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堂课总结:
正在讲如来藏品,从八个角度去诠释如来藏,谓之“八义”(以本体与因清净义、果与业成就义、诸功德相应义、以补特伽罗分类行义、分位唯一名分析义、如空遍行义、恒时不变义、诸功德无别义。),已经学了六义,现在正学习第七义:恒时不变义。恒时不变义包含三个分位,现在讲“不净位”的恒时不变义,且分五个部分去讲,分别是:一、有法显现生灭理;二、法性无灭理;三、广说实相;四、以客尘成立轮回理;五、自性无变理。
上堂课讲了“以客尘成立轮回理”中的第六个小节:怎么看得到客尘的轮回相呢?首先确定“客尘”为有为法,是三杂染:烦恼杂染、业杂染和生杂染。其根本就是非理做意,非理做意的根本即心之二元对立,造成所有这些杂染无一真实,如梦幻泡影,故为客尘。故而修行可以直接解决非理做意,也可以从生杂染入手,而后到业杂染,最后消除烦恼杂染,根本上还是要解决非理做意。
这堂课内容:
讲解“自性无变理”。
丑五、自性无变理:
心之自性如虚空,无因以及无有缘,
无有和合及无生,无灭亦无安住相。
颂词中“心的自性”作为三相当中的宗法,“如虚空”是比喻,“无因无缘无和合”是“能立”,无生相,无住相,无灭相是“所立”。合起来就是说:心的自性光明法就像无为法的虚空一样,不需要观待近取的因和俱有缘,也不需要观待彼等因缘和合的缘故,所以没有最初的生相,没有中间的住相,没有最终的灭相,这就是何时也不被有为法的生、住、灭三相所迁变——自性无变之理。
佛在《陀罗尼自在王经》中说:“诸善男子,彼自性清净心无因无缘故,无和合,不生不灭。诸善男子,如虚空界,自性清净心亦复如是。”弥勒菩萨在本论中所说的与佛经所说完全吻合,只不过在这里作了一个偈颂的格式来诠表而已。按照自性清净、实相的本性来讲,确确实实本性本来就是圆满具足一切法身的功德。如来藏的自性或说在自性清净的法界中,一切功德并不是先无后有,障碍也不是先有后除,而自性是本来清净的,功德也是原本具足的,是一种不可思议自性清净的大光明分,也根本不需要不观待任何因缘,非因缘的所作性,所以完全超越了分别心的境界,不是由虚妄分别心改造而引起如来藏的清净体,犹如大虚空。
接下来再进一步讲颂词中讲到的宗法,从比喻、能立、所立几方面来讲:
一、宗法:是指心的自性,不是攀缘境界的分别心,而是真正的胜义本性,是心的本体,如果把攀缘的分别心认作是自性,那就成了生死的根本、无常的性质。佛在《楞严经》中说:“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心的自性,若执著为是分别心的所境,那就成了生死的根本,所以千万不要误认为是凡夫所现前生生灭灭的虚妄分别心,因为必须要在离开妄心的当下,才能有真心的现前,也就是心的本来面目、心性本体。
二、比喻:就是虚空,由不观待因缘而有,故为不生不灭,从永无变异的这一角度可以作如是比喻。佛在《陀罗尼自在王经》中说:“大地依水而住,水依风住,风依空住,而彼虚空无依住。诸佛子,此三种大变异无常,诸佛子,而虚空界常不变异。”因为地大、水大、火大都是观待因缘的有为法,所以都是变异性,凡是因缘造作的法,决定有生灭,决定是无常性,决定不是胜义的自性,决定不是心的本体。譬如我们有一台录音机,这就是由种种因缘造作的法,由很多条件组合而形成了录音机的相。这就说明因缘和合而形成了它的“生相”;然后在因缘还没有消散之间,各种原件正常的时候就有它 “住相”;但并非永恒不灭的法,当因缘消散时,这台录音机就彻底坏灭了,这就是它的“灭相”。所以一切有为法都有生、住、灭的三相存在,都是迁变性的。但是与此相反,无为法就不观待因缘而有,所以不会有生生灭灭的变化。这里讲虚空与心的自性有相似之处,因为虚空不观待因缘,就没有生灭变异,从这一角度描述心的自性亦复如是。
三、能立:心的自性光明法界是大无为法,不观待任何因和缘以及因缘和合。前面在成立众生具有法界如来藏的时候,已经引用了教证和理证来成立心的自性光明法界如来藏毕竟是大无为法,所以此能立的根据在第一宗法“心的自性”上面能以成立,这就是大无为法、本无迁变、不观待任何待因缘而有的法性如来藏。
四、所立:因为心的自性不需要观待因缘,所以本来就是远离因缘和合的生相、因缘相续的住相、因缘消散的灭相,这样就成立了不为生、住、灭三相所迁变“自性不变”的道理。本论所讲到的宗法、比喻、能立、所立,是一组足以成立“自性不变”既可靠又完整的理据。
- 《宝性论》第39课
- 《宝性论》第41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