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3日讲于美国圣何塞
我现在美国的圣何塞,和美国的朋友举办一个题为“佛教的世界观和现代生活”的交流活动。首先我要强调,这不是弘法,而是交流。在佛教里,弘法是什么意思呢?必须是一个有修证、有学养,甚至是有成就的人,很正规地给一些佛教兴趣爱好者进行传法。
我收到很多国内道友的祝福,祝我“美国弘法成功”,搞得我浑身上下都不自在!请大家注意:我根本不是传法,只是跟一些佛法兴趣爱好者一起交流,网上的师兄们可能很清楚我一贯的作风。
因为我不是成就者,也不是活佛或什么大德。我只是跟喜欢佛法的普通师兄一样,是一个普通的凡夫。佛教里面的“凡夫”,意思是他不是一个成就者,也不是一个修证到加行道、资粮道、见道级别的人。我只是一个很普通、很普通的凡夫。所以,我们的交流不能叫做弘法。
我们在国内一起学习的人有很多,一天可能有几百或者上千人。但在美国圣何塞这个地方,本身华人就不多,对佛法有兴趣的人就更少了。因此更谈不上什么弘法,只是同一些有缘的朋友们一起做个交流罢了,也是我们公司的一个文化活动。
好,我们今天的主题是——佛教的世界观和现代生活;其实题目应该是——佛教的世界观和现实生活。这个题目是别人定的,我为这个题目动了好多的脑筋,但不管如何,我们还是遵循这个题目来展开交流。
这次交流不是佛教的强行灌输(洗脑),或者用什么名义跟大家结缘。(“结缘”给大家理解为在门口放一个功德箱,然后往里面放钱的行为。)但是我们不搞这些,纯粹只是一种思想的交流。那我们的目的何在呢?
这是我的一种爱好,甚至可以理解成我好为人师,这都没有关系(你怎么理解都行!)最关键的是,你听了我所说的东西,对你是否有好处呢?还有一个最关键的是,我不是帮大家洗脑,或者强行拉组织,又不是搞物质方面的结缘。
对很多人来讲,就是有一个不认识的人,对你说了很多的话而已。如果这些话对你有益,同时又没有威胁性的话,那我觉得还是可以的,起码它无害嘛!万一我说的东西让你中毒了怎么办呢?那只能怪你自己头脑不清醒了。
我们现在开始进入正题——佛教的世界观;里面牵涉到一个词汇——“世界观”。几乎每个读过书的人,都会学过这个词汇,因为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会学习这门哲学。至于国外我不是很清楚,但是国内到了初中就会有人教你世界是什么,高中和大学也是一定会学到的。
“世界观”是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和认知,里面牵涉到两个词汇,一个是“世界”;另一个是“观”。稍后我会分析,因为它跟后面的内容是紧密相关的。“观”就是认知的意思;“世界观”就是对世界的认知。“观”会涉及到两方面的含义:一、你拿什么去观?二、你如何观?(这两者是不一样的。)
你拿眼睛去看,是一种观;用耳朵去听,又是一种观;然后用头脑去思维,又是一种观。那么,人类有六种感官——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观又可以概括为两种观:一种是直观;另一种是思维、逻辑这方面的认知。
前五个感官是很直接的,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听到什么就是什么,这在佛教里面叫做“现量”;普通人称之为“直接观察”。例如眼睛根本不用思维,看到花就是花。至于花的成分是什么,有毒还是无毒、香味如何、对我们身体是否有好处,这些我们就要根据自己过往所学的东西,来作出思维判断的。
所以,我们可以把观分成两大类,前五种感官:眼耳鼻舌身,是一大类,佛教里面称之为“现量”;后一种感官:意识,是第二大类,佛教里面称之为“比量”。
当然,你说眼睛看的、耳朵听的、鼻子闻的,都不一样,这我们是承认的。但不管怎么说,前五种感官的共同属性是直接、不拐弯的。但是思维就不同了,它可以拐弯和思考很多的东西。
现量的东西只能出现在当时的情景,我看到它就是它,意味着我不能看到昨天的它。因为今天的花和昨天的花都不同,我能看到或者听到的全都是当下的东西。但是思维就不同了,我可以思维昨天的内容,也可以思维明天的内容。思维昨天的内容,叫做回忆;思维明天的内容,叫计划、预想。
没有经过佛教的训练的一些美国朋友们,便会想:“你说这些干嘛呢?”对于国内的道友则听了无数次了,但是每一次的说法都可能不尽相同,然而这一次可能会全面一些。希望大家可以耐心听一下!世界观对我们了解佛教有很大的关系,对我们往后的思维和修行也是有很大关系的。所以,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继续说佛教的世界观。
不管你用前五个感官还是后面的意识,你都一定要有一个精神来做最根本的观察者。为什么呢?比如你睡着了,五个感官就不起作用了,这时意识还在起作用的,然而做梦的时候是纯意识的,那时不存在对外在世界的观察。
按照佛教的说法,梦境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过去或白天在阿赖耶识里放了很多的印象,然后通过意识再浮现出来。梦中我们好像也看到很多东西,但实际上你的眼睛是闭着没有看的,虽然梦中也会产生很多的功能,但不管怎样,都是属于意识的。
也就是说,当我们去观察这个世界的时候,背后一定会有一个根本的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呢?你说是“我”,但是“我”只是一个词汇,所以是不确定的。
有人说是“灵魂”,或者是“精神”,反正背后有这么一个东西。不管你是科学家或宗教学家,或者是一般的普通人,一定有一个最终的观察者。我们依靠这六个感官认知这个世界的时候,谁是它们的主人翁?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我们暂且不说它是谁,先把它叫做“能观”;六个感官就叫做“工具”。那么被观察的是什么呢?就是六个感官的对境,我们称之为“世界”。什么叫做六个感官的对境呢?比如你眼睛能看到形状和颜色,耳朵听到声音,鼻子闻到气味,舌头尝到味道,身体感受到冷、热、软、硬、沉重等,意识现起的一些印象和念头等等。我们把这六个感官所活动的内容叫做世界,然后通过语言和思维去总结,就形成了我们对它们总体的、细微的看法,统称为“世界观”。
了解世界观对我们的什么用呢?有很大的作用。不同的世界观,对每个人的行为、思维、生命、未来,乃至于发财、家庭、情爱这些现实的问题,都有非常直接的作用。但一般人不会这样认为的,比如他们觉得谈恋爱去组织家庭,与所持的世界观无关,与物质反而有关。有钱就可以掌握大量的物质,生活会因物质的满足而更加幸福。
当然,思想境界高一些的人会认为纯物质不能决定幸福,还要提升和丰满内在的精神。但是我们把内在的精神变相成什么呢?比如一个人的道德、学识、风度……普通人认为这些也与我们的幸福快乐有关。
那么,这种算不算世界观呢?其实这是很多种世界观的混合。因为大部分的现代人并没有一个系统、圆满、能够自洽的世界观,他是混乱的。尤其是唯物主义者,他相信一切都是物质,精神也是物质运动的产物,世界上没有鬼神。我想只要读过初中的人,都会有这样的观点。
如果我们持着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那么你就应该不怕鬼了嘛。但是他经过坟场的时候又神经兮兮的怕鬼,有些人还经常找人算命之类的。你既然唯物就不该怕鬼嘛?实际上他一边在唯物,一边又在唯心,甚至是迷信,世界观非常的混乱。
重视内在素养的那一部分人,他们学了很多人文主义和科学的教育,或者从小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但是他们看待世界的观点也是混乱的,并不是在一种圆满、准确的精神系统滋养之下培养而形成的。但不管怎么样,这些观念在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现在我们把各种世界观拿来进行归类,如前所说,作为人类,认知世界只有现量和比量这两种方式。其实科学也是这样,他们要确定一个事物,首先要有比量的数理逻辑,建立数学模型,然后再做现量的各种实验。
那么,这两种确认事物的认知方式的基础,就是人的知觉,如果没有知觉,任何认知方式都不可能兑现的。这个知觉是精神还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认为知觉是物质运动的结果;唯心主义认为知觉是心的产物,心还分自心和上帝、安拉、湿婆等客观精神。像基督教会认为人类的精神是神赋予的,所以知觉到底是什么的认知,也构成了一些不同的世界观。
但不管如何分析,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唯物主义。这是现代的主流思想,认为一切都是物质的,精神也是物质运动的结果。但唯物主义如今还不知道“物质”是什么?“物质”被分析和解拆,就算用粒子加速器去轰击,可能也找不到最小的粒子是什么。现代科学找到的最小粒子是量子、弦、超弦,但最后还能不能分下去呢?
科学家们甚至在瑞士花40亿欧元建了一个粒子加速器,就是为了通过轰击粒子,找到这个根本最小的物质是什么。“物质”不是这一大堆哦,这只能是物质的一种堆积形式。既然真实存在的东西是物质,那人就不能是真实存在的,因为按照唯物主义的说法,死后什么都不是。
那么这个最小的物质是什么呢?分子到原子,到电子、量子、弦、超弦……(会不会有超超超弦?)到现在为止,他们也没有找到任何确定的结果。现量上无法找到,比量的一切数理逻辑也就无法得到证实。
但是唯物主义作为一种哲学观点已经成立了,而且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然后精神也被称为是物质运动的结果,我们很小的时候就被灌输这样的哲学观点。这是第一种观点——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第二类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他们认为世界是神灵创造的,神有很多种,有上帝、安拉、大自在天、印度的湿婆等。还有一些人类不断创造的小众神灵,其实是人类创造了他们,但人类又回过头来又说是神创造了他们。
比如基督教认为最初只有上帝,上帝的灵在水面上运行,手一指要有光,然后造了亚当,最后把亚当的肋骨造了夏娃,世界因此就开始了。他们认为最终的来源是上帝,这也是一种世界观。
第三类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这个范围是挺大的,以贝克莱为主(英国哲学家,经常被唯物主义批判得一塌糊涂的人),他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因为我们的感知而存在的。甚至有些人把佛教的“唯识学”,也说成是主观唯心主义。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多的主观唯心主义(仅仅是哲学上的归类)。大家知道王阳明吗?他是明朝的心学大家。有一次,他的学生问他:你说一切都是由心生的,但前面山里有很多梨树,花开花落,它和你的心有什么关系呢?王阳明回答说:我没有看见花的时候,花与心同归于寂;当我看见花的时候,花和我的心就同时生起,明明白白,所以花不在心外。
还有禅宗的六祖,他在孝光寺看见两个僧人在争论是风动还是幡动,最后六祖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也就是说,外界的动,其根本源于我们的心。
如果按照现代的哲学分类,王阳明和六祖都会被归为主观唯心主义。但其实不是的,佛教说的“心”和现代哲学说的“心”是不一样。哲学上的“心”定义在意识和感觉的层面,而佛教说的“心”范围非常广大和深沉,不仅超越了意识和感觉,连所谓的“物质”都是心的一种体现。
在心理学上,西方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心不只是普通人所认为的意识和感觉,还有所谓的潜意识。佛教说的“心”比这个更加深邃,唯识上叫“阿赖耶识”,等一下我会去解释!
大家对心定义的范围和深度都不一样,所以不能把佛教说的“心”划为主观唯心主义,这种划分是非常不准确的。大家听到这些可能觉得太学术化了,干巴巴的很没意思,慢慢听哈,后面会很有意思的!因为如果不先把这些概念介绍清楚,后面的内容就很难开展了。
其实佛教都是正儿八经讲理的,而且这个理一定要讲到你听得懂,不是要故意搞得神乎其神,让你觉得这个高深莫测,太难触及,跟我一个普通人无关的。然而不是这样的,佛教非常的具体和普通,它可以融化在我们的思维和生活,对吃饭、穿衣、情绪、情爱有绝对的关联,对我们的生命有非常具体的作用。
那么,佛教属不属于以上三大分类呢?按哲学的分类,他们可能会认为这是主观唯心主义。比如佛教经常说:“一切境相由心现”,意思是我们的心不是物质产生的,也不是上帝等任何客观精神赋予的,恰好所有的物质和精神现象都是由我们的心产生的。
但刚才说了,佛教的“心”的含义非常深广,所以根本不属于这三类,因为它们无法涵括。它既不是主观唯心主义,也不是客观唯心主义,更不是唯物主义,甚至不是宗教、科学、文化、艺术、哲学,跟政治也没有关系。
那么,为什么我们又说“佛教的哲学”呢?因为我不能一上来就说“佛教的真理(或教义)”嘛,所以我只好说是佛教哲学了,但事实上,佛教是以上三种世界观都无法概括的。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世界观呢?这跟东西方观察世界的方式有关。因为东西方观察世界的方式和方向不同,从而产生了东西方哲学的一些分类,它们有重叠的地方,也有巨大的差异。
西方观察世界的方法,一方面是尽量扩展前面五个感官的感知能力;另一方面是加强逻辑的广大和深邃。什么意思呢?比如要看得远,就有了射电望远镜;要看得细,就有了显微镜;要了解物质最精密、最细致的结构,就有了X光机、核磁共振,甚至粒子加速器一类的设施。这就是为了扩大感官的能力。
还有,数理逻辑也发展得非常厉害,同时也得到了很多具体的实施。比如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计算机,你说它是物理学吗?不是的,它是数学。因为不管什么程序,落到最后就是0和1,这是数理逻辑的一个现实的运用。这些逻辑可以扩展得非常广大,你看现在已经诞生了AI(人工智能),未来还会变本加厉的。
逻辑也有两种:一种是事理逻辑;一种是数理逻辑。数理逻辑就是数学,事理逻辑就是我们生活当中的一些固定的规律。比如有火必然会冒烟,那么,一旦我看见远处有滚滚浓烟,就能马上判断那边可能发生了火灾。
事理逻辑和数理逻辑有可以结合之处,但也无法完全的结合。为什么呢?比如勾股定律,说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勾a²+股b²=弦c²)。如果两个直角边都是1,那么它的斜边长就成了√2,得出的数字是1.414……无限不循环小数。在事相上,你上哪儿去找这么一个数字所对应的长度啊?永远找不到。但实际上你可以看见一个三角形好好地放在那里。
比如说芝诺悖论的“阿基里斯追乌龟”,说跑得最快的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跑得慢的乌龟。因为他首先必须跑到乌龟的起跑点,这时候乌龟已经往前爬了一段路;当他赶上这段路时,乌龟又向前进了一些……无论什么时候,阿基里斯追到的都是乌龟当前的位置,乌龟在这段时间内又向前爬拉开了距离,这个差距虽然在缩小但一直存在。然而,,在这个无穷追赶的过程中不会是零,因此跑得慢的乌龟永远领先,无法被超越。
这在数理逻辑上是成立的,计算起来永远有二分之一的距离追不上。但在事理上呢?阿基里斯一下就超过去了。所以,事理逻辑和数理逻辑在很多时候是没办法融合,甚至会形成矛盾。
那我说这些对大家有用吗?对于喜欢思考的人,可能有用;但对于不喜欢思考的人,基本上是没什么用处的,因为它跟你的具体生活没有太大的关联。但不管如何,我还是要给大家描述一下。
总之,西方观察世界的方式就是把人类的感官能力,和意识逻辑无限的放大。所以数学和各种各样科学探知世界的方式也不停地发展,飞船都飞上月球了……这是西方观察世界的方式,尽量让自己感官能力无限量的放大,对事物的分别认知无尽,它会形成很多的科学,简直是太吓人了!
两种哲学导致两大类人群,东方则恰好相反,实在是太不一样了!在东方哲学里面,要把六根全部关闭来认知世界。你看东方的智者,他们整天在寂静处打坐内观,既不发展五个感官的能力,也不搞什么射电望远镜,也不强化数学逻辑能力。
人在禅定的时候是没有逻辑的,五根也不朝外,而是朝内收敛的。然而内观到一定的程度,对于自己身体的了知就会非常的清晰,他就会发现人体有气脉、穴位,有五臟六腑、阴阳搭配这些现象,中医就是这么形成的。
很多书上说中医是劳动人民生活经验的积累——怎么积累啊?哪个穴位有什么用?哪味草药有什么用?这些非常精妙的东西怎么可能靠积累呢?即使是神农尝百草,那些草药的性和味,他也是拿知觉观察自身的感受再分类的。
如果内观的程度不是非常彻底的话,就会形成“气”这些观念。甚至把这些观念拿来运用的话,就会变成中医、武术和书法等传统文化。你说书法和内观有什么关系呢?有关系的。我们写毛笔字的时候一定要平心静气、四平八稳,一个很浮躁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书法大家的。
甚至我们东方的一些绘画、舞蹈、戏曲艺术都跟内观的气有关系。你看东方的京剧,为什么仍然有很多人迷恋呢?因为他在练习的时候,比如吊嗓子,一个声音会拉得很长很久,一个动作和一个眼神也要练习很多次。这样反复不停地做同一个动作,在他的身心上就会形成内观,而这种内观会产生快乐的感受。由于感受到了快乐,他们就会很依恋这项活动,变成票友或发烧友。
武术也是一样的。武术本来是一种很外向、很激烈的技艺。但很多武术达到一定高度以后,并不仅仅是外在肌肉和骨骼的训练,也是一种相当厉害的内观。
为什么现在武术这么劣呢?你看国内前段时间有一个事件,一个所谓的太极拳“高手”,被MMA(综合格斗)拳手用20秒就打败了。
为什么呢?因为他那个不是真正的中国武术。真正的中国武术现在基本上没有了,那需要很深的内观,形成禅定才会有力量 。禅定不是坐在那里不动,而是心神高度凝结为一,然后在这种状态里面爆发出来,这个才叫武功。然而爆发出来时,人真的会被打飞出去。
但现在的武术被搞成装样子,根本没有什么禅定和内观的。你看有些演示太极的,两只手抬起来——“一个西瓜,切成两半,你一半,我一半……”学几天就去打人了。先不要说打综合格斗手了,就打我这样又老又残的人,都不一定打得赢。(我一个板砖下去,他那种太极就变成了“你一半、我一半”)。所以真正的武术几乎没有了,因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精髓丢失得太厉害了!
以上这些内观还只是停留在身体的层面,如果达到很深的层面——心,那就更了不起!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无论是气、经脉、肌肉骨骼,乃至于外在的世界,全都来源于心。
这个“心”不是我们理解的意识或感觉,这些太浅了。假如你给别人说“一切境相来源于心”,对方肯定会说:“那你立刻想一叠美元给我,我也不要多了,就三千亿美金。”这样你想不出来的,因为意识不是心,意识的想法和感觉只是心的一种作用。真正的心是在意识停下来后,那个能量的根源和本质(我勉强用了“能量”这个词汇表达,其实这个词汇也是有麻烦的,等下我们会分析!)
那时你会找到生命和世界的本质,然后介于对心观察的彻底或不彻底,就产生了各种东方的世界观(哲学)。比如道家,他们观察到世界的本质是一种叫“无极”的东西——“炁”。(甚至现代哲学说这个“无极”是朴素的唯物主义,纯属胡扯!)其实无极不是这样的,是他们修道的时候,看到这个世界的本质既不是身体,也不是物质,是一种“炁”;再观察下去,发现“炁”也是无形无相的。“无极”就是没有方向、没有体积。
“极”是什么呢?比如我拿一根筷子,这一头是一极,另外一头又是一极,走到边了就叫“极”,“无极”就是没有边的意思。哪个东西没有边呀?只要我们心前发现的有形有相的东西,它就有边。但有边的东西就不是最小的了,他们找来找去,最后发现世界的本质没有边,所以叫“无极”。这个“无极”有炁,还带有一定的知觉,这是道家的观察。
东方哲学跟西方哲学恰好相反。西方哲学的观察方式是放大,东方哲学则是完全停下来,不仅要把五根停下来,甚至连意识都要停下来。大家会想:“停下来以后是不是什么都没有了?就像睡着了一样?”
其实睡着了不叫停下来,我们身心里还有一种东西在起作用,叫“睡眠”。这个大家都有经验,你睡眠的时候是什么都观察不到的,唯一可能观察到的就是梦。而梦中的意识无法清晰地进行观察,因为那时有个“眠心所”,它会对我们的身心观察起阻碍作用,弄得你昏昏沉沉的搞不清楚。
当六根真正停下来的时候,心会极其清明,非常的清晰。这时就会发现像道家所说的无极,或者其他很多对心的解释,由于层次参差不齐,所以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宗派。到了最后,就是佛家发现连无极都不是世界的本质,连无极也要被空掉(佛家说的“空”,就是指事物没有实质)。
空掉之后又是什么呢?由于这个时候思维完全停止了,也没有一个真正的对境,佛家没办法描述它,所以就出现了禅宗里面的一个偈语:“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意思是说,那个时候是语言无法表达和描述的,也不是运动的心可以认知的。它不是心对一个现象的二元认知,而是心的一种自明。
《楞严经》里面说“凡有言说,皆无实义”。什么意思呢?只要这个东西还能说得出来,有一个二元性的认知,它就不是真实的。还有“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只要你还存在能看与所看的二元认知方式,那都是不行的。
如前所说,我们通过五个感官和一个意识去认知事物,但背后的认知者应该是一种知觉(精神),暂时当它是“我”。但是这个“我”是什么,佛教里面有另外的分析,但不管如何,就是有一个认知者。
只要“能认知”和“所认知”不一样,就叫做二元对立,而佛家认为二元对立认知的世界都是不真实的。如果能和所一样了,就叫做“能所双亡”,因为不分能和所了,在佛家里面叫“开悟”。至于修证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误区,我们明天的交流里面会讲到这些。
佛家的内观就会达到这样的程度,乃至于观察达到“见非是见”的最根本的程度,佛家给了个词汇叫“空性”。如果不是那么简单地说“空性”的话,还给了另一个词汇叫“光明”,还可以叫“大圆满”、“如来藏”、“觉性”、“本质”、“自心本性”、“本来面目”……所有这些词汇都在指向那个能所双亡、没有二元对立的最根本的本质。这是东方哲学所造成的对世界的认知。
然而,这两种认知方式区别很大,西方的认知把世界搞得非常的精彩和热闹,出现各种各样的学科,对物质的掌握和解拆也非常的厉害,他们搞了火箭、大炮、原子弹……
东方清末的时候就出现了舰船,对于观心的来说是一种很大的冲击,导致现在真正去内观产生成就的人已经很少很少了,真正的宗教已经很衰败了。大部分的人内观不进去,外观又不如西方。
那时候西方的工业革命就早已开始了,而我们科学对物质的掌握还很差劲,导致他们的军舰和大炮都过来,一声炮响把国门打开了。那就对不起,一阵赔款割地一搞,文化的精髓全部丢失,随后就真的认为东方的哲学很差劲。这时候精神一垮倒,便觉得西方什么都好,所以就去找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了。
别人的文化也没学好,搞得现在东方的文化四不像。
所以,很多人就在这里出现了!我们跑到这里来学观心啊?不是,我们学心往外放,看放到哪里而已。有的放到科学那里,有的放到文化那里,比如电影、医学等等之类的。然而,我们把自己的内观文化丢得精光。
我们现在的中医、武术,甚至是舞蹈都需要内观。你去看日本的舞蹈,为什么他们的动作如此慢啊?其实带有一定的内观在里面的。比如“扇舞”,那些仕女握着扇子反复挥舞移动,动作很缓慢。你说看起来有什么意思啊?哪里像西方芭蕾舞那么优美灵动啊?其实我们东方所有的行为都跟安静有关系,所以很多文人雅士的书房里一般都要写个“静”字,不过不见得他们就知道这个“静”的深邃含义。
通过这两种认识世界的方式,诞生了三大类的世界观,但是佛教不属于这三大类。为什么呢?因为佛教可以包含解释这三大类,但它们解释不了佛教。
对世界观的概念我们就讲到这里,我也不知道大家是否听懂,但网上的师兄可能喜欢听这些,因为我们都交流很多年了。其实佛教就是去学习一种世界观,最后去实现这种世界观。
世界上真正能够通过学习去实现的世界观,只有“佛教”。说世界是物质的,永远都得不到实现,你根本也找不到最小的物质是什么,这是唯物主义。说世界是上帝的,你活着的时候起码也不能证明,至于死后就更不知道了,这是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知觉的,那纯粹是放屁,因为人死后什么知觉都没有了。但说世界是空性的、是如来藏的,你活着就可以知道,这种世界观还可以被实现。
比如唯物主义也有表相的,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物理现象,但是这些现象的实质是什么呢?所有的科学都在探讨这个东西,他们认为是分子、原子、能量、场……其实,这个东西靠我们感官是不行的,一定要借助仪器把感官放大,或者借助逻辑去推断。佛教也是一样的,有凡夫的状态——世俗谛;还有圣者的状态——胜义谛。
接下来我们要讲各种世界观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世界观有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以及佛教的世界观。这就是我们今天晚上交流的主要内容。
我们首先来讲唯物主义观,虽然现在的绝大部分人,都认为唯物主义是主流的正确世界观。但实际在理论和实践上,目前还没办法证明世界是物质的,精神是物质运动的结果。这是一种想出来的结论而已,目前还没有一个数学逻辑或者物理公式,可以推算出世界就是物质的。
“世界是物质的”,是一种简单的感官结论,比如我看到这个杯子,就觉得这一定是一个物质。那我梦中看到的杯子,算不算物质呢?虽然你可以醒来,但万一你现在也是一场大梦该怎么办呢?
其实我们这个大梦也是可以醒来的,你看那些佛教的修行人,他们把六根停下去,这时候的心非常清明,会发现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的一切全都是没有的。这还不算彻底的觉醒,算是一种“半梦半醒”,但即使是半梦半醒的程度,他也会发现这个世界不是物质造成的。
有些人对世界的观察不彻底,由于他把六根停止以后,发现一切都可以消失,因此也会出现神通。但为何现在有神通的人这么少呢?因为现在很少人去打坐了,很小的孩子就开始玩电脑或者玩手机,各种各样的信息灌输在头脑里面,导致心不停地分别。
特别是在大陆,有各种各样的综艺节目,一会儿又是跑男或者其他毫无意义的事情,让你的头脑不停地在分别,心根本就静不下来。你六根不停下来,是没办法准确观察世界的,所以就出不了神通。
但在古代,或者是藏地、印度,可能还会有人会有神通,他们把身心全部静下去,既不动也不睡着,这叫做禅定。(静下去不是睡着了,不像我们普通人,要么精神不停地动;要么就睡着了什么都不知道。)
在禅定的状态里面,他们会发现有些现象是超越我们六根的范围的。这个时候他的神通会发现到前面,有一个区域或者状态里面有一种神,比如大自在天,他们发现世界原来毁灭了好多次了。
这是我们没办法理解的,他能够看到明年乃至于好多年以前,但是我们的感官却只能看到现在。虽然意识可以去想,但是我们不会把想的东西当真的。
但是他在那种停止了六根的状态里面,可以现量的观察到过去是怎么样的。它有点像我们的回忆,想象的东西往往只是细节来的,但是这又跟回忆不一样。在他的状态里面,看到昨天的凳子就是昨天的凳子(当然不是真正的昨天啊,但比我们想象的昨天要真实和全面很多了,这就是所谓的“神通”。)
有些人经常会去找算命的,算算我明天的股票怎么样呢?我明年会不会结婚呢?然后那些人随便捏捏你的手,就胡说你明年会结婚,可是到后年了,你还没结婚。股票一算你要买某某股,结果不买还好,一买全跌了。
刚才说了,世界观要通过逻辑和实证得以实现,而且所有的世界观还分两层,一层是表现的;一层是实质的。在佛教里面,称为“二谛”。表现就是我们能看到和感觉得到的东西;至于实质,我们很多时候是感觉不到的。
但是有神通的人不是这样的,很多的状况对于他来说是现量的。这也有很多级别,到了佛陀的级别是最高的,菩萨们和凡夫就相对没有佛陀看得那么远,但是他们六根停止以后也能看到未来。至于这是不是神话,我们后面会提及到,但这绝对不是迷信!
那么,在这种状态他可能发现世界已经毁灭好多次了,但是神还在,然后他就认为这是根本,就变成了客观唯心主义。那这是究竟彻底的东西吗?不是的,只是产生了一些类似神通的观察方法。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说唯物主义,它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没办法去证明。有人问:“科学不是唯物主义吗?”不是的,只是它与唯物主义有点关联,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唯物主义可以造成科学,科学反过头来,似乎也相似的证明唯物主义的正确。
其实科学不是唯物主义,它准确的概念应该是“分科而学”。但是科学有个珍贵的精神——求真,这跟佛教是一样的。但是分科而学的意思是什么呢?对某一类事物的规律性很求真的掌握,这才叫真正的科学。
由于科学努力的方向主要是物质,所以导致表面上看起来科学只有物质。其实唯物主义不是科学来的,它是一种对世界的认知哲学——认为这个世界就是物质的,物质是唯一的根本,精神只是物质运动的副作用。
所以,当你反对唯物主义的时候,有些人就会说你在反对科学。其实这是扯淡的,因为他没把概念搞清楚。科学最重要的精神是求真,它的认知方式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个要有数理逻辑;另一个要有事理逻辑(重复性的实验)。
科学有个很重要的特性,叫做“共证性”。什么叫做共证性呢?我们能看到一样相似的东西,比如我说这里有一个杯子,你看得到,我也看得到,那么就成立了。这就叫做共证性。
但是佛教里面是反对这种共证性的,为什么呢?因为你看到的这个杯子,实际上是光照在杯子上,信号返回到你的视网膜,到后丘脑成像的结果。也就是你看到的是你的信号,我看到的是我的信号,我们两个看到的信号能一致吗?有一个客观的东西吗?也就是说,没有真正一样的共证,我们看到的杯子根本就不是一样的,这只是一个相似的共证。
其实你绝对永远找不到一模一样的东西,除非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不然我们怎么样都会有差别。但由于我们看到现象的相似性,我们就认为有一个客观的东西。所以就导致科学的实验一定要有重复性和共证性。
但佛教是否认这种共证性的,它认为每个人的认知都是不一样的,真正的认知是没办法共证的。比如我爱上了一个人,怎么共证啊?连对方都没办法共证,我只能说月亮代表我的心,但是却不能称量爱你有多深、多重啊。
既然各自爱的分量,只能通过很外在的形式去表现,但是外在的表现其实也不能说明问题的。比如一位亿万富翁给一个女人一千万,但是不见得他是真的爱这个女人的。一个穷汉可能只有五块钱,但是他把这五块钱全部都给了这个女人,那你说谁的爱更深一点呢?
即使这个穷汉给了她一切,但是这个富人却给了一点,其实也不能代表穷汉真的是爱她的。为什么呢?因为可能一段时间后,穷汉又发财了,最后连五块钱都不愿意给了。所以,内在的东西是没办法用一个客观的东西来共证的,这牵涉到佛教里面一个词汇“量的科学”,或者叫“量的学科”。
其实我想跟大家说,佛教不仅仅是去寺庙烧香拜佛,供两根香蕉,然后想换一车香蕉,或者是拜了佛之后,自己没有危险,犯错后不堕地狱,又或者是找佛陀忏悔寻找安全感,利用宗教去抱团,然后凑在一起开Party,你支持我、我支持你。其实这跟老太婆们凑在一起跳广场舞也差不多,只是一种精神安慰罢了。
这些都是很表浅的作用,但是佛法是没有这么简单的,它深入下去是非常吓人的,比科学还较真。虽然佛教之前受到了一些毁灭性的伤害,但现在慢慢在开始复苏了。
实际上,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认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没办法证实的,但我们还是会认为世界是物质的。那世界是物质的,会对我们生命造成怎样的影响呢?现在的世界之所以那么糟糕和困难,其实都跟唯物主义有很大的关系。
唯物主义造成的第一个显然的影响是什么呢?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我们的生命首先从海里面产生了生物汤,然后从最原始的细胞发展成爬虫,从爬虫进化成猴子,从猴子进化成人……我们的生命是从一个莫名其妙的物质组合而成的,我们来自于自己爹妈精子和卵子的组合,每一个人的生命就只有这一世,死后什么都没有了。
那么,这种世界观会造成两种效果,第一是生命过程的悲哀,第二是生命死亡的悲哀。什么叫做生命过程的悲哀呢?如果我们认为自己的生命是物质组成的,那么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生命(命运)是不可控的。
在高中的时候,我的班主任经常跟我们说:命运的缰绳有两条,一条是你可以通过努力学习,争取考大学、考研究生、考博士,出国成为名人等等。这条缰绳你是可以掌控的。
还有一条缰绳你是没办法掌控的,叫命运。就算你成了什么大家或者名人,说不定哪天把你抓去坐牢了。就算你没有犯罪的主动性,说不定你在路上给车撞了。又说不定你考试那天得了重感冒,改变了你的命运。又说不定你在工作单位做不了主,工作根本不适合你之类的,这就叫做命运。
作为个体的悲哀,我们没办法去改变自己的生命和命运;作为过程的悲哀,我们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一部分。(佛教是不承认的,至于为什么不承认呢,我们后面会讲。)
以上是生命过程的悲哀,还有一个是生命死亡的悲哀。既然唯物主义认为生命只有一次,死亡以后什么都没有,那么我们生命的意义就只有活着的那一段。那对不起,生命的方式就会变成及时行乐,想尽办法在活着的时候达到快乐的性价比最高,不管做什么,只要快乐就好。其实社会上有很多这样的说法——你快乐就好了、你开心就行了。表面上说得也对,但如果只为了自己的开心,你会发现最后这是不行的。
那开心的方式有哪些呢?唯物主义的开心是注意力全部朝外,从不内观的,所以导致获取快乐的方式一定要朝外去拿。你看我们现在的普通人,连唯物主义也不是,应该叫做感觉主义者,意思是很动物化,跟着快乐的感觉走。
但是它所有的感觉,一定要靠外境去刺激。小一点的外境吃饭要靠食物、谈恋爱要找一个对象、虚荣要靠一个名牌包包。大一点的外境要有豪车、私人飞机、游艇。权利要靠支配很多人,社会把这个叫做个人成就,或者叫价值感。
不管是什么东西,都是要靠身体以外的东西去支撑自己的快乐。如果没有这些东西,那等于什么都没有了。所谓的“我拥有一切”,意思是他拥有一切外在的东西,因为只有这些东西才能给他快乐,包括家庭、情爱。
有没有人跟自己谈恋爱的?没有吧?!你可以自恋,自己看得起自己,但并不是靠自己就可以得到快乐了。反而自恋的人是特别希望别人去恋他的,因为自恋的人都会觉得自己很好,如果别人不恋他的话,会对他的自恋造成冲击的,因此他会不干的!
你看很多稍稍长得好看一点的女孩子,或者稍稍有点钱、才华的男孩子,他们都是很自恋的,经常在镜子里面反反复复照啊,出门穿衣打扮都要搞半天,任何时候都要炫耀自己的拥有,突出自己的优秀,这就是自恋。
那他(她)为什么要自恋呢?这绝对不是表现给自己看的,是想要拿出去给别人看的,要引起别人对他(她)的恋啊。所以,永远在外境上去找快乐的方式,注定会失败的。为什么呢?因为外境所有的东西都是会变化的、不可控的。
比如你们去追求一个漂亮的女孩或男孩,假如你没有追求到,那是很痛苦的,佛教里面称之为“求不得苦”。不论是男还是女,为其痛苦的人实在太多了!然而就算追求到了也会很惨,那时候男人肯定不会说:最浪漫的事,是跟你一起慢慢变老!反而他最浪漫的事会变成你在家里守着,我再另外去找一个,这就叫“爱别离苦”。
然后你想去追求一个漂亮的女孩或者男孩,肯定会有两三个人同时与你竞争,因为美女(美男)是稀缺资源嘛。随后你们就会发生冲突,你攻击我、我攻击你,这就叫做“怨嗔会苦”。
当自己一个人很孤单的时候,想到这些往事就很伤心,无语怨东风的发愁,觉得生无可恋,那叫“五阴炽盛苦”。
佛教里面共有八苦,以上就已经说到四苦了,还有另外四苦是生、老、病、死。有人说:“生老病死不算外境啊?”因为对于心来说,身体也是外界,那么身体的生老病死,也会造成苦。
所以,唯物主义追求及时行乐的方式,最后注定一定会失败的。以上说的是外界的变化,还有内在的变化,那会更惨。什么是内在的变化呢?一种东西你没有追到的时候,有求不得苦,可是还会有一个美好的念想。
有人说追不到的女孩子是最美的,其实不仅仅是追女孩子,任何一种事业的成功也是一样的。当你不成功还可以存在念想,或者追不到的女孩子,还可以有值得你崇拜的地方。如果一旦追到了,你会发现你想象的快乐是不存在的,为什么呢?第一,追到了你喜欢的人后,会发现对象也就这么一回事。第二,能感疲劳。
比如开始吸毒,一点点就可以造成人的快乐,到了后来越抽越多,根本就不快乐。刚开始吃一点辣椒就觉得很爽,到了后来吃很多都觉得一点不辣了。乃至于谈恋爱,刚刚开始一见钟情,浑身流汗、脸颊通红,但是七年以后呢?可能不用七年了,七个月、七天以后呢?
靠外境去获取快乐,内在的能感疲劳就会导致这些痛苦,最终你是没办法快乐的。所以,很多成功人士年纪大了以后,一定会来找佛教,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会发现,所有的方式到了后来,都达不到想要追求快乐的目标。
其实,所有的生命都是为了追求快乐,唯物主义者也是一样的,但是它们建立朝外去寻找快乐的方式,是注定会失败的!这是唯物主义者活着的悲哀,到了死亡就更惨了。他们解决极端痛苦的方式就是自杀,原因是他认为死亡以后什么都没有了,痛苦也没有了,问题便解决了。但万一死亡不能解决问题呢?
按照佛教的说法,死亡以后不是什么也没有,你的生命将会感受到比你活着的时候更剧烈的痛苦,那是一个巨大的悲哀啊!但是我们都没有证据可以论证死亡以后什么都没有,然后就拿这种错误的观念来对待自己的生命,这是很大的愚蠢,也是很大的悲剧!
唯物主义观造成的后果是非常可怕的!无论是过程的悲哀、还是死亡的悲哀、及时行乐的悲哀,作为个人,我们是没有希望的生命。表面上看起来,我们有希望和理想,原因是你现在还年轻,这种悲哀的希望可能还能支持你几十年,但是到了一定的时候你就不行了。
你们可以去看看那些退了休的老人,他们在没退休前还可以有工作的寄托,特别是有权力的时候,会赋予一定的快乐,但是一旦失去以后,犹如行尸走肉一般。各种病痛、孤独、失落,老是盼望着孩子回家,这些都是非常悲凉的事!
而真正佛法的修行者却不是这样的,他们老年的快乐是很难用语言去形容的。他们的孩子可以回来看他,但是不能打扰到他的修行,因为他安住于法性,其乐无比!他不需要爱马仕,也不需要豪车,也不需要权力,什么都不需要,他的快乐来自于心。由于内观的认知方式,让他的心产生难以形容的快乐。这在佛教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可以成立的,我们后面会给大家介绍的。
所以,佛教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很大的,虽然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对我们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但那基本上都是恶劣的影响。以上主要是针对一个个体的影响,如果众多的个体都持着唯物主义见解,想在外面抓取物质获取快乐的话,那么一定会形成抢夺、竞争。其实都不用我去描述了,这是大家所经历的生活。
为了避免这种恶性的影响,我们产生了法律和道德。如果超越了一定的界限,人和人之间就会发生打斗,团体之间就会进行冲突,国家之间就会发生战争。虽然我们受到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但是真的有用吗?如果能约束,现在就不会出现这么多苦难了。当然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有一定的约束力。因为人害怕枪毙或者判刑不去伤害别人了。在道德上,怕受到别人和自己良心的谴责,不去做一些很过分的事了。
但是,我们的内心整天被各种欲望和情绪折腾,根源是什么呢?很多时候抢夺外面的东西抢不到,同时又找不到其他快乐的方式,然后就开始忧郁痛苦了。很简单,一个年轻人追不到情人的时候,晚上睡不着觉,天天以泪洗面啊;或者追到后被抛弃了,那就更惨了。
为什么呢?原因是我们把快乐寄托在外境上,如果禅定修到一定的时候,是绝对不可能因为谈恋爱而痛苦的。我们国内的禅修中心,有一对恋人进去修行了,女因为修行禅定,可以达到十几个小时如如不动,而且快乐无比。男的就天天闻思五部大论,但是他很少去禅定,因此难以有内观的快乐。那么他快乐的机制还是朝外的,比如男女之事啊。因此他老是去找他的女朋友,由于这个女的有了禅定之乐就开始厌烦这些男女之事了,然后他们就产生冲突了。后来女的就来找我帮忙:“师兄,看能不能阻止一下他呀?”
通过这事,我想说明如果一个人真的进入另外一种世界观,并且产生一定修行成就的时候,你不再依赖外界,你快乐的方式就变了。当你不再依赖外界的时候,你就变得真正的强大。
所有的虚弱全是因为你需求外界而又得不到,即使得到了会产生傲慢,这意味着你失去以后会很惨。如果没有得到和失去的顾虑,那就随便它,这个人的心灵就会变得强壮和坦荡,无所畏惧,可以用“无欲则刚”这个词汇来形容。
唯物主义获取快乐的方式,后果都是很悲惨的!如果以个人和集体的自私方式出发,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出现抢夺、互相攀比、互相拿取、互相利用,甚至产生社会的达尔文主义,八苦就因此而产生了。
有人疑惑西方国家也是唯物主义,但是表面看起来好像比很多地方要快乐很多哦。其实不是这样的,九十年代的美国总统里根,他在一次演讲上说:“美国的发展和快乐并非因为它的制度,也不是因为科技发达,最根本的原因是大部分人都信仰基督教。”
他的这次演说真的把我震惊到了,因为大部分人受到一定的精神约束,心灵有敬畏和善恶的约束,非绝对的唯物主义者。所以导致美国社会产生比较好的秩序。至于这种世界观是否彻底呢?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虽然在一定的程度和阶段,它比唯物主义表面上要好一些,但是对于个体生命能否达到真正的快乐和解脱,它也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唯物主义对生命的影响不一定是好事来的。
文艺复兴把当时的经院哲学打翻了,开始对个人产生强大的保护,所有的民主制度和法律,都是为了保证个体生命的权利和快乐的。在这个层面上,好像有好处,但要达到究竟彻底的快乐,作用是不大的。唯物主义认为人的生命只有这一生,因此就非常重视个体生命的这一生。以上是说唯物主义对我们的影响。
还有一种是主、客观唯心主义对我们生命的影响。比如有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这些对我们生命有什么好处呢?第一,是否有这么一个客观的神呢?比如上帝、安拉、湿婆……其实我们也没有办法用理论和实践去证明的。
比如上帝也好、安拉也好,你一定要建立一个全知的客观精神,但是你用什么去认识他的全知和无限呢?既然你是有限,那你是没办法去认识无限的,这只是是一种猜想,除非是你跟他一样。
但是哪个教徒敢说自己跟上帝一样啊?除了佛教敢说自己就是佛,我和佛的差别是因为我有无明,本质上我和佛都是一样的。只有佛教是这么说的,其他的一神教是不会这么说的,既然你不能这么说,你怎么证明真的有这么一个神呢?
理论上你都是没办法去证明有一个神,这就形成矛盾了。在实践上,利用祈祷或者一些宗教形式,可能有时候会产生一些生理反应,因而就变成了主观唯心主义那一套了。但是,你不能否定这种精神上的反应有可能是幻觉,你在实践上也没办法去证明有那么一个客观的绝对精神。
关于绝对精神这方面的理论有很多,黑格尔说世界是一种绝对精神,甚至把他落实到一些具体的人上去。比如拿破仑是马背上的世界精神,这类的哲学家有很多。
那么,理论上我们没办法去证明有一个全知的、唯一的客观精神,既然你不是全知的,那你怎么知道他是全知呢?所以这只能是一种猜想,因此变成了一种信仰。“信仰”的意思是我不能证实它,但我相信它。这就是真正的迷信。既然理论上都不能达到彻底的圆满,而又相信了,那就叫做真正的迷信。
但由于他相信一个客观的神,依据这个神建立一些善恶的标准,然后这些善恶的标准对他的心灵有所约束,有可能会产生行善积德的行为。这样对整个社会和个体,都会有一定的好处,起码人会有底线嘛。但唯物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人没有底线的。
那这么说来,是不是唯物主义者里面就没有善良之人呢?有的。但由于根本世界观的误区,导致他没办法在心里面真的建立彻底的善良,或者是为了神所建立的标准,而产生不顾自己的生命的行为,这样的唯物主义者是很少的。
当然在一些狂热的精神驱动之下,有可能产生这样的行为,但是落到最后,还是会被“人只有这一生,及时行乐最重要”的观点所左右。
一神教或认为有一个客观精神的人要好很多——我要信神,不能伤害众生,一定要遵守教义教规,不然死了以后要下地狱。
这类的教义教规对他的约束很大,比如天主教不允许堕胎,因此对杀生的恶行就会少很多。但是唯物主义者就不会管这一套的,他们随随便便就会把其他生命绞杀了。这样的行为是非常的恐怖!
虽然一神教对我们有一定的好处,但也有一定的麻烦。什么麻烦呢? 教义对基本的善恶有约束力,但是也很容易被篡改,然后会变得很邪恶。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基督教有十字军东征,伊斯兰教我在这里就不讲了。
由于一神教的世界观不圆满、不通透、不清晰,那么就很容易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篡改,一下就变成了邪教。还有一个原因,一神教是不会找到最终快乐的。为什么呢?因为它的内观不够深,发现不了心本质的快乐,跟佛教是不一样的。所以,这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
其实不管是基督教还是其他宗教的团体,在现实生活中都已经会比会唯物主义的人群温和很多了,相互之前的关爱要多一点。(这只是相对而言啊!)
有人说:“有时候佛教团体里面的斗争矛盾会更多了!”是的,但比起其他普通的团体,杀人、偷盗的事情会好很多,因为起码它有善恶的约束和敬畏、因果报应的观点。
佛教的因果报应则更完备,其他的宗教团体只是说“上帝在看着你,你不能做!”虽然这也有一定的约束力,但是它达不到寻找心本质过程的快乐。比如佛教里面要寻找心是什么,过程中会产生禅定。禅定到二禅、三禅的快乐时很难用语言形容的。这是真实的,绝对不是吹牛皮!
我们国内禅修中心的师兄们,打坐打得根本不想下座,连神经、头发、指甲都是快乐的对境,那真的是山在笑、水在笑啊!为什么呢?因为当心静下来的时候,会发现这些东西都是不真实的。
你们不要认为这是一种简单的虚幻感,那种虚幻感里面会产生一种极其难用语言描述的快乐。这种快乐是单纯只相信有神的人没办法感受到的。到了开悟或者初地菩萨,称为“极乐地”,意思是他无比的快乐!
“极乐世界”,不是真的指有那么一块地方,当你的心达到最纯净而安住到一定的级别,达到初地菩萨的时候,心里面的快乐感就叫做“极乐”,而且那种快乐是非二元对立的。我们可以暂时理解为非常的快乐,而且这种快乐永不会被摧毁。
平常我们的快乐都是会被摧毁的,比如恋爱,其中一方变心就完了;比如吃饭,胃坏了就完了;身体迟早会坏的、你会老、会死的。但是达到初地菩萨的程度,那种快乐是任何东西都摧毁不了的,这不是一种想象,而是实际能够做到的事。
如果每一个人都去践行,那么他们的心灵都会经历这些状态,甚至连身体消亡了,心都还会处在那种状态里面。因为它不像唯物主义说的“心是由物质造成的”,真正是物质坏了,你的心还会在。其实所有的佛教,不管是什么样的法门,都是为了这个目标——找到“心是什么”。
虽然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有一个神,对我们的生命和社会是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它不会得到寻找心的这个过程的快乐和究竟解脱的快乐。
现在我们来说佛教,佛教的世界观有很多,它有次第和究竟的。次第的世界观有小乘的、唯识的、中观的、大圆满的,那佛陀为什么会说这么多世界观呢?因为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程度,不同的社会形态和文化背景。
但是说到最后,一定有一个最根本的世界观,其他可能只是方便说(暂时性的说法),最后的目的还是把你引到最后的世界观上去。从语言上去说世界观,就叫做“教法”;去实现佛教的世界观,就叫做“证法”。所以,佛教也分为“教法”和“证法”两个。
佛教的理论真的是浩如烟海,现在留下来有三种语言的教法和证法。第一种是南传佛教(小乘佛教),流行巴利文经典,有泰国、柬埔寨、缅甸……第二种汉传佛教(大乘显教),流行汉文经典,有中国。第三种是西藏佛教(显教和密宗),流行藏文经典。
但是,佛教的教法和证法不能简单的称之为哲学,哲学是像把我们六根放大的方式再去看世界。但是佛教是往里看的,要把六根的认知都停下来,到语言难以表述,所有的念头都没办法认识的时候,就会超过我们哲学的范围。所以,它既不属于哲学,也不属于科学。
科学是对某一类物质现象进行分析、研究、探索,但是佛教不是这样的,它是对所有的现象,包括心理现象进行探索。每一个学科都有能研究的人和所研究的东西,这叫做“学科”,但佛教是不管什么学科,主要是研究本质是什么。
所以,它不属于科学,但是它们的求真精神有一点相似。真正的佛教是最反对迷信的,你连什么都不知道,而去信它,那你就是傻瓜。你得在逻辑上自洽圆满后,再去实现它才行。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有信,但是你真正求证以后就不存在信了。
比如你说这个杯子里面有水,由于我对你的人品很信任,我就信了。但是我拿到喝了以后,你说与不说都没关系,这时候不存在信和不信,那叫已经证实了。在求证这点上,佛教跟科学有点相似。
还有它也不属于宗教,宗教是建立一个团体去盲目相信一个东西,比如信者得救。佛教里面由于有一部分人不善于去学习这些理论,那么可以用方便的方式把大家聚集起来,慢慢再去学习这些理论。
大家在学习理论之前都是要依据信心的,这个信心就是建立在“我不明白,但是我就是相信!”比如依据各种各样的因缘造成了你的相信,看到某位大德的传记里面写了好多,例如死老鼠一拍变成活老虎,或者知道明天将会发生什么事之类的故事。
其实那些根本没办法求证的,但是他向往这些东西,然后他就信了。甚至有些人看到一位大德长得好庄严啊,然后就信了。或者有大德说了两句令人好温暖的话,然后他又信了。又或者有些女孩子看到大德长得好英俊啊,也信了——不如去找小鲜肉嘛。这些信其实都是很糟糕的。
但不管如何,如果依据信凑在一起学习理论,慢慢变成理性的相信,这也是允许的。真正佛教的本质一定要理圆满和修圆满(可以证实),所以不能简单地把佛教称之为宗教。
当然,佛教也不是政治,有些人认为佛教可以对社会起到一定的安定作用,便认为它是政治手段。以前有些人说:“佛教是统治阶级要来麻醉人民的鸦片!”的确,佛教可以对稳定人心和社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它也不是所谓的政治,更不属于文化艺术。
大家有没有想过文化是什么?文化是分别念的堆积,但是从来没有人对“文化是什么”做过概念的判断。其实文化是我们的分别念,通过某种语言和行为方式的堆积。佛教有文化的成分,但是它的根本宗旨是超越这些东西的。
如前所说,到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时候,所有的思维和行为都不能表达出来。接下来佛教如果要成立,在理论上一定要回答三个根本问题,这是所有人都关心的。
第一个,是不是真的有轮回?人死后是不是会变成鬼或者其他生命啊?其实这是很重要的,很多人因为不明白这个原因,对因果不敬畏,觉得这只是说说而已。如果真的给他看到了,那会吓得他浑身冒汗!
可是普通人是没办法看到的,因为我们的六根被局限了。我们的眼睛不如老鹰,鼻子不如狗,耳朵听的不如海豚(海豚可以发出超声波,鲸鱼也能听到几百公里外同类发出的声音)……
所以,我们的器官是很差劲的,我们唯一强大的是思维。但是思维只是推理,也没办法现量证实。我们可以推理出有六道轮回,但是如果我们要现量去看地狱、恶鬼、天堂,我们是做不到的。我们现量能够见到的只有两道,人道和畜生,细菌也只能见到一部分而已。由于只能见到两道,所以我们真的很难现量的相信有轮回,但是可以通过逻辑去推。
我们经常会乱想,认为人有灵魂,死的时候从身体这个躯壳出来,然后飞到另外一个地方,进入到母亲的子宫里面,最后再生出来。其实这是错误的想象,根本没有这回事,佛教是不承认灵魂这个观念的。这是一种常见,它认为世界就是这样子的,人死后会有一个灵魂出来,然后这个人的灵魂去到另外一个胚胎里面再长大,其实这个灵魂也是常见,是一种错误的认知。
至于对轮回的了解是有很多的理论,有中观、唯识等等,等一下我会稍稍做一下解释。如果把这个解释说清楚的话,不是一两年的事,但是我找了几十年这些理论的漏洞,最终还是找不出来,反而找出了科学一大堆的漏洞。
第二个,真的有因果报应吗?我们经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佛教里面成立吗?那么,这也是有理论的,它不是我们磕两个头求保佑,或者烧两柱香求发财,它对此有很详细的理论。
第三个,我们的生命真的可以解脱吗?真的能够达到永恒的快乐吗?佛教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那么,我们从理论和实现上都可以实践三法印。
所以,唯一能够实现的哲学只有佛教。至于我刚才说的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都没办法实现,加上它们的理论也并不圆满,我真的不信有谁真的见过上帝啊。就算你真的见到一个发光的人,在你面前说了很多神奇的事都兑现了,你都不能肯定他是全知的上帝,有可能他是一个普通的神。如果你要说他是全知的,那么你必须是全知才行。如果你说你是全知的,那么你就成上帝了。所以,客观唯心主义从理论上都是冲突的。
只有佛教说你们每一个人都是佛,你最后可以证到跟佛一样全知。这在理论上也可以自洽的,所以你一定要去学习佛教的理论。
佛教有三个大的哲学系统,一个是中观;一个是唯识;一个是如来藏。这三门学说都是大乘的,解释这个世界的根本。当然有好很多小乘的经典,像《俱舍论》、《随理唯识》,或者一些因明的经典。但是最根本的有三个:中观是说空性的;唯识是说世界的运行方式的;还有我们达到涅槃寂静以后的状态,这叫做“如来藏学说”。
那么,这三种学说恰好就回答前面所说的佛教三大根本问题——第一,有轮回吗?第二,有报应吗?第三,真的有涅槃吗?
人死后不是像唯物主义说的什么都没有了,中观学说就能证明这个。证明的方式有多少呢?实在太多了,今天我是没法详细讲了,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今天只能说一个推理。
比如我手上有一个鼠标,我们首先要把物质拿来分析。既然世界是物质的,那物质到底是什么呢?你不能说物质就是鼠标,因为鼠标分下去就是分子、电子、原子。那么,再往下分,组成这个鼠标最小的单位是什么呢?
至今科学其实还没有结论的,可能会走到量子和超弦的级别去。但不管如何,分到最后一定会成为无形无相的能量,在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E=MC²,已经可以证明了,原子弹也是因此而成立的。
分子分开成了原子,然后原子变成了能量,最后会分到什么都没有,只能说它是一堆能量。那能量到底是什么呢?这牵涉到哲学上一个很大的问题——能量有本体吗?如果有本体,就会变成有形有相的物质;如果没有本体,那能量到底是什么呢?像无形无相的虚空一样吗?
能量是有作用的,而虚空是没有作用的。“能量”只是一个词汇,目前任何科学都还没搞清楚它的本体是什么。但是能量不是一个有形有相、有体积、可以占空间的物质,最后它还是会被分空,发现它什么都不是。同理,也就是不知道什么东西造成了这个鼠标。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所有的世间万物是上帝造的,现在上帝被否定了,物质也被否定了,那我手上的鼠标到底是怎么来的?只有一种方式可以形成它——主观的感受!为什么呢?因为你梦中也可以捏造出这样的鼠标,梦中的鼠标不是物质造成的,你醒了以后也肯定不是上帝造的,而是你的心造成的。
如果我们现实的场景否定了是物质造的,也否定了是上帝造的,那么只有一种来源——我们的心造的。我们的心就能感觉到它的存在,那心是什么呢?心是上帝吗?如果你的心是上帝的话,你就成了上帝了。
这些哲学问题是很深的,比如这朵花,我们看到它的时候,它是存在的,但当我走出这个课堂,这朵花还存在吗?哲学上对此有很多的讨论,例如贝克莱说你走出去后,上帝会帮你保存好那朵花,当你回来后,上帝又把它交还给你了。
在佛教里面也有这样的认知,但是它不会承认有上帝,因为上帝会被一些理论所破坏的。佛教的观点是说:当你看着这朵花的时候,花在你心里面显起来了;当你背过身去的时候,花就以“种子”的方式存在。佛教发明了一个词汇叫“种子”,实际上就是一种潜伏的状态。你的眼睛没有看到它的时候,它是以一种不显现的方式存在着。这个观念不好理解,大家要去学唯识,很有意思的。
比如三千公里外有一棵大树倒下来了,你觉得是有声音还是没声音呢?其实这个声音一定要你的耳朵凑上去才会听到的,别人说有声音那是针对别人的耳朵听到的。
所以,声音的存在要依据你的耳朵而呈现,同样这朵花的颜色,也要依据你的感官而呈现的。如果你的感官没有搭上去的时候,对你来说,他以什么样的状态出现啊?只能是一种潜伏的状态。
我们一直有这样的误会,唯物主义认为这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所以我们出门后或者转过身去的时候,就会认为它还在那里,只是我没看到它而已。这是一个很大的误会,如果我们继续探究下去的话,会有很多很多这方面的疑问。
比如量子力学走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说这个世界的呈现和我们的观察有关系。但是今天我们不说远了,拉回正题来。也就是说,你会发现这些东西不是物质造成的,也不是上帝造成的,而是由我们的心造成的,包括我们的身体和感受。
那这意味着什么呢?物质虽然消灭了,但它也是心造成的一个东西,而心本身不会因为身体的毁坏而毁坏的。我们以前认为自己的感受会因为身体的消亡而没有了,生命就只有这一次就结束了。
佛教说我们的心不会因为身体的消亡而消亡,因为心是根本,是它造成了身体的。所以心造成的东西毁坏了,不代表它的本身也被毁坏。事实上,我们去找心的时候,会发现它根本没办法被毁坏,只是不断地变化出不同的身体和不同的感觉,而你还控制不了它。
我们的心是不听意识的话的,我们概念说不能爱这个东西,但是心就是要爱。比如一个穷人,他喜欢爱马仕和LV,但是他纠结半天又买不到,这时候你告诉他不要爱了,爱了会纠结的,但是他的心根本不受控。又比如一个穷人爱上了一个公主,你去告诉他癞蛤蟆不要吃天鹅肉,但是他的心还日思夜想去爱他,最终折磨自己。
因为心是不受控的,嗔恨也是一样,你告诉他恨没有意义,但他还是要去恨。所以我们爱恨不由己的嘛,心是不听话的。制造这些物质也是一样的,它不听你的话,这种不听话的造作,佛教里面叫做“业力”。
我们经常说“你造业啊!”这个业是什么意思呢?它不是上帝造的,也不是物质造的,只是你心的一种堆积,堆积到一定程度你就不受控了。比如我们看手机,看久了以后会发现自己不得不看,这就是业力在影响你,连意识都控制不住了。
那么,爱一个人也是一样的,刚刚开始爱得不是很深,还能控制得住,但是几十年以后,你们想分开都难了。因为爱已经在你的心里形成力量了,这就叫做业力。
身体也是一样的,虽然它在改变,你对它的爱和执着,根本都不经过思考的。每天早上一起来,你就感受到身体,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你都在感受它。这种感受强烈地让你的心认为它就是真实的存在,然后它一损坏,你就痛苦不堪。但不代表它消失后,能造成身体和物质的心也会毁坏的。
心是不会毁坏的,你会发现造成现象的心是没有体积,也没有可破坏性的。中观就走到这一步,如果去体受和实现中观,实际上就是所谓的修行。你可以通过修行,让整个世界都消失,只剩下能够造成这一切的那个根本——这就叫做开悟。
虽然你没发现它本质是什么,但是你已经知道心有两个层面,一个是你已经发现了它显现的能力,这叫阿赖耶识。这时候你会发现人死后,不会什么都没有的,它会显现出另外的生命形态,虽然生命的表象(身体)会生死,但是造成生命的阿赖耶识永远不会消失。(这里单指凡夫状态,到八地菩萨时,阿赖耶识会消失。)这就是所谓的轮回,它可以通过理论和修证去实现的。
如果你用心去做,任何人都能做到,只是现在没有人认真去做,或者去做的时候完全是瞎扯,一帮人凑在一起搞Party,甚至利用这个东西骗钱,导致现在的骗子比真的还要多。那为什么要这么去做呢?说白了,是傻,他不相信佛教里面的因果报应。
比如有人经常问我,为何布施穷人会得到回报呢?唯识的原理就讲这个,要靠一步步去推,不是靠乱想的。凭什么我把东西拿出去后会有回报呢?凭什么我打了他一拳,下一世他见到我就会打回我,甚至把我打死呢?原理是什么呢?
我们现实中表面看到好像坏人活千年,而好人活不长呢?这样佛教所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不成立了。就算佛教所说的是真的,但原理在哪里呢?如果没有原理,经论上只是一些故事,那随便找一个烂作家都会写了。我们的唯识就天衣无缝的讲述这些原理,但是我们今天没有时间讲了,明天讲到怎么修行达到究竟的时候,可能会讲到。
接下来我们交流最后一个问题——有涅槃呢?生命能解脱吗?刚才说了,如果一切境相是由心现的,当你把心停下来,心朝内观(以心观心),你会发现心的本质没有生灭——这就叫做开悟。
我们在描述的时候,好像是发现了一个没有生灭的东西。其实不是的,如果你发现了一个东西没有生灭,那你又成了二元了。实际上你发现心的本质的时候,那个叫“自明”,很难用语言去形容的。
如果讲到如来藏学说可能会讲到,怎么用理论和方法一下子去认识本性,禅宗里面叫“开悟”,或者叫“顿悟”。藏传佛教里面的大圆满和大手印,也是去发现心的本质的,其实就是心自己去发现自己是什么样子的。
当然,有很多禅宗的术语说“动即是不动,不动即是动”、“烦恼即菩提,众生即佛”、“轮回跟涅槃一如”。如来藏理论就是说这些的,而这些理论也是颠扑不破的,在逻辑上是走得通的。而且在实践上也可以实现的,无数的先贤们都实现了这个东西。
有人问:“它为什么不拿出来给大家证明呢?”如前所说,佛教里面是没有共证的。科学里面的共证是被佛教否定的,因为没有真正的共证。所以,开悟这种证明,只能是自心自明的,叫做个别自证。
就像你爱上了谁,只有你自己知道,别人只能通过你的一些行为大概知道你爱上了谁,因为你眼睛老是看着她、你非常的关心她、你动不动就买花给她,说不定还给她买大钻石。我们只能通过这些外在的行为去判别,但是你内心里面对她的爱,别人是感受不到的。
开悟也是这样的,它是自己内心里面的体认,别人是没办法体受到的,这就造成了圣凡的区别。像佛教里面的修证,是没办法像科学一样共证的。因此也出现了大量的骗子,你不知道他内在的所证是什么。如果你不想被骗子所骗,那你得自己去学习和实践。如果你按照如来藏学说里面的理论去实践,慢慢你会发现真的是有涅槃的。
我再来简单地概括一下它对生命的影响,刚才我们回答了佛教三个重要的问题——有轮回吗?有!有报应吗?有!有涅槃吗?有!如果把这三个理论拉开,既然有轮回,我们就要为下一世负责。既然有因果报应,我们的行为就会有约束和底线,不然会遭到报应。
所以,一个真正的佛教徒,一定是一个善良的人,因为善良不仅仅是对别人好,慢慢会发现善良最根本是对自己好,同时也对别人好,造成了共赢。而且在寻找心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很多的快乐,一个是因果报应造成的快乐,另一个是寻找自心的时候,形成禅定所造成的快乐。
在此,我一定要郑重地跟大家说清楚,我指的是”真正的佛教”,而不是表皮的佛教形式。如果是表皮的形式,根本就搞不下去的。明天我们讲修证的时候,会讲到大部分人在修证时候遇到的障碍。
但是如果真正进入修行的佛教徒,那种快乐简直是难以言喻的,你一生都会变得非常的快乐。如果真的有涅槃的话,他坚持下去会发现心的本质,然后获得解脱的快乐。这也许你在表面上一点都看不出来,看起来只是一个普通人,但是他内心里面尝到的快乐,真的是语言无法形容的。
玄奘法师(唐僧)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种感受就像你喝水一样,只有自己知道感觉是怎样的,这也是可以达到的。所以,这三个问题对我们现在的生命、过去的生命、未来的生命,都会造成极大的欢乐。这是佛教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当然佛教对我们还有很多现实的影响,本来我今天要花很多时间讲这些的,但是今天我们的交流已经超时了。比如一个人的情绪,修到一定的时候完全自控;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变得极其高远,心胸变得宽广、坦然,甚至产生禅定的快乐,还会出现真正的神通……
如前所说,六根停下来后,天眼通会出现,虽然没有望远镜这些科技,但是你也能看得比它远好多。至于天耳通其实也不是很难的,比如我们禅修中心有些师兄,偶尔能听到几十公里以外飞机落地的声音,有些人能看到隔壁有什么东西。最后你的感官能力都会被禅定所提高,但是这也不是佛教所追求的目标,只能说是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
佛教追求的根本目标是解脱、涅槃,这些我们也是可以做到的。至于怎么能做到涅槃呢?那就是我们明天课程的内容,根据佛教的理论来进行修证,这叫“证法”。
今天的交流到此结束,如果是佛教徒,希望大家在内心里面作一下回向。如果不是佛教徒,大家听了后希望起码有一个认知——佛教不是那么简单的!不是简单的跪拜、供香、捐点钱这些表皮的事情。现在大家各自回向吧!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佛教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 信仰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