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稿为初打内容,未经仔细校对,强烈建议结合音频阅读】
我们接着禅七的课程来继续学习,上个礼拜把佛教哲学大致讲了一下,今天还要继续。但是,若想通过两堂课就把佛教哲学的中观、唯识全部讲清楚,显然不现实。若要弄清楚,就得当真去学习了。2011年首次举行大型禅七,在此之前,2007年、2008年、2009年都不停地在网上跟大家一起学习中观、唯识等经论,为什么呢?为了搞清楚中观、唯识等理论。所以,想通过两堂课的时间就把此搞清楚,显然不太可能。
有些师兄期望潦草听两堂课,就明白佛教哲学了——大体明白可以,离一多因一说,就大概明白中观说的“所有显现没有实质”。本体就是我们的心,心本身也是光明的,这就是佛教哲学,几句话就概括了。
但是,这些概念知道以后是不是真的懂呢?相差甚远,有些连概念都想不清楚。比如,明明有显现,为什么又说没有实质?没有实质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一切显现就是心?心跟能量有什么样的区别?心跟意识的差别是什么?
有人问:“既然一切境相由心现,那你想一碗米饭、一兜人民币出来!”他把“心”当成意识,或者当成感情、情绪。佛教说的“心”不是感情,也不是意识,意识跟情感、感觉只是心的一种作用,而心(阿赖耶识)本身是什么,是不太好体会的,阿赖耶识的本质才是光明。
很多的思维、文字、名相仅仅是意识的作用而已,比如法性,你头脑去想一个“法性”,由于没有心的直接认知,对法性的认知就是思维“法性”这两个字或者音频。真实的法性是什么,真的很难明白。由于没有直接接触法性的经验,关于法性的思维再多,实际上跟现量证悟的法性,完全是两回事。
大家不要期望通过两堂课的简单分析,就认为自己清楚了、明白了,显然不现实,这是很幼稚的想法。就像有人告诉你,数学的根本是0和1,然后依据0和1展开的各种变化——这也说清楚了,那你懂数学了吗?根本没办法懂的,所以不要这么幼稚。
如果想了解佛教哲学,真有兴趣的人,可以去做更详细、深入、系统全面的了解,然后进入修行;没有兴趣的人,起码要明白佛教不单纯是几十年来所灌输的迷信,不是老太婆们精神寄托的宗教活动。佛教有时候比科学还要较真,佛教认识世界跟科学用的方法是一样的,现量和比量,现代科学也逃不出这两个量。
科学比量就是数学,现量还是人的六根,只不过加了其它的工具,比如显微镜、放大镜、射电望远镜等等,无非是把直接认知器官的能力放大,还是没有逃出现量、比量的认知方式。佛教也是如此,现量就是六根的直接认知,比量就是因明、逻辑。
二者都一样,只不过在探寻的工具上,科学用的是缘起性的工具,比如射电望远镜、显微镜等通过各种生产、组合的缘起性工具,但最终的判断者、认知者还是你的眼睛。更厉害的比量还有计算机,至于怎么样计算、计算出什么东西,还是要人去指挥。不管是量子计算机还是普通计算机,都是工具。计算机本身不需要计算,不管怎么样计算,还是比量的工具,没有逃出这两个量的范围。
佛教用的方式也是比量和现量,但是不需要这些缘起性的工具,认为最好的工具就是你的心——这是你的根本。佛教哲学决定了你不用找缘起性的工具去改变世界,世界都是心的游舞,只要把心搞清楚了,所需要的一切都有了,从而,你就不需要生产工具、组织社会物质大生产、建设繁荣伟大的天堂或者追求GDP。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一切,都是心的显现,只要搞清楚心是什么,就本自具足,能生万法,而且不受痛苦,获取解脱。
这就是科学与佛学本质性的不一样,科学没有搞清楚产生万法的根本是什么,以及它们的规律是什么,但还是在运用六根的方式——现量和比量。运用六根在缘起上朝外寻找规律,以获取幸福。佛教说一切都是心显现的,不用朝外寻找缘起规律,或者通过缘起组合的工具去获取物质,这是永无尽头的,而且还有痛苦,有时候还会事与愿违。比如现代有很多原子弹、科技,但人类还是没有多少幸福,只要把心搞定了,一切都好办,从而摆脱所有苦难。
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呢?肯定是的。现代科技那么发达,可以造出宇宙飞船上月球,现在马斯克在造火箭,想把人类送到火星去——那么发达的科技,人类幸福吗?一个肺炎就搞得天昏地暗,这次病毒让全人类遭受灾难,30亿人被宅在家里,结果导致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各种工业废气、二氧化碳的停排,让南极原先毁坏的臭氧层好了一部分。更滑稽的是黄河水都清了,以前装一盆黄河水,半盆的水半盆的沙,现在黄河竟然清了。
可见,人类以科技掠夺物质的活动,对环境本身是一种伤害。我们需要一个好的环境,那地球是否需要好的环境呢?地球的环境没坏之分,它就是一个呈现,不是离开人类的东西,而是我们这期人类的共业。
经常有人问:“人类毁灭以后,地球会怎么样?”我告诉你们,人类毁灭了以后,地球也没了。佛教的世界观不是我们平时想象的那样,我们认为唯物的地球就在那里,在上面滋生了人类,如果人类死了,地球还在。其实不然,地球是整个人类的共业,只是暂时造业的力量,因为病毒的肆虐,教训了人类一下,把人类掠夺物质满足贪婪的造业稍稍停了一下,我们的共业就显得好像好了一点。
以后还会怎么样呢?不可能好的!为什么呢?除非把人类的贪婪消失,建立正确的世界观,马上会变成净土。如果不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好也只是暂时的,将来会逐渐逐渐、越来越糟糕,直到佛陀在经书上说的:好多亿年后,会发生很多的灾难,人类只剩下很少一部分人,身高只有一肘高,还要经历三大灾等等;最后大家意识到造善和造恶的差别很巨大,人类就不再造恶,身高才慢慢地长高,岁数也慢慢地增长,到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弥勒佛出世。
佛陀早就授记过人类的结局,现在想一下把人类的世界观改过来,根本不可能。改变自己的世界观都难,更何况其它宗教、其它国家。第一,他们不会听你的;第二,好难听懂。我这么辛苦地讲了两天,其中有多少人听懂了?还说让更多人听懂,更不现实。但对每一个佛教徒来讲,要尽自己的能力,尽量把佛陀、上师、大德们传给我们的世界观,告诉其他的人类。
我说的是“尽量”,并不是让你听了以后,马上强迫别人信佛,有些佛教徒强迫自己的儿女整天整夜跪在地上背《地藏经》,最后儿女叛逆。其实不需要如此,在尽可能的情况之下,把你所知道的真理逐步传输给其他人,这是我们佛教徒应该去做的,否则“为利众生愿成佛”体现在哪里呢?
一方面,要把正确的世界观告诉别人;另一方面,要把正确的世界观想透,更要通过修去实证。佛教的世界观是可以兑现的,这是学习佛教哲学以及修证的原因。
佛教哲学也叫般若哲学,以上稍微总结了一下,接下来讲一些关于修行人的故事。我选了禅宗的修行人,以及印度的八十四大成就者,有修大手印的、有修大圆满的,把他们的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不敢保证在今天或者明天讲完,只能说尽量。
故事我是很随意选的,但有一定的指向性,里面体现了菩提心、见解、见地,还是很有意思的,接下来我会详细跟大家分析。大家最喜欢禅宗公案了,因为能让大家费劲脑筋去想;大手印、大圆满的公案会让大家很感动、很有感觉,两种运行方式的倾向性也体现在这些故事里面。禅宗故事以见地为主,需要动脑筋;大手印、大圆满的修行,很大程度上以信心、虔诚为主,两种方式都非常殊胜,很有意思。
前两堂课讲了佛家的哲学,简称般若哲学,般若哲学很庞大、很系统,有论证的方法,有对各种现象的解释,有不同角度对宗旨的分析,实在太多了,大家要去读《中观根本慧论》、《入中论》、《中观总义》等书籍,还有关于唯识的很多书籍,这是二转的。提到“般若”,大家误认为只是二转,其实般若也包含三转。平时说到“般若”这个词汇的时候,习惯于指向二转(即中观的部分),实际上,般若的含义包含了三转,指的就是万法的本性、世界的本质或者叫世界的初始(在般若哲学里,初始也是结尾。)
般若哲学的宗旨:
显现无有本质,其本质是能所对立的心,而心的实质的能所双亡的明空双运。
“般若”用语言怎么来概括呢?(这种概括可以供大家参考,但不是书上的标准答案,比如般若是六不翻之一、有六个含义等等,这些翻译很学术化。在此,我把自己对般若哲学的根本宗旨,用我们的语言稍稍概括一下)。
首先,“显现无有本质”——显现本身没有本质,那是什么东西在显现呢?“其来源是能所对立的心” 。比如杯子本身没有本质,也就是找不到杯子的本质,反之,如果找到了杯子的本质的话,那只能是物质或者是上帝。杯子在它自己那里是没有本质的,称为显现无有本质,但毕竟有显现,那么,这个显现从哪来的呢?是能所对立的心。
“显现无有本质,其来源是能所对立的心”,这句话本来是矛盾的,“无有本质”的意思是说它不具备自己的本质,但不能说它完全没有来源,那就成了断灭。来源是什么呢?能所对立的心,是心把它显现出来的。
但是,来源是能所对立的心,其实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怎么能所对立呢?人我跟法我对立;见分跟相分一起作用,就成了能所对立,世界就成立了。那么,能所对立的心是什么?它的实质又是什么?心的实质是能所双亡的明空双运,或者是能所双亡的光明(这些都是词汇,怎么都行),这就是般若哲学。
如果不用理解性的说法,而用大圆满词汇的说法就很好说了,即我们常说的:“一切境相由心现,心性也是离四边”,这就是般若哲学的语言性概括。大圆满有很多窍诀,比如认知的窍诀、保任的窍诀、座上的窍诀、座下的窍诀……但总的窍诀是:“一切境相由心现,心性也是离四边”,其实,这就是般若的根本宗旨,里面包含了二转、三转、中观、唯识的根本宗义。
见解、见地、境界、开悟和证悟
见解层面就是哲学;修行层面就是修单空;开悟就是发现这个哲学是可以兑现的,兑现在你心的本质上,是可以自明的。般若哲学的宗旨从哲学(概念、语言、逻辑)层面上,就叫佛家的见解;去证实和了解见解的整个历程,就叫修行。
修行的过程中,肯定会有很多的觉受、境界,但很多时候都是不究竟的。比如单空的觉受与境界,就单空的境界都有很多种,比如身体消失、有光、突然发现一片明光——如果认为那一片明光就是,那就是执着,把状态安上了“明光”这两个字,或者安上了“明空双运”的词汇,觉得“明郎朗、光炅炅的,好像什么都不是,哎,这就是了”,从而著在这个境界上,这是扯淡的。
众所周知,这是不究竟的,但也算是一个好的觉受或境界,如果当真,你就完了。那怎样才能不当真呢?说老实话,真安住在法性时,真的什么都不当真。那什么是真呢?没有真就是真,真正的修证就是这样的。
那怎样证明呢?以前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时空妄念都不要去理,也就是说,自然、平常的心是不能去分别的。如果觉得某个觉受或境界是心,那就完了,心扑上去了以后,马上就变成二元对立。
那个时候,没有什么真不真的东西,从能境上去看心的时候就是这样的。那是不是不起念头、没有念头呢?胡说八道!《圆觉经》说:“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那个时候,就算有妄念也没什么,所以,不存在什么真不真的东西,恰好,当你进去的时候,心就是这样的。
如果你还在不停地分辨,说明你的心已经离开了本真。那是不是不能去辨析呢?可以辨析的,就算辨析也可以不离开本真。但是,辨析的时候会经常让你离开本真,认为这个好、那个不好、这个对、那个错,这就是是非,这是修行时的一个用心方法,希望大家理解。
也就是说,修行上的见解、觉受、境界可能不究竟,过程要一步步地走。达到一些比较固定的状态时,可以称为见地。但见地也有不究竟的,比如单空的见地,有时候觉得一切都是光明觉性流出来的,但却不知道“光明觉性”是什么,还一直安住在这个境界里面,这就是不究竟的见地。
“明”、“空”或者“明空双运”,有数不完的境界,但脱开本质就没法说了,可以说它就是一个,因为它不是一个的一个,不可能有什么差异,所有众生都一样。根本没办法表达,一定要说一样,连说一样都多余,但总会走到彻底的明了那里去。
所以,开悟会明确的诞生智慧,处在这种智慧里面会说:”我真的明白了!庆快平生,佛就是这个!世界的本质就是这个!我这一生够了,OK了!”没办法不够的,因为你已经走到极点了,回到万法的本质上了。当然,你也可以说从来没出来过——但是你不知道自己没出来过,现在你真的知道了。当然,从概念上早就知道了——“我从来没出来过”,其实你还是在外面。
所以,概念是不说明问题的,要是真明白了——“我靠”!那怎么办呢?没怎么办,就“我靠”,你会真的明白佛说的当下是佛、全体是佛、一切是佛、郁郁黄花皆是般若,这就是开悟,称为见地究竟。
开悟以后,利用开悟的智慧来修行,逐渐把人我执和法我执去掉,去掉后来,喂狮子、喂老虎都不怕了,身执完全消失,遍计执没了。什么叫做遍计执呢?事物一显起来,我们还认为它不是法性。
事物一显起来,连想都不想,直觉那就是法性或者幻影,就像菩萨出定一样,这样的话,遍计执就没了。事物一现起——法性;判断(人我执)一现起——法性,这样的话,遍计执就没了,这个时候就到初地菩萨了。在这种状态里面安住下去,所有都会消失,纯法性露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法性定”。
大家不要去想象“法性”是什么,靠想是想不出来的,也没法想的。不要说法性定了,某种酱油的味道你想得出来吗?比如我现在吃到一种自制的酱油,我可以说它有点儿咸,还加了一点儿辣椒,而你怎么想都等于零,必须要用你的直接认知去吃——这个直接的认知就不是六根了,而是你的心。
那心是不是意识呢?意识只是心的作用,这种作用可以产生心的直接觉知(五俱意识),也可以产生思维,意识是带有角度的、方向的,自明不是意识,而是全体的、非根的(好难说,必须要去体会)。在彻底开悟的过程中,一直修下去,直至成佛。
以上把见解、见地、境界、开悟、证悟、成佛,这些词汇我稍微跟大家讲了一下。
修证般若的要点
由于般若本身的特点,也诞生了修证般若的要点,而且一定要具备修证的要点。哪些要点呢?般若认为一切显现没有实质,通过离一多因等各种因,去分析完全是假象,所以必须要有出离心。如果没有出离心,粘在事物之上,比如身体、事业、未来、金钱,甚至快乐,你就没有办法明了显现没有实质,所以一定需要出离心。
由于般若哲学认为一切有情众生的本性都是佛,所以必须要有菩提心。在我们的认识里面,如果有一个众生跟我们分开了,或者认为他是另外的东西,就说明我们没有证悟法性。
发心偈子:“我与无边诸有情,本来即是正觉尊,了知如是之自性,即发殊胜菩提心。”这是根据般若见解来的,反过来说,如果不具备菩提心,不缘一切众生、不缘佛果,就无法证悟般若。这是菩提心的两个修证特点,从般若见地倒推出来的修证要点。
由于般若见解认为本质跟现象是一个东西,现象因缘起而产生很多相,相会变,会消失、会生生灭灭,但本质就是一个东西,永远不变,同属明空一体,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郁郁黄花皆是般若”,说明显现跟本质一体,这就是真正的般若见。所以,万法的本质不是离开显现而不同的无极,也不是上帝,更不是物质。那它是什么?就是万法,这就是般若见,不是无极。那什么是佛陀?就是凡夫,就这么一个意思。语言表达起来,显得有点矛盾,其实并不矛盾,里面牵涉到般若的真正内涵。
“因现象和实质一致,同属明空一体,故体用在证悟的情况下是不分的。”处在证悟的情况下,我会说体用是不分的——三平禅师曾说:“体用何妨分不分。”以前上课时曾说过,在见解上,凡夫可以随便说“色即是空、空是色”,通过逻辑分析就明白了;但去修行、体会的时候,这一切体现为没有实质,可以用离一多因去分析或者四夺去夺等等,但在修证上就有点麻烦了。
用一个禅宗的公案来说明,开始,六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给人一种空荡荡的感受,但那个时候他没有真正的开悟。后来,六祖再说:“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这个时候才真正的开悟,理会了什么叫“空即是色”。
从见解层面上可以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从逻辑层面上也可以,但体会却很难。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体会的往往是单空,单空的境界很难产生其他的东西,因为那是心的一个境界——那个境界可以叫虚空,但不是法性的那种虚空。
所以,觉受上很难明白“空即是色”,一旦明白,郁郁黄花皆是般若,这时候问你什么是佛?你会回答:“问取路柱“(去问旁边的栏杆!)”甚至有些禅师会回答:“干屎粑粑!”或者问赵州什么是法性?他会回答:“我去青州,打了一件棉袄,重七斤半”,把世间的现象说成是空性。
空性可以呈现出世间的现象,见解上可以这么去说,但在体会中明白,空性就体现为世间现象,那就叫等性解脱。这是比较高的认知,虽然有时候会认识到心性解脱,但跟周围的物质没关系,这样理解是不全面的;有时候会认识到外境是解脱的,好像忽略了心的自明,两者统一起来就是等性解脱,那时候郁郁黄花皆是般若——空即是色。
总而言之,般若哲学是可以实现的,但必须要有出离心、菩提心,以及比较完美的空性正见。三主要道就是这么出来的,并不是后脑勺一拍,就规定了三主要道,这真的是般若哲学实现的要点。当然,详细点还可以总结出二谛,再详细一点还有三十七道品,但没有必要说那么多,通过般若根本宗旨,就可以推出我们为什么要修三主要道。
有些人说自己开悟了,结果对世间的各种东西贪得无厌,稍稍一点不妥就要死要活,这样的话,能称得上开悟吗?开悟的话,一定会明白世间的各种东西根本没法贪的,但也不会认为吃点好吃的、穿点穿的就不能解脱,就算没有了也没关系,因为这些本身都是梦幻,会产生真实的出离心。
开悟了以后,不会在内心里面瞧不起任何一个众生,也不会有低贱与高贵众生之分,而是一切众生都是佛。在缘起上,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当他成为个体样子的时候,就要在其他样子的面前,表现出他该有的样子。但是,他不会认为这些有样子的人有实有的样子,在开悟的状态里面,都是法性的一种游舞。虽然那些众生由于二元对立产生错误的感受,但在开悟者的境界里面,错误的游舞也是游舞,由此,他一定会有菩提心。
在这种状态下,本身就是开悟,能够清晰地自明法性、自明觉性,也就是证悟。证悟有很多境界,经常说:“我大圆满瑜伽士,彻证诸法皆觉性”——有那么容易吗?你彻证诸法皆觉性吗?你摸摸自己的屁股是觉性吗?说老实话,你安住法性的时候,你摸的屁股就是觉性,因为屁股会有感觉嘛。或者别人骂了你句王八蛋,心里生起一种隐隐约约的怒火——那是觉性吗?如果证悟了,那就是觉性;如果没有证悟,那就是二元见,那会让你痛苦、让你难受。
当然,摸你的屁股不一定会让你难受,如果拧你的屁股呢?拧得你疼痛无比,你就难受了、你就不干了——“你伤害了我,你个流氓!”你根本就没办法认为那是觉性,说明没有真正的开悟。
所以,“彻证诸法皆觉性”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如果诸法皆觉性的话,那真的是游舞。单空你都很难做到,更不要说它是觉性了。最起码要认识了觉性以后,才知道它是觉性,并不是“觉性”两个字或某种感受,觉性不是感受来的,任何一种感受都会生起和消失,说明这就是一种作用。若是你真明白了觉性之后,作用就是本体,没明白之前,真是不行的,只能从概念上、逻辑上、体受上勉强说它是空,而你说的“色即是空”的“空”不是真正的空,往往是单空或者某种境界。
以上把般若的宗旨用我们大概能听得懂的语句给大家说一下,现在开始讲修证的故事。修证是有层次,一步一步逐渐来的,并不是听到一些禅宗故事,或者听到一两句话,比如香莲击竹、德山赐棒,临济四喝,云门餬饼,赵州吃茶,一下就开悟了,那些只是文化或者故事,而证悟是很踏实的事。
也就是说,佛教哲学可以实现,但不是听了一两句话就轻易实现的。如前所说,有见解、有见地、有开悟、还有证悟,成佛是一步一步来的。听了一些话,可以去思考,但不是把这些道理在自己的逻辑圈里想通了,就认为自己证悟了,并非如此。
达摩和他弟子的故事
接下来讲一个大家都熟悉的故事,达摩回天竺之前,把二祖和其他的几个师兄弟凑在一起,各自分享自己的证悟。
达摩欲返天竺,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盍各言所得乎?”
达摩说:“时候到了,我想回天竺去了,你们把各自的修证情况、所得都来告诉我。”当然,不能一上来就说:“以无所得故,无所得也,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如果你真证悟了,可以这么说,要是背诵的话,一巴掌就来了——问:“得了没有?”答:“没得!”问:“痛呢?”答:“有点痛!”
道副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道副是其中一位师兄,禅宗里面经常说不立文字,现在的很多学禅宗之人,误认为不立文字就是不看书、不闻思,动辄就要实修。什么是实修呢?是石头那样修?还是实际地修?什么叫做实际地修?所以,不是靠一句话或者靠想象,还不要受一些文艺作品的影响。文艺作品中,一般都是某个人得到了一本秘籍,开始打坐运气,电视屏幕上用特效表现出有气在身上动、有光在身上转来转去,然后“啪的一下冲破个茅屋,在空中做出一个造型等等。我们千万别受这些影响,文艺作品起的作用:第一,让你嗨;第二,让你傻——嗨后即傻,傻后即嗨。
所以,“不立文字”在禅宗里面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本性是没法用语言、文字去说的;第二个是不执文字。文字只是一个表达方式而已,一个字出来,大家想的都不一样。我经常举的例子,大家想一想“树”,你想的是“树”这个词或者音频,左边这个人想的是葡萄树;右边那个人想的是松树,另外一个人想的是桉树……想的内容迥然不同,可见,就“树”这个音频,刺激的思维内容都是不一样的。
我们在书上看到的字,比如“法性”这个词汇,刺激每个人所想象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一个证悟者看到法性,他会觉得“法性”这两个字本身也是法性的一种游舞;一个读书人看到法性——“哇,法性是万法的本质;哇,离开四边;哇,明空双运……”一大堆词汇接窘而来。一个完全不懂佛法的中文老师——“法性是法的性质,水的性质是流动……”他会联想到这些,所以,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
文字是一个表达方式,道副说佛法不执文字,但也不离文字。佛教的一些道理,比如中观、唯识,如果不用文字来表现,怎么办呢?就算用音频,也属于文字的范畴,可以作为道用,让闻思以后能够修进去。这是刚开始的阶段,即我们正处的阶段,不执文字,但也不能离文字。
那么,这是什么阶段呢?祖曰:“汝得吾皮。”只是得了佛法的皮毛。所以,听两天课就想把佛法理解了——Who are you?你系边个?(粤语,意为你是哪位?You are 边个?)显然,这是很难做到的。
尼总持(这是一位尼姑)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面佛国,一见更不再见。”祖曰:“汝得吾肉。”
尼总持说,今天我对佛法的认识,就像庆喜(阿难)。《维摩诘经》里面说,有一次受佛陀加持,阿难去了东方妙喜国(东方药师佛刹土,他曾经是那里的一个发心菩萨),一见之后再也不会忘,因为阿难的记忆力非常好。这想说明什么意思呢?这个东西明了以后就不会再忘,就不需要再见了。
“我今所解”,意思是说一明白本质,就不会再忘记了,就像阿难见到了阿閦佛一样(阿閦佛就是东方药师佛,或者是五方佛里的东方佛。)达摩说这仅仅是得到了我的肉,但是,已经比道副得到了皮毛稍微厉害了一点。
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这就走到空性层面去了,见到的所有现象,都是没有本质的,没有一个东西可以拿得到。祖曰:“汝得吾骨。”你现在已经走到根本上去了。
最后慧可礼拜,依位而立。祖曰:“汝得吾髓。”
最后到了慧可,他只是礼拜,一句话都不说,然后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慧可一默如雷,模仿维摩大师。你们是不是打算以后上师一问你,你也这样一句不开呢?这样的话,你会被打死的。
慧可是真的领悟了才会这样子,因为那个东西真的没法说,也没什么好说的。一切所有的行为,都在说这个事儿,真的没什么好说。所以,达摩说汝得吾髓,但不是“空”这种东西,如果认为证悟了空,你就麻烦了,说明还在那个境界里面,就如道育说“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仅仅是得到骨,真透过去不是那么容易的。
乃顾慧可而告之曰:“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
禅宗里面说:释迦拈花,迦叶微笑(迦叶是大迦叶,现在还在鸡足山华首门里打坐,等到弥勒佛出现的时候,他要把释迦佛的僧衣和钵交给弥勒佛,最后自己的身体才能退掉。)这是禅宗里的传说,出处找不到经书上有记载。但在《大梵天问佛决议经》中,略微提到了一下——“释迦拈花,迦叶微笑”,说禅宗是释迦传了迦叶。我们可以把它当成一个美妙的故事,但禅宗的宗义以及修证的方式的确传下来了。
“正法眼付迦叶大士”,什么叫正法眼?所有法的根本,即眼在哪里?比如画龙点睛要点眼嘛,这个眼好比禅宗,是释迦交给了迦叶大士的,这是禅宗的来源,教外别传。“展转嘱累,而至于我”,一代一代传下来,现在到了我(达摩)。“我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把禅宗的传统交给二祖,并把袈裟和钵传给了他。最后,衣钵传给了六组,因当年为此争抢不休,六祖让其消失了。“以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这个袈裟和钵,作为你接受这个传承的表征或信物。
这一大段想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理解佛法、修习佛法是有过程的。第一步是闻思修,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第二步是拼命去触碰、去见,就像尼总持一样;第三步是证悟单空;第四步是“汝得吾髓”,真正的明白本质。
这是一个关于修行次第的故事,禅宗里面充满了这样的次第,大家不要天天想着顿悟,哪来那么多顿悟啊?我告诉你嘛,这个世界上绝对没有顿悟这回事,所有的顿悟都是渐修,渐修走到一定时候,“啪”一下明白了,叫顿悟。不可能存在完全没有修证,就“啪”的一下顿悟,这样的话,那他的前世一定有问题,否则就成了无因。修证、证悟的本质是无因的,但修证达到某个境界,肯定是有因的。
也就是说,不可能充满了贪嗔痴等各种无明愚蠢,然后“啪”的一下顿悟的;或者听到一个法语,就“点醒了我”——“我哪天走到那位师兄身边去,他说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他只不过把你从一个误区引到另一个误区而已;或者看到一些书,想啊想啊想,想出一些境界来,就觉得自己开悟了……我说的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很多人都会这样。
听我这样一说,会不会觉得我否定顿悟呢?绝对不是!顿悟有其含义,往往指执持比较高级的见解,迅速让让它实现去修行,这也可以称为顿悟派。比如,我们可以持自续派的见解去修行,这时呈现出一种如幻的修行,觉得什么都是幻觉一样。
我们的认知可以分很多层面,我们的觉知里面,觉知一切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或者不实在的东西,反正就有东西在,普通凡夫都是这么认为的。经过四夺的修行,夺啊夺啊夺,用光射、用风吹,或者用离一多因、金刚屑因一顿分析,这时你会觉得身体和外境像幻觉一样,这就叫如幻,也就是在你的觉知中都是如幻。
前面的觉知是实实在在的显现,后面的觉知是如幻,这是两种是不同的见地。再来高级一点,我认为那个东西在法性定里面是不成立的,就像梦一样。虽然显现是一样的,但是你对它的认知已经变了,这也是两种不同的见地,一个叫如梦,一个叫如幻。如果真的达到,当然就消失了,在没达到之前,我们内心里面还是有一种潜移默化的遍计——认为它像梦,这就是修行。
慢慢地,如果真的认识了本性,它不是如梦而是法性在游舞。当然也可以如梦,法性游舞可以包含如梦,但如梦不能包含法性游舞。如梦可以包含如幻,如梦就是幻觉嘛,但如幻不能包含如梦,因为如梦可以消失,而幻不能消失,只是没有实质而已。如梦甚至连空间都可以变幻了,如幻则不行,它们的功用不一样,而实实在在的存在不能包含如幻,如幻可以包含它。
我没有否定顿悟,我只是想告诉大家:不要听到一两句话,头脑中就产生一个认知,或者心里面产生一种感觉,或者出现了某一个状态,就觉得自己“顿悟”了——这时候,你要把顿悟的“悟”字改一下,改成失误的“误”,顿时你失误了。
但也不是说没有顿悟,只是靠渐修慢慢体会而来的。有些人经过长期的闻思修行,真的会突然一下明白了,这种情况也有,但前提要长期的闻思和修行。顿悟只是渐修的结果,大家要这么去理解修证的意思,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这是达摩跟弟子的故事,我想借此告诉大家,禅宗里也有渐修的。
雪峰义存禅师鳌山悟道
禅宗里面也有很多渐修的案例,在此举一个雪峰义存禅师鳌山悟道的案例,其实这个公案我们经常在讲,这次禅七有很多新师兄参加,所以再讲一次。在公案里有禅师的认知、见地、见解和他的修证一层一层经历的过程,最后一直走到开悟。一提到“禅宗”,大家不要认为就是顿悟,顿悟只是最后那一下。
泉州南安曾氏子。家世奉佛。雪峰义存姓曾,是佛的后代,现在有富二代、官二代,信佛的孩子叫佛二代或者佛后代。(父母信佛是孩子的福报,孩子信佛是父母的福报。很多孩子信佛,父母过世的时候,会拼命去阻止亲戚,“你们不能这么折腾他呀!要让他安然去世啊”,这样一来,临终的时候可以帮到父母。如果孩子修行成就了,父母会因此而投生到善道,所以孩子信佛是父母的福报。同样的,父母信佛是孩子的福报,称为完成了投生的技术活,孩子来了以后会被灌输佛法。这也不一定,有些人虽然生在佛教家庭,但就是不听,有些孩子是来要债的,把父母气得要死不活的。这只是大概的情况,也不见得出生在佛教家庭,就一定好有福报。)
师生恶荤茹,他生下来就讨厌吃荤(吃肉),“茹”是肉的意思。于襁褓中闻钟梵之声。或见幡花像设。必为之动容。在襁褓中抱着的时候,听到寺庙里面的钟声,或者看到供佛的花、幡、佛像,就为之动容,说明前世有这个习气。
年十二。从其父游莆田玉涧寺。见庆玄律师。遽拜曰。我师也。遂留侍焉。十二岁从父去游玉涧寺,见到了庆玄律师(可能是个修律的律宗),于是跟人介绍:“这是我的老师”,然后留下来伺候着。
这时候他才十二岁,父母怎么舍得啊?按照现在的人文主义,大家肯定会去劝他父母:“你这样是不对的,孩子的前途是他自己的,你不能替他做主。”至于个人的权利是什么,他也搞不清楚,反正就是有权利。权利的意思,意味着你可以胡来,前提是不能影响其他人。这是现在的人文主义,对人应该做些什么、不该做些什么的大体的规定。
十七落发。谒芙蓉常照大师。照抚而器之。十七岁时去见了常照大师,大师很喜欢他、非常器重他。后往幽州宝刹寺受戒,然后去往幽州宝刹寺受戒。久历禅会,每次禅七他都去参加,禅宗各种各样的大师说话,上堂曰如何如何,就是在法座上开始叽里呱啦地说法语,禅师们要经常参加这些法会。
缘契德山,最后跟德山非常投缘。德山就是我们常说的“德山棒”的代表,问你什么是法性?回答的打,不回答的也打,最后,还没进门就叫侍者先拖出去打——这种好“野蛮”,在现在的社会,大家可以想象他的后果是什么——虐待徒众、装神弄鬼、违反法律、道德沦丧,抓起来!
德山的棒子是真的打喲,你以为像我们现在假惺惺地在头上吓唬你一下?不是的,“砰”一棒真的就下去了。“德山棒”在现在不太适合了,找一个玩耍的胶棒,上面写上“德山棒”就可以!(开玩笑)
唐咸通中回闽中雪峰创院,徒侣翕(xī)然,“唐咸通”这几年,回到了雪峰创院。懿宗锡号真觉禅师,仍赐紫袈娑,皇帝给了他一个法锡(禅杖),赐予称号真觉禅师,还赏赐了一件袈裟。前面是总结的话,大家可以忽略不计,主要的是后面的故事,我们来看一下。
雪峰禅师初与岩头禅师至澧州鳌山镇阻雪,岩头是他的师兄,一同在德山那里学习。岩头和德山还有一个故事,岩头是一个嘴巴很大的禅师,直接说他的老师证悟不彻底。拿到密宗里面,这样是行不通的,犯了三昧耶戒会被逐赶的。禅宗并非如此,见地为王,认了见地以后父子不认。
各有优劣,我绝对没有判断谁对谁错。大家千万不要轻易去判断对错,密宗的视师如佛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但也不能凭一禅宗故事就去判断德山的修证不好、修证不到位,如果你敢这样说,就应该拖出去扔到金刚地狱,判决永世不得超生。学佛是一件很庞大的事情,不要看到风就是雨,见到树木就以为见到了森林,这是很蠢的。
岩头在鳌山这个地方,被大雪阻挡了前进的道路。头每日只是打睡,岩头天天都在睡觉;师一向坐禅,雪峰一直在坐禅。二者对比,岩头天天打呼噜睡觉,似乎有点不精进——大家听了这个公案以后,是不是每天都睡觉啊?你睡的话,就是一头猪!
禅宗里面的故事,描绘的很多都是证悟了的人。比如铁牛禅师也是如此,天天在座上睡觉,德山过来只看了一眼,也没去理会,而旁边有个人很规矩地在打坐,德山看到之后,一棒子打过去。旁边的师兄觉得好委屈:“他睡觉都不打,干嘛打我呢?”(众笑)
铁牛禅师还专门写了一首诗:“铁牛无力懒耕田,带索和犁就雪眠,大地白银都盖覆,德山无处下金鞭。”这是很牛的修行诗哦!“大地白银都盖覆,德山无处下金鞭”是什么意思?念头、现象到处都是,你根本找不到落地的地方——“德山无处下金鞭”。这不是闹着玩的,所以铁牛敢在禅堂里面睡觉,你敢吗?你睡的话,浑身上下都找得到落金鞭的地方,打得你汗毛上都起包、指甲壳血肿。
一边是岩头在睡觉;一边是因雪峰当时还没证悟,就天天在坐禅。有一天雪峰实在看不过眼了,一日唤曰。师兄。师兄。且起来。头曰。作甚么。岩头觉得很不舒服:“你干嘛?”师曰。今生不著便。共文邃个汉行脚。到处被他带累。今日到此。又只管打睡。今生我的运气不好(“不着便”即不顺利的意思),跟着文邃(也是一个禅师)一起行脚,到处被他带累,今天跟你在一起,你又只管睡觉(我估计岩头的睡觉时候有鼾声,雪峰坐禅的时候,本来心境泰然,心犹如无风的蜡烛,又如平静的水面,正爽时,结果被岩头的鼾声所干扰,所以觉得不爽——可见,这只是禅定),显然,这是在埋怨岩头禅师。
头喝曰。噇。眠去。岩头被喊醒了,心里肯定很不舒服,语气也应该不是很好:“哎,生更半夜的,你睡觉去!还打什么坐啊?“每日床上坐。恰似七村里土地。他时后日魔魅人家男女去在。意思是喊他快点去睡,讽刺他打坐就像七里村的土地一样(古代的村里都有一个土地庙,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两个坐在那里动都不动),一动不动,还反问他:“你是不是以后打算以这样的形式去骗被人?一坐几天,好像好有成就一样。师自点胸曰。我这里未稳在。不敢自谩。雪峰说:“我不会去骗别人的,我真的心里不清楚,也不敢自己骗自己。”其实也有点激岩头的意思,“我真的没弄透,不敢哄自己,说不定你是自己哄自己?”
师兄们之间平时也会如此:“我没有菩提心,我还要修行,哪像你啊?你浑身上下都是菩提心!”“我哪里晓得嘛,你才晓得!”——特别是女师兄们,是不是这样的?你们读这些,要像读剧本一样——“我哪里知道菩提心嘛,你才有菩提心!”——哎呀,那个酸哪!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但是,雪峰禅师肯定没有现在的女师兄们来得味道那么浓烈。
头曰。我将谓你他日向孤峰顶上盘结草庵。播扬大教。犹作这个语话。“哎呀,我还以为你以后会在孤峰顶上盘结草庵,坐塌大雄峰,播扬大教,现在却说这样的话?”翻译成现代语言,“嘿,我还以为你已经证悟了,准备播扬大教,来个大地平沉、虚空粉碎,结果你却说这个,啥意思?”
师曰:“我实未稳在。”雪峰说的是说老实话,也就是对觉性没有透彻的、清晰的、明了的拿稳,禅宗叫脚跟点地。现在的师兄很轻率,稍稍触碰一下,就觉得天下就是他的——这种就是我执,就像赚了三块钱就开始策划怎么做比尔·盖茨,现在属于轻浮社会,很多人都是这样的。那轻浮社会怎么造出来?抖音、微博、微信等造出来的,听到风都是雨,天下哪有这样的便宜事?“点有咁大只蛤乸随街跳?”(广东话,哪里有那么大的癞蛤蟆随街跳?因为有蛤蟆随街跳,马上会变成蛤蟆包或者蛤蟆粥,也就是抓来吃了,所以看不到的。)
雪峰禅师说真的没搞懂。头曰。你若实如此。据你见处一一通来。是处与你证明。不是处与你刬却。岩头也开始说老实话,人不说讽刺话了。前面互相来来去去,话里肯定有互怼的味道,但他们之间的怼不会像现在的妇人们那样怼,当然也不全是妇人,现在有很多男人也会如此,不然又会有人说我讽刺女权主义。也就是说,有怼的成分,但不可能像现代人怼得那么恶毒。所以,接着岩头说:“要是这样子,你告诉我,对的地方就给你证明。”为什么要人证明?证明往往才能踏实。很多人还没产生肯定的智慧,会觉得这个是吗?这时候往往需要上师跟你说:“就这个了,别无他法!”心里才会稳,上师这么一说,你的认知往往会更清晰。
为了去替别人证明,夹山遇船子和尚而开悟以后,心还不稳定,不停地回头去看船子,船子为了向他表达“就是这个了,没有其它的了”,一头栽进河里淹死自己,他以这样的方式来证明——“就是这个!”所以,禅宗里的证明是很有作用的,为你肯定它。密宗里面的上师也是一样的,很多人证悟了以后,要去找上师呈现自己的证悟,上师会跟他说是或不是,往往起到巨大的作用,并不是一个形式。
当然,你得去找真正的上师,要是找到一个黄的,大家就会一起黄了。这种“黄”的结果是什么呢?有个地方是专门收容这些人,最差的地方叫金刚地狱,好一点的叫无间地狱。所以,乱来的结果非常严重,因为造业的依据是心的底层(上师)。但是,也不必为此惊恐不已,如果真心认为自己开悟了,就没有这个罪的——认为自己开悟了,实际上是假的,那只是你蠢而已,这样是不造罪的。但是,你误认为自己证悟了,而假证悟还是会存在很多习气的,也不会诞生那种智慧,然后瞎乱搞,这样的话,依你会倒霉的。比如你没证悟,就开始接受供养,等等之类的事,你会倒霉的。
为什么呢?比如香严证悟了以后,师兄们都认为他不一定是真的证悟,然后他写了一首诗给他的师兄仰山(沩仰宗的祖师之一仰山),内容是:“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但仰山根本不认,说这个谁都会写,要求他重新写一首,以证明自己到底证悟与否。第二首诗的内容是:“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意思是什么呢?人人都有这一机,指根本的觉性,它是什么呢?眨眼一看,就是这个东西了,别无其他了。你们眨眼一看就是那个,确实是那个,那个是哪个?若人不会,你要是不明白它,你就别唤沙弥。“别唤沙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不要让人来帮你做事;另一种是说你称不上出家人,这种解释是不准确的,但却有这么一种解释。这个“唤”是使唤的意思,意指你不要去冒老大。
所以,一个人误认为自己证悟了,误认并没有罪, 只是一种蠢、是一种无明。但是你认为自己怎么样,而且往往有很大的习气,然后就开始去收徒弟,牛皮哄哄地这样那样,走到一个地方摆出一副大德的样子,依此造很多的业,那会倒霉的,这样的话,就是“他时后日魔魅人家男女去在”, 这是岩头讽刺雪峰的话。
现在有很多这样的案例,一个法师要跟大家讲法,如果他没有证悟,讲菩提心之类的内容是没问题的,你也可以成为法师,甚至可以成为别人的上师。如果你明知自己没证悟,却去告诉或者暗示别人你证悟了,那对不起,有个地方专门安收他们——地狱,所以要非常小心。
如果是一个真正求证的人,又完全没有确实的踏实的话,就会像雪峰禅师一样,你自己安心吗?人要死的,谁都活不了多长时间,最多一百年,就算活成老妖精也就两百年,对漫长的历史来讲,也就弹指一瞬间。为了一瞬间的虚妄,你会长劫在地狱里面出不来,如果你相信因果,就要相信这个,你说自己不相信因果——滚!不信因果的人,就不要去谈佛法了,真的很扯淡。
岩头禅师说:如果是的,就给你证明,然后不是,就与你刬却。划却的意思是你说得不对的地方,我告诉你哪里不对,或者叫抽钉拔楔。
师曰。我初到盐官。见上堂举色空义。得个入处。什么叫见上堂举色空义呢?上堂盐官是一个法师的名字,或者是一个地名,指到了一个地方见到一位上师。他见到法师上堂了,就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为什么色即是空呢?经过离一多因一分析,没有实质,所以它是空性的。空也不是离开色的一个东西,“呯”就显现出了万法,这就是举色空义。”(这也就是你们现在干的,也是我干的——单空的修行。)然后得个入处,开始知道怎么去追了,所以,他一上来就在追色空的问题。其实佛教的根本问题就是这样的——显现和本质是什么?没什么了,
整个哲学都在讲显现跟本质,而他找到了个入处,即去的方向。但毕竟指个入处,只开始进入地方而已。
头曰。此去三十年。切忌举著。岩头说:“行了,以后三十年之内,不要再跟我说这些,什么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是要超越言说、超越逻辑,得用你的身心去实证。
雪峰说:又见洞山过水偈。洞山是曹洞宗的祖师,有关他的故事我也经常跟大家交流。虽然曹洞宗的“曹”字在前面,其实洞山才是曹山的头牌祖师,曹山是洞山的弟子,应该叫“洞曹宗”,可能“洞曹宗”听起来不是那么响亮,所以叫“曹洞宗”。曹洞宗是很厉害的,打坐有很严密的观照,其实我们现在修了很多曹洞宗的东西。如今,曹洞宗在日本还是很兴盛,但宗旨是否一样,我就不知道了。
有一次,洞山跨桥的时候,看见水中自己的影子,一下就开悟了,于是写了一首偈子。为什么跨桥看到水中的影子会开悟呢?其实非常简单,就跟你看到镜子里的人一样,你的脸和镜子,是什么?脸是真的吗?那镜子就是你的心,镜子里的脸就是显现,这与跨桥过河是一样的。
当见解思维得很深的时候,就会引起一种很透彻的悟,悟是全方位的,而逻辑是有角度的,或者是直线性的,最多是平面性的,不可能是通透性、立体性的东西。
洞山的这首偈子是什么呢?“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好像有点不押韵。第一,偈子不要求押韵;第二,当时是唐朝,音韵不是现在的普通话,用粤语去读也许更胜一筹。)
我们去修证的时候,“切忌从他觅”,不要在外面去找,“迢迢与我疏”,不然会离本性越来越远。这里的“我”是指本质、本性,不是“人我”。“渠今正系我”,“渠”是他的意思,即“他今正是我”,显现正是本性。“我今不是渠”,本性不是显现——空性不是色。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里面也是说“显现不是心”,里面可以去查。
“我今不是渠”,“渠”是显现的意思,心性真的不能是显现,现象砸烂就完了。用一个简略的表达,处在心性的时候,可以说显现就是游舞,郁郁黄花皆是般若。如果出来去讲,就不能说显现就是心性或者说心性就是显现,否则整烂一个东西,心性就不见了。所以,不能说显现是心,但可以说显现是心的游舞,现在心游舞成一个杯子,砸烂了以后,心就游舞成不是一个杯子了。所以,“游舞”这个词好狡猾,要是说“它是心”就不行——“我今不是渠”。
安住在里面,心偏向于觉性的时候,可以这么去讲,这是修证。在融化和消融显现的时候,可以说显现就是心性,对相来说,既然要去消融它,也可以说不是它,因为心性本身无形无相。所以,这是从很多侧面去讲的,大家要很好地去理解。
为什么说到本质,故意说得那么复杂和矛盾?因为心性不是单纯靠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有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去说。真明白的人,在每个层面都能明白。如果你只明白一个层面,换一种层面就不明白,那就要小心了。就像一个人坐在一个凳子上,从左边看过去,它是一个三角形的,右边看过去,它是四边形的,那是因为角度不同的原因。如果你只固执地站在自己的角度,总认为它是三角形的,别人说是四边形,你就认为是错的,那就要出问题。
就像二转跟三转,有人说是空性,有人说是光明,其实就是一个东西。有时候说有,有时候说无,有无之争,这在汉传佛教里面争论了几千年,其实有无就是一个东西。并不是汉传佛教不明白这个东西,禅宗很多有很多人都明白——“悟无有无”,悟了就没有有无了。这些东西,正因为说不清楚,才反反复复从不同的角度去说。你不能不说,不然后学者会茫然,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分辩,睡着了也是这样的,但不代表你证悟了。
头曰。若与么。自救也未彻在。如果处在本性的状态还有“渠”(他),就说明没有彻、没有踏实。还是“二”,心里还有不同的东西,这个时候,“自救也未彻在”,自己完全解脱都还没做到。
“渠今正是我”,这一切都是我的显现;“我今不是渠”,这些显现却不是我。这就是我刚才说的,色即是单空,而空即是色,修证的时候不能这么说,懂吗?有点难懂!刚刚进来的师兄们,听到这些不要强行让自己懂,要回去读中观,读唯识,还要去修行,修行到一定时候,你会觉得很好懂。(“很好懂”不是很容易懂的意思,而是懂了觉得很好、很爽的意思。)
如果真的达到这一步,自己也未彻在。师又曰。他后问德山。从上宗乘中事。学人还有分也无。师后又去问德山。德山是岩头和雪峰两个人的师父(师父的父是父亲的父,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父,而不是搓澡师傅,或者是厨房里面的师傅,大家要搞清楚。)什么叫做“从上宗乘中事”呢?禅宗经常说自己超越了普通教程,教外别传,从上之句千圣不传,意思是到了最后,任何东西都说不清楚,那个东西没法传的,你本来具有,不是谁传给你的。“从上宗乘中事”指禅宗里面的顿悟(快速的证悟)。
“学人还有分也无”,我还可以吗?就像现在有很多师兄经常来问:我是不是学大圆满的根器?我学禅宗可以吗?我是念佛还是学大圆满?师兄你帮我看一下——你自己都看不清楚,我怎么帮你看啊?经常弄这些问题来拷问我,如果我说不知道——“哎呦,你还是学佛教的?你还给我们上课,你居然说不知道,假的!”你要是魅惑男女,就端坐在那里装模作样的:“你前世是蛤蛤蟆转世,这世脱掉蛤蟆皮成精了,所以你一定会开悟!”——哇,情不自禁地认他为上师,磕头如倒葱!
你们不要认为我在开玩笑,我说的是佛教里面的普遍现象,跟他来真的,他就认为你在骗他;你要跟他来点戏园子里面的东西,马上喝彩,鼓掌、磕头就来了——“收我做你的迷!”是不是很多师兄听了以后受刺激?他为什么会骗你呢?蠢的嘛!
德山打一棒曰。道甚么。德山的本色就出来了,你一来他就一棒打你——你知痛嘛。从上宗乘中事,你当然有分了,因为你不是石头,你打石头一棒,石头会知道痛吗?知道痛的时候,他就从上宗乘中事,他也有分,起码知道自己挨了一棒,是什么在挨棒啊?你说自己的头在挨捧,但是死了以后,打你的头就不痛了。什么在痛?知痛者不痛,那“痛”和“不痛”不是两个东西?从而延伸出很多哲学问题。
这个时候,雪峰也不是“漏嘢”(不是儿戏的,指当真追求佛法),挨棒了以后,德山问:“你修什么?”就像现在的学人,动辄就问:“上师,我还能修大圆满吗?”德山动辄就是“砰”一棒——“说什么,浑球仗!”
我当时如桶底脱相似,什么叫桶底脱?心执在这个地方,迷妄、愁啊、闷啊,反正各种心所在作用,“咣”的一下没了,叫桶底脱落。而且是有程度的,脱得很厉害就真的开悟了,大地平沉,虚空粉碎。有的桶脱了,就是一个单空境界,一下身心俱实。有时候在一些具德上师那里挨一棒,身心非常虔诚的时候,在强烈的加持力之下就可能会出现这样的事。
头喝曰。你不闻道。就算桶底脱落,如果没有自认的话,也就一个空而已,反问他,难道不知道吗?从门入者不是家珍,被人加持,陡然体会到一点点的东西,那不是家珍。其实,这个话里有很大的味道,难道上师大德们所教的不是家珍吗?意思是什么呢?你的境界是个暂时的境界,或者是依靠外缘,别人给你强行制造的某种境界,都不是根本的东西,根本的东西没有境界,源源不断,而绝无来处。
师曰。他后如何即是。那怎么才是对呢?头曰。他后若欲播扬大教。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将来。将来与我盖天盖地去。大家不要小看这句话,大圆满的修行就是这样的,是后面的等性解脱。他后指以后的事,其实说:见地见地应该是这样的,所有一切显现都是你的胸襟流出来的。当他说从胸襟流出来的时候,他已经明白什么是胸襟了,一切都是本性的自然现起、法性游舞。“与我盖天盖地去”是什么意思呢?一切都是的,涵盖乾坤,没有什么不是,就这么简单一句话。
师于言下大悟。桶底脱落以后,一定有个相似的境界,而他把那个境界冲破了,发现本性什么都不是,不是个境界。虽然什么都不是,处处无踪迹,身色外威仪,全部都是,盖天盖地,这下就牛了,言下大悟。
便作礼起。连声叫曰。师兄。今日始是鳌山成道。师兄让他开悟了,他说:“师兄,今天才是真的明了了。”这就是鳌山成道的故事。
这个故事有很多层面,首先,“色空义”就是我们现在的境界,天天在闻思,这个叫此去三十年,切忌举著。这是指雪峰这种人的情况,不能老是沉浸在言句里面,老是在思维这样、思维那样。但是,最初就是要这样的,否则没办法进入,人家要通过这个得个入处,你入处都没有,那不是扯淡吗?
其次,开始去明白色空本性和显现的关系,我们修四夺就是要明白这个。修四夺,把身体、外界夺空,是要证明这些东西不是物质本身的,也不是上帝造的,而是你心显现出来的,要证明一切境相由心现。
你说:“我现在已经知道了!”你只是概念知道,但你的心不知道,你心就认为它是这一坨、认为它是一个存在。至于这个存在是什么,普通人根本不管,反正就是存在。这个存在好,我就舒服,开始贪;这个存在不好,我就难受,开始嗔。普通人哪会去管它是无分微尘还是无分刹那,身体就是一个存在,身体健康就爽,不健康就不爽,因此受限了。
我们要去夺它,让心直接的明白这是一个幻影,不要粘在上面,这就实现了般若的第一个见解——出离,出离就不受其控制了。要怎样才不受它的控制呢?你要发现外境是心显现出来的,是你的执着造成的,所以要去夺空。夺到后来,身体没有了,乐、明、无念这些状态会随之出来。
但是,这需要很长时间,不要夺几个月就来问我:“怎么还没出现境界?”很容易让你出现境界的,你过来,把你按在马桶里面,境界马上就出来了。马桶的水一冲,你呼吸不过来,马上有境界,很快就没有觉知了,一切显现都消失;或者给你来个太极雷雷的裸绞,据说只要三十秒,便会失去知觉.(开玩笑)
所以,不要修几天就来说境界,当你产生这些觉知的时候,自己就明白了。你来问我,最多给你鼓励一下。但是,这是一个长期的事,最后你一定会走到像德山打一棒那样桶底脱落,你还是不明白是什么。真到了这个时候,就要找上师了,让上师跟你说“从门入者不是家珍”。当然,那时候不一定会说这样的话,那说什么呢?你的上师和你,那时、那情、那景、那人、说那话,你就明白了,而且可能会说很多次。所以,大家要准备这么一个过程的心。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如此,只是大体情况。有些人就不是如此,比如五宗七派里面的杨崎派,杨崎派祖师方会禅师特别精彩,他的老师是临济,因为听不懂老师讲法,就躲在树林外,等临济过来,就拿着尺子对着他:“说,告诉我是什么,再不说我揍你!”他真的这么干的,按照现在的说法,那还得了啊?按照密宗的戒律,金刚地狱他会坐烂,但他却证悟了。如果有空把这个故事翻出来,我给大家讲讲,里面很好玩。
所以,也有这样的奇葩,但我们不是“奇葩”(高根器),大部分都是“正常的葩”(普通根器),按次第走,最后一定会走出去的。开悟这个事,在我们这里是可以实现的,不是单独指个人,而是整个地球的佛弟子们,都可以实现的。如果不可以实现,那些祖师们就在骗我们,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大家要有信心,也要有长久心、有耐心。不要修两天,就认为可以在厕所或者垃圾堆里面翻出别人吃剩的狗骨头,并非如此。密在汝边,你的心就是证悟,但你得让它真的悟才行。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佛法与东西方哲学第11课
- 佛法与东西方哲学第09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