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是玄奘法师对唯识介绍的一本论集,里面提出了九个问难问题。外人说:如果承认“万法唯识”这个论点,会有九个不妥的地方,就提出了九个问题,然后持唯识宗见者就回答他。昨天我们讲了这些,那么今天要讲什么?
因为唯识宗跟中观应成派不一样,应成派不管那么多,任何事物(能显的、不能显的)出来,就开始破它,说它是假的、空性的。中观应成派破了以后绝对不建立,它一路破下去。“破”体现在修行上就是:任何东西在我心面前出现,我都不能去执著它,一执著就是二元对立。
你说:“我现在不执著它了,我完全放下。”那还是执著,你执著的是那个“放下”。这就很麻烦。为了对治这个毛病,后来就出现了他空中观,甚至大圆满。所以在汉传佛教的传统中,把应成中观称为“空宗”,它空而不立。但是唯识宗就不是这样,它破了一些东西以后还要建立,而且它以建立为主。
唯识看待事物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叫做“遍计执性”,就是我们看到一个东西,心里面认为它是实有的。没有了遍计执以后,认为这种显现只是识的分别,这种分别依靠很多因缘凑起来了,这叫做“依他起性”。它实际上就是中观说的“缘起”。心识本身(心识自体)是“圆成实性”。
但在大乘的一些派别里面,它说只要是有东西显现出来,不管你头脑里面对它有没有执著,它都是遍计执。(显现是怎么来的呢?是因为组合而来的,这个叫依他起性。)当内在或外在的显现消失了以后,就不会存在依他起了,依他起马上就转为圆成实。
虽然大乘的一些派别关于唯识三自性的说法有些不同,但是我现在说的是唯识,就用唯识的观点去看。纯唯识不是这样子的,包括玄奘法师的唯识或者是以陈那法师的因明推过来的随理唯识(因明推到极致就是唯识),它说一个东西显现在这里,你头脑里面对它有执著,执著它是实有的,执著它离开心可以独立地存在,这叫做“遍计执性”。
然后,唯识宗不认为这个东西是离开心独立存在的,它就是心识的自然显现而已,这就是“依他起”。也就是说,唯识说的“依他起”是可以看得到的,是有相的,它不否认相。只不过你不要认为这个相是实有的,这个相只是心的一种自然的显现而已。你不再执著这些显现是实有的、离开心独立存在的物质,证悟了它的空性以后,那就是“圆成实”。它说这个圆成实不是“无”,不是像中观宗说的“一切皆空”,它说那个就叫做“有”。
还有,关于“空性”这个词的说法,中观和唯识是有差别的。中观说的“空性”,是指一个现象存在的时候没有本质。它存在在这里,但是你完全找不到它的本质是什么。你不能说它的本质是分子原子,因为我们可以用离一多因把分子原子分得干干净净。你找不到它的组成部分是什么,但是它又在这里。所以空性要建立于一个形象的“有”,现起和空性必须双运。这是外面显现上的现空双运。
如果全部显现都寂灭了以后,即是心处于本来状态的时候,它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它是空性和光明双运(空性和心本来的觉知能力双运),这就称为“明空双运”。这是大乘中观说的空性。
但是,唯识说的空性不是这样的。它说外面的显现是虚假的,是可以去掉的,显现消失才是正确的。有些说法说:一个东西放在这里是“有”,消失了就是“空”。但是唯识说的“空”也不是这种很低层次、很庸俗的“空”。它是说这个东西是可以显现的,但它不是一个离开心独立存在的东西,它纯粹是我们的心捏造的一个假象,而真实存在的只有依他起。我们依靠意识对它进行遍计执著以后,呈现出来的这些相完全是虚假的,在世俗谛层面真实存在的只是依他起。所以它说的空性跟中观说的空性是有差别的。
——摘录并整理自《八识规矩颂》第3课
- 对色境“开刀”:夺虚空的三种方法
- 临济四料简——明白心性的四个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