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团体里,经常会出现辨论,佛教是绝对讲理的。要成立一个观点,道理上要说得过去,不能自圆其说,就不能成为一个理论,自己都把自己推翻了,这怎么行呢?佛教中观就是专门打击不能自圆其说而来的。
建立一个观点或否定一个观点都需要理,佛教允许辩论,要把一些问题辩论清楚,道理建立了,然后去实修(禅定)。如在逻辑上通达一切都是空性的,万物都可以消失;那在禅定上就要达到这种结果,我们的身体以及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要消失。
理论上说,虽然消失了,但不是什么都没有,还有光明,这个时候,要通过修行达到一切都消失但有心的光明存在,这时理论跟实践才能完美结合。就像物理学提出一个结论,然后用试验证明它。这样才是准确,才会无误。
佛教里的辩论不是去打击别人,有些人说:“佛教是要修的。”你要怎么修呢?比如禅修中心的人,每天最少4个小时,多的11个小时,坐了三年了,没见谁开悟。修行是要用打坐的方式去实现见解,见解一定要通过闻思、分析、辩论,看会不会有矛盾、有错,学佛的正确过程是这样子的。
当然也有些人没有办法搞那么深那么复杂的逻辑辩论,想一下拿到结果,那你就要有一个好的老师。你可以不用做逻辑的辩论,关于分析空性是什么、成佛要经历哪些阶段、成佛关键事是什么?你可以不去分析。上师教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这叫窍决式的教导方法。
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老师,你又不闻思,那你实修怎么修呢!只能坐在那里找感觉——好轻松,好舒服,好愉悦……好多这样的人,一坐一整天,晚上8点钟入座,早上8点钟出座。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感觉是非常好的,身心愉悦,每个毛孔都是喜悦,禅定到一定时候,指甲壳都会感觉快乐,看到外面山也笑,水也笑,但是有什么用呢?转头就过了,一个烦恼过来马上就不行了,这不是真正的断除贪嗔痴。
特别是没有观点的禅定,就是心的一种平静而已,平静中有各种各样的感受,甚至还有幻境,这些都不是我们真正的追求。如果我们没有准确细密的见解,只有禅定,是没办法解脱的。
因此而得的那些快乐感受,会让你转到色界和无色界天,如身体粗大的感受消失,那可能会到色界天,完全念头没有了,会进入四空定——空无边定,无所有定,识无边定,非想非非想定。四空定达到很深就会升到四空天。佛教称为修行的八个误区之一(八难之一),在那里定八万劫,啥都不知道,最后觉知一回来就下地狱,这是非常可悲的一件事情。
所以,提倡大家要去思维和辩论,当然思维辩论也要有一定的规矩,而不能乱来,一群人凑在一起瞎辩鬼扯。在辩论时需要持对大德恭敬和自身谦卑的一种心态。辩论的时候不能傲慢;还有不能自以为是,觉得大德都不懂。有些人闻思了很久,看了很多书,还有点修行,有时候会觉得比那些大德还牛叉。
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修行再好,说出来的东西也是这些。比如一个修行很厉害的圣者,说出来的语言可能还是这样。如果根据这些话去判断一个人的水平,是很幼稚的,比如佛陀跟一个刚开悟的人和一个十地菩萨说“什么叫解脱”,都会说:“不执着。”话是同样的,甚至有时对刚开悟的人说得更多,反而对修行高的人,就说一两句,不会说得很详细(当时的情况没办法具体说)。但不能因此就说,高端的菩萨不如刚开悟的修行人,如果产生了这样的判断,就有可能诽谤对方。
有时,不能轻而易举的相信自己的感觉。你可以依止一位与你因缘很近的上师,但你不能去诽谤其他的上师,万一诽谤的是一位具德的大上师,后果会很严重的。特别是我们在没有基础的判断力的时候,学习也很凌乱,修行也不到位,连佛法是什么都不清楚,更不能去诽谤其他的上师。
我们谈论佛法一定要小心,要对自己和他人负责。评价大德也是一样,特别是现代,因有互联网,言论一发出去就不能改的,因为下次去改的时候,有的人就不看了。所以说我们做评价,特别是说一些不好的话的时候,乃至说好的,都要小心,不然就会造很大的罪业。
【注:本初稿内容暂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真正的证悟者,专做这两件事
- 噶当七法1:对它感兴趣的人,世俗和修行中都不会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