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来讲修行的方式:
1.思维知母念母报恩,与人相处提起较众卑下的心态,并随时内观是否真诚,同时保持利他心态
知母、念恩、报恩,我们讲过很多次,可以参考一下《修心七要》。我们要经常思维“众生是我老母”,长期这么去想,久了以后,虽然不像现世的老母一样,生你、抚养你长大,但是,无形中会让你充满一种爱意,不愿意去伤害任何一个生命,心里会变得柔软、宽大,当别人不小心伤害了你,你能原谅他。懂得原谅别人,其实是对自己的奖赏,心会宽阔很多。不懂得原谅别人,心会很难受的,经常都在恨,长期处在恨意中的人,一定会长得尖酸刻薄。
我们一定要长期去思考知母、念恩、报恩,并且养成习惯。刚刚开始,说他们前世做过自己老母,至于怎么做过自己老母的,我们确实不知道,这是佛菩萨告诉我们的教言,我们愿意相信。当然,我以前也讲过众生为什么是我们老母的法理。理证就是我们课上讲的;教证就是佛陀所说的,佛陀是不会虚言妄语的。
那么,我们要只念恩不念仇,绝不能只认我们做过他/她老母,而他/她不是我们老母,既然如此,他/她就应该感激我。我们是在训练自己的菩提心,要求就只能针对自己,不能拿去要求别人,除非你是导师。如果你是上师,可以要求你的弟子生起菩提心,而不能在平常生活中到处要求别人生起菩提心,一旦别人没有生起菩提心,你就生气或者攻击、讽刺,这是不对的。作为修行人,生起菩提心的要求都是拿来对准自己的。我们要长期去做这些观修,否则不行的。
还要长期听大德们、法师们的开示,听多了以后就慢慢熟悉,也不会以此为怪了。刚刚进入佛教圈,听到这些道理就嗤之以鼻,一是不信,二是觉得“硌得慌”(“硌得慌”这个词不是我说的,是我一个大学的同学,听到我们讲菩提心、视众生为老母,就来了一句:“众生都是我妈,真的吗?硌得慌!”意思是根本不适应)。但是做久了以后,你就不会“硌得慌”了,对所有生命会有一种温暖的爱意,宽容、谦恭等品质自然而来。
与人相处时,要经常提起这种“较众卑下”的心态。较众卑下是什么?即我刚才说的那些,不一定真的强行安立“你比我珍贵,我是奴才,你是主子”,而是“我想利益你,你曾经是我老母”,经常保持这样的内观,而且检查自己是否真诚。当达不到这种程度的时候怎么办呢?要溜!
利益众生应该有次第,与人发生了冲突,虽然“他是我老母”,但他又在得罪你、做了很多很可恶的事,自己的修行也不到位,弄得不好会一拳砸到“老母”的鼻子上,这种情况咋办呢?溜之大吉!先回避一下,通过修行慢慢调节过来,以后再去。但是,修到很厉害的人就不会如此,初期的时候肯定会的,所以要随时思维、内观。
2.座上修行呼吸法和施身法
座上要长期修行呼吸法和施身法——自他相换。自他交换习惯了以后,利益别人就会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不经思考、不经反复抉择的直接反应。我们现在作出一个利益别人的决定,其实要经过反复的思考——“吃不吃亏?做不做得到?”慢慢地,利益别人就会变成一种心态甚至本能——“我就是利益你,不管你是谁!”当它真的变成你的一种本能,那你就是菩萨。
当然,菩萨还带有“我一定要把你利益到成佛”的智慧,如果他本能地想去利益别人,但还没有让别人解脱成佛的智慧,那就不能称为菩萨。为什么呢?比如特蕾莎修女,是基督教中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很多人说特蕾莎修女是菩萨,这就不得而知了,也许她真的是一个菩萨转世再来,但是,如果她持的是基督教的世界观,那就不能算是菩萨,只能算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大善人。
可能,特蕾莎修女本能想利他的心态很强,但利他中没有缘佛果的智慧,就不能算菩萨。当然,她也有可能是暗藏的菩萨,在基督教中的一个示现,可能内在包含着(没有表露出来)把众生引向佛果的智慧。
通过修心的呼吸法和施身法,可以把自己的内心培养成根本不加思考的利他心态,而我们本身在学大乘佛法,哪怕是一些逻辑、名相上的大乘智慧也是有的,直接的智慧就不一定了,那要开悟才行,但起码相似的、影像性(影子一样的)的智慧是有的。
比如你学过明空双运、中观、唯识等东西,具有了这样的智慧,然后又有本能的利他心态,那么,你就是个菩萨——这叫权位菩萨或者因位(因地)菩萨。当你达到初地以上的证悟,你就是果地的菩萨。从资粮道的角度来讲,如果你真的具有利他的本能,虽然没有开悟,但你已经是菩萨了。这非常重要,我们要去训练,座上去修自他相换,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呼吸法和施身法的修行。
3.座下在能力范围内利益他人
为什么要在能力范围之内呢?超过能力范围你会接受不了,特别对于居士而言更是如此。居士的牵挂很多,受的约束也很多,要放弃一切去利益别人,真的不行。
比如一个出家人,他可以马上把身上的所有钱拿出来布施,因为还可以接受其他人的供养,还可以回到寺庙挂单。比如泰国,出家人不愁吃不愁穿,身上所有的钱说供养就供养了、布施就布施了。作为居士的你,一冲动把所有存款全供养了,第二天会饿死你,一挨饿,所有后悔的心都可能出来了。
所以,利益他人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但是一定要去做,不要当成一种说辞。当然,每个人的能力范围都不一样,目标也不一样。比如我,就要把这个团体搞下去,而有些人的目标就不一定了。有些人想得更大更多,有些人可能目标小一点,但一定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量利益他人,不能老是嘴上说一说,头脑想一想,这是远远不够的。当然,嘴上说、头脑想,自他相换还是要修的,但外在要力所能及去做,这样的话,菩提心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大,以上是修行的方式。
——摘录并整理自《修心八颂》第2课
【注:本初稿内容暂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明白这三个发愿和四个层次,你的菩提心会更真诚
- 修行关爱众生,让自己的习气不伤害周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