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堂课总结:正在讲如来藏品,本论的核心是诠释“如来藏”,前面已经用三大理论来诠释一切众生都恒具如来藏:1、“诸佛法身能现故,有情恒具如来藏”(以果立因观待理);2、“真如无有差别故,有情恒具如来藏”(法性理);3、“具佛性故,诸有情恒时具有如来藏”(一因生果作用理)。
再用十义(浓缩成八义)从各个角度对如来藏做了诠解:以本体与因清净义、果与业成就义、诸功德相应义、以补特伽罗分类行义、分位唯一名分析义、如空遍行义、恒时不变义、诸功德无别义。
然后要从九种比喻来说明客尘和如来藏的关系。
比喻总的要义就是客尘和如来藏始终都是一体,并没有一个分开的“前际”。
而后回到如来藏品的最初的科判:初者“所觉法界义”分八:法界遍满一切、总标略说能遍者、其义广说、摄义并启下文、依启下义以喻宣说、以信心了知所说之义、认定所觉之空性、诠示宣说之必要。
已经开始了学习如来藏品的最初的科判中的第八:诠示宣说之必要。说本论如此宣说如来藏的内涵,会产生两个疑问:1、和佛陀在二转法轮中所说一切如梦如幻的经义是否相违?2、十地菩萨尚难完全明了如来藏的内涵,对我等凡夫宣讲是否有意义?
本论用简说和广说来回答这两个问题。
简略回答:1、和二转法轮的意义完全不相违;2、对凡夫宣讲如来藏可以避免凡夫的五种过失:一是会自心怯弱;二是轻慢下劣众生;三是执著虚妄;四是诽谤真实法;五是增上我执。并生起五种功德:一是生起希求无上菩提的勇悍心;二是生起对一切众生的恭敬心;三是生起客尘法本无的般若;四是生起有自性的智慧;五是生起了知自他平等的无缘大慈。
上堂课开始学习如果众生知晓如来藏后,会产生的五种功德的后三种:第三“般若”的功德;第四“智慧”的功德;第五“大慈”的功德。因如来藏本体空性,能空去客尘,故而有般若的功德;因如来藏有光明的自性,故而本具智慧功德;因如来藏遍及一切众生,故而有无缘大慈的功德。
这堂课内容:继续学习广说宣讲如来藏之功德的原因。并结束如来藏品。
接下来再继续解释颂词的意义:“由于生起此五法,无罪以及观平等,无有过失具功德,自与有情平等慈,依此疾得如来果”。由于生起了这五种殊胜的功德法,则心相续中远离了怯弱等五种过失,也会常观一切众生都平等具有法界如来藏,自性清净无有客尘障垢等过失,且本来万德具足,因而生起大慈心等五种殊胜功德。以此渐次修道,无疑很快会获得二利究竟的无上佛果。
以上宣说了佛陀对大乘凡夫宣说如来藏的理由,是为了让众生遣除五种过失,出生五种功德的缘故。佛陀对有缘的凡夫宣说了一切众生平等具有如来藏。同样在本论中,弥勒菩萨也抉择了:一切众生具有法界如来藏,依照三转法轮的了义经,通过殊胜的三大理论、十种意义、九种比喻来作了圆满的宣说。
如此殊胜的论典,具有极大的救护和改造的作用。若能如理如法地听闻熏习就能改变自己的相续。把原来下劣、怯弱的心改造成勇悍、精进的心;把原来的轻舍、不自尊的心改变成自尊、自重的清净心;把原来轻慢众生的恶心改变成恭敬、尊重众生的善心;把原来不善观待众生的心改变成善待、承侍众生的清净心;把原来执著虚妄的心改变成无染无著的心;把原来攀缘客尘追逐幻化的心改变成无愿无求的心;把原来的散乱心,收摄而安住在无愿等持中成为禅定的心;把原来诽谤真实法的恶心改变成诚信真实法的善心;把原来迷失真心的状态改变成处处护念真如的境界;把原来的自爱改变成博爱一切众生;把原先只关心自己的念头改变成关心普天下的一切的含灵。所以学习究竟一乘《宝性论》有非常殊胜的利益,善学者不会只停留在文字上和只局限在书本里,他会以此能诠的文字为方便来通达万事万物的究竟真理。在善学者的眼里,尽世界的一切器情万法都不离《宝性论》的内容,也就是尽世界的一切器情万法都在宣说如来藏的本性,即不离开遣除客尘障垢的法界如来藏。在生活的一切境界中,处处都可以见到《宝性论》的所诠义,处处在散发着真经的光芒,时时能受用到真经的美味,万法彻底消融于法性。对修行密乘的补特伽罗来讲,《宝性论》确实是连接显密的殊胜方便,其所诠义完全成为显密之间的桥梁。学好本论对于进入金刚密乘,生起大清净、大平等的境界是很大的助缘。会对密乘中所讲的一切都是如来本性的幻化,一切众生与普贤王如来无二无别等殊胜观点,都可以真实纳受。这以上讲了自宗无垢了义观点。
雪域后代的中观论师与前代论师对于《宝性论》的内容持有不同的观点。他们讲:由于弥勒菩萨自己宣说有断除五种过失的必要,佛才说众生具有如来藏的法门,所以佛说众生具有如来藏是一种暂时不了义而且有必要的方便说法。其实这种说法才是不了义的,对此观点觉囊巴大德遍知多罗瓦曾在《善法中观了义论》中,以及大法王无垢光尊者也在《宝性论》的注释《宝灯论》中都详细予以了破析。对于雪域后代中观论师等的所说:佛宣说如来藏法门是不了义的法门,因为是有五种必要的缘故,他们仅仅以“有必要”为理由来一概地判为不了义,这不能决定。需要了知凡是佛陀的经教统统都是有必要才宣说的,若无必要的话佛一句也不会讲,故知佛所说经都是有必要的。但是有必要的经典不一定是不了义,因为没有必要的话一般智者都不会说,何况智慧究竟圆满的佛陀?
若以“有必要”来衡量,佛说三转法轮都有殊胜的必要,佛转第二次无相法轮是有断除众生实有执著的必要,如果认为“有必要”即成不了义的话,不但是三转如来藏法门的了义性被否定了,包括第二转般若无相法轮也应成不了义的法,因为都是有必要的缘故,如此一来,佛所说法无一了义可言,一切显密的法门都应成不了义的法门,因都是有必要佛才宣说的缘故,会有这样的过失。故仅以”有必要”不能确定为不了义,也根本不能作为能立的根据,决定不是真正无垢的观点,应成不了义暂时的观点。同时也可以肯定佛所宣说的如来藏法门是决定了义的,对有缘的众生也有决定性的必要。
按照大法王无垢光尊者在《大幻化网根本续广释》中的善说:初转法轮按照大乘宗派的观点来讲,纯粹就是一种不了义的方便说教,二转法轮是了义的,但只是侧重于离戏的大空性方面,没有着重宣说如来藏的光明分。因为二转法轮是为了破除实有执著等戏论法,故宣说了圆满的法无我空性,主要是侧重于空分离戏方面,从离戏上讲是最了义的,不但是显宗,包括密宗也如是承许。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说:“探寻本来清净义,必需究竟应成见,由从离戏方面言,已说此二无差别。”对一般下根初学者来讲,为了通达密宗所讲的本来清净等境界,前提必须要通达中观应成派所讲的离戏大空性,从离戏的角度来讲,完全是一致的。因此二转般若法门所诠的大空性,不但是第三转了义法轮的基础,而且也是进入金刚密乘的基础。在三转法轮中宣说名言谛时,抉择了名言现相的本性就是唯识,即三界唯识的观点;宣说胜义谛时,抉择了自性清净的法界如来藏。所以第三转轮所说的如来藏法门决定是了义当中最了义的法门。如大法王无垢光尊者的金刚句说:“二转就是为了破除实有执著等一切戏论,所以宣说了空性的侧面,从空性分讲,完全抉择了空寂离戏的本体,故决定是了义法。但于光明分却尚未着重抉择,没有着重讲到一切众生本具胜义法身的无量功德,唯于第三转法轮中,才如是着重宣说了如来藏的大光明分,所以是更深一步地以了义中最了义的观点做了宣说”。全知麦彭仁波切也说过:“第三转如来藏法门是了义当
中的殊胜了义法。” 以下引述其所著《如来藏狮吼论》中的内容进行说明:如是有情具有本具功德之如来藏,彼为不可思议甚深之处,故佛亦于诸多眷属中说:“当于我所说法生信,必无欺诳,唯以自力难可了知,故为显示甚深究竟。”对此诸少慧寻思者会不断地诤论说,佛与有情应成同体心的过失等,彼等依名言所说的所有过失皆是下劣的。如《解深密经》云:“世俗与胜义,远离一异性,若执一异体,均入于非理。”心的本性如来藏与有法之心二者勿须许为一异体,虽然不离实相法性义,但与现相中有迷乱不仅不相违,否则离此以外应成无有解脱,或应成谁亦不迷乱,有诸如此类的过失。正因为名言中有实相与现相不同,故不仅可以成立迷乱的众生,亦可以成立彼入道后断除迷乱而成就佛果。虽以观察胜
义之理成立诸法空性,但以此并不遮遣如来藏的功德;虽有无上功德,然其本体空亦为此宗所许。是故第二转法轮的教义宣说了轮涅诸法是大空性的本体,如是成立如来藏亦是空无自性的。然而空之自性身与智慧显现无离无合,于大空性的基础上进而简别宣说如来藏是第三转法轮了义诸经的密意,故仅此一点较第二转法轮更为殊胜。《解深密经》中对第三转法轮作了殊胜的赞叹,是仅限于宣说如来藏了义的部分经教,并非三转法轮的所有经典。如《陀罗尼自在王经》中以净宝珠等如来藏之喻可以如是明确了知。是故第二转法轮宣说的空性与第三转法轮宣说的身智,因为显空本来就是大双运的本体。故于二转、三转法轮的了义无须取舍,应确定为平等了义法,应如遍知无垢光尊者所许而受持,如来藏作为因续(基续)义即可出生金刚乘窍诀之关要故。对此究竟实义,龙树、无著等诸圣者的密意均完全一致。如阿阇黎龙树在《赞法界颂》中云:“宣说空性经,佛陀说一切,彼等遮烦恼,非坏种姓界。”如是宣说以胜义理论观察后得出究竟实谛无别如金刚之义,是以寻思者的分别心识无法分析的法界,故根本无有依胜义宣说过失之基。”
佛也在《解深密意经》中再再赞叹,第三转法轮是在第二转般若的基础上着重抉择了实相法界如来藏自性本具法身无量之功德分,所以此法轮从显宗来讲是最了义、最深入、最殊胜、最有功德的一种法。
究竟一乘《宝性论》中含摄了第三转法轮一切了义的法,本论的精华第一“如来藏品”无论从每一颂、每一科判还是品中所摄的内容,我们都需要再再地仔细地观察、思考,这样相续中对甚深了义的如来藏法门肯定会产生真实的信解,然后对于修行大乘道的了义法门就比较容易,相续中也会自然生起出世间的无漏功德,达到圣者菩萨的境界,因此很快能获得无上菩提的究竟圣果。如在了义经部中所说一样,获得一地后七日可以成就佛果。这也是依靠对如来藏的了义法门产生殊胜的信解,依此了义法如理起修,最终一定会现前如来藏的本来面目,当远离一切客尘障垢的同时,就能获得断证圆满的佛果。总而言之,依靠断除五种过失、获得五种功德的基础才能成就无上菩提的殊胜圣果。
大乘无上续论辩三宝种性第一如来藏品释终
- 《宝性论》第78课
- 《宝性论》第80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