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我以胜如意宝,饶益他众之意乐,时时刻刻倍珍爱,轮回一切诸有情。
这个颂词主要是讲珍惜众生、恒怀珍爱。“恒”指永远把众生当成如意宝甚至超胜如意宝,以这样的心态去热爱、关爱。话很好说,现代社会的教育也提倡让社会充满爱,如歌曲《让世界充满爱》里面唱的:“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不过我们好好想一想,我们真的对一切生命充满爱吗?不要说一切生命了,你爱周围的同学、朋友乃至于亲人吗?并且对他们恒怀珍爱?
很多人说:“我爱我的亲人!”那是因为还没产生冲突矛盾、利益纠纷,有时候夫妻关系好得不得了,没有矛盾时蜜里调油,一旦产生矛盾就六亲不认,杀对方的心都有。
所以,“恒怀珍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要经过深入、仔细的训练。朝内要消减我执和我所执,因为执著太多,就没法爱别人;朝外要关爱别人。这个很难做得到的,无始以来堆积了那么多习气,怎么能够轻易消减啊?
比如修出离心、修空性,我们可以说出很多细致、庞大、周密的理论,说白了,出离心和空性就是让你离开很多贪著。出离心是直接从作用上离开很多贪著——出离世间,我们不要把“出离世间”只想成离开世间一些不好的东西,比如疾病、衰老、贫困等等,这些东西谁都想脱离。出离心最关键的表现是什么?是我们要离开一些现在追求的美好东西,比如财富、名誉、名声、美貌等等。为了美貌,大家不惜在脸上动刀、打针……
出离心跟现在世界普遍倡导的追求是冲突的,现在世界的主流思想是什么?是每个国家都追求GDP。即使疫情来了,大家还要求尽量复工,因为经济成为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发达的最主要标志,是不是?当然,不丹提出一个“国民幸福总值”,把GDP放到后面的位置。但绝大部分的国家,还是把GDP作为国民幸福、社会发达的标志,不仅是某个人群、某个国家,而是整个世界的主流,而出离心就要离开这些。
外在的一些趋势以及内在因无始以来堆积的欲求,都让我们没办法产生出离心,没办法消减内在的执著,而出离心要求我们离开这些,真的要做到,还是比较难的。
还有,空性是什么?你贪著这些就是执著,是很蠢的。出离心是从作用上离开这些贪著,空性是从本质上离开这些贪著,不然你是傻瓜,因为这些就像梦一样的东西,从究竟、解脱的层面去看,这些东西都是不存在的,现在你眼睛所看到、耳朵所听到的都是幻象,所以一定要离开它。如果你沉迷、执著于幻象,最终结果一定是痛苦,从根本上说是愚蠢。当你体会到空性以后,就会放弃这种愚蠢,自然就会离开这些幻象——最终还是要离开。
当你从内消减执著以后,外在去关爱对方的障碍就减少了。为什么说关爱对方跟消减内在执著有关系呢?你的执著太多,没办法关爱对方的,所有的注意力都用去执著了。当我执和我所执严重的时候,会跟关爱对方产生冲突。
比如,我和你都想拥有财富,我们就要竞争,搞得好是良性竞争,有规则、法律等条件约束,要是恶性竞争呢?现在的世界剑拔弩张,根本原因是什么?每个人的贪欲炽盛,都希望拥有更多的东西。一个人需要拥有更多的东西,一个团体也需要,再扩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但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不能予取予求,那么,最终就会斗起来、打起来,导致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所以,关爱别人跟消减内在的执著是有关系的。
刚才说了一大堆,想表达珍爱众生不容易!但是要成佛,就必须珍爱众生,因为珍爱众生是产生世俗菩提心的基础。整个大乘佛教,说起来就是修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就是“为利众生愿成佛”的一种强烈心态;胜义菩提心就是所谓的空性。你要产生世俗菩提心,就必须珍爱众生,因为珍爱众生才能积资净障,产生世俗菩提心。
比如修知母、念恩,视所有众生都是自己的母亲,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珍爱众生。只要学到大乘佛法,都会涉及到这些,但有多少人真的发自内心把所有众生都当成自己的母亲呢?也许你坐在垫子上训练或者听课的时候,被撩起这些情绪,会觉得周围的同修是自己的母亲。
大家去屠宰场看看那些动物,由于训练、闻思经论或及上师的开示会撩动你,让你觉得这些受苦的众生是过去世的母亲。但是当你跟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候,你还想得起来吗?或者看到一条毒蛇,这时有想过它是你的母亲吗?这些可能都还可以,最难的是蚊子、蚂蚁、蟑螂……让你烦得不已,这时你觉得它们是你母亲吗?你会忘记的!
这些还好一点,只是烦,如果伤害了你,你绝对想不起来。你会视伤害你的人是母亲吗?当两个团体或国家发生斗争时,敌对国家那些罪魁祸首的人是你母亲吗?或者十恶不赦的人,比如毒贩、强奸犯、贪官污吏等最讨厌的人,他们是你母亲吗?
在内心对这些人生起“恒怀珍爱”的心,确实有点难!但是,我们一定要做这样的训练,因为珍爱众生确实是我们生起大悲心、生起菩提心的基础。如果没有长期训练珍爱众生,对他们的苦难就会漠不关心,也不会生起“我一定要去救度你”的心态,那么,我们的心态就不会得到改变。
——摘录并整理自《修心八颂》第2课
【注:本初稿内容暂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确定法性的时候总会出错,错在哪里?
- 禅宗的参与中观的破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