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今天应该学《中观总义》的,结果被二谛“抵”在这里了。我本来想用简单愉快的方式发明一些名词把大家“糊弄”过去,结果遭到一众学因明的师兄学霸们的“抗议”,他们认为一定要用因明术语的正规方式把二转和三转说一说。他们这样没错,这是他们学因明的一种思维习惯,大家不要认为不对;而且我们是在交流,应该允许大家提意见。
但我们一起学习的大部分人是不学因明的,这样一弄就惨啦,会讲到大量的术语,搞成我在上面“术语与唾沫齐飞”,下面是“懵逼同清楚一色”(众笑)。还有,这些内容太多了,涉及到二转、三转以及因明方面,它虽然是个成系统的东西,但要说清楚要花很多时间,想一节课把这些说完真的有点难。
而且我们是在交流,我又是个商人,没多少时间,所以上课基本上是不备课的。这次没办法,我要去翻书,结果一翻,我差点就地晕死过去,哇!那些词汇我全都记不得了。于是我就把那些词汇打印下来,足足打了两页,全都是些没有解释的名词,天哪!
不管怎么样,我今天还是会给大家讲一讲因明和二谛,以及二转三转是怎么回事。没得说,肯定是“名相与唾沫齐飞”,会讲到很多名词,但我会把它们尽量通俗化。如果没有学过因明的师兄,听得懂你就听,听不懂就拉倒,权当种个种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但其中一些学过因明的师兄,就可以通过这节课对因明和二谛、二转三转的关系稍稍形成一个系统的框架。
我真的没有太多时间去看这些名词,很多也不记得了,所以有时候可能会说错名词,大家要原谅我,但意思肯定不会错。还有,你们都听我在上面交流很多年了,我这个口音的问题真的没办法改,你让我现在来学普通话,我会直接跟你拼命的!所以你得将就听,特别是说一些名词,很多时候我的发音可能都不准。再有呢,我经常会说一些听起来不是那么舒服的词汇,那就没办法了,我要尽量改,你看我现在交流的时候脏话都越来越少,我每次回去都鼓励自己的,我对自己说“不要再说了!不要再说了!”(众笑)结果每次我跟大家交流的时候,我只要告诉自己不要再说了,我说话就打结不连贯,哎!真的是流氓本色啊。我会改正的,你们要相信我,要对我有信心!
言归正传,我们以因明的术语来看看二谛是怎么回事。首先要看什么是二谛,二谛就是我们说的世俗谛和胜义谛。“谛”是真理的意思,对我们凡夫来说,真理就是一种知识(比量)。当然,那里面也有现量,但这个现量被我们说的时候,它还是知识(比量)。
什么叫世俗谛呢?世间名言之心的一切对境。按照二转法轮的分法,包括了我们普通人和圣者境界里的一些很殊胜显现,而即使是那些很殊胜的显现,也是世间名言之心的对境。这就牵涉到二转和三转二谛分法的不同,但不管怎么说,世间名言之心和它的对境就共称为世俗谛。我们把它简单化,就是世俗的真理。
但到底什么是世俗,二转和三转说的不一样,我们再分一下。世俗的真理叫世俗谛,究竟的真理或者是圣者们的真理(还不能完全这么说)叫胜义谛。因为我们是从普通人修成圣人嘛,“谛”就是真理、不欺惑的意思,圣人们的真理是不会欺骗我们的。
我们世间上有很多骗人的知识,比如说“没有因果”就是骗人的,有些地方说“有种事情你坚持下去一定会成功”,比如你们都坚持要挣钱,你们成功了吗?所以世间有些道理是错的、骗人的,不能叫“谛”,有些甚至应该叫“倒世俗”。
你看我们现在,说你炒股票一定会发财,会吗?这些叫倒世俗。刚才说的倒世俗是意识性(比量性)的东西,还有现量性的东西,比如我前段时间熬夜熬多了,眼睛看东西是浑浊的,那我眼睛浑浊看到的东西不清楚就叫倒世俗(非量)。还有红绿色盲和他们看到的东西也是倒世俗,这些都是现量的。当然,具体怎么样我们下面会进一步讲,现在先把两个谛搞清楚:胜义的真理叫胜义谛,世俗的真理叫世俗谛。到底什么是世俗,什么是胜义,等一下我们再来说。
它那个术语名词就说:世间名言之心的对境叫世俗谛,出世间正智(真实智慧)的对境和正智本身都叫胜义谛。那为什么要去分二谛呢?因为我们现在是凡夫,我们在凡夫这个世俗的层面上,连世俗的真理都搞不清楚,都是昏的,你怎么去明白究竟的真理呢?
所以在佛法里面说,你要证得那个胜义谛(也叫第一义),一定要依俗谛,就是依世俗谛。就是你要先把世间这些真理搞清楚,然后较真地去推理,从逻辑上比量上可以推到胜义谛;然后从修行上较真,可以修到胜义谛。也就是说,你要证得胜义谛,必须依靠世俗谛。如果你连世俗的真理都搞不清楚,跑去遵循了一个倒世俗,你怎么可能证得胜义谛呢?
你不要听到“倒世俗”这三个字就完了,我告诉你,我们现在就生活在倒世俗的海洋中。比如我们经常看电视,什么送终鸡、都野兽(指韩剧明星宋仲基,某韩剧主角都教授)这些都属于倒世俗,它就告诉你们这些女孩子,哎呀有宋仲基啊快去追啊追啊追,结果过来一只“送终鸭”你就完了,它跟实际的情况不契合,纯属胡编乱造。
如果你连这些东西都搞不清楚,你肯定没有办法走向真理,没法去较真,所以佛菩萨就建立了世俗谛和胜义谛。他要根据我们世俗的层面上,搞清楚世俗的规律以及它的真相,然后依据这个规律和真相去思维和修行,然后走到究竟上去,究竟的真理就是胜义谛。大概能理解了吧?这是通俗的说法,这是世俗谛。
那么,刚才说了你要把世俗的真理和胜义的真理搞清楚,你凭什么去搞清楚?刚才说到要依靠世俗谛而达到胜义谛,你凭什么去搞清楚?凭什么搞清楚世俗谛,凭什么搞清楚胜义谛?二谛按照佛经里讲的,它涵盖了所有的法。世俗谛可以涵盖所有我们凡夫层面的法,胜义谛可以涵盖所有圣者层面的法。法可以称为现象(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
那么纷繁复杂的东西,二谛涵盖了所有的法,那你要去把它搞清楚,你凭什么?好了,你说你安立二谛是为了搞清楚世俗的真理,通过世俗的真理走到胜义的真理那里去,那么道理在哪里?这时候就出了世俗理和胜义理。这个理要怎么来?有个词汇叫做“量”,所以我们学因明的要学《量理宝藏论》,有时候我们称佛为“量士夫”(佛的十个名号里面有一个名号叫量士夫,就是衡量世间一切,他是最准确的,“士夫”就是最厉害的。)
“量”就是衡量,只有有生命明力的人才可以去衡量其他的东西。虽然我们衡量的时候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比如借助尺子去量长度,还有借助运算、数据这些数学的方式去推断一些东西。但是你起码得有个心才行,有明力才行,否则没见拿石头去衡量石头的,大石头去衡量个小石头,得出所有的石头都是它儿子,有没有这回事嘛?这种事只有童话故事里面才会有。量其实就是心的光明的能力,不管你是世俗的真理还是胜义的真理,最终都是心的能力。
那我们这个世俗谛是用什么去量的呢?世俗的真理,其实有一种衡量的方法叫做观现世量。我们凡夫这种状态叫做“现世”,而且现世规定的是我们人类,你别搞到饿鬼那里去了,搞到饿鬼那里去那是另外一回事了。在饿鬼它们那个团体里面有它们衡量的一些情形出现,比如我们人类看到水就是水,不像饿鬼看到水,它一衡量起来就是脓。
我们借助我们的能力,由于我们的六根(六个感官),就形成了能够去衡量周围、衡量自身的能力。这个能力如果如理如法的这么去衡量下来,就叫做观现世量。圣者们也可以去做些他们对现象的衡量,圣者有他们的境界,他们心经过修行以后清净了很多,特别是入了法性定出来以后,比如初地菩萨就开始看到一百个刹土这些东西。他们也有些能够产生外境的能力,这些能力会显现出相应的外境,这种外境他们叫净见量。
净见量有哪些呢?一个是菩萨入定了,一个是一地到十地的菩萨出定了(应该是一地到七地,八地以后的也有轻微的出入定,但是基本上可以叫做没有出入定了),到佛陀那里完全没有出入定。到佛陀那里我们虽然把他分了很多叫尽所有智、如所有智,其实在佛陀那里根本不分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是我们有分别念的人对他智慧的一个分析而已,他完全没有什么出入定。
但不管怎么样,佛陀那里也不是像我们什么都没有一片大空,他像一面镜子一样明照一切,他的显现和他本身,他的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是最高级的净见量,到顶的净见量,没有比那个更净的了。然后一地到七地菩萨入定,在定中那个算是净见量。然后一地到七地菩萨出定他还能看到跟我们看到不一样的东西,为什么?比如说我们刚才说一地菩萨出定,他就能一刹那之间去一百个佛土,我们行吗?我们一刹那之间去一百个厕所都做不到,你肯定不行的。他一刹那间有十二个百数功德,这些从他的智慧里面可以出来的,这种智慧其实也是一种无分别智慧,但是它也不是无形无相的,它有形有相的,但这种有形有相的东西是很清净的,这个也叫做净见量。
它是逐渐逐渐的越来越厉害的,一地到七地入定的时候他还要用点力,用点什么加行这些。到了八地由于没了人我执了,就很任运的进去了,到了佛地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什么进去和出来之分。也就是说他们有净见量,但是去衡量他们出来所看到这些显现的也叫做净见量,这个净见量跟观现世量统称为名言量。名言量就是我们凡夫的现量和凡夫的比量,以及圣者们的净见量。圣者们的净见量是没有比量的,全是现量。
我们说的现量有四种:根现量、意现量、瑜伽现量和自证现量。菩萨的现量准确的说是意现量,同时它又是自证现量,同时它又是瑜伽现量,它就不是根现量,因为他没有我们凡夫那种根。当他呈现出这些状态的时候,我们凡夫的根它是被压制住的。那时为什么是瑜伽现量呢?瑜伽现量就是入定的意思,最根本的瑜伽现量就是菩萨入了法性定(入定瑜伽),出来以后是另外一种叫做后得瑜伽。哇,你们昏不昏啊,学过的肯定不昏,没学过的肯定已经昏了,就是我说的懵逼跟清晰齐飞。
在后得瑜伽里面他就会看到这样那样的刹土,他出现这些功能的时候是一种无分别智慧来的,但是他就不是我们凡夫那种根。他出了这个瑜伽以后就跟我们一样的,又回到我们凡夫根的状态里面来了,所以那些菩萨他也一样的在我们的状态里面,比如在我们火车站里面他也要遵守我们的规律。(黑客帝国里,火车站是火车人设计的世界,和矩阵世界不一样,那里只遵循火车人制定的规则,救世主Neo在火车站也会失去超能力,因为需要遵循火车人规则。)但是他如果进入无分别的后得瑜伽里面,他就会去一百个刹土,这个是题外话。
我们继续刚才的话题,不能岔乱了我回不来的。因为我上课前备课备得太差,确实是没有时间备课,所以我经常会说了前面忘了后面。特别是经常会说这个东西分四个方面来解释,然后把第一第二个方面说了,忘了第三第四个。这个大家要原谅我哦,我们是在交流,根本就不是在搞什么教言之类的。
现在回过头来,我们凡夫的观现世量和菩萨的净见量(净见量全部是现量)统称观名言量。如果是在二转里面,通过观名言量(量就是去衡量)抉择出来的真理,就叫做世俗的真理(世俗谛)。观名言量还不能叫做世俗理,因为如果从三转来讲的话,观名言量里面的净见量不能算是世俗的,从三转法轮来讲它要算胜义的,好复杂呀,我逆“轰”高“灰”。(马英九有一次演讲的时候说他要面对攻击“逆风高飞”,结果他的闽南话就说成了“逆轰高灰”——众笑。)
然后还有胜义量,胜义量就是我们去看去观察圣者的这些状态,他们的心和他们的对境是怎么回事?这么去观察出来的东西,胜义量去衡量抉择出它的真理叫作胜义谛(胜义的真理)。去抉择的时候又分两个,第一个叫做相似的胜义,比如单空和随理唯识这些。随理唯识它自己认为是胜义,但我们中观认为它其实不是的。单空其实也不是真正的胜义,叫相似胜义。然后应成派抉择的大空性,或者三转法轮抉择的如来藏、光明这些就叫做真正的胜义。
一个相似的,一个真正的。还有一个,我们凡夫去抉择它的时候,我们在说谛的时候,实际上是比量的,这个比量的其实也是相似的胜义。比如我们大家现在嘴上都在说空性、离开四边这些东西,但我们没有这个境界,那我们去抉择思维这些,其实是比量的东西,那么这个也属于相似的。还有一个就是菩萨真正的现量的境界,完全没法说出来的,但它实际上真的是可以证得的。真正的菩萨的这种智慧以及它相应的境界,这些都算是胜义谛(胜义的真理)。当然我们去说他的境界和说他的心的时候,这个说本身又成了比量。
大家要理清楚这个东西,也就是通过胜义的道理(比如说中观,唯识里面很深的那部分随教唯识,其实就是属于胜义的理,也叫胜义的量),胜义的量就包括了凡夫去比量推测。以及圣者各别自证的现量去衡量它和它对境一致那个,我们去抉择那个东西要产生很多的道理,这些道理就是我们凡夫现在干的这个事,去推测它的这些就叫做相似的胜义谛。这里面其实就已经说了上节课说的见解语、修行语、境界语。比如我们去说菩萨的境界,进入法性的时候,完全心没有执著,万法都已消失,说这些东西,这些语言实际上是你在说的嘛。你说的这个东西,指向的这个东西本身,这个月亮本身是“言语道,断;心形处,灭。”而说它本身的说,就是相似的比量抉择。
菩萨本身处在的那个状态,是种现量的智慧,而你去说它的时候就是见解。你说它离开四边这些属于见解,说它这种结果属于境界,你说可以说到境界。然后你要怎么去从见解达到修行,你说要去修单空啊要去修菩提心啊,这些叫做修行语。或者是具体修空性的时候,有些指导的禅宗修行人来说:“外境有什么关系啊,不要理它嘛,认清楚你的心就行了嘛。”这个有时候叫做修行语。让我们去明白胜义的境界,产生那种绝对智慧的时候要去做的一些东西,叫做修行语。其实它已混在里面了,但是这三个见解语、修行语、境界语是针对没有学过因明的这些师兄们来的,你们又不是什么学霸等等之类的,用这些见解语、修行语、境界语去看书就会容易理解。但是学因明的你没有必要,那里面分很多类,比我说的这些东西要复杂得多,要清楚得多,它是成系统的理论。因明、唯识这些,等下讲的还要更复杂,大家要有精神准备。
我们用观名言量可以抉择出世俗的真理,用胜义的量可以抉择出胜义的真理。那么去抉择的时候你总得有道理啊。第一个有现量,首先我们凡夫的观现世量,得产生境界出来,我们根据这境界再产生分析。我们用什么道理去分析呢?这个必须要有个道理出来了,所以量跟理还是有区别的,量包含了理,理是思维性、抉择性的东西。但是量的话,比如说我们凡夫的现量,一下就显出来了,这个也可以作为我们的观现世量。
但是我们去观它,对它进行分析的时候,就要用什么道理去分析啊?这时候就要用因明,相当于儒家说的格物,要去分析它,你不去分析它怎么行。那怎么去分析,你凭什么来分析呢?用哪些道理来分析呢?因明里面就讲了有四种理,因明叫做因理,中观、唯识叫做果理。
因明的是哪四种理呢?以前都讲过的,我只是把这些东西汇集到一起形成一个系统。第一个叫做作用理,第二个叫做观待理,第三个叫做法尔理,第四个叫做证成理。(下面已经懵逼了,已经有很多人坐在那里双手抱着,你讲什么与老子无关,这种神态已经出现了,但是网上的学霸们,今天我就是为你们几个人讲的。)
那么作用理是什么?你想想看,我们产生的这些境界,要去分析找出里面的世俗真理出来,不然只有五根显现出来,如果我们不去找出里面的真理的话,我们就会乱来乱想的。现在大量的倒世俗都是乱想出来的,就是因为他们遵循的理不对。那么要遵循哪些理呢?那个理当然有很多,但是归纳起来就刚才说的那四种:作用理、观待理、法尔理和证成理。为什么归纳起来就四种我会跟大家说清楚的。
什么叫作用理?就是一些东西一聚合就产生这样的结果叫做作用理。比如说米饭和我的肠胃一结合就会产生“饱”这种果,饱过之后再和时间及胃的运动一结合就会产生粑粑。所以我们饿了以后就知道要吃饭,吃了以后就会饱,这个就叫作用理。那你会说这个谁不知道啊?哎,没有总结的时候你就是不知道的!
观待理就是依据我们的经验,我们可以根据果推出因,就是观待某种结果一定有什么样的因。比如我现在看前面有烟就肯定那里有火,观待就是可以倒推回去。比如你说吃饱了,那你吃了什么?你说吃了米饭,这就是观待理。这两个理加上逻辑一推断就会达到证成某种我们需要的结果,叫做证成理。
还有一个法尔理是什么意思呢?法尔理有三种。第一个我们凡夫的法尔理,比如火就是烧人的,为什么会烧人呢?经验。意思是说为什么烧人呢?你把手伸进去试一下就知道了,这就是法尔理。这是经验,它不是推断出来的。这是大家共同的经验,比如说有人来到广东,而你没去过,他没办法跟你说广东有多热和广东人有多保守,他没法跟你说。那你去广东生活了十几年以后,你说广东人就是这样的啦,法尔理!那为什么这样呢?不为什么,经历过!这就是世俗的法尔理,而且和共业很近似。比如火都会烧我们,水都会淹我们,我们都怕穷,我们见到小鲜肉就流口水,这些都是法尔理。那你说你见到小鲜肉不流口水,那你可能是见到大胖子流口水,这也叫法尔理。当然你说这是习气嘛,其实世俗的一切都是习气的堆积而已。
还有一个净见量的法尔理,比如初地菩萨出定后可以刹那去一百个刹土,他是无分别性的,也不依靠根,因为那种妙慧就自然产生这样的功能出来。你问为什么啊?菩萨他的经验。当然这个时候,依据他进入法性定这样的功能,出来以后就会产生这样的结果,这个叫做净见量的法尔理。
还有一个就是佛陀最根本的法尔(究竟的法尔),以及菩萨入定和菩萨的境界。有人说:“到了菩萨的入定境界里面为什么是法尔呢?”因为那里完全没有分别了,只能是法尔,这叫究竟的法尔,法尔如是!这个法尔和因果这种推断得出完全不能够推翻的真理就叫做事势理。意为这个势是大势,你阻挡不了,它就是这样的,你把屁股坐在火上就一定会烧你,这是世俗法尔。进入法性定以后就是没有分别,到了初地菩萨的话,你就有一刹那去一百个刹土的功能。所有这些得出的完全不能够推翻的道理,统称叫做事势理。
不管怎么样,这四个理把所有世俗和胜义的道理全部涵盖完了。为什么呢?你看,我们世界上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因果来的。因明中认为产生因果只有两种情况:彼生相属和同性相属。彼生相属,比如出现了火就一定会有烟,这种关系叫做无则不生。就是没有火就肯定不会有烟,有火就一定有烟。你造恶业就一定会受恶报,造善业就一定会有善报,这叫无则不生。
同性相属,就是一个事物出现以后一定要产生变化,我们用很多角度去看它,就叫同性相属。比如说这个杯子一定会坏,为什么呢?所作故。它是造作出来的,因缘和合故,它一定会坏。一个东西上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属性,这两种属性其实也是一种因果,实际上就是这个事物在用,它一定会动的意思(无常的意思)。所有因果只是在这两种情况下发生:彼生相属或同性相属。你再找不到其他什么东西了,你观察世间上所有的现象,你找来找去也就是在因果这里发生。我们因明里面再根据这两个因果变化的方式产生逻辑性的推理,比如说三相推理(宗法、同品周遍、异品周遍。)就来了,通过同性相属和彼生相属会推出很多结果出来,这就是因明,这种过程就是证成。
然后我们还有很多经验,这些推断也好,相属也好,它一定要有现量出来才行的,所有的推全部是要靠现量的,没有现量你是没有办法推的。比如你没有火这种现量怎么可能推得出来烟这种现量呢?所以在因明里面所有的逻辑前提就是现量。现量就是刚才说的四种:根现量、意现量、自证现量和瑜伽现量。现量就不是我们通过思维想出来的东西,想出来的东西叫做遣余。这四种现量的变化,我们通过逻辑去推,就是同品周遍、异品周遍这些逻辑性的方式去推,用某种现量推出某种比量出来,然后我们通过这个比量再去找到某种现量,这其实就把所有世间的情况都概括了。
所以在因明里面,有因明八事(破、立、现量、比量,然后再各分为真实和相似,就是因明中的八个事情。)它为什么要做这八个事情呢?实际上就是去完成这几个理,把这几个理(作用理、观待理、法尔理、证成理)弄透,把现量分清楚,各种各样的分清楚了,然后来推断,这是因明。
因明跟我们的数学为什么不同,知道吗?数学是离开现量的,它只在头脑里乱扯,它只是建立一些数字、方块、符号,在共相里面推。这样的推完全离开现量,比如数学里面建立1,你在世界上要真正去找1,这个过深去弄的话,你找不到的。但是他头脑里面可以建立一个1,所以它离开现量 ,直接头脑里面产生,叫共相(总相)。就是头脑里面建立一个东西这么来推,推起来好像很有逻辑。经常有些二百五,他一定要把因明弄成A+B这样的方式来推,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的,但是实际上因明全部要依据现量的,如果你不依据现量,你就会推出很多奇怪的结果出来的。
我们现在的科学就是没有因明这一套,它离开现量,通过纯粹的数学逻辑去推。推了以后,它又根据这个逻辑来指挥自己的现实,最后就要出现错误。这在因明里面叫做共相(总相)和具相混合在一起去做取舍,就是思维性的东西跟那个现实的东西强行捏到一起。这就是思维经常干的事,比如这儿有一大堆杯子,他说:“把杯子给我拿过来”,你傻了吧,那个杯子是个总相(共相),一大堆杯子我不知道拿哪一个。它混在一起,它分不清楚,也就是说因明最大的功德就是要把遣余(想的东西)跟有实法分开,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数学里面,你看它产生什么样的毛病呢?比如科学,它就说:“我们如果排开现量,我们从一点走到一点是走不拢的,因为一直分分分分分……二分之一的二分之一永远分不完。兔子追不上乌龟,你想KISS你老婆,对不起,永远KISS不到,牵手这些也完全成为梦想。事实上确实只有梦想中才能牵手,如果实有的情况下是没有办法牵手的,所以说我们的科学有很多这样的毛病,出现了数学的三次危机,基本上就是这个原因。
所以说有个数学博士,被我们如小姐就把他搞翻了(成都来了一个数学博士,跟一位学历不高的学佛人如小姐辩论),其实不是如小姐伟大,而是佛陀太伟大了,早就知道人类会犯这样的毛病的。人类会纯粹脱离开现象和逻辑而乱想,那这样一想的话,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比尔·盖茨的。而且人很沉溺这种事情的,所以大家喜欢做白日梦,所以说宋仲基啊,送终鸭这些才会有市场嘛。因为你做了那么多白日梦,它弄一个跟你白日梦很接近的,你就舍不得了,就跟你相应了嘛,他们说的叫兴奋。
——网上有人问:“为什么分不完就走不到?”它是指思维里面分不完,你怎么走得到呢?现量上一下一脚就走到了,为什么走不到呢?你吃饭吃不到吗?把那个米饭从碗里面舀起来,放到你嘴里。所以说这个是因明和数学的差别。
因明的这四种理,它实际上已经把所有的理全部涵括在里面了。那些推断的方式,以及现量取境的方式,你通过这四种理一直这么分析下去,一直推断下去,一直这么一个一个的去分析。你比如说:面前的物质到底是什么?你就往下分嘛,分分分分,分到后来,你就会发现分到后来会出问题的,分到究竟的时候就会把它分空的。如果我们脱离开现实,就说分不空,一定有一个无穷小,这个就是混合取境造成的错误。
那个无穷小是在你头脑里面发生的,现实里面它一定会被分空,为什么呢?你可以牵你老婆的手,一个距离你一定走得完的,它一定会被分空。所以这个走下去,就会走到胜义理去。那么世俗理也是你再去分、再去看,根据这个因和果去详细的观察,逻辑性的三相推理这么去推推推,最后得出:万法是有规律的,而这个规律的根本,包含了确实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会有轮回的。
因明里面会讲很多这样的推理,世俗的推理它的基础一定要依据我们的现量来的。胜义的推理,一部分也可以。比如刚才说的中观的离一多因,属于胜义的能“量”,胜义的理,胜义的量也可以推到空性去。虽然是推的,是分别性的东西,但是它还是属于胜义的,属于相似胜义。去修的时候,去体会到单空,它也算是相似胜义,所以单空是可以用语言去讲的。如果到了最后真正的证悟的时候,那个是绝对的现量的,证悟到法性的时候用语言来说是法尔理。但法尔理的具体运用就是安住于我们经常说的法性定。所以依于这四种理去推,就会抉择出正确的世俗的真理和胜义的真理。
这四种理再下去的话就有什么?就有四依四不依。我们去抉择它的时候,还要看它抉择的那些东西到底是怎么样的,分析起来的话,有佛陀说的四依四不依: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句,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然后还有四种秘密、四种意趣,最后成为八种辩才。如果都要讲的话,不只是今晚上就完了,好多晚上都完了,所以我们就在这里打住,不能再往下深入了。
那么就可以抉择出我们这个境界的世俗真理,对我们这个境界的真理,其实我们很多时候是不明白的,比如因果这些,你明白吗?你不明白。还有圣人那个真理,更不明白。那你说为什么还要这么去抉择呢?起码我们要在知识中间明白我们的境界是怎么回事,以及怎么去处理我们境界的一些变化,这样才去修行嘛。然后我们在知识上明白了胜义的道理是什么,我们也知道去修行嘛。修行的时候,最后才能够达到现量的证悟胜义的真理(究竟的真理),达到解脱。就依据这四种理开始去抉择。
名言量抉择出名言谛,胜义量抉择出胜义谛,这个二转才能这么去说。三转的话,它名言中间有部分叫做净见量,净见量它是属于胜义谛的那一部分,所以说这里面就牵涉到二转跟三转二谛的安立问题。
刚才我已经把因明怎么去抉择,用这几种理去抉择世俗谛和胜义谛大概的说了,不能说的太详细了,否则会生病的。为什么生病呢?讲这些我好难受啊,要把人家学很长时间的好多好多的东西捏到一起。那么这里面要牵涉到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怎么分开世俗和胜义。那天我们也讲过,佛陀转了三次大的法轮,也就是讲了三种大的真理,其实三种真理归纳起来就是一种真理,但是因为所化的根器或者时间不一样,这里面就牵涉到刚才说的四依四不依、四种秘密、四种意趣这些。
四种秘密(讲法的时候有四种暗藏的意思)里面,有一种秘密叫做令入秘密,就是把你哄进来。如果不把你哄进来的话一上来就跟你说:“世界是没有本质的。”你吐他一脸咋办呢,随便吐佛那是要下地狱的。他为了你不吐他,他用一种方法让你明白。所以他要讲小乘的东西,他告诉你世界是苦的,为什么苦,他给你说出来,在你这个现量里边很容易理解这个东西,这叫做令入秘密。
令入秘密后面还有相秘密、对治秘密和转变秘密,其实就是根据四种理和四依四不依来的。还有四种意趣,比如有一种叫做别时意趣,就是跟你说一个事情,现在不一定兑现,但是其他时候会兑现,叫做别时意趣。所以有很多这类的东西,这些都是要根据那些理来的,用各种各样的理去套完全套得上。怎么去套的话那就精彩了,如果我们以后有时间再来讲这些东西。
四种意趣是平等意趣、别义意趣、别时意趣和补特伽罗意趣。补特伽罗意趣就是你喜欢听,我就讲这个,讲这个就是把你吸引住,不然你听了两天就打瞌睡了,这很麻烦的。所以佛陀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诱你们上钩,然后把你们的自我宰了。佛陀是大慈大悲,他那种宰法,你不要想到像我们宰猪那种宰法。
因为这样,佛陀根据当时的文化情况,那时候有六师外道,还有当时众生的情况,所以最初第一转法轮就讲了苦集灭道四谛(小乘),现在南传继承下来了。接着就讲了二转法轮——空性(般若),这个就是很根本的讲了我们万法的本质是彻底的大空性。后来为了把大空性讲得更圆满一些,就讲了三转法轮——空性不是说什么都没有,空性本身是光明。他又从光明的角度讲了万法的本性。
空性和光明不是两个东西,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本性。从二转法轮的方面去讲就是般若(空性),从三转法轮的侧方面去讲就是光明,这个叫做反体(就是一个事物两种或者多种看法,或者运动地发展地去看它,在唯物主义上叫做辩证法)。我们的本质,从一个角度去看,完全找不到实有的一个本质,这个叫做空性。但是它绝对不是什么都没有、傻乎乎的,它在证悟了本质后有相应的功能要出来的,这种功能叫做光明,从这个角度去讲了三转法轮。
一转也有它的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它的世俗谛就是因果报应,但是一转法轮讲的因果报应比较粗一些,它就没有讲得像唯识那么深,它讲的主要是以业力为主。所以有些理论说有三种世界运动的根本动力:在一转的时候就讲是业因缘起或业感缘起,再深一层的,造成世界运动的是阿赖耶识,叫阿赖耶识缘起,到了最后,最厉害那个叫做真如缘起。
所以这些现象的根本,在小乘那里说就是业力,它认为业就是根本;到了唯识的时候,那个根本就是阿赖耶识;到了中观或者大圆满,它认为根本的缘起就是我们心的本质,叫做真如、如来藏、本觉、自性本心、本来面目,都是那个,用了很多词汇。
小乘的胜义谛是什么?就是涅槃。如果从学术上去说就是人我执通过修持已经没有了,但是法我执还在,他会处于一种状态里边就是涅槃,这个涅槃就是所谓的灭尽定。哇,那么多的词汇,兄弟们如果要睡觉的话请掐一下自己,因为灭尽定这些词汇也是很殊胜的,你对着这些殊胜的词汇就开始睡觉,一万年变蚌壳。这是小乘的二谛。
那二转法轮是如何分的二谛呢?它的分法非常简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只要是有形有相的现起,我管你是凡夫还是佛菩萨,哪怕是佛的三十二相样子出来,哪怕毗卢遮那佛的样子,蓝色的报身佛,这些都是属于世俗。然后这些现象的本质就是胜义谛,叫做空性。
它这种分法从因明上去怎么分呢?在因明上叫做一本体异反体。本体的意思就是它本来的体。一个事物它有它的本体的,比如这个杯子的本体是什么?在比较浅的层面,我们可以说它是瓷,再说下去的话是瓷分子,再说下去它的本体是什么?说到最后它真正的本体就是空性。为什么二转法轮在因明上说是一本体异反体呢?反体就是一个事物几种不同的看法。
我们现在二转的分法,把所有的显现叫做世俗,显现的本质(空性)叫胜义。那么实际上也就是现就是空,空就是现。所以《心经》里面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此时如果我们在名言上去说,现和空性实际上就是一个本体,但是它并不是一个实有的本体,是说现空双运。从名言上去说它是一个本体,但是因为有圣凡的不同,就说它是异反体(不同的反体),一个是空性一个是现象。为什么要这样呢?因明就是这么分的。
因明这样分其实有很深的意思,你要学进去就有意思了,但是诸位,你们学进去了吗?我看你们好多人差不多快进入甚深禅定了。也就是说它从一个东西上去看,只要有相的,我们就说它是世俗,关于它的一些规律(真理)就叫做世俗谛。而它的本体(这些现象的本质),我就说它是胜义。而“现即是空,空即是现。”这句话从名言上衍发出去,如果我们对它领略和修行不同就会自然产生两个宗派,即自续派和应成派。
好,那你说:“现即是空,那空到底是什么呢?就是现吗?如果这样的话我们见现即见空,那全都证悟了?”你们没见到现吗?见到了嘛,早上一醒就见到现了,闭上眼睛见到的黑暗也是现嘛。但不是这样,你没有真正见到空,那空是什么你不清楚,所以还是异反体。你还是没有搞清楚反体的空到底是什么,然后很多理就开始去抉择,这样理那样理就来了。
从因明这个角度推叫因理(因量),到了中观这个程度就叫果理(果量),如此通过各种各样的逻辑关系去分析后得到结论。中观所得出的结论是它没有本质,这种说出来的结果就是比量的胜义谛,说它现起即是空性。但是你去达到真正的空性时,其实现起要消失的。完全消失了,就走到了应成派所抉择的法性定;没有消失的时候,“现起以现起不空,现起上的执著空。”就变成了单空;甚至现起都消失了,但还没有明白本性,出现的这种空也是相。所以外界(所境,比如我们禅定里面出现了一片大空)的空,那个其实也是相,那个相肯定跟那个有形有相的相是不同的。而真正的无相是连空相也没有的,你问是什么呢——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在那个相没有完全消失之前,没有证到彻底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个应成派所抉择的法性定之前,就是自续派。原因是二转在说二谛时没有说光明,只说了现起即是空性,通过大量的抉择,通过因理推推推走到果理去。世俗的因理(因明)推到后来就变成了世俗的果理(唯识),因为唯识比因明要更深细一些,但是也不能完全这么说。因为因明有时候甚至会走到密宗那里去,因明其实适用于一切宗派。但是经部因明的见解和唯识比较起来,要稍逊一筹。
二转说了现起和空性是一本体异反体,实际上现即是空,空即是现。所以在抉择和修行它的时候,就会出现自续和应成之分。而你刚刚开始,你是没有办法去修应成的,其实我们大量的全都是自续单空的修行(去执,去除相的执著)。我们对相有深刻的执著,轮回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对相产生执著。相会带来我们的喜怒哀乐,比如你看到小鲜肉就流口水,你干嘛不看到“小肥猪”流口水?这些一定要依据相来的。
你说你见到虚空流口水?有的话,那叫出离心——向往虚空。但是虚空是什么,其实你也不知道。你会对眼前的空荡荡流口水吗?眼前的空荡荡,这个叫做寂寞,“空荡荡的房间,你为什么不来和我共同占有?”就是因为我们对相有深深的执著,所以单空就是破除相的执著。其实心里面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也是相。所以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就是你不受这些相的牵引了,甚至相都消失了。非相,并不是说没有相,是说它还有一个最根本的东西叫光明。当你一见到空性的时候,其实那个时候就是所谓的应成,也是所谓的法性定。
所以二转的分法一定会走到这里去,所以二转把所有的显现都说成世俗,原因就是显现障碍我们去见到无形无相的本性。甚至连佛陀那个相,它也说属于世俗。但这个世俗一定要分成两种,如果完全都是我们凡夫这种世俗也是不对的,因为这些菩萨出定以后见到佛陀和刹土这些很殊胜的相,你说它是世俗不太妥。所以把我们凡夫层面这个显现叫观现世量,这是真正的世俗;而这些清净显现从二转来说虽然属于世俗谛,但它是净见量,和观现世量还是不同的。
佛菩萨他们的显现,比如菩萨入定的或佛陀的各种身相都属于净见量。不然的话,我们怎么去崇敬佛陀的身相呢?在二转中,观名言量抉择出来的都是世俗谛(世俗的真理),但观名言量要分成两类:一类叫观现世量,就是我们的境界;还有一类叫净见量,就是佛菩萨的境界,一地以上的菩萨的后得以及佛陀的全部(尽所有智)叫做净见量。尽所有智就是全部都知道,一切都明了,在唯识里面叫大圆镜智。还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佛陀的功德,这些你们在百度仁波切上一搜都会有,这些都叫做净见量。
这里没说佛陀的如所有智,如所有智在二转里面算是胜义谛了。因为你把佛菩萨的这些显现算清净的世俗谛,特别是三清净地的菩萨。什么叫三清净地?一到七地的菩萨还有俱生我执,八到十地的菩萨是没有俱生我执的。二者在入定的时候是有差别的,一到七地菩萨在入定前要做一些加行和观修再慢慢进去,八地到十地菩萨任运就进去了,而佛陀根本就没有什么任运不任运,完全没有出入定这回事。
二转为什么要这样分?它是要把对相的执著去掉,它认为对相的执著是导致我们轮回和没有办法解脱的根本原因。而且世界万法的本质就是无形无相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大空性,应成派抉择的就是菩萨入定的那个大空性。没有彻底的完全的进入法性定,还有单空执著的,这个叫做相似胜义。但是它们都是用中观和唯识可以抉择出来。你说唯识好像是世俗量,怎么能抉择出来?其实唯识里面有一部分叫做随教唯识,随教唯识是可以抉择出胜义来的。当然随教唯识主要是用在三转法轮里面。现在我们就开始说三转法轮的二谛。
二谛其实就是对我们凡夫讲的,到了初地以后就只有一谛了。谛是真理或知识的意思,当然也有说谛不是知识的,认为要从自性中间去分,这些说法很多,你们去读书会读死的。但是你就照着“不欺惑的知识”这么去理解。
现在我们就开始说三转法轮的二谛,三转就不像二转那样分二谛了。二转是以相和相的空性来分的,就是一本体异反体。三转不是像二转说空,它说我们的本质叫光明。那光明是不是空?光明其实也是在般若的基础上成立的。空是去破相,因为相是怎么来的?相是因为二取来的。什么叫二取?就是心产生了分裂。二取我跟大家讲过好多次了,我不想再说了,再说我要“生病了”,又要找曾医生开药。是因为无明产生了二取,二取就产生了人我执和法我执。因为有能和所就会产生相,相灭了以后就没办法有二取了,这个时候是真正的大空性。建立了大空性以后,它是不是什么都没有了?不是的,它有个本来的法性。二转它老是破啊破啊,它什么都不建立,到了最后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我晓得,我不说。
到了三转,它说空性的本身不是什么都没有,空性本身是光明。这个光明,你千万不要想到是电灯泡那样的光明,而是一种最根本的本来觉知,是我们区别于木头石头的那种本来觉知。木头石头都是相,是我们的觉知捏造出来的。所以如果我们把空性想象成什么都没有的话,它怎么可能捏造出这些东西来啊。这些现象是假的,但一定要有个东西把它捏造出来嘛,它就是去说这个捏造出来的东西。说这个捏造出来的东西,它基本上用唯识的方式这么来把它延续下来的。
唯识的基本原理叫做假必依实,就是虚假的东西要依靠真实的东西(此处真实的东西不是实有的东西)。其实二转说空和三转说空是不一样的。二转说空是说现起没有本质,现起就是空,空就是现起。没有本质的这种说法很容易导致对现起产生(错误的)看法,这就导致自续派和应成派说法的不同。现起的时候,我要认为它没有本质(它就是空性的),就变成自续派。但其实真正的那个空,它就是现起要消失。你不要以为他们随随便便就搞个自续派和应成派来让我们费脑筋,做脑筋体操啊?不是的,所有的佛法,绝无一个妄言。
但是三转的时候,它用唯识这么说下去,它说假必依实。三转说的空是什么意思?就是以真实的东西为基础,把假的东西拿掉——假必依实。以真实的东西空掉假的东西,它的空就是没有,就是真实的东西出现的时候,假的东西就没有了,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三转和二转的空是不一样的。我们还没有讲过三转法轮,以后我们有时间的话,也会讲些三转法轮的经典。《楞严经》、《楞伽经》等等,还有好多,好像益西彭措堪布他们都讲过,我们会拿上师们的讲记来学一下三转法轮。我们讲了很多唯识,但是都没说到那么深,只讲了最基础的一些,只讲到它的推理,还没有讲到法尔那里去。
三转一定是把这些东西拿掉了,真的出现了,假的就没有了。三转的分法用因明术语来说叫做遮一之异体。我们三转说了万法的本质是光明,这个光明就像二转一样,二转它就是破嘛,你建立了一个有以后,然后就破它,其实就是因明干的,在思维上就是这样的。所以抉择胜义理的时候也可以用因明那么去干,用破、立、现量、比量这些因明八事去抉择。你要破对了就叫真比量,破错了叫假比量,这样去破立。
三转也一样要建立破、立,一样会去搞这些推断,最终它也要落到那个理上去。为什么前面说了一大堆因明的理呢?这些就是从逻辑上推出来的,当推到后来修证到了究竟的时候就叫做现量。
为什么叫遮一之异体?三转建立我们的本质是光明——有,不是二转的空——没有。那么什么是三转的世俗谛?这个有叫做实相(真实的东西,最后的根本),现象叫做假相,现象和实相完全不一致的时候,那么这个相就是虚妄的,要被拿掉的,所以这就叫他空,那个实相是不能空的。他空就是要拿走虚妄建立真实,它不同于二转的一个东西两个看法,而是证到最后的时候还是有一个东西(实相)。那么实相跟我们现象完全不一致的时候,会被空掉的那一部分,这个就叫做世俗谛。
但是证悟了实相以后,从实相里面本身出来的一些东西,那个就是实相和现象一致了,叫净见量。净见量是菩萨入定的或佛陀全体情况的时候,这个时候它是不能被空掉的。空不掉它,若被你空掉了,实相都被你空了?它跟实相是一致的,这个叫做胜义谛。那么虚妄的相和真实的相两个东西是一体还是异体呢?它肯定不能是一体,一体的话那还搞什么啊!我们还用得着去修实相吗,我们这个虚妄的相就够了,所以要遮一。遮就是破的意思。
但是你也不能说实相和现象是异体,为什么呢?因明中异体的概念是什么呢?就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同时在,叫做异体。而实相和现象(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虚妄的相跟实相),它两个不可能同时的,因为它说的空的方式是什么呢,实相出来的时候(他空),这些虚妄的现象就没有了,所以它们两个体不是同时存在的,不能叫做异体,所以叫做“遮一之异体”。它在因明里面就是这样分的,说白了就叫非一非异,世俗跟胜义是非一非异。
其实这个有时候像我们人的相续一样的,人的相续你说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是一还是异?你说是“一”的话那怎么可能呢,你毛都掉了一根嘛,已经变化了。所以说相续(相的连续性),不能够叫做一个人,一个人是很粗大的说法,所以经常“相续”。这个时候它不能算是一个,但是也不能算是“异”,异的话,因为我不同,那我昨天犯了罪,今天就不能算了,所以它也不是同时存在的两个东西(非异)。今天的你跟昨天的你叫非一非异,既不是一个东西,也不是不同的两个东西。
因明里面很严格,你说为什么要这个样子?因明就是这样很较真。我们世俗人是不会较真的,几个粗大的作用就行了“哎,将就就可以了!”我们大部分人的生存基本上是感觉动物来的,就是跟着感觉走的,怎么感觉好就怎么去,至于这个感觉作用的结果是什么,基本上是不管的,做了再说。比如我们有些师兄说“原则问题”一直要坚持下去,大家知道什么原则问题吗?我就不想说了,你以为他不知道那个东西搞久了肾会亏啊,他就是要跟着感觉去,搞了再说嘛,肾亏了再补嘛,找曾医生,他基本上是不会去管这些后果的。
有的甚至都不知道这个有后果,比如说无明,我们根本不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回事儿,坏事儿照干。东西,偷!撒谎,撒!整人,整!只要不被抓住就好!这完全就属于彻底的无明,傻的。还有些是知道了也没办法,像刚才说的那种。所以大部分人基本上随大流,他不会深入去较真这些东西,所以说学佛真正能学进去的人都是些人精,他一定会较真,所以因明也是非常的较真。你说佛教迷信,天哪!我告诉你嘛,不信佛的人连迷信都算不上,傻的。
那么三转为什么要这么分呢?三转要分出:实相和现象一致的叫做胜义谛,不一致的叫做世俗谛。原因是什么呢?刚才我已经说过了,它的理由就是假必依实,唯识就是这么讲的。我们以前讲过的五重唯识观,它是怎么破呢,首先破相分,接着破见分,再破自证分,然后各种不同的自证分汇集到阿赖耶识那里去,最后把相转成性。
你们去看一看那个五重唯识观,一层层的假的逐一逐一往真的地方走,假的就不要了。所以为什么要说三转的空跟二转的空不一样呢?实际上当我修的时候把假的拿掉后,真的就出现了,所有的假的必须要有个真的,假必依实。而最后真如的真并不是二转说的实有,它是二转的实有破坏以后本身空性的光明,最后那个真是真相的意思,不是实有的意思,大家记住。
它说它的常有,是说这个东西是不生不灭的,所以空性永远都不会坏。不是像我们二转里面要去破的一种外在的东西,心以外发现的一种东西,那种东西叫做实有,那种二转要把它打得稀巴烂的,那是一种相,要通过般若的方式把它破坏掉。所以它走到假必依实,一层一层往里面走,比如说开始要破相分,破到后来内在的识(见分)也要破,然后是心识本体也要破。
如果心识本体不破就变成了一个教派叫做随理唯识,它认为相破了以后,心识本体是不能破的,特别是阿赖耶识。心识分成八个:阿赖耶识、末那识、意识、眼、耳、鼻、舌、身、意。它说到了心识的识体是不能破的,识体一定有一种本质存在,那么这个时候识体本身就变成了随理唯识。但是识体本身也是不存在的,识体本身也完全是个假相,也是空性的,它是一个真正的空性和光明一体的东西,那个叫做圆成实,那个叫做真正的光明,那么到了这里就叫做随教唯识。
所以这样一层层破的时候,不彻底的就是随理唯识,彻底的就是随教唯识。走到后来随教唯识所抉择的东西就是真正的光明,那个光明跟空性其实是一个东西来的,是一个东西两个反体(不同侧面对它的说法)。三转说有的时候,它在分世俗谛和胜义谛的时候,它不是像二转一样只说了入定那种光明,它认为出定以后,后得还是有光明的。佛陀的话根本没有出入定,他本身一切都是光明,他也有很多相现出来,但是这些相跟实相是一致的,你不能去把相破了,说这个相是虚假的话,一破了的话那你本质都没有了。所以说它是从建立的角度去说,它不是从破坏的角度去说。
所以我们说二转叫大无遮,破坏以后就不再建立什么了。而三转的时候叫非遮,非遮是就是破坏了以后还有个东西出来,我把假的东西去掉了,假必依实嘛,留下真的东西,最后引出所谓的真如(光明),是这样一个东西。那么跟光明一致的东西,产生这些相你是不能破的,这个叫做胜义谛,是胜义的显现。所以这些菩萨出定以后有净见量,他的净见量就是进入另外一种境界,叫做后得瑜伽。
入那个法性定叫做法性瑜伽,或者叫做究竟瑜伽;后得瑜伽的时候,初地跟二地、三地都是不一样的,程度不同,但本质都是一样的。它产生净见量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他进入过法性定,进入过法性定以后的话,由于现见法性的这种功德就会引发那些后得的现象。这种现象是一种无分别的智慧,它跟我们的根识是不一样的,跟我们的境界是不一样的,不依靠我们凡夫的根,它称为妙慧。
甚至跟天人依靠天眼那些根都是不一样的,它的性质就像天人跟我们的状态比较一样的,天人可以看得很多很远,我们只能看到一点点。他的就更厉害了,他是这种妙慧产生一种无分别智慧,可以叫做四种现量里面的意现量,但最终所有的现量归根结底都是自证现量,它也是一种后得瑜伽,所以四个现量里面他占了三个,就是没有前面的根现量。
这种妙慧所产生的东西就叫做净见量,它是一种现量的东西,不是比量的,当然我们去说它的时候就是比量了,我们去推断它,这种东西它是不能够叫做世俗谛,只能叫做胜义谛,在三转里面就这样说。因为你不能去破坏它,一破坏就麻烦了,因为它的呈现跟本质是一致的,就是实相和现象是一致的。不一致的就完蛋了,不一致就是我们这种样子,我们这种才叫做世俗谛,我们这个是假的。假必依实的话,假拿掉了就剩下真的东西,但它那个拿不掉。
那你说初地到八地它只是增加而已,初地的时候,一刹那去一百个佛土,到了二地的时候,就变成一千个了,但是并不会破坏它。所以他会看到很多,而且在他们那个境界里,一就等于多,多就等于一,大等于小,小等于大,一尘中有尘数刹,我们凡夫根本没办法理解,因为我们的观现世量跟他的净见量完全是两回事。但是他可以清清楚楚的知道我们的观现世量是怎么回事,知道我们的迷惑和我们的这些呈现是什么。他兼容我们,我们兼容不了他。所以他那一套就不能叫做世俗谛,而是胜义谛。
为什么要这样安立呢?你看二谛,前面的二转是为了破相,证到相的本质。那为什呢?因为二谛里面只是破的话,如果把佛菩萨所呈现的那些相也认为是虚妄的话,我们拜佛干嘛啊?佛说的话我们为什么要信呢?会导致一些麻烦来的。按照三转的话,我们就是应该信的,它说这个叫净见量。虽然我们是比量的,但是我们通过比量抉择出来它这个是胜义的,它不是虚妄的,它是依据真实的东西而产生出来,不是迷乱的东西,所以我们应该信它的东西。而我们的东西是迷乱的,所以我们的显现应该放弃。
也就是说得出一个结论,我们修成佛时,我们这些功德会越来越好,不是什么都没有。因为讲二转的时候,大家一听,什么都完了,所以我说你这种是猪圈思维。到了三转的时候,你会发现“哇,最富贵的莫过于佛家!”本自具足这句话闹着玩的?你以为本自具足就是个具足什么都没有啊?(众笑)
所以到了佛陀,那个叫究竟瑜伽,是最根本的净见量。净见量也分两种,一种是菩萨的,然后到了佛陀,就是最后的最根本的那个净见量。所以三转是这样来建立的,分了二谛。在这个分的时候,它基本上开始以“假必依实”的这种唯识观点逐渐来推演的,直至走到最后的胜义——如来藏去,这个过程中间,就是所谓的三身五智或者叫做三性三无性。
什么叫做三性三无性或者三身四智呢?相转变的过程,佛菩萨跟我们去看一些事物,实际上有三种不同的结果。最差这种叫做遍计执。遍计执就是我们所呈现出来的这些东西,我们看到的、听得的东西,我们就认为是实有的,这是一种错误的、颠倒的执著,叫做遍计执。
然后我们经过闻思教言以后,佛菩萨开始教育我们:“不是的,你去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这些相按照唯识逐渐的这么递进,把外面的剥了,假必依实,把假的去了,一步步地往真实的走,走到后来说:“哎呀这个相都是假的”,其实这些相的根本是依他起(八种心识称为依他起)。这个时候叫做依他起性,这个时候我们看世界,其实这个世界全都是一切境相由心现。我们去看那些,原来这个世间其实是阿赖耶识和其他识的一种游舞而已,但是这个时候还没有破识体本身的实有。
心走到后来是什么呢?心到了后来,我们去证悟了心的空性,发现它是光明,这个时候心的本体叫做圆成实(真如)。这个时候不再说离开四边了,离开四边是二转的说法,它叫圆成实(这个实不是二转实有的实,而是真实的实,这个世界的根本,原来真相是这个东西。)这叫三性,一个事物从不同层次去看,就三种特性。
什么叫三无性呢?其实从二转空性的角度去衡量,这三性都是没有本质的,叫做三无性。所以为什么叫三无性呢,因为三转法轮一定要以二转为基础。如果我们不去把所有的万法的本质抉择为空性,就去执著一个光明的时候,马上就变成常见,很容易去执著一个真实的光明。你说我不会执著一个真实的光明,你概念上不会,大部分的修行的人都会“有一种明,有一种明,有一种明。”在哪里呢?“反正有一种明。”而且他的觉受里面就是有一种明。 然后他说:“那不要明了。”还有一个“不要明”。到底是什么呢?不告诉你。
然后在走到圆成实这个过程中间,我们的八个识都会逐渐产生变化,叫转识成智。所以说前面的因明里面也讲到四依四不依里面的“依智不依识”,就是不能依靠这八个心识的运转,要依靠最后的智慧。转识成智怎么个转法呢?第八识转成大圆镜智,第八识是一切的根本,一切心识的基础,所以它完全转化成后,就像一个巨大无比的、没有形象的镜子一样遍照一切,这个就是佛陀,这个尽所有智的根源。尽所有智,就是什么都知道。
然后末那识转成平等性智,转了后他就没有个体感,这是心的一种功能。没有个体感了,转成所有的万法和有情在本质上去看它,都是平等的,都是光明,这个叫平等性智。我们的末那识就是去区分个体嘛,我跟你不同等等之类的执著,在佛陀那里变成了平等性智。
然后意识就是开始抉择,分析那样分析那样,有五俱意识等各种各样的意识,意识就不具体讲了,以前讲唯识都讲过这些东西。意识转化成妙观察智,其实那个妙观察智总的来说都是大圆镜智,一下就知道了,但是我们说它转化了以后叫妙观察智,只是我们后来去分析它,这个叫做妙观察智。
然后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成所作智就是你需要什么它就来了,它会无穷无尽的去度众生。它度众生并非是故意的,实际上就是你的心一跟它连上,它就来了,你一祈祷它就来了。“哎,它怎么没来呢?”已经来了,为什么你看不到呢,你是观现世量,没那种境界,因为你不知道。你画一句符号,那就是它,我们所想象的就是我们看到的这些符号。如果一定要有个三十二相的,那个是很低级的想法。所以这四智就是这么转化成的。
然后三身是什么?是法身、报身和化身。当他去做成所作智,去运行这些东西的时候,它的根本就是法身,这个法身就叫做如所有智。
然后他依据这个去教育菩萨的时候,因为菩萨很牛,有净见量,“你要净见量吗 ,我就给你点好看的。”所以在菩萨后得的妙慧里面,会出现佛陀这些很妙的身相出来。所以他一刹去一百个佛土,一刹那见一百个佛陀,这个就是佛陀呈现出来的,这个叫做报身。呈现出各种各样的身体,他在十地菩萨里面呈现出来的,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百部本尊的样子,有四十二个比较温柔的一点的寂静本尊,有五十八个比较凶猛一点的忿怒本尊,这些就是十地菩萨呈现出来的。在初地二地三地,也是呈现出越来越好的样子,这个叫报身,各种各样的报身出来。
还有一个就是依据我们的情况,于六道轮回的这些众生前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样子出来,比如说我们这一期众生就呈现了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佛),然后其他各道也都有佛陀的呈现,比如畜生道的叫不动狮子佛陀,饿鬼里面叫甘露施佛陀,种种的这些相就出来了,这些叫化身。
三身四智说的都是有,它这个三身四智的话你就不能叫做世俗谛,它一定叫做胜义谛,唯识就是通过这样的方法去的,所以我们有时候称唯识这一派叫广行派。中观则不管,只要显现就弄空它,叫甚深派。就是因为它们的理论和修行方法的诞生,不是随随便便乱来的,这就是所谓的转识成智。
它为什么这么分呢?它说我们产生这些现象(一些佛菩萨的现象),并不是你要破坏这些现象,甚至你把二取破坏以后,我们的本性自然出来的这些现象,你不能破的,你也没办法破。所以说它一定就是胜义谛,而且这个东西对我们凡夫来讲是一种非常大的鼓励。不然我们有相就破,有相就破,连佛陀的相也破,希望在哪里?所以三转安立这个二谛是非常的圆满。
同时它说了光明的时候,我们在禅定中认知法性的时候,光明还是种认知的方式,大手印就通过光明这种方式去的,然后大圆满、禅宗都有通过光明的方式来引导大家去的。念佛的是谁?其实就是通过光明这种方式去的,是用建立的方式去寻找念佛的是谁?你总不能说念佛的东西是无,那你一下子变成二转了,到底什么个无?你执著一个无,那纯粹就叫做顽空,其实在说法上三转较二转就更加的圆满了。
在转识成智的过程中间还有种说法叫做“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什么叫做“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呢?六是第六意识,七是末那识,我们修行的时候首先就是闻思,意识不停地变化,不停地往里面装东西,通过闻思各种各样的佛法、观修、念咒,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其实这些是在意识里发生的。然后在这过程中修菩提心等等之类的,末那识的力量就开始减弱,我所执、我爱执这些就开始减轻。
出离心把我所执减了,菩提心把我执(爱我执)减了。末那识那种执著在减轻,意识开始在进行转化,叫做六七因上转,我们在修行因地的时候就是这么干的。然后修到后来就会慢慢变成一些现量境,现量境就是五八果上圆。就是前五识开始在转化,起码会进入法性定,前五识跟第八识都消融了成为法性定,这个就成了果了,然后产生无分别的妙慧,这个叫做五八果上圆。
这个就是唯识建立二谛的方式,它通过这样的方式建立了二谛,要记住:实相跟现象不一致的,关于这方面的真理叫做世俗谛;实相跟现相一致的,这一方面的真理我们去抉择它,得出的这些结论就叫做胜义谛。要通过胜义量去抉择胜义谛,那胜义量是哪些呢?比量的就是我们那些书,中观、唯识这些东西,这个叫做果理(果量),它的基本推理方式是属于因理(因明)这么来的,推到中观、唯识叫做果理,就已经结论了。
你通过这样因那样因的抉择分析,要讲理讲到后来结论就是万法没有实质,其实你这个就是五种识,这五种识起码是现量,我们有看得到的、听得到的这些现量,然后它们发生什么关系,推就是什么观待、作用这么来推,然后得出法尔就是这样的,福报就这样的,这样推的方法然后就得出一些结论。结论就是中观、唯识的道理,这个叫做果量。
这个东西抉择出胜义的一些道理是比量的,修成了这个境界就是现量,叫做胜义的智慧。这里面有些是境界方面的东西,比量的叫做见解语。见解语的话有可能说我们的见解,有可能是说这些佛菩萨见解的,还有些比如说要我们怎么去五八果上圆的修行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种方式去观修的方法也叫做修行语。然后达到那个东西完全没有执著了,那个东西如何如何这个叫做境界语。境界有能上的有所上的,分起来就好多了。
那我们是不是一定要去把这些东西完全搞清楚呢?像我刚才说了一大轮了,是不是要完全把这些搞清楚?你如果真的要完全把它搞清楚,就要熟读五部大论,起码你要把因明、唯识和中观研磨得非常的透才行。如果你要真的弄得很透严的话,甚至还要加上《现观庄严论》等弥勒五论。如果你有兴趣那很好啊,大德啊!如果不行怎么办呢?逮要点知道吧?逮要点谁给我们总结的要点呢——宗喀巴大师。我一提到这位大师就非常的感动,虽然他是格鲁派的,所有的东西都是围绕着三主要道去的。
我们不能够光是闻思非常好,读了而完全不去修行。很多经论上包括因明里面都说,你不能太过的去玩这些词句,玩得太多以后就会寻章截句,永无尽头。所以一定要弄到三主要道上去,而我今天为什么要讲那么多的术语跟名词呢?因为这些学霸们(其实什么学霸呀,我都不好说)要求我这么跟大家讲,但以后说老实话我不会这么讲的,我一定会围绕着三主要道来,因为我们是居士。
当然我也会一部经一部论的跟大家一起交流,说这些术语,但是不会这么密集型、集中型的讲这样的东西。第一个我要把这些词语捏到一起很累的,第二个说老实话这些词语大家听起来好像很过瘾,明天早上起来忘得干干净净的,不用明天早上起来,进个厕所出去,出厕所你还记得起那些东西的话,我觉得你很牛。因为你们不是像那种专业修行人,他天天看的知道吗?天天看的人他听着这些可能很爽,天天看这些东西为什么会很爽呢?哇,你说的帮我把这些东西全串起来了,他会是这样子的。但如果像你们不是天天看的,说老实话对因明有时候就知道“因”跟“明”两个字,说不定连因明两个字都搞不清楚。
如果实在是还要把这些东西弄得还要详细一点,我以前讲过的《中观庄严论》,里面其实好多这些内容的。大家可以回过头去听听《中观庄严论》这些录像录音,就清清楚楚的。里面讲“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还记不记得五法?再跟大家普及一下名词,哪五法?还记不记得我以前讲过的,谁站起来说五法,网上的不准打,我知道你们百度一搜就知道。现场的说,是哪五法?大家都沉默了。
五法:相、名、分别、正智、如如。这个一下就把所有世间的法全部涵括了。什么叫做相呢?我们呈现出来的样子,眼耳鼻舌身前五识叫做相,然后我们意识开始对它进行命名就叫做名(认知叫做名)。然后这个过程肯定是去分别,分别是靠什么去分别呢?是靠心识去分别,最终是阿赖耶识。然后分别有错误的有正确的,正确的叫正智,修行的时候也叫正智,正智走到极端,修行到极端就叫真如(如如)。这是《中观庄严论》里讲的五法。
然后三自性我已经讲过了,还有八识刚才也讲过了。什么叫二无我?就是人无我和法无我。“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把所有的法全部说完,我以前辅导的《中观庄严论》里面已经讲过了,如果大家对这些名词感兴趣也可以去学习,闻思得很详细很周密,非常值得随喜。但是我们每个人的学习都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大家都是居士,每个人忙得不得了,所以要逮住三主要道。但如果你真的是分辨能力特别强,智慧力又很高的人,其实探寻这些非常有意思的。
探寻到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哇,佛法跟那个迷信完全是无关的,反而我们现在世间的人才是真正的迷信,甚至连迷信都称不上,叫扯淡。根本不知道活着为什么,什么时候死,怎么个死法,死了是怎么样,根本不清楚。甚至活着的时候,他们想求的东西都求不到。谁活着不想发财啊,谁不想有好的家庭、事业、朋友,一切环境都好?都想获得这些,但怎么获得不知道,取了个名词叫奋斗。那么多人奋斗,没见他们个个都屌丝逆袭了,奋斗了一辈子仍是屌丝的很多嘛。
为什么永远都是屌丝呢?是你没奋斗吗?不是的,而是你奋斗的方法不对。佛教教给你发财的方法,经过详细的抉择后你知道这个才是真正的方法,然后你照着去做,一定有结果出来。佛法如蜜,中边皆甜。这个领会深了以后,才会真正的信佛,才会真正的修行进去。
像我们也一样的,这档子的大部分人,说老实话去玩这些东西不一定玩得转,但是按照三主要道这么走下去一定可以。当然我这个都是分开讲的,有时间的比如文化山庄的师兄们,你们是专业修行人,你们可以去玩这些。但是你们中间有一部分人,虽然是专业修行人,说老实话你们满脑子都是包,根本就不是那种善于分别的人,你偏偏去搞这种分别干嘛?你也一样要围绕三主要道。我们有工作有家庭的这帮师兄,要围绕三主要道去。上了一定年纪的人,或者是真的觉得自己分辨这些东西很困难的人,可以修净土。
他们说:“佛法如海,象鼠同饮,各得其饱。”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在佛法里面找到自己相应的药方。我们今天的二谛就讲到这里,以后不想再讲这么多术语,再一直这么讲下去的话,我们的《中观总义》就老讲不完,《中观总义》讲不完的话,后来的《中论》也没办法讲。等《中论》讲完,我本来想跟大家讲点三转法轮的东西,那就不知道拖到何年何月得偿所愿,这样不行,所以我们要早点把它讲完。我们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中观总义》第36课
- 聊聊二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