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稿为初打内容,未经仔细校对,强烈建议结合音频阅读】
课前念诵加了大威德心咒,因为全球疫情太过凶猛,各种情形都不是非常好,诵一下大威德心咒,对每个人的修行、对全球的众生都有好处。念大威德心咒并不是把众生当成敌人、要去对付什么,而是驱除一些因愚痴无明造成的违缘,遏制一些生命因贪嗔痴而破坏平衡、造成伤害的力量。这些伤害不仅会造成别人的痛苦,也会造成自己的痛苦。所以,大威德金刚摧毁的对象不是什么敌人,而是贪嗔痴等东西。
如果大家有信心,希望发起菩提心多念一些大威德金刚心咒。
现在继续交流:佛教哲学跟其他哲学的区别?连续讲了四天,我看了一下内容,确实拉得太长了。如果把西方哲学,东方的道家哲学、儒家哲学,只是简单的忽略过去,就没太大的意思,还不如直接讲佛家哲学。所以,想对东方哲学、西方哲学,特别是道家、儒家的哲学有稍稍略为清晰一点的概念,花七天时间完全是不够的。
当然,我们了解其他学派的哲学观点,并不是为了学懂、学全,因为我们学的不仅仅是知识,主要想通过了解这些,来了解佛教对世界的认知、佛教的哲学观点是什么。所以,有时候详细讲一讲这些也好处,但从具体的安排来讲,确实拖长了,现在要刹车也不太妥当,那我就这么讲下去了。
无论怎么样,即使是最后一天,也一定要讲到佛教对世界的认识,不然对比就不成立了。把别人的说了,自己却没有,有点像应成派——“我没有观点,所以我没有错”。说自己没有观点,但在言说上还是一种观点。在境界里说没观点,那真的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但是去描述没有观点,在言说上就会变成一种观点,这是语言的毛病、意识的毛病。
3)庄子
昨天已经把列子讲完了,他是能够御风而行的道家大德。接下来讲道家非常出名的人物——庄子,也叫庄周,“庄周梦蝶”的典故大家都听说过吧?庄子与孔子的对话,以文章的方式流传下来,庄子经常把孔子嘲笑得一塌糊涂,还被后人经常拿出来说事。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百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
有个很出名的故事,庄子跟惠子两人看鱼,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不快乐呢?”庄子:“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知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也可以再反过头说:“你也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你知不知道鱼之乐呢?”庄子又反过头来同,这样有结尾吗?
这可以想象物理上的具体场景,两面镜子,人站中间,人影在镜子里无穷无尽的下去,左边镜子照到右边镜子的自己,右边的照左边镜子的自己,左右互照,无穷无尽。有人问:“这个影子有完吗?有结束吗?”从比量来说,不会结束,会一直这么下去;从现量来说,你能看到无穷无尽的影子吗?这就是阿基米斯能够追上乌龟的原因。现量是有尽头,如果没有光就看不见了。眼识(眼力)是有限制的,不可能无穷无尽看下去,但在想象中,镜子左右互照也是没有尽头的。
庄子跟惠子互相这么说,你不知道我,我不知道你,同样的,在语言上也说不到头的。实际上不会这样,现量跟遣余的差别弥漫了整个生活、弥漫了整个哲学跟科学。佛教的因明学认为这是最大的问题,是有其道理的,这可以概括到认识论,就是认识方法上的巨大问题。只有佛教要求把现量跟遣余分开,从而解决了好多问题,这么一来,数学的三次危机就不是问题了,但科学就不是。所以不要认为哲学无用,哲学是有用的,关键是正确的哲学才有用。如果哲学没有走到圆满之处,一定会出现有缺陷。
《大宗师》云: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你一定要看着文字来交流,不然你会不知道我念的是什么,因为这不像我们正常人那样的说话。如果一个现代人用古语来交流,会不会被人打肿啊?)
这段话也是在说道家的“道”是什么?“夫道有情有信”,“道”是真实而又确凿可信的——“有信”,我们之所以追求佛法,也是因为相信它。“无为无形”,然而它又是无为和无形的,自己没有分别造作,也是无形无相的。
“可传而不可受”,虽然有情有信、无为无形,“不可受”的意思并不是不能接收,而是不能说出来,它不是像一个东西那样可以拿过来,但是可以领会——“可传”。(古语的表达总是有些模糊不清)。“可得而不可见”,看不到又可得到。我们有很多的觉受,其实都是这样的,比如你把安宁的觉受拿出来给我?或者你悟了,请把悟拿出来?拿不出来!但并不是说没有。
以前经常讲的一个禅宗故事,清朝时代有位著名的禅师,逼着他的两个弟子跪着参自心本性,一个弟子就用“开是悟入”来表达他参的东西——“开出本有,示出本无。悟无有无,入出无碍。”明白了这个东西,就知道它是无形无相、没有实质、非对境,但是可以表示它,这叫“可传而不可受”。
“开出本无,示出本有。悟无有无,入出无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悟的东西很难讲是有还是无,说“有”摸不着、看不到,说“无”又真的是可以确定。当然,也有这么一种说法,“开出本有,示出本无”也可以。明白有这么一个证悟,但又表示不出来,两种版本解释都可以。
“开出本无,示出本有”,开出本没有实质,但是可以表示,如果完全没办法表示,你怎么传授呢?说以几头都可以说。禅宗里说有说无,信手拈来,成就以后就可以这样子。如果没有成就、没有真的悟,说有说无,都是两头话。
“可得而不可见”,就像“开出本有,示出本无”,可以领悟这个东西,但用眼睛是看不到的,非耳目的对境,不是具体的声音、不是具体眼识的对境——“非耳目之所到”。
“自本自根”,它就是自己的来源、它就是自己的本质,没有东西再可以生成它,叫“自本自根”。任何一个东西都有它前面的东西,有因果、有时间会产生变化,但它不是的,是自本自根。植物的根生长开来会导致开花结果,所以花的根本就是自己的根,而“道”是自本自根,自己生自己。但是它不能实有,如果一实有,就会出现金刚屑因说的生不了自己。
“未有天地”,天地还没有来之前,道就已经存在了。书上说:“还未出现天地的远古时代,“道”就已经存在。”这些说法如果仔细去追究,也是有麻烦的,按照现在的科学精神,你怎么知道的呢?麻烦就出来了,你用照相机拍下来的?你说自证,如果我不知道,那自证有什么用呢?你就会有一连串的问题出来。
佛法也好、道家也好,能不能影响到别人?能,我们常说的加持、教育都能影响到别人,但内证就很难像科学的共证一样拿出来给人看。任何不经过修炼和学习的人,都能看到他结果,比如飞机、大炮,读哈佛的人,就可以看到枪打死人,从来没读过书的人,也可以看到枪打死人,所表现的成就在六根层面,可见、可听、可防、可控……
而佛家的内证,包括道教的内证,很大层面上别人是看不到、听不到的。当然,可能听到他说的声音、描述的境界,而声音激起的只是自己的想象,而现量见到对方的成就是不可能的。但内证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引起一些外在的变化,比如米拉日巴可以飞,手按在岩石上产生手印,或者像玛尔巴在座上幻化出月亮或者消失不见。只要六根证实了,大家就相信了,但内证就很困难,一个人开悟了,怎么能看到他开悟了?所以就导致骗子成堆。
有人说:“佛菩萨那么慈悲,为什么不像米拉日巴在天上飞一飞、像玛尔巴在座上显出金刚萨埵给我们看?这样的话,我马上就信!”不要认为学了佛就不会再问这样的问题,特别是初学佛的就更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有些人去煽动别人学佛,反遭别人的质疑——“天上要是显现出佛来,我肯定信他!”他不知道即使显出大德的样子,都需要因缘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因缘,你根本看不到。就算他真的这样显出来,都一定要对方具备看到的因缘才行。
我以前讲过一个故事:玛雅人是怎么灭亡的。开始的时候,玛雅人根本看不见西班牙人的船,因为互相的因缘不够深。其中,有一位巫师跟西班牙白人的因缘略微深一点,看到被船激起的波浪,但奇怪的是看不到船。(当时的巫师还是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功能,也懂得静律、定、入神等东西,有些巫师在做跳神等唱诵时也会全身贯注。)于是,巫师就跑到海边去观修、去看(提到“观修”,不要只想到佛教的观修),逐渐地看到了西班牙人的船,由此,相互的因缘就撩起来了。然后,巫师又回去教玛雅人做这样的观修,好了,整个因缘被激发出来,全部的玛雅人都能看到西班牙人的船。因缘是对应的,你能看到他,他能看到你,这样一来,西班牙人也能看到玛雅人了。不知道激发了哪一世哪一劫的业力,最后西班牙人把玛雅人杀了个干净。在历史上,如今都没办玛了解玛雅人,因为记载他们历史的东西都被西班牙人焚毁了。
第一,相对于众生的数量来比较,大德确实太少了。也不是说这些大德不慈悲,只是跟我们的因缘不深,也没有福报去接触这些大德。
第二,大德到我们这样的环境来,还能不能活到让我们在天上飞的程度,说不定他都已经站不起来了。所以,佛教的传输真的需要土壤,不管是《俱舍论》还是一些关于佛教历史的经典,都能看到在娑婆世间上的发展,会有很多劫没有佛法。你不能怪佛教不慈悲,而是没有显示这些的因缘,大慈大悲的佛陀一定是任何时候都想把佛法传给众生,但做不到,要依缘而起、要大势因缘。整个贤劫才一千个佛,按照我们的需要和想象来的话,不要说一千个佛,万万万亿个佛出现都应该,但没有巨大的福报,真的承受不起。
言归正题,继续来看庄子的《大宗师》。“自古以固存”,从来就是这样子,真的是无始以来。“神鬼神帝”,又是个通假字,从他那里生出神来、生出鬼来,跟后面的“生天生地”是一个意思,中文就是这样的,经常弄一些通假字,让你不明觉厉。
“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太极之先还有什么呢?无极;“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六极就是六方(上下前后左右),整个宇宙空间的意思,在六方的极点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它没有时间的,比天地还早,但又不能说他久。“久”是时间概念,说无极没有时间,不会变化的。如果无极不是空性,那就出问题,会被中观的金刚屑因破坏。
如果无极不是空性,而是实有的东西,那就问它是从哪里来的?不能自己生自己,否则会一直生下去。由于它是最原始的,也没有其他东西可以生它;如果有其他东西生它的话,它就是老二,那就没意义了——我要找老大(根本),它就不是根本了。
所以,它也不能他生。那自生、他生混在一起生,也是不可能的。还有无因生,但科学家都不会承认,只能说不知道。如果无因生是哲学性的话,那就很麻烦了,任何事情出来都是没有因缘的。反过来说,任何事情都可能无因无缘的出现,比如虚空出现人民币、莫名其妙的大米变成大粪……显然,无因生连科学都不会承认的。
从某种程度上,无因生在说我们没办法了解世界,因为世界的出现是没有道理的,所以科学不承认无因生。至于不可知论,从某种程度上有点无因生的味道,说世界上的某些东西是我们的认知力无法了知的。但是,不可知论从哲学上、功能上否定了人的认知能力,因为不知道佛陀的认知能力有这么厉害。佛陀的认知能力又没办法现量让我们知道,只能告诉你一个哲学观点:世界的本质是一个东西,只要把这个东西认知了,所有东西都能知道。
这是佛陀对世界的总体看法,所以不会是不可知论。佛法也提供了我们能够认知全体宇宙的哲学观点,而且还能实现这个哲学观点,那怎么实行呢?只要在很小的局域之内发现了事物的本质,那就会知道所有事物的本质。这在术语上叫什么?“一法空而万法空”。
所以,佛陀提供的哲学是可以实现的,后面我们会结合中观、唯识的观点来讲。说了这么一大堆,庄子描述了他们认为的道是什么了。道家和佛家的很多说法都一样,如果不详细参究,就不知道道家所说的“无极”和佛家所说的“空”的差别在哪里?这就是我们要去追寻的东西。
《齐物论》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一体,还有什么可以说呢?言说是为表达交流的信息,如果大家都一体了,还说什么?“大道无言”,就是这么来的。
“大道”就是我与世间万物混在一起,本质跟显现都是一个东西,就叫“极无”。佛教是这么说的,道家也这么说,连唯物主义者也这么说的——世界虽有各种形态,但万物最根本的是根本能量,或是说基本粒子,只是现在没找到,所以科学家们拼命在找最小的基本粒子。
在哲学上,其实还是认为世界是一个东西做成的,只是这个东西没找到。虽然没找到,却已经取名叫“物质”,或者叫“最基本的粒子”,现在叫“超玄”,说不定哪天来个超超玄,就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了,但基本上还是认为世界是一个,叫“一元论”。
道家说根本是无极,佛教说根本是空性,为什么道家是错的呢?为什么唯物主义也是错的呢?而佛教说的空性,为什么是对的呢?这就是我们要去思考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明白了,就会明白什么叫做空性,为什么叫“空”这个词。无极走到最后,要么是无方微尘,要么是无分刹那,为什么我们要去破无方微尘或无分刹那呢?
那无分刹在修证中怎么去破呢?修证中的破就不是思维性的,要明了和掌握住才行——我用了个词叫“掌握”,没有主体,谈得上什么掌握呢?有了主体就是二元对立,掌握什么都是错的,不掌握呢?禅宗叫放下,放下了能有什么呢?放下些什么呢?怎么放呢?身为佛教徒,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去思考和追寻,不要蒙头蒙脑地学,都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学来干嘛。所以,这些哲学性的思考极端有利于我们的修证。
听起来好复杂,实际上没什么复杂的,真不复杂。学了中观、唯识,真的有很好的上师,照着他的方法去做,如果上师真的见了法性,一定知道怎么教你。但也不一定,你们俩还要对味,不然就很难讲了,如果因缘不济,像米拉日巴也得找玛尔巴。米拉日巴最开始拜见的上师是真的大圆满成就者,但后来也得找到对缘的玛尔巴才行。我的意思是什么呢?首先,你得找到一个对缘的;同时他真的是成就者,就会知道该怎么教你。
我说这些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一定要明白,学哲学也好、学教理也好,不仅仅是学一门知识,你得概括性地去学,同时把它用在细节处才行。并不是堆满很多的知识,却不知道怎么运用,也不能对它进行总结。即使《入中论》、《中观》、《中观总义》、《十二门论》、《细研磨论》、《龙树六论》、《中观四百论》全部被你读完,但读完以后拿来干嘛呢?当老师吗?当老师确实功德无量,但自己的修证还是不行的,所以一定要把所学变成具体的方法。
有些人不一定要把所有的经典都读完,可以通过跟师兄们交流,找到一些好的老师,把经典、论典的精华抓出来,那就成了书本性的窍诀(闻思性的窍诀)。再把这些窍诀指挥你具体的修行,去体会、去区分误区,那就是修行行的窍诀。然后再去指示心性,发现最根本的本质是什么,这时就是指示性的窍诀,区分无极(阿赖耶识)和法性在修行中怎样去?如果当真去做这些修行,就会发出刚才所提的问题。
总结前面的几个要点,第一,要闻思;第二,要有老师;第三,要去做。三个因素齐备,才对得起你的暇满人生。虽然我们在讲道家,明天还讲儒家,实际上讲的是修行——佛法的教理。
“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既然是唯一了,就没什么好说的;既然已经是一了,又何必不说呢?其实,说有说无对证悟者来说都可以的,但在认知上,说本体有无都是错的——请大家记住这句话,真领悟本性的人,拔不拔万法都可以。但在描述、认知本体的时候,拔不拔万法都是扯淡的,拔不拔都是造作,拔就叫寻,不拔叫伺,属于寻伺二法。
“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然是唯一乐,有什么好说的?“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既然谓之一了,说话也算是它,那有什么不能说的?也就是说,明白了,念头也是法性,不明白法性也是念头。
“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一分成二,二再分成三,就是道生一、一生二、生三,如果类推的话,“巧历不能得”,无论怎么精明的计算、用巧妙方法拿到本质,都拿不到,因为太多、太远了。“而况其凡乎!”就算是很聪明的人都拿不到,经过了很多精明计算都拿不到,庸俗平凡的就更没办法。
“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从开始到后来,“无”(无极)到“适有”(太极),一直到万法。“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从无极到太极,一直这么下去,从万事万法不停的演变,在这里表达为“而况自有适有”,“适”就是发展、变化的意思。
“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自从没有,然后到有,再到三。“而况自有适有乎”,再从有到有,其实就是不停地演变、不停地演变,一直推下去。“无适焉”,就这么走下去,还是得不到的。“因是已”,如是而已,就是这样子了,再也找不到根本了。这有点像不可知论,找不到事物发展的全貌,但可以找到根本,至于他的根本是不是事物的根本呢?那就不一定了。如果知道事物的根本,那就一定知道全貌,所以佛陀就会成为遍知。如果得到了如所有智,就一定会得到尽如所智,因为全都是“一”。
他却说“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说本质不可得还可以,但是他说“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这样推演下去,还是找不到,有点认识不了全貌的意思。而佛教里面讲,如果知道如所有智(本质),就能够知道全貌。
有人问:“我开悟了,知道了如所有智,怎么没办法知道全貌呢?”那是因为你的如所有智不圆满,只是开悟了一点点,管中窥豹。初地菩萨也只是很稳定,并非像佛陀那样,对如所有智(本性)了解得全面清楚,因为本性不是一个独立的东西,说白了,本性就是全体因缘。如果要完全知道如所有智,就一定是遍知,而开悟只是知道如所有智的大体形貌是怎么样子的(我说的“大体形貌”就是没有形貌,只是为了方便表达)。
《齐物论》再云:“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
“夫道未始有封”的“夫”是个感叹词,“封”就是建立界限,边界的意思,整句话的解释是:啊,大道从来没有界限!“言未始有常”,对大道的说法也不是固定的,因为这个东西不好表达,禅宗根本就不表达,经常说这个、那个。“为是而有畛也”,因为这样,才各自认为自己的观点有区分、有界限,“畛”是田坎、界限的意思。
“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如果搞区分就有左右、伦理道德、分辨、竞争谓八德。“德”是类的意思,不是道德的意思,你去说它是什么东西,就会产生类别、分别,儒家称之为“格物”,即区分的意思。道家则不这么认为,即使是庄子,也不认为道有个固定的东西让你认知。无极是什么?实际上道家也不清楚,因为不可能有现量。无极很多时候表现为一种状态,即我们经常说的空、明等东西。
也不是说道家看到了无极,只是领会到了一种精神状态叫无极,它能诞生一切,不管无极表现为无方微尘还是无分刹那,都没办法。如果有人说证悟了无方微尘或无分刹那,这种说法都表明有问题,什么叫证悟了无方微尘、无分刹那?
学中观的人常说:“阿罗汉证悟了无方微尘、无分刹那。”其实阿罗汉只是证悟了人无我,他不明白没有无方微尘、无分刹那分,简单的把世界搞成二元——物质就是微尘、精神就是刹那。甚至他不会这么去表达,只是说念头很细微,世界就是微尘跟刹那,而且没有真正的人我,把主体放弃了,然后进入灭尽定。
所以,凡是说“阿罗汉证悟了无方微尘、无分刹那”,就说明他是死背书、背死书。其实他们看不到什么东西叫无极,只是去证悟的时候会出现一些状态,然后说这些状态的根本就是无极,就像唯物主义说“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一样,也不知道物质是什么。有无极,还可以有无无极、无无无极……无很多极都可以,所以,最后一定要落到真正的本质。
中观有一句话:“离四句,绝百非。”最关键要“绝百非”,什么都不是,什么都破,可以这样去描述,比如无极,破了它;无无极,再破了它;无无无极,一直破下去……镜子照两边,永无尽头,关键你落在哪里?落在哪里,这样不是、那样不是都不要了,连不是都不要了,就破了无边。破无边的意思,就是在修证上“我确定了”!
如果还有个“无极”让你去证,都是不行的,所以有点麻烦,到了这个时候也说不出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个状态真的不是靠思维、靠主动寻找的方式可以得到的,一定要自明。自明的意思,就是没办法寻找,要自己明白自己。没办法寻找时,自我就被放弃了,如果自己能找到一个东西的话,那就是你自己的。慢慢地,就会明白这些细微之处,至少明白他们在表达上的差别。
你说:“很多学道家和儒家的,到最后都信了佛。”当然了,为了此时,道儒争论不休,等一下我会讲到吕洞宾遇黄龙祖师的故事。
“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才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左右、伦义、分辨、竞争八德。“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什么是六合之外呢?有句话叫“万象丛中独露身”,万象就是六合,六合就是宇宙。空间之外还有什么东西?“独露身”又是什么?用我们常说的话来表达——“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六合之处是指万法的本质。“圣人存而不论”,圣人认知了它,却不说它,因为说不出来。
“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六合之外最根本的东西,圣人认同它,但是不去说它——“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说不了。六合之内,各种各样有规律的事物,圣人会说,但是没有立场,不会说哪个好、哪个坏。简单来解释,就是圣人不说本质,但并不是认为它没有。本质有其运行的规律,但圣人却不说好坏。
这就是《齐物论》,其实,庄子的观点没有走到空性的、无极的,但说的话却似是而非。拿一句最能表现他观点的话——《天下篇》云:“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大家还记得这句话吗?在讲中观的时候讲过,就是分不完的意思。以前没有洗衣机,要用木棒敲打衣服,那根木棒“日取其半”,就是每天截掉一半,“万世不竭”。庄子的哲学问题,跟阿基米斯追不上乌龟是一样的,也是一种万世不竭,搞不清楚比量跟现量,所以庄子是没有真正开悟的。
现在明白佛家的因明有多牛了吧?就这么一个事情,看起来好简单,要搞清楚比量跟现量(遣余跟有实法)的差别,非常重要。说起来就一句话,落实和运用到很多现实的问题上,就非常的伟大。
4)吕洞宾
吕洞宾是真人,可能大家认为吕洞宾如电影上流传的一个神仙,常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关于吕洞宾的故事有很多,但确有其人,名吕喦(“喦”或“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山西人),被全真教称为纯阳祖师。
现在我来讲一下他写的一首诗,叫《百字铭》。藏传佛教也有《百字明》,是金刚萨埵的百字明。而他的《百字铭》共有二十句,每句五个字,确实只有一百个字,是说道家修行的一首诗,十分的精彩。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
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
阴阳生返复,普化一声雷。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
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
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吕洞宾用一百个字(二十句话)把道家的修行全说完了,详细解释起来就有好多,里面有道家的观点,也有打坐等等。
什么叫做“养气忘言守”?打坐,坐到后来不费力了,就“忘言守”。儒家里讲“坐忘”,指坐的时候连身体都消失掉。而这里的“忘言守”,指坐到很厉害的程度,思维没有了,也不去守丹田了,叫做“养气忘言守”。
“降心为不为”,“降心”就是降伏的意思,《金刚经》也常说“降心”,就是让各种各样的分别念停下来。“为不为”,第一个“为”指修行,就是去修行不用修行的心。心如果不起念头、不造作了,叫“不为”;保持不造作,叫“为不为”。
“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知道心的动静是很不容易的,心的注意力会随着动静而跑,即随着各种各样的念头而跑。知道心的动静,就是我们常说的:不管什么样的念头来了,不去破坏它、不去压制它,或者跟着它跑,这就叫“知道心的动静”。否则会随着念头跑,或者什么念头都不起,压制住自己。“动静知宗祖”是一种修行的方法,同时也是说本质的方法,到底是谁造成了运动?有著名六祖的“风动?幡动?到底是什么在动?”六祖回答:“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外境一切事物的运动,其实也是心在动,这就是哲学观点。知道心的动静,落实到具体的修行方法上,就是禅修的方法,或叫不擒不纵——纵,随着念头跑了;擒,强行把念头压住。这些都是不对的,正确的是——我要知它动静,但不为动静所动。不随着念头跑,叫不散乱;不压制念头,叫不着静。
大手印的第一个阶段就要明白心的动静,这很不容易,千万别误认是念头,不仅仅是念头,大圆满就更深了。比如这个时候属于心的什么样的情况,那个时候属于心的什么情况,大圆满的“区分有寂”,就是知动静。简单的一句话,对于修行人来说,里面包含很多的内容。
“无事更寻谁”,这句话在禅宗里面,也可以说是证悟以后的状态,证悟的人也称“无事人”。既然一切都是空性的,万物都为“一”,而且“一”也已经知道是什么了,那我干嘛还要造作呢?还去找什么呢?就不用找什么了,因此没有了希忧,当下解脱,无事更寻谁。但这里是不是呢?不一定,因为道家把境界当成了根本,也就是把境界误认为是证悟,说起来很像,实际上不是的。
道家跟佛家的区别到底在哪里,等一下我会讲。区别就在我们经常都在说的东西上,但我们对那些东西可能没有那么深的理解,比如说菩提心、皈依等等。你说:“哇,这么简单啊?”并不简单的,等一下我讲起来就知道不简单了。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这句话仔细分析起来,会涉及到一些哲学问题。“真常”如果不是空性,就应不了物(常乐我净的真常)。所以,真常必须是空性,才能应物,那怎么应物呢?它就是物。大家听懂这句话了吗?
如果真常是无极,或者与心对应的一个东西,它不变化就无法跟其他的东西接触、结合,所以无法应物;如果真常跟其他东西发生连接,就不是真常了(不是独立、唯一、不变的真常);如果它是空性,就能应物,因为它就是物——空即是色。
如果真常是一个对境性的东西,就变成了常见;如果真常是空性,就可以不生不灭。所以,空性的光明才能应物,应物就变成中观讲的“空即是色”。如果你真的处在真常的状态里应物的时候,是不会重新变成二元、重新成为迷乱的。当在证悟的状态里看到黄花,就会变成般若,看到翠竹,就会变成菩提,所有的显现俱皆法性——“郁郁黄花,皆是般若;青青翠竹,皆是菩提”,这就叫“应物要不迷”。
道家可能把境界当成根本,其实保持在单空状态也可以这样子,但其中是有差别的,但这种差别一定要修到很后面才会有体会。如果你连单空都不去修,去说这些话,就变成话套话、话带话,永远落不到实际上,没有用。
“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不迷的时候,本性就安定了。其实本性动也是安定的,这个时候又落于禅定。“性住气自回”,道家的修性一定要修命,如果不修命,就万劫阴灵难入圣。什么叫做修命?修气脉等东西。我们的命、身体是由气脉形成的,道家、佛家都这么说的。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道家领悟究竟本性的一个误区。明白了本性,再去修命没问题;如果天天把注意力集中在修命上,对本性的领悟可能就会走入误区。命是本性的一种作用,老是在作用上折腾,是回不到本性上去的,至少会成为你回到本性的障碍,这就是道家的麻烦。
有人说:“道家仙人碧眼方瞳、鹤发童颜、列子御风、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大家还记得曹子建写的《洛神赋》——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吸风饮露……),牛得很!但修佛的人很多到了老年都有病,很多高僧的身体都好像不是非常好,特别是藏传佛教。”原因是什么呢?追求的方向不一样,如果佛家的高僧们也把注意力用去修气脉,并且放弃弘法利生的事业,身体也一样会很好,甚至可以修成仙人,一活八万劫。但佛家在追求本性的时候,会毅然地放弃这些东西,因为暇满人身只有一百年,虽然好像显得身体不太好,但是真的走到了究竟的本性上。
这也不绝对,比如来个修行好的,像龙树菩萨,他一活就好多劫。初地菩萨可以活一百多劫,但修到初地菩萨的人真不多,不止现在,整个佛教历史上,记载下来有多少个初地菩萨都很难讲。当然,传说中确实很多,比如噶陀寺有十万虹身,但从某种程度上,虹身也不一定是活着时现量展现出初地菩萨的样子,有可能是在临终的时候才成佛的(法身成就)。初地菩萨可以多活一百劫的时间——是“一百劫”哦,你孙子的孙子的孙子的平方的立方的孙子次方都死了,他还活着,当你去见他的时候,他也许会说:你的祖宗的祖宗的祖宗的祖宗也来见过我,那个时候你祖宗是什么什么样……所以,初地菩萨是很厉害的,这不是传说,是佛经上面有记载的,如果你信佛,就会知道佛陀是不会说假话的、不会说妄言的。
“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性一住了,气就回了。这个“性”不一定指本性,有时候指性情(心的平静,或者指心的安静),心一旦平静下来,气就不再朝外散乱了。道家说意守丹田,气就开始往丹田里面聚,然后水火既济,肾的水和心的火通过注意力就引到丹田去,在里面安一个鼎炉来炼丹,道家叫“养元婴”,还有很多种修法。
“气回丹自结”,气回去后就自然聚集而形成内丹。道家有分内丹和外丹,丹就在那里进行凝结,然后内丹会变成有认知力,叫“元婴”。道家的修行有百日筑基、三年怀胎、九年面壁、十年育婴,听得懂吗?百日筑基,就是一百天内完全断绝男女之事,甚至连梦遗都不行;三年怀胎,就是用三年时间在丹田里去养元婴;九年面壁,开始培育它;十年育婴……
凡夫认知的基础是身体,由此产生了唯物主义的看法,认为思维就是大脑这一坨(它是根本),看用眼睛、听用耳朵、触碰是身体上的神经,这些都离不开物质。而道家不认为世界是唯物的,通过他们的修法,会认为认知主体就是丹田里的元婴。元婴养成形了以后,从头顶上冲出去,甚至幻化成很多的化身。
道家的修行有百日筑基、炼谷化精、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练虚合道,这是一个系统的说法。从时间系统来说,就有百日筑基、三年怀胎、九年面壁、十年育婴。实际上是在丹田里培养一个认知体,当认知体在自己的丹田里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成熟,最后就冲出去。冲出去以后,别人看不到的叫“阴神”(但是它看得到别人),别人看得到的叫“阳神”。
这个过程中有百日筑基、炼谷化精(吃进去的东西,变成内在能够调动的东西)、炼精化气(“精”是分泌物、内分泌的意思,把气变成能够调动的东西)、炼气还神,再通过大小周天的运转(养元婴的时候,一定要运转整个的大小周天),然后水火既济(把肾水和心火通过注意力丹田)、坎离相会(“坎”就是易经八卦里面水的意思,“离”就是火)慢慢培育出元婴,最后认知体(神)开始出来,在丹田里面会有很多很多的感受。
举例来说明,你去看(想象)自己的心脏,会觉得你的认知体好像从上到下的,现在你能不能够从丹田往上看心脏的下面?你不会认为认知体是从下面看上来的,但道家修行人就可以,还可以从里面看出来。经常说“心没有住处、没有去处”,其实你会认为心就在你的身体里面(心就是认知力)。
以前教过一个修行方法,叫“七处征心”。为了帮助我们打破固执的认知立足点在身体里面,就说:我们的心从前面看过来、后面看过来、左边看过来、右边看过来、上面看下来、下面看上去,最后是从四面八方看过来。
炼气化神,在丹田里面培养元婴的时候,有认知力了就叫做“神”(神知、神认)。炼神还虚,神不能是一个死东西,还可以变化无常,道家的仙人都没有点变化怎么行呢?而且,最后神要走到无极那里去,或者走到空性那里去,叫练虚合道。这是道家的修行过程,但始终会有一个认知体,这个认知体可以活很多年,而且变化神通、随意化身,牛得很!
有化身就厉害了,我们看东西只有一个角度,比如我就没办法看到自己的脸,你们能看到吗?不能说从镜子里面看到,镜子里面不是你的脸哦,方向都是反的。也不能说照片里面看到,照片里面也不是你的脸,我们是没办法当下看到自己的脸,但别人可以当下看到我们的脸。
如果有化身的话,就可以看到自己作为本尊的脸,如果有一万个化身,就只有这位本尊的一万个角度,那什么是全角度?只有佛陀那里才有全角度,因为不分别。经常说空间这样维度、那样维度,无穷无尽的维度,至少把轮回分了六个维度,整个生命分了十法界(十个维度),这都是很大概的分法。
“壶中配坎离”,“壶”就是丹田,也叫鼎炉;“坎”就是水;“离”就是火;“壶中配坎离”就是水火既济,其实,你关注那里就是水火既济了。其实佛家也有类似的修行,拙火就是这么修的,大原理都是一样,但会根据传承,因为传承有加持,而且传承和具体的观修方式不一样。比如密宗就要灌顶,观想脉道、种子字等等之类的都不一样,但生起生理的反应,应该差不多。最终结果的不同,因为见地的不一样,佛家的修行就成了佛,道家的修行就成了仙——佛、仙还是有差别的。
“阴阳生返复”,指人身中的阴阳二气,在丹田中反复运转。“普化一声雷”,待运行到一定的程度,会出现气住脉停的现象,然后气脉一下自然裂开,会听到炸雷般的声音,“轰”一下就没了。大慧宗杲形容这叫“囫”一声,实际上是瞬间进入了法性定,这是究竟的普化一声雷。还有过程的普化一声雷,修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一些响声,气脉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生出各种各样的声音,有时像雷鸣,禅修还能听到蝉鸣和龙吟,但要修到很深的人才有。
有人说:“我已经修了三年了,怎么还没听到龙吟呢?”龙吟到底是什么?你的认知力起码要达到跟龙同缘,才能听到它的声音,就像玛雅人一定要把西班牙人那点微弱的缘搞明显才行。
我们跟佛菩萨都有缘,但是太弱了,弱的原因是我们六根的力量太强了。如果利用六根进行观修,六根的力量弱下来,你就感觉不到身体,因为身根的力量弱了。耳根的力量弱了,就听不到声音,慢慢地,你就能看到本尊、看到刹土。原理就是这样的,所以说娑婆世界就是佛陀的坛城,只是你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关于你身体和你身体所连接的因缘太过庞大,来来去去都是这些东西,97%的暗物质你都不知道在哪里,其实就在你身边,但是你看不到也摸不到。
举例来帮忙理解,我们看到的光只是一个波段,其他波段的光在哪里?我们听到的声音也只能是一个波段,难道其他波段的声音不在你的根识中显起,就说它没有了吗?因为你不具备接受其他波段的根。请记住,其他波段不是实物,它什么都没有,说白了就是空性。如果依缘生出人类的耳根,你就听到相应波段的声音,如果大家都是人类耳根,那大家都能听到这样的声音,还可以加上电脑、Wifi,就可以隔着太平洋听到我的声音,那我的声音是从你的手机里面传出来吗?还是电脑里面传出来的?还是从我的口腔里面传出来的?声音是什么?
当然,这就其他角度去了,走到声音都是空性的角度了。其实,哪怕我们碰到的物质(有阻碍性),也是因为我们的手有接触的神经。如果是鬼,他并不觉得墙壁有阻碍性,一下就过去了,因为他的业力不接收这一套。通过修行,你会清楚世界到底怎么回事,慢慢地,就可以放开自己的生命,没有痛苦,获得真正的解脱。
“白云朝顶上”,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三花聚顶、五气朝元”,三花就是精气神,聚顶就是走到头顶上去了。其实不一定是头顶,从大小周天的角度,可以说是走到了头顶,但三花聚顶是说精气神汇聚到一处。五气朝元是指金木水火土五气,具体化就是心肝脾肺肾。“朝元”,就是走到根本的意思。
“甘露洒须弥”,人身就是一个须弥山,甘露就是口水。大家一听,就疑惑口水有什么稀奇的?禅定很深的时候,舌顶上颚(舌头叫鹊桥),而连通督脉和任脉的是鹊桥,气走丹田时,就会出现很甜的口水(津液),真的很像甘露。道家可以用此治病,如果是九阳真人的口水(任何东西都被他修得非常朝元的时候),真会治病的,并没有跟你们开玩笑,但这种人已经很少了。
道家传说的一个故事,关于八仙之一的钟离权(道家最推崇的人有吕洞宾、钟离权,在八仙的故事里面,以铁拐李最厉害,实际上,在道家里面,以钟离权最厉害),曾有一个很邋遢的道人,经常在市面的一个小店里要酒喝,而卖酒的是一个身体非常不好但却心地善良的小伙子,每次看到他来买酒都会多给他一点,甚至他没钱的时候,也会照样给他酒喝,一直喝了十几年。
最后小伙子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已经快不行了,喝酒的道人就说:“哎呀,本来不关我事,但是我喝了你十几年的酒,我要报答你一下!”小伙子说:“那你怎么报答我呢?”道人说:“我可以把你的病治好。”小伙子说:“我病了那么多年,所有医生都治不好,你怎么治好呢?”道人说:“只要你肯听话,容易得很!过两天会来一个道人,我会请他喝酒,你要拿出最好的酒来,喝完了以后,我叫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这样的话,你病就会痊愈。”道人还说:“你对我这么好,十几年都给我酒喝,我不会骗你的。”毫无疑问,店小二就答应了。
过两天,一个大肚子的道人果真来了,店小二就听从吩咐,拿出很多好酒来,两个道人从早喝到晚,结果大肚子道人喝醉了,然后原先的道人就在大肚子道人的身上不停地吸气,转头就喷到躺着的店小二身上,就这样不停地吸气、喷气,吸气、喷气,店小二当场就觉得病开始消失,一轮做下来,十几年的痼疾全都没了。大肚子道人醒来以后大怒,怪责他耗费自己十年的功力,为什么呢?因为大肚子道人十年都在吞咽甘露,即水火即济的水这部分,结果被他一顿酒骗走了。
原先的道人安慰说:“你不是要度众生吗?(道家也讲究度生的)用你十年的功力换一条命,有什么不行呢?”最后,大肚子道人无可奈何地走了,好歹他是道人,也不会生气,书上记载的这位道人,就是八仙里的钟离权。这个故事不一定是真实的,但在一本很出名的书中确实有记载。借此来说明,道家通过气脉的修行,会把人身上的很多东西当成宝,相反,没有修行就是废物垃圾。津液也是一样,叫甘露撒须弥。甘露撒须弥还有一种修行的体现,就是金刚萨埵如意宝珠,头顶上坐着金刚萨埵,莲花里面流出甘露往身上冲。道家里面也有的,具体的观想脉道,清明的甘露从身上的脉道流到丹田里,与火一起进行焚烧、熬炼。
“自饮长生酒”,打坐时产生了非常甘甜的津液,吞咽的时候,会引导从任脉下去,不一定从喉管下去。大家就不要过于追去这些东西,否则会追死你的。“逍遥谁得知”,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原来打坐成仙是如此逍遥。道家经常会用些词来形容,修道非常厉害的时候,全身舒坦、十分快美……翻阅道家的典籍,里面多得很!没有修行的人,听到的就是词汇,实际上真的会有一些奇妙的觉受。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没有弦怎么能够弹出曲子来呢?比如古代的乐器,二胡等都一定要有弦,而单掌击出声音来,说明那个东西是非因缘性的,叫“无弦曲”。如果用认知去认到一个东西,那一定是二元,为什么道教会说到这些呢?那个时候,道家已经深受佛家的影响,佛道二家的很多理论都是通的,甚至儒家也通。吕洞宾被全真教称为祖师,当时全真教也学《般若经》,三教曾在汉传文化中融合。
“坐听无弦曲”,白话来解释,就是坐在这里明白本性;“明通造化机”,明了和通达造化的根本。经常说“造化”,指生产大自然的根本,或者指大自然生产出东西来,比如洪荒之力,或者形容一个人能不能得道,就要看你的造化——“造化”成了一个很模糊涵义的词。其实,造化指生长万物的根本。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与前面的“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是不一样的。“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是谈觉受的;“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是明白本性(本质)。
“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这二十句话把得道成仙的方法和窍诀全部说完。上天梯,还是只想成仙,还有上下之分。
5)王嚞
以上是吕洞宾的故事,接下来说全真派的王嚞。王嚞就是王重阳,道号重阳子,咸阳人。大家一定听过他的名字,这有赖于金庸老爷子,王重阳是中神通,《九阴真经》就是他打赢东邪西毒南帝北丐拿到的。历史上有没有《九阴真经》这本书呢?没有!有没有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呢?东邪肯定没有,南帝有,是云南南朝国的一个小皇帝,最后他真的出家了。
“云南”这个国家很精彩,历代的皇帝都出家,我的一位同学,在北大毕业以后跑到云南找段誉的后代,结果被民政局押回来了,因为他们没饭吃。那个时候,如果要在云南租个房子、搞个第二职业,到处都要走单位,结果没办法,连饭都吃不了,最后只能投奔民政局把他送回来。
王嚞(王重阳),此人真的存在,“活死人墓”也真的存有。大家不要认为“活死人墓”是小说里面塑造的,现实中真的存在,但王重阳不是因为逃避林朝英(小龙女的师父)而把自己埋进活死人墓中。实际上,他修行的地方就是一个洞,取名为“活死人墓”,意思是我不出来,一定要在此修行成就,所以叫活死人,跟林朝英没关系,历史上也没有这个人。金庸老爷子篡改了历史,但那是小说,大家不必当真(虽说不当真,但现实中却很多人把小说当真。)
全真七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孙不二是女的,她与马钰是夫妻,两个人跑去跟着王嚞学道)。全真教的“三教合一”思想特别重。全真教被广弘的原因是什么呢?成吉思汗听说长春真人丘处机有长生不老之术,于是派了几个将军把他请过来,两人的关系非常之好。当时的成吉思汗很厉害,宋朝被元朝打得稀巴烂,还给丘处机封了一处仙人御邸,到处都是道观,从那时候开始,全真教就开始被广弘。
三教平等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全真教有三个最重要的经书,道教的《道德经》、儒家的《孝经》、佛教的《般若心经》,即我们经常念诵的“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所以,道教是有般若思想在里面的,但为什么不能达到般若呢?后面我们会具体讲述此原因。
“修行须借色身修,莫滞凡躯做本求。假合四般终是坏,真灵一性要开收。唯一灵是真,肉身四大是假,心忘念虑即超欲界,心忘诸境即超色界,不着空见即超无色界。”
这是王嚞修道的偈子,意思是超出三界,这些说法从文字上去看都不会有错的。
“修行须借色身修”,当然要借色身修了,佛教也这么说。“莫滞凡躯做本求”,你不能只在身体里面打转,气脉修到始终离不开身体,禅宗称之为“守尸鬼”,在黑山鬼窖里面做功夫,身体是黑山鬼窖,王重阳也这么说的。“假合四般终是坏”,假合四般就是地火水风,身体始终是要坏的。“真灵一性要开收”,执着本性要开收。那本性到底是什么呢?这个才是关键,这些都没有错。
“唯一灵是真”,“灵”到底怎么真法?如果你把它看成一个无形无相、真灵性的东西,那就会出问题,又会变成二元对立。“肉身四大是假”,这个就不用说了。然后,超离三界的窍诀是什么呢?“心忘念虑即超欲界”,念头、思虑没有了,就超离欲界。“心忘诸境即超色界”,外境身体都丢了,就超色界。“不着空见即超无色界”,不著在空上,就超无色界。
这个怎么讲呢?说老实话有点片面,因为欲界不仅仅是念欲,欲界的欲望会通过念头和思虑表现出来,但它不仅仅是念欲,有很深的种子。这一看就是压住念欲,修禅定而超欲界。
“心忘诸境”,外境跟身体消失了,就超色界。外境跟色界消失了以后,好像有个空,然后“不着空见”。什么叫“不着空见”?按照这里的说法,空破了以后,挪到一个无极上去。佛家的“空”破了以后,落到哪里去?落到欲界、色界、无色界去。所以,它不是离开三界的一个东西,它就是三界。按照佛家的观点去看,也没错的,如果深较的话,还是有差别的,原因是他们不认为众生都是佛、一切都是法性,有时候这么去说,但也不见得对。
6)刘处玄
《至真语录》亦称:“万形至其百年则身死,其性不死也。”
刘处玄也是全真七子之一,他的著作《至真语录》流传很广,在全真派里面很厉害。“万形至其百年则身死,其性不死也”,身体可以死,性不死。佛家有时候也这么说,比如三转法轮说光明不坏。但光明不坏是因为空性,光明如果是实体,那就会变成常见。所以,佛教跟道教的区别,就去看光明是不是空性。法王讲大圆满的时候说:“窍诀部的光明是空性。”光明的空性是什么意思?这就是窍诀,我们去操作的时候,怎么去认知它,这是非常关键性的东西,所以你们要去找自己的上师。
道家也修禅定,而禅定的程度很高,可以修道成仙。佛家说的九次第定:四禅(一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空(空无边定、识无边定、无所有定,非想非非想定),灭尽定。其中,四空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定,道家都能做到。修得很好的,真的会进入长寿天,连色界天、欲界天都有道家的人,就是因为见地不真。
提到见地,大家老是说到境界,其实,见地和菩提心很有关系。佛家的世俗菩提心本身是一种见地来的,为什么呢?佛家的菩提心要求缘一切众生,暗含“一切都是佛”的意思。为什么会轮回?因为平等的、唯一的本性凝结成了个体,菩提心让我们的明力从个体里面分散,散布到一切众生那里去。那要怎么才能分散呢?要彻底的空性才能分散,所以,都是有原因的。
还有视师如佛,视师如佛的前面是皈依。如果皈依一个最究竟的目标,那会对我们有极大的加持;如果不去皈依究竟的目标,或者那个目标不一定究竟的话,就有可能出偏。道跟儒那么努力去修,不一定证悟的原因就是这个,要取得证悟,后来一定要信佛。开始可能通过道或儒进入,但最后一定会信佛、信三宝。所以,说儒释道完全一样,甚至说孔子、老子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显然是不对的,我还说你也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所以不能这么讲。
7)列子
列子贵虚尚玄,修道炼成御风之术,能够御风而行,常在春天乘风而游八荒。
“八荒”就是靠乘风而行,这要靠禅定,这是黑格尔、康德他们无法想象的。就因为一个禅定,导致中西方的哲学差别好大。
8)丘处机
《大丹直指》所述九节丹功,前三节为命术,后六节为性学。所谓先性后命,先收心降念,做对境不染的明心见性功夫,使心定念寂,然后静坐调息,依次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书中讲述“龙虎交媾、周天火候、肘後飞金精、金液还丹、太阳炼形、三田既济、炼神入顶、炼神合道、超凡入圣”等九个修炼层次,但最后还是要成和凡人不同的“仙人”。
丘处机有一本关于修行的著作,叫《大丹直指》,所述九节丹功,即修行里面的九个次第。“前三节为命术,后六节为性学”,命术指修气脉,后六节指由命入性。“先性后命,先收心降念”,“性”要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指性情,念头乱飚,情绪等东西,比如一个人的性情很凶猛、性情很贪婪;第二类指本性。所以,“先性后命”的“性”指性情的性;“后六节为性学”的“性”指本性。所以,听到“性”字,不要一位就是一个字,中国词汇的意思很丰富,大家读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做对境不染的明心见性功夫”,“对境不染”指不受外境的牵引,不贪著、不排斥外境的见性功夫。“使心定念及”,心定下来,“念及”就是进入禅定了,然后静坐调息,依次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三个大步骤。
又讲了九个修行层次,“龙虎交媾”就是水火即济;“周天火候”就是转大小周天;“肘后飞金精”是一种境界;“金液还丹”,用口水来滋养丹田、神丹等等之类的(一些影视里面,蛇修成龙后,一定会有内丹,但印度就不这么说,说龙它有一个如意宝珠,传说龙女在八岁的时候,把自己的如意宝珠(龙的命根)献给了佛陀而当下成佛。表明最贪著的东西得放弃,心不能附着在任何一个东西上,就可以当下成佛,只是你做不到而已);“太阳炼形”;“三田既济”,指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炼神入顶”;“炼神合道”;“超凡入圣”。这九个修炼层次,大家有空可以去了解。虽然有点难以明白,对于打坐修行很深的人,一定看得懂,可惜他们最后还是修成仙人。
其弟子尹志平,被金庸写成了强奸犯(强奸小龙女)。尹志平真是冤啊,道德高尚极其高尚,后来的全真派基本上是被他领导的,进一步规定道徒要尽量的减食、省睡、断色欲。宣称“修行之害,食、睡、色三欲为重,多食则多睡,多睡情欲所由生”。这么一个视色欲为魔鬼的高道,居然跑去强奸小龙女?金庸老先生你惭不惭愧啊?这是活生生的诽谤!
道家由于见地不真,没办法走到色空一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般若见没有。寻找的“无极”始终还是一种境界、一个东西,大道不能归于平常。道家所谓的“性命双修”,在修炼过程中过分重视气脉,生成很多境界,在境界中流连,所以道家人玩鬼是最厉害的,捉鬼的基本上都是道士,有见过和尚去捉鬼吗?很少嘛,原因就是这样,道家老玩这些境界。
禅宗的玄煞大师,曾经以一首诗来描述这些现象,包括佛教里面也有,但说道家是最准确的。本来这首诗是说佛家人,但把这句话拿去针对道家人的修行也很准确。
“修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换作本来人。”修道之人不知道真正的本性是什么,以为能认知的那个东西就是本,这就会造成一个强认(识神)。修佛人执光明就是这样的,“明”空不了就是这个原因。因为不明白所有的凡夫其实都是佛,就是“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换作本来人。”愚痴本来就是法性,烦恼就是菩提,众生就是佛陀。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大话,牵扯到很深的见地。问题就来了,难道本来就是佛陀,那不修了吗?你不修就更傻!“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成立的,要达到这个境界真不容易。
吕洞宾见黄龙祖师的故事
吕岩真人,字洞宾,京川人也。 唐末三举不第,偶于长安酒肆遇钟离权,授以延命术,自尔人莫之究。尝游庐山归宗,书钟楼壁曰:“一日清闲自在身,六神和合报平安。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未几,道经黄龙山,睹紫云成盖,疑有异人。乃人谒,值龙击鼓升堂。龙见,意必吕公也,欲诱而进。厉声曰:“座傍有窃法者。”吕毅然出,问:“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且道此意如何?”龙指曰:“这守尸鬼。”吕曰:“争奈囊有长生不死药。”龙曰:“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吕薄讶,飞剑胁之,剑不能入。遂再拜,求指归。龙诘曰:“半升铛内煮山川即不问,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吕于言下顿契。 作偈曰:弃却瓢囊摵碎琴,如今不恋汞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
道家人听到这个最不舒服了,民国时代的道家极大成者,叫陈撄宁,为了吕洞宾见黄龙祖师的故事,写了好多文章,反驳这是胡说八道。吕洞宾放剑刺杀黄龙祖师,陈撄宁就质问:“放的是什么剑?放的是木剑还是铁剑?”(他不知道这个故事不一定是真的,只是想说明一定的意思,但是陈撄宁先生就很过意不去。陈撄宁是道家里面很有成就的一个人,但佛家人跟他就是你是你、我是我,羊子不跟狗打伙。他说《楞严经》不咋地,但这些东西大家听听就行了,不要太过当真。)
这是《五灯会元》里面的一个故事。“吕岩真人,字洞宾,京川人也。 唐末三举不第”,吕洞宾三次考举人都考不上(举人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研究生,因为研究生找不到工作还是比较少好的。但显然不是大学生,现在随便进去公共厕所,里面八十个坑,有几十多个大学生,想表达坑都满足不了的意思);“偶于长安酒肆遇钟离权,授以延命术,自尔人莫之究”,偶遇的原因没有说,但在长安的一个酒馆里面遇到了钟离权,教了他道术,然后他高深莫测,很多人都搞不懂他。
“尝游庐山归宗,书钟楼壁”,游庐山归宗那个地方的时候,在钟楼写了一首诗(像当年宋江在浔阳的时候写反诗一样,而他写的是道诗);“一日清闲自在身,六神和合报平安。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天天打丹田的主意,“丹田有宝休寻道”,寻宝在丹田里面就行了,其他的道就不行了,“对境无心莫问禅”,连找都不寻找,只要对境无心就行了(做了个木头道人,既然对境无心,为什么要去丹田寻宝?这有可能是后来佛家的人写出来寒掺道家的。道、佛互相有争论,我们就不管了,我们做壁上观,但是,我们要坚持佛教徒的基本身份,皈依对你的直接证悟有直接的作用。)
“未几,道经黄龙山,睹紫云成盖,疑有异人”,经过黄龙山的时候,看到了紫云成盖(古代人讲究望气,下面一定有神仙,就赶快找人去见);“乃人谒,值龙击鼓升堂”,龙就是黄龙祖师,也有叫做黄龙南祖师。“龙见,意必吕公也”,黄龙已经知道他是吕洞宾;“欲诱而进”,想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
击鼓升堂就是要讲法,吕洞宾在那里听,黄龙知道是他,讲法到一半儿的时候就厉声曰:“座傍有窃法者。”意思是有人不是佛教人,却来窃法。吕洞宾用得窃法吗?仙人道德高尚,然后毅然出,问:“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且道此意如何?”他们开始斗机锋了,一粒米藏着世界,半升铛(一种像罐似的器皿,以前农村用来煮汤的)里面可以煮山川,就问黄龙祖师是什么意思?龙指曰:“这守尸鬼。”
“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实际上是否定空间的意思,但他在丹田里面找这个东西,丹田跟半升铛差不多,在里面煮山川,在里面酝酿一个世界出来。这个故事在说道家寻找真性的方法(守尸鬼)不妥,但是,很多时候就把这个故事当成比神通,陈撄宁认为黄龙祖师的师父岩头禅师没有神通,黄龙就更没有什么神通,说道家的剑术他抵挡得了吗?他把之当成了比武功,如果真是这样,现代还有飞毛腿导弹了,所以不能比这些。
吕曰:“争奈囊有长生不死药。”这真的是守尸鬼,皮囊里有长生不死药,道家修命的时候,要水火既济利用精、气、脉。这样的修法佛法不承认,龙曰:“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即使你成了仙,八万劫以后,你还是要死亡,即“落空亡”。
“吕薄讶,飞剑胁之,剑不能入。遂再拜,求指归。”吕觉得很惊讶,“道家修的剑术神奇得不得了,并不是拿着一把铁剑去砍,这太庸俗了,或者用桃木剑冶鬼等等,实际上不是的,道家的剑指心剑。手中无剑,心中有剑;心中无剑,落叶飞花,俱是利剑,这是说一种精神凝成剑,有点像佛教的诛法。
道家一定要形成一个具体的东西,所以经常背一把剑,神韵飞剑出来去杀人,甚至可以杀人于千里之外,是不是有点像诛法?话说如此,但能不能行呢?如果你要认为一切境相由心现,理论上是可以的,是否能修得成,具体就不知道了,就像有钱可以把地球买下来一样,道理上可以的,那你买试试看?
“飞剑胁之,剑不能入。遂再拜”,这个剑飞不过去有很多说法,有人说黄龙祖师有神通更厉害,有人说黄龙祖师虽然没有神通但有般若智力,护法神不干了。大家不要较真这些,不是在比打架。吕洞宾是神仙,不像我们凡夫那样,打不赢回去练习再来打,而他去求指归,问宗旨在哪里?
龙诘曰:“半升铛内煮山川即不问,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一粒粟中藏世界与半升铛内煮山川,其实是一个问题,但这里不是一个问题,一定要熟悉道家和佛家是怎么回事,才能明白为什么不是一个问题,而是去点醒吕洞宾。“半升铛内煮山川”,就是在丹田里面去修元婴、煮元神、水火既济,黄龙祖师就问,你要怎样才能做到?是什么原因做得到?必须是空性才行,就是问这个东西。
吕洞宾说“一粒粟中藏世界”,只是一种神通变化 ,但这里问“如何以一粒粟中藏世界”,是一个哲学问题。要是证悟了空性,牛角里面的米拉日巴就进去了,牛角不用变大,米拉日巴不用变小;文殊菩萨可以在五台山的那罗岩洞与十万菩萨一起讲法,我曾去过,进去没多大。大小必须是空性,这比较难理解,有一个方法容易让大家理解,梦中的地方很大也可以没有。还有等比例的缩小,比如一个屋子等比例缩小,我们能感觉大小吗?外面的人可能感觉我们小得像沙泥,如果我们都等比例变小,会感觉不到自己变小,所以,大小是比较出来的。但是,真能体会到这一切大小没有意义,只是一种分别的话,那这个人就领悟了空性。
“吕于言下顿契”,吕洞宾一下就明白了。“作偈曰:弃却瓢囊摵碎琴,如今不恋汞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为什么弃却瓢囊摵碎琴?因为道家经常背着一个葫芦(瓢囊),用来喝酒装精丹,剖开又能装水(即葫芦娃中的葫芦,葫芦的故事很厉害。西方哲学家胡塞尔,也有关于葫芦的故事,他说人对事物的理解不同是受于经验,于是举了一个葫芦的故事。有个农民种葫芦,按照经验,葫芦大了都不好吃,结果有一年种的葫芦都变大了,经验就告诉他这些葫芦不能要,结果葫芦扔了,另外一个人捡起这些葫芦,劈开以后可以舀水。前面的农民,认为葫芦大了不能吃,于是扔掉了所有的葫芦,说明人的判断是受经验限制的。这个故事显得好浅显,而道家的葫芦就牛了,是装精丹的。有时丹田也像葫芦,如果意守丹田守得不好的话,肚皮跟上半身加起来真的好像葫芦,像钟离权、铁拐李都是丹田要大一点,在上面画个葫芦,胸膛是上半个葫芦,肚皮是下半个葫芦,头太小了,葫芦有时候指肉身的意思)。
“弃却瓢囊摵碎琴”,把琴打碎了(道家会背琴出去,武侠小说里的铁琴先生飞音杀人);“如今不恋汞中金”,道家的外丹就是炼水银成金,炼内丹也把津液叫做汞,炼津液成精气。“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见到黄龙祖师以后,才明白以前用错功了,因为见地错了。
这个故事不要去跟道家人讲,不然他们会很生气,我起码看到几十篇反对这个故事的文章,辩斥得一塌糊涂。但是,我们不要过于计较这个故事的真假,知道意思就行了。为什么道家总是追求不到本质呢?下堂课讲完儒家的哲学认知以后,再来进行大的总结。
今天的交流到此结束,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佛法与东西方哲学第03课
- 佛教与其他哲学的比较有利于对究竟宗旨的理解和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