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上堂课总结:
学习有关于皈依三宝的内容,讲了皈依的自性,并分为二种:一是小乘皈依的自性;二是大乘皈依的自性。再讲了皈依境的前两种,佛宝和法宝。佛为法、报、化三身(补上上堂课未讲的内容),法为教、证二法。
(补上节课漏讲的内容)
1、佛宝(后面漏讲内容)
在共同小乘中承许什么是佛宝呢?他们承许化身是佛宝。而本论中所讲的佛宝是具有两种清净、究竟自他二利、三身一味的自性。从自利究竟上讲,佛宝是没有生住灭的大无为法,是远离一切戏论和虚妄分别的任运自成体,是不依他缘而自证觉知的,这是从法身功德的角度而言。又从他利究竟上讲,由智慧圆满现见法界周遍一切众生,等无差别;由大悲圆满相应众生的根基而宣说出世间正道,引导众生趋入究竟佛地;由智悲力圆满的功德能彻底断除众生的苦因与苦果,这就是所讲的色身功德。从佛自己的角度而言 ,实际上三身也并不是他体性的,是无二一味的,都是如来藏大光明的本性。根据上述分析的道,应该了知本论中所讲的佛宝是殊胜的佛宝,是究竟自他二利的三身自性。
2、法宝(后面漏讲内容)
前面在讲道谛的时候说了“清净、显现、对治”三种功德都是真实道的功德,故于圣地前的相似道中不可能真实有清净、显现、对治的功德。因为地前的相似道不可能说没有根本烦恼、随烦恼等习气垢障,也不能说已经具有远离所知障的智慧光明,也谈不上是真实的对治法,所以本论讲的唯一是真实道。
这堂课内容:
继续学习有关皈依的内容。
3、僧宝:按照小乘来说,有凡夫僧和圣僧,凡夫僧又分有小僧和大僧。小僧指的是沙弥、沙弥尼以及居士,大僧就是具足近圆戒的比丘。四位大僧比丘以上就是僧团,圣僧就是四果罗汉。按照大乘来讲,僧宝就是现见心的自性如来藏大光明的一至十地菩萨。如文殊、普贤、龙树、无著等这样的大菩萨,凡是位登一地以上的大菩萨,仅仅一位就可以称名为僧团,因此本论所讲的僧宝唯一是讲大乘的殊胜僧宝。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从本论颂词上可以明显看出“此心自性光明故,照见烦恼本无实,不退转众之圣者,是诸有情皈依处”。这就是指的殊胜僧宝。
本论所讲僧宝的功德也可以归纳为八种:1、如所有智;2、尽所有智;3、各别自证智;4、解脱烦恼障(无著);5、解脱所知障(无碍);6、解脱低劣障(即是串习自私自利的念头,观待大乘道来说,成了低劣的障碍)。这六种是差别,其差别基分别为智慧与解脱,即前三差别基为智慧,后三差别基为解脱,如是共为八种。通过上述道理分析,就知道本论讲的三宝唯一是大乘殊胜的三宝,没有提及小乘,而且都是登地以上圣者菩萨的境界,这就是所得果。
是故当知,了义的皈依境唯一是佛宝,在一切小乘、大乘皈依境当中,最了义的皈依境唯一是佛身,更直接点说,唯一是法身。因为本论中讲到“以教法可舍弃故,道谛虚妄故,小乘灭谛无故,大小乘圣僧具有怖畏故”,故显然唯有佛陀才是最了义究竟的皈依处。
这里再补充解释一下暂时的证法和圣僧不是究竟皈依处的道理。因为证法当中的道谛是属于学道位的法,此道谛证悟的境界有辗转次第上进的变迁,所以是有为法的自性。
当然不是从所境上讲,而是从能境上有迁变、有升进的,故说是有迁变的有为相。《中论》云:诸行妄取故,是名为虚诳”。因为一切有为法都是具有欺惑性的缘故,所以叫作虚妄假相。比如天上的浮云,虽然越来越绚丽,但毕竟是刹那
生灭的有为法,后刹那时,前刹那的景色已经消失,如是消失的东西,不能说是谛实,只能说是虚妄,所以它不是究竟常住的法。与此相同,有学道的境界因为是虚妄的缘故,不是究竟的皈依处。但最为特殊,就是无上大圆满之道,完全属于无为法,不是有为法,不是欺诳虚妄性,成了无为之道。因为无上大圆满不是从因的学道位而修,而是将无学道的果转为道用来修行。无学道毕竟是无为法的自性,无上大圆满的特色本来就是这样,其修行始终不离开无为法智慧之功德。所以彻底超越了一切分别心的境界,当下趋入佛果的境界安住住而修,也就是直接把果转为道而修。根本不像一般渐门修法,无上大圆满的正行绝对是顿门修法,都是直断、顿超的无上修要。此外,一般显宗大乘或密宗初学者的修法,主要是从有为法改造的道来入手起修,而大圆满却是大无为之道。
小乘的灭谛不是究竟的灭谛,因其灭的只是三界所摄的业惑与痛苦,还有很多未灭的障碍存在,诸如所知障、微细的无明习气地、无漏业、意生身不可思议变易死等都还存在,所以不是究竟的寂灭。其安住的也只不过是无遮单空,并没
有安住远离一切戏论的明空大双融境界,因而没有显露究竟法身之功德。这样的无者,怎么能够作为救护三界九流一切众生的大皈依处呢?因为不具足圆满智悲力的缘故。
再讲圣僧:小乘有学道圣僧三果四向,都还有三界的业惑,以及轮回痛苦的怖畏。比如一果罗汉还有七番生死,二果罗汉还一番生死,要往来人天一次,三果罗汉还有上界烦恼未断。有余罗汉就像大目犍连还要感受宿业果报而被外道打死,四果罗汉和大乘一到十地的菩萨还有无明习气地,无漏业、意生身和不可思议变易死。他们虽然远离了轮回中的分段生死,但还没有解脱变易生死。从大乘来说,不清净七地的相续中还有烦恼障的种子,清净三地的相续中还有所知障。从小乘总的来说,都有对于轮回和涅槃的别别执著,尚未证悟大平等性,由于均未达到究竟,还要以具怖畏的方式来皈依佛陀,所以这些暂时的法和僧都不是究竟的皈依处。
- 《宝性论》第17课
- 《宝性论》第19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