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上堂课总结:
讲了三皈依的最后一个对境:僧宝。并说明僧宝不是究竟的对境。僧宝分小乘和大乘,但分别有“无”和“具怖畏”的不足。加上教法“可舍弃”、“证法”中的“道谛”为“虚妄”故,由此法和僧不能成为究竟皈依处。
道谛中,大圆满例外,大圆满由于“果位起修”的缘故,不属于虚妄的有为法。
这堂课内容:
继续皈依的内容。
三、因皈依和果皈依,他皈依和自皈依,此也分四个方面来解释:
1、什么是因皈依和果皈依呢?
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说:为因发誓是因皈依,为果发誓是果皈依。果是所求的方面,因是助缘的方面。比如一个小乘人,他发决心一定要成就阿罗汉果,这样发誓求得僧宝的成就,就是果皈依。为了成就这样的果,他发决心,我为了获得成就,发誓以佛为导师,听受本师的教言,以他所传的四谛法为道,一定依教如理起修、如法行持,誓以僧众作为我的伴侣,从今以后,我决心以佛为导师,不以其它天魔外道为师,决心以佛法为道,不以外道法为道,决心以僧为伴,不以其它外道徒为友,这样下决心发誓愿,就是因皈依。所以果皈依是指希望自己的相续中真实成就果三宝,因皈依是指得果的助缘,属于他法。
2、什么是他皈依和自皈依呢?
其实因皈依即是他皈依,是指皈依他相续所摄的佛、法、僧。果皈依是自皈依,也就是皈依自相续所摄的果法三宝。(他相续所摄三宝是缘外在的三宝法,自相续三宝是指缘内在心之三宝)。
3、果皈依有哪些分类呢?
一是从三乘来讲,二是单从大乘来说。
首先讲第一者从三乘来说:有声闻人的果皈依、有缘觉人的果皈依、有大菩萨的果皈依。因为此三者各有自己所求的菩提果,分别缘不同的果而希求的缘故,就有了三种果皈依。
复次单从大乘来说:从所求三宝的成就上讲,有希求自相续真实成就佛宝的果皈依,有希求自相续成就法宝的果皈依,有希求自相续成就僧宝的果皈依。《圣雄长者请问经》中说:“皈依佛即欲得佛果,皈依法即欲得正法,皈依僧即欲得僧位”。这就是从果皈依上讲的。
此中又可以分暂时和究竟两种,比如我希求开悟见性,这就是希求暂时大乘僧宝的成就,我希求现前真实道谛,就是希求暂时的法宝成就,我希求现前正等觉,就是希求究竟的佛宝成就。但是最究竟的成就,即是三宝无二一体的本性。只不过从不同的反体安立佛法僧,实际上是三宝总集的自性。
对于以上的内容,大恩上师在《直指心性注疏》中以窍诀的方式开示:思维将吾等一切众生皆安置于三宝总集之性,圆满正等觉之位,此乃果皈依;思维为得彼果,以佛为导师,以法为圣道,以僧为道友而修持甚深正法,此乃因皈依。此处果主要为佛,因佛果是究竟所得之故,因皈依主是法,因其乃为道之本体故。
4、因皈依和果皈依的必要性:
首先因皈依的必要:这里以比喻说明,比如欲从贫穷中得到解脱的商人,如果没有能引导的商主,也没有坚固的航船,没有志同道合的同伴,就不可能到达宝洲取宝,也就没有办法脱贫至富。商主、航船、同伴是令他顺利到达宝洲的助缘,此三缺一不可。假设没有商主,就不知道前往的路线和航行的方法,若没有航船的运载也不可能到达彼岸,若于途中遭受风浪等违缘以及各种需要处理的事务,都须要同伴道友的帮助,需要共同的力量来完成这一脱贫至富的大业。同样,要遣除生死的贫穷,趋向解脱的宝洲,也要有上师与道友等根本助缘,否则不可能从生死苦海中获得解脱,所以在入道的开始,就需要发誓作三种承诺:a、承诺佛是我的导师;b、承诺佛法是我所修之道;c、承诺佛弟子是我在菩提道中生死相伴的道友,这就是因的三种皈依。只要这样依止三宝,才可以从怖畏中获得解脱。
复次果皈依的必要:比如商人虽然正在渡越大海,但在没有到达宝洲之前,仍然不会遣除贫穷,所以对商人来说必须不能放弃取宝的心愿,哪怕遇到再大的风浪,再遥远的海路,旅途中无论有多么的艰辛困苦,也不能放弃这一心愿,如果中间遇到一些违缘时,心生怯弱就想如此这般辛苦,还是放弃为好,这样心生怯弱者,终究没有办法取得如意宝。与此相同,若没有果的皈依,也不可能从怖畏中获得解脱。所谓的果皈依,如前所说,是为果而立下的誓愿,也就是说我发誓一定要成就无上菩提,我不求什么人天果位,也不求小乘的阿罗汉果,也不以暂时的学道果为满足,我唯一志求无上菩提,我的心就是皈依无上佛道,就算别人要杀我,我也不会舍弃如此誓愿,就算今生不成就,下一世我仍然要求证无上菩提,这就是果皈依的修法,是一种无悔的决心,是一种坚定的誓愿。
那么本论在讲前三金刚处时,讲的是哪一种皈依呢?着重是讲果皈依和自皈依,附带也讲到了因皈依和他皈依。为什么着重是讲果皈依和自皈依?这就要依据本论的颂词来表明:“真如有垢及无垢,无垢佛德佛事业,从此生起三宝善”。是从有垢真如——如来藏、无垢菩提、功德、事业来生起佛法僧三宝之果功德这一角度来讲的,所以这里所说的皈依,是果皈依。遍知多罗瓦也把前面的内容判为“广说所得三宝的支分”。
接下来再看该颂的意义:是以如来藏作为近取因,他相续所摄的菩提功德、事业作助缘。如是所生起的三宝善,是他相续所摄还是自相续所摄呢?当然是自相续所摄。比如种子是近取因,经过阳光的照射、雨露的滋润自然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此开花结果就是种子自相续所摄,所以是自皈依。再回头看一下上述大乘殊胜三宝的体相。此《宝性论》各以八种功德,来赞叹佛法僧三宝,当知这并非与你无有关系的远事,而是在你的心相续中将来会显露出来的功德。无论是讲僧宝的无为法、任运自成、各别自证,还是讲智悲力圆满等,都是一味地表明当来要成就自性佛宝,绝对不是要在外面去找一个有相佛。喜金刚说:“一切世间界,不得余处佛,心性圆正觉”。《时轮金刚略续》中也说:“若人心清净,彼者成佛王,何须余正觉”。同样法宝所讲的不可思议、不二、无分别、清净、显现、对治,没有一个不是从自心上讲的,没有一样不是自心成就的功德。再来,僧宝的如所有智之无著,尽所有智之无碍均亦复如是。这些功德合起来说,就是心之自性如来藏远离客尘时开始分分显露的清净光明。在抉择三宝体相时,唯一是在抉择此如来藏显露的功德,所以就不讲小乘所许的三宝,也就是说不是讲教法,也不是讲地前的相似道,唯一是讲最殊胜的了义道。
(六祖开示:“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 《宝性论》第18课
- 《宝性论》第20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