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恩之前,需要长期思维念恩。既然每一个众生都曾经做过我们的母亲,或者我最好的其他亲友,他们曾经非常温暖地对待过我们,我们就可以思考细节。比如某个人曾经很多次地、或者很深重地伤害过我们,但是只要他曾经有一次对我们好,我们就只想这一次,把这一次的好反复在心里面放大,其他对我们不好的就不要想。
有人会说:“那不是不客观吗?多扭曲啊!”其实,菩提心的修行就是一种“扭曲”,自我太强大了,所以通过菩提心的修行“矫枉过正”,“扭曲”自我,干掉它。剩下的,没有你、没有他,也没有什么好坏。这是一种世俗菩提心的修行。不要认为它扭曲,不符合客观事实,这个世界上哪有什么真实的“客观事实”啊?没有,所有的都是现起,都是执着。我们要用修行的执着,摧毁无始以来这种无良的执着、轮回的执着,然后把两种执着都放下,就是本性。所以,大家要明白这样的思维并不是普通人所诟病的扭曲现实。
长期思维念恩后,我们逐渐就会想要报恩——既然众生对我这么好,我有责任要去回报。回报有两种,第一种回报是“暂时的快乐”;第二种回报是“究竟的快乐”,即解脱。对于我们来说,要暂时给众生快乐,很多时候都不一定做得到。比如面对穷人,如果我没钱,连自己都养不活,怎么给穷人钱呢?
当然,到了初地菩萨,可以挖肉喂鹰、舍身饲虎,但我们现在做不到——就算只是拿走我们一根头发,心里都要痛上半天。暂时的好处给不了,究竟的好处更给不了。究竟的好处,就是教授众生佛法,指导修行。要实现究竟的利益,给予者与接受者双方都需要很强大的智慧、悲心以及福德。
给予者需要智慧、慈悲、福德,接收佛法者也需要相应的福报、因缘、信心。如果接受者对给予者没有信心,给予者也根本给不了;如果接受者和给予者没有因缘,也不行;如果接受者有因缘也有信心,但是没有福德,还是不行。没有福德的体现形式有很多,有可能听不懂法义、跟不上进度、生病等等。各种各样的客观因素或主观因素,导致接受者没办法去接受,那么也就是给予者无法给予。
对于暂时的利益,我们可以给予很多,对方饿了,我们要给吃的;冷,我们要给衣服穿;病,我们要给药物;恐惧,我们要给予安慰……总之能给的都给。但是如果我们没有,那怎么给?
对于究竟的利益,即佛法和解脱,面对一个众生,他有没有信心,我们管不着;他有没有因缘,我们没办法去衡量;他有没有福报,我们也不知道。如果我们要给予众生究竟的解脱,我们至少要有智慧和慈悲,但如果都没有,怎么给众生?
所以我们需要学习如何报恩。对于我们来说,首先就是自己修行,要具有报恩的能力,才能给予众生暂时的安乐;而为了能够究竟引导众生解脱,还需要进一步的修行。
虽然我们现在给不了众生巨大的、长久的暂时安乐,但是我们可以给予比较细微的、临时的积资净障的利益。比如我们去放生,对穷苦的人做一些小小的布施,对周围的同修、同事、朋友给予一些小小的帮助,都可以。如果连帮助都给不了,哪怕给一个微笑,也算是给予了众生暂时的安乐。
那是不是我们需要天天都去给予这种安乐呢?不行。为什么?因为这种安乐力度太小了,我们必须去修行,积累更大的能力去帮助众生。但是我们也不可能时时刻刻修行,不与人交往,所以当我们和别人相处时,就要去给予对方暂时的安乐。暂时的安乐指什么呢?尽量对周围的人好一点就行了。对于“尽量”,每个人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但你要尽自己的“量”。
如果我们能够给钱,就给钱;给不了钱就给点帮助,甚至给点微笑,行不行?暂时的利益,至少要体现在我们的本意上,我们不伤害周围的众生;再退一步讲,起码不要主动伤害。比如有些人说:“他打我,打得快要死了,我也不还手吗?”那不是的,如果他打你,有时候还是要还一下手的,如果能够制止他继续打,一脚把他踹飞,这样也不是不可以。不能任由他打死你,但是也不能主动去伤害他。
对于报恩的修行,可以这样思考和行动,但是不能一直只做这些事情。比如暂时的利益,可以做“对众生微笑”这一类的事,但不能天天只做这些,因为这样暂时利益的程度不够,去给予利益的能力也不够。我们还要去修行,发菩提心,才有巨大的、更多的能力。究竟的利益更不能靠微笑了,我们要给予佛法,指引对方修行,帮助修行,这就更需要有强大的能力,因此更需要自己去修行。如果自己都不行,还要引导别人修行,怎么可能?以盲引盲,那就彻底的扯淡,这是不行的。
所以对于报恩,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根据具体情况,尽可能地给予暂时的利益;但是长久的和巨大的暂时利益,也许我们还做不到。什么叫长久和巨大的暂时利益?比如我们可以短暂地对别人好,但是时间长了就不行了,这是“不够长久”;我们可以给别人五块钱,但给不了五十万,这是“不够巨大”。这些是因为自己的福报不够,才导致没办法给予长久的和巨大的暂时利益。所以我们要修行,积资净障,让自己具有更多的福报来帮助众生。
对于究竟的利益,我们更需要修行,如果自己不懂,没办法教人。我们至少要有智慧、慈悲和福报,才可能让对方产生信心;并且制造相应的因缘,从而指导对方修行,让对方产生能够学习和修持的福报,最终对方才能得到究竟的利益。
这一切利益的源头在哪里?就在于我们自己的修行。也就是说,我们去修行、去修菩提心而产生这样能力的一个根本因素,就是要自己成佛,即缘佛果。而为了成佛,初期修行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发起菩提心。所以我们要理解知母、念恩、报恩的内涵,然后修行。
这些很容易懂,但不一定每个人能实现,所以要天天做,做纯熟才行。如果不去做,后来真的修不了。要产生菩提心,真的很不容易;若不能产生菩提心,我们的心态是不会变的,菩提心的好处也体会不到。一定要体会到了修行菩提心产生的好处,心才会愿意去修,从而实现良性循环。如果体会不到好处,修了两天就不修了,就会把这些当成一种理论、一种说法。而中国人接受知识的习惯是“知道了就行”,至于能不能引起我们的心的感动,或者能不能引起心相续的变化,就不管了,这样下去真不行。
目前为止,我们学了“噶当七法”的知母、念恩、报恩,其实这三个是最重要的。修菩提心其实要每天想知母、念恩、报恩,后面的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都必须以此为基础。
——摘录并整理自《修心七要》第13课
【注:本初稿内容暂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