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根据《八识规矩颂》来说意识有哪些作用、性相。第十三句,“三性三量通三境”,什么意思呢?
三性是善、恶、无记,意识可以是善、恶或无记的。这个道理谁都可以理解,完全不用我解释。
五十一个心所都可以随着意识生起,也就是说所有的五十一种心的作用在意识这里都可以产生,而前五识带动的作用只有三十四种。“五十一种心所”,只是《八识规矩颂》中的说法,很多大论师说根本不止五十一种,只是勉强把它归类为五十一种。
心有很多种不同的作用,有些作用可以同时生起,有些是互绝相违的(产生了一种作用,另一种作用不能同时生起)。比如贪跟嗔就不能同时生起来,它们可以前后现起,但不能说贪的同时也在嗔。
有人举例来反驳这个观点:比如施虐狂,他打人的时候是嗔,看到人家受苦而生起快乐,贪和嗔是同时生起的。实际上他那种打不是嗔,他是为了从别人的痛苦里面获取快乐,这就是一种贪,只不过贪的方式太邪恶了。有些人看见机枪剿死人的时候会很兴奋,很多“魔鬼”就是这样,他取境的方式是错误的。我们为了快乐去取境,一般男的要取女的,如果取境不符合主流,男的取男的就成了“玻璃”, 甚至取境不正确,取到毒品上去了,其实这些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所以人通过取境去获取快乐是非常悲哀的。
通过取境获取快乐就是所谓的“贪”,把不好的、让自己不快乐的境驱除掉就是“嗔”。但是有时候去摧毁外境的同时会感觉到快乐,这就是所谓的“施虐狂”。他在摧毁别人的时候实际上还是在“取境”——取“对方被摧毁”。贪跟嗔确实是不能同时生起的,也就是说欢乐跟痛苦不可能同时生起。
有人曾经问过我:“我非常爱我的孩子,孩子来亲热的时候,他打我一巴掌,把我打疼了。我的皮肤感觉到疼,但我的心很快乐,这是不是痛并快乐着呢?”(这个问题是我给他们设的圈套,结果他们被套进去了。)这是一种误解,这里是说身体的疼痛,身痛和心痛是两回事,我们是说苦和乐不能同时在心上生起。身体疼痛只是一个外缘,这个痛可以引起我的快乐,但不能说我的心同时有快乐和痛苦,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痛跟快乐是互绝相违的。
观察自己的心识就要这么去观察。你会说:这是不是很无聊呢?不是!你要完全清楚自己的心,那才叫所谓的“明白”。明白了,你才能摆脱,才知道怎么去对付。不然朦朦胧胧的,那就叫做“无明”。
无明有两种:一种是不知道;还有一种是虽然我知道了,但我确实没办法。比如我就是想抽烟,我也知道它不对,我承认它的害处:要下地狱、堵塞中脉等等,但是不抽就不行。我也想解脱,但是没办法,我摆脱不掉,我们很多人都是这样。
所以佛陀制定了一些戒律,把我们粗大的恶业控制住。戒律也定得越来越高,首先是控制身和语,然后就控制你的心态。比如菩萨戒,它的根本就是不能丢失菩提心的心态,行为上可以比较灵活。再往上的戒律就更厉害,破戒的念头都不准有——三昧耶戒。它控制的范围越来越深入,最后才能够因此而体会到“三昧”(大平等、真如)。在真如的状态是大平等的,依据这点建立了密乘戒。
所以,意识肯定是通三性的。
“三量”就是现量、比量、非量,意识都可以有。五俱意识,是现量;缘取外境后开始思维、推断,这是比量;如果推断错了,就是非量。现量也可能是非量,比如看到阳焰,叫做似现量,推断错了就叫做似比量。似现量、似比量统称非量。所以说意识可以产生这三种量。
“通三境”就是意识里面可以有独影境、带质境和性境。我们前五识生起的现象可以叫做性境,很准确地了知阿赖耶识的状态,也叫性境。性境不一定是前五识的显现,完全不分别、不思维地照见阿赖耶识,也叫做性境。性境有准确、真实的特点,意识可以通性境。
然后是带质境。看了一个什么就会去想,比如我看了一个美女,晚上就睡不着了,不禁去想她。这实际上跟真实看到的是有区别的,我想的这个美女就是所谓的带质境。带质境分为真带质和假带质。缘心识,再发起思维,叫做真带质;缘外物(前五识的对境)的叫做假带质。为什么称它为假呢?这和唯识的思想有关,唯识说外境都是假的,识才是真的。它跟我们平常的观念相反,我们认为想的都是假的,外境才是真的。
比如我们经常说:“来实际点的,说那些干嘛?”这种思想导致了我们供养的时候,认为一定要拿真的东西去供养才算是供养,观想的供养都是假的。它也导致了我们最喜欢不拿真的东西去供养,只拿意识观想的去供养。因为观想的都是假的,供了无所谓,我没受损失。我们是不是这样想的?只喜欢做观想供养,如果要真的拿钱就不愿意了,因为那是真的。根本没有在内心里面真正认为一切境相由心现,没有认识唯识的观点,那么你观想供养的力量就很小。
为了让供养的力量大,就要拿真的去供养。拿真的东西去供养,你的心会不舍得,但实际上它只是你心识的显现而已,因为你觉得它力量大,它真的就力量大,这样就把自己贪吝的习气搞定了。你认为供养的东西价值大,所以种子的力量就大,下一回“六合彩的奖金”就大一点。如果后悔的话,“奖金”就没了。买了六合彩,本来中了五百万,彩票放在那里,突然风一吹,再也找不到了——后悔的作用直接把种子摧毁了。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供养了之后要立即回向——把它锁进“保险柜”。所以一定要有三殊胜!为了买中六合彩,我去供养——发心殊胜(当然,这个殊胜很有问题,不是真的殊胜,为了众生解脱才是最殊胜的,如果是真的这么想的人,我会对他磕头);然后,很专心地去买六合彩,选号码的时候比做什么都认真,佛书放一边去,这叫做正行殊胜;买完了以后,回向:我一定要中——结行殊胜。
我们在贪心的驱使下是这样做的,这种做法也许会成功,让你的轮回更舒服一点,但是舒服的后面一定是更大的不舒服!这是必然的,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大不了让你再活一百岁,变成老妖精,但还是要死。死了以后,如果轮回真的存在,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如果把这个力量用去往生和解脱,原理是一样的,只是结果不一样而已。以三殊胜去修行,那才是真的殊胜:发心为了众生的解脱,无论做任何事情,甚至放屁都是香的;有了发心殊胜,然后很专心地放屁,这是正行殊胜;然后把这个功德回向给众生解脱,结行殊胜。真的是这样,我们的心决定一切,因为发动我们身语的就是心。
所以训练我们的意识是非常厉害的,闻思是有用的。把原理说出来,大家修行就知道该怎么办了。经常有人来问:“师兄,我能不能这样做,能不能那样做……”他这样问的原因,第一是他不知道做这个事有没有用,不懂理;第二个,他所有的发心都是围绕自己这样做会不会受伤害,或者能不能有好处。
这或许是很粗大的、概念性的出离心,但不是真实的出离心,更谈不上菩提心,如果认为自己发了菩提心,那只是哄自己而已。我们很多人发菩提心是为了得到好处,因为书上讲菩提心有很大的好处。当然,刚刚开始的时候可以这样——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但是你不能老是“以欲勾牵”,一直“欲”下去,这样修行得不到结果。
以上说的是带质境,下面来说一下独影境。独影境就是我们乱想出来的东西、做梦梦到的东西,有“遍计所执”的意思。“遍计所执”是指对境本来只是一个缘起现象,但我们误认为它是实有的、物质组成的。比如根本就没有龟毛兔角,我们却把它想出来;或者幻想自己成了公主,穿越时空;成了王子,娶了八个老婆……这些就是独影境。
编者注:意识是我们比较容易观察到的一个识,而它对我们修行来说非常的重要,初初修行的时候,都是从意识先开始改变,所以了解清楚意识的作用和性相是非常的重要的。
——摘录并整理自《八识规矩颂》第5课
【注:本初稿内容暂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中观”是什么?
- 细说俱生执与遍计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