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堂课总结:正在讲如来藏品,本论的核心是诠释“如来藏”,前面已经用三大理论来诠释一切众生都恒具如来藏:1、“诸佛法身能现故,有情恒具如来藏”(以果立因观待理);2、“真如无有差别故,有情恒具如来藏”(法性理);3、“具佛性故,诸有情恒时具有如来藏”(一因生果作用理)。
再用十义(浓缩成八义)从各个角度对如来藏做了诠解:以本体与因清净义、果与业成就义、诸功德相应义、以补特伽罗分类行义、分位唯一名分析义、如空遍行义、恒时不变义、诸功德无别义。
然后要从九种比喻来说明客尘和如来藏的关系。
比喻总的要义就是客尘和如来藏始终都是一体,并没有一个分开的“前际”。
而后回到如来藏品的最初的科判:初者“所觉法界义”分八:法界遍满一切、总标略说能遍者、其义广说、摄义并启下文、依启下义以喻宣说、以信心了知所说之义、认定所觉之空性、诠示宣说之必要。
上堂课开始学习如来藏品的最初的科判中的第八:诠示宣说之必要。说本论如此宣说如来藏的内涵,会产生两个疑问:1、和佛陀在二转法轮中所说一切如梦如幻的经义是否相违?2、十地菩萨尚难完全明了如来藏的内涵,对我等凡夫宣讲是否有意义?
而后简略回答了两个问题:和二转法轮的意义完全不相违;2、对凡夫宣讲如来藏可以避免凡夫的五种过失:一是会自心怯弱;二是轻慢下劣众生;三是执著虚妄;四是诽谤真实法;五是增上我执。并生起五种功德:一是生起希求无上菩提的勇悍心;二是生起对一切众生的恭敬心;三是生起客尘法本无的般若;四是生起有自性的智慧;五是生起了知自他平等的无缘大慈。
这堂课内容:学习如来藏品的最初的科判中的第八:诠示宣说之必要。学习广说上堂课的内容。
庚二、其义广说分二:一、二转法轮宣说空性之密意;二、此无上续典中宣说法界如来藏之功德。
辛一、二转法轮宣说空性之密意:
究竟清净真实际,以诸有为法而空,
烦恼行业果报义,说为犹如浮云等,
一、如果一切众生具有如来藏,那么佛在般若经中处处宣说空性的密意是什么?
其密意就是颂词前两句所讲:“究竟清净真实际,以诸有为法而空。”即是自性“清净真实际”胜义法界大无为法如来藏,是以一切迷乱的世俗有为法之客尘障垢而空的。因此一切世俗迷乱的有为法、客尘障垢等在自性清净真实际、胜义法界大无为法的本性上,完全属于本来无生的大空性。
二、所空的有为法客尘障垢是什么?
就是颂词中讲到:“烦恼行业果报义,说为犹如浮云等。”是说自性本空的有为法是贪等烦恼杂染、不善等业杂染、五蕴等生杂染,此三杂染依次犹如浮云、梦境、幻化一般。
一切烦恼犹如云,行业犹如梦受用,
烦恼行业之果报,五蕴犹如幻变化。
为什么说烦恼、业、果报依次犹如浮云、梦境、幻化呢?
○1 “烦恼”是周遍障碍有情界,而且是客尘法,有如是两种特点,就象浮云一样周遍障碍虚空,但不安住在虚空中,只是忽生忽灭而已,所以烦恼杂染犹如浮云一般,故曰:“一切烦恼犹如云”。
○2 “有漏业”也有两种特点:由颠倒的心识所引发,而且是一种迷乱的境界,就像梦境中的受用,是由颠倒的梦心所显现的迷乱境界,所以有漏业的杂染犹如梦境一般,故曰:“行业犹如梦受用”。
○3“果报”由于烦恼和有漏业的异熟果就是五蕴等果报,这种有漏法要观待烦恼杂染和业杂染,才会有此种彼种的显现——生杂染。但以理善加观察时,就象幻相和变化一般,没有一点堪忍的实有自体,毫无自性,所以有漏的五蕴等生杂染犹如幻化一般。
在二转法轮当中,凡是分别心前,无论是六根识或八识聚前的一切所取法,以及能境的心识全是虚妄、欺诳、遍计颠倒的客尘法,这些在万法究竟真如的本性当中是本来无生的,是本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法,但众生没有如实了知反而
颠倒执著此者彼者,是因为对迷乱显现的客尘法犹如梦境、幻化、浮云一般的意义一无所知,而产生了种种执著等烦恼而引起种种的有漏业,依业和烦恼的聚合产生种种轮回的境界。为了打破颠倒执著,断除业惑烦恼,彻底摆脱生死轮回的痛苦,必须要证悟本来无生的大空性。小乘也将修习空性作为根本,但在小乘的很多经论中只讲到了人我空性,唯有在大乘二转法轮的经教以及很多自空中观的论典中再再地宣说了圆满法无我的大空性,才能有力的打破一切实有执著,因此佛说三转了义法轮的前提就是要首先打破人我法我的实有执著,令证人法二空的本体,有这样极大的必要性。
- 《宝性论》第71课
- 《宝性论》第73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