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讲破行蕴,行蕴是意识长期堆积的一种结果,就是心态。它会反过来导致意识围着它转。唯识里面讲,心所有五十一个,《俱舍论》里面讲的还要更多,其实总结起来就是五种心态:贪、嗔、痴、慢、疑。它会表现为各种各样的想法、感受,纠结、喜悦、仇恨、嫉妒……等等。
怎么去破它呢?行蕴和受蕴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贪心所,贪得到的话,会带来乐受;贪不到,马上就是苦受。嗔心所,刚刚开始一定是苦受,感觉不舒服;但是嗔被满足了,它就是乐受。比如把对方干掉了,很开心啊。所以说它跟受有直接的关系。
“慢”是什么呢?
“慢”的时候,一般是一种快乐。这个时候建立了“自我”,建立了一个“你”,我比你厉害的时候,自我得到证实的时候——舒服!“你看,我多高,你很低……”然后对方要是比他好的时候,嫉妒就开始出来了。
贪、嗔、痴、慢、疑,有时候加上嫉妒,一共六个。“贪嗔痴慢疑”的基础就是“痴”——不明白。它一方面是不明白,另一方面就是黏着不放。人家说的“情痴”、“ 书痴”,就是经常在一个事上,黏着它不放,也有不明的原因,不明、不轻松、不自在、不洒脱,称之为“痴”。当然最不好听的就叫做“花痴”,它也是黏着不放。行蕴就是这些东西。
当然,有一种行叫做心不相应行,这不属于我们破的范围。在色境上或者在概念上就可以把它破掉。而我们修行主要破的是我们内心里面反复翻滚的这些东西,这其实是我们现代人最恼火的。很多痛苦!很多不眠之夜啊!特别是到了一定年龄的时候,又害怕老,但它就是要来。又害怕孤独,害怕死了会怎么样。又后悔过去,“那年我要是把房子买了,现在已经涨了十倍了”——纠结!很多这类的事情,这是因为贪。还有很多其他的“翻滚”,比如两个人同时学佛,“凭什么呀,他学佛学了这么短时间,居然可以学得这么厉害。”不舒服、纠结、嫉妒就开始了,很多这类的事。嗔的情绪也很多,有人稍稍看你的眼神不对,“他怎么这么看我啊,有没有搞错?”我们的生活中、团体里,到处都是这类的事。实际上就是行蕴的问题。
那么我们怎么去破它呢?当发生这些事以后,你立即把夺色境所培养的很成熟的虚幻感拉回来,把这些行蕴照破——它是假的、虚的,(所以说“四夺”的夺色是最重要的),然后我们的心会慢慢地释放掉这些东西。对于证悟的人,这些行蕴消融于空性,而这个时候我们是行蕴消融于单空。“照见行蕴皆空”就是如此,你看见各种各样的不良心所都消失掉。
那么良心所怎么样呢?良心所,也要认为它是虚幻的,但它可以不消失掉。可以吗?真的可以的,那是一种智慧。如果是一种状态,那就不同了。如果它是一种真实的有境智慧,消失或不消失,你可以自己决定。如果它不是一种智慧,只是一种状态,那好的坏的一起消失。禅定就是如此,好和不好全部消失。它可以不消失,同时你可以不受它控制,这就是空性的一个作用。这个人就会变得淡然从容,自在喜悦……一大堆的词语随便去形容。
对付行蕴就是如此。所以,首先要反反复复去串习“四夺”,这是非常重要的。你一定要产生这种有境智慧,而且要区分这是有境智慧,而不是一种禅定。安住在这种觉知的智慧中间,就叫做安住见解。
我们经常说安住见解不能安住在对境上,如果安住在一个对境上,就会形成禅定。所以说修单空修得很好的时候,他不一定整天都定在里面,可能他在做事时,心里面觉得,做也好,不做也好,全都是假的。在中观里面,这叫做“耽著能境上的无实”。这个词汇有没有人读过啊?就是认为什么都是假的。但是“什么都是假的”这个执著,他放不了。一放下,如果有相应的智慧,那这个人就叫做仁波切了,他就证悟了。
照见行蕴皆空就是如此。就是反反复复去观察它,然后觉得它是虚幻的。如果有夺色境作为基础,它很容易就会被破掉。然后人就会舒适放松,轻松很多。 那我们有些人已经学佛几年了,还是这么纠结,经常问:“有没有什么窍诀帮我一下,我好纠结哦。”当你训练好了,就不用来问了,自己回去一打坐,烦恼就没有了。甚至念头往回一观,它就消失。就是用单空的方法来对付。
当然还有用菩提心的方法对付的。你自己明明发愿为利众生愿成佛的,还在纠结这些——啪!一个耳光,解决了!这也可以。但是空性的方式就不是这样,反观内照,看自己的纠结是怎么回事,再也不会去对那个产生纠结的外境用力了。
而我们拼命在外境上用力,比如说钱没有了,很纠结。要解决这个纠结,所以就要拼命对外境的钱用力,甚至不惜去贪污。太孤独了,一定要去找个女朋友或者男朋友。
如果修单空则不会这样,就“照”这种感受:哦,这个是孤独、是贪、是我执……一照,身心就放松了,纠结就没有了。虽然它不是证悟空性,但很有作用,会让我们放弃很多很多的执著。所以一定要修单空。没听说过一个人已经证悟了,相续里面翻滚的还是乱七八糟的那些东西,而且还不受控。这样的话,你说他证悟了,这个“证悟”其实要和不要都没有关系。我们起码要慢慢达到自在嘛!什么叫做自在?不被这些贪嗔痴慢疑的心所蹂躏,那就是自在,但我们根本就做不到。
所以破行蕴是很重要的,“修行、修行”,说的就是这个。修行这个“行”指的就是行蕴,在汉传里面是这么理解的。藏传里面有“见、修、行、果”,行就是平常的行为,修就是座上观修,见就是我们闻思的东西。把见、修、行都做好了,自然引生自在、智慧、慈悲这种果。行蕴就是这样的。
——摘录并整理自2011五一禅七第六天《四夺的修法》
【注:本初稿内容暂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如果真的有菩提心,证悟易如反掌
- 单空可以倒哺出离心和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