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上堂课总结:
上堂课讲了三宝的内涵,即三宝所具有的,我们所能理解的品质。1、稀有;2、明净;3、势力;4、庄严;5、最上;6、不变。由此六义,三宝可称为“胜宝”,“胜”为殊胜无上之意,“宝”为养护慧命之需。
这堂课内容:
前面我们讲了关于三宝的内容,接下来再归纳宣说这一部分内容的要义,此分为四个方面来讲。一是皈依的自性;二是皈依境;三是因皈依和果皈依,他皈依和自皈依的差别;四是前三金刚处和后四金刚处的连结。
一、皈依的自性又分三:
1、什么是皈依的自性?一般来说,皈依就是想让自己或他人脱离怖畏之善心,以这种希求出离畏惧痛苦的善心,诚心承诺以佛法僧三宝作为自他的投靠处、并能获得救护的皈依处。
2、小乘皈依的自性:就是由自己想脱离轮回怖畏的发心、发誓承诺以三宝作为自己因与果的皈依处。
3、大乘皈依的自性:就是想让自己和他人从轮回以及小乘的怖畏中获得解脱的发心,以这种发心力推动,发誓承诺以殊胜的三宝作为自己因与果的皈依处。本论所讲的,唯一着重是大乘皈依的自性,从所得佛法僧三宝的体相来讲,不单是想从轮回的怖畏中解脱,而且还要让一切众生都能获得解脱。对于这一问题直接而言:就是了知一切众生都平等具有自性清净的如来藏,因而欲令自他一切众生同入一乘道修行,从一切客尘中平等获得解脱,同成一切种智,以如是发心于殊胜的三宝前作皈依。
二、皈依境:是指本论中所讲的皈依境,是殊胜无上的大乘三宝。对此下面分别解释:
1、佛宝:佛有法报化三身,观待他相续安立为报身与化身。观待凡夫和声缘等远的不清净眷属,安立为化身佛。因为是在分别心前所现的影像,由分别心有生灭相,故见佛也有生灭相。比如天上的月亮虽无生灭,但水中的月影却有生灭、动摇,随波浪摇动不息。如果水不清净时,水月就隐没了,水清澈时,水月也就显现了。这个比喻显然表明天月没有变异、没有生灭,但随着水与风的因缘,它的影像就有动摇、生灭等相。同样的道理,化身佛在众生分别心前示现有入胎、降生、成道等十二相。观待于大乘地上的菩萨等近的清净眷属,就安立为报身,报身有种种相,报身佛在清净刹土中摄受种种不同相的大菩萨众,报身佛的刹土也各不相同,有水晶、黄金、琉璃等各种形色、质地的,名号也有多种不同。如大日如来、无量光佛等等。身相也各不相同,有白色身、金色身等。所传的法也有不同,对有些菩萨讲般若波罗密多,对有些菩萨传讲《十地经》等等。事业也随着所化的意乐,有各种不相同的显现,以上是讲了报身的种种相。那么法身是观待什么而安立的呢?法身是观待佛自己而安立的。自性法身是一味大平等性、没有差别,在具有二种清净(自性清净和离垢清净)的法界自性中没有不同的显现。
在共同小乘中承许什么是佛宝呢?他们承许化身是佛宝。而本论中所讲的佛宝是具有两种清净、究竟自他二利、三身一味的自性。从自利究竟上讲,佛宝是没有生住灭的大无为法,是远离一切戏论和虚妄分别的任运自成体,是不依他缘而自证觉知的,这是从法身功德的角度而言。又从他利究竟上讲,由智慧圆满现见法界周遍一切众生,等无差别;由大悲圆满相应众生的根基而宣说出世间正道,引导众生趋入究竟佛地;由智悲力圆满的功德能彻底断除众生的苦因与苦果,这就是所讲的色身功德。从佛自己的角度而言 ,实际上三身也并不是他体性的,是无二一味的,都是如来藏大光明的本性。根据上述分析的道,应该了知本论中所讲的佛宝是殊胜的佛宝,是究竟自他二利的三身自性。
2、法宝:法宝摄有教法和证法,教法是所说的法,指文字自性体;证法是所证之法,指修行成就之功德法。“教法”从显宗来说,就是三藏十二部经教。三藏即经律论三藏,分别有小乘的三藏和大乘的三藏。十二部就是契经、应颂乃至论义等十二类经教。“证法”以离欲作为自性,能离欲的因是道谛,已离欲之果是灭谛。在道谛中,小乘的道谛就是小乘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以及修道的证悟分。大乘的道谛就是大乘四道的证悟分。其中资浪道和加行道是相似道,也是次要之道,见道和修道才是真实主要之道。然后在灭谛当中,小乘的灭谛是一种寂灭三有所摄业和烦恼的灭谛,大乘的灭谛是灭除一切客尘的离戏境界。本论中所讲的法宝就是殊胜的“证法”。在证法当中又唯一讲的是大乘的道谛与灭谛,在道谛中主要讲的是见道和修道。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本论在讲到灭谛的时候,讲到了两种灭,即抉择灭和非抉择灭。“不二和无分别” 就是讲到抉择灭,因为以对治法寂灭了业和烦恼二者,又寂灭了业和烦恼之因——非理作意。“不可思议”讲的是非抉择灭,就是远离四边不可以分别心思量,不是语言所能表诠,唯一是各别自证智慧所证的法性真如——究竟胜义谛。又“抉择灭”讲的是寂灭客尘的离垢清净。“非抉择灭”讲的是客尘本自寂灭、本自安住的本体,如虚空般远离一切戏论,是从自性清净而言,即灭谛三种功德。
- 《宝性论》第16课
- 《宝性论》第18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