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无分微尘与无分刹那
分三:一、破斥 二、安立 三、辩驳
(一)破斥
有些前代论师认为:凡是微尘,决定有分。
破:依你所说,到达极限的最细微尘,也应成有分。
敌:承许!
破:那就不成立它是到达最细边际的尘,因为还有更细的微尘。也就是,既然极微尘可分,分出的支分应比它更小。
这一大段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现在去观察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无分微尘是指我们在物质方面的执著,无分刹那是精神方面的执著。
实际上,观察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的这个“离一多因”,我们已经学习过很多次了。不管是学习《中观总义》还是《入行论·智慧品》,都讲过观察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观察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的意思,就是去观察我们面前这些现象(我们面前只有两个现象,除了物理现象就是精神现象)最细的组成部分,发现这个最细的组成部分不成立;由于一个现象最细的组成部分都不是实有的,那么这个现象就一定不能是实有的,只能是一个虚幻的现象。“离一多因”要达成的就是这个目的,这也是所有中观的目的,所谓的“缘起性空”就是这个意思。
“缘起”是什么意思呢?“缘起”就是说现象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独立的实体”是指事物的存在不需要依靠因缘,靠自己就可以独立地、实在地存在那里,什么都不可以依靠。那么我们有没有这种思想呢?实际上普通人不会有,他不会这么深刻地去想:“哎呀,有一个东西独立、唯一、不变地存在那里。”普通人被唯物的思想浸染以后,他不会深刻地去思考这种存在的根本是什么,他会直接感受到就是有个东西在那里,而那个东西是不是独立的、唯一的、不变的,他想都不会去想。
而且他合乎这种思想的一个根本执著在哪里呢?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一个东西放在那里,我们虽然不会去想它是不是独立、唯一、不变的,但你会认为一个东西就在那里,在你转过身去或离开它很远以后,它还是在那里,你会用思想肯定它在那里。这种思想肯定它在那里的根源是什么呢?就是认为它确实由一些独立、唯一、不变的实体而构成。
为什么呢,如果不是由一些独立、唯一、不变的实体所组成的东西放在那里,你回过头去,那个东西就应该消失。这个道理大家想得通吗?就是说,如果它不是一个以它自己独立、唯一实体所组成的东西放在那里的话,那么你不看它的时候,它就应该消失。反过来说,它必须是一个由一些独立、唯一、不变的组成部分所构成的事物,你背过身去它才能够存在于那里,是不是这样的?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逻辑在哪里?
所以,如果你真的去把离一多因想得非常深透的话,就真的要想到这个层面上去。为什么呢?只有一个独立、唯一、不变的东西放在那里,它才是一种能够离开你的心而存在的所谓的“客观存在”。不然那个所谓的“客观存在”到底是什么呢?你都找不到它的组成部分,那么它其实就是没有客观存在的真实性!而你又看到了,那是因为你主观而成立的。当你的主观没有了,客观就消失了,这个所谓的存在就消失了。
因此,一旦你真的找不到它的组成部分,你不去看它的时候,它就不在那里,这个就跟量子力学搭上勾了。这挺可怕的,证实了以后的话,世界就必须由我们的心而显现——“一切境相由心现”,佛陀的世界观就因为这么一个东西成立了。
科学也一样,如果科学能证实世界上确实有这么一个客观微尘,那我就承认科学是正确的。但到现在为止,不管是通过比量的数学的逻辑推断,还是通过现量的寻找,科学都没有找到这么一个东西,也根本不可能找到。
但是很奇怪,科学没有找到这个客观微尘,而我们却承认这个世界就是物质的,并由此推算出我们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了。我们以错误的世界观推出一个错误的生命观,由这个错误的生命观推出错误的价值观,再由错误的价值观推出了我们很多错误的行为取舍准则。所以我们就认为适者生存,所以我们的行为就不负责任,说白了就是打得赢是大哥,干了坏事只要不被逮住就可以了。人们不再相信什么因果业报,不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丛林原则就来了。
有部还没拍出的科技电影叫《三体》,连这种科技电影走到最后也就是丛林原则。(大家可以去看看《三体》那本小说哈,我们学佛的不怕你看任何科技的东西,管它什么哲学都可以,你能够读,任何东西都行。)你看那个《三体》就说宇宙是个丛林原则,互相要打、互相要吃,干嘛要互相打互相吃啊?如果世界是因为我的内心而显现成立的,那我只需要去改变我的内心,用不着通过摧灭我内心的显现来换取适合自我生存的这个世界。
再推断下去我们会连自我都发现不了。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这个世界连一个真实的微尘都找不到,绝对也不会存在真实的自我。那我们感觉到的自我是什么?它就是个虚幻,是一个因极强的执著而引发的一场虚幻的梦,我们正处于梦中。
有些人会说:“生命就是一场梦,好悲观哦!”其实不悲观,这才是真正的乐观。为什么?既然我们处在一个梦中,那我们就有梦醒的时候,梦醒时分就来了。佛陀也描述了我们梦醒时分的一些现象,他把这个叫做“净见量”,佛菩萨的那些境界就是梦醒了以后的境界。他从来都没说那个境界很悲惨。你想知道那个境界有多殊妙,就去看《华严经》、《法华经》写的那些东西,人家说你不读《华严》,就不知道佛家之富贵。
那个时候你才知道原来生命非常美好,绝对有希望。认为这个世界和生命是由物质组成的反而会非常悲惨,为什么呢?你搞来搞去就是一堆无机物而已。比如你去谈恋爱,现在媒体把爱情渲染得那么厉害,而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爱情无非就是物质的一种运动,荷尔蒙在行动的一个结果而已,物质不这么运动它就消失了,有什么厉害的?
唯物主义者认为思想就是物质运动的结果,执持这种观点的话,在现在的一些斗争中间,人们要消灭某种思想很简单,直接把存在这种思想的肉体干掉就行了,一炮消灭肉体,他的思想就消失了,所以就采取了屠杀等方式,根本不相信因果报应。
如果认为世界不是物质的,而是心捏造的,那我消灭你的肉体的话,这种行为会在我的内心留下痕迹,这个痕迹就是所谓的“种子”。这个痕迹会带来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推断和实践去了解。通过推断,就会发现我留下的痕迹不会产生其他作用,只会产生跟它相应的一些作用。难道说我种下了一个有毒的东西,会出现善妙的结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是一样的原理。我们可以因为这么一个最基础的论点(宗旨)引发很多连续的认知和相关理论。
我这是题外话,我为什么没去分析它呢,因为这个很容易看懂。
有些前代论师认为:凡是微尘,决定有分。
有些前代论师的说法不那么准确,他们认为:如果是微尘就应该有分。有分就是有方分,有方分就是有体积,那么这个就不应该是微尘。我们怎么破它呢?
破:依你所说,到达极限的最细微尘,也应成有分。
那么照你这个说法,凡是微尘都有分的话,那么达到最小最小的微尘,它还是应该有分。我们就弄个圈套去套他。
敌:承许!
对,是这样的。那么,我们就破他——
破:那就不成立它是到达最细边际的尘,因为还有更细的微尘。也就是,既然极微尘可分,分出的支分应比它更小。
这个道理就是:如果你说它是达到最细边界的时候,它就不应该有分,它有分的话就还有比它更细的微尘,你那个就不成为最细的微尘了。其实我们破他这个说法是不是在破前代论师呢,其实是破我们内心里边“一定有个最小的东西”的想法,但我们想的时候一定会把它想到一个最小的体积。但我们会认为这个最小的东西是打不烂击不破的,但它还是有体积。会有这样的东西吗?有什么东西它有体积又打不破?这是不成立的,在思维中间就不相信有这样的东西,而且它也不应该叫做最小的微尘。
如果你找到了这样的东西的话,那虚空中应该塞满这样的东西。理是什么呢?假设世界上有这么一个打不烂又完全没办法损坏的东西(打不烂就不是像霍金说的奇点那样爆了,爆了就打烂了),那它从哪里来的?由于它已经是最小的又打不烂的,它不可能是其他东西造出来的。如果你说是上帝造的,那你就否定这东西了。
那它就只能是自生的。如果它是自生的,后果会是什么——会不停地生的,因为它不依靠任何因缘产生,这个东西就会一直生下去。你说为什么它不停止呢,谁叫它停止的?你用精神叫它停止啊?这个是不行的。因为它已经是世界的本原了,既然是本原就没有东西能够控制它。你说它是没办法摧毁的这么一个微尘,既然是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造成它,它就是自己的本原的话,它出来是它自己生自己的,它自己生自己就会这么不停地生下去,那这么无穷生下去,这个世界上还会有空间吗?就到处都充满那种打不烂的微尘了,会有这种事吗?根本就不可能成立。
我们现在是在做哲学性、根本性的探讨,不是在做阶段性、区域性的探讨。所以你如果说世界的根本的本原(最初的原始本原)就是那么一个打不烂的粒子的话,那它就要一直这么生下去。但实际上根本就不可能,所以不会有打不烂的粒子。反过来就是说,“这个微尘是有体积的、打不烂的、不能分的”,那是不可能的,它一定会被分的。现在不去说它打不打得烂,既然它有方分,它就一定可以再分。
敌:那应当是不存在最小的极微尘,因为一切微尘都有分的缘故。
破:按你的观点,对一个微尘不断地分解下去,应成无穷无尽。因为微尘分为支分,支分又有支分,支分的支分还可以分析,这样一直分到大劫穷尽,也没有办法分完。按这种无边际的观点,应当成立:一只蚂蚁身体内所具有的微尘,数量等于一座须弥山所具有的微尘,因为二者都是无穷大的缘故。然而,这和现量不符,也与教证相违。佛在《律本事》中说:“得人身者,如爪上尘;失人身者,如大地尘。”按照你的说法,两者应当没有多和少的差别,显然和教证相违。
敌宗(前代论师)说:还可以再分的话,那就不存在最小的极微尘,因为一切微尘都有分的缘故。这个思想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那个应该是分不完的,应该是无穷小”,我们拿了这个观念来代替现实。这个换成我们现在人的观念就是“组成这个世界的微尘是无穷小,这个肯定无穷尽的分不完”,一个数学观念就把现实代替了。哎呀,这真是科学中间最大的一场骗局,因为它直接把遣余拿去代替了现量(有实法)。
无穷小是个遣余的观念,就是想出来的东西,然后就说我们现实中,我们面前的任何一个东西是由无穷小的微尘组成的。是不是有这样的观念?我们说这个东西组成的成分,分、分、分都分不完,很多人都会认为分不完。这种观念其实古代人也有,以前也讲过庄子的“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敌宗说 “不存在最小的极微尘,因为一切微尘都有分的缘故。”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就是认为组成这个世界上的微尘应该是无穷小。
那么我们就去破它,就按这个观点对一个微尘不断地分解下去,就应成无穷无尽,也就是说这个微尘就叫做无穷小了。因为微尘支分又有支分,支分又有支分,这样分下去就不得了,这样分到一个大劫也没法穷尽,也没有办法分得完,就像我们说的永远分不完的意思。那么按照这种无边际、没有尽头的观点,永远分不完的话,也就是说,都是(体积上)无穷小嘛,那么应当成立“一只蚂蚁身体内所具有的微尘,数量等于一座须弥山所具有的微尘,因为二者都是(数量上)无穷大的缘故。”
这个其实可以反过来思考,也就是一个小物体、一只蚂蚁和一座须弥山(喜马拉雅山),它们所具有的微尘应该是一样多。一样多的原因是什么?因为组成它的微尘是无穷小,无穷小的组合还是无穷小。但是它这里说的,就是因为(体积上)无穷小,它的数量就是无穷大,这个大家想得过来吗?也就是说一座须弥山的微尘应该跟一只蚂蚁的微尘一样。或一个80斤的体重跟我这种150斤的体重应该是一样,因为具有微尘的数量一样,但是我们的重量会有不同。这个完全是扯淡的嘛,质跟量被分开了。
这个原因就是没有一个真正叫“无穷小”的东西,你如果认为这些东西一定是要由一些实在的、客观的微尘组成的话,就会造成现象上的矛盾。要让现象上的来源跟消失没有矛盾,只有一种道理是可能解释得通的,就是我们的现象是虚幻的。我们的现象是虚幻的话,可以解决任何哲学上的问题和现实中的问题。
比如说我们以前在哲学上出现什么芝诺悖论、飞箭不动啊这些,大家有兴趣去看看。你要是说这些东西都是虚幻的,全都解决完。你比如说哲学上一个著名的芝诺悖论,说那个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就是阿基里斯跑一段,乌龟又往前跑了二分之一,阿基里斯又跑了二分之一,结果乌龟又跑了二分之一,阿基里斯永远追不到乌龟。实际上你不要去考虑这个乌龟,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二分之一分不分得完?”的问题。
因为这个东西其实是个头脑中想象的东西。在头脑中想象的东西你就是追不上,但现实中间你就是可以追上。那为什么头脑中想象的东西跟现实中间形成矛盾呢?这个原因如果是用佛法来解释,因明就认为它没把遣余跟现实分开;唯识里面讲就是说意识的法跟前五识的法是不同的。意识的法是无穷无尽的,可以有无穷小、无穷大这样的东西,但是前五识就不能有无穷小、无穷大的东西。所以阿基里斯一定可以追到乌龟,可以超越它,因为现实没有无穷大、无穷小。
如果是他可以去超越它,也就是说我们一段距离可以走完。如果一段距离可以走完的话,那么任何一个微尘的体积、半径都可以被分光,能被分光的话,那么这个事物就是虚幻的。既然是虚幻的话,阿基里斯就肯定可以追上乌龟,也可以追不上乌龟。为什么?大家可以追得上乌龟,在现实中间我们承认,你把它实有化就肯定可以追得上。但如果是虚幻的话,真的可以追不上乌龟,因为如果它是虚幻,它就是心造成的,心造成的话,就可以让他永远追不上乌龟,你看电影里面可以演一个阿基里斯是追不上乌龟的,就一直这么追,永远追不完。
如果我们倒过来思考的话,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这个是在心里面发生,现实里面不会发生。在心里面发生这个事情,如果是按照唯物主义理论就会形成矛盾,认为分不尽跟分尽这个问题就出现矛盾,意识跟前五识的法要产生冲突。如果我们认为前五识的法是虚幻的,不是实有的,那它也可以无穷无尽的。它无穷无尽的话,那就变成了“一切境相由心现”,反而在“一切境相由心现”这种状态里面,所有荒诞的事都可以实现,也可以荒诞成我们现在这个世界的样子。
所有荒诞的事情包括哪些呢?比如天堂的美好,地狱的丑恶,以及我们现在的半苦半乐。也就是说,我们用“世界的本质是虚幻的”这样的理论,可以去解释所有奇怪的现象。而我们局限于“世界就是物质的,心是物质创造的”,我们就会出现很多很多的思维矛盾,为什么?因为你的理论没办法自洽。
因为所有的理论其实是全部来源于具体的现量的,所以反过去解决现量的问题你就解决不了,就会出现好多困惑。比如我们现在的科学理论要去解决一个感情问题,你是解决不了的,解决孤独抑郁,你都要出现问题。但是如果你要用佛教理论反过头去解决它,那就真的会解决掉问题的。
还有我们物质的理论由于有局限性,不能自洽,它解决不了生死的问题。但是佛教的理论由于把所有的现象考虑得最周尽,考虑得最全面、最细致、最透彻、最究竟,所以它可以解决生命的问题。我们很多时候把佛法当成宗教,其实佛法根本就不是宗教,它就是一门最彻底的科学。
我说的科学跟我们平常说的科学的含义,可能是有差别的。我们平常说的科学其实就是些物理、化学啊等等之类的,而且我们还认为它不是完全正确的,它还可以发展。而佛法这个科学你是没办法发展的,因为它已经走到了极限,所以它叫究竟真理,它能够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它不是一个单靠迷信和崇拜所堆积起来的一个所谓人类的文化,而是一个最彻底的宇宙真理。
有人说:“释迦牟尼佛是人,他的佛学是在他那个时代产生的,我们可以去发展它。前期的佛学是怎么样的,中期的佛学又是怎么样的,后来的佛学又是怎么样的……”这种观点是纯粹的扯淡。在佛陀夜睹明星成道的时候,世界的所有真理全部被他弄得清清楚楚的。他讲出的这些佛法,只是针对我们不同的根器实行的一些教育方法,他说的根本宗旨就是我们现在学的这些——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佛陀在说的时候,已经被定死了,没办法有发展。能发展的就是些具体的方法,而宗旨没办法发展。
我们唯物主义的宗旨是什么?就是世界的根本就是物质,那么这个能不能发展呢?如果要发展的话,就是世界的根本不是物质,就会把宗旨给它破坏了。而佛陀说的世界的根本是空性和光明,你是没办法发展的,你是摧毁不了的。所以说佛法不存在什么真正的发展的问题,只有依据各个时代不同的人、不同的根器、不同的文化所做的一些教育方面的调整,只能是这个样子。我们现在很多人忘记了去追逐佛法最根本的宗旨,只在一些教育方法上折腾,一会这一会那,相互攻讦。
其实我们学佛要经常把四依四不依好好的研习一下。佛法里面说依法不依人,就是说如果他讲的是真正的真理,如果法真的是最准确的,哪怕他是个魔鬼,你也得听。依义不依句(语),就是我们看佛法不要死在那些名相上、句子上,要懂得它的意思是什么,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就是佛法它有次第性的,有目的性的,当两样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要遵照最究竟的了义去理解。你比如说世界的样子到底是什么样的?前期和中期说的不一样,释迦牟尼佛有时候说像时轮金刚那个样子的,有时候说是须弥山那个样子的,有时候又说是西方净土那个样子,都不同,这些叫做不了义。真正的了义是什么?是空性和光明,这是最究竟的世界观。
还有依智不依识。识是所谓的分别,识全部都带有角度性,带有各自认知能力的问题,比如一朵花在我的眼识里面,看到的是五颜六色的,一只狗的眼识看到的只有黑白色。我看到的花是这个角度看过去,你是从那个角度看过来。就算都是五颜六色,我们都是人,角度和光线不一样,我们看到的都不一样,这叫做识。
而智慧(这里的智慧指根本智慧,不是人类的简单分别智慧)也可以分成两个层面。从世俗谛(世俗智慧)上,世俗智慧是佛陀讲的那些经论,这种世俗智慧也可以依靠这个东西,比如我刚才说的:“你的眼识看到的花是这样的,我的眼识看到的是这样的。”这种对此两种眼识不同进行分析的智慧就是世俗智慧。现在我们学的“离一多因”也叫做世俗智慧。
最根本的智慧是究竟智慧,是佛陀照见五蕴皆空的那个智慧,叫做“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那个智慧,所以要依那个智慧。也许我们要依两个:世俗谛(世俗智慧)和胜义谛(究竟智慧)。而不能依靠我们的分别识、我们各种各样的想法、各种各样的认知,那就多了。世人的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认知、眼识、耳识、鼻识……你不能去依靠这些东西。你可以了解它,但是不能依靠它。它说的是“依”,“依”就是我们根本的基础的世界观和要求达到的根本的究竟智慧,那是我们的依靠。
这四依四不依,大家要很好的去学习一下,不然的话,我们就会在学习的过程中间障碍重重,搞不清楚重点,弄不明白我们到底要干啥。最后学了很长时间以后,什么都没学到。学了以后,不但没有因佛法而获得自由快乐,反而搞得纠结不已。我跟你们讲,宗萨仁波切曾经说过一句话,大意是:你如果把佛法那个智慧面向抽掉了,只看那些宗教形式,或者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那就是枷锁。这句话真的是很精彩,所以佛法弄到究竟里面,它一定是一个最圆满的智慧,最透彻、最究竟地解释了这个世界,指明了生命的方向。
所以它不是一个宗教,也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所谓的科学,它是一个任何生命都可以去掌握的究竟真理。它根本就不捏造一个独立于我们的高高在上的神,它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佛,只是我们有无明。去掉无明,我们本身都是佛。它根本就不会愚蠢到说这个世界是物质造成的。如果这个世界仅仅是物质造成的,这太荒唐了。这个奇点的爆炸本来是混乱的,结果这个混乱的东西,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来说,这个熵值会越来越大(就会越来越混乱的意思)。这个混乱居然混乱出了有机物,混乱出了生命。
生命是很有规律的东西来的,因为你看我们的生命,吃饭、睡觉、肠胃的运动……那个结合之精密。就算我们随随便便走路,也是脚上多少条肌肉和骨骼的完美配合。如果没有精神在里面起到主导作用的话,它就这么凭完全没有神识的物质这么胡乱就构成了?而且科学是最讲实证的,你有一个什么数学公式推断出“无机物可以构成有机物”吗?或者有这样的实验证明了用纯粹的无机物组成了有机的细胞吗?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
然后在没有逻辑推理和实证的情况下,你就断然肯定生命是由无机物组成的,这叫科学吗?这是严重违背科学精神的彻底的迷信,所以唯物主义者都是迷信者。以后谁说他是唯物主义者,我们就说他迷信,就像以前他们骂我们迷信一样。(因果报应,我们“报复”——这是开玩笑的哈。)
所以说一座须弥山所具有的微尘和一只蚂蚁身体内所具有的微尘,因为它们都是无穷小的原因,所以它们(数量上)一样多(一样多就是一样无穷大),这是不可能的。“然而,这和现量不符,也与教证相违。佛在《律本事》中说:‘得人身者,如爪上尘;失人身者,如大地尘。’”就是六道轮回的这些生命中间能够得到人身的数量,有如手上的灰尘;而失去人身者,就像大地的灰尘。这个教证就说明微尘的数量是有多有少的,你不能够认为微尘可以无穷分下去,这样分下去就会微尘数量无穷大,那爪上尘和大地尘那不成了一样多,一样的无穷大。也就是说我们的生命,得人身和不得人身的数量是一样的。实际不是的,它们是有差别的。
“得到人身的如爪上尘,失去人身的如大地尘。”这句话其实我们也要经常好好思考一下,我们一般不会觉得这个人身得起来很困难的,因为我都不知道就来了,爹妈他们不负责任,我就来了。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能够得到人身真的很不容易,我们前世一定是埋了好多歪屁股坟(积累福报)。特别是得一个暇满人身,真的不容易,这是佛陀讲的。
盲龟遇浮孔的故事,我们有时拿来说说就算了,从来不联系到自己身上思考一下。我这个人身真的是像盲龟遇浮孔一样,这么艰难的情况下,我都得到了。但这么辛苦得到的人身,我拿来干嘛呢?我拿来刷朋友圈,我拿来纠结,我拿来胡说八道,我拿来无边无际的搞一些散乱的知识,搞一些注定要失败的事,这就是我们对待暇满人身的态度,这是一种非常愚痴愚蠢的行为。
失人身者如大地尘,真的是这样的。我们如果死亡以后,再得人身非常非常困难,真的就像盲龟遇浮孔。很多人积累了很多劫的功德就得到一个暇满人身,不但遇到了佛法,而且遇到了大圆满,遇到了禅宗,非常了不起的法全都集中了,那个真的是生命巅峰。本来是人生超级大赢家,你要说那些富豪算什么?死亡了以后,真的是犹如微尘一样。
而你本来可以借助拥有暇满人身的这个机会冲出轮回的,但你却拿去刷朋友圈去了,拿去搞小资去了,这个真的是超级浪费,把你很多劫的积累一世用光。死亡以后(下世)基本上再也得不到人身了,你说得到什么身呢?地狱、饿鬼你是看不到的,但你可以去看看那些菜市场的鱼,他们说重庆有个大阳沟菜市场,说人倒霉的时候经常:“大阳沟的鱼,死的多活的少。”就是我们死亡以后,如果是没有好好修行的人,基本上是很难再得人身的,就如大地尘。
如果得不到人身,那个苦难就来了,那个就是无穷无尽的苦难。那些苦难相比我们现在看到的人类的这些苦难,人类的苦难真的像天堂一样。我们有时候把这些当成一句话过了就算了,内心里根本就不信,但是这个真的是好愚痴啊!你从那些逻辑去看、从修行去看,它都是真的。
我就是不明白,如此明明白白的一个真理,就是要凭着自己的那些习气、感觉,去刷什么朋友圈啊。(我老是攻击朋友圈,实际上是攻击大家无聊的浪费生命。)不是说你就好像马上就不刷朋友圈了(你这样做我也很随喜),其实你刷也没关系,只是你在刷朋友圈的同时,你要去思考一下你的人身得来不容易,你要利用这个人身去修行。你在大量修行的情况下,偶尔发发朋友圈的话,那也没关系,那些也挺好。我实际上就是攻击大家浪费生命,大家要记住“得人身者,如爪上尘;失人身者,如大地尘”。
它说:“按照你的说法,两者应当没有多和少的差别,显然是和教证相违。”但是实际上有差别,所以这个是不行的。我们经常有个观念,就是认为它分不尽,因为它是由无穷小的微尘组成的,这是用简单的思维观念去代替现量的一个最愚蠢的说法,不加深思的一种说法。但是很奇怪,就我们的科学已经发展到那么厉害了,但是我们的科学家不去思考思考这个简单的真理吗?
我也跟很多学物理、化学的一些什么教授或者是研究生、博士讨论过这个问题,我发现他们真的就不去思考,我很想不通了。就是科学发展了,哲学停滞了。科学的发展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去了呢?只朝着承认物质的基础上去进行分析和解拆,已经不去考虑“物质是不是存在”这个问题了。分析和解拆有用,而“物质存在不存在”对它没有用,变成了这个样子。
大量的科学家根本不去思考这个问题,他认为这是哲学家的问题。而现在哲学家自从工业革命以后,唯物论得到了极大的认同,这个有它实用上的支持。他们说人文主义和工业革命(科技的发展)把基督教、有神论这些打得稀烂,然后就波及到一些哲学家,首先就认为唯物主义是正确的。然后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把过去的所谓什么唯心主义啊等等之类的批得一塌糊涂,根本就失去了很客观去探讨世界真理的这个基本心态。
我们国家从“五.四”运动以后,基本上也开始迈入了这个所谓的主流思想,迈入了这个思想潮流。这个思想潮流说老实话,根本就是人类思想的堕落,根本就不是进步。从科技上我们承认是进步,但从人类思想上真的是一种堕落,是一种大倒退。2500年前的佛陀,那个才是真正人类思想的绝对的精华,但是把它丢得干干净净的。
当然我们说这个意思,也并不是说这个科技就不要了,科学要取消,没这个意思。只是我们在有科学的同时,我们得去考虑生命的意义,因为现在的科学从来不考虑人死了以后怎么办?他们想的方法就是什么呢——你快死了,你有病了,把你冻起来,等到技术发达以后再解冻,你又活了。
我觉得他们现在还在科学的意淫中。比如认为人从猿猴来的,就是我们的祖先是猴子,这个绝对是意淫。还有一种意淫方式,就是他们可以找到人类长生不老的密码,然后让人类长生不老。绝对的胡说八道,他永远都找不到——无常的嘛。也就是说找到长生不老这么一个东西的话,那么这个人体就不变坏了,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任何方法都不可能,它最多是延长一段时期的生命。
我们从佛陀的经论里面可以知道,最长的生命它是很长的,叫无量岁。等五十六亿七千万年,那个弥勒佛出现的时候,那个时期人类的生命是八万四千岁,女孩子要五万岁才出家。那真的叫万岁万岁万万岁。我们现在是人寿百岁的时期,其实一个很矬的时期,所以叫五浊世间,就是五个很恶劣因素的时间段。人类是这样的,我们最矬的时候,人类会走到人寿十岁,那时的女孩子五岁就出家,人只有一肘高。
所以说人类在科学里面的那些意淫,其实很多时候不见得是真实的,但我们就把它当成了绝对的真理。其实科学自身反而不把它当成绝对真理,因为科学家说科学是无止境的。科学无止境的也就是说它没有真理,大家都在无穷、无穷、无穷这么无穷的探索下去。你看以前我们吃的好多东西,科学结论都不停的反反复复。比如味精,最开始说吃味精怎么怎么样有助于身体,后来说吃了味精之后,要变傻还会影响生育,再后来又说味精吃了以后又对什么什么有帮助,莫衷一是。
后来我读了佛法以后才明白,这些说吃什么东西,吃什么药,对什么什么有用,其实就像佛陀所说的瞎子摸象一样,他只从他那个角度去说话。我们西医治病也是这样的,他只从他那个层面去看。最滑稽的是治心脏,比如西医里面治心脏病很精彩的,心脏跳得快的时候,就有一个医生来医,只治心脏跳得快,他就负责让你变慢;你要跳得慢呢,另外一个医生来负责让心脏变快。变快和变慢的医生是各有一个,互不相干。已经把那个瞎子摸象走到了极端。
我就一个心脏,你来两个医生。我心跳变慢了,我去找一个医生说,那个医生就想办法给我装了一个什么支架啊,让它变快;快得我受不了了,我就找这个医生:“唉,医生,我变快了。”这个医生说:“这个不关我事,你心脏变慢了,我让你变快,现在跳快了,你去找另外一个医生,他再让你变慢。”然后我要去找另外一个医生。
每个人的角度已经分到这样的程度,现在科学是不是讲究细分嘛?细分了以后又没办法统筹,严重的依识不依智。心脏从我的观察中就一个东西嘛,然后被你们这么一细分,到时候心脏跳不跳动是一回事,如果有一个专门负责心脏营养的人:“你心脏不跳动,那不关我的事,我只负责提供营养。”就会变成这个样子,挺滑稽的知道吗?
所以说科学如果这么走下去,真的会慢慢出现一些很荒诞的事情。如果处在认知世界的最基本的哲学理论都错了的话,无论怎么走,走到后来会越走越麻烦。我们人类都是在朝着那个幸福快乐的总方向去走,如果总的这个世界观错了的话,无论你走得多好,你那个幸福快乐绝对会越来越远。这个就是我们学佛的意义。
因此,“凡是有尘,决定可分”只是第六意识的概念而已,第六意识是自由的,让它分解的话,可以无休无止的分解下去,所以,你没有区分“第六意识分解”和“名言实际意义上的究竟量无分”这两者的差别,只是想当然的认为“凡是微尘,决定可分”。
这个其实我们经常都在说,就说“凡是有尘,决定可分”只是你的想法而已,想法是自由的嘛,意识是自由的。我经常跟大家说,你能不能想一个最大的数字出来?你无法想的嘛,你想一个数字出来,想的再大,我给你后面加一个零。你最后没办法,找不到最大的数字,就用一个观念去替代叫“无穷大”。“无穷大”它并不是一个数字,它是一个捏造的观念。
所以你要去分解这个东西,当然是可以无穷无尽的分下去。没有区分“第六意识分解”和“名言实际意义上的究竟量无分”这两者的差别。意思就是什么呢?意识里面想象的这个分解,只是一个思维的法,这个思维的法就是观念能够无穷无尽的分下去。这个法和眼识、触识所碰到的这个法的细分,这种叫做“名言实际意义上的究竟量无分”。前五识的对境,它的究竟量是没有办法产生这个无分的东西的,不可能无穷无尽的分下去。因此就要在因明上去认识遣余和现量的区别。
而在唯识里面说,前五识和意识是不同的。前五识的量是有限的,而意识的量是无限的,因为心的光明无量。如果这两种差别没分清楚的话,就会想当然地认为“凡是微尘,决定可分”。这样分下去的话,这个微尘就会变成“无穷小”,又用一个观念来替代。这个是关于分不分得尽的一些逻辑性的思考。我们每个人要很认真的去思维这些东西,不要听了以后懂得这个理就算了。要去思维这个东西,思维其实就是修行中观,最初的修行中观就是思维。
比如,我在面前摆了一个电脑或者鼠标都可以,管你什么东西。你去想象这么一个东西放在那里,如果我们认为它是一个客观存在,它一定有东西组成。它有东西组成的话,那它最小的东西是什么?最小东西照这种分法的话,就不会有最小东西。没有最小的东西,又有这东西在,你仔细想深了以后的话,有这么一个东西在但又没有组成部分,那它除了像梦中一样虚幻的存在,就不可能有其他的存在了。
当然你会说:“如果像梦中虚幻的存在,为什么我们手去碰到它,还是会有触觉呢,甚至闻它有香气?”其实梦中的东西也一样,梦中的东西根本没有组成部分,但碰到梦中的东西,他还是会有触觉的嘛。这个力量可以产生相应的五种不同的识,也就是说你的心可以对这一团业力产生五种不同的分别。眼识可以看到它的样子,鼻识可以闻到它的气味,舌识可以尝到它的味道,触识可以触碰到它的软硬度以及温度。为什么不可以呢?你在梦中就可以嘛,所以现实生活中也可以。
我们以前学过的《醒梦辩论歌》,里面就是分析梦中的现象和我们现实中间的现象其实没有本质的差别,都是心的显现。如果你这么想想想想,想深了以后,慢慢慢慢,你看见一个东西的时候,你心就会生起一点它不是真实的的感受。越想越多,越想越多,当这种感受强度比较大的时候,你就安住在上面。安住上面,就是加上一个轻微的意识去维系这个感受,这个感受是主意识,然后加上一个意识去保持这种感受。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有保持这种感受的力量,比如吃了一个好的东西,想让这个好吃的味道多维持一会儿。是不是这样的?想去保护它。想去维持住这个主意识的最轻微的意识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侧面意识。这么一直延续下去,慢慢就形成了所谓的单空定。单空定的意思是什么?就是你的心以“显现不是真实的”这种观点作为定的目标。这种定的目标也称为观,然后让这个观一直这么下去,就是所谓的止。做这个事就叫做止观双运。其实这个说的是非常细致的修行了,不是单纯的名相介绍。
比如说我们先通过大量的闻思,闻思以后产生了”我面前的一切,乃至身体周围的一切全都是虚幻的,不是真实的。”而且它开始以感受的方式出现了,感受的方式就是心直接这么认知了。心以前都是直接认为它是真实存在的,甚至想都不想,它就是真实存在,反正它就是一个客观存在,莫名其妙的存在,我管它有没有微尘,我们普通人都是这样的。
现在就去想它想它,它就是没有微尘,真的像梦中一样的时候,其实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后面的“幻、泡、影”算了,这种感受就来了嘛。然后你就让自己的心(这就是所谓的侧面意识)始终处在这种如梦如幻的感觉里面。处在这种感觉里面,你的心永远就这么一种态,这种态实际上也是在产生变化的,变化是什么?你这种定越来越深,认为它是虚幻的这种感受也越来越深,这就是正常的单空在发展。
还有一种修修修,把单空修偏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如幻,开始引发了这种感受,接着心就沉浸在这种感受里面。然后在感受里面,心就越来越静的定,就没有其他想法了。越来越静就安静下去了,一直安静下去,这个如梦如幻的感受丢掉了,那个定越来越深了,最后什么都看不到了,眼前开始模糊,身体的沉重感开始消失,声音也听不到了,什么都没有了,他就认为这个叫证悟了,其实这叫进入了普通的禅定。
因为心直接的体受觉知这个世界如梦如幻的这种东西没有了,就单空的执没有了,就纯粹变成定,文化山庄很多的师兄都是修成了这个样子。所以他们连最后基本的单空都没有了,你说你怎么证悟啊?你无非就是一种禅定,文化山庄很多师兄身体消失了啊,周围消失啦,这个不算什么。这就是禅定,心太静了以后,前五识它不作用了,无非就是这个东西。你睡着了,前五识也不作用,只是多了个眠心所,把你心的这种直接觉知给覆盖了,然后你就开始打鼾了。
有人问为什么人类越来越多?那是因为男女做事越来越多。这个问题很多人问,其实人类的数量不能从狭隘角度去看的,人类的数量是由六道很多数量各种各样的生命交换而来的。人类的数量并不是人类自己内循环的,它可以外循环的。外循环的意思是我们跟其他五道搞交流的,我们死了以后基本上交流到其他道去了,但其他道的也会交流到我们这里来。
我们这个人道就像一个国家,移民的条件放低了,因为我们现在大部分处在和平阶段,这是移民成为人类的门槛放低的一个标准。还有现在的人大部分都不信佛了,条件又低了。还有,我们现在的人对于空气的要求也不高了,对水的污染抵抗能力也强了,所以我们的人口就越来越多(这是开玩笑哈)。实际上就是门槛越来越低,所以移民的人越来越多。但我说的其实也不是完全错的,意思是我们跟其他道的众生交流太多了。所以很多其他道的众生就进来了,但人类的数量跟整个六道众生的数量比较起来,我的天哪!
单空修到一定的时候,通过思维产生了感受,产生了感受以后如果去保持这种感受,你会产生一个很轻微的心念,这个心念不会破坏你单空的感受的。如果这个轻微的心念放大了,那种感受就没有了,就变成了思维了。
所以说侧面思维是一个很轻微的心念,你不要去管它什么是侧面意识,千万不要去想它。其实你产生了这种感受,你心里面愿意让这种感受放下去的那个“愿意”,而且这个愿意一直保持到你略略观照到单空的感受一直下去的那种力量,就叫做侧面意识。不要去观察侧面意识在正面还是侧面,一观察就完蛋了。你产生了那种感受,你愿意让它保持下去就可以了。
单空一直保持下去的那种定就叫做止,这种单空本身就是观。为什么是一种观呢?就是你的心觉得“这一切现象都是虚假的”这种认知。保持这种认知就叫做止观双运,但它还不是究竟的止观双运,如果准确的说应该叫做止和单空双运。我们平时说的止观双运那个“观”,其实它是可以变化的。这个“观”有可能是小乘的空观,也可能是单空观,也可能是大乘的观。我们现在说的就是单空的观,就是止和单空双运。
止和单空双运表现出来的真正的修行,就是心直接的认知一切都是如梦幻的那种感受一直延续下去,就是这个样子,没那么神秘。就是这么一直下去,你们不要听到这么一句话好像很简单,做起来不太容易。真的产生了以后,一个人打坐就随随便便打的。因为单空是很爽的,爽得不得了。单空的那种智,身体的沉重感会慢慢慢慢去掉,各种各样的分别念止息了,喜悦开始生起,很多境界会出来的。
但在这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误区,刚才说的那种就是我们文化山庄的师兄最容易出现的一个误区。他开始是去思考一些外境如梦如幻,思考到一定的时候也产生了这样的感受,然后他依据这个感受入了定以后,他定的力量(止的力量)越来越强,强了以后他觉得眼睛开始模糊,身体的沉重感没有了,耳朵也听不到声音了,鼻识和舌识早就没有了,思维肯定不想了,慢慢慢慢就一片什么都没有了,这个就变成了单纯的止。这个单纯的止里面,已经丢失了“心觉得一切如梦如幻”的这种认知(感受是很粗大的,到了后来就是一种根本不是感受的认知)。
单空就不停的这么修修修,如果保持这种认知,而且没有其他的想法,一直这么下去,这个就是所谓的止和单空双运。就是这么修下去,不要去说这些词,说了都烦。当你这么修下去以后,一般来讲,如果你闻思的力度不够,心认知世界是虚幻的力量不够的话,你只能保持一会儿,一会儿它就乱了。乱了怎么办?又思考又来,又思考又来,反反复复的。
如果你不是这个样子,而是这种感受丢了,完全静下来了,那个反而能够保留很长的时间。这个身体、想法、感觉都会消失,那就丧失了正观,就变成了定。就是普通的禅定都是这样的,外道也这么修,道教也这么修,练气功也是这么干的。然后在这个定中间,六识停下来了(意识停下来了,前五识的运作不那么激烈的时候),心具有的一些能力就开始出来。本具的能力就是佛菩萨的净见量,本具的嘛。这里不是本具的,而是心本身有些其他的能力。比如我们做天人的那些能力等等之类的,比如天眼通、天耳通等这些功能,然后就认为自己得道了,其实这个就是所谓的妖道,妖魔鬼怪就出来了,明不明白?修行的一些要点就在这里,我基本上已经说到非常细节了,希望大家要去闻思,要很真切地去做这样的修行。这些修行你开始做起来是有些困难,但是做到后来其实用不着太长的时间,一定会产生觉受。觉受一出来,后面的修行就好办了。
(二)安立
1、安立自宗观点
中观宗在名言中随同有部和经部的观点宣说时,承许色法、声音等的粗法是微尘,这一微尘又是由很多更小微尘积聚而成的,到了不可再分的最细微边际,就是极微尘。这是构成一切色法的基础,需要承许它在名言中存在。
因此,凡是极微尘,则决定为无分,即极微尘不可能再分解为支分。
中观宗要分二谛,在世俗的这些通俗说法中,在不较真的时候,名言中就是名言谛的意思。就是在世俗中(我们这个状态里面)来说真理的时候,就随同有部和经部的观点而宣说。
藏传佛教把佛教的哲学分成了四大类,(汉传的分类要复杂好多,天台宗一种分法,华严宗又是一种分法,唯识宗又是一种分法,这要等我们讲汉传佛教的那些论典的时候再来讲。这里讲的是藏传的分法。)藏传中观这一派把佛教的哲学分成了四个大类:有部、经部、唯识部、中观部。
有部和经部基本上是属于比较粗大的观点,它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它们的世界观,这是属于小乘的认知世界的基本观点(基本世界观)。它们就认为这个世界的色法、声音等这些粗法是由微尘组成的,这一微尘又由很多很微的极微法(无分微尘)积聚而成。我们现在不去说圣者那个境界里面一切皆空,现在说我们凡夫的境界看到的东西就是不同的,所以它一定要有微尘组成。如果没有微尘的话,那就空了,但是我们又空不了,所以我们在世俗谛里面,有一派中观宗就承许有部和经部的说法,说色法是由极微尘组成的,这个极微尘就是无分微尘。
但是实际上中观宗还有一派说:“世俗谛不以有部和经部的世界观来宣说,而以随理唯识的观点来宣说世俗谛。”我们说的《中观庄严论》,就认为世俗谛应该以唯识的观点来作为宗旨,作为世俗谛的真理。唯识的观点是什么?微尘是不成立的,无分刹那才是成立的,已经走到精神上去了。而有部和经部还不是的,有部和经部就说世界还是由微尘组成的。既然是微尘,指的是无分微尘,因为有分的话就会被再分。
那要分到什么时候才不能再分呢?就是无分微尘,“因此,凡是极微尘,就决定为无分,即极微尘不可能再分解为支分。”意思是最小的微尘不能再分了,不能再分的时候就是无分微尘,也就是没有体积了,因为有体积就可以再分,我们可以这样想。
2、根据
(1)理证
名言中应当存在无分微尘,理由是:一、把具有支分的有事逐渐分解为各自的支分,最终将有穷尽的时候;
就是我们的境界(世俗谛)里面,名言中应当存在无分微尘。理由是什么呢?就是分到后来一定会分到没有办法再分,所以一定要成立一个无分微尘。为什么?分到后来就没了,就变成中观了,就不是名言谛而变成了胜义谛。胜义谛其实就是名言谛的较真,较下去就较成了胜义谛。我们的科学在某种程度上,实际上有点像最粗大的名言谛,也就是最粗大的世俗谛。但它不是真正的世俗谛,因为连我们佛教最差的世俗谛都比它强。
比如我们有部的观点,认为这个世界是无分微尘,精神是无分刹那,我们还承认二元,承认精神跟物质的并存。至于科学(我指的是唯物主义,其实科学不是这么说的,但是我们现在把科学与唯物主义等同),它说世界就是物质的,不承认精神。但是我们撇开精神这个层面只说物质,这个唯物主义在物质这方面有点像我们的无分微尘这种说法。但是它还没有走到无分微尘那里去,因为它们的粒子加速器永远在那里轰,永远轰不完,它们还没有找到世界最究竟的最根本性的物质是什么。现在听说是弦,但是我觉得是“玄之又玄,以至无穷。”
老子的《道德经》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之又玄,就走啊走啊,较真较真完了后,就是众妙之门。众妙之门是什么呢?就是所有现象的根本。所以老子的世界观可以走到无极那里去,无极说白了就是无分微尘。他只不过是把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凝结在一起了,他取了个词汇,叫做真炁。这是他们的世界观,它就没有走到佛家空性那里去,所以它没有较真较彻底,佛家就是把它较真彻底了。
世俗谛中,我们的境界里面一定要承认微尘。既然承认微尘,那微尘应该是怎么样的?只能是无分的。因为有分,就会又被分掉,所以名言中一定要存在无分微尘。如果你在我们这个世俗状态里面,你是不能较真的,一较真就会较真到胜义谛上去。
为什么呢?既然走到极微尘的话,那最小的微尘就肯定是不能再分,最小的微尘就应该没有体积。其实在语言和逻辑上已经是矛盾的了,没有体积怎么构成世界?这种设置其实就已经在证明世界是空性的。所以最小微尘不能分,就是没有体积。没有体积,那怎么构成世界呢?而我们现在的世界,看到就是有方分的,所以这种设置的时候,实际上后面的理自然就出来了。
所以真正道理的推断实际上就是——我们没有办法发现一个真正有体积的东西。有体积的东西是没办法产生,有体积的不被破坏的东西是找不到的。世界不可能由有体积而不能破坏的东西所产生,刚才已经说过了,这样就有自生的过失。首先它的出现,是无因生,这已经违背常理了;然后它要是出现了,就会一直生下去,会变成无穷生。而我们的世界肯定不是这样的,所以从来源上就肯定了没有这么一个有体积的物质。
但是实际上,我们设置这样的理的时候,这样的分析实际上有点变成了能证等于所证,中观宗应成派的四个理中间的能证等于所证。就是把证据拿出来的时候,实际上结论就已经出来了,但这个是不是能证等于所证呢?因为你在分析的过程中,实际上你的内心里面就是在建立世界真的是没有实质。这个不好建立啊!我以前为了建立我们在说这些逻辑,我很快就懂了,但是我觉得懂了逻辑没用。
我以前经常这样分分分。我喜欢开车,那个时候从广州开车到成都,一个人开车好享受。我现在还想这么来一次,不过感觉因缘不再那么顺当了,现在觉得缘起真的是不太顺。但是那个时候可以一个人从广东开车开到四川,特别是开到广西一带,一路上都没人没车。一路上我就分车,分分分,分进去了以后,突然一下好像看不到东西了,嗞……马上刹车,吓得心脏猛跳。就天天这么分,天天搞这种东西,所以你不能听了一个道理,马上就把它丢了,然后心立即又搞你的朋友圈去了,这样你永远也没办真正产生空性的觉受,所以你得一直搞下去。
又搞得好无聊,说明你还在追求一样东西叫“有聊”,那个“有聊”就是你的习气。你看我们现在很多人修行不下去,为什么呢?因为他修行的时候,他气势汹汹地说:“我要去一个地方修行,我这一生就是为了修行才出生的!”好像他妈有目的把他生下来一样,这个我就不说了。然后他就跑到一个地方修啊修啊,越修越没趣,为什么他会感觉没趣呢?因为他心里已经暗设了修行里面有东西是有趣的,一定是你以前经历过的那些所谓的快乐之事,或者是人家通过意识、通过媒体灌输给你的意淫的(比如宋仲基之类的)快乐之事。
你在想象他,当然你要真正经历宋仲基的话,你就知道他只能是一只“送终鸡”。当你没有经历的时候,你会想得不得了的,你认为那个“有聊”。因为心暗设了这些东西,你去做修行的事就会觉得无聊,其实那是你被习气左右,然后心就摇摆不定,我们简单粗暴地就把它称之为没有出离心。什么叫没有出离心?就是心贪著在已经经历过的快乐之上,或者是还没有经历过但被人用媒体灌输进来的快乐的意淫之上。说意淫不好听,就是快乐的想象之上,然后天天去追逐这些。
你说:“我们不去追逐快乐的想象。”不会吗?其实人从小时候就开始了,小时候的想象是“我长大了要做飞行员,我长大了要做我爸爸,像他这样有钱……”很多的小学生说他们的理想,这个就开始意淫了;到初中的意淫就更具体了,就开始意淫什么《小时代》、《青铜时代》、这样时代那样时代了;到了高中意淫可能又高级了;到了大学意淫“我要拥有全世界,我要成为比尔·盖茨。”往往是在社会上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以后,他才发现“我什么都不能成为,我只能成为我自己,我奋斗了一生,连个厕所都买不起,比尔·盖茨肯定跟我无缘。”
所以我们修行中很多觉得修不下去了,其实就是你心里面真的是没有把世俗的快乐、其他一些东西看死,太过的贪著它,出离心难以生起。出离心生不起,菩提心肯定就不会圆满。思维性的菩提心可以有,但是觉受性的就不会有。觉受性的菩提心不会有的话,证悟空性就很困难,玩这些也玩不下去,因为心不清净。
心不清净的意思是什么?就老是心里面撩起各种各样的想法和念头。至于纠结啊、情绪这些东西其实是一种极其粗大的无明,为什么纠结、情绪叫做极其粗大的无明呢?我们生起情绪可能是因为某种事、某种想象之类的,这种事过了以后,如果按照理智的想法,过了以后我们就不要再想它了嘛,还没有来之前想它也没有用嘛,对不对?
但是我们的心却不听指挥,因为过去的一些东西,或者未来还没出现的东西,我们的心老是去为发生过的事情感受,或没有发生的事情去感受,这种感受就会生起情绪。这个情绪你控制不住的,就说明这是一种极端的愚痴和无明,完全心不受控。而最滑稽的是我们的人心不受控时,我们还为它写诗,人到孤独诗自绝。我们反而去搞这些东西,然后搞这些东西又感动另外一些人,又培养很多这样的每天晚上对着月亮写诗的傻瓜。
我不是说对着月亮写诗不好,可以。但是你如果贪在这上面,你就真的会搞离一多因搞不下去,没趣味儿,它无聊。你有聊的一定就是让你的心经历快乐这些东西。人们把痛苦当成苦难,就是把纠结当成苦难。林黛玉葬个花这么惨,凄凄惨惨戚戚,曹雪芹都要给她搞个《葬花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日葬侬知是谁?”哇,好香艳啊。去!我最多闻花,绝对不会葬花。
所以他就玩这个东西,我有时候经常攻击小资,其实小资挺好玩儿的,但你要贪著它,你就会玩完蛋的。所以你要玩就超越它嘛,超越它你就要玩这些很无聊的比如离一多因这样的事,你的思想才会超越这些东西,我只是说修行的思想的。
第一理真实成立了:
譬如把毛衣分成很多根毛线时,毛衣将消失无迹;把每一根毛线切成一粒粒毛尘,毛线也不见了;再把每一毛尘分为若干个微尘,毛尘也将无影无踪。最后分析极微尘,也会不见,成为如虚空一样,荡然无存。
好,这个过程我要给大家说一下,因为如果大家不加详细的思考,一晃就过去了,觉得就一句话,没什么好说的。大家要这样去想,如果把毛衣分成很多根毛线时,毛衣的实有就不成立了。然后把毛线切成毛尘,毛线的实有就不成立了。然后把毛尘分成若干的微尘,这时已经不是毛尘了,应该叫做微尘,如果按照我们现代的观念应该就是原子、电子之类的东西,那么毛尘的实有也消失了。最后分析到极微尘的时候,就会不见,极微尘就是无分了,就像虚空一样。
其实那个时候,我们就会说这个毛衣的本性是如虚空一样的空性,它的本性是空的。如果它的本性是极微尘,还是一个东西,那么它的本性就应该叫做极微尘。但是最后找不到一个极微尘,极微尘根本就不可能成立,没有这样的无分的极微尘,所以它只能是空性。
但我们的头脑中会有这么一个误解:不是不成立极微尘,而是一个无穷小的微尘永远分不完,而这个无穷小的微尘总是有体积的,它只是叫“无穷小”。这是一个逻辑上的矛盾,既然是有体积,那就不是无穷小。所以我们在用一种思维上的乱七八糟的分不完这种观念,代替了正常的逻辑分析。所以它一定会被分完的,如果分不完就不合理,你如果强行让它分不完的话,只能先成立一个东西叫无分微尘。但是无分微尘有没有呢?其实没有的,最后会像虚空一样。
找不到无分微尘的话,也就是说这件毛衣的本性就是空性。最初我们说毛衣的本性就是毛线,毛线的本性是毛尘,毛尘的本性是微尘,微尘的本性是极微尘,最后极微尘也没有——虚空。一个毛衣找来找去,本质什么都不是,那它从哪里来的?毛衣作为毛衣的本身什么都不是,毛衣就算是一个幻影的话,那它从哪里来的?你不能说它就是虚空,不能说这件毛衣就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我们明明看见了毛衣,只是找不到它的本质。只有一种情况和这种现象是一致的——我们梦中的毛衣。
梦中的毛衣你去找它的组成部分,一样找不到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得到、摸得到,所以这个就叫做梦幻观。心认为它的本质是没有的,这种认知从心的角度来讲,就叫做单空;从毛衣的角度来讲,就是毛衣的空性。听得懂吗?毛衣本身是没有本质的,从毛衣本身来说,它的性质就是空性;我的心去认为它没有实质,这种认为就是单空。为什么要叫它单空呢?因为“没有实质”的认为本身是一种东西在,明不明白?
当我们把那种认为放弃了以后,心直接认知毛衣没有本质的这种认知放弃了之后,剩下的是什么?就是心的空性。所以,心的空性在我们的内心里面发生,不在毛衣上发生。但是,当我在心里面已经确证了心的空性以后,我再去看毛衣,毛衣其实就是我心的一种显现,所以从本质上它跟我也是一样的,所以也可以在毛衣那里发生。当空性在毛衣上发生的时候,这个就叫做“郁郁黄花,皆是般若;青青翠竹,皆是菩提。”这个听得懂吗?毛衣就代表所有的现象,你不要老是死在毛衣上,没有这样笨的猪嘛。
你说我们为什么学这些理论,比如密宗里面的这个理论跟我们的修行有什么关系呢?我现在就说一个我们经常说的,今天有人问我上师瑜伽怎么用理论去解释?其实我们分析起来,所有的一切都应该是空性,都是我心的显现,我心的本质就是光明,那么从本质上来看,一切全都是光明,但是我们根本就做不到。概念我可以,我现在已经分析到这个层面了,但你做的到吗?实际上你做就是修行,你根本就做不到。
你一做得到的话,那就是大圆满的修行,真的一切全都大圆满了,因为全都是空性。由于你做不到,怎么办呢?找一个目标来做,那个目标就变成了上师。所以你要去看他,他就是空性,所以要视上师为法身,原理就是这么来的。就找一个目标来,为什么找这个目标而不找另外的目标呢?你找另外的目标不是找死啊?万一找到一个外道呢。
所以一定要找到一个懂佛法的人,而择师先要观察上师。所以你一定要找他,他本身懂得这个道理,从他那里开始。因为你去懂他的时候,当然细节中还有很多原理,你去以他为师的时候可以得到很多的加持啊,这些书籍上都可以看到,可以体受到他很多的功德。那么从我们本身的修行的操作原理来看的话,就是找一个突破口,上师这个突破口是最有利的,因为他本身懂这个道理。
第二个,由于他本身懂这个道理,你去瑜伽他的时候,他会给你加持。还有由于你去瑜伽他的时候,你就会听他的引导,心灵就会接受他的影响和引导。心灵去接受他的引导以后,就容易契入刚才说的那种状态,这是最粗大讲上师瑜伽的,还没有讲到很细致。也就是说密宗的上师瑜伽这个理,在显教里面分析都是通的过的。所以谁去反对它,只能说他理解不够深刻。
好,我们不讲上师瑜伽,讲实际的操作。我们这样思维:万法都是没有本质的,这个是显教的修法,当你采取禅修观照这种方法,实际上也叫做显教的修法;当你直接安住进去的时候,就是大圆满的修法;当你在观照的过程中间,已经不是通过粗大的眼识、思维去观察,而是细致到气脉的程度,通过操控气脉去发现一切是虚幻的,这种方式就是所谓的密宗的修法。
实际上就只有三种修法:显教的修法、密宗的修法和大圆满的修法。我们的修法是什么?先做显教的修法,然后越过气脉的修法,直达大圆满的修法。大圆满的修法就是刚才说的那种状态,心直接确知了一切全皆空性,心处在空性和光明中间,这个就是大圆满的修法。所以进入的方式,也就是大圆满所谓的一些窍诀,引导的方式有很多:心部、界部、窍诀部。
所以说即使是一个简单的理,我们也可以证明佛法的理论的圆融以及它的可操作性。关键在于你把这些简单的理能不能够研磨得那么深,所以花时间投入进去思考、思维、实践,这个是成功前要去经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不能够听一听就完了。听一听就完了,说不上后面的,你的心还是会被各种各样的觉得有趣的、有意思的事所操控。为什么会觉得那些有意思?——无始劫养成的习气。
不然,极微尘分解后还可以再分,这样越分越多,将成取之不尽的宝藏,由此仅仅研磨一粒米的微尘也足以享用一生。
它说不然,要是分不完的话,就会变成极微尘分解以后还可以再分,这样越分越多,那么将成取之不尽的宝藏,越来越分不完嘛,一粒米可以分分分,分到大家都吃不完,哇,何其爽也。你要分不完的话,仅仅研磨一粒米的微尘也足以享用一生,可以饱足几千万人,那么世界上还会有饥饿吗?这个是扯淡,不可能。
然而,除了真正现前一尘中有尘数刹的境界之外,这在观现世量的境界前是极其相违的。
什么叫做观现世量,就是在我们的境界里,一粒米可以让所有人吃、自己享用一生是不可能的。但它说真正现前一尘中有尘数刹的境界是可以这样的,为什么呢?就我刚才说过的,当有微尘的时候是不行的,如果你真的实践了空性以后,反而可以现量无穷。因为实现了空性以后,那个米就是空性组成的,它的来源就不是那个微尘了,它的来源是什么——心的光明,而心的光明是无穷的。所以它可以很多、一直这么出来,最后就会出现一些很神奇的事情,比如月称菩萨可以在墙上画一只奶牛挤牛奶,这种事就可以出来。
一尘中有尘数刹,它实际上说的是空间的问题,如果这个物质不是实有的,它是空性的,那么这个大小就不成立了。大小不成立,我以前也跟大家举过例子,如果我们坐在一个房间里面,身体跟房间里的一切同比例变小的话,我们不会感觉到我们变小的。如果房外有一个人看到我们的房子逐渐变小变小变成一个个微尘,我们在里面还是没觉得变小,但他看的就是一尘中有尘数刹,听得懂吗?
比如我们缩小到一个微尘了,是他看来的,但我们在里面还是觉得一样大。如果有很多这样的缩小在这么一个微尘里面,而在他看来一个微尘就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像我们这样没有觉得它变小的世界。听得懂吗?这个逻辑,那么他就会说一尘中有尘数刹,那个他是谁?就是证悟了空性的人。只有证悟了空性的人,才会觉得你可以无穷的变小,才不会有物质的实有感了。没有物质的实有感了,才会——“心能转物,即同如来。”
不然的话,一个东西客观的放在那里,就不可能一尘中有尘数刹了。什么叫做客观,就好像跟你心的光明(心的认知能力)无关,(其实应该有关,因为你认知它。)而你还会错误的认为,你没有认知的时候,它还在,这个叫做没证悟空性。如果完全证悟了的话,那它跟你的心是息息相关的,你就会认为这一切完全是你心的一种显现。既然是心的显现,那它可以这样显现,也可以那样显现,为什么不可以在一个微尘里面显现出很多的东西出来?
比如我们做梦的时候,我们睡的那个床,我们的头颅有多大啊,就一点点。但是我们做梦可以梦见千山万水,草原里面扬鞭骑马,你是风儿我是沙,缠缠绵绵到天涯,全都是傻瓜。所以说一尘中有尘数刹,如果真正到了认为我们前五识的对境(物质这些东西)不是实有的时候,反而它可以无穷无尽;当你有实执的时候,那就不行。
所以我们现在这个世界,因为大家都是有实执的,所以现前的物理境界都是有限的,这个就叫做资源。我们为了争夺资源,我们就开战,是不是这样的?所以说,一个错误的观点,一个错误的执著,会引发所有的苦难。“十恶之中,邪见第一。”这是佛陀说的。就是人类之中十种邪恶的事,最邪恶的就是邪见,他绝对不是我们文化中说的“万恶淫为首。”他认为邪见第一,因为你这个错误的世界观会带来一切的错误。
正确世界观的话,什么都好办,那个东西真的叫一票否决权。所以解脱唯此一门,我经常跟大家说除了这条路没有其他路,其实根本的思想就是这个。除此以外别无他路,否则你怎么都是流转,怎么都是折腾,怎么都有执著。但心本身是没有执著的,除了没有执著这一条路以外,其他都没有什么办法。
这样的极微尘,不分析则安住尘的状态,分析便消失无迹的缘故。(也就是,极微尘是邻近无有的尘,对它分析不会分成支分,只会消失无迹的缘故。)
这是什么意思呢?它说“这样的极微尘,不分析则安住尘的状态,分析便消失无迹的缘故。”就这样的极微尘,你要是不去分析它,不去仔细思考它是什么,就好像真的有这样的极微尘存在,但是你真正去思考它——消失!你发现这个极微尘是不可成立的。也就是极微尘是邻近无有的尘,极微尘就是已经靠近完全消失的那种尘了,完全消失就是什么都没有的。这是种最小的尘了,对它分析到最后就不会分开了,没有再分的可能性,对它分析不会成为支分,只会消失无迹的缘故。
我们要再去把它也证实没有的话,那就真的没有了,不能够再分了,其他的可以再分,你一分析还可以分析到更小的,现在你不能再分了,叫无分微尘了。你再去证实了无分微尘以后的话,就真的空性了。这件毛衣,就证实了它的本质是空性的,这个叫空性,不是空无哦。空无的物质怎么会成为毛衣啊?空性的意思是它的来源是另外的东西,它的本性本质是另外的东西。什么东西?是我们的心。
因此,凡是尘,决定有分,但必须承认这样分析后不成为有支分的极微尘,否则,对于一滴水尘和大海水,无法安立多和少的差别。
就是你必须要成立有这么一个无分微尘,不然的话,在名言中间不承认这样的极微尘的话,那一滴水和大海水是一样多的,因为一滴海水和大海都叫无穷多。
要这样了知此处的关要:
我们要明白这一大段话说的最关键的地方是什么:
在第六分别意识前,微尘的支分、支分的支分等,即使历尽一大劫宣说,也丝毫到达不了它的边际,因为这只是分别念增益的缘故。然而,名言中存在的瓶等色法,自相是有量的,一种有量的有事在无增唯减的情况下,必定会在将来的某时到达尽头。因此,认为微尘无穷尽、无边际的观点,极不合理。
在我们第六分别意识面前,也就是我们的思维面前,微尘可以不停地分,随便怎么分都可以,历尽一大劫达也不到它的边际,因为这是我们分别念的增益。分别念的增益就是我们的胡思乱想,增加这些东西那当然可以呀,我们都可以想它无穷分无穷分。然而,在名言中存在的瓶等色法,也就是说我们面前存在的任何一种具体事物,它的自相是有量的,就是它的大小、重量这是被限定的。一种被大小、重量所限定的有事(这样的事情),在无增唯减的情况下,在不停地削削削,必定会在将来的某时到达尽头。
这就是我经常跟大家打的那个比喻,一个圆球拿一个针去穿它,穿一点点是削一部分,穿一点点是削一部分,最终一定会削光。也就是一段距离我们走走走,一定会走完。如果说走不完,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它有相、有体积、有限定。因此,认为微尘无穷尽、无边际的观点,只是思维里面的一种增益(增益就是说不符合实际情况,是你想象出来的),所以极不合理。
它的关要就是要分清楚遣余跟有实法的差别。遣余,就是想法,可以无穷无尽;有实法不能无穷无尽。要这样去思维才是正思维,认为它无穷无尽是一种错误的思维,叫邪思维。而我们用数学代替了真正的有实法,数学就认为有“无穷无尽”这样的东西,你们说科学滑不滑稽嘛?根本点错了,但很好用。以前贝克莱说莱布尼茨、牛顿也是这样的,他们说牛顿和莱布尼茨发明了微积分,而微积分根本点是错的,但它很好用。现在科学也是这样的,但很好用是暂时的,对生命来说的话,可能是一场悲剧,知道吗?
科学是暂时很好用,可能我们有了汽车,有了原子弹,还有了飞船,但如果生命真的无穷无尽的、我们的生命真的是有轮回的,这个很好用吗?是的,很好用,为我们造了一个非常大的锅,我们要在这里煮好多劫。科学是片断的好用,科学现在带给我们的害处,我们不用死都已经能够体会到了。它有好的也有坏的,所以我们要很客观、很全面、很长远地去看这些事情。你要很深刻地去看待我们的生命,如果不摆脱这些暂时的贪执,最终我们肯定会收获那口锅,到了那个时候就是北上广不相信眼泪。
你看,如果一个人平常注意健康,多运动、多吃点儿中药等等之类的,身体棒棒的,吃饭倍儿香,牙齿倍儿棒,这是平常注意的结果。如果不注意,肚皮就会长得很大,牙齿有问题,吃东西嚼都嚼不动,我说的是我自己。这个一定要平常就开始,不要等到那个牙齿已经开始不行了,你才来说:“,哎呀,这个不对。”那时已经没有用了。同样,等到死亡的时候才认为佛法是对的,真的不行的。
(2)教证
月称菩萨《四百论广释》中说:“随顺名言谛时,遮破八尘、安立唯识,有世间规律和教证的损害。因此,如同心识般,无法遣除名言中存在极微尘。”
月称菩萨说,我们随顺名言谛,把八尘遮破了安立唯识,但是有世间规律和教证的损害,就是对一些有部、经部会造成一些损害。因此如同心识般,无法遣除名言中存在极微尘。就是说,如果要让我们这个世间规律得以成立,你一下子走到空性去,跟我们的境界完全没有办法相应,所以你在分析的时候你还是要承认一下极微尘。所以像我们的科学就是承认极微尘,在承认极微尘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才有重量、尺度这些,我们才能安立这些事物。如果你说一个房子的本质完全没有,这个不行的。那么怎么去安立它呢?就安立了极微尘。所以说不能够遮破八尘、安立唯识,这个是月称菩萨的说法。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遣除单秋疑惑论》中这样解释:
有人说:没有无分尘,但是有有分尘,因为不现见无分而现见有分的缘故。
有人说无分微尘是不成立的,但是有有分的微尘,就是有体积的是有的,为什么呢?因为无分微尘看不到,有分的微尘有体积可以看得到。我们就去破它:
破:组成有分的微细之基,是有还是无呢?如果有,则对构成的基也只能承许是有分,由此应成微尘无有穷尽,故一根草根上的微尘也要多得不可计数,这样一来,经中所说的“具有恒河沙数等的数量”应成不合理。依照你们的观点,如果要讲大色法和小微尘的数量多少,究竟以什么来安立呢?因此,虽然胜义实相中有分和无分都不成立,但谁能否认经论中所说的铁尘的安立呢?
就是有分的最细微的那个东西是有还是无?组成有分的那个微尘还有组成它的细微之基,你说它是有还是没有?如果有,则说明最小的这个东西还是可以分的,因为它有组成的细微之基,这样微尘又成了分不完。这样无穷的分下去,一根草根上的微尘也无量多。经中佛陀经常会说恒河沙数的众生或某种事物,这个实际上是说恒河沙是有限的,虽然恒河沙很多,但它还是有限的。如果微尘分不尽,那么佛陀这个举例就不合理了。如果一根草上的微尘都分不完的话,那么佛陀经常说的具有恒河沙数这样有限的数量就不合理了,因为每一个沙又可以再分,那么分来分去,任何一个东西的微尘数都叫做无穷大。
如果按你们这种微尘分不尽的观点,世俗生活中就没办法安立大色法和小微尘的数量多少。在小乘的一些经典中经常会说什么金尘、银尘、铁尘,就尘越分越小的时候,虽然说在胜义谛中间,我们不承认有东西有分和无分,但我们也不能否认世俗谛中间去安立一个无分微尘。说这一大段的意思,就是在世俗谛里面,我们还是要安立这么一个微尘,否则我们的世俗规律没办法开展,总的意思就是这样的。
它前面有一个分析是什么呢——组成有分的微细之基,是有还是无?你不能说是无,无的话就麻烦了;而有的话又是分不尽。其实就这个意思,大家不要听得恍恍惚惚。而且在听我讲这些东西的时候,最好是要对着书,否则你会听得稀里糊涂的。我虽然已经尽量的通俗了,但我还是觉得很费力。很费力的原因不是我自己想不通,其实我觉得还是想得通的,但是我在表达的时候尽量的通俗化,这个很困难的。我不知道大家哪里没听懂,这个挺麻烦。
(三)辩驳
问:世亲菩萨的《唯识二十颂》中、静命论师的《中观庄严论》中,都遮破了无分微尘,你们的说法和大菩萨的观点相违。
答:两位大菩萨是按胜义理论观察,因此,不仅得不到极微尘,实际上,连任何有事法也得不到。如《入中论》云:“虽以七相推求彼,真实世间皆非有,若不观察就世间,依自支分可安立。”
辩驳就是产生争论。当然了,人家是说胜义谛的(你用胜义打世俗,当然相违)。我们用七相木车因(就是一个车子我们不能说它是实有的,因为它是由车轮、车辕、车轴等七个部分组成的,把这七个部分拿开,车子就不成立了。)的推论方法去推任何一个事物,一推的话都会分开,这样一推下去的话,世间没有一个东西是真实的,所谓的真实世间根本就不成立。但是如果我们不用这个七相木车因去观察的话,车轮、车轴等还是依各自的支分可以成立的。
我们用现代的话来表达就是你不要较真,走到一定程度你就要停了。其实这个很重要的,比如我们学因明的时候,你不能动辄用中观的观点去看因明。用中观的观点去看因明的话,因明那些纯粹叫胡说八道的扯淡,什么东西都没有的,你还这样那样推过去推过来。就是不能用胜义谛一棒子打死世俗谛,这样不行的。因为如果离开了世俗谛的详细的思考,我们没办法走到胜义谛那里去,你只是得到胜义谛那个概念的话,它不太起作用。你要通过世俗谛反复的分析,你的心才会真的相信胜义谛的那些道理,这个叫做依靠世俗谛而得到胜义谛的必然过程,所以它有时候要建立一些适合我们这个境界的理论,就叫世俗的真理(世俗谛)。
我们无分微尘就观察到这里,总之无分微尘是不成立的,前五识的实有性就全部被破坏了。前五识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眼睛所看到的色法,耳朵所听到的声音,鼻子所闻到的气味,舌头所尝到的味道,身体的沉重、麻、痒等等,这些全都虚假无实,都是一场幻影。
——有人说:“我通过把色法证空了以后,那我就证悟了?”色法不仅仅指眼识看到的法,所有前五识的对境都是属于色法。“我只要把物理的法证了空性以后,那我就证悟了?”你这又是上了唯物主义的当,你就认为这个精神好像是物质的。精神不是物质的,你把色法证空了,精神不见得证空。所以我们很多说打坐身体消失了、什么都看不见了,就认为自己证悟了空性,实际上你的心在这个时候最多只是证悟了所有色法不是真实成立的。色法不是真实成立的,你的心并不见得证悟了真正的空性,他摆不脱心法对他的缠绕。所以那些修行禅定很好的人,他出了定以后有时还是很无明愚痴的,他还是有很多习气,甚至严重得不得了。
——有人问:“不是说一法空就万法空吗?我都把色法的空性都证悟了,为什么心法不是空的?”其实这里面有一个误区。这个色法空,空到哪里?如果你证悟的色法空只是色法消失了,并没有证悟它的空性,只是证悟了它空。它的空性是什么?它从哪里来的,这个东西你还没找到,明不明白?所以我们在禅定中身体和色法消失了,并没有悟到色法的来源在哪里。所以你通过禅定消失了,这个不叫证悟了色法空,这叫证悟了色法的单空。所以不能用“一法空,万法空”这个理去套。如果你真的证悟一个色法的来源是心,而且心也是空性的,那就“一法空,万法空”了。
所以有时候,对于这些词汇,我不知道你矛盾在哪里,因为你们问我,我才回答。但是你们在闻思修行过程中,出现这些矛盾的时候,不要轻易下结论,要来问,因为中间的细微之处太多太多。而且修证的这些状况里面,不要轻易给自己下结论“我证悟了,我没证悟,我修到什么样……”没那么简单的。所以要问,要探讨,搞不通的话,实在不行我们去问上师,现在还有很多真正的大成就者在,是不会有什么了不起的问题搞不掂的。但这真的是有赖于我们每个人很细微的很长期的去研磨这样的事,否则真的是没办法弄清楚它的真实性的。
——有人问:“我们看见的星球就像一粒微尘这样大小,但星球里面有无数刹,可以这样理解吗?”不可以这样理解,我们看到的星球是很大的,你看我们现在的地球有多大嘛?但是证悟了以后,这些大和小没有区别了。大和小没有区别了以后,可以成立“一尘中有尘数刹”的境界,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中观总义》第17课
- 《中观总义》第19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