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我们今天开始来概括的共同学习《中观总义》,这个《中观总义》是喇荣五明佛学院的益西彭措堪布著作并讲授的一本论著。它主要是把整个中观各方面的核心要义(中观分类、主要宗旨、哪些人在学中观、中观到底是什么等)汇集到一起,所以叫总义,总是汇总的意思。那么中观是什么意思呢?中,其实我们可以理解为准确的意思,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佛教认为我们普通人认识世界都是边见,边的意思就是不准确,佛教把所有的不准确分成了四类。
比如我们每个人去看世界,有些人认为世界是有的,有些人认为世界是无的,有些人认为世界是有跟无混杂在一起叫作亦有亦无,有些人你说它有也不对,说它无也不对,叫非有非无。总的来说,我们看世界的态度的汇集用了四个词汇:有边、无边、亦有亦无边、非有非无边。这个边其实就是不准确、有偏颇,所以叫边见。中观的意思就是说,它排开了这些边见,所以中观叫破四边(就破掉这四个错误的不准确的对世界的看法),是准确的观点叫中观。有些人想中观是不是离开其他四边后放在中间的,其实离开了四边就没有了中间,它只是用了这么一个词汇叫中观,这是最准确的看待世界的一个方法。而且在佛教里面看待世界,它要分世俗谛跟胜义谛。
我们认为(包括科学也这么认为),我们看世界有表面的一种状态和它实际的一种状态。什么叫作表面的状态和实际的状态,以前慈诚罗珠堪布曾举例,比如我手上拿的这个杯子,它是黑色的、有把手的、形状是圆柱形的,这是我们表面看到的东西。但是它实际上什么样子呢?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是很多电子在里面高速运转。那么作为表面的世界跟它实际的世界的这种区分,表面的看待世界就叫作世俗谛,大家都一样的去看待它。
那问,实际上是什么,就牵涉到不是普通人可以看到的,大部分人是看不到的,你比如说我们表面上看到这是根柱子,但是实际上有几个让看到电子、原子?你们看到它里面有电子、原子?还有我们学习物理画了些图出来,实际你看不到的。但是通过科学家的研究探索,通过很多的数学手段和实验手段,发现它实际上是由很多的原子、电子、正电子、负电子种种之类组成的,大家就相信了。虽然我们看不到,但我们也相信它实际上也是电子、原子组成的。
但以上讲的是唯物主义层面的,他们也会二谛,从表面看到这一层的是一谛(谛是真理的意思),他们认为的真理:世界是我们表层看到的一切,但实际上它不见得是这样的。我们看人也是一样的,普通人看到就是一个人,但实际上在医生眼里人是怎么样一种存在?有心、骨头、肉、细胞、血小板各种各样的东西组成的,在中医就是各种各样的气脉、十二经脉、奇脉八脉,这是中医看到的人。
那么我们共同看到的人就是这么一个样子,而实际上医生看法都是跟我们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在世俗谛上,我们普通的世俗谛,可能是大家或者某一群人看到的共同认知和认同的一个现象,叫作世俗谛。但这个现象背后是什么?我们可能根据不同的学识、不同的认知去看到它实际上是什么,这个叫作胜义谛。
刚才说的唯物主义的胜义谛就是我们看到的世界虽然有固体、液体、气体的不同,但它的胜义谛实际上是分子、原子,再往下分其实它也没有搞清楚它的胜义谛是什么。它说这些现象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呢,它的胜义谛只根据一个词汇叫“物质”。那物质到底是什么,要细分就要拆它了,现在拆到什么样的程度?已经拆到了超弦,可能还会继续拆。你就拆嘛,实际上龙树菩萨好多年前就帮它拆了,他是在思维里面去拆。这是唯物主义的胜义谛,它实际上都还没有搞清楚它的胜义谛是什么。
佛教也是一样的有二谛,表面上我们看到的一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这是我们的世俗谛。佛教其实是很较真的一个学科,不能简简单单把当它当成我们心目中所说的宗教。宗教这个词汇到了现代以后,一提宗教大家就觉得你要信什么,认为宗教是一个信仰,依靠这个信仰我们可以舒服一点,或者我们可以搞一群人在一起整几个Party,或者是凑在一起唱唱歌“哈利路亚–哈利路亚–”,宗教好像一种精神的依托。不能简简单单这么去看佛教,佛教其实在探究和认识世界方面,跟科学几乎是一模一样的,甚至比科学还要较真。因为科学它暗设有很多假设的前提,佛教就不允许这样的,它非常的较真。
佛教即使对于世俗谛都分了好多种。比如说,我们以普通人正常六根的观点,所看到的世间的样子,它也形成一个佛教的中观的世俗谛的流派。它的世俗谛就是,大家看到是什么样的,就以什么样的为准,这个也是中观的一个流派。我们经常说的月称菩萨不会去跟那个牧童讨论,牧童说哪里的草好吃,月称菩萨也承认那里的草好吃。但牧童要是认为这个草是实有的,月称菩萨就不干了。
所以胜义谛听我的,世俗谛听你的。为什么要听你的?以大家共同的六根作为准则,这是一种世俗谛。还有对六根进行分析,六根是怎么运作的,它的基本来源是什么,就开始分析。但是不能把它分析得太彻底了,一分析得太彻底了就变成了胜义谛。
胜义谛就是绝对真理的意思。为什么说唯物主义没有绝对的真理呢?它也不知道物质是什么,到底是超弦呢,还是量子呢,还是能量呢?其实它也没搞清楚。所以它永远都是世俗谛,是不是啊?但是你把永远的世俗谛得出的那些结论,当成纯粹真理来用的话,那个本身就是一种失误。
那回过头来说我们的世俗谛。我们佛教的世俗谛,它要经过很多的分析。有一种就是以六根为准的;有一种就是比如我们把它经过分析了以后,地火水风进行各种各样的分类,精神的法进行分类,然后形成了一个学派,叫做俱舍或者因明。依据因明来看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的,这又是一个世俗谛的流派。
刚才说以六根为准的,但因明是不是以六根为准的?因明是以六根为准的,但是它对那个六根进行了分析,普通人对六根是不分析的,所以它有很多很错误的东西。而且它分析得很准确,分类分得很精确。所以你去学《俱舍论》的话,它里面的那个对精神和物质的一些法进行很详细的分类,这个详细的分类在儒家里面叫做“格物”。
儒家里面叫“格物致知”,所以你要把这些东西分清楚了,你这个知识才达到圆满。因明就有这么一个格物致知的作用,分得更厉害一点,把我们所看到的现象弄得更详细一点,我们的世俗谛就会变成唯识,就是发现所有的现象其实是我们心识的一个反映。没有真实的现象,只是识在反映,识在作用,所以叫唯一是识的世俗谛。唯一是心识,有点像唯心主义,但跟唯心主义完全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呢,因为我们在哲学上把唯心跟唯物划分的时候,就把唯心的观念跟唯物的观念很绝对地分开。
唯识里面认为不能绝对地分开,而且我们这个哲学在划分唯心唯物的时候,心是什么它说不清楚,它有时候把它当成意识,有时候把它当成一种感觉。再厉害一点的,像弗洛伊德、荣格这些,可以走到潜意识这个层面去。它哪里走得到我们的唯识层面,会把精神弄到末那识、阿赖耶识这些很深的层面,而且这些可以通过修行去实证。
对我们的六根这些现象,进行很详细很深入的分析和实践以后,得出这个世间的一些系列的真理叫做世俗谛。但这个真理它还不能较真较到底的,较真较到底的话,如果你说“这个世界是由心识组成的”,那心识又是什么呢?我们对心识反反复复地去研究,去修行去观察,最后发现其实心识是空性的,那空性又是什么呢?
好了,对空性的反反复复的这样的解释就是中观。所以走到彻底认识心识是什么的时候,它就不是世俗谛了。到了这个层面,我们看事物的时候,就会看得很深入的,看它的本质是什么。本质的意思就是什么?本质的意思就是彻底,已经不可能再往下走了,没有更深的真理了,叫“本质”,原本的质,就这个世界的根本是什么。
但你说唯物主义,唯物的物的根本是什么,其实没有答案的。现在科学,这个数学或者是什么物理实验中,没有办法证明物质是什么。一会儿说它是能量,一会儿说是超弦,超弦可能还会分超超弦,超超超超超超弦,那不知要超到多少弦,所以说到现在都搞不明白。但是如果按照佛法这个认知体系,我们对物质走到空性这一步的时候,它会到顶的。我们走到空性这一步,那你不能说走到空性这一步就怎么样,那到底什么是空性呢?
好,这个就诞生了中观这样的学说。所以中观这个中字实际上是准确的意思。那么准确的意思凭什么你说你准确就准确了?不行的!好,他就把你看世界的这些错误的四个边拿出来进行破。
破掉你的有边:你认为世界是很多现象叫有,那不行,你认为世界的最根本的那个是有,你比如说认为是有个最细小的物质,世界的根本就成了最细小的物质,这个就叫做有边——破掉它。或者你认为这个世界的根本是什么,是一个客观的精神,比如上帝、比如安拉。他们有的说,世界该有的,哇!要有光,要有电,这个也叫有边。中观它又给你破了,它说这个不对,因为我从逻辑就可以推翻它,这是不对的。
然后有些人就失望了,那世界就不应该是一个客观精神,或是一个客观的物质,能不能是一种东西什么都没有,我们取个名字叫“无极”好不好?你不要认为我在破道家哟,其实道家就是这么破的,我就是在破道家。
道家认为这个世界的根本就是无极。无极是什么呢,你看,我们拿着个东西,我手上拿一本书,它肯定有极嘛,有东南西北,这个叫做极,“极”其实从某种程度上,就是可以很远或很小的意思。那么无极那个事物没有边,就啥都没有了,这叫无极。我们平时说的无方微尘是不是这个东西?或者说某种空间小得不能再小了,那个就叫做无极。
它说世界的根本就是那个东西,那个就叫做“无边”。或者意识去想一个“哎呀,世界的根本实际上就是啥都没有”,其实他想“啥都没有”的时候那个想还是有的,但是这些也会形成宗派的,很奇怪的。他用思维去想一个啥都没有,或者他身心停在那个状态里面,思维停止了。身心停在这个状态里面,意思是什么呢?比如说我们现在能够感觉到我们的身体的沉重,我们能够看到这些灯光,我们能够听到这些声音,这个是心识的活动。
心识不活动了、完全消失了以后的话,连那个空间都感觉不到了,然后他又从里面出来,他通过很厉害的禅修是可以的。他通过这个很厉害的禅修,慢慢慢慢慢全部都消失就进去了,进里面全都消失了。然后,他又慢慢慢慢出来,而且他在这个什么都消失的状态里面可以很长很长的时间,他有了进出的经验以后,他就认为陷在里面什么都没有的状态就叫做世界的根本,就是世界的本质。
你看,人如果经历这样的方式,是不是会有这样的认为?为什么?现象一消失,你会发现这些真的不是真的,物质在你面前完全不成立了,空间也不成立了,而且进去以后发现时间是因为事物的改变才会有,事物一不改变就没有时间了,对他来说进入这种状态以后就会认为世界的根本就是从这里出来的。他就认为这就是根本,这就叫做堕入无边。你要是问我修到这种状态算不算桶底脱落啊?不是的,这是把桶搞得更牢实了。
有些修行人不堕入这个边,他会觉得这些现象如梦如幻一样的现起,不去说它有,有的时候同时也是虚幻的,它没有实质。也不能说它无,它明明有幻象在,所以叫亦有亦无,也可以叫非有非无。你不能说它是无,因为它有现象,非无。它也没有实质,非有。或者是现象完全消失了,进入到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寂静定中,最厉害的叫做非想非非想定。你不能叫它有,非有,也不能说它无(没有就叫做断灭),非无。有这么一种状态,非无,但这种状态又什么都不是,非有,就叫非有非无。
那么这就是我们对世界四种根本的认知。有边是最厉害的,它呈现出各种很绚丽的现象,一会天堂一会地狱,人道、畜生道、阿修罗道,不停轮转,这些叫做有边,但是这种现象背后的本质我们又发现它什么都没有,这种认知叫做无边,有边和无边混在一起,亦有亦无,非有非无。
我们对世界的认知都逃不过这四种,想举一个事物逃得过这四种是不可能的。中观用这四种方式把对世界的看法全部都概括了。比如我们说:“这世界是上帝创造的。”有边;“是无极造的。”无边;当然还有说是用物质造的。也就是说这个世界是什么造的?那叫造化,有句话叫做造化弄人,那么造化是什么呢?就是“zh-ao,h-u-a”,这些都是知识分子干的,小资们写文章最喜欢这样,造化弄人哦,弄得好浪漫,好像很深刻似的,问他造化是什么呢?他就说不出来了。
无论什么边都不可能逃出这四边,无论如何认识世界,根本都在这四个范围之内,而中观就把这四个边全部给你破完,它说世界真实的本质不是你这四种看法里面可以存在的,实际上这四个东西都不是准确的,都会被破除的,那么破除掉之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呢?它用了一个词汇来回答你,叫做“空性”。
那么我们没有真正的从思维上理解到空性的时候,我们就不会有定解,到底空性是什么。比如我们现在说:“你说空性是什么?”你也可以用语言回答我,是破了四边;那破了四边是什么,是空性;空性是什么,是如来藏;如来藏是什么,是法性;法性是什么,是光明;光明是什么,是空性……
所以光在语言上打圈是不行的,要去说清楚空性就要进行大量的逻辑推断,这些逻辑推断就是中观的理,而中观的理就是用来破除这四边的。这些道理取了个名字叫做“因”,“因”就是去破除那些错误看法的工具,就叫做能破,这些工具其实就是些逻辑道理。
以后我们所有的课程都是在讲这些逻辑道理,我不会像某些讲义那样说的那么多,也不会讲得非常的学术化,会讲得非常的实际。所以大家一定要去找到益西彭措堪布的《中观总义》这本薄薄的小书,同时也尽量去看一些讲义。
看了以后看不懂再来听是最有意思的,最怕的是你什么都不看就坐在那里听我说。我觉得我讲的好像很浅白很通俗,但我的语速经常非常快,又是“川普”,有时还是“广普”,不知不觉还会拖出很多名词出来,有时还会忘记去解释这些名词的。这些名词可能就把你打蒙在那里,等你把名词想通了,这节课可能也已经完了,甚至还没想通课就完了。所以最好先去把书看一遍,然后带着疑问来听。
如果在我上课过程中还没有解决的疑问,你可以在事后通过网络等方法把你的疑问发出来,如果有些比较集中的问题,我会在第二次上课时把它们回答了。当然必须是有意义的疑问,必须是围绕着中观来,围绕着佛教的教义来。有些像怎么发财啊这种疑问,你就不要问我了,因为我也有这种疑问。(众笑)
还有这个《中观总义》,学院的很多法师都讲过的,大家可以去找来看的,我是拿来主义者,绝对开放主义,你看懂了就好办了,最怕你看不懂还在那瞎扯。你要是看懂了可以不来听的,看不懂的来听也是有好处的,关键你真看懂了一定会想来听的。我说了我们是在交流的,不是上师在上课,也不是仁波切在传法,我只是跟你们一样的普通凡夫,那我为什么会坐得这么高呢?因为我讲的是“中观”!你要讲也可以坐上来的。
因为我们是在交流的,你看了讲义懂了也可以来听听,为什么那么多人听他盅惑,如果发现了我说的其中有毛病,干掉它,那是大功德一件啊。破邪显正,这是大乘佛子最应该去做的事,所以我没有说不能看这个,我主张你拼命地看,而且一定要去看反对这方面的东西,当然,看完以后你不能轻易作出结论,比如说你中观都没看,你先把反对它的东西看了,然后你没懂就反对别人,那就奇葩了。所以建议大家尽量去看,看了以后才能真正带着疑问,有着追求真理这样的心,来看来学中观,那才有用。
中观是一种准确的看法,当我们对这个中字进行详细的学习的时候,中观的中实际是学习对世界最准确最根本的看法。刚才说的二谛有几个层面,前面跟大家讲了,但是落到中观的时候,它就是最彻底的一个认知。你说不对呀,还有三转法轮,超过中观的如来藏、他空见中观啊,它其实也离不开二转法轮,它只不过是二转法轮另一种说法,
二转法轮只管把世界破光,破到最后到底是什么呢?它就“赖皮”了。它怎么“赖皮”呢,它把所有的破完了,那么最准确的、破完的结果是什么,大家一定要问结果是什么?它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佛曰不可说”,因为那个玩意真的是不可说,一说出来就是边,所以你看如果表现二转法轮的,我们有个很精彩的经典,叫做《维摩诘经》。《维摩诘经》里面讲,有一次维摩诘居士生病了,佛陀让很多大菩萨去看望他,谁都不敢去,因为一去就被他一通责骂,从阿难开始一直到观世音菩萨,全都铩羽而归,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了,派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去。文殊菩萨就带着众菩萨浩浩荡荡地“杀”向维摩诘那里,“踢馆”去了。说到后来,文殊菩萨就说中观的本质是什么,叽哩呱啦说了一通,维摩诘居士来了个默不出声,这个“不说”最牛了。文殊菩萨就开始夸他,说这就是最高的见地—一默如雷。一默如雷是要表达什么,那我们哑巴就一默如雷了?不是说这个沉默本身是个什么,而是说这个最根本的宗旨,你一说就有问题了,那我们不说也不行,所以采取说的方法,就是尽量地把全部都破光,你只要说,说什么都是实执,都要破掉。
那你说这个有什么用呢?有用的,如果用他这个观点来指导修行的话,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发现了我们所证的是个什么,或者不是个什么,或者是什么又不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又不是什么,(众笑)你全都是错的。这个时候真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真的就不可说,但又绝对不会是断灭,二转法轮就干这个事,它绝对不是断灭。
《金刚经》也是二转法轮的代表,佛说他一个字都没说过,谁说佛有说法的话,是谤佛,这是想表达二转法轮的观点(中观最究竟的观点),因为破完了以后,那个东西是没法说的。《心经》也是,《心经》就更厉害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啥都无,全部都破光。“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识都已经破完了。
中观达到这个时候,你不说怎么办呢?佛陀并没有到这里就停止了,再往上走,他说你停止在那里的时候,你证到那个最后的,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呢?他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说,这个时候变成了三转法轮。他会说当你证悟中观的时候,它不是什么都没有。它本身就是空性,这时候可以引用一个词汇叫“空性的本体”,比如我手上的这个东西,我们去找它的本体(本质)的时候,最后你什么都找不到,所以它的性质是空性。那么去找空性,找出来是什么呢?发现也是什么也找不到,那不成了“断灭”吗?那不成了刚才说的“无”吗?它不能叫做“无”,所以说“言语道断,心行灭处”,说它有说它无都不对。
从三转法轮这个角度去说,我们可以给它一个词汇叫作 “空性的本体”,不是这个物质的本体,空性的本体是什么?是“光明”。而其他东西都会坏的,空性本身是不坏的,其他的东西都可以破,而说空性的本体破不了,它没有实质,它只是一种空性的光明,跟空性一体的光明,这个学问就叫他空中观。
然后再往上走的,也是三转法轮的东西,大圆满其实也算是三转法轮的东西,但是他的说法更厉害,光明是什么?找来找去,最后发现光明和空性实际上是一体的,我们怎么在我们的认知里面,切身体受到这个光明和空性一体,就证悟了本性。然后我们安住于这个状态里面,就叫作大圆满的修行。永远安住在里面不出来,那就是佛陀,因为出不来了,全部都已经成了光明和空性。
如果还有出来,(有些修大圆满的人,他会一会进去,一会出来,长时间处在这个定里面,然后出来。)说明他还在世俗跟胜义中间穿行。佛陀只有一谛,有些大圆满或者禅宗的行人,长期安住在这个能的光明里面,外境还是跟普通人一样现起,但他持着的完全是自己内心里面的光明空性,无着、无住的状态,这个时候他会说一些很疯狂的禅话,比如说处在人的完全无着、无、自在、坦然的状态里面,你跟他说守戒的话,他会说:“那些闲家具,你找别人要去。”
有人去问药山禅师“你能不能传给我戒定慧,传我戒律,传我怎么修定,把空性这些说法教给我。”禅师说:“我只做本分事。”就只跟你说法性这个事,“这些闲家具,你到隔壁店铺去。”他安住在这种状态里面,就会采取这样的方式。但是,我们没有安住在这种状态里面,其实我们所有的身心全部在所上,我们认为的能实际上还是所,比如我们的意识也是所。在所上的时候,我们就要照着所上这些规律去做,否则你要“挨刀”的。
你没有办法趋于能,趋于这个根本的究竟。所以说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去守戒律,去修定,去闻思,去学慧和修慧。所以当他的心安住在最根本的本质里面,虽然那个外境还是像这个样子的,但他是处于抉择(安住)见解如虚空的状态。当他出来了以后,在所境上,在这些六根运转的层面上,他要取舍因果如细粉。
我们回过头来说三转法轮。三转法轮从光明的角度,说空性的本体就是光明,而且光明本身跟空性是一体的,所以叫明空双运。我们把这个本体还取了一个名字,叫作如来藏。当然这个在解说它的时候,因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又给它取了很多的名词,有时候叫它法性,有时候叫它觉性,有时候叫它自心本性,有时候叫法界,有时候直接叫佛,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它为什么要说那么多说法呢?其实他想通过这样的说法,让你逐步逐步去领会它,或者从某种角度去领会它。
真正领会它,就那么一个玩意,领会了以后,这些什么词你都明白了,而且你也明白安立这些词汇和角度实际上是必要的。就像健康的身体,他其实就是健康而已,就是一个爽、舒服、不痛、运转自如嘛。但是你要把它达到这个状态的话,你要吃各种各样不同的药。假如说嘴歪了,你要给嘴歪的药嘛;屁股肿了给屁股肿了的药嘛。它一样的,它就是有必要的。实际上我们要达到最后的,无非就是我们的身心彻底的健康,佛为大医王,就是这样的。
二转法轮(中观)完全就是在解释这个中到底是什么意思,它是从破的角度去,我们现在说了一大通,是先给《中观总义》做宣传。你不要一上来,就要我讲具体的东西到底是什么?这些就是具体的,再具体就没办法再具体了啊!我起码要让大家对它有个系统的、概括的认识,所以这个中字说半天。我们现在学习中观,就是要去破这四个错误的认知,找到准确的对世界的看法。二转法轮是从破的角度去,这个就是中观的中的意思。
观是什么呢?中观的观可以分成三种层面去看它,很少有人去解释这个观字。古代有很多书,也解释了这个观字,禅宗和天台宗都讲了很多观。天台宗认为中观应该用一心三观来说,他跟我们现在中观的说法还不太一样的。天台宗的中观,实际上可以算是他空中观,但是你要看从什么角度去看。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它好像又不是,它只能算是应成中观。到底是怎么样,我们要具体去学天台宗时候,才有可能去把它弄清楚。也就是说,我们的古代的汉传佛教里面,对这个观字,其实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我们现在学的是《中观总义》,是藏传佛教的五部大论一系列下来的,我们就只能照着这个系统去,你就不能去说这个一心三观。
一心三观:假观、空观、中观。世界一切都是假的,它的本质是空性,但是你堕在假的或堕在空的,都是不对的,合在一起的叫中观。一个心里面可以显现出三种观,叫中观,这个是观的究竟解释。然后要达到一心三观的话,天台宗有好多好多的方法。它有本书叫《释禅波罗蜜》,就是解释禅修的波罗蜜。波罗蜜是方法、到达、度人的手段的意思。《释禅波罗蜜》那里面说了好多的修法。这个是天台宗的,我们不能照它那样去,我们现在要按照藏传五部大论这种方式来。
这个观,我自己看了那么多书以后,我自己通过思维和一定的修行,我认为可以从三个层面去解释它。(我加了我认为的意思,就是说它不一定对的。我首先申明我不是仁波切,不是法师,我赖皮。你们听了以后呢,有道理你们就听,没道理你先放到一边去。要攻击呢,要想好了再说,万一是对的,你一攻击就成了诽谤,很划不来的。攻击佛法,下面好大一口锅,而且锅里堆了一堆“奖赏”。所以你要思考,如果思考确实有问题,你可以通过讨论给我发一个“太过”过来,我也给你再整回去一个“太过”,那是一场很精彩的事。但发不出来的话,你记一大过,不要乱来。)第一个观是思维的见解的观,我们去思维,就把我们学的这些东西,比如我们学了离一多因,我们就去思维“我面前的电脑,它完全没有实质,分、分、分……分到后来就没有了。”或者我们去找一个最细小的物质,找不到产生它的因,这个叫金刚屑因,所以它都没有产生它的因,怎么可能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果呢?这个又是一种方法,通过这样思维的一些方法,这个叫作思维的观。当我们去做的时候,长期这么去思维,这个叫作思维修,这是一种观。
还有一种是觉照性的观,觉照性就是通过思维或者是通过一些特殊的方法。什么特殊的方法?我们以前讲过四夺,把上师观想在心间,放光,“啾、啾、啾,……”东西都射烂了,射烂以后感觉它是假的。你找的、要的就是这种“它是假的”这个感觉,这种感觉是对某种事物的一种感觉。假如你去破你面前这个电脑,那个电脑是你的心对它的那种感觉,这个感觉就叫做觉照,但是这个觉照里面,会觉得它是假的,这种意识经过长期串习后形成的一种反应,听得懂吗?
这个觉照实际上你说算不算意识呢,它也是意识,但它是直觉性的,如果一定要从学术上去说的话,它可能是随同五俱意识一下就上去了。有个词汇叫作五俱意识,意识分成独头意识跟五俱意识。什么叫独头意识呢?就是我们离开这些现象,自己进行思维,这个叫作独头意识。独头意识又分成很多种:梦中意识,定中意识等各种各样的。
然后有些时候,比如我们一看到一个东西,比如我们看到眼前那个灯架,眼睛一看上去的时候,如果意识的注意力在上面,它马上显得清晰起来,然后我们就不太注意其他周围的东西了。比如一个人专注看电视或玩手机的时候,别人叫他的名字,他是听不到的。注意力跟着这个事物一起附在这个事物上,这一部分明的这种意识就叫作五俱意识。
如果我们长期训练一个事物是假的,比如说我们长期去观察它是假的,这个时候你实际上是一种意识去的。慢慢慢慢你想多了以后,你就不用想了,你直接上去就觉得它是假的。你直接上去就是假的这种观点,就随着五俱意识就去了。这个是修行路途中间的一种观了,它带有觉照性的,但是这种观大家也要理解,虽然说是一些理论性的东西,但实际上跟那个实修是缠在一起的。
接下来觉照久了以后,我们的身心对一切都这么去觉照以后,我们的心就慢慢开始证实这些东西就是假的。从哪些方面证实呢?慢慢慢慢身心就开始消失,完全就没有了,它就不是说它显现起来,然后你意识硬要说它是假的。或者说觉照上它是假的,但你用手去碰它还是不行。比如说这个刀是假的,一巴掌下去,刀没断,手断了。你说火是假的,手伸进去就起泡。
那个时候就会变成在你觉照中的事物,它的作用开始丢失,还有它的粗大的本体开始丢失。比如它的形象开始丢失,但它的真实本体是丢失不了的,它的真实本体是空性,这是心的本质,那是没办法丢失的,但相这样的本质是会丢失的。相一丢失了,相的作用也丢失了,所以《金刚经》里面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然后长期这么觉照,就开始完全丢失。然后逐渐地形象开始隐没等等之类的,全部隐没了的话,在禅宗里面叫大地平沉,连空性这种执著也没有了,叫作虚空粉碎。这个时候,除了本体你就找不到其他什么,那就是万事万物的彻底的本体。这个时候真是“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陲,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个时候就是三藐三菩提,那么达到这个程度,就叫作最后的真正的证悟了中观。
对于我们来讲,我们后面这一步,是要经过长期修行才行的,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前面两个,一个是长期的思维,一个是长期的觉照,我们就在前面二个观上努力。前面两个观上努力的话,努力到后面,第三个观自然就产生了,不可能不产生。你说“这怎么可能,它明明放在面前,想啊想啊想啊它就没有了啊?“很多人这么问我的。我是这么回答他的:“因为它本来就没有的,就是你这样想啊想啊想啊,它就有了。”
为什么呢?他在说这个话的时候,他心里已经站在“真的有个东西在那里”的一个观点之上了,这是我们第一个观没有做好,思维还没有透的原因,所以他不相信觉照到后来,它会消失的。还有人这么问我:“这个消失了以后,会不会是幻觉呢?”我说:“是的,它没消失也是幻觉。”所以第一个观没有做好,就会变成这样,你不相信。我们说的信心,这个就叫作信心。
信心一定要通过大量的闻思、解悟,然后确定这个是真的,这样才会有信心。不然的话,我们就把信心简单的理解为你说的我都信,要是那人说的跟事实不符的话,信心一下就没有了。你们现在很多人的信心,是因为听说佛教里面,讲法讲多了以后,厕所里面会冒蘑菇,哪个神仙左手放光右手放电一拍,一只死老鼠变成活老鼠,你们的信心是这样的。
特别是传说多了以后,充满了信心。结果发现拍了好多下,死老鼠还是死老鼠,信心就完了。那信心是建立在一些虚妄的、不可靠的传说以及神奇想象上面,他们会把比如把圣地想得到处都在放光,钱不见了以后马上有人找回来,你没的吃了以后,全体人民都在围着他,到处都是菩萨,结果他病到要死也没人管他,一下信心就完了,所以那个不叫信心的。
还有些没有信心的,他们采取一些什么方法呢。“哇,你知不知道,爱因斯坦是信佛的,领导干部都是信佛的,他们说佛法很好哦……”特别是现在一些演员信佛,我告诉你,演员信佛大部分都是赶时髦来的,然后你把他拿来佐证:“某某大明星也信佛哦,足见佛教是真理。”那个不叫真的信心,那个叫没有信心。大家的信心是要通过闻思,闻思够了以后,他信不信关你什么事啊,他不信那是他可怜。就算比尔•盖茨不信,可怜!见了他以后,以前是“哎呀,比尔•盖茨,大哥,我好羡慕你啊!”如果你真的有信心,见了比尔•盖茨以后“你对佛法没信心哪,可怜!”这样才叫信心。
那信心从哪里来的?那些阿阇梨、大德凭什么那么自得啊?汉传佛教里面不是都有一个弥勒佛坐在门口,六祖的南华寺有副对联“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空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将何物供养;年年坐冷山门接张迎李总见它欢天喜地试问这头陀得意处有什么来由?”他凭什么这么得意?他凭的是证悟,而不是要拉什么明星来信佛,他们信不信无所谓。当然从大乘菩提心的角度来说,是很有所谓的,是应该可怜他们。但是从信心角度来说,我们要靠三个观。我们要做的第一个就是闻思,我们现在做的就是这个,闻思了以后你才有内容进行思维,你不去思维是不行的。
而且中观的思维,由于它的道理说起来是非常简单的,我们经常开玩笑的,你要是说什么是中观,四个字就完了:缘起性空。再少一点,两个字:假的。如果是再嫌它多的话你就说“假”就完了。参学就是这样,你看那个禅宗里面参学中观怎么参的,赵州那边就参一个“无”字,他那里管它遇到什么样的事,有人问你佛祖西来意也好,问你赵州桥在哪里也好,你就在鼻尖上轻卷一个无字,真的是这样的。这个跟我们修单空是不是一样的?它就是一样的。参下去,就是无字一参破,无字观一破,大地无寸土,你就证悟了。
所以大家不要认为这个中观好复杂,实际上修起来非常简单,但你要去领会它的意思是很复杂的,因为我们流转无始劫以来,我们的邪见是很深的,而且深到我们完全不自觉。这个不自觉我们不知道,我们其实所有处事的一些方式、认知世界的方式、以及操纵自己思维、操纵自己决策取舍的根本见解,都基于两个东西——人我执跟法我执。
我是存在的,外面的世界是存在的,它很精彩很无奈,不管它多精彩多无奈,它都是存在的。人我是存在的,所以我受苦啊我欢乐啊这些东西。你的所有的见解必须基于这两个东西,你能打开你的手机刷一下朋友圈,你看那里面的所有见解,哪一个是不依据这两个东西出来的?当然,那些大德们例外。(你们的佛教的朋友圈里面,经常都是大德的一些话)
对任何事物的看法,他都依据这两个东西,怎么都脱不了这两个圈圈,那么这样长期长久的串习的话,其实我们内心里面是很麻烦很复杂的,很多时候观点是混乱的。我们以前经常开玩笑嘛,唯物主义怕鬼的,唯物主义怕什么鬼?唯物主义绝对不相信鬼的,但是你让他路过坟场去,他就寒毛直竖。还有这个唯心主义,你问他心是什么,他也不知道的。乱的,很多时候其实我们什么主义都不是。
我们目前这个世界,大部分的主义可以总结为叫做动物主义、感觉主义,就是跟着感觉走,大家都是。其实这个特点,动物跟我们一样具备的,动物也是跟着感觉走,只不过比我们蠢一些。因为人类这么多聪明的人和蠢的人都跟着感觉走,聪明人可能感觉的准确一些,或者我们这个感觉经过一些思维,他做的决策要正确一些,但也都是人嘛。那么动物跟我们一样的,动物也是跟着感觉走的。
现在我们大部分人对事物的思考跟抉择主要是凭感觉,这种感觉往往就是前后混乱的,他不根据一个逻辑系统来,不根据一个世界观来。他根本就是人我执跟法我执产生某种感觉,然后这个感觉导致了我们所谓的思维。比如我讨厌这个人,我所有的思维就围绕着讨厌他而进行,当我讨厌这个人,我跟人谈论他的时候,我就要想怎么表达对他的讨厌。当然,为了表达我自己不怎么讨厌人,我可能变着法儿去夸奖一下他,实际上心里面还是讨厌。所以最多就是这样,层层层层不管怎么样乱七八糟的思维,绝对就是围绕这两个东西,人我执跟法我执。
那么这样熏习了我们心里以后,你说单靠说一个“缘起性空,它是假的”就行了吗?这个不行的,完全不行。我们内心里面的执着跟无明,真的是大得像须弥山,但是我们学了中观这样的东西的话,有如须弥山上一棵草,你根本就没办法撼动那座无明大山。那怎么办呢?就要长期的闻思,长期的对缘起性空这四个字的内涵进行反复的闻思,从各种角度各种层面,设立了很多的派别来讲这个东西。
为什么大德们,他其实讲一个道理就完了嘛,为什么要不同的这么讲,一会又自续派,一会又应成派,一会又他空中观,一会又自空中观,不停的这么来说一个道理。说一个真理,你说出真理就够了嘛,为什么反反复复的,有次第的没有次第的、究竟的不究竟的、彻底的不彻底的,这么不停的讲呢?就是因为我们需要这些东西,它不停的摧毁我们内心里面的这些东西。
我说这个话的意思就是我们闻思中观不要认为懂了个简单的定律就可以了,而要在内心里面,像学数学一样,要利用这些定律完成大量的习题,那个牵涉到思维跟辩论,你要反反复复地看,反反复复思维,如果想不通的,一定要把它想通,然后如果别人提出一些辩论就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就我们大部分人都有思维的死角,然后他提出一个东西来你听不懂的时候,会引起你的疑问,然后一定要在心里面透亮透亮到这个完全是没有问题的,那个叫做思维修过关了,这个叫有了见解,有了定解,还不能叫有见地。
但是一般那个见解到了很深的程度,它一定会引发一定的见地的,因为思维多了,它就会产生觉受的,所以这个过程它需要的就是一个长期坚持和耐烦,知道吗?因为我们内心里面,有时候是拒绝这些东西的,因为思考这些东西,它不能直接带给我们快感。直接带给我们快感是些什么东西?我不用说大家都知道。对某些男性来讲的话,夜总会就是快感。对某些女性来讲的话,小鲜肉就是快感,为什么都教授、花千骨那么流行啊,还有现在又出了什么禁欲系男神,这些跟我们的生活完全不相关的人。你们生活中能够遇到什么都野兽吗,遇到的是都野兽,不是遇到都教授。
我们就不停的搞这些,我们的快感就来源于那些东西,这些东西根本跟我们无关的,我们还是喜欢。我们有时候看到电影上那些小鲜肉,姐们,你们照照镜子,哪个小鲜肉会喜欢你们?但你们偏要去喜欢小鲜肉,这是明明的单相思嘛,那么苦何必呢。你想想中观嘛,他是假的,你就不会这么去单相思了。(众笑)由于我们心的快乐点不在(中观)这里,所以我们的心大量在小鲜肉老鲜肉这些地方去了。
我们读中观读多了你就会烦,你知道吗。“你老这么说有啥意思呢,来点实际的。”来点实际的意思就是你给我一陀小鲜肉。她不知道,其实学中观这个才是真的实际,读多了以后,你的心才会自在,才会真的快乐,她不会被这些根本不存在的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弄得苦不堪言。我的意思就是,由于这个快乐点不在这里,我们前面学习的阶段,一定需要坚持、坚持、还是坚持。要一直这么坚持下去,不然到后面你真的不行的。
这里又牵涉到一个问题,它需要有力量才能坚持下去,坚持下去的这个力量我们给它取一个词汇叫做资粮或者叫做福报。有的人的资粮天生就是够的,那种奇葩也不是没有。一生下来就对这个感兴趣,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但也有人始终不渝地在轮回里坚持下去)。真的是有这种人,但是很少。大部分人都是刚刚那股新鲜劲,他一扑上去觉得,好新奇啊!一个新的世界。他快感的来源只是因为这个东西很新奇,就像你突然看到一部新电影一样。就像我们现在看电视看电影的观众一样的,刚刚都野兽出来的时候,哇!都野兽啊,好漂亮啊!后来靖王出来了,哇!靖王啊!他不停的换。但这样学中观是不行的。学着学着老是这样的东西,不换新东西,他就受不了。
因为人的快乐点不在这里,所以他坚持下去非常困难。没有资粮怎么办呢,就要去积累资粮。刚才那股新鲜劲儿,很快一过了之后,他再也没有快乐了,他发现这个不爽、不舒服。心有一个特点,心无明的特点就是它不顾后果不讲原理,直接奔向快乐之地,或者逃往无恐惧之地。你们观察自己是不是这样的?一看到好吃的口水自然就出来了,其他都不管了。我只是说好吃的没说其他的,如果我说其他的大家可能接受不了。
稍微有点威胁马上就不舒服了,这是心的一个特点。如果前世种了点善根,我们对佛法那股新鲜劲就像遇到都野兽,哇!好新鲜啊。很快都野兽过去了,他希望找到靖王。但中观就是不给面子,除了缘起性空,最多给你个性空缘起,它反反复复说的就是这个。他的心就不行了,这就叫做没有善根,没有福报。这要怎么办呢,我们就要回过头去修五加行,去修出离心。要让我们的心明白,如果贪着这世间各种各样快乐的话,最终的结果会完蛋。所以要逼着回过头去学这些东西,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学中观的时候,要回过头去学习一些积累资粮和清净业障的事,否则你玩不下去,会变成你不断地在读书不断地在观修,但一点快乐都没有,一点感觉都没有,一点觉受都没有。
生不起这个觉受,时间长了你就开始憋自己,因为有威胁在的嘛。上师也好,包括像我们这样的师兄也好,天天在威胁你,不学法要下地狱的哦,很大一口锅哦。你想到那口锅,只能说好嘛,学嘛。一直搞啊搞啊搞,但搞不下去,心不干,那个概念没有用的,这个人好纠结啊,脸揪成一张苦水样。我们学佛学了一段时间之后,跑到一些团体里去看,里面阴风灿灿,一张张的苦脸,为什么呢?其实很多就是他的心跟所学的东西是冲突的,他一点都不快乐。
为什么呢?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资粮不够。所以我们一定要回过头去积累资粮,清净业障,发菩提心。菩提心发了以后,整个人就平顺了。菩提心就意味着他对很多世法这种快乐的一种舍弃,起码是一种淡化。菩提心意味着他的心愿意为所有的生命暂时的和究竟的快乐付出一切。有一点这样的行为,他的心就开心。
他看到很多人学佛,自己学佛,可以发菩提心能救度更多的众生,他的心就莫名的快乐。很多人屁股没挪过来的时候是想不通的,这有什么快乐呢?又不是小鲜肉,会这么想的。因为他的快乐机制建立在小鲜肉上,猪的快乐永远建立在潲上(潲是猪食的意思)。所以你跟他说别人快乐你就快乐,他想不通的,他连不起来两个东西。别人快乐关我啥事啊,他屁股永远挪不过来。他屁股一旦挪过来之后就好办,修中观就能很好的修下去了,他就不会烦了,很多觉受就容易生起来。
为什么要说这些东西呢?因为我们的中观要搞很长时间,因为这个《中观总义》可能一讲就是半年或一年,因为我一讲就是扯很远的,什么时候拉回来也不知道,所以得坚持下去。《中观总义》学完了学《中论》,它还是中观,《中论》完了学《入中论》,它还是中观。如果大家没有耐心的话,那讲到后面就剩我一个人在上面中观了(众笑),下面一看空了,空观。如果变成这样就毫无意义,他就搞不下去。我们要把中观坚持下去,他就需要这些东西。我的意思是说当我们发现学不下去的时候,我们要回去修五加行,发菩提心。而且我们要有耐心,告诉自己,我们不修到一定程度,觉受不出来,我们的心不会有轻安感。
烦恼不被对治的时候,身心不会有轻安感。烦恼是很多的,人独处有孤独的烦恼,不独处有冲突的烦恼,怎么都是烦恼。你除了独处和不独处,还有其他的什么处呢?全都是烦恼,这烦恼怎么办呢?最好的方式,你其实中观学好了,就调回那些觉知,对那个烦恼一照,就像太阳照着那个雾一样,迅速消散。那个快乐看着生起来,那个忧愁看着消下去,这个时候他就会很努力的去修,因为他发现真的有用了。
但没有产生这个之前是很痛苦的,而要产生这些东西,你真是需要大量去闻思,而且刚才说过了对这些东西的产生,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上师们总是要求次第的修行,要有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这么来,对我们本来也应该是这样,但是我们为什么一上来就中观呢!因为汉人有个毛病,因为你理说不通他不信。你让他心变过来的话,汉人很麻烦。
藏人他不信就是真的不信,汉人就不是这样,你让他信,汉人他说我信我信,他信什么呀?!他表面上说信,但心里面完全不信,这是汉人的特点,台面上一套,台下一套。这个如果是拿去搞政治或跟人相处,都没问题,但是用来学中观就惨了。你把上师骗了,把周围的道友骗了,大家都认为你信,但是你的心没信,你能害得了上师和道友吗?最终是把自己害了,这个叫作聪明反被聪明误。
所以这要怎么办呢?要先把理给他讲通,理通了以后他就发现不发出离心不行,下面真的有一口锅;不发菩提心也不行,领悟不到中观的话,现实的苦恼和未来的苦恼永远纠缠住自己,这样他就会自动自觉地就开始学习。所以我们先来学中观的原因,它有一点倒哺的意思。用这个理论反反复复来熏习,让我们的心对佛法的真谛产生信心,然后以这种信心再来产生出离心和菩提心。这个非常依赖于知识,同时有一个好处就是利用了我们的聪明。
学习中观时,是最需要大家的聪明,越聪明越好。你最好是物理学家、数学家、哲学家,管你是个什么家,我看你离得开哪一边,哪一边都会被击破,所以中观叫做能破,叫做金刚。为什么叫做《金刚经》,金刚就是能断、能破,而别人破不了的意思。所以中观的“观”字我们就解释到这里。
“总”的意思就不用说了。“总”即汇总,就是把中观的一些要义进行汇总,叫《中观总义》。《中观总义》这本书是益西彭措堪布所著,益西彭措堪布是学院的堪布,大家都很了解,我就不多做介绍。堪布成立的显密学会,在汉地有很多人参加,这本《中观总义》就是他老人家写的。
我们现在学习的就是这本书,学的人最好是人手一本。现场听讲的可以看着屏幕,如果不是现场的最好手上拿着这本书,或者对着你的电脑,电脑上面会显示这些文字。我就根据这些文字一部分一部分讲。我讲的时候一般都会结合修行,结合一些很具体的东西。有时候一段话会讲三天,有时候三页纸一段话就讲完了。所以大家要有这样的精神准备。很简单,我不太守规矩,我又不是仁波切。
我讲这些东西,都跟大家说好的,我是在交流。每次做一些大的交流之前我都会申明,我不是活佛,不是仁波切,不是堪布,不是成就者,没有开悟。这些问题大家不要再问了,也不要再去讨论。不用讨论,直接肯定,我和你们一样,是普通人,凡夫。但是,凡夫不代表没有资格上来和你们交流。不然你看现在那么多学会,那些法师怎么办呢?他们比我厉害,是法师,我连法师都不是,我是师兄。我们是师兄进行交流,既然是交流,也就是说我讲的一些东西,你们仅做参考用。“仅做参考用”意思是说这些不是一个绝对的教言,听了以后就如何如何。
其实这个对我自己来讲的话,是一种很狡猾的说法,为什么呢?也就是说对了那是我的功德;说错了,我不负责。是这个意思,听者自己抉择。鉴于我的身份,就只能是这个结果。你要说我狡猾,那我就狡猾喽。为什么狡猾?我又不是仁波切。好,我们来看具体的内容。
中观源流
佛涅槃后,龙树菩萨出世,以自力撰造中观理聚论,抉择佛陀第二转无相法轮的密意,从此开创了甚深中观见派。
佛涅槃以后,龙树菩萨出世。佛应该是涅槃了四百年到五百年后,龙树菩萨就出世了。今天我们肯定要讲讲龙树菩萨,不然的话中观就没法讲。佛就不用介绍了吧,大家都知道。他叫乔达摩·悉达多,是个太子,把祖国抛弃了,老爹老妈抛弃了,老婆孩子都抛弃了,春夏秋冬四个宫殿也抛弃了,头发都抛弃了,衣服也抛弃了,跑到一个树林里去修行了六年。
最初一天只吃一粒米,饿得身上骨头一根根显露出来。后来遇到一个牧羊女,当然大乘说她是天神的化现,但是在《俱舍论》的角度看来,就是个牧羊女,这就是不同的世俗谛的差别。你不能说胜义谛说的,胜义谛会问“牧羊女还在吗?”,“她是有还是无?”。那就麻烦了。所以说不同的世俗谛,大乘说那不是牧羊女,是天人的化现;《俱舍论》说不是的,那就是个牧羊女。
牧羊女给了一碗羊奶,这个羊奶也有说法,《俱舍论》说是羊奶,大乘说是无上甘露。为什么呢?当我们把能境固定了以后,我们认识事物是在所境上的不同来看。我们的眼睛会看到这是红的,这是绿的,这些区别。这个形状不同,那个形状不同。我们的“能”好像都是一样的,“所”不同。但修行是改变“能”,“能”改变的话,认识就会造成极大的差异。
比如说我们大家都是狗,一只狗有一天修成了人。我们大家看到的都说黑白二色,他硬要说看到的是彩色的。那到底是彩色的,还是黑白二色呢?按照《俱舍论》的说法就是黑白二色的,按照唯识的说法,那就可能是无色或其他颜色,就是一层一层这么上去的。到最后的话,比如到中观的时候,这个到底什么颜色?有吗?无吗?最后发现什么都不是的,不存在真实的颜色。
佛陀喝了一碗羊奶,身体恢复了,然后扯一把吉祥草,坐在一棵树下,发誓“不证菩提,绝不起坐”。这个不得了哦。大家听了这个“不证菩提,绝不起坐”觉得好简单,你去发发试试看。三十分钟不到,屁股就开始裂了。三天三夜不到,基本上都半死了,七天七夜都彻底死了。大家不要认为佛陀发这个誓言是随随便便发的,其实是已经到了某种状态,他已经快到那个门口了。其实我们很多参禅的那些禅师,他到了门口也是一样的,也会一直这么下去的。
以前有个老禅师,他说:“如果一个人参禅的心像石头抛下深渊一样绝不回头,连参七天七夜念佛是谁,如果那个人不开悟,截取老僧头(就是把我的头砍去)。”后来有些人说我也这样去参七天,但是没开悟,然后他去找老僧,可是老僧已经不在了。那是针对那时那情那景那群人讲的,走到门口的那些人就是那个样子的。以后也许我们走到那个时候,给你讲那些窍诀,也许领会得似是而非,但是心找到那个着力点去了以后一样可以证悟。那个着力点已经强大得不得了的时候,禅宗里面叫“疑情”,然后身心裹在疑情里面,以这种状态去参七天,那真的可以崩散这个执着和疑情,崩的一下可能会见到本来。
但是起码要有疑情生起才行,像我们普通人学佛三天,就去参七天熬过去,结果七七四十九天就已经死了,还是没有参破。而佛陀当时已经修了六年,而且一天一粒米,以佛陀如此的智慧,而且我们这是处在《俱舍论》去判断。大乘的观点认为佛陀是很多劫以前就已经成佛了,这世的修行只是示现给我们看而已,所以世俗谛就已经有很多种说法。从《俱舍论》来看,当时他就已经饿得像骷髅一样,在这种状态下发誓:“不证菩提,誓不起坐”,最后七天以后他就证悟了。
证悟了以后共传了三次法,当时陪他一起修行的五个比丘回来了,其实从他的经历看,他一定是多劫之前就已经证悟了,证悟了以后他在树下坐了四十九天,然后在天界开始传法,这个在《俱舍论》里面是不讲的,比如在第一转法轮里面都不讲这些东西的,甚至在《阿含经》里面也找不到这些东西。佛陀坐了七天以后就跟那五个比丘讲苦集道灭,然后给他们授戒。从此之后世间第一次有了佛法僧三宝,那五个比丘就是僧,佛陀讲了法,然后授了戒律。
为什么佛陀一起来就会做这些东西呢?那是很多劫的东西在身心里面全都调出来了。所以大乘说的世俗谛要强大和宽广一些,如果按照我们六根的看法,佛陀就是这一世小乘《俱舍论》说的那种看法(《俱舍论》是一本书)。那种看法佛陀就是一个普通人,叫乔达摩悉·达多王子,过去在树下修了六年,饿得一塌糊涂,最后喝了一碗羊奶就证悟了,这个就是过程。然而这个过程很多东西是说不通的,所以大乘这个是对的。
然后他传了三次法,第一次讲的是小乘的法,第二次讲的是中观,其实叫般若,般若是一种智慧。有时候在论典上我们叫中观,但是在佛经上基本上叫般若的,因为中观这个词汇是在龙树菩萨才开始的,以前在佛经就叫做般若智慧。然后第三转法轮就讲了如来藏,同时还讲了些唯识。但是佛讲唯识的时候,最差也会以他空中观这种基本观点来讲,有时甚至以如来藏的观点来讲,这是在讲世俗谛的时候讲的唯识。但是唯识这个学问沦落到现在就变成了随理唯识,甚至一些错误的说法都会有,但那都是后世人搞的。
佛陀共传了三次的法轮,后来传法有的说法是他讲了48年,有的说法是讲了49年,但是不管怎么样,最后佛陀圆寂了。佛陀的圆寂叫做涅槃,但跟小乘的涅槃是不一样的,小乘的涅槃是进入灭尽定,那个时候人的相续里面已经没有我执了,但他的相续还是成立的,如果没有相续就不存在什么灭尽定的,只是阿赖耶识没有彻底的破光或者转化完。那个阿赖耶识就不能叫阿赖耶识,那是比较清净的,应该叫做阿陀那识,这是没有我执的一个相续。这个相续不活动,完全处在一个定里面,叫灭尽定,所以小乘就认为这个是涅槃。
而佛陀的涅槃就不是那样的,佛陀的涅槃实际上就是证悟了本性,整个阿赖耶识里面的所有东西全部转化为法性。那为什么他的身体会消失呢?因为佛陀跟那世人或跟我们这世人,显现三十二相的身体的缘已经断了,就是他在当时十大弟子或者僧团里面显现的身体是三十二相,那是成为修行圆满的一个相,就是我们普通人能看到最好的化身相。
佛陀有三身,他的本质叫法身,他显给菩萨看的叫报身,或者他自受用的报身,还有显现给我们凡夫看的叫做化身。作为我们人类看到最好的身体,其实就是那三十二相。在六道里面,对天人是一种相,阿修罗也是另外一种相,所以下三道佛陀也同样显现相应于他们最好的相。那我们人类看到最好的相是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也就是有三十二个大的好处,八十个跟三十二个好处一起显现出来的好处,那是真正的漂亮。
那和我们的这个缘就断了,所以我们看到他涅槃了,但他的法身永远是不灭的,然后他会依据不同人的福报显现不同样子出来,比如在我们这个时代,他就只能显现为这样的经典、论典、文字,以及这些真正的上师、堪布,或者是大的修行人。我们为什么看不到佛陀的三十二相呢?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这个能力和福报。所以佛的涅槃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他所有的业障、分别执着的种子,不管是人我执还是法我执,相续里面全部都彻底清净了,成为法性。
释迦牟尼佛的三十二相的缘跟当时的人虽然尽了,但跟我们任何一个众生的缘是不会尽的,永远都会这么下去,那么跟我们这期众生就会展现这个样子。但是龙树菩萨时候,也就是释迦牟尼佛涅槃差不多四五百年的时候,其实那个时候的佛法已经很衰微了,僧众的戒律也非常的废弛,而且佛教的各种观点流行了四百年了,很多观点很乱。你看我们的佛教,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才几十年,观点就各种各样的,冲突好大。
这个时候龙树菩萨出世了。据说龙树菩萨的母亲把他生在一棵树下,所以取了一个名字叫做“树”。他长大以后,到龙宫里读了很多佛经。印度人对龙的观念,好像跟我们中国人对龙的观念不太一样。我们认为的那个龙的样子,跟我们年画上画有点像。印度人有的时候把很大的蛇也叫做龙;把无形无相、能够吞云吐雾的也叫龙;在下三道的畜生道中,福报最大的、管理水族的,它也叫龙。当时,龙树菩萨学了很多小乘经典,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了,很牛。显现在龙族里面的一位大龙菩萨,他看到龙树菩萨自鸣得意的样子,就说:你这个算什么,到我这里来。大龙菩萨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把龙树菩萨诱过来以后,把般若经给他看。龙树菩萨一看就吓坏了:天哪,那里面般若经堆积如山。龙树菩萨有个特点,记忆力好得惊人。他背了十万颂的般若,学了以后再回到人间,弘扬了中观。所以说他叫“龙树”,因为是龙开显了他的法身,开启了他的智慧。有的也叫他“龙猛菩萨”。有的传说中说龙树和龙猛他们是两兄弟,但实际上就是一个人。
他在学习佛法之前还有一个经历。当时印度的社会不像我们现在,现在是唯物主义当道,我们认为神通是什么?手机、电视机、电影,我们认为这些很牛。或者打仗,你看网上各种关于军事的消息,非常热闹,我们非常喜欢这些东西,这些最时髦。我们整个社会的关注点,一打开网络就看得到。当时印度的社会不是这样的。当时印度盛行各种各样的修行、神通、奇妙的咒术和幻术,那些才是最时髦的,稍微有点层次的人就搞那些,所有的文化人都玩。
龙树菩萨年轻的时候,也是少不更事、年少轻狂。他和他几个朋友跟着一个学幻术的仙人学成了隐身术。有这个幻术很好啊,你们知不知道,如果有了这个幻术,我的第一目标是什么?你们猜都猜不到是哪里,我也不说。(师兄开玩笑)但是龙树菩萨的目标很简单,皇宫!为什么?那里美女多!于是龙树菩萨跟几个兄弟进去,就在里面一阵乱来,皇宫里面很多宫女就怀孕了。
看都看不到,就怀孕了,这事闹得很厉害,皇帝气坏了。要是我们现在发生这种事的话,我们肯定会请科学家来解决,拿X光机照啊,我们一定会查怎么怀上的。如果一个宫女去对皇帝说,哎呀,我没看到,不知道怎么回事儿被按住怎么怎么样了……警察肯定不承认,绝对会说这个人疯了,是不是?因为按照科学的观点这是不对的。但是当时的人不会这样想,他们知道肯定有人玩这套把戏。这种差异叫世俗谛的不一样。
所以,国王就把宫门关了,只要能出去的地方全部用刀枪架住,然后四处撒石灰。虽然说看不到人,但踩在地上总有石灰印, 如果看到地上有印,就往空中一阵乱砍,结果龙树菩萨的朋友们全部都被砍死了。只有龙树菩萨(你看天生要做龙树菩萨的人,那个时候他还不是龙树菩萨)聪明,他躲在皇帝的背后。皇帝站的地方是没有石灰的,躲在背后的时候,皇帝一转他就转,这个叫“灯下黑”。所以最后就没有砍到他。他当时就感慨,真的是欲望害死人啊,学了这个幻术,因为贪淫干了这种事儿,伙伴们都被砍死了。现在我们说得轻松,如果在现场看到那些伙伴一刀刀被砍死、被剁成碎片儿,那种感觉跟我们现在肯定是不一样。所以他当时就发愿:请菩萨保佑我不要被砍死,我出去之后一定苦学佛法。结果真的就没有砍到他,他逃出去了以后就开始学佛。他最开始学的是小乘的佛法,因为当时流行的大量都还是小乘的佛法。而且小乘内的说法很多,因为佛陀圆寂后,小乘出现了十八个部派,各种观点都是不一样。
而且那个实有的观点流行的很盛,小乘里面属于实有派的观点认为这个世界的根本还是有,所以叫一切有部。甚至有比一切有部更吓人的,叫做犊子部,它本来是个外道的,被收了以后才皈依了佛法,但他见解完全是外道的观点。所以流行了好多观点出来,莫衷一是。然后龙树菩萨学完那些观点之后就很得意,这时候就遇到大龙菩萨,大龙菩萨就放他进去龙宫,让他学到了真正的般若经。然后他背诵了出来就开始以自力撰造中观理聚论,其实就是现在的《中观根本慧论》,然后抉择佛陀的第二转无相法轮的密意,从此开创了甚深的中观见派。
什么叫第二转无相法轮的密意呢?刚才说了佛陀转了三次法轮。第一次主要是说苦集道灭,小乘的一些修法。第二次就是说般若,般若的重点就是讲无相。什么叫做无相呢?说无相的意思不是说这个相拿开叫作无相,而是相存在的时候也没有实质,叫做无相。所以它有没有消失,它在不在,它都是无相。如果我们把存在和拿开了形成二元对立的话,这个不叫无相法轮,这个叫“没有相”法轮,这个“无”字跟没有是两回事来的。我们要理解二转法轮,一定要知道任何东西没有实质,这个叫做真正的无相法轮。
这个无相说起来简单,你这样理解起来,到时候我们要下面分析起来会很复杂的,从下一次课开始,我们会大量的说到一些很逻辑的理论性的东西,你会发现其实这个无字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所以龙树菩萨就撰造了《中观根本慧论》,二十七品每一品都在破这个现象没有实质,这个现象不是真的,到最后连法性这些也破,他说法性也不是真的,什么都破光,涅槃也不是真的,也不是实有的。
当然他说的真和实有,跟我们平常说的真跟假是两回事。我们凡夫平常说真跟假的时候,一般不会说本体的真跟假,只会说一个事物的作用真跟假。这个是怎么分的,你们大家好好听这些东西,对理解中观很有用。为什么?比如我们说的一张钱,他有没有用,真币还是假币,是看它能不能买东西,但这个东西是不是个真实的存在,我们不会考虑的。
所以我们凡夫一般说真跟假,就是有没有作用,比如说一个法门有没有用呢?是不是真的呢?灵不灵呢?其实说的是它的作用,但它是不是真实的存在,我们不会去管这个东西,想都不会去想这个东西。佛教(包括哲学)里面说真跟假一般都牵涉到本体,就是它到底是什么本体,它本质是什么,那么我们说这个无相,就是相没有本质,他的本质就是空,叫做无相,那么整个二十七品说的就是这个,从此开创了甚深中观见派。
为什么叫做甚深中观见派?因为在佛教里有两个大的派别,一个叫甚深见派,一个叫广大行派。广大行派是由弥勒菩萨通过无著和世亲两兄弟开创的唯识,叫做广大行派。然后龙树菩萨如果往上追溯的话,追到文殊菩萨,他们这派叫做甚深见派。甚深见派和广大行派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呢?广大行派对世俗谛分析的很明,对胜义谛也分析的很明。甚深见派其实是对世俗谛有时很模糊的,它力量不着在这个世俗谛上,它一上去就找事物的本质,叫甚深中观见,任何一个事物一到这里就去看它的本质,它不在意你这些规律怎样,它不太理,当然也不是完全不理,它也有它的世俗谛。但是他主要的着力点,就是去找它根本的本质。
很多所谓的顿悟就从甚深见这里来,一下子去找这个根本见地。也就是禅师一见面,他不会跟你讲你戒律守的好不好,你这个人供养了多少,磕了多少头,绕了多少殿,他不会说这些,一上去就说见地,说你对世界的本质怎么看的,什么是佛祖西来意,祖师意是什么 ?什么是祖师意、佛祖西来意,实际就是说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世界的本质和我们的修行有什么关系,和我们的开悟有什么关系,这个已经讲过很多遍了。新来的师兄呢,我会简单的再说一下,因为基础的世界观牵涉到我们对生命的看法(生命观),牵涉到我们的价值观,价值观又决定了我们的取舍,决定了我们生命的走向和我们的快乐跟幸福。唯物主义的话,那你只要管好这一生就行了,能抢多少抢多少,死了什么都没有了,如果实在活的不好,你自杀就算了。你看很多我们现在这些官员,为什么他要自杀,他其实骨子里就是唯物主义,他痛苦的不行,觉得死了可以解决一切。
还有一句话叫作哀莫大于心死,说千古艰难惟一死,觉得一死万事休。你看陆游写的一首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好像他也不是唯物主义者,既然都已经死了,为什么还要“家祭勿忘告乃翁”,你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空了,所以他的观点其实是矛盾的。你要去分析一下,你会发现,如果你把中观学了,你再去看我们所崇拜的这些诗人等的话,你会很大量的用到两个字(傻子)。
所以说甚深见派就不管你这一套的,来什么东西(就破什么),他就不太管这个世俗,你自己去找这个见解。但广大见派就不是了,比如唯识,它就分析,所以我们很多现代的师兄喜欢去学唯识,因为唯识恰好能跟他的心对应上。甚深见派对应不上,什么都是空性的,空性就是两个中文字,完全不起作用,说了半天,空性的,空性和他无关,到处都是实有,是不是? 刚才说到我们真跟假的问题,我们一般来说,就是说作用的真假,不会去说本体。但学了中观不是的,中观哲学一定会深入到本体上去。甚深见派就是去说本体的真跟假,一下着力在这个点上,叫做甚深见派。
广大行派就不是了,你看它说唯识,为什么要说唯识呢,就我们的心怎么动的?分成了八个识,八个识怎么各自的运作?它运作的规律是怎么样的?它们怎么聚合,它们怎么分开。然后如果你要让你的心识转化,你要怎么去转?叫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六七就是第六意识跟第七末那识,闻思或修菩提心叫做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就是现今我们所看到的物理世界产生变化,到八识的时候,彻底证悟了八识的空性,就证悟了本性,叫五八果上圆。第八识叫阿赖耶识,就是心的这个最根本的着力那个作用,叫阿赖耶识,它反复去分析这些东西,但是它很细,逐渐转化,这个叫广大行派。
那么我们现在学这个二转无相法轮,实际上就是要从见解上去走到最根本的地方去。但是我们现在的人,你说一下子就学到最根本的见解,马上就去证悟最根本的本性,估计不是那么容易。我们跟古代人相比,比如说以前的印度,或者是最早期的中国的唐朝时代,或者是西藏的莲花生大师后期的一些大德们,他们可能听到一两句话就开悟了,或者告诉你一个窍诀,他很简单,心相续非常的清净,听到一两句话的窍诀,按照这个窍诀去修行,很容易就成就。
可我们现在人真的不行,邪见太多了,吸收的各种各样无用的知识太多了,我们头脑中就像一个空空的大房子,房子里面堆满了各种各样没有用的东西。如果说本身就是一个纯洁的东西的话,佛法的家具放进来就有用了。但不是的,现在堆满了其他的东西。而佛法的东西进来前,先要把这些其他的东西破坏或排开,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排开了以后佛法才会有作用。而这个过程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所以又是刚才的那个话题。
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要去学那个甚深中观派,我们大部分学习的人希望这世能够开悟,有没有希望这世不想开悟的?可能不是很多,他最多会说开悟很难“哎呀!很难啊,我最多往生,我学这个净土法去极乐世界。”但你如果问他想不想开悟,他明确回答说“我不想”,这个恐怕还是不多。你要说开悟是可以的,马上就兴奋了。但是你既然想要开悟,你就一定要学习这些东西。在藏传佛教里面无垢光尊者(宁玛派一个伟大的祖师)说,自他以后,如果要证悟大圆满的,基本上是要读相应的关于中观和大圆满的经典,如果连这些都不懂很难证悟大圆满。
当然读的方式有很多,现在可以听光碟、看书、学习、讨论,有些还可以拿着上师一些关于实现中观的根本目的的窍诀也算是学习,但我们到底是哪种根器还得自己问自己。比如说我拿着上师的一个窍诀,我自己去修行,实际上这样的人很少的,他根本就做不到。他按照窍诀修,比如你去修四夺,肯定可以修成的,夺了半天,有人夺了几年才来问我,“师兄,我用光射了半天,它怎么还在呢?”结果我被当场夺翻了。其实他没有真正的见解,这些方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他很快就枯萎了,这方面用不下去,所以大家还是要来进行闻思。我们再看下面。
随后,有圣天菩萨撰著《中观四百论》,开显中论的修行次第。
圣天菩萨的《中观四百论》好像索达吉上师也讲过,还有很多《中观四百论》班,好多人都在进行学习,如果我们以后有机会也会讲。他为什么会说是开显了中论的修行次第呢?因为他前八品有好多关于用中观对付各种各样的贪瞋痴慢疑的内容。所以大家基本上可以分为两路人,有些人去读《中观四百论》前八品的时候,觉得太简单了,老是在说这些,来点深的,这些是甚深见派的。还有些人就觉得这个才是实用的,后面的我看不懂,我就觉得这个有意思。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就说明了这个《中观四百论》显现了一个修行的次第,其实最管用的修行,《中观四百论》里面都有的。《中观四百论》是谁著的?是圣天菩萨,是龙树菩萨的一个弟子。圣天菩萨据说是一个长得非常漂亮的菩萨,他有次去跟别人辩论,走到一棵树下,大树女神看到他太漂亮了,他问大树女神我哪里漂亮?大树女神说:“你的眼睛最漂亮。”圣天菩萨说:“既然这样,挖出来给你。”把大树女神整得不得了。
圣天菩萨写了一本书叫《中观四百论》,索达吉堪布已经翻译了,如果大家有空也可以去看,在学中观系列的时候都可以拿出来看。所以说有关中观的论典其实是不多的,只有几本,学院都已经翻译了,其实它很精要。学院里面有益西彭措堪布的《入中论·日光疏》,还有《中观根本慧论》,《中观根本慧论》有索达吉堪布讲的,慈诚罗珠堪布也有一本《中观根本慧论》讲记,但现在好像还没有校定,有校定的话,我们也会对它进行学习的。然后是《中观总义》,还有些《般若经》这方面的。学院这一系列的你看了,基本上能系统的了解中观。
然后你还要深入地去了解的话,也可以读汉传的,比如《金刚经》、《心经》、《般若经》等等,很多这方面的经典。如果你要去灵活地去运用它,把它搞纯熟的话,你就去看禅宗的一些公案,如果中观学到一定程度,你去看禅宗的公案不困难的。只要它稍微有条理,你就看得出来它在说什么,但当它在说境界的就有点麻烦了。
禅宗的公案分很多层次的,到最高层次的时候,说话完全没逻辑的,你有点麻烦的,这些都是说境界的。如果没有开悟的人,或者说没有悟透的人会傻的。但是你看最基本的那部分有条理的、它有点逻辑可寻的,你会看得懂的。那些东西实际上就是在做习题,就像学数学那些定理,就需要做习题。这个习题要做好了,是不能乱做的。我们平常数学习题是靠思维去的,禅宗不是的,那个是靠境界的,你没有这个境界你就真的解释不出来,有境界的看着就好笑。
那么我们去学这些书籍是足够了,但是要有好的团体来进行讨论,有好的老师来带,这个很重要。还有一定要长期坚持下去或者自己去串习,你串习下去的话不用多长时间,最多一生就证悟了。“一生,怎么可能呢?我要去找小鲜肉,找都野兽(都教授)。”你要是这样想的话那就根本不可能,说明你连出离心都没有,你连出离心都没有你学这个干嘛呀?学佛法,有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你这一生都得用进去,这是针对想证悟的那帮人,想解脱的那帮人。
有些人说,“我不是呀,我学佛法就是摆明了就是人天佛教,我就拜拜佛。”有这样的人,这样的师兄成都就有。他公开说我学佛就是求点儿福报,发点儿财,走点儿好运,少点儿灾难,他也真的这么去做。所以他去供养、放生积极的参与,一到闻思他就走了。出钱、出地方,这些积极的不得了。当时有师兄说“上师上课,把你家用来上上课”,他立刻说“哇,好大福报哦。哎呀,一定要请上师来呀。”结果我们很多人去了以后,他自己跑到一边去了,也有这样的人。我们承认人天福报,你要以人天福报的心态来学习也可以,但是我们不支持这个。我们这里的人都有点远大的理想,还是要追求证悟,追求解脱。
再往后,秉持龙树传承的佛护论师创中观应成派,清辨论师创中观自续派,自续派的传持者有智藏、静命、莲花戒,及其追随者的诸多印藏智者成就者,应成派的秉持者有月称、寂天、阿底峡等,及雪域藏地出世的诸多智者成就者,依靠这些智者成就者所抉择的宗轨,中观的二种传承直到如今都没有中断讲闻,继续安住于世。
我们把这些人粗略地给大家介绍一下,因为今天我们开张,就讲一段原文的话。这个佛护论师就是中观应成派的创始者,一个很大的论师,他当时跟清辨论师一个时代的。他写了关于解释龙树菩萨的中观书《中论佛护释》,基本上是以应成的观点来讲的,这个牵涉到两个派别的词汇,一个叫应成派,一个叫自续派,后面会详细的学这些。
现在用简单易懂的话来解释,什么叫应成派,就是专门说把什么都破完了叫应成派;什么叫自续派呢?它说你别动辄就“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我们一步步来,慢慢破,破到究竟时候还是会有个说法的,最后还是会承认应成派的,这个叫做自续派。
他们两个当时在印度进行了一些争论,争论得很厉害,大家不要认为他们在打架。他们的争论跟我们现在的争论不一样,我们现在一些讨论,你要不听我的,我恨你一辈子。他们不是的,他们完全在菩提心修持到很高的基础上,可以叫作游舞或一种示现。争给你看,下面的那些弟子在争论的过程中什么都明白了。争到什么样的程度呢,争到每天都要找佛护论师。
这个佛护论师觉得:哎呀,老是找我讨论这个,没什么,就躲起来不理他。清辨论师就觉得,你不跟我讨论怎么办呢?因为当时释迦牟尼佛已经圆寂了,我就去等弥勒佛出来,我去问弥勒佛,你佛护论师凭什么这么说?但是要活到那个弥勒佛出世,有56亿7000万年,那咋办呢?
他要去阿修罗的地方,那地方寿命长,可以活56亿7000万年。那怎么办呢?他就修观世音本尊,就把他修出来了,对本尊说:“我要活到那个时候,去问弥勒菩萨,为什么这样讲?”你不要以为我们现在几下把它说清楚,后来细致的“一塌糊涂”。观世音菩萨就教他一个咒语,他就修这个咒语。观想这个咒语后就用戒指去打一个叫金刚岩的悬崖,戒指一碰,门一下就打开(好神奇的故事啊),那个就是阿修罗住的地方,你去以后,他们很欢迎你的。(不要以为阿修罗很笨,阿修罗很聪明的,特别善于怀疑,但是他们非常喜欢听佛法。因为佛法在三界里面,大家都认为是真理的持有者,包括天人也是这么认为的。只有在我们这个地方,我就不想说了。)可以住到弥勒佛出世你再出来。清辨论师观修了很长时间(不是像我们念了三天,哎呀,成就在哪里?左看右看都没成就),然后他就念咒,用那个戒指一打,门就开了。
原理是什么呢?它实际上是通过一个强大的缘起,可能是观世音菩萨给他灌顶,产生了跟金刚岩阿修罗世界的一种连接,然后一打上去,就显现了当下的世界,暂时切断了跟这一期众生的缘,然后会结上弥勒菩萨那个时候众生的缘,进去要住56亿7000万年,然后出来才问这个事,就是我们现在要学的中观应成跟自续的差别。
清辨论师是自续派的创始人,也就是说应成派要究竟一些。自续派是着重在于单空,从单空走到到真正的空性。其实对于我们来说,自续派更管用,应成派像明灯放在前面,你就看着,但靠不近,真正跟你照路的就是自续派,到了后来把灯一砸,就是应成派。
那么自续派的的传承者有智藏、静命和莲花戒。静命论师大家都知道,当时跟莲花生大师一起,在拉萨第一次传法的最大的印度论师,当时西藏佛法僧中,法就是静命论师代表的,当时找了七个在家人来出家(史称应试七人),当时的藏王是赤松德赞。莲花戒是静命论师的徒孙。
当时唐朝时候,四川一个保唐派的出家人叫摩诃衍,其实是我们禅宗的一个禅师,去西藏传禅宗的法门,禅宗之法讲究顿悟,有点甚深见派的极端发挥,很多人往往走应成派那条路,“当下即悟,直指人心”这样的方式。但对西藏这个民族这样去讲是不行的,没有前面的东西(供灯、绕佛等等),大家基础的修行全都不要了,导致了很大的麻烦。
这个时候,国王就请了莲花戒大师过来,跟摩诃衍在西藏进行了一场著名的辩论,叫拉萨论争。有多场辩论,历史上的争议很大的。历史上的记录很多,敦煌里面还有他们的记录。后来敦煌里找出来的文物和留下的书籍里面都有拉萨论争,但是关于他们的输赢众说纷纭。包括西藏本身都有争论,西藏正规的说法就是摩诃衍大败。
但是敦珠法王认为摩诃衍没败,而是国王用权力把他赶走了。各种各样的说法有很多,但是不管怎么样呢?我站在自己的立场,通过自己的闻思,(我也是个凡夫,不敢去对这些圣者作出判断。)作为凡夫思维的倾向性,我认为渐次性的修法留在西藏,是非常了不起的一种事情,不然的话就会变成我们汉传这边的情况——汉传有顿悟的修法,但把下面的这个梯子取掉以后,顿悟修法也衰微了。
有些人嘲笑六祖,说他只有一只眼,不平衡。他们其实笑错了,一只眼实际上很牛,一只眼就是一髻佛母了,而一髻佛母的含义就是“唯有一谛,唯法性而已”。但对于凡夫就不行了,凡夫要两只眼,要搞平衡——抉择见解如虚空,取舍因果如细粉(网上的师兄没有看到,我用手指了两只眼)。莲花戒就是这样一个很著名的论师。
而静命论师写的《中观庄严论》我们已经学过了。
“及其追随者的诸多印藏智者成就者,应成派的秉持者有月称、寂天、阿底峡等”,月称大家都知道,是当时那烂陀寺很牛的一个应成派中观师,他和持他空中观见的月官菩萨有很多精彩的辩论。关于月称菩萨有很多故事,其中有个传说寺庙里面的僧人没有牛奶喝,他就在墙上画了一头牛,直接在上面挤牛奶。他和月官菩萨辩论,一共辩论了七年(他们这种辩经有点游戏的味道),连续七年每次月官菩萨都赢,月称就觉得不对了,月官没这么聪明,于是就跟踪月官,看他有什么花样,结果看到文殊菩萨现身亲自指点月官菩萨和他辩论,这下月称就不干了:“啊呀,你偏心啊!我们在辩论,你到中间来插一手,这叫徇私舞弊!”(众笑)月称菩萨是持应成派的观点,他著名的著作就是《入中论》,这部论典我们以后也会学。
寂天菩萨大家很清楚了,我们学的《入行论》就出自寂天菩萨,昨天我们才学了里面的“智慧品”,他持的也完全是应成派的观点。
学藏传佛教的都应该知道阿底峡尊者,他是西藏佛教后弘期的奠基者。西藏佛法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叫前弘期,主要就是我们旧译宁玛派(宁玛派戴红帽,即古派或旧宗派),由莲花生大师、静命论师所开显,以大圆满为究竟观点。后来出了一个国王叫朗达玛,“朗达玛”是牛的意思,他前世是一头牛,僧人用它拉木头建寺院,拉得身上到处都是血,骨头都磨穿了。寺庙修成以后,僧人们很开心,在一起开光喜庆,这头牛浑身疼痛,看见僧人在那里欢笑,内心愤愤不平,生起了极大的嗔心(牛怎么懂得忏悔啊,你们有时候恨上师恨僧人也是,不及时忏悔结果很可怕的)。它死了之后,因为寺庙拉木头的功德做了国王,而往昔嗔恨僧人的业也开始发作,看见出家人就讨厌,然后就灭佛,镇压残害了很多出家人。
这样一搞,我们宁玛派就被摧毁得稀烂,差不多有两百多年的时间西藏佛法都很衰微。佛法当时保留在哪里呢?莲花生大士早就知道这些事会发生,所以他埋藏了很多伏藏,这些伏藏到现在都还有。他还通过居士把许多法流传保存下来,因为朗达玛讨厌出家人,但不敢欺负在家人。当时有个在家人很厉害,用契克印一指某座山,山就炸了,朗达玛一看:哇,这个人惹不起,他要是对我一指那就麻烦了……所以佛法就在居士中间流传,保存了下来。
你们肯定会想为什么我们现在不弄个契克印威胁一下他们呢?你有本事修成契克印吗?这个时代不同了,现在的修行人能达到那种程度的几乎很少。而且我们没有这个因缘也显现不出来,山在你的境界里面炸了,他也看不到。为什么呢?因为“一切境相由心现”,世界不是共同的,我们没有共同的世界,每个人的世界都是自己的,只不过我们的世界很相似,就变成了所谓的“共同的世界”。
朗达玛灭佛之后,当时的国王智光去迎请阿底峡尊者进藏,藏传佛教就开始了第二次的辉煌,叫后弘期,以阿底峡尊者为祖师,当时的派别叫噶当派,以修菩提心出名。阿底峡尊者也是持应成派观点,有《般若灯论》等著作。以上是对这些伟大的成就者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及雪域藏地出世的诸多智者成就者,依靠这些智者成就者所抉择的宗轨,中观的二种传承(自续派和应成派)直到如今都没有中断讲闻,继续安住于世。”藏地任何一个宗派,其实都是以中观作为根本见解的。我们宁玛派也是,虽然我们实现的方法是大圆满,但哲学上的解释还是以中观为基础,而且是应成中观。
其他的噶举、萨迦、格鲁——格鲁认为自己是最正规的应成派,其他教派都有问题,在这一点上有争论,我们以后会学到;他们争论的要点在哪里,我们也会慢慢地给大家分析。还有觉囊派,他们好像用的是他空中观,但不管怎样都离不开中观。说白了,他们整个修法最根本的哲学基础都是中观。
再看汉传佛教大乘八派:禅宗、净土宗、密宗、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律宗、法相宗,八个教派其实全都是以龙树为根本。你说法相宗不是以无著菩萨为根本吗?不是的,根本上他们用的也是他空中观,也要承认中观的,所以龙树菩萨成了大乘八宗的共同祖师。
那汉传八个宗派现在还有没有传承,还有没有教法和修法呢?这个我不清楚了,我不太了解,也不想说这些东西,从部分了解到的情况来看,都不太乐观。而藏传中观这边,自续和应成两种传承一直都有,所以对中观一些很细微问题的研究,实际上是藏传这边带过来的。
汉传有没有呢?其实汉传也有很多细微的研究,比如关于中观究竟是怎么回事,运行的过程怎么回事等等。这些怎么体现呢?它们往往体现在一些大德们片段的论著中间,或一些禅宗的公案里面,如果没有一个修学完满(有理论基础和修学经验)的人去把它找出来,普通人根本就看不懂它在说什么,那么看不懂就导致了大量的缺失。
其实汉传佛教留下来的佛教书籍、大德著作太多了,但是由于没有人把它挑选出来成科判、成系列、成次第地来宣讲,没有人去把一些名词统一起来,没有人去做这些工作,于是各衷一是、万花纷纭,找不到落处,现在汉传佛教的情况就是这样。
所以有待大家努力,如果我们当中有修行很好的人,学修都到了一定的级别,我们应该去做这样的事,利益子孙后代。还好,藏传佛法过来,真的是为汉传佛法进行了大量的输血,它的讲闻和修学系统都非常完整,我们现在学习的《中观总义》实际上就是要学这些东西。
整个中观,说白了就是整个大乘佛法最基本的哲学。记住,我说“哲学”这个词和我们平时上哲学课说的那个“哲学”不太一样啊。我说的哲学是指世界观的学问,哲学课说的那个世界观只是我们前面说的第一种“观”——对世界的看法。它的看法是什么呢?是意识的看法,是辩论性的,比如有的说世界是物质的,有的是世界是上帝的……就是一些辩论性的看法,你说过来我说过去。而我说的“观”有三种,带有强烈的实践性在里面,明不明白?
反过来说,我们的观点为什么是一种哲学呢?因为我们首先要从逻辑思辨这个角度进去。《中观总义》要学的就是这些逻辑思辨,里面会牵涉到大量派别的分类、中观终究的理义、理解它们的方法以及它们的修行方法,后面我会详细地跟大家讨论,希望大家用心。
这和讲《入行论》有点不一样,《入行论》大多是一些感情性的东西,《中观总义》是纯理性的,如果你重视理性,就要来学习。你不要担心听不懂,我一定会让你懂的,但你懂到哪里去了,我也不知道……总之,我会讲得尽量浅白,但也会在浅白中把这些术语和名词都用上去;我不会像平时讲科判颂词那样往大家脑袋里塞一堆名相,而是会和很多具体的事例结合到一起。好,我们今天就学到这里。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中观总义》略讲第2课
- 《中观总义》第02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