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当依之十法
1、应当依止具有证悟与悲心的殊胜上师。
2、应当依止幽静悦意有加持的寂静处。
3、应当依止见行一致、忠实可靠的友伴。
4、应当忆念维生资具的过失,依止适度的生活。
5、应当无偏依止诸位成就者传下的窍诀。
6、应当依止有益自他之物、妙药、咒语与甚深缘起法。
7、应当依止有益身体的食物与方法。
8、应当依止有利觉受证悟的法行与威仪。
9、应当依止具足虔诚信心、恭敬心的有缘弟子。
10、行住坐卧四种威仪中应当常常依止正念与正知。
上堂课回顾:
8、必须以加行正行后行摄持恒常勤积二资粮。
9、必须以慈悲心直接间接专心利益众生。
10、必须以智慧与领悟对一切法不执著实有、不执著相状。
总结:修行的必要。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
这堂课内容:
1、应当依止具有证悟与悲心的殊胜上师。
依止:依靠和停留。
上师法相:
《大圆满心性休息》云:“尤其密宗上师相,戒誓言净具灌顶,精通如海续窍诀,念修事业皆自如,见修行果获证相,以慈善巧之方便,令所化众成熟解,传承加持云不散,当依如是成就者,具有功德之上师。”
《经庄严论》
一、调柔。对自己要求严格,身口意特别清净,言行举止具足威仪。莲花生大士讲过:见解比虚空高,取舍因果比面粉还细。一般情况下,纵遇命难也不造恶业,即使是微不足道的恶业;哪怕失去生命,也要行持善法,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善法。以这种心态重视善恶,取舍善恶。
麦彭仁波切在《前译教法兴盛之愿文》里讲,内心的境界要跟莲花生大士一样,行为要跟静命论师一样(静命论师是比丘,在印藏颇负盛名,是清净持戒的典范)。
二、寂静(禅定)。具有禅定功夫的人会很稳重,信念特别坚定。为了信念可以舍弃生命,内心如如不动。
三、除惑(智慧)。知识不等于智能,智能是对治烦恼的。具有智慧的人不但能铲除自己心灵上的疑惑,也可以帮助他人铲除心灵上的疑惑。
以上三种法相主要是戒定慧三学的功德。这样的人可以称之为心灵导师。我们依止的上师善知识应该是具有这种能力的心灵导师,依靠他治疗自己心灵上的疾病。
四、品德。一个人的品德是很重要的。《二规教言论》共讲了十二种做人的标准,即做人的规则。但是最最根本的是稳重、善良、正直等质量。
1、稳重。身口意都要稳重,如果身不稳重,就会东跑西颠;如果语不稳重,就会言而无信,虽然发的愿很大,却没有行动;虽然立下了誓言,却不去守护。如果意不稳重,就不会有坚定的信念。
2、善良。处处为别人着想,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样的人叫善良的人。
3、正直。能换位思考,遇到任何事情,面对任何困境,都能换位思考,这叫正直。这样的人会明白,自己如何,他人也是如何。
在这个世界上,不缺有能力的人,也不缺有学问的人,但是缺少真正有品德的人。比如我们的上师如意宝,正因为他品德高尚,才感化和吸引了无数的人,这就是他真正的摄受力。
五、勇猛精进。作为一个上师善知识,应该是个表率。因为我们要跟着他学,以他为榜样,所以他必须勇猛精进。无论是释迦牟尼佛,还是莲花生大士,都用毕生的精力来学修,即使成道了也没有丝毫的懈怠放逸之心。
六、阿含富(精通佛理)。显宗密宗,大乘小乘,有很多共同和不共同的地方。如果不精通、不掌握这些佛理,就无法衡量弟子的本性,怎么去摄受他?
七、觉真。觉真是必须要有修证、见地,这样的人才真正有度化众生的能力,犹如只有明眼人才可以给他人带路一样。也许有人会想:他人是否有修证或有见地,凡夫人无法衡量。
佛在经中讲,虽然我们不知道哪里有水,但是通过水鸟可以判断;我们看不见山顶上的火,但是通过冒出的烟可以判断。同样,通过他的言行举止,也能衡量出一个成就者内心的境界或修证,最起码能大概了知。
八、善说法。能如理如法地讲法,以这种方式利益众生。依靠开法会、灌顶、念咒不可能真正利益众生,最多只能消除一些业障而已。要依止一个真正对自己有利、有帮助的上师善知识,要找一个用一辈子的时间、精力来给自己传法的上师善知识。否则,即使他名气再大,势力再强,也不应该依止和跟随。
九、具慈悲心。慈悲心是发自内心地希望众生或弟子离苦得乐。大乘佛法里讲,上师善知识要有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消除众生、弟子的痛苦的决心;有通过自己的力量利益他们,给予他们安乐的决心。具有慈悲之心的上师善知识,会不顾一切地去帮助、利益你。如果没有能力,只是为了化缘,想办法让你掏钱,这样的人不值得跟随,也不能依止。
十、离退减——道心不退减,道业日日增长。真正弘法利生了,道心会日日增长。说是利益众生,实际成就的是自己;说是弘扬佛法,最后圆满的是自己。
大乘佛法里共讲了十种上师善知识的功德。要观察,不要轻易亲近和追随。有些人是魔化现的,与这种人结了缘并跟随,自己也会变成魔,将来他下地狱时,你也会跟着下地狱……这都是很危险的。所以,不能轻易接触和跟随,了解之后再追随,观察好了再依止。一旦依止了上师就不能三心二意,不能再违背上师善知识的意愿。否则过患特别大,缘起也特别不好。
观察方法:1、不重名声;2、不信传说;3、不看表面;4、学习见解;5、学习修行;6、勘验证悟。
依止以后,不能随便抛弃,更不能诽谤。
2、应当依止幽静悦意有加持的寂静处。
依止:安住禅修。
幽静悦意有加持:安静、舒适、圣者曾经修行过的地方。
必要原因:凡夫的孱弱,需要离开世俗喧闹的影响,利用舒适来串习,凭借加持来抵挡内外违缘。
如何依止:1、独处于自己的家或者共修场所、关闭多媒体保持安静;2、坐垫和环境尽量舒适;3、尽量设置殊胜的佛像和坛城;4、内心是真正的道场,长期正确的内观,自然会安静和舒适,正知正念就是最好的加持。
3、应当依止见行一致、忠实可靠的友伴。
依止:互助和影响。
见行一致:见即见解,行即修行。一致不求相同,但为相向。故而见行的程度可以相互学习和相互宽容,但见行的趣向则需要尽量不冲突。
见行一致可以在修学上相互助益,不一致则易生冲突,影响修行。
忠实可靠:忠诚、诚实、可以依靠。
具体体现:不于友求利(贪心)、不于友伤害(嗔心)、不舍弃后学愚弱(悲心)、相互宽容理解、信守承诺、保守秘密、尽力互助。
产生冲突可以暂时离开,不必纠结这是否是舍弃众生啦,舍弃慈悲啦·····等等。因为初学的道友之间没有承担教育的职责,所以不需要因此而影响自己的修学。
密宗道友之间的忠诚,意味着坚守密乘戒第三条:
犯戒的界限是:1、对境为密乘道友;2、对方具有密乘戒;3、明知对方是密乘道友及具有密乘戒;4、在嗔恨心的摄持下,并具备打骂的行为;5、如果骂对方,必须对方能听见并听懂。如果其中一个条件不具备,虽然有过失,但不算犯根本戒。
如果没有嗔恨心,只是出于利益对方的目的,就象母亲打儿子一样地打骂道友,就不算犯戒。
- 《胜道宝鬘论》第11课
- 《胜道宝鬘论》第13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