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禅七的第二天。有些新师兄要求,能不能讲一讲具体怎么打坐?本来我想讲的,但我觉得,其他师兄也可以通过网络,跟新师兄们讲解一下。在这个团体里面,有很多师兄已经修行多年,再讲这些基础的东西,也不是不好,但对他们来说,显得有点多余。所以,我觉得还是继续搞佛法的知识性交流,至于打坐的具体方法,可以让其他老师兄找另外的时间跟大家讲一讲。
【坚持禅修的意义】
具体修行的方法其实很简单,一两个小时就能把大概的要点阐述清楚。但是,若想打坐好的话,并不是靠随意听几堂课、听几个要点就可以解决的。要真的去磨炼,去做,就像武术、功夫一样(“功夫”就是时间的意思,指在一个事情上花时间),不是看了一下武术拳谱就有功夫,可以到处去打架了,功夫需要磨砺。
禅修、打坐也是一样,需要日积月累、滴水穿石的磨练,这样的功夫才能慢慢渐入佳境,体会到没有禅修的人根本体会不到的东西。不用以为听一堂课、听两个窍诀,就可以醍醐灌顶,顿时打通任督二脉,气沉丹田——学佛并非那么简单。
坚持去禅修,走到一定时候会上瘾的。而最初会很恼火,根本安静不下来,身体也会产生各种各样不爽的反应,腿盘久了会酸,腰也痛、屁股也痛、脚也痛。有人形容刚打禅七的时候,连头发丝、脚指甲都在痛(形容痛得很厉害)。身体痛的话,意志力比较坚定的人还可以熬一下,但心情的纷乱,有时候真的很难熬。
但是,大部分人打坐都要经历这些,如果说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话,显得有点过分了,有些再来人,一盘腿就自然就进去了,这种人就不好说了。而绝大部分的普通人,前期必须要经历一场熬练,禅宗说要熬腿子,不要说先降伏其心,先“降伏其腿”。走到一定时候,在座上身心非常安宁和协调,心本具的素质就出来了——“心本具的素质”,大家不要马上就想到自心本性、开悟、大光明、明空双运——没有那么高大上。那心本具的东西还有什么呢?比如打坐时产生的暖乐(身心很温暖、舒服、愉悦),都会随之而来,然后能体会到什么叫放松。
对于普通人,很难体会到放松,我们要通过紧张,劳累来体会放松。什么意思呢?比如一件事情做得非常劳累(跑步、撸铁、锻炼,或挑很重的担子),突然停下来,把担子一放,我们觉得很放松。这是通过劳累来体会放松。还有紧张,比如参加考试,或者去见一个自己非常重视的人,心情紧张,高度集中,但是维持不了多久,见完人一出来,“啊”一下放松了。
这是通过紧张和劳累的方式来体会放松,但打坐不是通过这个方式。他会体会到我们平常好像没有紧张,没有劳累的时候其实也是紧张的。不需要通过去掉紧张和劳累来放松,甚至比平常没有劳累和紧张的人还要放松,心因此而开始宁静。身体的紧张和心情的紧张,跟宁静恰好是两个对立面,当体会到放松,心情宁静以后,佛教所说的思想,禅修的功德,会慢慢在我们的觉受中出现,但是,这真的需要一定的锻炼。
大家不要把这些看得很神秘,觉得很难,问什么时候能出现?只要你很用心,坚持下去,不用多久就能出现。如果平常还有积资净障的修法,如放生、供佛、供水、磕头、发菩提心、念咒,这些做完再去禅修的话,刚才说的暖乐、放松,心本具的功能就会出来得快一些,维持的时间会长一些,这就是所谓的资粮足,用起来不会那么捉襟见肘,会早一点生起法喜,而且法喜维持的时间够长。
如果单靠我在网上讲几下,怎样排气、怎么盘腿、怎么凝视虚空、怎么意守丹田,讲完就讲完了,听了也就听了,如果不去做,都会遗忘。如果完全不听这些,当然也不行,听了以后去做,才能真正理解所说的内容,到底怎么意守丹田,知道先用意识去关注,然后丹田里会生起感受(身识的作用),这是意识引发了身识。这些以前讲过很多,网站——https://www.bodhi-culture.com/,大家可以去里面找。
老师兄们,如果愿意的话,可以通过网络或者现场面对面,把打坐的方法教给大家。实际上,打坐不是非常复杂,若要坐得好,需要坚持、需要福报,需要对这方面有强烈的希求心。其实,打坐是外道和内道的共法(都需要的方法),道家要打坐,学武术也要打坐。
我为什么学佛呢?其实跟以前打坐有关系,以前为了更好的打架,想打通任督二脉。然后看了很多武术书籍,里面就教怎么去打坐的,开始的时候也会很毛躁,但心里极度渴望有武功,这种强烈的希求心就逼着自己去打坐,结果打到佛教里面去了——而佛教说打架不好,真是事与愿违啊!
这里简单的把打坐的要点说一下,关键要练习、要坚持。
【比较东西方哲学和佛学的目的】
言归正题,佛教哲学跟东西方哲学的比较。昨天讲了佛教的一些基础内容,今天讲西方的哲学以及东方哲学各自的特点,它们到底要干什么?它们有哪些缺点?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我们大概地捋一捋。在这几天时间,要把哲学家、哲学思想等全部内容讲出来,根本不可能。
我不是学哲学的,我知道一些哲学的流派,知道哲学家的一些故事,也大概知道他们的思想和理论,但我不是学哲学专业的哲学家。我只是想把哲学里面的东西拿出来,看人类有历史以来,这些哲学家在干什么?他们在找什么?他们想知道什么?他们为什么找不到?他们所提到的东西,佛教里面有没有?为什么他们解决不了,而佛教解决得了。
我是想告诉大家,佛教就比他们牛,这就是我的目的。但不能不讲道理就直接说佛教的哲学很牛,所以要对比人家说了什么、佛教说了什么。说到这个的时候,他们为什么说不清楚、我们为什么说得清楚。
所以,西方的哲学家也好,东方的哲学家也好,我会把他们的理论大概拿来说一说,他们的流派也谈一谈,偶尔也分享一些他们之间的有趣故事。主要是想说他们到底在找什么?他们到底知道了什么?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对规律的认识,跟佛教的认识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敢说佛教是正确的,他们不是正确的。
其实我就想表达这个,否则我们的对比有什么用呢?如果上来就说佛教很厉害,什么理由都不讲,自吹自擂的话,那基督教说基督教好,印度教说印度教好,显然是不行的。现在哲学上进行论战,也不能比神通。为何现在的宗教那么不发达呢?因为不能再用打的方式,不然的话,唯物主义最厉害,它有大炮、原子弹,实在不行,就用病毒,所以没人打得过。但我们不能靠这些,而要讲理,讲理的话,就要把各自的观点拿出来。
以前的佛教和道教,曾在皇帝面前比神通,两次道家都打输了。那是真的比神通,看谁厉害——“讲什么道理啊?你说你行,我说我行,来,我们面对面干一把!”但现在不行了,我们处在“文明社会”里面(暗含的意思是:要么不打,要么就全部弄死)。你看现在的“文明社会”是不是这样的?如果真的开战,会没有赢家的,因为太“文明”了。世界上的强国的原子弹,加起来可以把地球毁灭十几二十次,哪有什么赢家啊?由于打起来都会毁灭,大家都不打了,所以成为了“文明社会”(这是调侃,大家不要当真)!
如前所说,我们要讲理,那先看东西方哲学的要点,它们在找寻什么,以及讲一些比较突出的哲学家。这些内容是我随意选的,因为我没有时间,备了两三天的课,发现自己上当了,不要说这个禅七之内讲完,再来十个禅七也讲不完。关键的是,十个禅七讲完以后,东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对比完了之后,我就不是一个佛教徒了,成了讲哲学的。还有最关键的是,我把哲学讲完了,你们也大概走完了,学哲学何必找我,要去找一些真正学哲学的老师、教授,他们会讲得更好。
所以,我要把哲学里面的要点拿出来,跟佛教对世界的认知的观点进行比较,找出他们的不足。我绝对不会说佛教的不足,你可以说,但你说了,我会马上补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说得“佛教”一点,这叫虔诚或者皈依,说牛皮一点叫自信,你怎么理解都可以。
目前为止,在我的学识范围之内,没有发现佛教有什么不足的地方。我也尽量去找过,想去发现它在哲学上的缺点和不足,比如世界的起源,他们的神奇故事跟道理的冲突。结果去找缺点、冲突的时候,发现这些都是因为别人不明白、不了解,才会成为矛盾冲突,去找它反而解决了这些问题。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这是对教理进行思考。
【哲学的分类】
回到关于哲学方面的话题,先讲哲学大的分类,再讲西方哲学、东方哲学。分类的方法有很多,要去了解的话会看得眼花缭乱,但大体上的分类,主要是在世界的本质上进行分类,世界到底是什么?或者从世界的第一性上进行分类——什么叫第一性?哲学里面的“第一性问题”是问世界最根本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产生世界的第一个原因是什么?是物质还是精神?这是一种分类的方法。
1)唯物主义
第一类是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这个世界观每个人都很了解,初中、高中、大学都会学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精神是物质运动的结果。”也就是说,唯物主义认为没有什么真正的精神,精神就是物质在运动。为什么你会爱你老婆?因为你身上有很多这样的物质在运动。爱是什么?就是荷尔蒙加上其他东西在运动,你的依赖感、愉悦,全都是物质在运动。说老实话,为什么会这样,我有点想不通。总之,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整个世界的唯一因,这就是唯物主义的胜义谛。
2)唯心主义
第二类是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第一性,是世界的根本因。但是,唯心主义说的“精神”,基本上指意识,所以佛教不会承认自己是唯心主义。
佛教连唯物和唯心这种划分的方式都不承认。目前为止,科学搞清楚了物质是什么吗?没有!科学搞清楚了精神是什么吗?还是没有!那么,你划分的“物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一性”,就像张三和李四都没搞清楚,就断定张三是大哥或者李四是大哥。所以佛教是不会承认的,因为根本不知道物质是什么,也不知道精神是什么,却已经被当成第一性在运用了。
所以,佛教不能划分为唯心或唯物,空性是物还是心呢?当说到本性心的时候,是没有精神和物质的分别,所以不能是物,也不能是(唯)心,勉强叫“心物两亡”或者“心物一如”(但有时候会用“心”去代替本质——空性)。为什么呢?因为汉语的词汇太广阔性了,包含性、概括性太大,就“心”这个词汇,有可能代表自心本性,有可能代表精神,即佛教里面说的阿赖耶识、意识。
3)心的两种现象
哲学里面连阿赖耶识都没有,认为精神就是意识和情绪的东西,并不知道精神实体是什么,黑格尔叫它“绝对精神”,但是,他也搞不清楚“绝对精神”是什么,因为没有禅定。程朱理学说世界的根本是“理体”,叫客观唯心主义,虽然他们也打坐,但还是没搞清楚“理体”到底是什么。
也就是说,他们并没有搞清楚“心”和“物”是什么,但却在搞区分。其实,他们的区分是很笼统的,把心的两种现象进行了强行区分(用心去区分心的两种现象)——物质是心的现象(没心的话,你怎么知道是物质呢);精神也是心认知的一种现象。
心的两种现象,一个是大哥,一个是二哥。如果物质是大哥,那就是唯物主义,因为心可以意识到自己有作用——“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在”中的“我”,并不是指人我的“我”,而是一种精神实体。
为什么可以证明“我”在呢?笛卡尔说:因为我在思维,我思维了什么、我感受了什么,我不能确定是不是真的,有可能是一场梦,但我不能否定我正在思维,所以精神实体是存在的,这有点像明知因,但没有明知因那么精彩。对此,他都没有搞清楚就开始划分了,所以佛教是不承认这种分法的,因为他们对物质和精神都没有了解,只是把认知的两种现象进行了归纳,一个是精神现象,一个是物理现象——把两种现象的其中一种现象定为世界的起因,如果物理现象成为起因,就叫唯物;精神现象是起因,就叫唯心。
精神现象,有自我跟另外一个自我的区分,“我思故我在”——我知道我的精神现象是肯定存在的,我却不能解释世界的很多其他情况。每个人的精神现象,作为一个认识体,认知的范围是有限的。如果否认了其他的精神现象,那就否定其他人认知了一些东西,是我们没有认知的,事实上你不能否认。比如有人告诉你:“哎呀,我家隔壁的那只老鼠有八条腿。”这是他认知到的,可能你会不相信,为了确认去看,发现是真的。也就是说,他的精神现象里面,有些东西是你的精神认知里面没有的,所以,你一定要肯定别人那里有精神实体。
如果有个精神实体能够知道一切,那就是上帝,有人问,那会不会是佛陀呢?佛陀跟上帝就差一个东西——空性。因为是空性的,我可以成为佛陀;因为不是空性,我们没办法成为上帝。当然,还可以说慈悲的问题,那是后话,反而不是根本性的问题。
我说的这些好哲学啊,大家听得懂吗?是有点烧脑,我已经想尽办法让你们弄清楚。我们是修行杂谈,只是一种交流,如果完全不懂也没关系,大家听听就行了,以后如果有机会,可以详细来讨论。
不管精神是第一性还是物质是第一性,唯心和唯物都属于本体论,世界一定要有本体。世界的一切都在我们的感知中成立的,这叫主观唯心主义;但我们没办法不承认其他的精神不成立,如果有其他的精神成立,认为祂创造一切并知道一切,就成了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都是本体论,承认世界有一个唯一的本体。
不过,上帝这种本体属于宗教性质,还有的认为不一定是人格化的上帝,比如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来源是“绝对精神”,还有中国古代的两位哲学家,“二程”的程颢和程颐两兄弟,同朱熹是一派的,他们认为世界的根本叫“理体”。他们的思想也影响了佛教,佛教也说心的本体叫“理体”,但是,程朱理学说的“理体”,跟佛教说的“心的本体”不是一回事。这个概念经常会被误用,把理体说成是心的本体,事实上不是一回事,其实是把客观唯心主义的东西,当成佛教说的本体。
其实,语句里面用了这个词汇也没什么,因为汉语的词汇经常要看语境来进行区分的,不像法语,一个词汇就是一个意思,那才叫“科学”,但是一科学就变呆板了。汉语词汇的情景性、跳跃性特别强,所以有时候挺美妙的,几个字就能弄出一副场景,而且暗含了很多逻辑,隐喻也特别多,所以容易搞错。
比如“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七个字的描述,马上会让人想到天高、云淡、视野辽阔、一行白鹭,感觉清风徐来等情景在里面,所以情景性极强。但英语读出来就没有这个味道了,A line of white birds flying in the sky(一行白的鸟儿飞在天上),情景性就没有了。所以,中国古诗的意境,很难用英语翻译出来,而意境一般是用简单的语句来描述的。再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其中带有浓厚的思乡之情,还有寂寞、淡淡的忧伤,但用英语来翻译,In front of the bed, the bright moon is shining. It’s suspected that it’s frost on the ground. Look up at the bright moon and look down for hometown,英语很直白,味道一下就没了。所以,汉语有它的好处,概括性强、情景性强,同时也容易引发歧义。这是因为汉语里面有很多通假字,经常会让人搞错意思。
4)佛教对心的本体的认知
言归正题,刚说的“理体”这个词有佛教与程朱理学互相借用的意思,要根据语境来区分,以后读佛经也注意了。请记住,佛教是不承认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划分,为什么不承认就是高明呢?佛教认为精神现象也好,物理现象也好,其实都是本体的运行(我现在没用“心”来描述,用了“本体”这个词汇)。本体不是一个客体,也不是一个主体,本体没有主客之分,只能说找不到本体、找不到一个实有的东西,所以叫“空性”。“本体”并不是心可以直接认知的东西,如果去认知,那就不是本体了,而是被认知的。
由于不可能认知到,所以是空性的。又由于它能诞生一切,诞生精神、诞生物质,所以它不是没有,佛教用了一个词汇,称之为“光明”。有人一听,问这不就是上帝吗?这不是常见吗?不是的,上帝是可以找得到的,虽然我们没有找到他——听得懂这个绕口令吗?谁会找到上帝啊?帝释天不是上帝,帝释天本来是轮回现象,不是他造的一切,有谁找到过基督教说的“要有光,于是有了光”的那位上帝?有人说:“在某种状态里面见到了上帝”(有人在祈祷时,真的会见到这些)——那醒了以后呢?有可能是产生了奇异的化学变化所产生的幻觉。
佛教说,是没办法找到这样一个所谓本体的。慈诚罗珠堪布曾经说过一句话:“找到了那个找不到的东西”,所以不会是二元对立。以心作为认知主体,然后还要去认识跟你的能认知不一样的东西。所以它是空性的,也就是找不到的。但又不能说它没有,没有的话,现象哪里来的?现象是不实有,但你可以感受得到,起码你有感受能力——“我思故我在”。我们感受它在,但是又找不到它,你能够确定明白它是什么,那你就开悟了。但你确定不了,老是要去想它,想出来都不对,感受出来还是不对,感受和想都是找。
“好啊!我要歇即菩提!”——一歇下来,就睡着了。或者停下来,有光明的觉知力出现,就认为它是——一认它,又完了。那到底是什么?所以,佛教不仅仅是理论,理论要指挥你具体怎么实践,而且真的可以实现它,最后你能肯定就是这个东西,当你掌握到它,特征就是相应的功德出来了——“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些不是空话,所以成就者们都很自信,他知道自己可以超越生死——这种知道并非是意识性的、想象性的,乃至非感受性的,实际就是这样。
这就是佛教说的本体,跟一个客观的精神造出我们的本体,二者是不一样的。基督教里面会不会说你能成为上帝?不会。还不如印度教,印度教说你可以成为大梵,但印度教的毛病在于梵不是我们的一切——做不到“空即是色”,这样一来,对本体的认知又变成了常见。印度教说,我们可以融到梵里面去,如果把梵理解成是本体,也就是我们可以融到本体里面去,但本体跟世间的现象是不一样的东西,这就麻烦了。
由此可见,《心经》里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两句话多重要啊!从见地上,这样才算得上是究竟,如果不这样,空就会出麻烦,也就是本体会变成像上帝一样的东西,所以,佛教为什么会反对常见,原因就是这样的。
【唯物主义的分类】
唯物主义有三大派别,我们基本上都是唯物主义的认同者、学习者、成就者。虽然如此,但我们对唯物主义的思想却不是很了解,现在学的唯物主义,除了把我们变傻以外,起不了任何作用,我们也不是真正的唯物主义者。为什么呢?我们到了坟地会怕的,感觉背上凉风嗖嗖,看到贞子吓得钻床底,很多人都会有这些恐惧,所以,不见得我们就是真正的唯物主义者。但是,唯物主义者也不完全是绝对的无神论,等一下我会详细讲。
1)朴素唯物主义
第一个是朴素唯物主义,比如赫拉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认为火是世界的本源;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的本源;中国则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五行——金木水火土;金木水火土还算是粗大的,还有提出原子的概念,但却不知道原子是什么,认为是物质里面最微细的实体,物质由实体堆积而成的。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很简单,因为大的东西可以砸烂。你说:“这种观点太粗糙了。”实际上不粗糙,现在的科学家们都在干这个事,只不过工具先进了,以前用的是锤子,现在用的是粒子加速器,其实也是个锤子,只是把更小的东西砸烂。我们认为那些高级科学家很厉害,其实跟赫拉克利特也没有太大的本质性差别。总之,认为世界的本源是地、水、火、原子等组成的,都叫朴素唯物主义。
2)机械唯物主义
第二个是机械唯物主义。毕竟说到哲学嘛,大家也就这么认同了,因为哲学不像佛教那样讲究实证。如果通过实证,发现说法不对,我们就会去纠正,而哲学现在用什么去实证啊?比如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一切来源于物质,而物质的本体都没找到;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一切来源于心,而“心”是什么也搞不清楚。从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戏论,如果思维得深一点、广一点,就可以建立一个学派。而并不像佛教那样有修证者,从古到今,比如密勒日巴、无著菩萨,他们把生命都倾注进去,通过禅定等具体方法,真正地体会到实相,而哲学没有。
所以,理论说了很多,至于怎么去划分,很多时候是在思维层面上。“学术”这个词汇,听起来有点扯,意思是一边学一边术(“术”即玩的意思)。什么叫做机械唯物主义呢?认为物质的本体是更细微的粒子这些称为机械唯物主义。为什么要用“机械”二字呢?因为他们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就是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态度去看待物质的本体,就叫机械唯物主义,或者叫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指对不可证明的无形世界本质的猜测)就这样被定义了,真的很扯,就是物体之上还有一个东西,但是搞不清楚——形状已经没有了,但后面还有东西,比如场、波。但场、波是个什么形状?好像比有形有相的粒子还要小。这就是所谓的形而上,它不承认无形无相的精神,不然就不叫“唯物”了。如果承认物质,又承认心,那就变成二元论(阿罗汉就是二元论),但机械唯物主义认为精神完全是物质运动的结果。认为最根本的物质是形而上的,并且死死地去追求。
“形而上”有两种意思,一种是超越物质的。孔子的《易经·十翼》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本体的意思;“形而下谓之器”是各种各样的现象。所以,形而上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说的“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意思,是研究本质的意思。“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是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说的。请记住,这里谈到了马克思主义,大家要以哲学家的态度去看,不要有立场,一上来就觉得它不对,其实也不完全那样。马克思都说自己吸收了两个大哲学家的东西,一个是黑格尔,一个是费尔巴哈——他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成份;去掉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吸收了他的辩证法。其实,马哲对世界本体的看法,阐述得挺少的,主要是对社会的改造,最多是对社会关系的认识,比如剩余价值、科学社会主义等等。
3)辩证唯物主义
第三个是辩证唯物主义,这只是马哲这一派的说法。为什么叫辩证唯物主义呢?认为世界是唯物的,但不能孤立地、片面地、静止地、形而上地去看本体,应该辩证地去看。辩证就是事物发展的三个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是发展的、运动的、变化的。而本体到底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则没有提及,它认为世界的本体肯定不是精神,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那客观实在是什么呢?不能说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否则就是静止地、片面地、孤立地、行而上地看问题。当然,更不可能是原子,因为原子已经被锤子打烂了,那到底是什么呢?要辩证地看。那怎么辩证地看呢?不能孤立地看——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在否定本体,否定有绝对本体。到底是什么呢?客观实在。客观和主观是相对的,那客观到底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是发展的、运动的,暂时不知道。
不管学什么哲学的,谁敢站出来说知道了物质是什么?只有佛教徒说“物质是心的显现,唯心识、唯分别而已”。瑞典耗费了四十亿欧元,建造了一个巨型的粒子加速器,那是一个好大的锤子,砸了半天,还是没砸出名堂来。最近中国本来有一个大项目,要造一个比瑞典更大的锤子,后来遭到杨振宁的反对,他认为没用。杨振宁在这个事情上真的很聪明,锤子当真没用,砸了还有小的,一直砸下去,怎么得了啊?如果真的砸空了,就说明我们不用修心都能证悟空性。
在这个事情上,爱因斯坦已经通过质能公式,说明了物质可以彻底变成无形无相的能量。不能说能量是个具体的什么样子,起码样子已经砸碎了,比如原子弹里铀等物质解体,通过爆炸把能量释放出来了,物质最后能变成能量,但能量是什么呢?哲学上的定义是:能量是物质运动转换的量度,能量是表征物理系统做功的本领的量度。电能换成热能,再换成动能,需要有个量度,量度会是本体吗?量度是一个尺度,尺度一定要用精神加上一定的量度工具去衡量,能量不是一个本体。
量度就像时间一样,是精神捏造出来的东西,世界上存在“一米”这样的东西吗?你给我找个“一米”出来,不要找个一米长的锤子,那是锤子,不是一米;或者给我找个“一斤”出来,你只能找个一斤的秤砣出来。你们是不是觉得有点烧脑啊?不烧脑的,你们去看唯识就知道了,世界上有一种法叫“心不相应行法”。但是我们的意识把物理现象和心理现象捏合起来,捏造出一种好像有、实际没有的东西,比如时间,你尝试找出一个叫“时间”的东西来?
时间没有本体,是靠物理现象和心理现象捏造出来的一种东西,让你找个“时间”来,你只能拿个时钟给我。比如在电影里面表现时间,很急躁的时候,就挂个时钟,发出“咔咔咔”的声音。时间就变成眼睛看到的一个圆形的、有指针的东西在动,以及“咔嚓咔嚓”的声音,这就成了时间的概念。大的时间概念有“日月”,佛教里面有“劫”。实际上没有真实的时间,同样的,也没有真正的能量,所以,物质的本体是不成立的,它不成立却成了世界的本源。这个观点如果真的被承认了,那空性就成为本源,从而变成了佛教。
以上是三个唯物主义的分派。朴素唯物主义的代表有赫拉克利特、泰勒斯;机械唯物主义的代表有弗朗西斯·培根、费尔巴哈、霍布斯;辩证唯物主义的代表有马克思、恩格斯。
4)如何辩驳唯物主义
有人问科学家牛顿是不是唯物主义者?牛顿反而不是唯物主义者,他认为世界是各种力在运作,是一个力的系统。但是,最初的力是从哪里来的?他找不到来处,总不能说是某个星球爆炸产生的。最赖皮的是霍金,他最多算个机械唯物主义者,连辩证唯物主义都称不上。霍金认为世界是由一个非常小的点爆炸而成的,然后宇宙开始膨胀(用数学公式推,其中很多是猜想,数学完全离开了现量会出错的,所以数学三次危机现在都解决不了)。
如果真是如此,是谁让它爆炸的呢?成为点之前它是什么呢?为什么它会是一个点呢?为什么会爆炸呢?是谁生气了?有人问奇点以前是什么?霍金耍赖说:“这不关我的事,那是上帝的事。”其实科学也不承认自己已经找到了根源,这只是运用型的东西、了解型的东西。牛顿后来成为了宗教徒(基督教徒),因为他认为最初的力是上帝来的。有人说爱因斯坦信佛教,你们不要相信这种说法,他连上帝都不相信,因为根本没有任何证据来证明,只是他说过一些关于佛教的认知。其实,很多的哲学家和科学家都说过,连马克思、黑格尔也说过佛教的东西可取,但不能以此来判断他们就是佛教徒。
关于唯物主义,最厉害的要谈到时间、空间,因为微粒怎么样都要占用时间和空间,时空才是最重要的问题。在牛顿的观念里面,时空是客观的、不变的,叫标准时间、标准空间。但是,爱因斯坦把时空都破掉了,他认为时间与速度有关。
其实,最初思考破时间是很精彩的,大家想知道爱因斯坦是怎么破牛顿的绝对时空吗?开始是这么思考的,比如在两个相隔很远的地方同时做一件事(这就牵涉到时间了),为了做到同时的,就要互相发个信号,但是信号从那边传到这边也需要时间的。比如一起喊口号,要证明绝对同时,就要进行沟通联系,我在太平洋西岸,你在东岸,那要怎么同时呢?对表。要对得准确,我们要互相了知,因为没有神通,一切境相不为心现,所以要发信号。但是发信号也要时间,要知道发信号的耗时,又得搞一个信号,反复以信号衡量信号,那就没完没了。
信号从那边发到这边,相隔的时间如果用信号来确定,是永远没法对表的,也就是永远没法同时,在操作上实现不了。比如我们决定同时在七点钟做一件事情,那要怎么办?不能靠太阳,只能靠电话互相联系——“现在就是七点”。但是,我在说“现在是七点”的时候,对方听到这个声音以后,已经不是七点了,所以没法有同时。那怎么消去声音传过去的时间,让我们变成同时呢?要提前发一个信号——“现在我要开始了,你要消除那点时间再来对表。”结果消除那个时间的时候,又得花时间,无穷无尽,永远无法同时,也就是没有对表的事情,也没有绝对的时间。
他在那边,你在这边,我们永远没有一个衡量绝对时间的东西,没有绝对时间。——这是把绝对时间破坏的一个思考方法,能够理解吗?稍微理解就可以了,不用弄得太细微了。
那么,我们怎么确定是同时呢?根本没办法确定同时。有人说:“在一个时区内,不就有一个时间吗?”“一个时区”是人为规定的,想绝对的操作同时是很麻烦的。“同时”是一个大致的东西。
还有一个关于破时间的,火车接受信号的故事。一列接近光速的火车开过站台,火车的车头车尾有很长的距离,车头、车尾同时闪光,站在站台中间的人会看到灯光是同时的,就认为车头和车尾是同时发光的。但是,坐在火车中的人,以(超前)接近光的速度在走,而传递是有时间的,所以他会先接受到车头的光,后接受到车尾的光。大家想得通吗?车头亮响一下光,车尾亮响一下光,然后他在快速朝车头的方向在移动,那么,他一定会先看到车头的灯光,后看到车尾的灯光。所以,对他来说,灯光不是同时发生的。
有人说:“他只能看到车头,不能看到后面啊!”只要他的头扭过来就行了(扭头也需要时间的)。或者弄一个双面镜,朝向车头的镜子会先闪烁,朝向车尾的镜子会后闪烁,对镜子来说,就不是同时发生的。那么,时间跟速度是有关系的,跟观察者也有关系。如果站在车中间,就会觉得车头和车尾的灯光是同时闪烁的,如果快速运动,同时发出的光在他那里却是不同时的;也就是说,时间跟运动有关系。
你会问:“说扭头也需要时间。”你们不要深究那些细节,又扭头看、又用眼睛的余光看等等,这样一搞就麻烦了,不然会成为《西游记》里面黄渤跟文章之间发生的事——“想当年,我手拿着两把西瓜刀,从南天门一直砍到蓬莱东路,来回砍了三天三夜都不眨眼。”文章就问:“你三天三夜不眨眼,眼睛不干吗?”黄渤就怒了:“这是重点吗?”就像我现在举的例子一样,扭头不扭头、镜子不镜子等等都不是重点。
车尾光肯定能追得上,因为他接近光速,光去追肯定能追得上,只是要花点时间,所以不如车头的快,后面才能接受到车尾光。那么,有人认为光是一前一后的,有人则认为光是同时发生的,二者的观点完全不一样,以此来破绝对时间。
那空间要怎么破呢?空间很好破坏的,我们总认识有一个绝对的空间,在物理学上,空间已经能转弯了,地球把空间压扭曲了。空间扭曲,是怎么样扭曲呢?弹簧吗?这些都是问题。空间不是想象的那样,一直有个空无所有的东西在那里。空间就是能容纳、无阻碍、无穷无尽——这像心的本体,证悟了心的本体也是如此的,但你想象的东西就不是了。实际上,永远都看不到想象的空间。你看到过吗?你看到的是天空,或者屋里面的空间,但是你能看到想象中的绝对空间吗?用手去感受,也是那么一点点空间,但是想象的可以无边无际。
还有一个破坏空间的方式,比如晚上梦到很大的空间,醒了以后,那个空间在吗?万一活着时候的空间跟做梦时候感受到的空间一样呢?这个空间在吗?空间是客观实在吗?所以,唯物主义很多东西是说不通的,时空都不成立,还说是“唯物”,那就麻烦了。
其实,唯物主义是最不值得辩驳的,叫顺世派。它不是完全的无神论,但最差的唯物主义提出了无神论。唯物主义的有神论承认有灵魂、有神,但认为灵魂和神也是以物质、能量为基础的,就像《银河护卫队》里面的罗南(锤子哥),相对我们来说,他就是神,但还是会死的。这个神佛教也承认,佛教只是不承认像上帝一样的神。但是,唯物主义有时候也会承认像罗南那样的神,比如黑寡妇、罗南、星爵。(星爵的爸是神,所以他有一半的血统是神,我就不知道,他爸的DNA跟他妈的DNA怎么结合的?)
当然,这是文艺作品,我只是开玩笑。唯物主义也承认这些,但是不承认有造物主的神。唯物主义不承认有离开物质的绝对精神,只是有些精妙的物质基础组成比我们厉害一点的生命,这个完全可以承认的,为什么呢?相对于蚂蚁、蟑螂,我们就是神。比如现在出现外星人,驾着飞船过来,把我们抓起来,再把肚子里的脏东西洗干净,然后用来腌、烫、清蒸、水煮,对我们来说,他们就是神。但他们也是物质组成的,唯物主义也可以这样认为。
说得有点残酷,但是挺好玩的。有些师兄可能完全听不懂,但是没关系,就当是闲谈,打坐那么辛苦,一个小时腿都弯不过来了,讲一讲这些,让大家放松一下,腿可能一下就弯过来了。
以上是唯物主义的论点,但唯物主义的错误是什么呢?唯物主义认为心灵是物质的运动或组合,但认识物质的是心灵,它就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唯物主义认为生命是大脑在运动,运动的主体是大脑,但单独把大脑弄出来,就知道大脑也是由没有认知力的物质组成的,怎么把没有认知力的物质造成有认知的物质,到现在为止,也没有科学能完成——凭空把基本粒子,变成有认知力的主体,目前为止,科学还不能完成。
有人提到了机器人,但机器人不是认识主体,而是反应主体,要靠主机来运作的。那是运算的方式,不是一个主动认知体,只是有应对的程序在里面。现代有些电影,认为机器人智能跟人类的智能是一样,有部电影叫《第六感》,里面有个小孩产生了人类的感情;前段时间还有一部连续剧叫《西部世界》,讲述机器人有了人类的感情,在现实生活中,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机器人没有个体感,它可以模仿人,学习各种表情,甚至表现出痛苦或者快乐的样子,但是他没有痛苦和喜悦,一切都是程序。
所以,唯物主义没办法把没有认知力的物质组合成认知力,到目前为止都实现不了,这是挺麻烦的。还有,物质的本体到底是什么,至今也没有结论。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就不能成立唯物主义。世界上起码有两种分类:一种是认知力——精神;一种是被认知的物质。怎么把物质转化成认知力?做不到——无机物变成有机物都做不到!那怎么能用科学的态度说出“世界是唯物”的结论呢?
物质到底是什么?本体都没弄清楚,就说世界是唯物的,万一某天被上帝召唤过去,上帝说:“物质是我造的,我说要有光就有了光,要有物就有了物。”那你咋办呢?所以,唯物主义从科学上是没办法成立的,只是一种强行认定。
承认了唯物主义,就会得出一个很糟糕的结论——生命没有延续性,因为生命只是物质组合运动的结果,组合坏了,生命就消失。为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人死了,尸体就不会活动了,如果身体被砍掉一部分(比如头),人就不动了,也就是机器的运转就完蛋了,精神就永远消失了。生命就是一堆物质的运动,最根本的是物质,因为生活中看到就是如此,由此得出,生命不能再延续。
人是怎么来的?达尔文的进化论说是猴子进化而来——这只是一种猜想,连科学都不是,因为没办法复制,而科学精神要复制才能得以确认——现在试试把猴子复制成人?现在的猴子为什么不进化成人?那时候的猴子为什么能进化成人?类人猿(猴子)跟人的染色体(DNA)个数都不一样,为什么把染色体进化掉了?
其实很多科学是不成立的,但却已经认为生命不可延续。生命不可延续就麻烦了,导致因果报应也不成立,人类就只有这一期,而且只有这样一个组合,很快就死了,既然没有明天,那今天就及时行乐,可以完全没有底线。唯物主义的思想非常悲观,特别害怕死亡,觉得死亡以后什么都没有。唯物主义还有另外一个极端,就是不怕死,反正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这样一来,导致很多人自杀,因为活着很痛苦,就愚蠢地结束这种痛苦。
如果活着的时候很愉快,还有其他爱恋,就特别害怕死,因为死了以后再也见不到过去的亲人,再也过不上自己贪恋的生活。你以为他真的害怕吗?不是的,他只是害怕离开所爱。你以为自杀的人不怕死吗?不是的,只是他害怕活着时的痛苦,认为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从而解除痛苦,这是一种邪见。
唯物主义者的典型特征,就是活着的时候为所欲为——为所欲为不是什么坏事都能干,而是怎么快乐就怎么去做。如果这种快乐方式会伤到别人,有些人就不会去做,这属于道德品质高一点、教养好一点的,但也叫为所欲为,只是欲望受到了一些限制;当欲望不受到限制的时候,就什么都敢做,这就是世界变得这么糟糕的重要原因。
这就是唯物主义的麻烦,起码在哲学上有两个问题解决不了——怎么把没有认知的物质变成有认知的精神;物质的本体到底是什么。这两个问题都没确认,怎么能肯定世界就是唯物的?但是这个观点已经大行其道了,所以这个世界真的很混乱、很昏。
每个人都不能否认自己没认知,以为认知正在发生——“我思故我在”,你把它换成我认知,就是一定要有认知在。如果这个认知是物质,是没办法有科学结论的。我可以肯定我有认知在,但不能肯定有物质在,只能说可能像梦,梦中的认知是没有物质的,但也看到、听到、感受到很多物质。
这些我不能否认,说我正在认知的时候没认知,总不能这样子嘛——你能否定“所”,但不能否定“能”,就是这个意思,这是明知因成立的原因(佛教里面有个“明知因”)。然后你说物质是本体,那物质是什么性?它是不是第一性。你都没搞清楚,就能肯定它是本体。万一像中观的离一多因,一直分,分没了,那本体去哪里了?其实他们也拼命想把它分没,才在瑞士建造了一个粒子加速器。
所以,认为唯物主义正确的人,要么是不加思考,要么是脑袋不怎么清醒的。我怎么都想不通为什么会有唯物主义。当然,我很偏激,我早跟大家说过了,我本来就是一个“变态”佛教徒。
【唯心主义的分类】
现在来说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什么意思呢?认为精神第一性。在哲学书上说:“唯心主义是意识第一性”,把精神解释成意识,好像意识就能代表精神。当然,哲学里面的意识层面包含了我们的一些情绪、心所。这个说法和佛教的中观学派有点相近,因为中观学派不说阿赖耶识,说的意识里面就包含了阿赖耶识。但哲学里面说的意识是不包含阿赖耶识的,它都不承认有“阿赖耶识”这个东西,也不知道阿赖耶识是什么。最多说意识的范围很大,有个东西叫“潜意识”,指意识的深处。至于意识的深处是什么?它也解释不清楚,可能解释为哪个脑回路、脑细胞,躲藏在哪个阴暗角落,未被我们比较明确的意识所观察到。
为什么佛教不承认哲学上的唯心主义的“唯心”?有人说唯心主义跟佛教所说的唯识差不多——也只能是差不多,唯识里面有阿赖耶识,而唯心主义没有阿赖耶识这种东西,也不知道阿赖耶识是什么,二者是不能对等的。所以,这是一种很幼稚的划分,佛教是不承认的。但是我们也要去说,因为哲学上有这些内容。
1)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意识作为第一性是世界产生的原因,就有了所谓的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分两种: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如前所说,所有世界的现象因我的主观感知而呈现出来,叫主观唯心主义;以一个客观的精神把它制造出来,就是客观唯心主义,比如上帝说要有光等等。印度教里有三个人格化的神,还有一个最绝对的东西叫大梵,人格化之后变成了神——当然,印度教有很多神,但主要有三个神,一个叫大梵天(大梵天和大梵不一样,大梵是精神实体,大梵天是人格化、外相化的神。类似佛教里面讲的,一个是法身,一个是报身),一个叫毗湿奴,一个叫湿婆。大梵天负责创造,湿婆负责破坏,毗湿奴负责维持,就像佛教里面讲的“成住坏空”,然后这一切发生的根本是什么——大梵。
其实,中外都有很多唯心主义,在古代的时候,唯心主义占据主导,唯物主义是很少的。以前的哲学书上,只有极少的唯物主义者,虽然我们做了很多唯物主义者不顾一切所干的事,但真正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却不多。有一个人叫范缜,在梁武帝的时候,写了一本书叫《神灭论》。这个人的品德很差,趋炎附势(唯物主义者一般都如此),认为命运和因果报应没有关系,世界不是精神的,认为人生下来以后,命运就像风吹树上的花一样,花落到哪里就是哪里。这是一种无因论,是个说法而已。
2)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
古代大部分还是唯心主义居多,只不过是不清晰的唯心主义者。比如宋朝的陆九渊,是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他说:“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这个观点很牛,但他没搞清楚心是什么,要是搞清楚的话,就成了佛教徒。他的后学者王阳明,大体的说法也是一样的,他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心就是唯一,一切都在心里面,这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英国天主教的主教贝克莱(加州有一所大学,叫“伯克利大学”,就有贝克莱的含义在里面),他的观点就更直接了:“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复合” 。法国的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德国的康德说:“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他认为这一切现象的规律是人的理性造成的,等下我会讲到康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奥地利的马赫说:“物是感觉的复合。”这个说法和贝克莱的差不多。还有中国古代的孟子((孟子是孔孟之道的代表人物)),说:“万物皆备于我。”古希腊一个比较原始的唯心主义者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 这话经常被人拿来用,实际上这句话被哲学家攻击惨了。什么叫做人是万物的尺度?屎是不好的,而狗不这么认为,反对这个观念人说:“人给万物定不了尺度。”
“尺度”这个词汇指量度,牵涉到一个观念——存在和价值的关系,即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系。这个观念也牵涉到一个唯心主义哲学家,叫休谟,他在哲学上提出了一个命题:“是”和“要”的关系——这个存在跟它的存在是否有价值,是不一样的。有没有价值,是要有一个主体去衡量的,但这个存在是不是需要主体去衡量呢?是什么样的价值,有没有价值,也要主体去衡量才能知道。如果主客体分开的话,那客体就可以不依主观而存在,这叫不叫唯物主义者?也不一定的。
在哲学上,他们的一些说法其实非常的深细,但是,把这些哲学看完了以后,再来看佛教的因明和中观,就会发现因明、中观、唯识,已经把这些全部解释完,没有解释不了的问题,这时候你才敢说:“天上天下无如佛。”
说老实话,我并不建议大家大量地去读哲学书籍,我就读了很多,我大学四年都在看这些东西,但是现在忘完了。现在是没办法,为了跟大家神侃这些东西,我才做了一下准备,看得眼花缭乱,哭笑不得。如果你真的要了解哲学,把佛教了解清楚之后,你的心会变得极端的清晰,你就知道哲学在说什么,知道它有多搞笑。
3)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
有两个很著名的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一个是柏拉图,一个是黑格尔。中国的客观唯心主义,比如程朱理学里面的程颢和程颐,还有朱熹,都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其中最厉害的是柏拉图,他认为现实世界是由理念世界来开创的(理念就是人的精神,是世界的本源),我们看世界完全是错误的。要是强行把他的说法跟佛教的观念来拿对比,也挺有意思的,也好像有一点点拉得上关系。
著名的洞穴寓言(一般学哲学的人都会知道柏拉图的这个故事),举了一个例子:我们看到的世界,就像一个很长的山洞里面有很多人,全部被绑着固定起来,背后有很大的光照过来,因为不能转头看到对方,所以不知道另外的人是谁。实际上,我们就像山洞里的人一样,背后有大量的光照着身影,映照到了山洞壁上,我们看的就是那个影子而已,根本看不到真正的现实,因为我们都被捆绑着,不能回头也不能左顾右盼,只能根据墙壁上的影子以及声音,辨别它是什么,然后延伸各种各样的理论。影子就是我们所谓的现量,为什么不能看到周围以及自己呢?因为你被捆绑。柏拉图认识世界并不是我们看到的样子。
黑格尔也是集大成的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绝对精神”的自我辩证发展到一定阶段外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当时的黑格尔很佩服拿破仑,甚至说他是马背上的绝对精神(拿破仑很厉害,法国大革命闹得一塌糊涂,甚至教皇想给他戴王冠的时候,他自己直接拿过来戴上,意思是皇冠是我挣来的)。
还有二程和朱熹,朱熹有句话:“理在气先。”“理”,绝对精神的实体(本质),它产生了气,气生成了万物。你们好好想想,这跟修生圆次第是不是一个味道呢?修生圆次第,开始空空一个理体,什么都没有,然后出现种子字,慢慢从种子字幻化出各种气脉(气是一种能量,能量的根本是光明)。
我想说的是,世界上有了人类以后,一定会去探寻这些东西。有的探寻的结果是物质,有的是精神,他们都在探寻,但他们都走偏了,只有佛陀走到了根本上,所以叫“中道”。
你说:“那些例子都是你选出来的。”不是的,我随便在网上搜到的,不管任何哲学家,我都能读懂他说什么。不是我聪明,你只要把中观、唯识弄通以后,再回过头去看,每个人都可以。那学佛人是不是都要走这条路呢?不是的,这条路很辛苦的,你好好的学佛、好好的修行,有些人甚至念佛就够了。对于我学的这些“乱七八糟”的理论,从古到今,所有东西对你来说,只要起一个念头就知道了。三地菩萨要读书很简单,凝神啥都知道了。有些人认为我在吹牛,其实我想告诉你们,佛教不是吹牛的,佛教哲学的认知和实证是可以结合到一起的。
4)唯心主义代表人物的观点
1.托马斯·阿奎纳的观点
然后说一下唯心主义的观点,唯心主义代表人物的个人观点是挺有意思。我们先说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神学家托马斯·阿奎纳,他写了一本书叫《神学大全》,是天主教理论的集大成者。只要问到基督教、天主教的教徒,都会知道有这么一个人。他身高两米多,一生道德高尚,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基本上是基督教和天主教的楷模。他为了证明上帝的存在,提出了五个观点,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所以跟大家分享一下(虽然这五个观点要是拿到佛教上,一下就破掉了)。
第一,依据事物的运动,可以证明上帝的存在。为什么?事物构成一个有限的运动序列,一个事物运动的原因,在于另一事物的推动。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因来推动——因果来了。这个运动序列一定有一个最初的不动的推动者,这跟牛顿的观点差不多,但他不说这是力,而是任何事物的运动也好、各方面的展现也好,一定有第一因。如果没有第一因,世界就没办法成立,事物就不会动起来。也就是说,不可能没有第一个造作者,所以,他是反对无因论的。从此推断,第一个就是上帝,如果你处于那个时代,仔细一想,觉得好像真是的——世界有序在动,所有宗教证明世界成立就三个论调:道德论、目的论、宇宙论。
第二,最终因的论证。他说:“世界万物都有起因,最终因即为上帝”。什么意思呢?一个事物的出现,当然可以追到最原始的因那里,但结束也一定要有因。前面那个因,只能让这个事物产生另外的现状出来,要完全消灭是不行的。一个因带动另外一个事物,一个事物出现了变化,产生了另外一个事物,不停地变,反正不会消失的。事实上,有很多事物在消失,是什么让它彻底的完全消失不见呢?上帝。不然它消失到哪里去呢?有点阿赖耶识缘起缘灭的味道,所以它一定要有上帝。
第三,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论证。万物都是偶然存在的,因而便会有这种可能。哪种可能呢?在某一个时间,万物同时不存在,这显然与事实不符。因而,必有一物,其存在的必然性是自身具有,并使其他事物获得存在性,这就是上帝。这个大家听起来很复杂,其实就是什么都能消失,但是,总有一个东西是不能消失的,不然就会断灭,那个不能消失的是什么?上帝!跟证悟空性到很深的时候,不能说什么都没有的原理很相似。
第四,事物等级的论证。现实世界具有不同程度的完整性,所有事物构成了一个完善的等级系统,那么,是什么让它完善呢?完善者就是上帝,这是上帝存在的自然神学证明。什么意思呢?各种各样的事物,高低等级什么都不一样,为什么会成为一个如此大的完整系统呢?互相之间有联系,自然的让各种不同的东西和谐,其中必须有一个让它完善、不冲突、不毁灭的精神主体,这就是上帝。
第五,目的因论证,证明上帝是存在的。自然界的万物显示出其规律性和次序性,都是指向某一个目的,必有一个最高指挥者安排这一切,也就是上帝。比如说行星绕着太阳转、树木的生长……好像很有秩序、很有规律。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任何事物发展下去会混乱的,不会有规律的,但现在的事物就是有秩序,这个秩序不可能是自然而然的,它一定有一个最高的创造者和安排者,有这么一个精神,祂就是上帝。
一说到“上帝”,不要马上想到一个白胡子老头,那是哄小孩的童话,神学家们没那么傻的。那怎么去破呢?其实很好破的,你去问上帝的妈是谁就完了。他一定会说上帝没有创造者,是没有来源的、没有时间性的,跟佛教的无始以来是一样的。他一定要承认这么一个东西,那这个东西是什么?你怎么论证它?真的没办法,就会出现二律背反。康德的二律背反就是这么来的,第一个是谁?你无始以来是什么?你用什么东西证明无始以来?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佛教里面的绝了观待,能所双亡,才会有无始(没有时间)。否则你就在想象中没有时间,就算你的见解正确,也是想象性的,可以说他的哲学不完备。在想象中,一个“无始”,那就是一句话、一个说法,实实际际拿到“无始”怎么办?一定要断绝二元,歇即菩提。所以,佛教不是单纯的描述性,是可以实操性的。
2.贝克莱的观点
再说下一个,经常被唯物主义者批驳的一个主教,就是刚刚介绍的贝克莱。贝克莱很牛的,他制造了数学的第二次危机。牛顿跟莱布尼兹发明了微积分,很管用,解决了很多数学问题。但是微分(无穷小量)到底为不为0,无穷小量在牛顿的理论中,一会儿说为0,一会儿说不为0,显然是矛盾的,到现在为止都解决不了。有人说解决了问题都是胡说八道,本质上是解决不了的,只在应用上解决。大家有时间去读一下微积分就知道了,这个问题是贝克莱提出来的,由此诞生了第二次的数学危机。但是,我们不去说他这个事情,只说他的哲学观念。
其中的一个观点是: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指出:根本没有第一性的物质(意思是物质不是第一性),因为一切知识都是正在经验着或知觉着的人的一种机能。 这句话要这样理解:我们的认知、我们的判断,就是我们这个能感受的主体,能够接受到的知识,其实是我们心灵所体会的东西。“物理现象只不过是经验到的诸感觉的累积,习惯力量使之在心灵以内联合起来”,这有错吗?你说的重,不是你感受到的沉重吗?你看到的光,不是你眼识的反应吗?你听到的声音,乃至于看到的别人是什么……修上师瑜伽,我们就要用到这些观点,你看到的上师是什么?他的样子是不是你的眼识?听到的声音,他说出来的教言是不是你的耳识?你走到他的身边去闻到香气,是你的鼻识还是他的香气?
所以,物理现象不过是你诸感觉的积累,习惯力量使之在心灵以内联合起来。我们认知里面有个习惯的力量,把这些认知进行组合,思维跟感觉,即我经常说的心的连接性,否则不能确定外面的东西在不在。“譬如一张写字台,除非看见它、摸到它、嗅着它,有过它的颜色、形状、气味(的感觉),它才是存在的。离开了感觉,或者诸多感觉的复合、组合,那便是什么也没有了。”这是贝克莱的一个著名的观点——所有的存在因感觉而存在。
有人画了一幅画——贝克莱看不到前面的悬崖,走着走着就掉下去了,因为他感觉不到悬崖的存在,所以悬崖就不存在。有人以此来批驳他,其实贝克莱可以马上作出反驳:“我要是感觉不到跌下的这个悬崖,我为什么要认为这里有悬崖呢?难道我飞过去了?”他们用这个理论来批驳贝克莱是很扯淡的,贝克莱一定要跌下去,才能确定那个悬崖的存在。
关键有个问题,当我们感觉不到这些东西在不在时,它还在不在?就像以前讲的故事一样,在会议室里放一朵花,转身离开了,花还在会议室里面吗?这是唯识里面的问题。比如,拿一只手出来,手心对着你,那手背还在不在?翻过来,手背你已经看到了,以你眼识的方式存在了,那你的手心呢?你说:“还在啊!”那是你手的触识,感觉到一坨的存在。唯识里面有很多这样的问题,其实贝克莱都给解释了。
比如,我们看到一个人,他肚子里面的肠子在不在?你说:“在啊!”那再问你:“在梦中见到的那个人,他有肠子吗?万一这是一场梦呢?”你说:“梦中肯定没有肠子。”如果梦中用刀划开肚皮,一样会看到肠子的。大家去思考这些问题,其实很简单的,属于唯识里面的问题。你去思考它,就会帮助你去理解佛教的见解和理论,理解透了,就容易证悟。
那贝克莱怎么回答呢?“离开了办公室,花在上帝那里。”结果他成了主教,这个回答很牛——“上帝替你保管这支花,你回过头去,上帝又把花还给你。”在佛教看来,那个上帝就是阿赖耶识的种子。
3.休谟的观点
好,继续再为大家讲一位,休谟的因果论。我们经常说因果,休谟是不承认因果的,休谟差点用了中观的有无生因,直接把因果破了,但他破的没那么彻底(所以,你们不要小看那些哲学家,他们挺牛的)。
“我们无从得知因果之间的关系,只能得知某些事物总是会连结在一起”,这在佛教的因明里面,叫“无则不生”。有些师兄可能听不懂,因为没有学过佛教的因明、中观等理论。什么叫无则不生呢?一个因缘不出现,另一个因缘就不出现,因为所有事物都是依因缘而现。比如,眼识的出现需要九个因素,要有光、要有眼睛、人我、意识、A种子等等,总之有九种因素。其中任何一个因素没有了,眼识就不会出现。一个因缘不具备,这个事物就不出现,叫做无则不生,这是唯识里面讲的。
休谟说,“只能得知某些事物总是会连结在一起,而这些事物在过去的经验里又是从不曾分开过的”,比如冬天来的时候会寒冷;火出现后会有烟……有个因果规律,总是会出现,但是我们并不能看透连结这些事物背后的理性为何,我们不能发现为什么烧了火就会有烟,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我们用有无生因也做过这样的分析,火熄了以后,能不能变成烟?火要是完全熄了,中间是个空物,空物不能变成烟。如果火还没有熄,就变成了烟——但没熄怎么变成烟呢?用这个例子来阐释五大因中的有无生因。
“我们只能观察到这些事物的本身”——意思是我们只能看到事物表面(这些词汇是有问题的)。“并且发现这些事物总是透过一种经常的连结而被我们在想像中归类”——他认为这些事物的因果,只是在我们的内心里面形成这样的连接。“因此,我们不能说一件事物造就了另一件事物,我们所知道的只是一件事物跟另一件事物可能有所关连”——这是不是很像中观的有无生因?
休谟是个主观唯心主义者,他同时也是无神论者。唯心论者不一定是有神论,唯物主义者不一定是无神论,关键这个“神”是什么?我们经常说要破神,这个“神”,是我们反对一个客观造物主的意思。佛教里面说的无神论,是没有一个客观造物主的神,但我们也承认有些鬼、天人等神。
休谟的因果论,说一件事物出现另一件事物这样的连接性,往往是我们的心造成的,里面是怎么连接的,我们是不知道的,实际上,这只是我们内心习惯性的误会。他把心的那种误会力量说得很强(佛教里面叫“遍计执”)。
举个例子让大家理解,比如霓虹灯,以前我在广州看到一个霓虹灯像小孩子撒尿一样,从楼顶“哗”一下亮到楼底,又从楼底“哗”一下亮到楼顶,好像一根线在走一样。实际上,那只是一个一个的灯泡挨着在亮而已,但我们感觉会认为是光在走。如果找一个没见过世面的人来看,他就会认为是光在走。因为我们在城市里面呆惯了,看多了这些现象,也曾讲听到过解释,便知道是灯泡连续亮而造成的一种幻觉。佛陀在《圆觉经》里面也举过这样的例子: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犹回转火——拿根香火来快速画圈,会认为这是一个光圈。
休谟也这样认为的,因果是我们内心的习惯势力,而外在的因果势力不知道是什么,所以休谟是一位著名的怀疑论者:我们不知道事物的根本是怎么产生联系。但现在科学发达了,超越了休谟那个时代,我们好像知道事物的一些联系。比如水,煮沸之后会变成蒸气,以前我们不知道水为什么变成汽,只知道火一煮沸就会有气产生。现在科技发达了,通过学习,我们就知道水是H2O分子。火提供给它能量的时候,水分子开始运动,蒸发成气态。
现在的科学发达了,比休谟那时候精确多了,我们更细微地知道它们是怎么运动的,但是再往里面走,我们就不一定知道了。所以,我们的认知也只能到达很粗大的层面,对具体物理现象的认知没办法彻底。
这个例子想告诉大家,对物质的认知能力,科学没办法走到最微细的部分去,也了知不到它们中间怎么发生关系。比如我们说的化学反应,两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各自有自己的分子结构,分子结构出现了交汇,便组成了水分子。再深细,你就不知道了,一直深下去,深到后来,就会发现分子、分子分成原子,一直分,最后会被分光的。
休谟的不可知论:由于我们没有这样的能力,没办法搞清楚真正的因果是什么。所以休谟是个真正的怀疑论者。
这些观点跟佛教的认知和方法进行比较,对大家的思维有些好处,特别是对一些有哲学知识的、学过中观、因明的师兄们会有帮助。但是,对于从来没有学过中观、唯识、因明的,对哲学也不明白,对物理学也没有涉猎的人来说,听起来完全是天书。
一般情况,开始会有很多人来听,然后会慢慢消失,为什么呢?脑回路的问题,脑袋道路不通畅就只有“回”。那确实听不懂怎么办?听了就完了,实在不想听也没关系。如果本身喜欢闻思的师兄们,可以继续听下去,慢慢地,就会讲到佛教的东西,比如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一些派别讲完以后,就会讲佛教的哲学。那时候希望大家来听,可能要到后天了。明后天会讲中国的哲学,中国的哲学其实已经与佛教有很大关系了,比如老子、庄子、孔子,就是儒家这些东西。有人疑惑,孔子怎么会跟佛家有关系呢?有关系的,虽然没有佛教那么准确、深邃,但已经诞生了其他的东西。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