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八颂》“疾断烦恼”这一颂:“愿我恒常观自心,烦恼妄念初生时,毁坏自己他众故,立即强行而断除。”如果要做到“立即强行而断除”,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第一个,要内观发现烦恼;第二个,要断除烦恼。
那怎么样才能断除烦恼呢?首先要闻思,建立一些观察的手段。观察的手段怎么来的?要先闻思,然后有了见解,有了见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思维能力来断除烦恼。比如,有些人被人偷了东西,对世俗人来说会很恼火,甚至会诅咒小偷被车撞。但面对相同的事情,持的见解不同,解决的方式也不一样。
有一次,我带着我女儿去深圳和慈诚罗珠堪布一起玩,我女儿的手机突然被人抢了,堪布马上回过头来教她:“不要生气、不要生气,你要想这部手机布施给这个人了。”如果是平常人(包括我)就会想:“幸好没被我抓住,不然的话,是左勾拳还是右勾拳呢?”这是一种世界观指挥的心理行为,本来要去恨这个人、揍这个人的想法,一下就消失了。所以,建立正确的见解可以相应地解决很多烦恼。
比如知母、念恩,最初你也只是想法。当有人得罪了你、伤害了你,就会想起一些见解:“他曾经很多世做过我的母亲。”甚至有些人用观想的方式,把自己的仇人和自己的妈,两人的样子用来叠印,反复地重合在一起。这也是一种修行方法,但很多人会修不下去。
如果有人愿意,也不妨这么去做,打坐的时候先想一个最恨的人,一想起他浑身不自在,恨不得左边一刀、右边一刀,凌迟了他;再想一个最爱的人,母亲或者爱人。两个人的样子在头脑里面显现出来,然后捏合在一起。捏合成什么呢?有些人把它捏合成空,化在一起什么都没有;有些人捏合在一起以后,显出一副观世音菩萨的样子,这也是一种观修方法。
以前我跟人聊天时说到这种方法,但遭到别人的斥责,说我不讲世俗谛,搞得我不敢再讲了。其实,这真的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方法,通过这样的修行方式,慢慢建立知母、念恩(的见解),包括你们来听我上课讲的法理和教理的分析,堆积多了以后,你可以调出来对付烦恼。
这是见解性的,见解搞多了以后,你会产生相应的心态,诸如菩提心、出离心的心态就出来了,这些心态可能不是那么稳固,但可以断除一些相应的烦恼。什么叫做相应的烦恼呢?就是力度差不多的烦恼。虽然我建立的菩提心心态很小,但足以对付小烦恼,要是太厉害的烦恼就不行了。随着修行的程度越来越高,心态越来越强烈,烦恼就越来越少,而且烦恼一出来,马上就能做到疾断烦恼。
还有一些觉受性的,比如单空的觉受,根本不加思考地觉得这是虚幻的,烦恼一生起,马上就观它是虚幻的。虚幻的意思就是你不再受它影响了,你开始建立一个客观的观察者(你的心好像是一个客观的观察者),而且观察的时候是带有观点的。只要被“客观的观察者”一观察,烦恼就不存在了,这叫“照见行蕴皆空(单空)”。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你在修自己的心态——行蕴,这是不是真正的空呢?不是,你要照见它是法性,就叫“照见五蕴皆空”。如果照见它完全不存在,就是单空——照见心态皆单空、照见情绪皆单空。
你反复训练就会建立单空的觉受,最初可能只是一点点,训练多了以后,烦恼一出来,你本能性地就开始这么做。做到后来,一些小烦恼根本对你不起作用,慢慢地你就能对付大烦恼了。当然,这是不是解脱呢?不是,它是一种疾断烦恼的方式。
当很多烦恼开始完全不经照了,一出来就会被消灭的时候,你的心就开始宁静了。最后你会发现宁静的本质,甚至会发现烦恼的本质是什么。你会发现它们两个是一个东西,两个东西的本质都是一样的。而且还会发现两个东西的“一样的那个东西”到底是什么东西,那个东西还找不到本质,但也不是断灭性的,这时候你就会发现本性。
我说起来就几句话,但你要是真的去找,那也是很细微、很磨人的,这时候你就会知道什么叫做“魔”,真的是麻烦的小鬼。你会拿不准、会偏,而且最初是不起作用的,你会经常怀疑自己,这叫见地不透彻,也就是没有生起真正的境。
最初单空的觉受,你可以通过长期的闻思、修行、内观、修四夺以及菩提心逐渐建立。建立以后,你再去发现烦恼的时候,就真的能够做到立即强行而断除了。听到“强行”这个词,我们会觉得很费力,当你真的把菩提心的心态和单空的觉受建立了以后,其实不费力。这种“强行”是说,你直接一看,它马上就会消失,甚至有时候你会去玩它。所以,有些大德会说:“烦恼来了以后,你不要怕它,你只要静静地看着它。”这个不容易哦!当你说“烦恼”这个词的时候,说明你的身心已经开始受到震动了,要么不舒服,要么附着力就上去了。
比如,嗔心带来的烦恼,它会让你马上感到不舒服;贪心带来的烦恼,它会让你一下子就附上去,嗨得不得了。最初,你根本不会去内观,就算会内观,刚开始也是不起作用的,你可能会试着看一下,然后依旧不起作用,该打就打、该贪就贪。最初的内观不起作用,慢慢地,你会跟烦恼搏斗,搏斗一段时间,最后你可以看着它,看着它的同时,你还要带有观点——要么是菩提心的心态,要么是空性(单空)。
单空其实有对治的成分,你用明力去破坏它。而真的静静地看着它,那就不是单空了,而是空性,必须要在空性的观点比较牢固以后,你才可能有本事、有能力静静地看着它,否则要么破坏它,要么被它带走。
大德们所说的“静静地看着它”,谈何容易啊?这些话虽好听,“烦恼出来了,你就静静地看着它”,边有咁易啊(广东话:哪有那么容易啊)?你要去建立这些东西,建立了以后,才能静静地看着它,最后发现——哦,原来它是法性。
而且要认知了法性,你才知道它是法性。比如,你看到过张三,就算他今天化了妆,你也能认得出来他是张三。如果你连张三都没有见过,他化了妆,你也不知道他是谁。所以,“静静地看着它”不是那么容易的。
当然,最初还没有证悟空性的时候,如果烦恼很小或者不深沉,你可以静静地看着它。有些烦恼不一定很激烈,却很深沉,比如根本无明。我们经常说要区分阿赖耶识和法性,你怎么知道这个是阿赖耶识、那个是法性呢?这需要很深的观照和很深的明了,而且观照要兑现为见地很不容易。
它并不像贪或嗔那么激烈,就是一个让你难以搞清楚的非常细微的差别,但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所以,单空的觉受可以建立,但要静静地看着它,认为它是法性,这个真的不容易,首先要认识法性。
最初的一些轻微的烦恼,你可以静静地看着它,虽然没有带任何观点,但它确实会消失,这是用平静的方式让一些心态消失,普通人都能做得到。比如,有人正在生气,你说:“深呼吸、深呼吸,静下来、静下来……好,安静一下。”其实这也是在搞修行,静下来以后,烦恼就少了,就可以冷静地思考了,不再被愤怒所左右。
古代有些儒家的文人,经常会在书桌上放一个镇纸,上面写着“慎怒”、“戒急”、“戒嗔”或者“止怒”,当看到这些东西时,他们马上就会平静下来。这是最初控制情绪的方式,与我们说的观照并不一样。用其他的方式把它制止下来是一件好事情,但那不是一种心的训练。
心的训练是要你当真去观察,看自己的心是怎么样动的,有时候人一下就愣住了,心的注意力一下朝里了。我们要去区分这些方式,但不要故意去区分,你在观心的过程中,自然就会知道。因此,我们一定要建立一些断除烦恼的方式和手段,通过闻思、见解产生相应的心态和觉受,然后产生相应的境界,最后才能够真正地“立即强行而断除”。并不是你说断就能断,这是一个长期修行并且长期串习的过程。
这个偈子只有四句,却是我们要做一辈子的事情。《修心八颂》虽然只有八个偈子,一共也才三十二句,但是,如果当真去做的话,每一个颂词都要做很长时间,而且要一直做下去,至死方休。
——摘录并整理自《修心八颂》第4课
【注:本初稿内容暂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灭诸重罪”的原理
- 别把“思维较众卑下”修成了奴才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