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晚参示众云:“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
时有僧问:“如何是夺人不夺境?”
师云:“煦日发生铺地锦,婴儿垂发白如丝。”
僧问:“如何是夺境不夺人?”
师云:“王令已行天下遍,将军塞外绝烟尘。”
僧问:“如何是人境两俱夺?”
师云:“并汾绝信,独处一方。”
僧问:“如何是人境俱不夺?”
师云:“王登宝殿,野老讴歌。”
之前已经说了“夺人不夺境”,现在来夺心的显现。把心的显现都夺完,而不去管“能”是什么,那种状态到底是什么呢?临济禅师又是境界性的回答。
对于没有修行或者不懂当时语境的人来说,真的不懂其中含义。如果说成就者都能理解,那去找一个藏族的成就者来问,他也会懵,可能还会说:“你们这些汉族人,肠子怎么这样拐弯弯呢?”所以,有相应文化背景、懂得当时语境的人,才能明白。我们现代人读起来也很麻烦,毕竟谁还会这样说话?对方会要求你说大白话。
古时候,学佛的禅师们,很多都是大文人,所以会出现“儒门淡薄,收拾不住,皆归释氏。”为什么呢?因为儒家对天地、宇宙、生命,没有很深入、深刻、系统的讲解,所以叫“淡薄”。而很多大知识分子通过观察宇宙人生的现象,深入思考哲理,一旦想不通,就会“收拾不住”。
而很多普通人并不关心什么宇宙人生的真理,似乎生活得很愉快:火锅——吃!照片咔嚓咔嚓——照!“反正人都要死的,无所谓啊”!看起来很洒脱。佛教徒担心死了下地狱,他们会说:“有吗?我不信!不信就没有。”但古代那些大知识分子不会像普通人这样,他们一定会去探究真理,一探就会探到释迦那里去。
只要一分析物质、生命、精神,不可能不信佛。信不信佛,根本就不是由你选择信与不信的问题,佛教不是一种所谓的“宗教信仰”,它讲的是很客观的事情。当然,从形成教团、设立很多规矩的角度来看,可以把它归为宗教,但它实际上不是提倡迷信的宗教,并不要求一定要信个什么。
特别是禅宗,要求你怀疑,如果你盲目“信”禅师,他就打你。佛教这种教育,不是培养一帮人一来就抱团、喝咖啡、互相比赛谁最忠诚。佛教不搞这些,只要你搞清楚什么是真理。比如,弟子说自己“信”,但凭什么信、为什么信呢?哦,原来弟子信的是“师父要我信”!他就会揍你!
禅宗就是要你搞明白,这到底是不是真理。如果不知道,就不要乱说;如果要背书,那揍你。禅师一棒打下来,感觉痛的那个东西,你信不信它?
肯定信啊!那谁在信?谁在痛?那个东西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吗?不用怀疑,你怀疑它干什么呀?你吃饭、睡觉、谈恋爱都需要它,没有它,你就变成石头了。所以要证悟的,就是你区别于石头的那一点点东西,那个东西肯定在,不用“信”。
只不过唯物主义说它是物质运动的结果,就是这一点错了。如果它不是物质运动的结果,它又在起作用——好了,没什么好怀疑的,就是它——“灵”,心灵。除此一点,别无他物。
想想是不是这样?我们是“有情”,那我们区别于“无情”的是什么?就多了那一点东西。那点东西既不是无情,又不是物质,那就是佛,就是本性。注意,你一旦去思考,它又不是了。
回过头来说“如何是夺境不夺人”,也就是先不管心是什么,当心的显现全部被夺空后,就叫做“王令已行天下遍”。“王令”指正确的见解或方法;“已行”,指所有现象都已经被正确的方法证实为空性,所以说王令已行“天下遍”。
这时候怎么办呢?“将军塞外绝烟尘”。用将军在外面打仗,比喻这样的情况:如果没有证悟外境的空性,外境就会显出很多矛盾。比如,“这个和那个不同”;“我喜欢这个,喜欢那个”;“美女过来我就口水流,丑女过来就让她口水流”等等。
但是“王令已行天下遍”,所有的显现俱皆空性的时候,就没有这些矛盾了。唯一法性、唯一空性、天下太平、不取不求、自在轻安……可以用很多词汇来形容。这个时候就像“将军塞外绝烟尘”,“绝烟尘”就是没有烽烟,仗已经打完了,不用再打了,所有的将军也可以召回来了,硝烟停下来,天下太平了,所以也叫“王令已行天下遍”。
这是形容一种境界,当在那种状态里面,觉得外境一切俱皆空性的时候,心是很轻安的,虽然可能还不明白心是什么,可能内心里还有单空的执着,但是至少心已经很轻安了,不会再为外在的某种现起而矛盾和痛苦,不会觉得外境的现起有什么不同。
什么叫“不同”呢?这个词语表达的境界很深。比如,你是不是觉得站在高楼上和平地上是不同的?如果你认为相同,请站在广州电视塔“小蛮腰”上跳一曲迪斯科。你当然可以“认为”相同,但从楼上掉下去、“砰”地摔在地上的时候呢?你做不到真的“相同”。
“绝烟尘”可以“绝”到什么程度呢?穿墙入室,上天入地,外境对他完全形不成障碍。有些人可能禅定修得很深,但还是不明白本性,一旦明白本性,境界会非常高深。说到穿墙而过,古代很多外道都做得到,比如崂山道士;甚至有些天人也有各种类似的能力,因为他们对外境的执着很轻。
如果一个佛教修行人,虽然还不明白本性,人(能)还没有夺空,但是境已经夺空了——只要是显现的都觉得是空性——并且形成了很深的禅定,那么外境对这样的修行人来说,区别就不大了。高山、峡谷、河水、烈火、寒冰……这些都没什么,唯一就是空性。
空性,在一定程度上就叫“无害”。证悟空性,就是表明对各种事物的执着彻底减轻了。比如,身体可以被视为外境,如果证悟了,把身体夺空了,对方一箭射过来,可能身体会被射穿,但却可以不受一点儿伤。我们以前听过一位老修行人的故事,他的侍者给他系腰带,一捆,却捆了个死结——绳子穿腰而过了。古代高僧佛图澄,有“以水洗肠”的故事,斋戒之日,他会到河边,把肚里的肠子拿出来洗净,再装回肚子里。
总之,“王令已行天下遍”,虽然“能”上我们还没有清楚,“所”上可以全部夺成空性,这个时候就是“将军塞外绝烟尘”。这是对于“夺境不夺人”境界性的回答,不是以前提到的根器性的回答,所以这里对四夺的解释是不一样的。
——摘录并整理自2017年《中观四夺的修法》第一课
【注:本初稿内容暂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请查收这份“慈心”的座上修行指南
- 黄檗佛法无多子与“临济棒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