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八頌》的第四頌是願惜此寶,意思是看到惡劣的衆生遭苦受罪時,應該像尋寶人遇到寶藏一樣,珍而惜之。這一頌的原理和修行方法我們已經有所了解,这一篇文章主要来介绍一下这一偈颂修行的次第——編者按
不管怎么样,普通人都是一步步修上去的。所以,修行是有次第的,不能做到一上去就开始视恶劣众生如珍宝,在你很艰难的情况下,你还去珍惜恶劣众生,这肯定不行的。那怎么训练呢?
第一,在一些媒体上看到一些恶劣众生造恶和受罪时,不应生起愤恨和厌弃,应提起闻思、觉受和境界。
首先要在书本、电视、自媒体上进行训练。当然,闻思就不再说了,在修行方式中已经讲过了。我们经常会在电视上看到关于恶劣众生的介绍,当看到众生造恶的时候,我们就讨厌、愤恨:“哇,王八蛋!你给众生带来这么大的灾难,掐死你!”或者众生做了很恶劣、有悖道德和法律的事情,心里就厌弃。当看到他受罪的时候,就觉得:“罪有应得!活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啊,苍天饶过谁?”
但现在不能这样,当我们看到这些事情时,就要丢弃过去看待恶劣众生以及他们受罪时的普通心态,然后马上要把自己闻思修学的内容调起来:他是我妈,修知母、念恩,他很可怜,同情他、容忍他,然后愿意代受他的痛苦,这是自他交换的方式。
还有很多种训练方式,比如直接把自己和他都观空。有人疑惑:“这个能不能训练菩提心呢?”单空也可以帮助你的菩提心,特别是把自我观空,把讨厌他的情绪也观空。等到把厌弃、愤恨的情绪空了以后,再来珍惜他,这样做,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你更容易生起珍惜他的心态。所以,单空会帮助菩提心,原理就在于此。
先是在一些媒体上进行训练,要经常这样做,习惯性这样做才行。不是才做两下,就要跑到镜子上去照一照,看是不是菩萨的脸。不是的,那是一张愚蠢和贪婪的脸。我们要长期做下去才行,最后在镜子上一看:“啊,我怎么什么都看不到呢?”当你在镜子上什么都看不到的时候,你会想起什么?你要想起“我要去净土”,然后你很快就会见到阿弥陀佛,立即成为真正的菩萨!
人类死亡以后,在中阴阶段,在镜子中会看不到自己的样子,或者和人说话,别人不理你,那个时候你要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比如一个人遇到突如其来的灾祸(车祸等等),一下就昏过去了,醒了以后,你不觉得自己死了,可能在镜子前面一照,照不出影像,你马上要想起来:“糟了,不对,我已经死了”,那时候要马上念佛,可以往生。能够产生这种状态的人,说明平常有修行,积累了很多福报,没有直接堕下去。如果能够想起自己平常的信愿、誓愿,马上就往生了,这些人很厉害的。
第二,遭遇恶劣众生受苦之时,在可忍受的范围内,提起闻思、觉受和境界,如不能忍受,应先回避。
这是修行的次第,最初要在座上或者媒体上训练,不要去面对真实的状况。然后,面对真实的状况,比如遭遇恶劣众生受苦的时候,在可忍受的范围之内,你可以提起闻思、觉受,以及相应的境界去做相应的修行。然而,有些情况你是应付不了的,如果应付不了,怎么办呢?先回避。
很多情况都不能忍受,有些受苦的恶劣众生是比较弱小的,比如三恶道的众生,杀牛、杀羊等等,你都忍受不了。有一次我闹了一个很大的笑话,我去菜市场,看到屠夫在杀羊,于是对羊非常同情(因为学了那么多佛法,就是要同情嘛),差点把杀羊的屠夫暴揍一顿(寻衅,想打他)。当然,不能说是因为他杀羊而打他,我就想找一个其他的流氓方式去揍他。后来我才发现,真正值得同情的是杀羊的屠夫。羊固然值得同情,杀羊的屠夫更值得同情。
刚刚开始发现这些情况,忍受不了的时候,我们要回避。比如情况太恶劣了,生起愤怒的情绪,根本就控制不住,学修的东西早忘得干干净净了,那时候就要暂时回避一下。
有人问:“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种情况,比如有人欺负老人,我们就回避啊?”这时候不用回避,你先揍他一顿没关系,这也叫回避,回避并不是拔腿就跑。再比如有人当街抢妇女的金链子等等,你说:“我学菩萨,回避是不是我就跑啊?”那叫胆小鬼!当然,你也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你像我一样五大三粗的,可以上去跟他搞两下散手;如果你是女的,那时候你真的要回避。
从修行角度去讲,回避是说当你提不起同情、珍惜恶劣众生这种心态时就算了,回过头来再提起、再闻思都可以。你要原谅自己,因为你“未够班”(广东话,意指不够格),没有这样的训练基础,那时候提不起就提不起,但要尽量去提起。当然,遇到具体的情况,你按照世间的道德和法律去做就行了,并不冲突。
有些人总是会在这上面较真,其实不用较真,当你提不起这种心态的时候,就可以按照世间道德和法律的层面去行事。提不起这种心态也没关系,先回避,回到家里训练好了再说。
随着修行层面的提高,你的修行的境界越来越高、觉受越来越多,身心柔软,智慧等等都提高了,再遇到这种情况,你就能提起你的闻思、觉受、境界。闻思,主要是思维性的方式;心态,主要是菩提心养成的柔软、宽容的心态;单空的觉受,开始不畏惧相状,心不害怕那种场景,甚至一些恐惧的心态都会消失。
如果你经常空掉自己的恐惧,以后就不会有恐惧了,但要长期做,不是今天的恐惧消失了,好像就永远消失了。并非如此,你要千百次这么去做,然后你会发现:让你产生恐惧的人我以及保护人我的这种欲望没有了,你就不怕了。这是不是真的证悟了呢?也没有,没那么厉害,但你的恐惧心就真的消失了。
很多人是害怕肉体受伤,害怕灵魂受伤的人好像不是很多,当然,也有害怕自己灵魂受伤的,比如谈恋爱的时候就容易灵魂受伤。但是,平常遇到一些紧急情况的时候,主要是害怕肉体受伤。你一直夺,夺久了以后,你的内心真的会觉得“身体从头到尾就是一场假象,它毁坏了也没什么”,那么恐惧就消失了。所以,单空修好了,恐高症就会消失。当我们有了这样的单空觉受,再遭遇恶劣众生的时候,恐惧感会消失,你就好应付他了(很多时候遭遇恶劣众生,特别是他伤害你的时候,你的恐惧感会增加)。
第三,在遭遇恶劣众生受苦之时,除提起闻思、觉受和境界以外,还应尽力施以援手。
空性的境界就更厉害了,那完全是一个法性在那里游舞,不管它是什么,甚至有人拿刀来砍你,都是法性游舞。这就很不容易了。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要尽力施以援手,珍惜他、帮助他。
帮助有不同的层面:一是提起闻思、觉受,自他交换;二是尽力而为,当他真的受苦了,你能做一点是一点,布施金钱或者施以援手,帮他脱离一定的苦难。比如一个恶劣众生被众人打的时候,打到一定的程度,你还是去劝一劝众人不要打了——“让法律来制裁他!”你在嘴上可以这么说,心里实际上在珍惜这个众生,不愿意他受苦。所以,你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行为去施以援手。
你说:“走到空性的层面呢?”那就很难说了。如果走到空性的层面,甚至是一些很厉害的大德,可能上去就给他一巴掌,那就建立了相应的因缘,下一世他可能会因为这一巴掌而得度。当然,这是大菩萨的事,我们就算了,不要求给巴掌,可以帮他挡两巴掌。
也就是说,我们要根据自己的修行程度尽力施以援手,同时也要遵守世间相应的法律、道德、规律等等。不要认为学了菩提心就可以为所欲为,这是一种愚痴,我们没办法为所欲为的,大菩萨在世间都不能为所欲为。
你们看过《黑客帝国》吗?知道尼奥的故事吗?《黑客帝国》中的很多情节,都是根据佛教唯识的道理以及修行的道理来编写的,其中有一段情节,尼奥进了一个火车站,他那么高的功夫,还是被火车人一阵暴打。原因是什么呢?很多大菩萨化身到我们的环境中,就要受这个环境的规律制约。
虽然有时候可以不受制约,但大部分时间要受制约;或者有些菩萨不受制约,有些菩萨就要受到相应的业力制约。如果他以此因缘,化身来到这个世间,跟相应的众生建立了这样的关系,那么他就要受制约。比如这个菩萨曾经杀过这个众生,那么,这个众生这一世就可能干掉他,总是有意无意地找他的麻烦。所以,他会因此在这个缘起中被杀死,但他已经成菩萨了(比如初地菩萨以上),你怎么杀死他啊?“杀死他”就是这个因缘断了。
菩萨本身是超越生死的,只是受到这个因缘的约束。所以,并不是开悟(或证悟)以后就可以为所欲为,不是的,还是需要遵守世间的规律。但是,有些菩萨就不一定了,如果你跟他没有这样的因缘,他就可能做出一些神乎其神的事情,像尼奥一样一飞冲天,不再受地心引力的限制。
所以,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方式,无论怎么样,最重要的是提起相应的闻思、觉受和境界,不停地训练。而且,随着你的境界越来越高,你要故意找一些更凶险的场合去做这些事,你要去遇到一些更恶劣的众生。那时候,你会觉得恶劣众生是个宝,因为随着他的出现,你去珍惜他,你的执着就会越来越轻,境界就会越来越高。
总之,整个偈子就是要让我们明白:众生就是一个宝,恶劣的众生更是一个宝。这是这个偈子的核心思想,我们要去培养这样的心态,进行这样的修行。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然难,你要成菩萨的嘛!但是,说老实话,它也并不是难到做不了,你一点一点去做、一点点去做……慢慢就变了。
我们一起学习很多年了,最初是从2003年开始,真正大规模一起学习是从2011年开始,到现在也就八九年,很多人的心态都已经慢慢变了。有些人从对佛法不感兴趣,变得感兴趣了;有的人从对修行不感兴趣,变得感兴趣了;有的人从对见解一点都不清楚,慢慢变得清楚了。八九年的时间,弹指一挥间,但他们也在改变。从珍惜恶劣众生很难做到的状态,慢慢变得可以做到了,这也是可以一点一点、一步一步做到的,关键得当真,认真去做、长期坚持,就没有做不到的。
有人问:“我不做这个行不行?”真的不行!有人说:“我证悟了大圆满再来做!”也不是完全不行,但大部分人要先有菩提心,再成为菩萨。一些菩提心不够、但极端聪明且有福报的人,可能对法性有点体会、有点触碰,稍稍能够安住,那他一定会回过头去修菩提心,随着菩提心越来越盛,他会发现安住好容易,他所证悟的法性会越来越清晰。但大部分人连这个都做不到,大部分人真的要有强烈的菩提心的心态以后,再去领悟法性(胜义菩提心),才会比较容易。
所以,大家不要觉得这些偈语好像只是把你培养成一个好人,从而对它不感兴趣,总想着去区分法性和阿赖耶识,一开始你是区分不了的,相反,开始你就是要对生起菩提心带有强烈的渴求和愿望。
——摘录并整理自《修心八颂》第4课
【注:本初稿内容暂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人无我最准确的含义!
- 唯识理论如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