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堂课总结:
正在讲如来藏品,本论的核心是诠释“如来藏”,前面已经用三大理论来诠释一切众生都恒具如来藏:1、“诸佛法身能现故,有情恒具如来藏”(以果立因观待理);2、“真如无有差别故,有情恒具如来藏”(法性理);3、“具佛性故,诸有情恒时具有如来藏”(一因生果作用理)。
再用十义(浓缩成八义)从各个角度对如来藏做了诠解:以本体与因清净义、果与业成就义、诸功德相应义、以补特伽罗分类行义、分位唯一名分析义、如空遍行义、恒时不变义、诸功德无别义。
然后要从九种比喻来说明客尘和如来藏的关系。
比喻总的要义就是客尘和如来藏始终都是一体,并没有一个分开的“前际”。
然后开始了“宣说各自相似对应”的讲解,内容分二:一、明示垢障之差别;二、明示自性法界。
明示垢障之差别又分四:一、能障障垢之分类;二、以彼等障覆法界之理;三、广说各自之喻义;四、再摄总义。
上堂课开始了“广说各自之喻义”的学习。讲解了四个比喻:3、果皮代表愚痴;4、不净粪比喻三毒的猛厉现行;5、地层表示无明习气地;6、“种子皮壳”表示见道所断的法.
这堂课内容:继续讲解余下的比喻。
第七段、破烂衣的喻义:
由与圣道相连属,摧毁坏聚见核心,
修道智慧诸所断,宣说犹如破坏衣。
指裹在宝佛像上的“破烂衣”很不结实,很容易被撕破,比喻修道所断的障碍,因为修道的智慧很殊胜,不但是具有见道智慧的力量,还有经过串习以后的修道智力,因此修道所断的障碍就很容易断除。颂词中讲到:依靠与圣道相连的见道智慧已经摧坏了萨迦耶见的大障碍,彻底断除了一切二障的遍计分,剩下的障碍完全属于俱生的障碍种子,这是以修道的智力来断除的,只要有修道的智慧,其所断障碍是很容易断除的,故说如同破坏衣一样很容易摧毁。破破烂烂的衣服看起来好像是衣服的形象,但很不结实的,而且也起不到真正衣服的作用,同理,修道智慧所断的障碍不是特别难以遣除,虽说是一种修道智慧的所断法,但实际只是一种随眠种子,它不可能作为能生因而生起粗重的烦恼,所以很容易断除,就像破烂的衣服一样非不起任何作用了,这是颂词所讲的内容。
第八段:胎藏的喻义:
依于七地诸垢障,犹如胎藏之垢障,
如同远离于胎藏,无分别智成熟般。
依靠不清净七地的垢障,就像胎藏的垢障一般,因为在不清净七地时还有勤作的垢障以及不见自己本具的法,所以如胎藏般的垢秽相同。就像转轮王住在胎中,成熟后会很快远离胎藏而降生,同样,一旦从不清净地(七地)的垢障中脱离,八地开始就远离一切勤作,而且任运现前无分别智慧,并且无分别智获得自在的境界,出定位都得到自在的功德,故以胎藏的比喻来作抉择。
第九段、金像上泥土的喻义:
随逐三地诸障垢,当知犹如泥土染,
巨大智慧之自性,金刚喻定所摧毁。
因为在三清净地当中存在的垢障非常微薄了,由智慧力的自然增上在无勤当中可以断除,故以金像上所覆的薄土来作比喻,金像上所覆的泥土很薄,比喻这种垢障是以巨大智慧的自性(十地末尾的金刚喻定)所摧毁。如是便能了知每一比喻均有不同的侧面与特点,也表明不同的含义,必须要用九种比喻来介绍才能了知九种能障的差别以及凡夫和圣者不同的阶段,粗粗细细的种种障垢都是障碍全体显露法界如来藏的本体。这样就能了知,弥勒菩萨与导师遍知佛陀在《如来藏经》等中所讲的九种比喻确实有很殊胜的必要,也有不同的含义所在。
壬四、再摄总义:
如是贪等九种垢,如同萎败莲花等。
通过上面比喻和意义的对应,贪等九种能障法界的垢障依次和萎败莲花等九种比喻有相似的地方。在《如来藏经》等中佛讲了九种比喻,描述从欲界的凡夫直至三清净地的圣者菩萨之间所存在客尘的差别相,显示了垢障的差别。
辛二、明示自性法界分三:一、略说九喻显示三法;二、显示分别喻义;三、广说分别喻义。
上面讲了能障方面的喻义对应,下面开始讲所障方面的喻义对应,由此可以显示自性法界,所以第二科判是“明示自性法界”。
壬一、略说九喻显示三法:
由三自性归摄故,种性如同佛身等。
由于如来藏的自性可以由三种自性彻底含摄,所以这里就宣说种性如来藏和佛身等九种比喻相似,法身自性,真如自性,种性自性,这三种自性彻底含摄了种性如来藏,所以跟佛身等九种所障的比喻有相似之处。
壬二、显示分别喻义:
此之自性即法身,真如以及种性者,
其中由三及一种,五种比喻当了知。
是说大乘所讲法界如来藏的自性有三种:一是自身智慧法身;二是不转变的真如;三是成佛的种性。其中法身自性由三种比喻来表明,即是通过佛身、蜂蜜以及果实三者来表明的。
真如自性,由一种纯金的比喻来表明。
种性自性通过五种比喻来表示:即宝藏、果树、宝佛像、转轮王、金像。
上面讲能障的时候,也是贪、嗔、痴、随眠等九种能障跟比喻有对应处,比喻上也是有九个能障的侧面,讲意义时也是讲了九种能障的意义。此段内容无论是比喻还是意义都是从所障的角度来讲的,九种所障的比喻讲了三种自性通过九种障碍的比喻作了诠表。弥勒菩萨在本论当中之所以用九种比喻,是因为从不同的九种能障的比喻和所障的比喻,才能以完整的诠表法界如来藏的能障和所障,以及法界如来藏的三种自性。
壬三、广说分别喻义分三:一、法身之喻义;二、真如之喻义;三、种性之喻义。
癸一、法身之喻义分二:一、明示法身之分类;二、彼等与比喻对应。
子一、明示法身之分类:
当知法身有二种,法界最极清净体,
以及依彼之等流,宣说深及种种法。
这一偈颂显示了大乘所说法身的两种分类,就是真证法身和假教法身,也就是真实证悟的法身和假立的教法身两种。颂中“法界最极清净体”是讲真证法身(即真实证悟的法身)。颂词中“以及依彼之等流,宣说深及种种法”是讲假教法身(即假立教法的法身)。
假教法身又可分两种:○1 细的假教法身;○2 粗的假教法身。颂词中:“依彼之等流宣说甚深法”是细的假教法身;“依彼之等流宣说种种广大法”是粗的假教法身。
如是总共有三种法身:即真证法身,以及假教法身中分摄的细教法身与粗教法身。下面从四个方面分析颂词的含义:
一、为什么“法界最极清净体”叫真证法身?
因为“法界最极清净体”是一切诸佛各自相续中各别自证智慧所证得的,所以是从自性清净和离垢清净两个完整的角度来讲的。所谓的“真”是指没有虚妄、究竟真实的;所谓的“证”是指诸佛各别自证智所证得的;所谓的“法”是指无量无边胜义功德法;所谓的“身”是从所依的角度来理解的;所谓的“法身”是指十力、四无畏等无量胜义功德法的所依,因此称为“真证法身”。
二、为什么“依彼之等流,宣说深及种种法”叫做假教法身?
所谓的“假”是指相应所化根器的缘分而如是显现在分别识面前的一种假名的文字相,是随顺所化众生的根器而假立的方便说教,因而称为“假”;所谓的“教”是依于真证法身所流现的,是寂静法界所说,故为“教”;
所谓的“法身”是种种名字、章句的聚集体,故为“法身”。
此即是“假教法身”的含义。
佛在《三摩地王经》中说:“无文字法中,何说何可闻,于不变增益,故有闻有说”。所以大乘的甚深和广大法也可以称为法身。
三、证法身和教法身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也从两个角度讲:○1 所诠和能诠的关系;○2 因和果的关系。
○1 、证法身和教法身之间在名言当中可以安立两种关系:教法身是能诠,其究竟所诠义就是证法身。三藏十二部经教的文字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诠示真证法身,若众生的根机不够,就作种种不了义的方便说教,但这种不了义的教法也是悟入了义的一种权巧方便,众生的根器一旦真实成熟,就直接以了义的教法诠示最真实的证法身,故于名言中两者之间有所诠与能诠的关系。
○2 、两者之间又是因与果的关系。由于证得证法身而流现种种教法身,这是以证法身为因,以教法身为果来诠示的。观待众生而言,是依靠教法身作方便,因为要依教理起修行,最后才能悟入证法身,这是以教法身为因,以证法身为果。
颂词中讲到“依彼之等流,宣说深及种种法”,其中“彼”字就是指证法身,那么依证法身的等流而所说的深广法,就是教法身,前者是因、后者就成为果。
四、假教法身的两类差别具体是怎样理解的呢?
一种是依胜义谛而言,另一种是依世俗谛而言,也就是说一种是相应胜义真如而宣说的甚深法藏,另一种是相应有情的种种意乐而宣说的广大法藏(即讲种种不了义的世俗法藏)。
为什么把甚深的教法叫做细法身?把种种广大的教法叫做粗法身?
从两个角度需要了知,因为种种广大教法的所诠义是属于二取粗大心识的境界,故为“粗”。再来,细教法身,因为甚深教法的所诠义是无二取的殊胜境界,彻底超越了平凡的语言和思维,故为“细”。
- 《宝性论》第61课
- 《宝性论》第63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