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就是指修菩提心
《修心七要》实际上是一个修心的方法,“修心”就是指修菩提心,这些修法是“心要”的集中,也就是用心的要点。《修心七要》基本上是大乘修行的一个集中体现,其中既有胜义菩提心(空性)的修法,也有世俗菩提心的修法。世俗菩提心修到最后一定会开悟,即明白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在此仅一带而过,但它却非常重要,也是修心的目的,在明了胜义菩提心的基础之上,继续修行,直至成佛。但是,不管是胜义菩提心还是世俗菩提心,都是在修心,而这七个要点是大乘修行的集中体现,是一切佛教理论的最终指向,所以称之为“修心七要”。
我们学过很多的佛教理论,中观、唯识、因明、三藏十二部等等,但所有理论的最终指向都是修心——在世俗层面的是菩提心,在胜义层面的是空性。有人可能会说:“世俗层面还有很多修行,比如皈依、金刚萨埵的忏悔、积累资粮的曼扎、上师瑜伽、五重唯识观、四夺等等,为什么世俗层面的修行只有菩提心呢?”
当然,只要是有造作的修行,都算是世俗层面的修行。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和理论,但最终要完成的,就是世俗菩提心。那空性呢?单空也属于世俗的修行,如果能把两种修行真的融汇贯穿在一个相续里面,会发现世俗菩提心和单空是相辅相成的。世俗菩提心不仅仅是一个观念,不只是在心里发个愿(愿菩提心),真的去实践菩提心的时候(行菩提心),已经成为一种强烈的心态。如果利用单空把自己夺空了,或者把外境夺空了,这时候去利益众生会更轻松。单空的修行,对世俗菩提心的圆满有非常大的作用。
世俗菩提心和单空走到一定的时候,就会明白心的本性是什么,这时候就成了胜义菩提心。
依据胜义菩提心再去修行,慢慢会去除所有的业障、所有的执着和无明,最后成为佛陀。所以,把世俗菩提心作为世俗修行的一个关键点、一个目标指向,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修心七要》是佛教一切理论的最终指向,真的把这个修法搞透了,完全可以解脱。
很多人说:“我不太适合去读很多的理论,理论搞得太细、太复杂,多来几个转折,我就昏了。我这个人就适合一直坚持修下去,而且还不只是念佛往生,我还要证悟空性,那我该怎么办?”——《修心七要》!
我们要明白,做任何事情,不管是佛教的法、世俗的法,甚至外道的法,只要穷其一生专注在上面,把它弄透,都会有所得。你可能会问:“佛教不是说无智亦无得吗?”这是从哲学层面去讲述理论,而具体实践层面,对于一个法或一种修行,哪怕世法也好、外道法也好,只要全情投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串习才能成量,搞透它,就会有所得。
所以,如果觉得中观、因明、唯识、五部大论太复杂了,但还是想证悟,而且要简单一点,那怎么办呢?——《修心七要》,把这七个要点抓住就好办了。《修心七要》主要讲的不是胜义菩提心,而是世俗菩提心。或许有人会疑惑:“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证悟胜义菩提心,讲这么多世俗菩提心,这样正确吗?”对我们来讲是正确的,因为我们作为普通人,不可能一上来就顿悟,不可能一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明了胜义菩提心,很难的!难的原因是我们不明白自己的心是怎么回事。
什么叫“不明白自己的心是怎么回事”呢?这可以从世俗和胜义两个方面去讲。
如果完全彻底地明了心的本质,那就是胜义菩提心,针对这种情况的“不明白”都是很高级的了,而我们还处于很粗浅的“不明白”——我们明白自己的心是怎么样安静的吗?很多人连禅定的安静都没体会过,不明白自己心的安静是怎么回事。还有,能不能明白自己的心的各种细微的状态、各种心所运行的情况?也不明白,只是被这些心的状态、心的运动(心所)所操纵,根本连回观的习惯都没有。
我们天天运用自己的心,但是天天被自己的心所折磨,不明白心的隐秘的形态,甚至连不隐秘的形态也不明白,这就是“不自知”。我们连世俗中心的庸俗状态都不了解,更不要说去彻底明白它的本质,所以我们不可能一上去就明心见性。
人很多时候都是不自知的。我经常讲到电影《乱世佳人》(改编自小说《飘》),女主斯嘉丽和男主角白瑞德纠缠了很长时间,她一直认为自己爱的是另外一个人,而不是白瑞德。但到了最后,她在雾中奔跑时,才清楚自己所爱之人是白瑞德。连爱这种粗浅的东西都搞不清楚,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她不明白自己的心的状态。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其实也经常不明白自己爱什么、恨什么。比如你和你老公或老婆经常吵闹,当时觉得很讨厌对方,但要是把你俩分开,又会很想念对方。那你们是爱对方,还是恨对方呢?其实是根本不明白到底怎么回事,爱恨纠缠,真的是很难自明。
这还是很粗浅的爱,还有一些很晦涩的不好的心理,譬如隐含的嫉妒、贪婪、仇恨,更难自明。所以很多抑郁症患者,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抑郁。有些心理学家在患者不清楚的情况下,把他们小时候受到的伤害找出来,这样来治愈心理疾病。弗洛伊德就搞这个玩意儿,他还发明了一个词叫“潜意识”,指还没有在心海里清晰浮上来、但实际上在起作用影响我们的这部分意识。而佛教认为这是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我们虽然不知道,但它遇缘就显发出来了。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很多人就是没有自知之明,不知道自己内心的情况,甚至连自己外在表现的状况都不清楚。比如在自己的想象中,认为自己在世人面前是多么的端庄、气派、受欢迎,但实际上不是如此,如果偷偷用录像机录下这个人平常和人打交道的表现,再让他自己看,他会怀疑:“这是我吗?我是这样的吗?”他不会相信的。
由于粗浅的自知都很难,更谈不上究竟的明白。人应该养成自观、自省的能力,而自观、自省本身是一种修行。在自观、自省的同时,会发现自己痛苦、纠缠、执着、愚痴的一些原因,逐渐开始明了自己的心,心也在改变。这个过程是漫长的,而且去观察和改变的时候,得有一些理论和方法,否则观察了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有些人观察进去后,慢慢进入禅定,心好像平静了、舒服了,觉得这个就是世俗菩提心——那就走入误区了。
修心得有一定的方法和理论,这些理论和方法就叫做“心要”,《修心七要》就是讲这些。
搞武术时经常说到心法、心要,比如打拳的时候,会说招式不重要,怎么用心才最重要。泰森打拳也讲心要的,他说一拳打出去的时候,要想象这一拳能打穿到对手的后脑去,这样才最有力、最吓人——好毒啊!也就是说,一拳打出去的时候,虽然击打的是对方的额头,但在观想的时候,不要只想打额头,要想把拳打穿到对方的后脑去,这样出拳用力才会很透,使对方倒地。这是泰森打拳的心要,大家是不是觉得他很毒啊?
连打拳都有心要,修心也有心要。为什么花这么多的时间来学世俗菩提心呢?因为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明白本质,首先我们得明白自己的心是怎么样的,自己是怎么自私和痛苦的。这个修心和明了的过程,就叫做世俗菩提心的修行。之所以要用单空的方式去空掉我们的心所,就是因为它可以归纳为世俗菩提心的修行;也可以反过来说,世俗菩提心的修行是单空的一种修行,即空掉自己的执著(内在的无明)。
所以单空的修行也好,世俗菩提心的修行也好,其实是一体的修行。当然,有时候会把单空的修行说成是胜义菩提心的加行,也就是相似空性的修行。还有一种分法:在明白胜义菩提心之前的修行,就是有造作的修行,都统称为世俗菩提心的修行;修胜义菩提心就是修空性,明白了心性再去修,叫“悟后起修”。其实,怎么去分类不是非常重要,只是交流讲解的时候,不同的分法可以帮助大家理解。
我们一定要把这些修法搞透,不要轻视世俗菩提心:“哎呀,为什么不讲空性呢?”大家都喜欢听空性(胜义菩提心)。其实不应该这样,弄透了世俗菩提心以后,证悟空性就很容易。很多人都没把世俗菩提心修好,就想去证悟空性,有时候通过禅修、通过加持可能会得到一点点境界,不过这没什么用,转过头就忘了。由于没有世俗菩提心,心生不起真正能够舍弃执着的力量,更生不起真正的解脱,偶尔的一点点明了,转瞬即逝。很多有一些体受的人,以及有一点点触碰的人,都是这种状态,原因就是世俗菩提心没有修好。所以大家不要轻视《修心七要》,认为只是讲世俗菩提心就不重要了,实际上非常的重要。
——摘录并整理自《修心七要》第2课
【注:本初稿内容暂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临济四夺的次第和修行误区
- 3个要点,让你生起真实的出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