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现量和比量这两种认识世界的方式,诞生了三大类世界观: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但是佛教不属于这三大类。为什么呢?因为佛教可以包含解释这三大类,但它们解释不了佛教。
三大世界观
第一类,唯物主义。
这是现代的主流思想,认为世界上一切都是物质的,精神也是物质运动的结果。那么“物质”是什么呢?其实不管唯物主义还是科学,至今都不知道物质是什么。“物质”,就两个字。把所谓的物质拿来分析和解拆,比如用粒子加速器去轰击,可能也找不到最小的粒子是什么。现代科学找到的最小粒子,有希格斯玻色子、中微子、各种夸克等,现在又有了量子、弦、超弦等理论来解释微观世界。但粒子是什么,最后还能不能分下去呢?可能还会分出更细小的粒子。
科学家们甚至在瑞士建了一个粒子加速器,花了40亿欧元,就是为了通过轰击物质,把物质分到最细小,实际上是想搞懂物质是什么。
说到物质,并不是指某个东西所呈现出来的一大堆,这一堆只是物质的一种堆积形式。不是要“唯物”主义吗?那唯一真实存在的东西就是物质。按这样的说法,我们作为人,不能叫做真实存在。因为人这一大堆,死后物质四散,就没有“人”了,但物质还是物质。
那么,物质到底是什么?从分子到原子、电子、质子,再到量子、弦、超弦……一直找下来,其实也没有什么结论。在数理逻辑上,通过逻辑推断物质是什么,这样的结论是没有的。或者现量地发现物质是什么,这种情况也是没有的。
但是唯物主义作为一种哲学观点,它已经成立了,而且被很多人认同。他们认为世界就是物质的,我们所能感觉到的精神,也就是物质运动的结果。我们很小的时候,学习哲学,就一定会学这些。这是第一种观点,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第二类,客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是“神”的。
神有很多种,比如上帝、安拉、大自在天、印度的湿婆……各种各样的神,太多了,还有一些人类不断创造出来的神。其实是他们创造了神,但到了他们嘴里,又变成神创造了他们的故事。有很多这样的认知,这也是一种世界观。
比如基督教认为最初只有上帝,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手一指,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然后要有这样、有那样,还造了亚当,最后用亚当的一根肋骨造了夏娃,世界就开始了。这一切的最终来源是什么?是上帝,这也是一种世界观。
第三类,主观唯心主义。
这一类范围挺大的,认为世界的产生,是因为人的心,是因为知觉和感觉才成立这个世界。我们以前学哲学时,有一个必学的人物,这个人经常狠狠批判唯物主义,他就是贝克莱,英国的一位大主教。他就认为这个世界,是因为我们的感觉、知觉而产生的。其实有很多这类的哲学家,这就是主观唯心主义。
一切境相由心现时唯心主义哲学吗?
有些人把佛教的唯识学,也说成是主观唯心主义。我们的传统哲学中,主观唯心主义也特别多。大家知道王阳明吗?应该很多人都知道。在哲学分类上,他就被归为主观唯心主义,他的观点就是所有一切都是因心而生的。
有一次,他的朋友问他:“你说一切都是由心生的,前面山里有很多花树,花开花落,它和我的心有什么关系呢?”
王阳明怎么回答呢?他说:“当你看见花开花落,花是因为你的心而生起;花落下来了,你没看见花的时候,你的心与花同归于寂。” 此处“寂”指寂静、寂灭。
至于唯识学、心学到底是不是主观唯心主义,其实这种划分不准确,之后我们会说到。
还有一个最著名的例子,禅宗六祖的故事。他在寺中看见两个僧人在争论,旗帜飘动会扇出风,风同时又吹着旗帜,那么是风吹到旗帜,旗帜才动呢,还是旗帜飘动,引发了风?最后六祖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他说你们心动,才造成了这些,动的根本原因,源于你的心。
如果按照现代的哲学分类,这也会被归为主观唯心主义。那么它是不是呢?其实不是的,佛教说的“心”和现代哲学说的“心”是不一样。哲学上的心,主要指意识、感觉等这类东西,而佛教里面说的心超越了意识和感觉,它认为物质其实也是心的一种体现。佛教里的心,范围非常之大,含义相当深沉。
在对心的研究领域,现代西方出了一位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家,叫弗洛伊德,开启了潜意识的研究。他和他之后的一些跟随者,如荣格,认为心不只是普通人所认为的这么一点意识和感觉,还有所谓的潜意识。他们对心的认识,其实和佛教比起来都非常浅。佛教说的心的层次,要比这个深很多很多,涉及到“阿赖耶识”“末那识”等等各种各样的词汇,等一下我会解释。
二者对于心的概念,所定义的范围都不一样,所以不能把佛教说的心,划为主观唯心主义。这种划分其实是不准确的,因为两边说的心,完全是不一样的。
大家听到这些,可能会觉得太学术化了,干巴巴的很没意思。慢慢听,后面会很有意思的。如果不先把这些概念性的东西说清楚,后面的内容就很难开展了,那才会很没意思。
在大家的普遍概念里,似乎佛教的传播,就总是由法师在上面字正腔圆地念叨着“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等等这类的。其实不是这样的,佛教是正儿八经讲理的,而且一定要把道理讲得你能听懂,不会故意搞得很玄乎、神叨叨,不会让你听不懂或者觉得神秘莫测、太过高深。其实佛教非常具体且普通,它可以融化为我们一些最具体的行为、思维、生活,与吃饭、穿衣、情爱、情绪等等,有绝对的关联,对我们的生活有非常具体的用处。所以大家别误解佛教只是干巴巴的学说,到了后面大家就会知道。
回到前面的话题,通过两种观察方式,产生了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那么,佛教属不属于这三大类呢?正如刚才说的,他们可能会认为这是主观唯心主义,比如佛教经常说“一切境相由心现”。其实佛教是说,心不是由物质产生的,反而这些物质是由心产生的。
既然佛教的“心”,和所流行的现代哲学里的“心”,其概念是不一样的,所以按现在的划分方法,佛教不属于这三类,因为它们包含不了佛教。佛教既不是主观唯心主义,也不是客观唯心主义,更不是唯物主义,不属于哲学,甚至不是宗教、科学、文化、艺术,跟政治更没有关系。当你了解了佛教,就会发现很难把它归类。
等一下我会讲到佛教哲学。为什么又说“佛教哲学”呢?因为我不能一上来就说“佛教真理”,或者说“佛教教义”,所以我只好说是佛教的“哲学”了。但不管怎样,佛教是以上三种世界观都无法概括的。
——摘录并整理自2017年《佛教的世界观和现代生活》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佛教世界观与现实生活 01 | 观察世界的两种方式与三大世界观的形成
- 三相推理的第三相是必要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