一个,再来一个,再搞定一个,那还会有轮回吗?就不会有了嘛。他为什么不跟你讲?因为讲了没用,所以你必须要先做好所有前期的修行。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这样,偶尔也会有一两个奇葩。事实上就是有嘛,六祖就是。他一上来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这么一句话,什么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啊?这其实就是大圆满窍诀,他一下就开悟了。有这样的奇葩的,连听了两次,前后间隔了八个月。
很多禅宗以及大圆满里面很多公案,就是一句话,甚至一个动作就开悟了。其实都是靠前期大量的堆积,把他培养成为这种根器才能开悟。不过确实有些极其的奇葩,好像没有经过这样的堆积,听到一些窍诀就开悟了,但这种人很少。
还有追根溯源的话,要追到他的上师那里去。而大量开悟的人还是经过很多训练的,我们禅宗里面对于开悟者的记录,只记录了开悟的公案,但是要看他的历史,就是几岁出家,跟谁修学了多少年,这些几句话就描述过去了。大家就忽略了那几句话的描述,艰苦的历程不去说,只说了他在某个大师手下怎么挨了两棒就开悟了。结果导致我们现在的人就忽略了他们前期的苦行和修行,到处去找棒挨。真是个挨棒的东西!这个真的不行!
那么我们要去做这些前期的训练,当然要说出离心、菩提心。还一个就是去运用这些能破,反反复复去思维,去体味,这个叫做运用能破。
“以上论述了如何运用正理抉择法无我,以下再运用能破,抉择心的本性为无生,这是进入密宗不共前行,极为关键。”为什么叫做进入密宗的不共前行呢?他说的密宗,其实就是大圆满,因为我们就是学大圆满的,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内密、外密。进入密宗的不共前行,是什么意思呢?密宗有身、语、意三个不共前行,这个我也讲过。身体有一些相应的修行,语有一些相应的修行,最重要的是心的前行,心的前行其实就是空性的修行。空性的修行里面最重要是抉择心的无生,抉择心的本性也是不生不灭的。
我们会说抉择外面的法,比如一个色法,比如面前的杯子、电脑,抉择它的无生,发现它没有本性,它没有真实的生,是一种虚幻的生,只能叫做无生。比如一个杯子,你去找,没有一个真实的杯子的。那个这个杯子就是虚幻的生,虚幻的灭。那么真实的情况下,杯子只能是无生,无有杯子的真生实灭,无生的意思就是这样。所谓无生就不是说虚幻现象了,是说真实的情况下没有它真实的生灭。
抉择了杯子的无生以后,虽然杯子没有真实的生灭,但是它有它的假象。假象的来源在哪里?我们找不到物质,假象的来源只能是心。那么心是不是有真实的生和灭?心有它的生灭,它的生灭就是杯子那些东西,但这些是一种假的生灭来的。为什么呢?杯子是我的眼识,杯子的样子是我眼识的生灭。声音是耳识的生灭,念头是意识的生灭,都属于心的生灭。
但这种生灭,它生成的一些东西都是假的,心本身有没有生灭呢?心生灭的这些东西,我们都知道肯定是假的。但是心本身有没有真实的生灭?现在除了生成外面这些色法以外,我们还有生一些心法,比如我们生起了烦恼、痛苦、欢喜、愉悦。这些有没有生灭?有生灭。但心本身是不是真实的生灭?我们知道它肯定不是真实的。
但它的本性是不是真的有这么一个东西?我们也要去找它嘛。你既然说心是产生了一切,它本性到底是什么?所以我们要去找它。心的假象肯定是很多的,比如说愤怒、痛苦,这是心的假象。为什么称为假象?因为愤怒不会持久的,它当然是假象。按照我们实有的真相的话,愤怒就会一直下去,但是它不是的。
关于实有的概念,心的实有概念是什么?比如说,生起一个烦恼,烦恼如果因为是实有的,它要不变、唯一、独立,这样的话烦恼会一直下去。我们绝对不会认为烦恼是真实的,但是我们会清楚地知道烦恼会影响我们。现在我们要去看产生烦恼的心的本性是不是真实的,所以去抉择心的本性的无生。
这里有一个问题,经常有人在QQ上来问,说万法的空性和心的自性是怎么回事?怎么区别?这些是词汇的规定来的,每一本书上都不一样。那么在我们这个系统里应该怎么去说呢?万法的本性肯定是空性,这个空性有两种理解方法,有时候说万法的本性就是它的本质的意思。
比如说我手上有个杯子,杯子的本质是什么呢?如果你去找世俗的本质就很好找了,它应该是瓷。这是最世俗的本质,杯子是瓷做的。瓷的本质是什么?是泥巴。泥巴再找下去……会发现不了它的本质的,最后会发现它什么都不是,是不是这样的?那么再找下去就会发现它是心,因为它不是上帝,也不是物质,那它的本质就变成了心。
杯子本身的性质是什么呢?就没有,只能叫做空性。那么说到这个杯子的空性的时候,是不是心的空性呢?从空这个本质上来说,它就是一样的。我这样说大家可能会懵逼的,我慢点说。这个杯子,说到它的本性的时候,我们去看杯子本身的性质是找不到的,叫空性。我们再往里面走一步,说它的本质其实是心,也就是说杯子的本性是空性,但我也可以说杯子的本性是心。那么我们再去找心的本质,心的本质才是杯子的究竟本质嘛,因为杯子的本质是心,但是心还可以去找下去。
就像我们先找杯子的本质是瓷,再从瓷找到泥巴,泥巴再找到分子、原子,分子、原子找下去找不到,找到一个空。但是空不是没有,因为它毕竟还有个现象,那个现象的来源是心,那么再去找心的本质是什么,发现心的本质也不存在(是空性)。但这个空性,它不是没有,如果没有就成了断灭。那心的本质是什么?最后发现,除了空性以外,还有一个本质叫做光明。而且空性和光明完全是一样的东西,如果没有光明的话,没办法产生虚幻的现象,它就会变成彻底的断灭。
所以说究竟的空性实际上就是光明,光明和空性一定要一体,也就是光明也可以称为空性,空性也叫做光明。所以你说杯子的世俗自性可以叫做心(阿赖耶识),说它的究竟自性就是光明。说它本身的性质,你可以说它叫空性,因为它本身没有性。说到杯子本身的性质是空性,就带有单空的意味,明不明白?但如果你再往下追下去,追到它那个虚假形象的来源,追到了心的光明层面上的话,说这个心的光明的自性的时候,那么这个自性就可以叫做光明。这个光明也可以是心的究竟的本性,也是空性,明不明白?
网上问我的师兄,我说起来好费力啊,因为这些词汇在一些书上会混用的。有时候,心的空性和心的显现的空性,它们都是空性。心的显现就是杯子等万法,它们都是空性。但有时候我们说心的显现的空性的时候,有时候在说法上会变为单空,比如心的显现是面前一个杯子,这个杯子自己的本性是什么——没有,这个没有实际上是单空的味道。但是再追下去没有话,那个显现从哪里来的?你就会找到心上去,心再去找的话,那就会找到光明那里去。
你没办法不找到光明的,不找到光明就成为断灭。所以有人问杯子的本性是什么?也可说杯子的本性就是心的本性,它们的本性可以称为自心本性,也可以叫做心的自性。但是有时候,我们又会说杯子的自性是没有的,说“杯子的自性是没有的”的意思是作为杯子本身是没有自己的性质的,叫做“无自性”。因为我们去找心的话,你找不到它的实有本性,也就是心没有自性。但是心虽没有自性,它的光明有时也被称为自性,所以对这些词汇的运用很复杂。
但是你说它很复杂吗?按照我说的这么去思考,把内在的逻辑想通了就一点也不复杂。所以有时候你说杯子的自性在哪里?杯子的自性是没有,是空性。但你要较它的真的话,就会较到心的自性那里去,心的自性是什么——光明。那光明的自性是什么?它还是空性。总之,心的自性不能叫做 “没有”,你叫“没有”就会堕入无边;你要叫它“有”,就会堕入有边。
杯子的自性你可以直接叫它“没有”,杯子本身这个形象的自性就是没有。当然你也可以找它的庸俗自性,它的庸俗自性就是瓷,你就不能再往下找了,再找下去就麻烦了。你还可以往下走一点说它不是瓷,但它是心识(眼识)的相分。这样一分下去,你就会把整个佛法各种宗派全部一下捋完。
一个杯子就可以把佛法的各种宗派全部搞完:从小乘一切有部来说,就认为它是无方微尘;小乘经部就说它不是无方微尘,它是无方微尘指点出来的一个形象,就像镜子中的影子一样;唯识认为它根本不是微尘,只是我心识的一个投影,叫心识的相分;中观则认为连心识都是假的,完全是虚幻习气造成的一个假象;再走到大手印,则认为它是光明心面前的一个显现;大圆满则认为全都是法性在游舞。
所以就同一个事物,不同的宗派有那么多的不同看法。你那说:“我要把宗派都弄通”,那够你弄的。我们现在采用的是什么方法?我们一上来就是中观和唯识,走比较高端的,因为我都说过的,我们大家追求开悟,没那么多时间玩前面的。前面的那些宗派可以作为了解去学习一下,但你要精通的就是中观、唯识以及后面的大圆满。
但是你把中观和唯识真地弄透了,学到后来学到很深的时候,那个大圆满自然而然就明了了。如果你没有前面这些堆积,直接给你说大圆满这些窍诀,你会云里雾里。在字面上可能都会懂,甚至可以拿去写诗做小资,但是你要真地拿去运用获取解脱,真的是不行。所以它是进入密宗的不共前行。(哇,我的天哪,我又说了那么多,我现在好像成了话唠员了。网上的师兄,话唠好不好?这样的话唠你们受得了吗?如果不好的话,我就给你们照本宣科,直接整死你们,你们不要认为我不会照本宣科。)
所以它极为关键,你把它搞熟透了以后,然后你直接进入密宗很容易的,说老实话,前面这些加行修得好的话,那个开悟就一句话,有时候一个屁都把你弄开悟了。不信?真的一个屁都会开悟。
我以前也讲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个藏地的贵族很牛,自认经论学得很好,搞得很稔熟了,他准备要去拉萨辩论。往往是学得好的这些人才敢去辩论嘛,我们在座的人敢去吗?你们马上就说:“这个以后吧。”结果他就牛皮哄哄的要去辩论,路上就碰到蒋扬钦哲旺波并去拜访他。
西藏人他们有个特点,就是不能当众放屁,当众放屁是很耻辱的事,也就是再怎么有屁也得忍着,然后自己找一个地方悄悄把它消化了。结果这个贵族青年到了蒋扬钦哲旺波家里面,他们就吃了很多东西,载歌载舞的站成两排,蒋扬钦哲旺波就从法座上走下来挨个走过去,走到他面前的时候对着他的滚圆的肚皮打了一拳,“噗”一声屁响,那青年顿时羞得无地自容。
你们想一想这个声音,那种场景,那个味道(众笑)。会搞得人家生无可恋啊,哇!那个贵族青年觉得好耻辱,心那种翻腾和痛苦,蒋扬钦哲旺波马上说:“诶诶诶,谁在痛苦?谁在痛苦?那个就是无生。”他顷刻之间马上就开悟了,就是一个屁就让他开悟了。
但你们不要认为是那个屁的缘故,觉得蒋扬钦哲旺波好牛,一个屁让人开悟了。就算我让你吃得再多,你放了无数个屁,你都开悟不了的。大家忽略了这个贵族青年前期大量的闻思,那个屁只是录取通知书来的。前面的学习是数年寒窗,否则到时候你连个屁都放不出去。你不能对轮回大爷说:“哎呀,轮回大爷,我是个屁,你把我放了吧!”那是不行的。
所以前面大量的熏习是进入密宗的身口意不共前行。大量的中观抉择,我们再运用能破,特别是这里老是抉择心,我看了一下。如果抉择心的话,希望大家用心来听。因为到了最后,我们一定要找我们的心是什么,要去观心,去找它,去体味它,去确证它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这些非常的重要,而且极为关键。
观察心的本性是无生,不是说心的现象,心的现象是有生有灭的,它是个虚假的现象,我们要抉择心的本性即是无生。
观察心的来处、住处和去处。自心本为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的本性。抉择心无来处,了知心为无相解脱;抉择心无住处,了知心为空解脱;抉择心无去处,了知心为无愿解脱。心的本性,法尔如是,并非由观察使有相变为无相等,运用观察是变不知为知,开始认知心的本性。《涅槃遗教续》云:“次寻心来源,未得证法身;又寻心住处,未得证报身;再寻心去处,未得证化身。”
我们要去抉择心的本性即是无生的,首先要“观察心的来处、住处和去处。”心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每产生一个情绪和想法,它的来处在哪里?去找到它,然后心的本体住于哪里?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可以这么去理解。
所我们很多人去找心,说心是那个样子的,那种状态,那种明。其实心都没有住处,是一无所住的,结果给你找到住处,你说你那个是对的吗?这肯定是错的。还有去处,去处就是心消失了,去了哪里?我们的心去了哪里?念头像“大雪纷飞,落于何处?”我说的是禅宗里面的一句话。
“自心本为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的本性。”这里得出的结论:我们的心是空的,绝对不是个实有的东西,自心本为空。这个我们很清楚的,我们不会相信我们的心是一个东西来的,有这么傻的吗?如果你要认为你的心是你的大脑或是心脏,或是像日本人那样认为心是你腹部的那一坨东西,那就是挺麻烦的事。你不要认为这很搞笑,连我们的道家都认为无极是我们心的根本,然后无极的心在我们的腹部(丹田)安鼎培养一个元婴,培养出元婴以后冲出顶门出来,那是他们训练出来的所谓的“真身”。
所以自心肯定不是实有,是本为空的。既然是本空,它就是无相,没有样子。不会是黄色的,或者是某种状态,心没有真正的样子。同时,心的本性也不是任何一种运动的现状,所以叫做无愿(愿是心的作用)。所以三解脱门的意思就是心不具实体为空;心不具现状、样貌为无相;心所有的运动本质都是空的,心本来的样子和它任何一个运动的样子都没有不同的,所以叫做无愿。
我们经常问,菩提心还不是本性吗?世俗菩提心是心的一种运动来的,是一种愿力,这种愿力实际上还不是心的本体,心的本体连这种愿力都不存在。当这种愿力不存在,自然的本性叫做胜义菩提心,不能叫做世俗菩提心。所以说“自心本为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本性”的意思是什么?就是我们心的本质,最原本的那个心,不是动摇的这种心,心的本体肯定是具备三个特征——空、无相、无愿。
这说起来好像太普通了,其实你真的把这三个东西领会到了,心的本性就找到了。但我们还是领会不到,我们想是想到的,想到跟领会到差远了。领悟到才有用,想到是没有用的。想到只有知见的用,跟行是不能比的,心的彻底明了称之为心之行(心有各种各样的运动,这里指的是心的本质行,不是那种普通行)。
首先是“抉择心无来处,了知心为无相解脱;”心就没有来处,这个时候去找本质心,你是找不到的,你只能去找心的运动。心运动的时候,比如我们心产生了一个念头,那念头是从哪里来的?比如突然有一盘好吃的对境出现了——凉面(我最喜欢吃了),贪欲就出来了。心里面就开始产生想吃的心念,那心念是从哪里来的?你不能说是从凉面来的。我们会认为从哪里来的?心脏?大脑?你千万不要说一个词汇“阿赖耶识”啊,这个就是纯粹的用想象去代替真实的寻找。
我们去找心的时候不能用想象去,用想象去的话,就会变成我们去找世界,本质找不到,找到一个东西叫“物质”是一样的,那是头脑里面捏造的一个观念来的。那天有人问我:“什么是阿赖耶识的见分?”气得我暴跳如雷,当然这种暴跳如雷是我没有菩提心的表现,但是这种寻找的方式实为愚蠢。
我们首先从观念里面去抉择心的来处,就可以用意识去找一遍,发现心不在身体里面。所以生起这个念头的来处就是身体里面的话,这个不太对。身体里面各种的需要,可能造成“想吃凉面”的这么一个想法成为了一种因缘。但如果是仅仅靠身体里面的这些东西,就可以产生这么一个念头的话,我把凉面拿开,我为什么不产生这个念头呢?
当然,你绝对不会说这个念头是从凉面那里来,如果从凉面那里来的话,我把我的身体拿开,这个也不行。甚至凉面出现了,那天我恰好拉肚子,我想吃的感觉也可能没了,对不对?所以到底从哪里来的?其实你是找不到从哪里来的,真的没有。找不到不是仅仅一个观念,觉得找不到,找不到就算了,然后继续去找你的宋仲基、都野兽去了,这样是没有用的。
真的要去找,要怎么去找呢?找不到来处的话,你的心产生念头的时候,你要去观察它,观察它的同时去体味它,哇,真的没有来处,似乎凭空产生一样。其实产生这个有个难处,要有个前行的基础是什么呢?你得把四夺修好,然后以心找心这么去。不然的话,你的心里面充满了身体的感觉、外境的感觉,然后你再这么去找的时候往往是一个观念。把四夺修好了以后,这个时候是体味性的去找,真的找不到来处。
体味性的去找心,找不到来处的时候,你就会真的明白这个心,真的它本身没有来处的心就是没有的心,你就会知道心的没有是什么意思了,可能就会“未得证法身”。“证法身”的意思是什么?所有的法的来处叫做法身,明不明白?当我们去找心的来处找不到,就发现心其实是无生的。然后发现了心的无生、体味到了心的无生以后,但是这个无生却可以诞生万法,是不是?所以法的最根本的身就是心的空性,没有来处,叫做“未得证法身”。
这个听得懂吗?学过中观的听得懂,没学过中观的只能睁着“二筒”看着我,“二筒”就是两个眼睛。如果中观读得很熟的人,经过一定体味的人,一定会明白我在说什么,但你还是不会最后明白哈,因为最后明白那个就要讲到大圆满窍诀了。讲到这个层面,很多时候大家都会认为是最初级的大圆满,就会说这些。所以可以说它是一个最初级的大圆满的不共前行。
然后“抉择心无住处,了知心为空解脱”,什么叫做“心无住处”呢?如果我们产生这个念头,它会消失,是吧?消失了这个时候真的是一定要打坐打得很好的人,很安静,或者是什么都夺空了以后,这个时候我们的心有个清清楚楚的明白。我们的心去看这个明明白白在哪里,它的体在哪里?你不会认为它在身体上的,在身体上的话,那外面怎么办呢?也不在外面的,如果在外面的话,我一棒子把你打晕了,那应该外面还有个明明白白,对不对?
哪里都不会在,但它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哪里都不会在,但是它哪里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就叫做报身。所以心的本体叫做法身,法身为空性;报身为光明,就是这个意思。明不明白?哇,我这样讲会不会犯错误?理是绝对没错的,但是有时候说得有点过了头。
你看嘛,你心是肯定清清楚楚的嘛,你眼睛闭上,它还是清楚的嘛。清楚到你眼睛看不到,还有身体的沉重、周围的香味,有人放了个屁这些。你说把鼻子弄伤了没闻到屁的话,身体的沉重你感觉得到嘛。
你说要是把六根都闭塞了以后,眼睛也看不到了,耳朵听不到了,但是心还清清楚楚,它清楚什么呢?身体的沉重也没有了,明明白白始终在嘛,它总有个清楚嘛,它清楚了清楚、觉知了觉知,那个时候就只能这样了,再也没有其他对境给他觉知了。而且他去找觉知的时候肯定除了清楚之外,也不会有什么住处,没有什么真正的住处,“未得证报身”。好了,然后这里叫做“抉择心无住处,了知心为空解脱”,空解脱就是了解光明确实也是没有实质的,明不明白啊?
然后“抉择心无去处,了知心为无愿解脱”是什么意思呢?哎,我们再去抉择那个心,你看我们起了一个念头,念头会消失的。起一个念头,起一个贪、起一个嗔、起一个纠结这些东西,最终都会消失的,消失了去哪里?能够去哪里啊?不能去哪里嘛?你千万不要说回到阿赖耶识里面去了。现在是找究竟本性,我当然知道回到阿赖耶识里面去了。
你要说回到阿赖耶识里面,我要问阿赖耶识去哪里了?我们现在就是说阿赖耶识去哪里了,我们现在为什么不能找到心的本体呢?因为我们从来不去找阿赖耶识的去处,我们只是找意识去哪里了。意识消失了去哪里了?意识去了一个没有的地方,意识就给自己找到一个没有的地方,意识就想象了一个没有,或者想象了一个阿赖耶识,明不明白?那个不叫找到了,那个叫扯淡了,但是我们大部分人都在扯这个淡。
所以真正的找,我们经常说要以心找心,不是以意识去找心,明不明白?这是一个很根本的窍诀。意识去找是不行的。但是你说以心去找心,我那时没意识了,拿什么去找动力在哪里啊?好了,这就是真正的窍诀,到这里就不能再说了。那么“了知心为无愿解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去看心走到哪里,其实它所有的运动,都是没有个真正的去处的。
我们可以简单的用思维去寻找一下,比如你生起了一个贪、嗔,它到底去了哪里嘛?根本就没有去哪里,消于无形的嘛。所以你说你有一个很强烈的菩提心的心态,到底菩提心的心态在哪里嘛?屁股里面?肠胃里面?耳朵里面?头发上?
实实在在的,佛教里面有个词汇叫做“如实”,你们轻而易举地不要把“如实”这两个字丢了。“如实”不仅仅只是说老实话的意思哦,那个好矬啊,说点老实话,傻瓜都会说老实话的。佛教里面说的“如实”是什么,就是呈现出来具体是什么,你就用什么去找,你不要靠想象。所以在学因明的时候,它一定要把想象跟实际的法分开,明不明白?
“如实”,我们现在身体就这样出来了,眼睛所看到了,耳朵所听到了,它是怎么样的就怎么样地呈现,在这些方面如实地去体受一下这些东西里面会不会存留我们的心,你根本就找不到。找不到是说找不到心的本体的意思,你要说找得到心的作用,这个我们承认。根本就找不到,连任何一个虚空里面也没办法成立我们的心。所以心的本体里面是不可能有什么愿力的,它不受愿力的挟制(约束),所以说“了知心为无愿解脱”。
相、住处、实有、去处以及愿都是约束,都不是它最自然的本性。心的本性是绝对无相、无愿,也是空(没有实体的),这个东西就只能是法尔如是。“心的本性,法尔如是。”为什么呢?它什么都不是,它不法尔如是,它咋办嘛?
所以有人问,那心的本性是什么造成的呢?它什么都不是,你怎么去造它啊?造成的一定要有个东西出来,是不是?所以说心的本性法尔如是。法尔如是这句话里面有好多意思啊,从修证上可以去体会“自然的、本来的、平常的、不用找寻的、当下就是的”,成群结队的词汇,都可以说是法尔如是。但是这个大家能不能懂呢?懂了就没事儿了;懂不了呢,就继续去懂,只能这样。
它说“并非由观察使有相变为无相等”,所以那个心,你去发现它的时候,它本来就是这样的,根本不是说你观察它就是空的,不观察就不空,不是这样的。你会发现它本来就如是的,你不观察就不空是你的一种误会,那个叫做无明执著。你去发现它本体,你观不观察它永远都是这样。那么这句话意思是什么呢?你是佛也好,你是众生也好,你的本性永远都是空的。我们凡夫跟佛的差别,只差你不知道而已,所以六祖在《坛经》里面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
所以说“并非由观察使有相变为无相等,运用观察是变不知为知,开始认知心的本性。”我们所有的观察就是要去认知本性,虽然本性法尔如是,凡夫跟佛都是一样的,但我们凡夫跟佛的差别就是我们不知道它,所以我们要去反复观察,反复观察,真正变不知为知,但这个知绝对不是观念性、意识性的知,是直觉性、体证性的知。
以前这个“知”字也挺牛的,我们中国古代有一个伟大的佛学家,叫圭峰宗密禅师,他经常说“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知”这个字啊,众妙之门。他说的那个知就不是意识性的知,是心的直接的那种觉知,本质、本来的觉知。所以开始认知心的本性,那个认知一定不是概念性的,概念性的大家都认识了,我们心的本质是什么?如来藏、离开四边、明空双运,就说那么一大堆,这个观念都是可以的,但是心的那种直接的认知太难了。
昨天我已经讲过了这个心的认知为什么会那么难,星期二和星期三虽然说好像是学习不同的论典,但我上课会串到一起的,貌似毫不相关的事都会串在一起,所以有的时候大家听课的时候,最好是结合起来听一下,所以说开始认识心的本性。
“《涅槃遗教续》(为什么叫做续,续跟经的差别是什么?密宗叫续,我们显宗叫经。佛说的都叫做经,密教里面叫做续。)云:次寻心来源,未得证法身;”就是我们去寻找心的来处,找不到,就证到了万法的法身。刚才已经讲过了,去寻找我们心的来处,心的来处会产生了万法嘛。这个来处找不到,原来万法的法身是空性。那么万法的法身,它也是我们的心的法身,叫做未得证法身;
“又寻心住处,未得证报身”,找我们的心,比如说我们禅定的时候,那个明明白白的心住处在哪里,找不到,但是又光明迥然,或者叫做孤明炯炯、迥脱根尘。比如说我们文化山庄很多师兄不是很牛吗?身体也没有了,触受也没有了,看也没有看了,那个时候剩下什么?肯定要剩下一个你的觉知嘛,否则你怎么会告诉我你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没有了呢?最根本的那个东西它还在的嘛。你去找它又找不到在哪里,找不到在哪里但是又光明炯炯,那个就是报身。所以佛的法身是空性,佛的报身是光明,佛的化身是大悲周遍。是不是这样的?所以未得就成报身。
但是佛的那个化身为什么大悲周遍?它要到处去嘛,我们的心也是到处去,到处起念头,生出各种各样的想法和产生各种各样的状态。那么这些状态最后消失到了哪里?甚至产生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物理现象也要消失,消失了,去哪里了呢?就是“再寻心去处”,就心的各种各样的作用走到哪里去了呢?你最后发现它哪里都没有去,没有一个什么真正的地方给你去,这个就是“未得证化身”。
也就是我们经常说我们凡夫的化身就是念头嘛,但是佛的化身就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样子出来,为什么呢?呈现出那个样子,是以你的执著看到的样子,其实你的心的本质就是佛。你在天天观想本尊,最后你的面前出现了本尊,那个本尊从哪里来的?三十三天飞来的啊?不是的,是从你心的底部应你的不停的观修出现的。它如果消失了,去了哪里?
还有你的心假如说产生了一个幻觉,比如我们开车会看到阳焰,那是你心产生,走近了一看阳焰消失了,去了哪里?但是它去的什么地方都没有,但是它呈现的时候,就在那里啊,那就是你的化身。“未得证化身”其实就是说所有的现象都是空性的,以空性的方式四处的周遍,就叫做化身。其实所有的去处来处,都是你想出来的,没有什么真正的空间和世界,都是你想出来的,是你的心执著出来的。
其实心在哪里?我老在讲的《诱僧》那个电影,里面有个镜头说心在哪里?“这里就是这里,那里就是那里,还用的着去想,想的都是笨蛋。”这个就是答案,为什么都听到了还没开悟啊?前面没修好,笨的嘛。当然真正的大圆满窍诀不是这些,比这些还要详尽,还要精彩。但如果是真正的前期修得好的人,没有不开悟的。不开悟,我不信。为什么不开悟?就是前面的那些东西他弄不好,真的是没办法,笨啊!笨啊!生命的唯一一条出路都不去搞,结果就是这个样子了。
以下运用共同五大因抉择心的本性:
(一)运用观察因的金刚屑因与观察果的破有无生因抉择心无来处(破四句生因,含在金刚屑因中)
只说金刚屑因和有无生因来抉择心的来处,破四句生因就不说了,含在金刚屑因里面就可以了。这些因以前我们都讲过的,如果大家要我现在再来复述,那就不行了。以前都没有学好的话,现在听这些东西肯定很困难,那就怪不了我了,只有自己回去补课。
譬如一念嗔心生起,如果有生,必定只有四种生的方式:
就这一念嗔心生起了,如果真的实有性的生起的话,记住是实有性的生起,一破就破实有生,不会去破它的缘起生。强行说嗔心没有生起这个是违背现量的,我们说这个生起非实有的,这是可以的。“如果有生,必定只有四种生的方式”,哪四种生:自生、他生、自他和合生和无因生。
如果是自生,说明已经成立,既已成立,有什么必要再生呢?这种生成了无意义。又应成无穷生的过失,因为:生不必要观待任何他缘,可以自己生自己,生而再生,辗转无穷。所以,一念嗔心起,不是以自己生自己。
什么意思呢?就我们的嗔心生起的话,肯定不是它自己生自己,自己生自己的话,说明我们前面都有一个嗔心嘛,它要有才能生出嗔心自己嘛。而且这样一生的话,前面有了嗔心,根本不用再生了,就不存在生了。而且自己生自己,它会一直生下去。自己生自己叫实有生。缘起生的话,缺了一个缘就生不出来。现在是自己生自己,不需要任何缘,那既然它生了一个,它就会一直生下去,所以说自生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说生起的嗔心,它如果有个实有的因是不可能的,它自己生自己的话是不行的。找来找去,找它的来处是没有的,结果我先跟大家说了,为什么先跟大家说,这样串起来理解好理解一些,又不是看电影,要留点悬念。
如果嗔心是以他法为因而产生,嗔和这个法是接触生,还是不接触生。如果接触生,必须两个法同时存在,但嗔心之因和嗔同时存在,嗔已经存在,何用再生呢?
如果这个嗔心是因其他的法生的,那么我们就要去看其他的法,比如其他法是一个欢喜或者是一个嫉妒,或者是一个其他的什么情绪,那个嗔是不是这个生起的?记住又是实有啊,有时候我们说我们的恨就是我嫉妒他我恨他,这样的生都是缘起的,为什么?因为里面有个他,不是说它单独的一个那种生起,单独的嫉妒是生不出恨来的,而且连单独的嫉妒也生不出来。
那么嗔心是以他法为因而产生。嗔和这个法是接触生,还是不接触生?如果接触生的话,它已经有了,有才能谈得上接触嘛,有的话那么嗔心之因跟嗔这个果同时存在,果(嗔)已经存在了,果跟因根本就没有生或不生的关系了。这种同其他法接触生的方式根本不可能的。
如果不接触,因和果的嗔心从未接触,就像东山和西山,在东山中播种,岂能在西山开花?
其实你们不要去管它什么东山播种西山开花这些东西,它两个都不接触,它怎么产生因和果的关系呀?这样就可以了。
因为二者毫无关联,不可能发生作用,怎么能以他法之因产生嗔心呢?
接触或不接触都没有办法有实有的生。虚幻生就没问题,虚幻生怎么都可以。但是实有生的话,如果心是实有的,就会出现实有的嫉妒产生实有的恨。我们举个例子,那它是接触还是不接触呢?嫉妒产生了仇恨,如果接触,那接触的话,说明仇恨都已经有了,何必要从你嫉妒来?那扯淡。然后说嫉妒跟仇恨不接触,那不接触,怎么生呢?如果说是渐变,错了,因为渐变的时候一定会加上其它因素的。
其实我们嫉妒,它一定要有个“人”在那里的,而且还要加上你的非理作意的。嫉妒产生的时候你要非理作意,加上我执等各种因素,你才能产生恨的。如果嫉妒一产生的时候,突然再跟加上因缘进去:“哎呀,我嫉妒的对象是我老爸。”——菩提心,恨就产生不出来了。所以说这样独立的他生是不可能的,记住这里是破实有的啊。
如果嗔心是由自他共同引生,那就同时有自生和他生的过失。
自生和他生是不可能的,自己生自己还加上其他的因缘就更扯淡,这两种实有是不可能的。比如说仇恨,由仇恨加上嫉妒再产生仇恨,而且都是实有的——有毛病。这样说起来大家会说为什么要这样分析,根本不可能的嘛。你的心就是要去分析它,你的心就会明,不然的话就会无明,明不明白?分析过去就是反复地看看看看,看它就清楚了,明不明白?
现在我们是一种思维去看,然后慢慢你会变成心直接去看的,但是如果没有前期的思维去看,你这个直接看也不管用的。因为通过思维去看会排开很多很多错误的心的直接看的方式,它只会采取一种很正确的方式去看,这样才会明了。观心其实是一个不简单的事情,我现在讲的就是观心的前期的思维性的准备,明不明白?
如果嗔心不依任何因缘,无因而生,那就应成石头等也有心,不需要因缘故。
这个不可能的,比如说我们要生个嗔心不依靠因缘怎么可能?本来在家里面睡觉,睡着睡着突然开始就生气,对不对?刚刚谈恋爱,和女神告别的时候,给她个“烂圈圈”,女神刚套上去就生气了,就算是套上去就生气,套上去也是个因嘛。其实应该说无因而生,那么石头也就生气了,这不可能的。
由此,一切时处的事物上都应当有嗔心。
如果无因生的话,那一切事物上它都无因,都可以有嗔心,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什么因都不要了,虚空也会有嗔心。
然而现量见到,只在嗔境、嗔种子、非理作意三缘和合时,才生起嗔心;三缘不聚,也无法生嗔。
什么叫嗔境?就是出现一个我们要仇恨的人;然后嗔种子,这个人出现以后,肯定对他以前有过什么,他肯定给我造成过什么伤害或者什么之类的;然后非理作意,非理作意就是以人我为出发点进行思考,叫非理作意。这三缘和合才会生起嗔心,这三缘中任何一个破坏了都不行的。
比如我见到一个人,我从来没跟他结过仇,我干嘛要恨他呀?恨不起来的。但你说不是呀,我见到他就是不舒服他,哎,有前世的因缘。或者有些人我见到他,我就是一见钟情,就是爱上了他。你在咖啡馆喝杯咖啡就爱上了他,人群中一不小心多看了你一眼,那就看上了?你不要以为就是多看了一眼,多看了一眼只是对境来的,然后前世你们肯定有过勾搭,具体是什么勾搭就不知道了,那很复杂。
然后你还要非理作意,非理作意是什么?看到他以后激发一些想象“哇,宋仲基呀。”你就爱上去了。你非理作意是宋仲基,一看不是宋仲基,是宋小宝啊,顷刻又是另外一种感觉,我是说你们。我反过来,我看到宋仲基,我不开心;小宝一出现:“小宝哥。”我肯定很喜欢的,我跟你们是不同的。网上的师兄要明白,我前面的大部分是女流,她们都喜欢宋仲基,所以这样子举例。所以说一定要嗔境、嗔种子和非理作意三缘和合才会生起嗔心,三缘不聚也无法生嗔。
所以说你要找一个嗔心的来处的话,你会发现它很多来处。很多来处,也就是说你的嗔心是聚合而成的一个东西,根本不可能是实有的,明不明白?而且它的来处也不可能是一个地方,你找不到它的来处。
总之,一念心生起,不是从自己来,不是从他来,不是从自、他共同来,不是无因来,本来无来处。
那咋办呢?就没有地方来,明不明白?所以说我们的一个嗔心生起,真的是找不到它的来处,其实这种是分析性的观法,实际上也有直接性的观法,比如一个嗔心生起来以后,你立即去看它从哪里来的,带上这种思维去看它的来处。当你去观察来处的时候,嗔心已经开始不再肆虐你了。当然你深深地思维它没有来处时,基本上已经消得差不多了。
当你的心直接觉得它就是没有来处,其实已经接近开悟了。深深地安住在那个状态里面,接近开悟了,极其明了、明白。但这个不是说你做了两次,你就说你开悟了啊,那叫“开误”了,开始误会了。所以说一念生起的话,没有办法自己来,也没有办法从他来,也没办法自他共同来,也没办法无因来,真的是找不到它实有的来处。虚幻的来处就不说了,虚幻本身就是它没有实有来处的意思。
——有人问:“菩萨会见到嗔心的来处吗?”他也见不到嗔心的来处。究竟的来处找不到,虚幻的来处是找得到的。虚幻的来处从哪里来?刚才说了有三个:嗔境、嗔种子、非理作意。或者是从我执来,它一定要有我执的,这是一个根本的东西,没有我执没有办法有嗔心。这个就是所谓的找不到来处,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你说找到这个来处有什么意思呢?不停地去找心的来处,其实它是在教我们一种观心的方法,就是我们要经常思维和体会这个事才会有用。我们有空的时候,比如说生起一种特别是我们没法控制的情绪的时候,如果你真的是运用上这个东西会有用的。我们很多人经常被无法控制的情绪和念头折磨,包括我们有时犯戒,看到上师念头乱飙“哎哟,我错了,我错了。你是个坏蛋,你是个坏蛋。”是不是这样的?守三昧耶戒的这些可怜虫们。
你去找它的来处嘛,你真的找不到它的来处的。从哪里来的?从脑袋里面来的吗?你会说从脑袋里来的,脑袋明明是物质。从心脏里面来的吗?心脏也是物质。身体里面没有一个地方有它的来处,它是用空性的方法去对治它。从外界来更不可能,你也不会相信,它就是没有来处。从习气来?那习气从哪里来?你反复去思考这些东西,其实就是空性的训练。这是一个犯戒的例子。
还有那种晚上睡不着觉,想情人、想宋仲基的例子。宋仲基从哪里来嘛?想宋仲基,宋仲基从韩国电视剧来,你想宋仲基的那个想法从哪里来嘛?认为宋仲基那么靓。(宋仲基同学,我只是拿你举例,我对你没什么意见的,你要来,我一样地欢迎你,请你喝茶。到时候你要和我关系好,我就不叫你宋仲基了,我叫你“送种鸡”。)
那么产生这种情绪,极端地贪恋或者嫉妒,我们经常谈论嫉妒,尤其是女性的嫉妒心经常如火如荼,稍稍嫉妒心生起来好折磨自己啊。这个时候,你不要去管你嫉妒的是谁,以及引起你嫉妒的对境,你不要去考虑这些东西。我们大部分会去考虑这个对境,并附加去仇恨或者讨厌那个人,而你现在就观察你自己的嗔心。
观察的方式就两个:一个是思维,一个是去觉知它。但是你一般用思维去的时候,一定要开始去觉知它。你去观察它的时候,其实就是心的明力去体会一下这个嫉妒到底是什么。你嫉妒的时候,你就加上现在这些思维,看它从哪里来,从哪里来,从哪里来,它真的是没有来处,但就是生起来了。你说嫉妒的对境和造成我嫉妒的另外一个对境,这两个对境其实都是外在的东西。
这两个从他那里来吗?不是的,如果没有我的心的话,不可能从他那里来,肯定是有我的心。而我的心从哪里来的呢?这个嫉妒不会从我嫉妒的对境那里来的嘛,嫉妒的对境(他)怎么把那个嫉妒给你啊?打一个包,“砰”甩给你?发个朋友圈给你?嫉妒“砰”收到,这个时候才开始嫉妒,这个不可能的嘛。
嫉妒一定要从你内心里面生起来,对不对?生起来,它来处在哪里,去找,心思维性的去找,你会找不到的。那么你觉知性地去找,怎么觉知性地去找呢?用你的明力从脚底找到头。什么叫用明力从脚底找到头?觉知脚心里面有嫉妒吗?没有。膝盖也没有,屁眼也没有,肚皮也没有,头顶也没有,那从哪里来的?
其实你在找的时候,它就开始消失,就起这个作用来的。你找得很深的时候,心的那种不舒服感就像雾一样开始散。散的时候,你就会发现真的是没有来处。当然你要从世俗的来处来说,你会发现世俗的来处是我的人我执,我希望怎么怎么样。还有因缘上的来处,你可以找得到——就是宋仲基,他不喜欢我,他喜欢的是隔壁王小丫。这些都有原因的,这些世俗的原因我们都可以找得到。但是究竟的生起嫉妒心的来处你找不到,你说:“它是我的人我执,我找得到”,但人我执从哪里来也找不到,但这是思维性的、探询性的找法,我们不要这样去做。怎么来的呢?我们直接去觉知它从哪里来的,它一下子就出来了嘛。直接觉知它,当这个觉知的明力大过了那种不舒服的明力的时候,它就消失了。消失得干干净净的,你以前那个快乐、愉快的情绪就会突然出来。但这个不是你一天就会做得到的,你做一天就做到的话,我就自卑了。你肯定是什么大根器,大根器还坐在下面听我说法,你在心里面鄙视我,而恰好又被我知道了,我会自卑,我今晚又要去观察我的自卑心来于哪里(这种事儿就不要发生)。所以一两天你做不到,但是你长期做下去,先从小的情绪开始,来一个,我去觉知它,来一个我,去觉知它,在觉知中让它消散,明不明白?
但是前面你要大量地思维这些东西,当然前提也要做好出离心、菩提心。没有这些东西你搞不掂的!什么呀,情绪来了,去!没有来处、住处、去处、空处,立即就是火处,菜刀、剪刀的出处立即就来了。根本就不可能的,人的心被大量的习气裹挟太凶了,所以一定需要前期的训练。训练了以后还要做大量地这样的观察、觉知的训练,直接去体会它。当那个清晰的明力,特别是带有单空的觉受的那种明力上去,简直是砍杀啊,一溜上去——单空,立即就消失。训练得很快的那种,人可以在情绪达到极端愤怒的时候,一秒钟立即停下来冷静,而且不是强行压制性的冷静,一瞬间就可以,就是心操控自如了。
你会发现你不被心肆虐了,你开始牧牛了,而以前都是牛在牧你。知道《牧牛图》吗?所以大家一定要去做,我们说的这些东西实际上是为了做。我们运用能破,一方面是思维性的能破,一方面是修行性的,我这里讲的时候一定是思维和修行结合在一起的,不然就没有什么意思,不然你们自己看就好,关我啥事?
今天就讲到这里,我们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中观总义》第23课
- 《中观总义》第25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