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稿为初打内容,未经仔细校对,强烈建议结合音频阅读】
我们接着禅七的课程来继续学习、交流。昨天基本上把佛家哲学、佛家对世界的看法及本质是什么,用比较深的方式跟大家讲了一下。我认为自己讲的方式很浅显,课后很多人反映听不懂,搞得我沮丧不已。我觉得已经讲得非常普通了,而且尽量避免术语、避免复杂的逻辑,但还是不行。
为什么呢?大部分师兄还是没有长期闻思和深入闻思,这好像在怪责别人,实际上,可能是我在认知上有问题,根本不清楚大家对这些问题的了解程度。我认为大家应该知道的基本内容,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我认为大家不会知道的东西,很多师兄可能早就学过了。有些人说听不懂;有些人说还可以,听得懂。不管听不听得懂,由于时间的限制,我们总不能一直这么讲下去。
我们还有《修心七要》、《胜道宝鬘论》,以及其他的一些经典、论典要交流,比如《净土》,还有《真实名经》、《普贤行愿品》、《药师经》等等。答应了这么多的经典,我都怀疑自己到底有没有时间能够全部交流完毕,说不定哪天,两眼一闭、双腿一伸就没了。
不管怎么样,没那么多的时间把话题进行延伸和扩展,只能这样讲下去,希望大家将就一下。但是,估计今天也讲不完,因为我准备了四五个公案,还有两三个大圆满的修行故事,就公案和故事都要交流两堂课,所以,我估计下个礼拜的课,你们都要听故事了。
讲这些故事,不是纯粹为了好玩,而是故事里面体现了很多见解、见地,让我们看到前辈们、圣贤们、过去的修行人是怎么修行的,所以,我还是决定要把这些都讲完。禅宗的故事,我已经多次跟一起学习很久的师兄们讲过,但还是有很多新师兄没听过,老师兄再听第二遍的感受会不一样的。
同样一句话,经过一段时间的闻思跟修行,说不定又会不一样。佛家的见地,一句话就说完了,但要真明白是不容易的,那要反复说,还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说,有时候从见解去说,有时候从修行去说,有时候从境界去说,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身心逐渐契入法性、走向解脱。并非听了点概念就完了,或者像知识一样,知道一加一等于二就不用再讲了。
昨天讲了五大因,即中观学派用的一些分析方法。实际上中观的内容有很多,大家可以看《中观根本慧论》、《中观庄严论》、《入中论》、《现观庄严论》,数不胜数,但用的分析方法就这五个。应成派也叫驳论派,并不是分析的方法,而是来抓你的毛病,这个以后有机会再讲。真正建立的方法,还是共同五大因(金刚屑因、有无生因、破四句生因、离一多因、大缘起因),所谓的“因”即分析的方法,世界不管是精神还是物质的,都被分析为没有本质,没有本质就称为空性。
所有的现象没有本质就称为“空性”,所以“色即是空”,那“空即是色”是什么意思?“空”不是除身心之外再去找的另外一个东西,它就是身心的本体,可以通过法性定的方式让自心领略自心——自明。
没有法性定的时候,会展现很多种情况,一种是凡夫的情况——六道;一种是没有凡夫的二元执着、实相跟现象一致的、殊胜的、清净的展现——净土,以及佛的境界;完全不展现,只是空的自体展现的时候,只能在法性定里面,或者在佛的境界里面。所以,不可能像凡夫看到色一样,或以二元对立的方式去看到空,空一定要体现为色。
有人说:“在法性定里就没有体现为色。”那时候叫自明,也可以说体现出明空双运的光明为色,也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二转法轮般若智慧就是佛家哲学的最终宗旨——归结起来就是这个,再也没有其它什么了。
“色即是空”,所有的显现没有本质——没有本质,不是没有;没有本质,又显现了,而且显现的东西都是变化的,那不会是本质,只是本质的相,一刹那都不住。虽然刹那不住,总有个东西显现它吧,这个现象就是空性,或者是能够产生它的力量、知觉、明力,那就是本质。那怎么去找到这种知觉跟明力呢?等一下会讲“知”有多大、多深的意义,不是一知就找到了,没那么简单的。
在明了的时候,必须是能所双亡、非二元对立的状态,没有能认知、所认知,但要清醒地知道有这个东西,就是心性自己明白自己。换一种说法,心在明了自己的时候,是没有人我和法我的——心性本来就没有人我和法我,心在明了自我的时候,会知道我们是怎么错误地执着人我和法我的。
通过知道没有人我和法我,知道了自己是怎么样的。而不是找到一个东西叫“没有人我、没有法我”——人我、法我本来就没有,那是执着出来的。大圆满明了以后会说:“本来就是空性、一切都是解脱。”这要明了什么是人我执、法我执以后才可以,所以,明白没有人我执、没有法我执的“心”,也就是心对自己的明了就是开悟,那就是世界的本质。
很多人问轮回是怎么开始的,按照中观的说法,根本就没有真实的轮回,轮回就是一种误会。本来没有时间,都是幻象,根本基点就是没有时间、没有变化的法性,而且永远如此。它不生不灭,没有实体不存在变化,但是又有明的能力。无明依据明的能力产生二元对立,从而产生很多幻象,但在明本体的角度里,从来不认为幻象是真实的。所以,处在光明的本体层面,不会认为有轮回出现,在胜义的层面根本没有轮回,轮回全都是幻影,只要把心的明力从幻影里面出来,回到自己的位置上,轮回就消失了。
这是从胜义的层面去说幻觉就是轮回,很多人听不懂,要用逻辑的方法去分析一下,这样也可以,但讲起来有点费力,因为里面牵涉到很多名词和逻辑方式,你又没学过,想简简单单听两句就明白,这是很难的。而听得懂的人,很多是学过中观、唯识很长时间的。社会上的人吃快食面吃惯了,总想听到一两句话,就能明白为什么有轮回、为什么有解脱——Who are you?You are who?你是哪个新鲜萝卜皮啊?如果真有那么容易明白,世界上还会有人不信佛法吗?活了一辈子,连自己是什么货色都搞不清楚,自己的女朋友也搞不清楚,两个经常闹矛盾,想听到一两句话就一下明白,显然不可能。
我的意思是,如果真想明白,你一定要好好去思考、学习,不要期望两三句话就能马上说清楚,没这么便宜的事。从古到今多少大德啊?佛陀、成就者成堆,他们说了很多精彩的话,福报好的人一看,觉得精彩绝伦,马上就相信有轮回。反而有很多所谓的大学生、博士生、教授,他们就是不信,最出名的有一位叫季羡林,他长期研究佛法的历史、佛法的发展,还研究出了吐火罗文,即使是这样,他还是不信佛法。所以,期望通过一堂课或几句逻辑的推演,就能说清楚轮回,显然是不行的。
如果闻思到一定程度,一听就知道是的,因为人类所有的逻辑都需要基础,即使是纯粹的数理逻辑(计算机语言)——0跟1,也是有基础的,基础就是0跟1的差别——没有0跟1的差别,那是解脱,即没有什么变化了,也可以随便变化。
所以,计算机是没办法跟佛陀打架的,现在的最高围棋手都无法跟计算机阿尔法狗下了,那佛陀跟计算机下棋,谁能赢呢?计算机无法下赢佛陀的,因为计算机的本质就是佛陀。如果佛陀化现出一个人,计算机是没法跟他下的,就算再厉害的计算机,后来的结果CPU会被烧掉。因为佛陀是不动脑筋的,而是看着你动脑筋,你怎么想他都知道,这怎么下呢?没法下的,就是自己跟自己下。所以,所有的计算机跟佛陀下棋,不是要下很久才爆,而是一作棋就爆了,想得通吗?肯定想不通,为什么呢?因为在佛陀那里没有时间,还没开始就知道了所有的演算,而计算机的演算是需要时间的,不停地运动,所以还没下就爆了。
有人说:“请个法王比试一下?”你要看到像佛陀那样的法王,那你就是个法王了。我们称某某仁波切为佛,那是从本质上看,缘起上要遇到遍知的佛陀,你必须具备认知遍知佛陀的功德或者因缘。
有人说:“这样的话,我们就没办法检验佛陀无边无际的能力和智慧了?”当然了,不是佛教在回避这些,理论就是如此。而且理论跟实证都能把这个问题完美解决,如果随时随地能够见到三十二相的佛陀,这个世界是不会有轮回的。地狱众生如果能够见到三十二相的佛陀,立即就从地狱里面出来。但见不到的,实际上又见到了,为什么呢?因为他自己的心就是佛陀,却见不到。
如果见到了三十二相的佛陀,一定是你的心有巨大的福报和能力;既然你都有能力和福报呈现出三十二相的佛陀了,后面的事情就不用说了。所以,能在2500年前见到乔达摩·悉达多的人,再差也有三成。这些都是通过佛教的理论来的,并非是掩饰自己的不足而东说西说。如果详细研究和思考佛说的理论,就会发现确实如此,但我们现在是见不到三十二相的佛陀。
有人问:“佛陀为什么不慈悲显现一下三十二相呢?为了大家相信,干脆显现一下神通,在纽约或武汉的空中显出佛像,手一伸出来,念着“嘛玛呢呗咪吽”,肺炎全好了——这样的话,你看世界的人还信不信佛?原子弹、互相的仇恨瞬间消失。事实上是不行的,如果真是这样,世上就不会有轮回,也不会有佛法。
实际上不是佛陀显不出来,而是你看不到,因为所有的境相都是我们的心识自己显现出来的,我们要能显现出这些才行。修行到一定时候,看到遍地都是佛陀,比如修托噶的人,那些人就不存在肺炎的问题了。大家要去理解这些,我不是在胡说八道。
言回正题,其实,从中观就可以断定有轮回了。如果深刻地理解到空性,就能知道轮回是怎么回事。轮回就是二元对立,即使是刹土也是轮回;没有二元对立,世界就是解脱。
大家很难理解,怎么办呢?换一种推断方式,为什么会有轮回?首先,看到人的生命或动物的生命一刹那、一刹那在过(说六道已经承认轮回了,我们看不到其他的四道,只能看到人道和畜生道,有些人晚上时运低,可能可以贞子等恶鬼道众生,但这个不算数,因为得不到共同承认),然后会死,死了再也看不到他在说话,身体会慢慢腐烂或者烧掉。不承认轮回的一般人,认为一生就是如此。
现在换成中观的哲学,要找现象的来源是什么?不管怎么样,得有个来源嘛,以前认为来源是物质,现在物质被中观哲学分空了,来源就不是物质了。也就是说,物质在动,生命在一天天在变化、在死亡,总有个来源吧?现在来源不是物质,也不是上帝,那是什么?
通过排除法,来源只能是心的运动,还有其他什么东西吗?有人说:“生命来于大自然、造化。”其实都是物质,是不确定的东西。或者是莫名其妙的物质里隐藏着的神,什么盘古开天地等等,都是鬼扯!我们能够确定世界的来源,只有物质或精神(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还有其他什么吗?能不能够提出来?牛顿说的第一推动力?其他宗教说的上帝?到底是什么让世界呈现出来?没有!
而我们现在能够确定的、肯定的就是心在感受世界;感受到我的身体,感受到外面的山河大地以及其他的生命,我只用我的感受证明它的存在,这就是迪卡尔说的“我思故我在”。也有点儿像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但贝克莱找不到主观的根本在哪里,就说造成这一切的还是上帝。比如回头看不到背后的东西,背后的东西就交给了上帝——物质已经被否定了,不要再说是物质了,离一多因已经分没了。也就是说,现象的本质来源不会是物质,也不是上帝,那就是我心感受到的非物质幻象。如果学中观就要承认这一点,所以,必须学过中观才能说得通轮回,否则就是非理性的学说,强行说有轮回。
理性说现象不是物质的,但现象又在开展,那现象从哪里来?必须通过你的感受证实有现象,是不是?那这一生的最初现象从哪里来的?有人说:“我都记不起三岁以前的事,我的记忆是从三岁有一次给我妈打了一顿开始的。”不是的,你生下来就知道吃奶、哇哇哭,只是不记得了。
你一定有第一个念头,第一个缘起的心是你生命的开始,难道你三岁才一下醒过来啊?缘起的心一定要靠前面的念头来,不可能“砰”一下无因生出来的。大家想得通吗?出生的时候,第一个念头一定是由前面的一个念头带动的。
有人说:“不是的,那个念头是因为我妈的卵子跟我爸精子一接触,就有了念头。“这就是错误的唯物主义观点,误认为物质的运动产生了思想。事实并非如此,你的念头一直在,你妈的卵子跟你爸的精子是产生执着出发点的因缘,依据它而产生身体。但是,能够感受生命的第一个念头,一定有更前面的念头,在你这个身体还没完全诞生之前(精子跟卵子还没有遇到之前),否则你就是凭空出现念头。
如果不是凭空出现念头,这一生的第一个念头的前面那个念头,从哪里来?必须是你前一生的最后一个念头,不然心会凭空出生,突然就有了念头。缘起的念头不可能没有前因,首先要承认物质不是实有的。如果承认世界是由物质来的,那就如唯物主义一样,精神是物质运动冒出来的。
只要理论上稍稍明白就行了,实际感受的话就要修行。修到开悟的时候,就会明白是真的,因为你知道精神的实质是什么了,知道它是不灭的。缘起心有起有灭,本质心是不生不灭的——正因为本质心不生不灭,二元对立就会永远下去,轮回始终不结束。所谓的轮回结束,就是二元分别心回到本质心(不生不灭的心)里面就消失了,犹如波涛回归大海,也称为“觉性之海”。
有人问:“第一个念头是从哪里来的?”既然这一生的第一个念头是由上一生的最后一个念头来的,那还有上上上世……走到后来,永远都要去追第一个念头。那第一个念头是从哪里来的呢?从分别心来的,分别心来源于本质心,本质心是没有时间的,所以没有第一个。能听得懂这个逻辑吗?
一般想不通,认为总会有个第一——事实上从来都没有分别,不分别的本质心跟分别的缘起心,其实是一个东西,从来都没有第一因,一直都这样子。只不过心的认知点,由于分别就造成了局限,感觉到运动,就觉得有地狱、有时间……其实从来都没有变过,我们永远都是佛。产生的身体,感觉到过去跟未来,永远都在当下。甚至去想明天或者回忆过去,在觉知的层面上都是当下。比如想当年,回忆的同时是不是当下啊?比如计划明天去干什么事,是不是还是在当下?只有遣余才有过去跟未来(这是因明的说法),其实你永远都是现在,有什么时间啊?没有第一因,这想得通吗?
事实上真的没有第一因,由于缘起认知力会断,比如现在是人的身体在认知,下一世有可能是另外一种身体认知,所以中间会断。断了就记不得前世了,因为缘起记忆需要大脑,死亡以后大脑就没有了,这会让你记不起来,就误认为没有前一世。比如一个小活佛,把他前一世的影片播放给他看,但是他记不起来了,就会认为那是另外一个人;相反,如果记得来了,就不会这么认为,他会知道自己只是换了一个样子而已,我还是我。
“我”是什么呢?身体换了,说明身体不能代表“我”。那“我”是什么呢?是什么在指导上一世的身体和这一世的身体呢?虽然找不到“我”,但会执着“我”——把认知体、认知能力当成了“我”,这种执就会造成能认知的“我”,以及所认知的外境。能认知的“我”的认知力就是光明,被认知的也是光明的一种显现,全都是一个东西。
虽然那个东西找不到本体,但当下正在呈现、当下正在认知。但我们把它造成了能认知和所认知,还觉得这是很固化的物理现象——我在地球上行走,我爱、我恨、我生存……这些都是轮回的感受,其实感受的一切都是一场梦,如果梦一消失,那会怎么样呢?
人找不到实有的“我”,但人会执着这个操作者为“我”。实际上认知者、操作者、承受者是没有的,唯识把阿赖耶识的见分误认为是“我”(阿赖耶识的见分就是显现能力和认知能力)。但是,阿赖耶识的见分能力,是非我的,不具备我们认为的那种“我”的功能——独立、唯一、不变。
那么,我们认为的人我是怎样的呢?我就是我,羊子不跟狗搭伙,我的世界我作主……我们认为的“我”一定就是一个,认知者、承担者、主宰者。我的主宰在一定程度要得到保护,叫人权、自由——认为有这么一个能动者。实际上,阿赖耶识的见分不是主宰者、能动者,全都是因缘而显的,相续中的各种势力堆集起来,显现出你是个胖子,怎么减肥都不行。比如我,肚子就那么大,迫不得已穿背带裤——是我在作主,还是我的胖肚子在作主啊?
心执着“我”,要保护我的一些要求,就开始去作主。为了产生好的感受,就开始某些行为,至于行为做出的决定,被认为是“我”决定的。如果深层次的分析起来,没有“我”在决定,是因为执我造成了爱我。什么叫“爱我”呢?爱我才能让心得到快乐,其实是贪乐;然后心才开始各种行为,要去找饭吃、泡妞、撩小鲜肉,轮回就有声有色地开展了。
其实,中间没有一个“我”,但你会执“我”,因为执我的时候,才能让心感受到乐。相反,为了保护“我”,所以害怕苦,才会有嗔恨,那是因为执“我”造成的。本来没有“我”,而强执“我”,那就是无明。
这些能听得懂吗?已经讲过好多遍了,我不想再讲了,你们可以去看我以前讲的录音或文字。能听得懂的人,如果再不去修行解脱的话,怎么办?拖出去人道毁灭(开玩笑!)
轮回是怎么回事呢?本质心从来不生不灭,而且就是有认知力,这就是世界的本质。你不要问本质是怎么来的,它本来如此。那要怎么证实呢?你进去了就证实了,会发现那个东西不生不灭、不会毁,不可能有其他东西造它,因为它是空性、非因缘,造的话必须要有因缘,而它没有因,它就是老大——这就是开悟,即找到了世界的本质、找到了世界的来源、找到了念佛是谁。
所以,佛教这套哲学是可以证实的。弃绝二元、能所双亡、当下即是、无需多求,轮回的真理大概就是如此。首先,通过中观的学习,承认物质不是实有的。然后,你的第一念心(缘起心),一定有前面的东西,不可能突然冒出来,否则就成了无因生。由此看来,一定要有前世的最后一念心,而最这一念心的消失不可能是完全没有,不然就是断灭,所以,一定会有下一世的心。
缘起的心一定依据不生不灭的心——大家不要把“不生不灭的心”想成一个死的东西,不然很易犯下一个错误,就像有帮学唯识的人,认为如来藏是不动的,结果却说它可以幻现出世界。显然,这把如来藏弄成了一个东西,但如来藏不是一个东西,就是一种找不到本体的明。找不到本体,就说明不用生,这个世界的本质就是“那个”,但你认不清楚,就会利用明去进行认知;一认知,二元分立就出来了;一出来,就要执着能认知——执着能认知,就变成人我执;执着所认知,就变成法我执。
所以,二元对立一消亡,那就是解脱。而且本性永远不会走的,因为轮回心要靠本质心。有人问:“轮回的原因是什么?”你看就告诉他:轮回心就是依靠心的本质光明。因为我们的心体会不到本质光明,对立就开始了。
以上就从哲学的角度讲述了为什么会有轮回,其实,中观是不承认有真正的轮回,轮回是一种幻相。心有明知的能力,明知的能力形成二元对立,就有了轮回。但是,无论怎样对立,本质都是空性。
站在空性的角度,从来就没有轮回,都是一些梦而已。站在普通人实有的角度,虽然概念里认知这些都是幻相,但执着却不认,不信的话,你捏一下自己的脸、咬一下自己的舌头,看会不会疼?疼也是空性的,但是你不愿意。而且你有很多的不由自主,由于心执我,就会导致二元对立。二元对立就会导致能认知有偏颇、有执着,认知力受局限,痛苦就来了无无可奈何,什么都不知道,看不清楚因缘。
我执本身就是一种痛苦,他会紧张,紧张以后就会形成一些坚固的执着对境,当这些执着的对境一损坏,心就受不了。实际上是对执着的一种破坏,比如用刀划你的手,你会感觉痛,那是因为破坏执着的时候心会痛苦,心已经习惯了手就应该那样子。
所以,中观应成派里就要破坏外境,因为手就是你的执着。但是,最开始的时候不能如此,比如“手是我的执着,就把它砍了”,显然是不行的。你得先允许手在,但心要消除对它的执着,就变成了“手背以手背在,手背上的实有空”,换成柱子也是一样的,这是修行过程中一种无可奈何的说法。但是,进入本体的时候,手背也会消失的,根本都没有手背。
由于进入过本体,出来以后会对手背的梦幻性会重很多。那初地菩萨重到什么样的程度呢?用刀去戳他的身体,根本不当一回事,所以,初地菩萨抛弃自己的身体,可以像抛菜叶一样,说明执着已经很轻了。但我们现在还很重,还要慢慢去观修。如果当下能够进入法性定,那随便怎么戳你的身体。当然,如果你的身体戳烂了,就可能回不来,由于你已经解脱了,这时可以另外找一个身体或者去刹土。身体坏了,就说明你跟这期众生的缘断了,因为他们要靠身体的缘来跟你们发生勾结,即制造共业。
那怎么证明轮回呢?把它分空,分空以后,去找这一世的第一个念头从哪里来?一定要从前世来,凭空生起是不可能的,任何一个哲学家、科学家都不会承认。如果你硬要强词夺理,那也没办法。但在这个事情上,强词夺理是不行的,而要讲理。以上就是轮回的证明。
在轮回中,最重要的是时空,如前所说,本质心是没有时间的。在没有认清楚本质心的时候,本质心就体现为缘起心,轮回就是本质心,别无其他了。但是会有不同的变化,我们对变化的衡量就成了时间。事实上没有一个真正的时间,让你把“时间”拿给我,你也只能拿个钟、拿个表、拿个沙漏给我,还能拿什么?日月都拿不过来,把你关到密不透光的洞里,日月的时间对你来说已经不行了,你的时间就变成你的分别念。可以尝试把你关上三天,你会觉得好像关了三个月,出来以后,一定会问:“哎呀,我过了几天啊?”
有人会根据自己的感受,虽然看不到光,但身体可以感受到,比如太阳正当午的时候,左边的胃开始热,根据这样的分别念来衡量时间,这也是一种衡量的方式。如果让阿罗汉入定,让他的心排开所有的衡量方式,一坐很长时间,根本不出定,因为相续中没有逼迫他活动的力量了(阿罗汉没有人我执了,所以可以坐很长的时间。)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动呢?因为我们的相续形成了身体,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需求。会孤独,一定要找朋友说话;坐久了,屁股会疼,由不得你不动。你说你不努力,你以为自己是阿罗汉啊?你必须要努力,当你小便憋急了,就要努力地走向厕所,没有办法不动,因为我们相续中有很多逼着我们去动的力量,称之为“业”。当我们的心透彻地透过这些业,即消了业以后,就真的可以不动了、回到本质上去了。所有驱使我们能够去分别的力量全消失,就成了佛陀。由于心没有我执在那里,像根柱子一样把我们的认知力套死,一下散开出去就成了遍知(“散开”这个词都错了,连散开都没有,这是感受性的东西,语言好难言说。)
时间只是分别心的一种衡量,空间呢?物质用中观分光以后,什么都没有,心的本体就像虚空一样——像虚空但不是虚空,眼睛看到的虚空,是不具备精神性的;用气脉修出的虚空,也不具备精神性。只有最根本的觉知,大的没有大、小的没有小,叫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而且具备精神性,本身就是无大无小的东西,所以会因为我们的执着而展现出不同的空间。因眼识的执着,看到广阔的天空,鸟儿自在地飞行;因意识的执着,可以展现出梦一样的空间;因殊胜业的执着(气脉的执着),可以展现出刹土。
空间的对比也是没有大小的,如果真的知道空间没有大小,就会真的像米拉日巴尊者一样,可以进入牛角里躲雨,而且你不用变小,牛角也不用变大,因为空间都是心执着出来的。这让人难以理解,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所有的思考全基于二元对立和习惯性的控制之下,如胡塞尔说的:我们所有的思维都有意向性。
意向性的对象并不是我们意向的事物,我们都认为自己很客观,事实上不可能,什么叫做“客观”啊?你永远都是主观,看要从你的方向看、听要从你的方向来听,看和听的时候,潜在意识已经在开始判断了。比如我看到一肥女就觉得好丑,而你一看,便觉得一肥遮百丑;我看到一椎子脸的女生,觉得无比妖娆,而你一看,便觉得蛇精脸……意识里有好坏、是非的判断,反过头去影响美丑的判断,甚至到厉害的时候,业力的呈现连形状、作用都会变。比如水,我们一看就是水(水是一种业力),修证到天人的时候,水就变了,就不是你看到的样子了。
所以,空间也是心的展现,由于心本来就无形无相,也没有大小之分,从而空间也可以交错进行。大家千万不要认为那是物理学的这样空间、那样空间,物理学是扯淡的。电影里面画一个圈,就可以到另外一个空间去了,这可以帮助你想象,比如《银河护卫队》,有人正要打他的时候,就画一个圈跳到里面,随之就消失了。这似乎挺好想象的,搞神通的也会这样,一下就切断某些因缘就看不到了。
如果神通力(禅定力)能够遏制身体的展现,就能做到这样子。比如你的身体在我的眼里展现,需要你的增上缘,把增上缘取消了,我的眼识里面就没有你的增上缘,所以就看不到了。其实,任何一个缘消灭了都会看不到,比如把灯光一撤,你也看不到。
所以,空间也是心的展现。任何一门哲学,都要说清楚时空是怎么回事?唯识说时间、空间叫心不相应行法,什么叫“心不相应行法”呢?不是一个有本体的东西,是心的一种捏造。时间附和了物质跟心识,有前五识的对境和意识对前五识对境捏造的时间,没有客观的时间。这是对时空的逻辑。
我们为什么会有人我执?其实人我是不成立的,因为我们的心有二元对立,就把能认这一部分认为为主体,就成了人我执。而且认为人我的一些适当的行为,可以让我们的心快乐,就成了贪;适当的行为,可以避开主体的痛苦,就成了嗔。从而,贪嗔会有各种各样的行为,围绕执着的对境就去了。执着的对境又找不到,但还是要这么去,说明执会发生的(不能说执存在,因为执也找不到是什么,但会发生),发生就会造成虚假的根据地——身体。
我们的认知好像从身体开始的,其实身体消灭了,心又会找另外的根据地。身体最多像司令部,你的世界永远都是你的世界,不用说推开窗门看朕为你打下的江山——江山永远都是你的,你也没办法给他。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江山、自己的展现,但会有交汇的地方,叫共业。
人所有的行为,要么就是爱我,爱我执体现为贪嗔,从而产生动机、产生各种各样行为;要么就是消灭我,因为佛教徙听说我执不好。不管是爱我也好、消灭我也好,都是因为“我”。如果“我”没有了,他既不会爱我,也不会消灭我,那就叫“涅槃”——我执熄灭,动机就没有了。大圆满为什么没有希忧?因为心在无执的法性、觉性里面,是不承认我的(说“法性、觉性”,好像又说成了一个东西了,心就简单呈现为无我觉性,所以没有喜忧,选择消失。)
阿罗汉没有动机,但是还有世间,只能沉到定里去了。而佛陀也没有人我,那他怎么会度众呢?佛陀是不度众的,佛陀的化身跟报身才会度众,化身和报身是因为其他众生的分别念而来的。法身是不度众的,法身根本不承认有其他的众生,甚至不承认有佛,所以叫“无佛无众生”。
处在凡夫的分别念角度,就会那就是佛,实际上就是唯一觉性,而觉性不度众的。因为众生有分别念,就会幻现出来化身,而菩萨还没完美地掌握全体的法性,所以幻现出报身。这全是因为福报而来,如果你在念南无阿弥陀佛,你就是南无阿弥陀佛;你在观修药师佛,你就是药师佛……真实佛陀的法身,是没有度众的念头,这是最究竟的说法。
还有比较次一点的说法,佛陀因为以前的大悲心,造成习惯的度众势力。实际上,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真正究竟的法身是不度众的,根本没有众生好度。但是,有报身和化身就有二元分别,这样就可以度众了。那么,只能是菩萨和众生才有二元分别,而菩萨和众生的本质就是佛陀,唤醒自己的本质,在这个过程中,就可能出现化身,或者出现报身,然后就来度你。所以佛陀不度众,但是佛陀度众绝对圆满。所以,佛陀没有度众的分别念,请记住,这就是我们的哲学理论。
有人问:“因果报应是怎么回事?”太简单了,所有的造作都跟认知体有关,如果没有认知体,怎么造作啊?认知体就是我们所执着的“我”,实际上都是心在动,但你会认为是“我”在动。这种二元对立把人我的认知点局限了(我执会局限认知),比如人的认知点只局限在思维和五根(眼、耳、鼻、舌、身),不可能回到完美觉性那样遍知。
以“我”为认知有几个特点:
一、会受限: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所以有了未来;也不知道过去发生什么,所以思维中觉得有过去。
二、有变化(二元对立会产生变化),所有的变化都是依据“我”而出来,所以就有保护我、爱护我以及毁坏我的行为(说白了,修行就是毁坏我,爱我要倒霉的,如果修行要去找上师爱护我——有病!上师爱护你——更有病!你妈才会爱护你,所以你妈是造成轮回的根本原因,这是玩笑话,今天是母亲节,我们要爱我们的妈!)
总之,无论做什么都跟“我”发生关系,心都联系了“我”(执我的心识),那种心就叫阿赖耶识;如果离开了我,没有我执的那种心,就不叫阿赖耶识,而叫阿陀那识,这两种心识的区分点在于对法执的不明白。
有“我”的心叫阿赖耶识,所有发生的因缘、造作的中心点都是执“我”。其实,“我”是不成立的,都因我执造成的,在心里自己种下什么,就一定呈现什么,不可能有无因生,这就是所谓的因果报应。放狗屎就出臭气,摘一朵花就现香气,而且现香气一定要由你执的那个“我”来承受,因为你是以“我”的方式发出去的,这两个是共业,也就是说,执“我”也是一种业,这叫自作自受。
所以,一定有因果报应,只不过因果的发展你无法看到,因为程序太大了。因果报应也叫“异熟”,各种心识的因缘聚合才能够显现出来。有些因果会马上显发出来,比如对着墙,一拳打下去,那种痛就直接显现出来了;有些不会马上显发,比如你打别人一拳,虽然那种痛不会马上在你的身上显现出来,但这个痛所产生的心识跟你的我执紧密相连,因为是你造作出来的,所以会完美地存在你的阿赖耶识,而阿赖耶识的仓库没有体、没有形状,但会永远给你记住的。所以,当他的心识跟你们的共业再次产生交集的时候,那个痛一定会在你的心里面呈现,这是无法逃避的事。
但是,它又不会简单地呈现,比如你打别人一拳,下一次你所呈现的痛,不一定是用拳头来打你,会加上其他的因缘,比如有时会加上他的仇恨,甚至加上有人递了一把刀给他。或者下世他变成了狗,就可能上来咬你一口。如果有一天你修了金刚萨埵忏悔,把你跟他联系的缘,依靠另外一种方式淡化了,下一世就可能不咬你一口,只舔了你一口。
因果报应需要很多因缘汇聚起来,才显现出一个行为所导致的后果,这种以异时、异地、异类的方式而成熟的果叫“异熟果”。换一个时间成熟,不是当下成熟叫异时;异地就是成熟之地变了,比如下一世整个地方、空间都变了;异类就是换一种方式来成熟。所以,没办法不因果报应的,只是因果报应的发展太深邃、太庞大了。
“我执”把我们的认知力局限得很惨,导致我们看不清楚,很多人想通过科学知道更多的因缘,但是探求因缘的方向又变成物质。虽然在物质的因缘、因果上,科学了解得还是有点可以,所以我现在说话,你们隔着海洋都能听到。其实你们用的是天耳通,我用的是千里传音,我千里传音这种识跟你们的天耳通结合起来,就是我跟大家的共业。
——网上师兄问:“阿赖耶识和觉性什么关系?”
阿赖耶识的本质就是觉性,觉性被二元分裂,能分裂的“能”就是我执——末那识(心无明地认为有一个认知,那个就是末那识);这种强行认知,所有的分别造作都跟“我”连在一起,而且分别的势力永远存在我的心中,这种识就叫阿赖耶识。不管怎么分裂,觉性就是那个东西。(觉性就是佛陀,阿赖耶识就是“不争气”的佛陀,事实上,凡夫都是佛来的。)
总之,我们所造作的因,除非是马上报,要是没有马上报,等它再报的时候,就会很惨。比如伤害了其他的众生,一定会助缘出来,如果在中间加上讨厌、仇恨的助缘,下一世会更惨,这一世你杀他一次,他会杀你五百次;如果中间加上金刚萨埵忏悔的因素,你的业就会被减轻或被转化。
这种报应不是物物交换那么简单,比如你去社会上说:“世界是没有因果报应的,我们要以贪欲为好!”这句话所产生的报应是:个个都去贪,个个所造的贪业都跟你说的这句话有关系。所以,不要认为演员冠冕堂皇,其实他们造业挺可怕的(我说的是部分演员,特指那些搞诲淫、诲盗的)。如果你造了一把枪,这把枪杀的所有人都跟你有关系,这个业就成了共业。
反过来,每个人都去念佛、做善事、发善心,哪怕去挂经幡、造玛尼石、修擦擦,跟其他的众生产生因缘,都是在建立非常殊胜的共业,因为这个业跟解脱、觉性套在一起。这就是修行,慢慢把这些分别看透、消灭——看透就叫开悟,消灭就叫证悟,消灭完了就成佛。
昨天有人来问了一些问题,其实这些内容我以前都讲过,就在我以前上课的音频、文字里都能找到,只是散在各处。
——网上师兄问:“佛陀授记准不准?”
授记或者打卦,普通修行人乃至一些菩萨来打卦,都不能说是绝对准。为什么呢?因凡夫受二执(人我执和法我执)影响,认知力非常有限,可能明天会发生什么都不知道;初地菩萨可以知道前一百劫、后一百劫;有些修行人最多是头脑清晰一点或用的方法正确,比如圆光镜等等,但都不能百分之百的准确。当然,可以依靠某些方法让它准确,比如文殊打卦、刚才说的圆光镜,还有易经、八卦、术数等等来进行推断,但都不可能完全准确,只是帮助你认知。
佛陀却不需要这些,佛陀的遍照,任何时候都知道你是怎么回事,因为佛陀的授记是百分之百准的。但是,由于他慈悲,不仅仅是为了让你感觉到准,同时也有加持性授记。如果佛的授记只是为了让你觉得他很厉害,是没有用的。授记准或不准,是依凡夫的认知观点来看的。
我经常举例,佛陀授记你明天会撞车,然后你跑到山里不出来,结果就撞不了车,那佛陀是准还是不准呢?因为他跟你说了未来的事,对于不知未来的你,会去改变未来;改变了未来,那他说的话是准还是不准呢?所以,佛陀那里肯定是准的,但做加持性的授记时,你就会感觉到不准,目的也是为了不准。
佛陀的授记两种情况,上面说了一种加持性授记,另外一种是什么呢?普通凡夫或者一些菩萨,哪怕是菩萨的授记都不一定准的,比如初地菩萨,一百劫前发生的因缘,落到当下来问的话,也可能不一定准。因为认知要所有的因素齐全,就像数学一样,所有的参数全部用尽,结果才会准确。由于初地菩萨的认知受限制,还有俱生执,他能够观察到的因缘只能在一百劫之内。
如果某个人恰好在九十九劫做了某个事情,现在要爆发了,菩萨会知道怎么样,所以作出了授记。比如这个人在九十九劫之前杀了一个人,这一劫两个人的因缘一聚合,准备要爆发了,初地菩萨知道他将会被杀,甚至定中观察到一些类似的现象,其实,里面已经有虚幻的成分了。但在佛陀那里一观察,能更确切知道事情的发生,他可能真的会被杀,但是杀不死。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前世他救过那个人,恰好这个事情发生在一百劫以外(超过了九十九劫),两个因缘一平衡,最后就导致现在的结果。
从而可见,有些授记不一定会准,佛陀的一些授记是有加持性的,授记了以后,你就会往那方面努力。比如授记一个灾难,你就会避开,那么,这个灾难对你就不成立了,这就叫加持性,故意让这个授记不准。但是,佛陀早就知道这个授记会不准的,那问题就来了,到底佛陀的授记是准还是不准?所以,学佛不能只站在一个固定的观点去看,这在辩证法里叫形而上学——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看问题。所以,授记准不准应该这么去看。
整个佛教哲学就是这样的,一切都是空性的,因为分别产生了轮回。轮回主要是以心识的方式来展现,分别就成了识。确定了分别就是识,叫“了别”(识有自证的能力,所以叫“了别”——“了”是清清楚楚,肯定的意思;“别”是不同的意思)。
由于心产生了不同的认知,比如身体是身体、看到的房子是房子,房子有不同的颜色和不同的形状,以及各种各样的情绪……心能体会到很多不同,落到修行上,这叫对五蕴的察知——呈现的不同就叫分别,或者叫了别(识),不停地变化、不停地变化。
识分为八类:前五识(眼耳鼻舌身意)、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修行就从意识开始去学习、转变,其实,打坐很多时候是为了停止意识,让意识的直觉能力产生变化。比如明明有一些东西放在那里,你一定要认为它如梦如幻,这就是从意识开始;然后直觉它如梦如幻,这个“直觉”其实也是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意识(执我的能力)告诉我:我是假的、我是假的……然后就开始毁灭我,还有发菩提心、夺己等等,这就是“六七因上转”,“六”指意识。
如此下去,种子就会越来越没有执着,或者相对执着要轻一点,产生出一些圣境的变化,相应的状态就出来了,这就叫“五八果上圆”,指前五识和阿赖耶识里的种子也产生变化了。如果把我执的种子全消灭,阿赖耶识就没有了,在《八识规矩颂》里叫“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我这样的交流方式,对于不是长期一起沟通学习的人,听起来会很难受。那我咋办呢?由此可见,长期学习的重要性。)
我们去打坐、修四夺,其实就是在意识上下功夫。从唯识的修行方法来讲,开始要先去相(外境),因为相的执着是最吓人的,其中身体也属于相。
关于唯识的修行过程,有《五重唯识观》,下面来简单介绍一下。
第一,遣虚存实。空有相对,说明唯识之空的特点。空和有,好像是对立的东西,在修行的过程,要把“有”夺掉。“夺”是拿走的意思,唯识里面的“空”就是要拿走你——遣虚,把假的、不存在的东西拿了,把真实的东西留下。
第二,舍滥留纯。心境相对,破相分,让心力离开现象。比如夺境,去射身体、射对境,都是为了去执而已,否则它就放在那里,射它干嘛呢?
第三,摄末归本。体用相对,破有,指让念头归于本体,如耳根圆通。射了以后,觉得外境完全不真实、像梦的时候,就要回过头去看“心”到底是什么。体用相对,就是看心体,观心去执。
第四,隐劣显胜。王所相对,胜用破劣用,指留下善用,破除恶用;大用破小用,指各识归于阿赖耶识,如禅定。首先,要去掉不好的心的作用;其次,要回到心的最大的本体里面。最胜的心识就是阿赖耶识,明白了阿赖耶识,叫“明心”。
第五,遣相证性。事理相对,发现根本,不破不立。明了心还不对,还要知道心的本质——心的本质是觉性,叫见性(“明心见性”就这么来的。)
我想说明什么呢?佛教哲学是可以实现的。我说得非常简略,如果说得太复杂,就《五重唯识观》的所有名相以及逻辑关系都展开说清楚的话,起码要讲三堂课。而我们现在是补充禅七的课,下个礼拜还要补,本来说是九天,可能还要好几天。
整个修行的步骤就是这样的,《五重唯识观》也好,四夺也好,都是前期的一些修行。那后期修行是什么呢?走到后来,证悟得比较快的就是大圆满、禅宗或者大手印。大手印和禅宗有类似的地方,但也有区别,对于我们,只说大圆满就行了,不能说得太多。
还有禅宗、大圆满的修行方法是什么呢?它们的共同特点,就一下让你明白什么是觉性,都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层面上,有类似的地方,但进入的方式和过程是不一样的。禅宗以前是靠上师,很多人经过大量的闻思、学习以后,靠上师指引的一句话就可能明白了。从达摩开始,二祖、三祖、四祖、五祖、六祖,到后来的马祖道一,还有五家七派的前期(唐代),很多都是祖师禅(祖师禅就是直指心性,一说就明白了)。
到了后来,根器越来越不行了,就开始变成参话头、参公案,用的方式就是让心集中,完全透进去明白觉性。我们不要老是去看那些很狂妄、很狂放的禅者行为,其实,大部分禅和子们的行为是非常规范的,长年累月地参,比如虚云老和尚,从19岁开始,到56岁才开悟,中间的苦行让人敬佩。这就是禅宗。
大圆满的方式是什么?大圆满的方式也是依靠上师,但有一套系统的方法,归纳起来就是积资净障,让你产生菩提心。前几堂课都在说,为什么道家和儒家没办法证悟般若呢?因为没有菩提心。菩提心要具备两个条件:缘众生、缘佛果。缘众生是有哲学观念的,要靠学习才能知道。为什么要缘众生?因为众生和我们一体——为什么一体?中观、唯识就来了。
然后,怎样才能达到与所有众生完全一体的空性呢?暂时我们还做不到,因为有执着,那要怎样消除执着呢?依靠上师加持,还要自己努力,双方面来。那么,就一定要缘佛果、去皈依、去修行——去修行的话,中观、唯识等前期的修行方法就来了,这是大圆满的方式。
“菩提心是证悟本性的近因”,这不是一句空话。大家都说大圆满快、禅宗快,无非只最后那一下,很多禅和子们一修就几十年,下堂课可能会讲到一些禅宗的公案,从中可以看到他们一修就好多年,修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层次,估计大家都应该听得明白,对于有修行的人,更是毋庸置疑地听得明白。
大圆满也是一样,很多师兄五加行也修了,大圆满前面特殊的前行也修了,也去直指了,明白了吗?没有明白!Why?你要去想一想,为什么不明白?你不能随便找个借口说“我业障深重”——谁不知道你业障深重啊?肯定业障深重,关键是要让你的业障怎么不深重才对。
所以,积资净障是任何法门的统一特点,目的是为了发起菩提心。如果你是密宗弟子,要选好一位具德上师,然后视他如佛(他是个什么,你都要视他如佛),这是一种修行方法。为什么呢?中观哲学认为什么都是空性的,所以什么都是佛,但是我的执着做不到,所以,首先拿一个点视他如佛。而且,这个点恰好是具德上师,你不会乱来,听他的也不会错。这种因缘一加起来,真的会因此而得到佛的加持。为什么会得到佛的加持?因为你视他如佛,就会得到佛的加持。
如果你视一坨粑粑如佛,也会得到佛的加持,但是粑粑怎么加持你啊?粑粑(干屎橛)放在那里,不会加持你的,而你认为“它是空性”,这样一来而得到的加持,但是,你在粑粑那里得不到教育,难道粑粑会伸出粑粑手来按住你的头啊?跟你讲离开四边啊?
佛教哲学告诉我们什么都是佛,但我们做得到吗?做不到!那要怎么去做呢?“什么都是佛”不是一句话,这样的话还说什么,我们也用不着在这里沟通了。我们现在就什么是什么,不是什么都是佛,色即是色,“空”就是两个字,空即是空,不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大圆满有很多方法,不仅仅是直指心性那么简单,后面为了让心性的作用体会得深一点,有心性休息;为了让心性休息更加厉害一点,有禅定休息;禅定休息还要产生出更殊胜的作用,有虚幻休息。这就是大圆满的三大休息。大圆满的三大解脱,分别是心性解脱、法性解脱,还有外面的显现以及身体都同时解脱,叫等性解脱,秩序地一层层来,有一个很长的过程。
禅宗就是死死地盯着觉性,开始的觉性可能是意想性的。通过参,逐渐地浸进去、浸进去,产生疑情;疑情一破,初参就破了;再继续下去,就破重关、破牢关,最后纯一觉性——“我大圆满瑜伽士,彻证诸法皆觉性。”禅宗说:“我禅宗修行人,彻证诸法皆觉性。”其实是一样的,彻证觉性之后,心自然的不生不灭(自明不生不灭)。
幻相消失,就是生灭、轮回、生死,这些对他都是不成立的。其中的因缘确实会变,比如昨天到今天就变了,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是不同的,今天你新长了一个青春美丽包。所以,大圆满和禅宗的修行是最快的,但并非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还有,当我们听到禅宗或者大圆满的语句时,不要那么呆板地去看,特别是汉语,否则会死于句下。
一个字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作用,比如“知”字,以前也说过,“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为什么我要把“知”字弄出来?因为网上又有人来跟我说,我已经了解这个“知”了,我一切都知道,我在知中——谁不在知中啊?你以为这样一知,就知道了?这就是死于句下,一个“知”字就把你弄翻了)。黄龙死心禅师曾说:“知之一字,众祸之门。”“知”指光明,二元对立的光明出来就是祸(轮回),回到觉性的“知”,叫空寂知之,那才是众妙之门。
圭峰大师有本书叫《禅源诸全集都续》,里面说了很多禅宗的宗派,有洪州宗、菏泽宗等等,还说到了众妙之门。大家可以去拿,但大部分是看不懂的。“诸法如梦”,所有现相如梦;“诸圣同说”,所有的圣贤都说万象如梦。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里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空即自心,灵知不昧。”“妄念”,我们念头的根本是即寂的觉性。“妄念本寂”四个字,听起来简单,妄念的根本是寂的。对没有证悟本觉的人,妄念就是妄念,它不本寂的。当钱包不在时,烧心那种妄念很寂(寂灭)吗?很安宁吗?不是的!我把你暴打一顿,还在你头上撒泡尿,你的心很寂吗?是很着急的急!
一定要心明白本觉以后,妄念才本寂。“尘境本空”,外面的山河大地等各种各样的事物,本质是空性的,根本不存在。“空即自心,灵知不昧”,空性有灵知,其实是说明空双运。那个“知”不是我们现在说的知,这谁不知道啊?用得着修吗?你得知道那个“知”是什么才行。
“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空寂之知才是你的本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缘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不管是迷还是悟,他都知道真性,其实就是佛陀的遍知。他也不籍因缘生,我们现在“知”要籍因缘,比如心要知道身体痛的话,起码神经要健全;看一个东西,至少要有光、要有眼睛,否则看什么啊?佛陀的知就不假因缘,因为一切都是大圆镜智,什么都在里面显现,这个“知”才是“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初初证悟时,知的能力可能不像大圆镜智,但它具有大圆镜智的一分相似性。当我们明白本性,安住其中的时候一种修行,这个时候的“知”就是众妙之门,知道“郁郁黄花皆是般若,青青翠竹皆是菩提。”此时现相都是妙的,因为心处在对本体的明了中间,对本体的明了就是智慧,所以现相就成了众妙。否则就会像黄龙死心禅师说:“知之一字,众惑之门”, 我们现在的“知”,就是众惑之门。所以,不要逮到一个字就跑,禅宗说不能死于字下,听到我的话,就把它放了,否则信进去你就是傻瓜。
还有关于“知”字的故事。赵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这句话经常被人误认,既然平常心是道,那就已经证悟了。但是,要真的知道这个平常心才是证悟,而你的心不平常啊,你“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为倾城随太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你都射,你怎么平常啊?你说没射天狼,难道你不逛超市啊?你妈骂你,你不生气啊?这都不平常的,根本就是分别念在扯来扯去。
所以,“平常心”不是那么容易明白。你说现在很平静,那是平静,不叫平常,我们说的“平常心”一点都不平常。为什么平常心是道呢?证悟之后,心完全不改,自然就是那样子,但还是建立在分身和明了的基础之上,否则平常不了。
赵州云:“还可趣向否?”我们去找他,有方向吗?“趣向”,就是我们怎样去找它呢?泉云:“拟向即乖。”心一有方向、有偏,那就错了,就不是平常心了。既然“拟向即乖”,那我们不拟向吗?坐在那里什么都不想,就已经拟向了,属于故意修禅定;故意动还是拟向、就是蠢,不故意就是傻,那怎么办呢?禅宗称之为“圈起来打”。
德山说:“说的话,拖出去打;不说的话,还是拖出去打。”最后厉害到什么程度?人都还没进禅堂,就先拖出去打,弟子求冤:“我还没说,怎么就打了?”德山说:“反正都要打,不如先打。”这是德山棒的来源,太野蛮了,意思是不明白怎么都要打。
赵州云:“不拟争知是道?”(“争”是通假字,通“整”)如果没有趣向性、没有认知的方法,我们怎么知道是道呢?我们怎么知道是本性呢?我们怎么明了呢?这里是最高层,大圆满直指心性的时候就用这些。前面一定要闻思、修行、打坐、修单空,夺过去夺过来,夺到天下尽粹,虚空浮沉,其知自明。而你夺也不夺,那一定是众祸业之门。
泉云:“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道”不能说它是知,也不能说它是不知。如果说不知,那就是石头;如果说知,那就是众祸业之门。“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洞豁,岂可强是非也!”本质就是这样的,完全确认、没有怀疑的时候,心真的像太虚的本体一样无大无小。(“廓然洞豁”,就是非常坦然、放松。“洞”是很清晰;“豁”是没有负担。)
“哦豁”,比如你妈叫你出去打酱油,酱油打好了,跑回来的路上“砰”一下摔碎了——“哦豁”,没负担了!其实就是全部一放就完了,但你放得下吗?你会把酱油死死㧓住,回去在你妈那里领赏。我们的心性就是“妈” ,拚命去追求的东西就是“酱油” ,达到那种状态,“岂可强是非也!”没办法说他有、说他无——说“有”,找不到东西,说“无”,无所不知,这就是心。关于“知”字可以延伸出很多东西。
“师于言下,顿悟玄旨,心如朗月”。赵州在南泉这里就开悟了,人称赵州佛、赵州八十犹行脚,由此可见,赵州多牛啊!所以,不要听到一个字就根据自己的想象认为怎么样,这挺幼稚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真的经过很多的磨砺,那要磨砺多久呢?很难说,有些人几年就搞定了,你要是六祖,一句话就搞定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OK,哦豁!但你是六祖吗?你连六十八万八千八百八十九祖都不是的,所以一定要当真去做。
为什么“知”会出现这样的麻烦呢?《楞严经》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我经常引用《楞严经》,因为《楞严经》真是开悟的宝经,但要弄透它,老是背句子是没用的。如果背句子而不懂意思,就叫死于句下。懂它的意思,还要运用于修行才行,细细去体会,心真的是要慢慢地琢磨。
琢磨,“琢”是什么意思呢?做艺术品的时候,拿錾子、小锤子一点一点地打,打出相应的形状就叫作琢;为了弄出包浆,让它好看,就在上面磨。开始是用比较粗的东西去磨,然后用绢磨,最后用手去磨。悟心性、保任心性也是如此,既要打坐、很强狠地去体会,又要在平常里面体会,最后连梦中都要体会它。
很多人认为一开悟,“砰”,什么都完事了,事实并非如此。有些人比较笨,需要长期的打磨,这样整那样弄,有时候突然一下,像大慧宗杲说的“呼”的一声,即爆破性的一下处在那种认知里面。第一,这种情况不多;第二,他出定以后还是一样的,还要去磨,不要轻易上当,很多书、很多公案,误导了多少人啊?让大家认为一下就可以开悟,事实并非如此,大部分人都需要琢磨的。
什么叫做“知见立知,即无明本”呢?有了见地,或者这个见地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知”(“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然后把这个“知”当作根本,总觉得有一个知,这就叫做“知见立知”,就是众惑之门,无明的本——阿赖耶识。或者连阿赖耶识都不是,只是一种意识的理相——去相即乖,那个“知”不是那么容易明白的。
佛学圈很精彩,经常出现觉知派。其实觉知派也不是不对,但不是以就可以这样那样,是的,回到觉知里面没错,连小乘都这样教的。小乘有一种方法,就是看着你的手,抬起来;再看着你的手,放下去……不管放下去还是抬起来,放在你的知觉上。这练出来的就是专注力,里面没有空性智慧,通过觉知还要去修不净观、白骨观,慢慢地,才产生没有人我的智慧。
其实,所有的修行方法全都是扯淡,没有一个是真正的方法。所有的方法都是为了对付执着,执着没了,你本来就是那样子的。当你明白本性的时候,连这些执着都是法性来的。所以,我们不要死在这些方法上面,不要死在这些字上。
“知见立知,即无明本”,你当前真的有个“知”,然后执这个“知”,其实也不知道“知”是什么,那就是无明的本。
“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完全的、本来的、自然的、平常的,没有一个“空”也没有一个“明”,本来如是,斯即涅槃,叫“知见无见”,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凡夫都在涅槃中间,但他不知,要深深的明了才会有涅槃。我们要怎么知见无见呢?要去修行,它是体会性的。
佛家哲学并非只是一个思维性的东西,这要谈到人的认知力。实际上只有认知,一种叫逻辑认知,一种叫直接认知,别无其他了。用机器的方式,其实既有逻辑认知,也有直接认知。比如用望远镜去看,起码逻辑判断望远镜看到的东西跟眼睛看到的东西很相似,已经带有逻辑性了;但它也是直接的,通过望远镜一下就看到了。但你不能说,通过望远镜看到的东西就是你眼识看到的东西,至少不一样。你说:“不是,我看到的就是一个东西,只是用望远镜看得清晰一些。”这种观点里面,已经错误认定对方的东西是真实的,已经不是唯识的观点了,就是唯物主义。
总之,认知就两种:一个直接,一个间接。我们的心只相信直接的,不相信间接的。为什么一定要间接(逻辑)呢?因为直接受限了,所以才通过语言等方式,去知道一些我们的直接认知没办法明白的东西,就出了中观、唯识、科学等东西,还有股票分析、房屋买卖(分析说,最近要多买房子,于是你就买了,不买则已,一买房价全跌了。)房价开始是每平米三万块钱,后来是每平米两万块钱,这叫直接认知(虽然是意识性的,但还是属于直接认知。)然后分析又说,三万一平米的房子后面会涨成八万,这叫逻辑认知,而且是错误逻辑不符合事实。
我们就只有这两种认知方法,逻辑认知是意识性的;直接认知,意识也可以直接认知,前五识也可以直接认知(前五识的直接认知,实际是呈现,并不是认知,认知还是靠意识去的。)
当然意识跟呈现完全合为一体的时候,那就是觉知了。怎么合为一体?你说合为一体就合为一体啊?必须要把前五识的呈现夺空,意识去掉人我的角度,才能叫合为一体。所以要修四夺、修菩提心,人我执会妨碍你认知本性,导致合不到一体。
“知见无知”,就是知道那个所谓的本质,根本就没有点、不成立,但它并不是没有,明白那个东西就是涅槃,而且无漏——没有二元,怎么漏啊?所谓的漏,就是有好坏、是非、对错、来去、一异,才叫漏。纯一、无执,就没有漏,叫“无漏真净”,那个清净就不是我们所说的干净不干净。
这些东西是可以一个一个去实现的,但真的要去修。修行的过程中,修四夺也好、修菩提心也好,没有资粮是修不下去的。你夺三天,还坚持得过去,三年你就没趣了,而且没什么进展。菩提心发发发,口号吼得如雷贯耳,但是稍微受到伤害,你就知见有知了,马上痛苦不堪。所以,你需要资粮、你需要团体,要去积资,积资才能净障,显现就是障,显现的执着更是障,二执都是障。
我们平常的爱我执就要保护自己,因为要获取快乐,让心处于舒服的状态。现在倒过来,要毁坏我,那么,很多时候心要承受痛苦,跟以前的习气怼着来。心要建立另外一股力量,怼着习气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是资粮。资粮怎么来的?对三宝有信心、大量的闻思、对众生发菩提心、天天供水、磕头……习气是靠堆积养成的,堆到心里形成一种巨大的力量——“我不解脱,誓不罢休,再苦再难,老子拼了!”这就开始了,才有可能对治以前的习气,当习气打得差不多的时候,心就开始清明了。
如前所说,外境被夺空,我执减轻,两个才能合一,产生真正的无二的知。不要单纯觉得听了这些东西就够了,或者修两天就能够达到目的,并非如此。
佛家哲学就粗略地讲到这里,后面的内容是想告诉大家:佛家的哲学是可以实现的。当自我和法我消失,就实现了。当自我和法我还没消失之前,意识也知道、通过佛家哲学知道:所有的显现和它的本质都是空性的。显现没有本质,是空性的,叫“空性”。但没有本质还是有显现,是什么让它显现呢?是它的本质让它显现,它的本质也是空性的。显现的本质就是心(阿赖耶识),再去找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也是没有本质的、不是实有的。
这就是佛教的哲学,是可以实现的,而且即生就可以实现。当我们实现这个本质的时候,会发现所有一切都是佛,不会是无极,也不用成仙,也不用立功、立德、立言,冶国齐家平天下。因为天下本来就是平的,不平就因为你想去平它,众生是佛、本来解脱,那个时候,自在就出来了。
当然,佛教也有很多方法,比如打坐、直指心性等等。打坐需要坚持,也需要人指导。还有密宗的修气脉(圆满次第)、生起次第,为了诞生更殊胜的场景,就把现在庸俗的显现破坏了。既然可以通过思维、观修诞生更殊胜的显现,那显现能不是空性的吗?
我们现在认为庸俗的显现是物质,或者是上帝造的,当诞生了殊胜的显现,比如观修刹土、本尊,如果把本尊观在外面,外面的本尊会凭空出现,你认为外面有个客观真实法的观点会受到冲击。如果观修自身是本尊,那自身庸俗显现就会消失,这就是生起次第。
圆满次第会去观修气脉、坛城,气融中脉,整个气从左右脉融入中脉的时候,身体会完全消失,四夺通过气脉就完成了,不用光去射。这时你会知道身体会消失,外境会消失,这叫“大地平沉”。最后发现心的虚空性也不是真实的,这叫“虚空粉碎”。这跟修四夺内容是一样的,都是一些修行的方法。不管怎么样,最后会发现,即使是庸俗显现,本质也是空性的。
为什么应成派说要修到法性定才是抉择的宗旨呢?那时候,通过这么一种定遏制了庸俗的显现,去发现了本质,而并不是定里会呈现出什么东西。说它“露出来”,实际上是清晰了。如果真的露出来,那还得了,二元对立又开始了。苦口婆心地说了那么多,最重要是希望大家认识到佛法的殊胜性,同时对三宝产生信心,对自己的上师产生信心,对菩提心有强烈的希求,这样才能获取解脱。明天开始讲禅宗和大圆满的故事,希望大家积极参加。
今天就交流到这里,现在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佛法与东西方哲学第10课
- 佛法与东西方哲学第07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