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继续学习《修心八颂》。上堂课讲了《修心八颂》的作者、相关的故事以及第一颂“恒怀珍爱”。我打算每堂课讲解一颂,那么,今天应该学习第二颂“思维卑劣”。这个论著共有八个颂词,每个颂词都是四句,
首先,总结一下上堂课的内容。
第一颂 :恒怀珍爱
愿我以胜如意宝,饶益他众之意乐,时时刻刻倍珍爱,轮回一切诸有情。
这个颂词主要是讲珍惜众生、恒怀珍爱。“恒”指永远把众生当成如意宝甚至超胜如意宝,以这样的心态来热爱、关爱。这句话很好说,现代社会的教育也提倡让社会充满爱,如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唱的:“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不过我们好好想一想,我们真的对一切生命充满爱吗?不要说一切生命了,你爱周围的同学、朋友乃至于亲人吗?而且对他们恒怀珍爱?
很多人说:“我爱我的亲人啊!”那是因为还没产生冲突矛盾、没有利益纠纷,有时候夫妻好得不得了,没有矛盾时蜜里调油,一旦产生矛盾就六亲不认,杀对方的心都有。
所以,“恒怀珍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要经过深入、仔细的训练。朝内要消减我执和我所执,因为执著太多,就没法爱别人;朝外要关爱别人,这个很难做得到的,无始以来堆积了那么多习气,怎么能够轻易消减啊?
比如修出离心、修空性,我们可以说出很多细致、庞大、周密的理论,说白了,出离心和空性就是让你离开很多贪著。出离心是直接从作用上离开很多贪著——出离世间嘛,我们不要把“出离世间”只想成离开世间一些不好的东西,比如疾病、衰老、贫困等等,这些东西谁都想脱离。出离心最大一部分的表现是什么呢?我们要离开一些现在追求的美好东西,比如财富、名誉、名声、美貌等等。为了美貌,大家不惜在脸上动刀、打针……
出离心跟现在世界普遍倡导的追求是冲突的,现在世界的主流思想是什么?每个国家都追求的GDP。即使疫情来了,大家还要求尽量复工,因为经济成为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发达的最主要标志,是不是?当然,不丹提出一个“国民幸福总值”,把GDP放到后面的位置。但绝大部分的国家,还是把GDP作为国民幸福、社会发达的标志,不仅是哪个人群、哪个国家,而是整个世界的主流,出离心就要离开这些。
外在的一些趋势以及内在因无始以来堆积的欲求,都让你没办法产生出离心,没办法消减内在的执著,而出离心要求我们离开这些,要做到就比较难。
还有,空性是什么?你贪著这些就是执著,是很蠢的。出离心是从作用上离开这些贪著,空性是从本质上离开这些贪著,不然你是傻瓜,因为这些就像梦一样的东西。从究竟、解脱的层面去看,这些东西都是不存在的,现在你眼睛所看到、耳朵所听到的都是幻象,所以一定要离开它。如果你沉迷、执著于幻象,最终结果一定是痛苦,从根本上说是愚蠢。当你体会到空性以后,就会放弃这种愚蠢,自然就会离开这些幻象,最终还是要离开。
当你从内消减执著以后,外在去关爱对方的障碍就减少了。为什么说关爱对方跟消减内在执著有关系呢?你的执著太多,没办法关爱对方的,所有的注意力都用去执著了。当我执和我所执严重的时候,会跟关爱对方产生冲突。
比如,我和你都想拥有财富,我们就要竞争,搞得好是良性竞争,有规则、法律等条件约束,要是恶性竞争呢?现在的世界剑拔弩张,根本原因是什么?每个人的贪欲炽盛,都希望拥有更多的东西。一个人需要拥有更多的东西,一个团体也需要,再扩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但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不能予取予求,那么,最终就会斗起来、打起来,导致没办法去关爱别人。所以,关爱别人跟消减内在的执著是有关系的。
刚才说了一大堆,想表达珍爱众生不容易!但是要成佛,就必须珍爱众生,因为珍爱众生是产生世俗菩提心的基础。整个大乘佛教,说起来就是修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就是“为利众生愿成佛”的一种强烈心态;胜义菩提心就是所谓的空性。你要产生世俗菩提心,就必须珍爱众生,因为珍爱众生才能积资净障,产生世俗菩提心。
比如修知母、念恩,视所有众生都是自己的母亲,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珍爱众生。只要学到大乘佛法,都会涉及到这些,但有多少人真的发自内心把所有众生都当成自己的母亲呢?也许你坐在垫子上训练或者听课的时候,被撩起这些情绪,会觉得周围的同修是自己的母亲。
大家去屠宰场看看那些动物,由于训练、闻思经论或及上师的开示会撩动你,让你觉得这些受苦的众生是过去世的母亲。但是当你跟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候,你还想得起来吗?或者看到一条毒蛇,这时有想过它是你的母亲吗?这些可能都还可以,最难的是蚊子、蚂蚁、蟑螂……让你烦得不已,这时你觉得它们是你母亲吗?你会忘记的!
这些还好一点,只是烦,如果伤害了你,你绝对想不起来。但是,你会视伤害你的人是母亲吗?当两个团体、两个国家发生斗争时,敌对国家那些罪魁祸首的人是你母亲吗?或者十恶不赦的人,比如毒贩、强奸犯、贪官污吏等最讨厌的人,他们是你母亲吗?
在内心里对这些人生起“恒怀珍爱”的心,确实有点难!但是,我们一定要做这样的训练,因为珍爱众生确实是我们生起大悲心、生起菩提心的基础。如果没有长期训练珍爱众生,对他们的苦难就会漠不关心,也不会生起“我一定要去救度你”的心态,那么,心态就不会得到改变。
如前所说,通过出离心和空性,消减内执(我执和我所执)会对珍爱众生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因为执著少了,珍爱众生的障碍就少了。反过来说,如果真的珍爱众生,爱得很深的话,对消减我执和我所指执也是有帮助的,二者是互相关联的。
1.世俗菩提心是积资净障最殊胜的修法,而珍惜众生才能积资净障,因此是世俗菩提心能够积资净障的基础
珍爱众生能够积资净障。
积资:我们以珍爱众生的心态去做布施、供养、持戒、打坐修行等菩萨六度的行为,由于我们发心的基础是珍爱众生,那么,这些行为在相续里产生的种子力量就会非常巨大,这些力量反过来让我们更容易体会空性。
净障:我们以前有很多的罪业,这些罪业一定是相对过去世的众生所发生的。这些过去的罪业成为种子以后,对我们将来修证会造成内内外外、各种各样的障碍和违缘。比如修行时找不到好上师、遇不到好的法;遇到好的法没法灌顶(密法);自己修证的时候,经常找不到感觉、生不起觉受;别人看一本书很快就懂了,听一堂课马上得到很多法喜,而自己听了就听了;人家是过目不忘,自己是过耳就忘……
这些障碍的原因,一定是过去世和周围的众生发生关系而造作的罪业,现在依缘现起。自己的目的是获取修证的成就,结果不好的东西就形成障碍。还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情绪,特别是修到一定的时候,内在的一些情绪翻腾起来真的很恼火。修行时间比较长的同修们,应该深有体会。
如果生起了“恒怀珍爱众生”这种强烈的心态,由此生出大悲心,并发展到一定的深度,你过去世因为众生而造成的障碍就会被毁掉,或者被对治和压制——“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灭诸重罪”。
所以,世俗菩提心对积资净障有极大的作用。而世俗菩提心的根本就是对众生“恒怀珍爱”,这是恒爱众生的一个原理。也就是说,要生起世俗菩提心,需要积资净障,而积资净障的前提是对众生产生极其强烈的关爱——“恒怀珍爱”。
2.世俗菩提心是胜义菩提心的基础和必备修法,而珍惜众生才能让观察和安住不至于偏颇,因此是世俗菩提心能够产生胜义菩提心的基础
胜义菩提心即证悟空性,必须有一定的世俗菩提心。如果极端自私、狭隘、邪恶,完全没有一点世俗菩提心,是没办法证悟大圆满、大手印、大中观,明白法性的。
明白法性动辄就说坦然、安然、了然、明然,都有个“然”字,“然”就是不执著、放开的意思。极端自私、狭隘的人是很难放开的,稍稍有一点点的得失就会折腾不已,患得患失,他的心很难深入的安住。认知法性的时候,由于有强烈的自我,会带来角度和情绪——情绪:让你的心安静不下来,没法去修;角度:让你在观察本性的时候产生偏颇。
大圆满说的坦然、安然、了然,是在看清楚以后的自然的坦然、安然、了然。并不是故意来一个坦然、安然(像英雄烈士走向刑场),这叫放弃了,没有真正的胜义智慧。有了这个智慧的了然、坦然和安然才行。
要看清楚本性的话,就不能有自我,因为自我一定会带来角度。最根本是自我一定会带来二元对立,由“我”去看、“我”去认清楚,这是很深的问题,在大圆满区分法性和阿赖耶识时会讲到,但讲的方式不像我这样。
如果有很深的自我,一定会有这样一个大的误区,而世俗菩提心会把这个狭隘的自我削弱、压制得很厉害,一些情绪翻腾、怀疑、恐惧就会减少,容易修进去、容易生起法喜。自我被压制得很厉害的时候,观察才能够清晰,所以,世俗菩提心是胜义菩提心的基础。要产生这个基础,必须要珍惜众生,这也是要“恒怀珍爱”的一个原因。
当心坦然、明然的时候,你的观察、安住才不会偏颇,而坦然、明然的基础就是不要那么自私、狭隘。自私、狭隘,表面上看没什么,实际上很影响内心,整个人都在计较、思虑,内心里面藏着一条毒蛇。我是一个粗野的“坏人”,就不是藏着毒蛇,而是藏着猛虎——“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特别是一些女师兄,手是兰花手,心怀毒蛇,躲在阴暗角落,心里总想着别人会不会害自己,自己什么时候该出招,整天都在得失好坏里纠结,而且身不由己、苦痛不堪,大家好好想一下,到底有没有这些经历?一定有的!你有这样的心态,还说自己是菩萨?这与端坐莲台、慈颜善目的菩萨是不是有点差别啊?差别还是很大的!
由于自私,你的观察和安住都会陷于偏颇。很多同事、师兄们看人都不准确,原因是什么?不客观。为什么不客观?他太主观了。为什么主观?他陷在自己的某种情绪或者是一个狭隘的认知方式里面,这都是因为我执或者我所执带来的。
执著某种理论,都会让你在观察事物时产生偏颇。比如唯物主义者看问题和一个佛教徒看问题是绝对不一样的,因为两个人执持的理论不一样,还有性格的不同,甚至性别的不同,都会导致看问题的不同。比如一个美女出现在面前,男生看到就眉飞色舞:“哇,靓女!”女生看到就嫉妒不已:“她有什么了不起啊,哼!”反应完全不一样,这些都是由于我执造成的。
菩提心修多了以后,这种因为“我”而产生的强烈的认知偏颇,会削减很多;因为我执和我所执,带来的一些情绪、激动、患得患失也会削弱很多,极端有利于真正去证悟空性。因此,我们一定要对众生“恒怀珍爱”,如果没有世俗菩提心,就没办法真正的证悟空性。
3.修行方法多种多样(施身法、呼吸法),但珍惜众生是修行的核心
产生菩提心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施身法、呼吸法等等。菩提心有三种发心:第一种是国王式发心——我先成就,再照顾众生让他们成就;第二种是舟子式发心——我和众生同乘一条船,一起到达彼岸成就;第三种是牧童式发心——我让众生先成佛,自己最后才成佛——这个最牛!地藏菩萨、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都是这样的发心,地藏菩萨直接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不管哪种发心,核心点都在关爱众生、恒怀珍爱。这个偈子基本上是菩提心的根本要点——关爱众生。成佛之前,发菩提心要关爱众生;成佛以后,就更有能力去关爱众生。关爱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并不是跑去献朵花、来个微笑,这是很小的行为,而菩萨救度众生是庞大的、永无尽头的事业。
《白莲花传》里有很多关于释迦牟尼佛挖肉喂鹰、舍身饲虎的故事,看了以后会觉得:“怎么老是这样的故事呢?编故事要像好莱坞一样情节不要重复嘛。”事实上,这不是编的,释迦牟尼佛就在反反复复地做这些事,这就是修行。大家有空可以去看一看《白莲花传》,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关爱众生。
“恒怀珍爱”基本上是修菩提心的要点,无论什么方法,珍惜众生都是修行菩提心的核心。当然,可以扩展为缘一切众生,所有的众生都要关爱,不能偏颇。关爱到了极点,就是缘佛果,不过都是关爱众生。
4.修行需要次第,珍惜众生的范围大小和程度也有次第;
修行关爱众生需要次第,珍惜关爱众生范围的大小以及程度的深浅是有次第的。不能要求每一个修行人一上来就要承担一切众生的苦难,事实上,自己的苦难都不能承受,稍稍骂你两句、一个违缘,你就疯了,觉得了无生趣,生无可恋,这是不行的。开始的范围可以小一些,最先要自己去修行,得具备一定的承受能力和关爱别人的能力。
关爱别人不容易,很多人谈恋爱都谈不好,在家庭中与亲人也相处不好,连爱别人都不知道怎么爱。因为愚蠢、因为习气,因为潜在的自己都不了解的自私。我们要去修行,让自己的心变得明亮起来,让自己的习气不至于去伤害到周围的人,这需要一个过程。
珍爱众生的范围也是由小到大,千万不要空口而谈,老是一句空话“珍爱天边的一切众生”——作为一个目标可以,但是天边的一切众生在哪里啊?在天边?这会成为一个空洞的观念,显然不行的,要从周围做起。
内消:首先要闻思、打坐,修呼吸法、施身法,在观念和情绪执著上,产生关爱众生的内在基础,慢慢让自己的执著减轻。
外爱:从周围做起,爱亲人、同事、朋友,哪怕出去走一趟路、开一趟车所碰到的其他生命(不仅仅指人),范围越来越宽,珍爱众生的程度可以越来越大。但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不能冲动,上来就挖肉喂鹰、舍身饲虎,冲动往往过犹不及。
我曾遇到过这样的例子,有人一上来就激动不已,供养、布施了所有的存款,然后下定决心一丝不挂去修行,但是,没几个月就后悔了,甚至去找上师讨回来的都有。现在煽动性的书籍很多,老说供养、布施后会怎么怎么样,供养后怎么怎么样,故事、书籍以及传说到处都有很多关于这样的故事,他看了就信了,把自己也感动了。不经思虑、冲动不已就去做了,其实心里暗含了——“我已经供养了那么多,我那么虔诚,应该能够出现奇迹”,结果奇迹没出现,只出现了后悔,真的很麻烦。
《百业经》里有个故事,一家穷人快要饿死了,突然家里来了一个阿罗汉,他们翻箱倒柜把剩下的一点粮食煮成半碗稀饭供养给阿罗汉,后来,这一家人眼睛看到哪里,那里就是珠宝。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让很多人激动。
有些佛教徒也觉得自己很穷,希望把所有的钱拿去供养寺庙,能像这个故事一样得到回报。当然,不一定是眼睛看到哪里,那里就出现珠宝,至少能买中六合彩吧。最后,他真的供养了很多,然后马上去买六合彩。这是我认识的一个师兄,现在没联系了,也不知道他学不学佛了。反正我知道,他当时把大部分钱都供养了,剩下的连续买了好多期六合彩,结果一张都没中过,于是开始怀疑佛法。
我们不要去搞这些功利性的东西,如果内在的观念都没纠正过来,不是真心诚意想去利益众生,功德是很小的,你去跟佛菩萨做生意,能做得赢吗?就算在一个像完全看得到底牌的赌场的股市里面,其实还有赢的可能性,但是你跟佛菩萨做生意,肯定百分之百输的。为什么呢?佛菩萨不会跟你做生意,他不需要那些东西。你的供养完全是拿你最需要的东西去供养给佛菩萨,你是在跟自己做生意,而你拿这种心思去交易的话,就已经输了。那有没有功德呢?有的,但非常之小!
一条狗去供养佛菩萨,可能会供养屎,因为它认为屎是最好的东西,但佛菩萨连“你”都不需要,还会需要它的屎吗?但是,狗认为那是最好的东西,将来如果再做人,它会因此而得到很多财富。
观念上的错误会导致行为或发心都不对,效果就会非常小,甚至会带来反效果。所以,首先要内消,包括闻思、施身法、呼吸法等具体的修行;然后去外爱,利益周围的人和生命,比如老鼠、蟑螂等等。
你说:“我利益了家里的金毛狗。”这个谁都会利益的,有时候要试着去做一些做起来很困难的事,但是不要太过分,如前所说,利益众生的程度要有次第。
你说:“那什么是标准呢?你至少给我定个学制嘛,是三年制还是十年制?”这个标准真的没有。有些人说:“我修了三年菩提心,应该成就了吧?”你修三十年都不一定能成就!那要修多少年呢?修到你死为止!因为菩提心可以大到挖肉喂鹰、舍身饲虎;小到开始看过菩提心的书籍,带着菩提心对周围人微笑一下,那也算开始了。所以,别用时间来衡量标准,这跟现在世俗的读书不一样,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本科四年来衡量,而菩提心是以心相续的成熟作为成就的标志。至于心相续成熟与否,你得自己去观察。
如果真的要一个外在的、能够观察的标准,可以去看《现观庄严论》,上面会说生起初步的菩提心、进入资粮道会怎么怎么样的……以后有机会,会跟大家一起来学习。
这是第一个颂词的总结,内容反反复复说过好多次,从知识的角度,真的不应该再说了。至于为何又反复说的理由,我再跟大家说一次。你会从开始的新鲜、不理解到比较熟悉、比较理解,然后产生厌烦。厌烦到一定时候,慢慢发现不再厌烦了,而且听到这些就开始高兴,说明闻思开始有成效了(没说修行)。听到这些,你不反感了,不像以前总想听到新鲜的——“能不能说点别的?讲点空性、讲点禅宗故事嘛”,而是内心生起了喜悦,说明闻思起到成效了。
被唤醒大乘根性的时候,有两种表现:一个是菩提心,一个是空性。听到菩提心或者空性的说法,马上就泪水直流、汗毛竖起,原因是什么?你现在听到这些就愉悦、开心,同样的一句话,就算说了几百次,你还是开心,那么,你死亡以后,哪怕是没有成就,第二世再听到这些内容,马上就泪水直流、汗毛直竖,说明根性被唤醒,这种人很容易成就。所以,大家现在听到这些不要反感,不然下世听到也会汗毛直竖,但是恨意生起,立即产生排斥——“这是什么啊?装模作样!”
菩提心的道理很简单,也说得很反复,大家要耐心,因为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积,同时还是心的训练。
以上是上堂课学的第一颂“恒怀珍爱”的总结,现在开始学习第二颂。
第二颂:思维卑劣
愿我交往何人时,视己较众皆卑下,诚心诚意又真挚,尊重他人献爱心。
我们是学院的传承,学习的时候就采用索达吉堪布的翻译,慈诚罗珠堪布也有翻译,还有其他的很多种翻译,大家都可以去读一读,意思都差不多。
这个偈子的含义是什么呢? 与人交往时的心态,用于对治粗大的傲慢和细微的我慢。菩萨发菩提心,不应该认为自己比众生珍贵,虽然经论上说发菩提心者是“无垢尊贵种”,但这种无垢尊贵的原因恰恰是菩萨在对待众生时没有丝毫高慢于人的心态。
与人交往时的心态,应要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的人卑下。这对现代人来说真的不容易,“把自己看得卑下”,我们会觉得这个人猥猥琐琐、性格扭曲,或者受了某些刺激,或者在原生家庭中受到某些伤害……各种的想法随之而来,反正,人文主义是不认这一套的。
请大家记住,这个颂词的意思并不是让我们在别人面前显示出卑下,而是在内心里面纠正自己的傲慢、嫉妒等不良的心态。在本质上,我们跟任何一个众生都是平等的,我们都是法性、佛,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是平等的。
在很多具体的事例上,虽然有所不同,比如你长得高一点、他矮一点,你更有钱一点、他穷一点,你更聪明一点、他更笨一点,你的口才更好一点、他口才弱一点……这些可能有点不同,但根本就没办法构成两个个体真正的高下和对比。说不定你什么都好,如前所说,你口才好又长得漂亮等等,但你的遭遇比他的差很远。总之,会有各种的可能,所以,你拿什么去比呢?根本没法比,这不是具体的某种功能或者某种才华的比较。
“卑下”是一种对治傲慢的心态,要把众生看得很珍贵,要“诚心诚意又真挚,尊重他人献爱心”,从而对治我们粗大的傲慢和细微的我慢。为什么这么说呢?傲慢很粗大,女生之间比较——“我就比你瘦”、“我就比你漂亮,老娘去了韩国十八次,你才去了两次”……男生之间比较——“我就是比你厉害”、“我就比你长得高”、“我就比你有钱”、“我开的是法拉利,你开的是雅力士”……为了得到别人的羡慕,进行各种各样的比较。
世俗的比较太多了,这些都属于很厉害的傲慢,有些甚至要把傲慢表现在脸上、姿态上,比如走出六亲不认的步伐(这是抖音上搞笑的一种东西)。在很多场合里,有些人就是一副吃不完、要不完的样子,两只眼睛根本不看旁边。特别是明星,众星捧月一样,经常吹嘘有多少保安为他开道、带了多少保镖、出去戴个墨镜、还要布置两个粉丝在前面昏倒……这些都是很粗大的傲慢。
在交往的时候也互相比较,一个人拿出手表,是X牌,另一个人也不经意地拿出一个手表,是Y牌,总之就要牛过对方。比如,一个人说:“哎呀,我今天不小心带了个LV包出来。”另一个人又说:“哎呀,我也不小心带了个爱马仕出来。”这些傲慢是非常粗大的,只用于比较。再比如,一个人说:“我的学历是清华。”另一个人说:“我的学历是伯克利。”这些属于比较相当粗大,总之就要比对方厉害、聪明。
细微的我慢是什么呢?我执——认为存在一个“我”。“我慢”在这里没有细分,不管是五蕴的我或者是末那识(俱生我执),都称为最细微的我慢,不太容易发现,但它是带来苦难的根本。
第二个偈子“思维卑劣”的意思:与所有人交往的时候,要对治我慢,首先把粗大的傲慢去掉,动辄就与别人比较是很扯淡的。当内心觉得大家都是佛的时候,你就不太想比较了,有什么好比较的?缘起上可以比一比,那是一种游戏。当然,前提是你已经知道大家都是佛,不是观念性的知道,而是觉知性的。
单空都可以做到,在单空的状态下大家都是一种“空性”,虽然没走到法性(大空性)那一步,但也不会再认为你比他牛到哪里,或者他比你牛到哪里,因为单空你显现成这样,他显现成那样,并没有太大的特殊性,所以不会有粗大的傲慢。
就算没有修到直觉性的空性或者单空的时候,仅仅从闻思上也应该明白:人与人之间,没什么好比较的。如果要比富有,每个人都轮回多世,说不定很多世都比马云、马化腾、比尔·盖茨要富有很多,但你现在也是这个样子。如果要讲漂亮,你绝对有很多世倾国倾城,而且一笑倾城、二笑倾国,但你现在还是这么一个丑样子。每个人都一样,哪怕只懂一点因果,这种比较心都会减弱。
粗大的傲慢,要通过思维慢慢去放弃;细微的我慢,要靠观察和修行。通过大量的修行,慢慢觉察到——“哦,我是这么建立我执的,我的认知、我的意识其实都带有我执的成分”,胜义菩提心就能解决这样的问题。
这是偈子的大概意思,一如既往,还是涉及到了发菩提心。经论上说,发了菩提心就是无垢尊贵种,但大家要记住,之所以被称为“无垢尊贵”,原因恰好是我们在对待所有众生的时候没有傲慢心态。并不是我们是无垢尊贵种,众生就比我们卑劣一些,恰好是因为珍爱众生,对治傲慢而思维自己卑劣。
曾有上师、法师也教过这么一种方法:视所有众生都是空行勇士、空行母,只有自己是凡夫。这是一种观察方式,通过自认自己不行来对治自己的傲慢。恰好因为我们“视所有众生非常珍贵,而自己不行”这样的思维和修行,我们才成了无垢尊贵种。而不是因为发了菩提心,我们成了无垢尊贵种,然后众生比我们卑劣。其中的差别能够想得通吗?以上是颂词“诚心诚意又真挚,尊重他人献爱心”的大概含义。
“无垢尊贵”的原因,是菩萨在对待众生时,丝毫没有高慢于人的心态,才会成为无垢尊贵种。说起来简单,但很多人因为修行反而增长了傲慢,觉得自己很厉害——“我已经开悟了,所以所有人都要伺候我!我已经是菩萨了,我是无垢尊贵种,我供养一杯水,相当于你们供养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的珍宝”,当你这样想的时候,那就什么都不是。看起来似乎很悖论,实际上,修行原理就是这样的。
上面讲了这个颂词的含义,接下来讲一下修行的法理。
1.傲慢是修行中最大的烦恼,需要思维较众卑下来对治
傲慢可能不算最大的烦恼,但起码是很大的烦恼。很多人认为贪是修行中最大的烦恼,特别是小乘,最厉害、最可怕的烦恼恰好是傲慢,为什么呢?阿罗汉有八十八种结使,即归纳起来的八十八种执著(要成为阿罗汉,必须要消灭八十八种结使),最后一个结使就是我慢,前面的都好办。
为什么小乘的修行主要说贪呢?因为最粗大,表现得最为激烈,所以每个人上来就说贪。但贪的根本是什么?一定要有“我”,不然就不叫贪了,而叫法性游舞。贪一定要抓外境,或者喜欢内在的一种情绪、感受和外在的某种物质、环境,能让自己产生愉悦,称之为贪。
为什么说傲慢是最大的烦恼?傲慢里有最细微的“我慢”,是产生我执的最厉害的结使,这个结使开展起来,才会有贪。其次,一旦建立了我慢,发展下去就会变成粗大的傲慢。
当傲慢很粗大的时候,会形成一个很巨大的障碍——无法产生任何修行的功德。我们经常会在朋友圈中看到这么一句短暂的法语:“傲慢的山顶,留不住功德的水。”什么意思呢?我们所有的修行的东西,都以“我执”作为一个根本,在套住它。也就是说,你所有的修行,无法消灭我慢,反而变成我慢的工具。
我们的修行要解决两个事情,消除二执——“人我执”和“法我执”。你现在的修行不但没有把二执减轻,反而成了武装人我执中最核心的一个烦恼——我慢的工具,导致任何功德都不成立。
这会不会有福德呢?有的——我们很傲慢地去布施,因为傲慢,布施的功德会减少,但福德还是有的。有些人去放生,自赞毁他地觉得:“我们放生好有功德,你看,那些不放生的人好可怜哦!”虽然他有这样的心态,甚至说出一些刺激别人的语言和行为,但是,放生的福德还是有的,只是放生并没有转为消灭我执和我慢的力量。原因是什么?我慢!我慢再扩展为傲慢,是修行求解脱的一个大烦恼。如果我慢太强烈,傲慢太厉害的话,会把我们闻思修的功德变成让“我执”更强烈的一个工具——保养轮回。
佛教圈子里,这种现象比比皆是,比如念了很多咒就很志得意满、瞧不起别人。特别是闻思很好的师兄们,逻辑顺畅,思维力和记忆力都很好,慢慢就开始瞧不起一些新来的师兄,或者瞧不起同时学习如今不如他的师兄,觉得别人不算什么。这种心态如果强烈持续下去,你的修行就不能叫功德,最多叫福德。
“我慢”是修行中很大的烦恼,所以,要经常思维“较众卑下”来进行对治——“所有的众生中,我其实是很普通的一个人。”这样思维是不是很装模作样啊?他明明就是没自己学得好,为什么自己还要比他卑下呢?这时候,你不要去拿某种功能来进行比较,如前所说,拿某种功能来强行比较外在的高下、好坏,有时候会很矛盾。
其一,从思维的角度,你可以把时间拉远来想。这一世你可能确实闻思比他厉害,但前面很多世,他的闻思都厉害过你,或许他以后都可能比你更厉害,有什么必要和理由认为你就是比他厉害啊?厉害也没什么,也就一生或者短时期的事。
其二,从大的方面来想,从本质上,我们都是一样的。你现在是学菩萨,学的一切最终都是为了利益他,因为他是自己的母亲。为什么要因为你现在学得好一点,就要在他面前表现出你更优胜、更强大?这与我们追求佛法的成就、追求修行、追求解脱、追求利益众生是矛盾的。
如此去思维,慢慢把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殊胜于对方、殊胜于外境、殊胜于周围的同事朋友的这些想法,以及情绪、心态真的放下。不要认为自己没有,几乎每个人都有,特别是一些闻思比较好的师兄。
一个小组讨论佛法,为什么争论的时候总会慢慢失态,到最后就开始人身攻击?因为他要赢。为什么要赢?赢,就是自己要比对方厉害,这是傲慢导致的烦恼。产生人身攻击的时候,其实已经失态了。就算没有失态,嘴上不说,表现得还比较谦虚,但内心里却很傲慢。特别是闻思时间比较长的、修行比较好的、禅定有一定功夫的师兄们,你去与他谈论时,他都是显得很冷静、理智、礼貌,但他内心里的傲慢是无法言喻的、深沉的,而外在表现却很优雅,而这样更可怕。
当一个人产生傲慢感觉的时候,是无法去利益众人的。傲慢是一种区分,首先要承认“我”和“你”是不一样的东西,才有“我”比“你”厉害。如果我们都是一样的,都是法性的话,谁比谁厉害啊?
这种傲慢绝对会影响解脱,因为在本质上,我们一定要领会到所有的现象都是一个本质才行,你才会证悟空性。当然,具体要去找一个本质时,是找不到的,连“一”都找不到,叫“离一多因”。但是,起码你要知道,所有的现象、所有的个体,根本都是一样的。现在说“我比你厉害”,这是反空性原理的,一定要建立“我”和“你”不同,才有“我比你厉害”的说法。要长期思考“视己较众皆卑下”,你才能慢慢在心态上接近于证悟。
2.我慢是轮回的原因,需要无我的智慧来解脱,而我慢上是体会无我智慧的障碍;
以上讲的是在修行中要消除粗大的傲慢,下面讲消除我慢。“我慢”就是我执,但不能绝对等于我执,产生我执的那种认知(个体感)就叫做我慢。
首先从道理上明白,我慢是轮回的原因,然后需要无我的智慧来解脱。而体会无我的智慧,必须要让我慢减到最轻。如前所说,我慢是一种非思维性的执著,让你看不清楚我执是怎么回事,因为你没办法产生无我的智慧。这是一个怪圈,无我那种无执的法性,甚至不是法性,就阿罗汉的那种偏空智慧,恰好跟我慢是对立的。我慢一强大,你无法产生无我的智慧,反过来说,无我的智慧不产生的话,你又不清楚什么是我慢,从而无从放弃它。
无我的智慧,就是发现“我”是个扯淡的东西,没有这么一个“我”。但它是直觉性的,并非是我们现在这种语言性、逻辑性的。我们可以从语言、逻辑上说无我、无我、无我,说一大堆的“无我”,但内心的无明执著执一直在驱使我们产生我慢、贪执、痛苦。不会因为头脑想到了“无我”,就没有无我的执著了,那怎么办呢?必须要在内心里产生无我的智慧,在这个智慧里面,你就会直接发现:“我”是一个不成立的无明。当你发现“我”是一个不成立的无明时,这时就是解脱的。
所以,灯一亮,黑暗就没了,这个“灯”就是智慧。智慧一产生,就发现本来就是无我的,本来就没有“我”这种东西。当你产生这种智慧的时候,就是解脱的,保持这种智慧修行就是保任,慢慢地,在任何时候都是无我的,这就是所谓的解脱。而要产生这种无我的智慧,我慢强了是不行的,它会遏制无我智慧的产生。通过修行和观察去削弱我慢,也是我们获取证悟必须要做的事情。
3.对治傲慢有层次,但真诚是贯穿所有层次的基础,粗大的傲慢和细微的傲慢在真诚思维较众卑下的情况下,都能够消减乃至消灭;
对治傲慢要有层次,傲慢包括粗大的傲慢和细微的我慢,这里总结了两个,实际上有好多层次、好多方面。如前所说的其他粗大的傲慢,比如走出六亲不认的步伐,这种傲慢是很好摧毁的,一巴掌就打垮了。但有些傲慢很吓人,比如那种天人的傲慢,表现得礼貌、谦虚、非常优雅、无懈可击,但内心就觉得你跟他不一样、你比他好、你比他谦虚——你比他谦虚也成了我慢,好吊诡啊!走到最后,会发现最根本的是个体感。当没有个体感的时候,大家都一样,就没法比较。
慢有七种,分别是慢、过慢、慢过慢、我慢、高慢、卑慢、增上慢。其中一种卑劣慢,比如阿Q精神——“你说我矮,我就矮给你看,咋啦?”“说我长得丑,我就是丑,还不是过得很好,牛肉一样在吃,咋啦?”为了突出“我”的个体感、“我”的独特性——你就是你,我就是我,我是独特的、不一样的烟火。特别是经过人文主义的教育,把自我弄得更强大,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是的,在缘起上,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但过于强调“我”的思想,极端有碍于解脱。
那么,傲慢有那么多层次该怎么办呢?我们怎么去对治那么多复杂的层次呢?就两个字——真诚,“诚心诚意又真挚”。真诚地思维较众卑下,比较众人来说自己更差劲,这样就能对治各种各样的狡猾的我慢、粗大的傲慢、细微的我慢。很多人就是不真诚,那什么是真诚呢?思维“较众卑下”也好,或者“我们的本质都一样”也好,都要进行大量的、长时间的思维,这是前提。
其次,回过来观照自己的心态。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两种状况,一方面是教理学来的较众卑下,比较众人,自己更卑劣一些;另一方面是过去认为“我比你厉害”的习气也很多,甚至会认为”我已经思维了很多较众卑劣下”,所以产生“我比你牛”的吊诡,这种心态是不经思考的自然反应——“你看,我学了较众卑下,《修心八颂》思维卑劣,诚心诚意又尊重他人献爱心,我是无垢尊贵种。你们都是农民,或者是首陀罗,种姓比我低下!”这种东西不是语言性的,而是心态性的。
这种人的嘴上会说:“哎呀,你是菩萨呀!”实际在很多真正的心态或行为中,会表现出他比你优越,有时候一个眼神都看得出来。我以前曾经在佛堂里遇到一些学净土的老人,她们温文儒雅、待人友善,口念弥陀、见人鞠躬,而我本人的行为比较粗放,不小心把原本供佛的一个插着两朵花的小杯子弄翻了。这时候,一个老太婆回头瞄了我一眼,那个眼神中的蔑视,让我印象极深,但是这种眼神转瞬即过,几秒钟就没有了。
当然,我不会跟一个老太婆计较,只是后面的蔑视和前面的优雅、谦恭迥然不同,她有没有观察到,我不知道,但我观察到了。我观察别人挺厉害的,观察我自己可能比她还糟糕。这些老人修得好柔软,礼貌地打招呼等等之类的,当我不小心把她们的小杯子碰倒了,她们眼神中的那种蔑视,可能心里在想:“哇,你知不知道这样有多大罪业啊?把佛前的花弄倒了,一万世长得不漂亮……”
我为何举这个例子呢?我们内心会有无数次傲慢,根本是不经意的,而且还觉察不到。那要怎么办呢?如前所说,不停地把所学的理论拿来反反复复地观察自己,慢慢地,整个心态就变了。心态变了以后会怎么样呢?不知不觉地傲慢的习气会减少,根本不屑一顾去消灭它,它也起不来。有人问:“这样会不会很卑贱呢?”不是的,傲慢跟卑贱是一对兄妹。一个猥猥琐琐、时刻在别人面前表现卑贱的人,骨子里面一定埋藏着更深的傲慢,只是没给他机会,一当给他机会,他会傲慢给你看。
有些人没当过官,见到任何一个人都很客气、很谦卑,处处愿意出力做事,但哪天让他当官试试看?奴隶一旦翻身做了将军,杀人不眨眼。我们内心中的卑劣和傲慢是一样的,有些人显得好卑微,一旦给他翻过身来,就会马上变成一个你不认识的人,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还有一些人,他平常很傲慢,一旦把他击溃了,马上就会变得非常卑微和猥琐——不要认为他是真正的卑微,那恰好是傲慢的另外一种表现。
此外,我们不要老是观察别人,而要观察我们自己。所以,傲慢有不同层次,很多的自我掩盖。思维和观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停地、真诚地去思维。真诚的意思是什么?第一,大量堆积闻思这方面的见解和理论;第二,反复观照自己。时间长了以后,慢慢就会不屑于傲慢,也不会傲慢,因为没必要。
这时候,个体感就比较弱了,然后去证悟,乃至于打坐,都容易入定。个体感很强会表现为念头特别多,想法特别多,感觉特别多,各种障碍也很多,静都静不下去。个体感弱了以后,是不是变得很傻呢?不是,心会更加的清明和安宁。
通过思维、修行来对治我们的傲慢,走到后来,是一个非常殊胜的事情,并不是一个难受的事情。初期的时候,当然有点难受,特别是傲慢惯了的人,突然要在别人面前没有了优越感,觉得好难受。
很多人的生存条件都很有优越感,“哎呀,他们是这样的,我是这样的”,优越感已经出来了。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经常观察到这些,但是,不要因此而整天处于焦虑中间。凡夫就是这样的,让无数个不同的个体,突然一下变得安宁、和谐、犹如净土,大家都是紫磨金身,连岁数长短都一样,显然不可能。娑婆世界虽然苦一点,但是好精彩(这是反话)!
为什么我要澄清是反话呢?我看到听打出来的文字,好多跟我说的意思恰好相反。那是他们听打错了吗?不是,他们如实听打出来,对于只看文字的人,而言,就不知道我当时说的是反话。听打的师兄真的好辛苦,首先要随喜他们,同时要注意一下,我经常说反话,而且还夹杂各种各样“不是很卫生的话”,还有说一半又停了、绕远又绕不回来,请大家原谅我!原谅我,我讲起来才有兴趣,我的“傲慢心”才得到极大的舒展(开玩笑的)!以上说的是对治傲慢有很多种层次。
4.思维卑劣并非强迫,不能是压抑和扭曲,更不能是阿Q心态,而是要对众生老母充满真诚的爱意
思维较众卑劣并非是强迫自己,并非压抑跟扭曲,更不是阿Q心态。这点要注意,为了矫枉过正,就把自己搞得很猥琐——“你是主子,我是奴才,喳!”思维较众卑劣并非如此,而要把众生当成老母亲一样,充满真诚的爱意——在真诚的对老母亲的爱意面前,没有你高我低。颂词说是“卑劣”,实际上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强烈阶级感或者种姓制度,也不是强迫或者扭曲、压抑,而是真诚的爱——“尊重他人献爱心”。
那要怎么在内心去体会这些东西呢?要观察自己,在思维“较众卑下”的时候,心里不是苦难,也不是扭曲地憋着自己:“明明他就是比我差,我还要想比他卑劣”,这样的话,反而成了产生抑郁的原因。并非如此,而是因为你爱他,他是你妈,所以知母念恩才重要。
首先,无数世来你好、他好的事情经历了很多次,没必要在这一世再来搞这种比较;还有,从本质上来说,我们根本都是一样的;再有,我们就要训练自己利益众生,成就菩提心,不能强行进行高下的配对和安排位置;最后,爱意是关键,对众生老母要充满真诚的爱意,就能改变压抑、扭曲、强迫思维卑劣的心态。
这是思维卑劣的四个要点,非常重要,请大家记住。
接着,我们来讲修行的方式:
1.思维知母念母报恩,与人相处提起较众卑下的心态,并随时内观是否真诚,同时保持利他心态
知母、念恩、报恩,我们讲过很多次,可以参考一下《修心七要》。我们要经常思维“众生是我老母”,长期这么去想,久了以后,虽然不像现世的老母一样生你抚养你长大,但是,无形中会让你充满一种爱意,不愿意去伤害任何一个生命,心里会变得柔软、宽大,当别人不小心伤害了你,你能原谅他。懂得原谅别人,其实是对自己的奖赏,心会宽阔很多。不懂得原谅别人,心会很难受的,经常都在恨,长期处在恨意中的人,一定会长得尖酸刻薄。
我们一定要长期去思考知母、念恩、报恩,并且养成习惯。刚刚开始,说他们前世做过自己老母,至于怎么做过自己老母的,我们确实不知道,这是佛菩萨告诉我们的教言,我们愿意相信。当然,我以前也讲过众生为什么是我们老母的法理。理证就是我们课上讲的;教证就是佛陀所说的,佛陀是不会虚言妄语的。
那么,我们要只念恩不念仇,绝不能只认我们做过他/她老母,而他/她不是我们老母,既然如此,他/她就应该感激我。我们是在训练自己的菩提心,要求就只能针对自己,不能拿去要求别人,除非你是导师。如果你是上师,可以要求你的弟子生起菩提心,而不能在平常生活中到处要求别人生起菩提心,一旦别人没有生起菩提心,你就生气或者攻击、讽刺,这是不对的。作为修行人,生起菩提心的要求都是拿来对准自己的。
我们要长期去做这些观修,否则不行的。还要长期听大德们、法师们的开示,听多了以后就慢慢熟悉,也不会以此为怪了。刚刚进入佛教圈,听到这些道理就嗤之以鼻,一是不信,一是觉得“硌得慌”(“硌得慌”这个词不是我说的,是我一个大学的同学,听到我们讲菩提心、视众生为老母,就来了一句:“众生都是我妈,真的吗?硌得慌!”意思是根本不适应)。但是做久了以后,你就不会“硌得慌”了,对所有生命会有一种温暖的爱意,宽容、谦恭等品质自然而来。
与人相处时,要经常提起这种“较众卑下”的心态。较众卑下是什么?即我刚才说的那些,不一定真的强行安立“你比我珍贵,我是奴才,你是主子”,而是“我想利益你,你曾经是我老母”,经常保持这样的内观,而且检查自己是否真诚。当达不到这种程度的时候怎么办呢?要溜!
利益众生应该有次第,与人发生了冲突,虽然“他是我老母”,但他又在得罪你、做了很多很可恶的事,自己的修行也不到位,弄得不好会一拳砸到“老母”的鼻子上,这种情况咋办呢?溜之大吉!先回避一下,通过修行慢慢调节过来,以后再去。但是,修到很厉害的人就不会如此,初期的时候肯定会的,所以要随时思维、内观。
2.座上修行呼吸法和施身法
座上要长期修行呼吸法和施身法——自他相换。自他交换习惯了以后,利益别人就会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不经思考、不经反复抉择的直接反应。我们现在作出一个利益别人的决定,其实要经过反复的思考——“吃不吃亏?做不做得到?”慢慢地,利益别人就会变成一种心态甚至本能——“我就是利益你,不管你是谁!”当它真的变成你的一种本能,那你就是菩萨。
当然,菩萨还带有“我一定要把你利益到成佛”的智慧,如果他本能地想去利益别人,但还没有让别人解脱成佛的智慧,那就不能称为菩萨。为什么呢?比如特蕾莎修女,是基督教中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很多人说特蕾莎修女是菩萨,这就不得而知了,也许她真的是一个菩萨转世再来,但是,如果她持的是基督教的世界观,那就不能算是菩萨,只能算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大善人。
可能,特蕾莎修女本能想利他的心态很强,但利他中没有缘佛果的智慧,就不能算菩萨。当然,她也有可能是暗藏的菩萨,在基督教中的一个示现,可能内在包含着(没有表露出来)把众生引向佛果的智慧。
通过修心的呼吸法和施身法,可以把自己的内心培养成根本不加思考的利他心态,而我们本身在学大乘佛法,哪怕是一些逻辑、名相上的大乘智慧也是有的,直接的智慧就不一定了,那要开悟才行,但起码相似的、影像性(影子一样的)的智慧是有的。
比如你学过明空双运、中观、唯识等东西,具有了这样的智慧,然后又有本能的利他心态,那么,你就是个菩萨——这叫权位菩萨或者因位(因地)菩萨。当你达到初地以上的证悟,你就是果地的菩萨。从资粮道的角度来讲,如果你真的具有利他的本能,虽然没有开悟,但你已经是菩萨了。这非常重要,我们要去训练,座上去修自他相换,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呼吸法和施身法的修行。
3.座下在能力范围内利益他人
为什么要在能力范围之内呢?超过能力范围你会接受不了,特别对于居士而言更是如此。居士的牵挂很多,受的约束也很多,要放弃一切去利益别人,真的不行。
比如一个出家人,他可以马上把身上的所有钱拿出来布施,因为还可以接受其他人的供养,还可以回到寺庙挂单。比如泰国,出家人不愁吃不愁穿,身上所有的钱说供养就供养了、布施就布施了。作为居士的你,一冲动把所有存款全供养了,第二天会饿死你,一挨饿,所有后悔的心都可能出来了。
所以,利益他人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但是一定要去做,不要当成一种说辞。当然,每个人的能力范围都不一样,目标也不一样。比如我,就要把这个团体搞下去,而有些人的目标就不一定了。有些人想得更大更多,有些人可能目标小一点,但一定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量利益他人,不能老是嘴上说一说,头脑想一想,这是远远不够的。当然,嘴上说、头脑想,自他相换还是要修的,但外在要力所能及去做,这样的话,菩提心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大。以上是修行的方式。
接下来讲修行的次第。修行一定有个逐渐的过程,内在的心境和外在的对境由少到多,程度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过程。在讲第一个颂词“恒怀珍爱”的时候,也提及过修行一定有一个逐渐的过程。
1.必须在能力范围内修行
这一点不用再讲,刚才已经说过了。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利益他人,不能太过超越自己的能力,不然会引起内心和环境的反弹,最后会受不了。这种例子有很多,比如一冲动就出家,出了家又后悔,而且很多都是女生。女生冲动起来也挺厉害的,所以谈恋爱中苦的都是女生,因为很容易冲动。出了家以后想还俗,男生还有七次机会,而女生没有,最后痛苦不堪。
请注意,我不是反对出家,出家是很好的事。我的意思是女生们要想清楚,不要冲动,出了家就不要再还俗。不然有会有人攻击我,说我宣传“不要冲动、不要出家”。对于修行而言,出家是最好的!
做其他善事也一样,首先要衡量一下自己,做了之后是否会后悔。但不能以此作为借口:“既然这样,我每次就只做一点点”,那也不行。所以要观察自己,做决策的时候,就浸透了你闻思修行的功力,修行如何具体就体现在这里。总之,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去做,这是一个需要注意的事。
2.会经历很多失败,必须坚持和忍耐
为什么?思维卑劣也好、恒怀珍爱也好,一定会经历很多次的失败。具体修行的时候会失败,情绪经常会跌到低谷的失败,有时候会质疑自己是不是这样的“料”?有一段时间特别好、特别像菩萨,稍稍一个违缘,甚至连违缘都没有,心情或感觉突然就不行了。这些翻腾一定会有的,请大家记住,这种失败会一次接一次,有时候还会来得很密集。
遇到这种事的时候,就要告诉自己:修行的过程就是这样起起伏伏、高高低低,不可能直线往上走,会有无数次的失败,必须要坚持,如果不坚持,不可能真正修成比较稳固的菩提心。
首先,思维和闻思的坚持。闻思和思维到一定时候,我们会厌烦。如前所说,当你听到这些内容好像觉得欢喜,就开始了。其实不然,现在你可能欢喜一下,过段时间再讲,就可能不欢喜了,甚至会觉得烦。重听音频的时候,本来一个半小时的,结果被拉你成二十分钟。扪心自问,你们有没有试过?
其次,修施身法和呼吸法也需要坚持。修到后来,功德没有体现的时候会很枯竭,身体没有轻松,也没有像经上说的“身体像泡在温水里一样舒服”,心情也没有放松,连烦恼都不能对付。或者能对付一点小烦恼,但稍稍大一点又不行,最后修都修不下去了,觉得厌烦无比。很多人的修行都会这样,比如四夺修不下去、禅定修不下去,这是为什么呢?第一,资粮不够;第二,业障太深。总之,以上两个就是积资净障不够;第三,没有坚持。
每个人都想一蹴而就,像禅宗故事那样,香严弄块石头打竹子就证悟了,德山吹蜡烛“呼”就开悟了……我们的幻想都是最好的。哪怕残酷一点,吃点苦也愿意,像夹山被一篙子打下水就证悟了;或者像密勒日巴被上师折磨最多几十天,一下就证悟了。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其实不然,修行就是心的一种熬炼和磨砺。
以前曾说过,古代没有魔鬼的“魔”字,只有石磨的“磨”。以前农村用石磨把豆子磨成浆,修行就是如此,反复的循环、磨你的心,你的心就是豆子——说得好残酷,不过事实就是如此。到了梁武帝时代,就把“磨”改成了“魔”,形容麻烦的小鬼,其实就是人的分别念,麻烦的分别念就是魔。
它会一直折腾你,得经历好多次的失败。在讲课的时候,我一定会把呼吸法、施身法等自他相换修法的效果、功用、殊胜讲出来,你的内心就埋藏了通过修行可以得到那种殊胜的期待,一年没有得到,二年没有、三年没有,四年呢?五年呢?你就熬不下去!偶尔稍稍有点好的感受,转瞬即逝,接下来大量都是不好的感受,你会开始放弃或者麻木,这是需要注意的。
再者,“在座下去利益众生,在平常的行为中怀着利他心态去跟周围的同修、同事、朋友交往”,这种修行在谦卑的状态和充满爱意的心态中,可能得到一些好的反应,微笑、关爱更多了,气氛越变越好,时间一长,你又不行了。为什么?你发现自己好像付出很多,但得到的回报却不是那么多——“我对他那么好,他反而狼心狗肺,忘恩负义!”
人就是如此,付出就会渴望回报——“我付出了那么多,把你看成老母,怀着感恩、真挚的心态对你献了那么长时间的爱心,你怎么还这样对我呢?”一定会如此,不可能没有。久了以后,虽然你不会来找他讨债,但是不屑一顾,可能不一定会表现出来,但是内心瞧不起对方、看到对方不舒服等等——好了,马上就跟思维卑劣冲突了。
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样的?这些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所以说“生活是修行”,的确如此。如果把佛教理论弄透了,并且运用在生活中,那生活就是修行;如果佛教理论没有弄透,修行也不到位,那生活就是生活,生活怎么是修行啊?生活就是轮回!只有把佛教的见解和理论落实在生活中,把生活中的痛苦、分别以及轮回的因消灭了,慢慢走向解脱,那么生活才会变成真正的修行。
即使在一定能力范围内去利益他人,也会经历失败,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时候,更会失败。我经常拿自己举例,修菩提心的时候,我对着唐卡,想起众生是自己老母,感动不已。然后开车出去,结果被人追尾了,当时我还在念偈子和修菩提心的余味中,下车后也没去怪对方,但是对方喝醉了,还拿出一张名片向我炫耀:“你看看我是什么人!”气得我火冒三丈,不管你是什么人,现在你是挨打的人,把对方拖出来就一阵暴打,打完了以后才反应过来:“啊?他不是我老母吗?”
这样的事还不止一次,发生过很多次,当然,也不是每次都是撞车。修得很好的时候,突然遇到一个让人糟心的事,马上忘得干干净净。我是想告诉大家,我们会反反复复经历很多次失败,在经历失败的时候,要告诉自己没那么简单,但也不必失望,跌入低谷恰好是好消息即将来临的信号。
修菩提心要坚持并反反复复的磨砺,犹如佛陀所说,心就像是一个金矿,修行就像在熬炼金矿,当金矿在火里锻炼很多次,最后成为纯金就不会再有瑕疵了——被火熬的时候,当然痛了。有人说:“我不想被火熬。”那就更惨,你会被地狱的火熬,而且熬了还不会有解脱之日。所以一定要坚持,修行中会经历很多次的失败。
那修到什么程度才算走到目的地呢?初步的程度就是进入资粮道,这时会有比较稳固的菩提心。资粮道还有小资粮道、中资粮道和大资粮道之分,《现观庄严论》上有具体内容。如果不按照《现观庄严论》而按照大圆满的次第来讲,就是开悟得比较好一点,基本上就到了加行道。随时安住在法性里面,就是加行道的忍位,开始对无生法忍有点体会了(完全实现无生法忍就是八地菩萨,我们不可能走到那么高)。
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结果就是初地菩萨,初地菩萨就是地上的菩萨,叫极喜地,这时的菩提心是真的胜义菩提心。修行的一个最初步的目标就是初地菩萨,有人说很难走到这一步,那最起码得有比较稳固的菩提心。如果有了稳固的菩提心,那个人就不怕轮回了。有稳固菩提心的人也不可能堕入恶道,也不可能遇不到佛法。这就是次第修行的一个基本目标。
思维卑劣讲得比较繁杂,却是修行人应该具备的一些心态,看起来不那么高深,但非常实际,当真去做会产生非常有用的窍诀。
偈子有四句,我们只需要记清楚要点:第一颂是“恒怀珍爱”,第二颂是“思维卑劣”,即对治傲慢。
——网上师兄问:“空性是平等,思维平等就可以了,为什么要思维卑下呢?”
这个问题问得好!思维两个人的关系时,即作比较时就要思维平等,因为在本质上是平等的。而思维卑下是对治自己的傲慢,发现“我”在认为“我比你厉害”的时候,要去思维自己卑下,以此对治自己的傲慢。
当没有生起傲慢的心态时,思维两个个体存在,那我们是平等的、空性的,其实都是一个本质,甚至一个都找不到,完全是空性的本质,这是空性的思维。
当两个人在一起,如果产生了傲慢心态,觉得自己比对方殊胜、比对方好、比对方优越的时候,要反过来思维自己卑下,以对治自己的傲慢心态。这叫矫枉过正,是一种对治法,跟不净观对治贪一样类同。
前面的“空性平等”是一种真相性的思考,后面的“思维卑下”是一种对治性思考,懂吗?刚才讲漏了,这个师兄问得很好。
明天学习《胜道宝鬘论》,会讲到一些空性方面的内容,对空性有兴趣的师兄要积极参加。我们把闻思修行的功德回向给:世界和平、不要打仗、不要吵闹,大家都静下心来,连GDP都不要搞了,一起修行成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嗡班杂萨埵吽!谢谢大家!
今天的交流到此结束,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修心八颂》第1课
- 《修心八颂》第3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