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完了春节我们再次来学习《中观总义》,上一节课对中观进行了分类,今天继续。大家可能会想,这些分类到底有什么意思呢?
对于这些分类,大家能够记住的可能都是些名词,什么外中观、内中观;细中观、粗中观;自续中观、应成中观;他空中观、自空中观……尽管我们现在会对大家进行粗略地阐述,实际上你还是不太清楚它们内在的含义,所以很多人一听到这些名词就不太感兴趣,特别是初学者,听了之后就是一种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状态,稀里糊涂轻飘飘地就过了。
不过没有关系,只要你继续听闻学习下去,并且真地去修习中观,到了一定的阶段它就会发生相应的作用。当然,如果你不修,听过就算了,我担保慢则三年,快则三个月,最快可能三天,你就会把所学的概念忘得干干净净——管它什么中观,你面前的米饭才是美味观。
你会只看重生活中实际遇到的这些吃穿住行的事,不会去考虑这个世界的根本到底是应成中观说得对还是自续中观说得对。这样一来,你所学的这些知识就没有派上什么用场。
当然,佛教认为生命是很长时间地流转,这一世过了还有下一世,中观的这些说法迟早会有用,甚至只要你接触到中观就跑不掉了,肯定会解脱。但这个“肯定会解脱”需要多长时间?佛教里面的时间通常不太“人性化”,动辄就讲多少劫。
所以,从这一生的角度来说,你可能会把所学的知识忘得干干净净,但如果你继续闻思修行下去,修到一定的时候——特别是你把这些教理拿来同自己的修行、相续对照的时候,你会发现:“哎呀,我现在的状态就是自续中观所说的那些东西!我现在所做就是世间共称行中观啊!”(等一下我们就会讲到这些中观的分类)也就是说,你会突然发现它们说的不是一些空洞的名词,或毫无意义的文字游戏,它和你的修行其实息息相关。这时候你再回头去看那些关于中观各个方面的论述,就会觉得相当精彩、很有意思,你会深深地领受到诸如加持之类的作用。
我们现在经常说的加持,是拿着法本在头上顶礼一下。这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是不是福报呢?是福报。他们说佛教殊胜到什么样的地步呢?一座佛塔修在那里,有一头猪被狗追赶,它就绕着那座塔右旋了一圈,很多劫以后,这头猪就因为绕塔的行为成就了阿罗汉。所以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只要你被和佛法有关的东西“逮住”,你的轮回就迟早完蛋,哪怕一个无心绕塔的行为,其功德都有这么巨大。
但从短时间来说就不可能解脱,如果你看了法本不拿来实修,它就会变成一个纯粹的文字游戏,过了就算了。你看那些学者,他们写了多少这方面的书籍啊,但你要他这一生拿出一些修行的觉受或功德,他几乎完全没有。
所以我们就不说那些长远的大的功德,我们要说的是这一生会如何。如果中观学了不拿来用,不拿去修行,那用处真的不会很大,并且很快会忘得干干净净。比如我,以前我读这些东西真的叫滚瓜烂熟,只要市面上一出现了中观方面的书籍,也不管它是哪一派,我马上就买回来。要是有一本中观的书快送到了,整个人在屋子里坐立不安:“怎么还不到啊……”那种等待的心情就像贪吃的人提到美食一样口水直流。去书店也是,但凡看到中观的书,不管好坏都先买下来再说。我就是这样去读这些书,至今为止读了很多年,修行也修了很多年,但很多名词我都忘记了。如果我不去修行,或者完全不在佛教圈子里和大家经常讨论这些东西,我可能会忘得干干净净。
我的意思就是说,我们闻思的这些东西,如果你拿来用就会有用,不拿来用就太可惜了。当然,仅仅只是听闻阅读也会有用,但不知八万劫还是八十万劫之后才会有用。刚才说一头猪去绕着佛塔跑了一圈,几万劫后都成了阿罗汉,你所做的一切肯定比猪绕一圈佛塔功德要大, 所以经典里面经常的赞美中观 “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
薄福(没有福报的这种人),对中观这种东西他连怀疑的机会都没有,他不想怀疑它,我们这边会不会有这样的人呢?在这里听课的人,起码还是有一点相信的心的,这当中有些人相信的心可能达不到它说的“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这个级别。它说这个“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是什么意思呢?是他开始去怀疑它的理义到底正不正确了。他怀疑它,实际上已经对它感兴趣了,觉得它不一定对呀,想不通而已,那么这个就叫做怀疑。“薄福于此法”就是连这个怀疑都没有。
“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我们要依据这个中观很快能断三有的话,你起码要对它生起一些合理的怀疑。但是我们有些人可能连这个级别都达不到,我们可能不会去怀疑它的。为什么不怀疑呢?我都不感兴趣,管你说什么龙树也好,龙猛也好,什么月称,什么中观,关我什么啊?!它能影响我的火锅味道吗?不能啊,不怀疑,他就不感兴趣。
“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也就是你如果对中观产生了一定兴趣,肯定会断了你的轮回的命脉。为什么,中观说的就是轮回的根本到底是什么,你跟它粘上了以后的话,那你就跑不掉了。这一世你跑不掉了,在这一世跑掉了以后下一世你就跑不掉,总有一世你跑不掉。
当然大家不要这样想:“啊,既然这样我已经对中观生起了疑惑,现在我已经怀疑得下去了,反正我已经生起了疑惑,反正过一段时间也会断三有。”然后你就……不是这样的哦,它说这个“亦能断三有”不一定是短时间能实现的,佛教一说时间它就很不“人性化”,一概不考虑我们受众的心情,它一说就很多劫。因为很多劫我们在这个轮回中间也算挺苦的,所以说如果我们真的要想这一世就获取解脱的人,你就要学中观,学了你还要真的拿来用拿来修行。
你真的拿来用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它这些分类是有用的,特别是你越研究到下面,你就越有用。好,这个时候理论支持你的修行,修行又让你更仔细地去领会这些理论。这个就是他们经常说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也回过头来丰富理论”,这样的话进步就非常地快。我们再看课文:
这一分类源自清辨论师的《中观宝灯论》。其体性如下:
二者均是将轮涅万法抉择为离一切边的显宗大乘宗派,其中,胜义承许唯是空性,名言按声闻宗承许外境义,称为粗的外中观;承许胜义心的自性光明及名言唯识的宗派,称为细的内中观。
《中观宝灯论》中说:“世俗谛依声闻宗承许者,为粗的外中观;安立其为唯识,称为细的内中观。”又说:“今当宣说微细瑜伽,此为微细的意义如何呢?诸法唯一以自心幻化中出生而显现,并如梦般幻化的唯识。进而,此种幻化唯识,超离三世,无诸形色而自性清净光明,无有显现之故,当知诸法为幻化唯识。”
这是讲内中观和外中观的分类。什么叫做外中观呢?它说,“胜义承许唯是空性,名言按声闻宗承许外境义,称为粗的外中观。”先解释这个,如果初学者一开始一上来就一大堆名词,什么是承许,什么是外境义,什么是声闻宗……会弄翻的。但是对有些读了很长时间的师兄们我要再解释,他们可能又会觉得啰嗦。既然读了那么久的中观,起码你得稍微要有点菩提心,既然有菩提心的话,我们现在就为初学者再多解释一下这些名词,有菩提心的师兄们就要耐点心,要对这个东西产生随喜。不能够不耐烦,不耐烦的话就等于诽谤菩提心。
什么叫做胜义承许空性呢?就是胜义中,我承认它是空性的。但是我们现在承认这个胜义中空性,也就是说我们如果在我们那个观念里面证道了以后,它是唯一的大空性。这个承许空性实际上是观念性的承许空性,还达不到胜义的承许空性。
胜义谛的意思就是,在我们的观念中去想象胜义是什么样的状态,我们用语言去描述它,叫做胜义谛。但你描述的语言其实都还是世俗谛的,当然有些人到了胜义的境界那就不是语言描述了,你要去问他什么是空性,他就不出声了。他要跟你出声的话,一出来就是机锋,你变成疯鸡,他是这个样子。
这个是对胜义谛层面的一个区分,它分为胜义的境界和胜义的言说,但是都归属胜义谛。但胜义的言说的话算是一种相似的胜义谛(谛是不欺惑的意思,不欺惑其实也都是有言语的意思),但是有言语也有境界呀,境界就不欺惑。有欺惑的就不叫做谛,欺惑就是欺骗、迷惑。
好,那么这个粗中观它就承许了胜义谛是空性,胜义的真理也就是这些佛菩萨的真理,我们说了它是空性。我们现在用头脑去承许了一个胜义谛,我们现在不是空性,我们身处世俗的状态里面,那么世俗的真理是什么?世俗就说,声闻宗在佛教里面按照四部的理论(四部就是有部、经部、唯识部跟中观部,层层更超胜。)包括有部和经部。第一个有部就是声闻宗,有部的意思就是一切的现象的根本就是微尘,而且这微尘就像唯物主义说的是一直不坏的,三世存留永远这么下去的。
佛教里面说的“三世”这个词,大家不要认为它是个简单的词。我们认为的三世一般就是前世今世后世,其实它的意思就是我们所处的时间,用语言概括的话无非就是过去现在未来,如果再把它浓缩下就变成前念、当下一念和后念,扩展开就成为前世、今世和后世。那么三世不变就是永远都是这样的,也就是外境的根本组成—微尘是永远不变的,承许我们的世界是这个样子的就叫做一切有部。
有人会说这就是唯物主义嘛,其实不是的,一切有部虽然承认组成我们外境山河大地的是微尘,但是它还承认了个能够把这些微尘捏合起来形成业的还有个东西叫做心。(唯物主义是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根本是物质,精神也是从物质产生的。一切有部则持色法和心法分开的二元论,心法不是由色法产生的,心法只能由心法产生。)这心是由一刹那一刹那不停的变化组成的,这些组成心的根本只能叫做识,因为它没有本质,给了它一个时间性叫做刹那。
我们要求衡量这个心是什么的话,你让小乘的人把心拿出来,他真的也拿不出来的。但是他又不能说没有心,因为他理解不了大乘空性这东西。即使是大乘,他明白心是空性的,你叫他拿个空性出来,他也拿不出来的。那么拿不出来的话,你把它理解成为断灭你就完蛋了,这时候他空中观才出来救火——拿不出来空性,但空性其实就是光明。那光明又是什么呢?光明其实就是现起,一层层的这么往上推。
在一切有部这里说心就是刹那,我们心能够认知世界的这种东西,它的最根本就是它认知的每个刹那组成的。大家想得通这个吗?你看我去认知的时候有个东西,这个东西我又拿不出来,那就不是个东西。但是我们又不能承认它为断灭,那怎么办呢?就是我认知它的每个刹那就是它的组成部分。你们是不是觉得有点儿戏啊?学现代科学的人会觉得有点儿戏哦。现代科学的名词一定要拿个东西出来的,要一一对应。现代科学很多东西都是这样的,但是最根本的东西—-物质,你拿个物质出来嘛。它说世界的根本是物质,你拿个物质出来一一对应,它也拿不出来的,所以现代科学也有赖皮的时候。
倒是佛法不赖皮,一切有部拿了个刹那,但它是不究竟的,真正的佛法是究竟的,最后就会跟你拿出最根本的东西—-空性,空性拿得出来,拿出来是什么——光明。什么叫拿得出来,就是你可以直接的认知得到,我们把这种认知叫做证悟。但是我们的科学,你说把物质拿出来让大家证悟,谁拿得出来啊?
面前的这些现起不叫物质,因为它说的物质就是那些三世不变的东西,你拿得出来吗?三世不变就是永远不变的意思,根本就找不到这样的物质。但又说世界就是由这样的物质组成的,那你说这个说法是不是就有缺陷了?
而声闻宗当然就没有这么傻了,声闻宗就说还有个精神,精神的实质就是刹那。世界的一切就是由这种状态组成的,我们在这种状态中间就叫做外中观的世俗的谛。对世俗的真理认知就是外面有微尘,内心有心识的刹那。那为什么有身体呢,就是我们的心在运动的过程中间就把这些微尘组成了我们身体的色蕴,而刹那组成了另外四蕴(受想行识),然后把五蕴执着为有一个“我”。
那么我们要认清把五蕴执着的这个,根本就不是我,实际上它是由心识的刹那和外面很多的微尘组合的。我们要认清这个真相,其实五蕴是假的,只是一种组合。然后在我们的认知中间发现它真的是一种假象,是靠我们的业力强行把它捏造出来的。现在我们把这个业力取消了以后,我们就灰身入灭。灰身入灭的意思就是身体变成灰了。灰就是微尘,入灭就是心进入灭尽定里面让它永远都是那个刹那。永远就是它不动了,涅槃就是保持在那个刹那那里永远不动了。但是平常人就没有那个本事进入到灭尽定,不能进入那个刹那,就不停的动,动就组成一串的不同。一串的不同,就是受想行识,就是我们各种各样的感觉、心情、认识这些东西,这个就是声闻宗世俗谛的含义。
外中观它比较粗,它就说世俗谛实际上就是这样的,胜义谛就是空性,那么你说我们在过程中会不会这样呢?当然我们从观念上学习来讲,我们就觉得这个是声闻宗的,我们是大乘宗,我们的世俗谛不会认为有刹那的。那我们的世俗谛是什么呢?我们会一步一步这么讲上来。但是声闻宗的世俗谛,它认为世界不是纯粹的物质,既然是心识去捏合它们的话,那么我们没有把五蕴观察清楚,进入刹那不变的涅槃定里面的话,那么它就会有因果规律,就会有轮回。所以他们对因果和轮回的抉择就非常的细,非常非常的在意,他们的戒律就守得很死很严格。
也就是说,虽然我们的世俗谛好像跟声闻宗不一样,我们是用单空甚至是唯识宗来抉择,但实际上你还是要做一部分声闻宗的东西,因为他们严格的执行这些声闻律仪,所以那些大菩萨都是内守菩萨境界,外显声闻威仪。我们经常看到那些大成就者的传记,他内在是一切无执的大空性的境界,但外在就按声闻宗的比丘威仪来非常严格的守持戒律。
这个外中观的分类,从概念上说起来好像只是声闻宗的世俗谛,我们认知到这个世俗是由微尘和心识由于运转造成的这个世界。在我们还没有达到灰身入灭之前,我们就要遵循世俗谛的规律。既然这个世界由微尘跟心识组成的,我们捏造了五蕴而受苦,就会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规律。受戒你就会得到定,因定你就会得到慧,有一套这样的东西,这样的东西不是捏造的,在一定程度上是非常的合乎心的规律,合乎世界本质运行的规律。所以说,守戒这些东西就出来了,直到小乘南传的,包括泰国这些,他们现在都严格的执行这些。
这么一派在胜义上究竟承认是空性,但是在世俗谛上,以声闻宗的认识外境的方式,来作为凡夫所处境界的这些规律的认知,这个就叫做粗的外中观。它虽然是粗,我们还是有用的地方,为什么呢?我们现在守这个别解脱戒,就是属于这一类的。
承许胜义心的自性光明及名言唯识的宗派,称为细的内中观。这个就比较高大上 ,比较高档一点了。承许就是我认为、我承认的意思,我认为是这个样子。承认心的自性光明为胜义谛,这自性光明也是包括空性的。我们在用大乘说万法跟心的本质的时候,如果说这个心完全只用空性这个词汇去描述它(很容易堕入断边)。
就是空性,没有任何的本质,破了又破,破到有任何一个执着都是不行的。它破的意思是什么,是说我们要破掉所有的执着,破掉执着体现在修证上就是我们的心任何时候没有任何的执着,什么安住这些,全都是错误的。所以最究竟的安住,实际上就是不安住。我们说安住在法性中间,意思就是什么都不安住。为什么?因为世界没有什么不是法性,所以我们经常说的安住、打坐、产生某种境界……其实都是不对的。所以在《金刚经》里面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的那个心就是最本质的心。
我们描述它的时候,把这个东西完全不执了,在修行上的意义就称为空性。彻底的空性,说有任何一个点可以执着的,就可以说不是空性。事实上不是的,我们找啊找啊找,找心怎么都找不到,心像什么一个境界,说这个境界好像啊,后来发现不是的就把它也丢了,丢到无可再丢。好,那个心就叫做最平常的什么都不守的心。所以很多人说打坐有个境界啊,这个境界是不是啊?”他说:“你看,我看到一个黄色的宝匣,打开以后里面有个黄色的如来藏,我取还是不取?”那就是个笑话的,真的有这样的。有一次,我带了一帮广东的师兄,他们来找我,让我带他们去慈诚罗珠堪布那里。然后就有个师兄站起来这么说:“上师,我有个问题想请问一下?”上师很慈悲:“你问吧。”然后他就这么说:“我打坐的时候看见一个黄色的宝匣,打开以后有个放光的黄色的如来藏,我取还是不取?”哇,堪布顿时沉默了(众笑),把我躁得一脸通红,其实我都不认识他,但是我的我执让我感到极不舒服(众笑),我的虚荣心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跟我来的广东师兄居然问出这样惊世骇俗的问题,我怎么受得了啊。
它实际上就是什么?它不是一个东西、一个状态、一个境界,永远都不是的。你想,我们的心附上一个状态的时候,它肯定跟其他状态不一样。那么附上这个状态,这个状态跟其他状态不一样,如果这个状态是空性,那其他状态就不是空性了,你不就完了?大乘的宗派在描述这个胜义的时候,从空性这个角度去讲,它有时候经常就是空性空性,空个不断就是空性。但是你空到极端的时候,我们如果不是修行者,我们以想象这种方式去想空性“空的空的,什么都没有啊。”这个就会变成断灭。
在修行上的话,断灭是怎么体现的,感觉到那个空时,哇——实际是那个状态,他觉得只是空空空空。思维上的断灭派就认为什么都没有,你在思维的时候同时都是有的嘛,这本来就是扯淡。但他在修行中,比如我们禅修中心有些人,经常把身体坐没有了等等之类的,一片大空的时候,他就觉得这个境界是大空性,他硬要来跟我证明他这个是无生大空性。那是无生大空性?你拉的粑粑就叫做无生大空性。你那个状态是无生大空性,那你的粑粑怎么办啊?粑粑不干的,是吧?“你欺负我,我不是无生大空性啊?”你敢说,那个粑粑不是无生大空性?那它是什么?它是上帝啊?所以他肯定是不对的。
他就死守在那里,由于不能堕入这种感觉性或者认知性的断灭,那么比它稍微在说法上要厉害一点的,就提出了自性光明这个概念。空性,它不是什么都没有,它可以有光明。但是非证悟者的话,他听说这个有光明“哇!原来空性以后,还冒出来一种东西叫光明。”然后从思维上,他又开始去执它。执它,一个是思维上去执它,另一个在修证中间会出现,哇,那个真的是……开始最痤的光明就是什么,就是到处都是那种物理性的光。
然后会是那些神通之类的,比如会突然觉知到隔壁蚂蚁打架这些东西,他会说这些是光明。还有很厉害的话,他就完全能在一种他认为是完全没有本质的,但是它可以起作用的某种东西上,其实他也拿不踏实,也就是说他又把它变成执常派。如果我们拿不准这个东西,就会老是在常跟断里面扯蛋。当然我们学中观这么久的人,肯定不会认为光明就是灯光、电灯泡这些东西。
那么由于我们去看多了很多的佛教书籍,我们会说光明就是觉知,是明。然后我们在心里面,有时候是通过意识去捏造,有时候通过感觉去捏造,有时候会诞生一个境界。哇,明明朗朗的一切都清楚,这个明知定里面就是这样的。这个明,我在,什么都在消灭。我就知道,然后,他就固执的认为这个知道,就是那个光明。
其实这个就是上当,但这个当上的还是有价值的,因为到时候把这个明真的突破了,就好办了。但是没突破之前,它是很像的。这是在执明上出现误区的一些特征,那个执明的时候,真的是好像证悟啊。你去看那些各种各样的书籍,全都看得懂,甚至那些公案都没有问题,而且那种状态里面菩提心和悲心全部都有。而且他能去帮别人,他有一定的能力。因为他在执明的时候因明而入定,很像大圆满里面说的,我什么都没做,但我什么都没有执着。
他不知道那个明就是一种执着,为什么他不知道那个明是一种执着呢?因为那个明,它不像我们守一个东西一样的。如果用明去守一个东西,它一定是跟明不同的一个点,比如呼吸,比如唐卡,守一个东西,我们会知道它跟明不一样。但是他守明的时候,好像它不是个东西,由于它不是个东西的话,他就认为这是空性。其实它不是这样的,这个其实还是有所住,它不是真正的空性。
但实际上如果你达到真正空性的时候,它确实是有光明的,只是不是你过去守的那个光明。明不明白?我们现在都要去修空性,特别去修单空的人,特别要注意听这个东西。所以说为什么学中观,他一定要从学自空中观开始,先自空以后,再去学他空呢?这个原因,就是怕你去守明,守在这个上面就很麻烦的。
禅宗里面叫作“明月当空照,犹是阶下汉。”那个随时随地照到自己,有时候甚至晚上睡觉的时候看到自己睡觉,我们有师兄已经可以做到这个。哇,没有任何的念头,不分别,觉得这个就是光明,这是个很大的误区,但这个误区很牛,很多人都不会有。修行了好多年才会有,但是一旦把它打破,就是真正的开悟。
那么我们先不去说这个修证上的事。他提出了光明这个词汇的时候,实际上是说这个空性并不你所想像的什么都没有,也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大空。你看我们这个四空定里面,第一个叫作空无边定,然后叫识无边定,然后叫无所有定,然后叫非想非非处定,其实这就是所谓的无边,境界性的无边。
空无边,无穷无际的空。禅定修到超过了色界定,进入了无色界的定叫作四空定,他就觉得这个肯定是证悟了。因为空嘛,心识像虚空,身体也消失,像虚空一样,这个就是禅定,挺傻的一种禅定。目前我们禅修中心长期打坐的这些师兄,很有可能就会堕入这些定里面。
然后他慢慢定到后来一段时间,他发现这个是大空,其实也不是,实际上就是我执。但他这个心识也是无边无际的,这个其实就识无边定。然后这个识其实也是多余的,捏造出来的。把识也放弃了,什么都没有,这个叫无所有定。你看都叫虚空,觉知上都是完全的虚空。那个时候连身体都没有了,其实我们很多人想都没法想的,因为你想的时候一定会有身体在那帮倒忙的,我们的感知和思维里面总是有个身体,这个叫做无所有定。到了最后连这个也是多余的,无法用形容词去形容它,我们去取了一个我们没法用思维去理解的词,叫非想非非想定。它不是想,非想;它又不是不想,叫非非想。不是心,同时它又不是不是心。
所以他去描述,实际上就是不停的抛弃,不停的抛弃,这个不停抛弃的过程,就是我们禅宗里面经常说的,在追求参公案或参话头的时候,参到一些境界的时候,那个境界换了一个又一个,换了一个又一个,那个叫做狗咬尾巴团团转,永远没个头。
追追追追下去,空;换了一个又一个,换了一个又一个,永远都是空,永远都是空,这种空,那种空。换、换、换、换下去,无穷无尽的。“飞鸟追影,狗咬尾巴”。甚至不追,不换啦,他停在那里,就变成了所谓的死禅定,成为佛教修行的八难,死了以后要进长寿天,禅定完了就下地狱了。因为这个定把现起都压制了,实际上阿赖耶识还是在,它实际上是阿赖耶识的状态。
他动的时候,他就用这种定,把所有善业全部弄出来消耗光,耗光了以后,这个定力就没办法维持。没办法维持,那些恶业就直接显现了。由于善业被耗光了,显现出来的基本上都是恶业。所以那些人往往是直堕地狱,所以它就称为佛教八难。
自空是这样的,但真正的空就不是这样的,真正的空的时候,它是一个活泼泼的心,很自然平常的心。心是没有实质,但是它真的踏踏实实有光明,我们可以吃饭,我们可以认知,我们可以造业,这些东西没有心的光明这种力量是不可能的,这种基本的力量在我们的分别境界中间就有很多种,比如我们眼睛去看的力量,是一种光明;用耳朵去听,也是一种光明;打人也是一种光明;产生各种各样的感情、仇恨,这些都是光明,但这些光明只不过被人我和法我扭曲了的光明,是不是这样的?
如果把这些执着清除掉,那个最本质的光明,就是真正的光明,但这个光明实际上也是空性的,所以它就是真正的空性。那么我们去说这个最真正的空性,那个就叫做光明。那么认为胜义中间就是光明,这个就称作他空中观,或者是三转法轮的内容。如果我们认为这个世界的根本就是光明,那就说明你持的是他空中观的观点,或者是第三转法轮的观点。
也就是我们修行的时候,教我们在明知定里面保持那种觉知,一直保持下去。其实你想修的就是他空中观,只是你还在过程中间,你保持的那个光明觉知实际上是不究竟的。为什么不究竟呢,因为你还没有领会到空性,你用意识去捏造它,或者用一种感觉、一种状态去捏造它,这是不对的。那怎么才对呢,先修五加行。如果这么一倒推,就会推到你没有资粮,没有资粮就要修五加行,有业障还是要修五加行。那我五加行修不下去怎么办,先修四前行。所以堪布老人家他们都一定强烈的要求你要修四前行、五加行,否则你玩不下去的。
你玩啊玩就玩到世法上面去了,然后你会发现佛法根本就不是拿来给你解脱的,是来帮助你轮回的,让你轮回得更好嘛。人家凑在一起打麻将,我们不玩这个,我们玩的是高级Party,我们点着香,坐在坐垫上人模狗样的。佛法根本就没有拿来摧毁你的执着,只是让你的生活更舒适愉悦,当然从人天乘的角度来说也没错,它总比打麻将好嘛,更比钓鱼好嘛。
它承认的根本胜义谛就是心的光明,但我们还没有达到那个境界,我们还是身处世俗中间,那世俗的真理是怎么样呢,就是名言唯识的宗派。名言唯识,就是世俗角度来看,外面的物质全部都是虚假的现象。那这些虚假的现象(物质)是怎么来的,是心的光明经过扭曲出来的。这个扭曲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扭曲呢——识,识就是心因为无明而产生的分别。我们老说分别分别,分别离不开识,没有识无法分别,所以我们的修行叫转识成智,就是分别没有了,转成最根本的那种光明叫做转识成智。
识的分别具体是怎么样的分别法:所有的这些现象,比如我们所看到的山河大地,听到的声音,感觉到的沉重,闻到的气息,吃到的东西的味道……这些全都是心在分别。这些分别的对境本身是没有的,比如我看到这个杯子就是我分别的对境,这个对境是不存在的。它存在的原因就是因为我有分别,我们的世俗谛就是我们的这个世界,所以我们这个世界的真理就是——这个世界全因分别而有。这个分别称为识,所以叫唯识。
这个唯识又可以进一步分类,根据分别的时候有没有一个主体在分别来分类。说到这又必须回到刚才讲到的刹那心识,你不能说心识没有,心识没有就走到空性里面去了。它承许有刹那存在,没有刹那怎么能组成那么长的时间呢。时间怎么样来衡量,时间只能以变化来衡量。它所分别的东西在相应的变化,你看我们的杯子会坏,山河大地等万法也会坏,我们能分别的东西肯定是跟所分别一样的在变化,但这个变化得有个主体嘛,这个主体是什么呢?分析来分析去又是心识的刹那。所以它执持这个刹那在胜义中是存在的,就叫做随理唯识。
随着想像去的叫随理,但实际上心识的刹那是不是存在呢?实际上它也是不存在的。能够分别出这个世界的这个分别的根本也是不存在的,也是空性的。它不存在那是什么?它就是空性。它是空性,但又是一种分别力,那怎么办呢,那只能是光明,这一派就叫做随教唯识。这个随教唯识就是所谓的他空中观。但是他空中观已经说到胜义上去了,但我们现在说的是名言,所以一定是以随理唯识来作为我们的世俗谛,而不能以随教唯识来作为我们的世俗谛,如果随教唯识就变成胜义了。
它认为世界的一切其实是由心显现的,那心是什么,心是刹那。或者心有一个光明,光明是什么呢,我们找不到它是什么,但它实际上还是一种刹那的存在。如果连那个刹那都不存在,它就变成了真的空性的光明。空性的光明就跟他空中观说的是一样了,甚至跟大圆满都是一样的,大圆满就说明空双运嘛。这一派就叫作细的内中观。
你说这样分类有没有意思啊,其实我现在跟大家像闲聊一样,如果是学了两天中观的人会感觉到有点意思,要真的去修行的话,你会发现你真的会在这里面打滚,滚在那里焦头烂额、口干舌燥。真的会这样子——极端上火,晚上睡不着觉。然后滚个数年以后,你见解就成熟了。见解成熟了就可以用于修行,但是你要它彻底成熟的话,其实要一边修行一边闻思,这样逐渐修行。你说这个意义有多大,你甚至可以直接靠这个证悟的,没说显教的中观不能证悟的,可以证悟的。
虽然我说是学密宗的更快、学大圆满的更快。但实际上学中观跟学大圆满的差别是什么?一个是靠分析思维的方式强行去证悟,实际上就是通过打坐去感受,这个其实就是中观的方法。我们以前教的四夺,其实是显教的东西,当然密宗里面也把它当作前行在教。这个也是大圆满的一个前行,去分析、去感受、去夺,夺了以后去体会空性。
它跟大圆满的区别——大圆满它不跟你讲这些,只强调把资粮弄够,把菩提心发足,把视师如佛的心弄得很强,业障没有了,内心里面充满了对三宝的虔敬,充满了喜乐,心量又很宽广。菩提心修好了的人,心量会很宽广。你说我菩提心修好了,旁边有个人稍稍惹了我,我就非常生气,经常看到周围人都是魔鬼,只有我是圣人,这个叫菩提心修好了?这个肯定不是。菩提心修好的人和视师如佛修好的人,是不会有傲慢的,他身心非常的调柔,特别是见到上师马上就乖了,他一定会变成这个样子。
那么这个样子就好办了,就不用扯什么他空自空,我直接给你来个一空,然后那些窍诀就来了。如果你真的把自己培养成那样的根器,他就直接告诉你窍诀。大圆满是领受性的、境界性的,他一告诉你,马上就领受了,你不用搞那么多的思维。两个方式就是这样的,当然我们想,那我们一定要后面那种了,让上师直指心性多好啊。我们很多人被上师指过的,指中了没有啊?我估计上师前面那个指头都指成老茧了,搞得上师一指禅都快练成了,结果你们还没被指中。
还没有被戳穿的原因是什么呢?原因就是你根本没有那种心态,你的无明强执永远都在那里。那种狭隘,对世俗的贪恋、嗔恨,各种各样的心态,你让他怎么跟你指得穿?没有说一个证悟人还在狭隘、忌妒、仇恨,还在看到周围的人都是坏蛋,那有毛病啊。你是证悟了的人,是众生的依怙,你这样杀气腾腾的对众生啊?这肯定不行的,它一定要靠前期暴烈的修行才行。
那么我们暴烈的修行有两种方法,你看有些聪明的人,他就拼命去闻思,把粗中观、细中观……读了好多,你看我们这群人中这一派最多了,成群结对的。有人去说我们这群学佛的人不闻思,我听了哭笑不得,我说:“你说我强奸、杀人、放火、抢银行,这个都有可能性,我是坏人当然有这种可能性。但你说我不闻思,这不可能嘛!”我们中有很多这样闻思的,他们走的就是这一条路,不停的闻思、揣摩、感受,他也会走到正道的。
也有直接去进入修行的,直接就开始去禅修、打坐、修五加行的。所以我们要求禅修中心的至少要两遍到三遍五加行,莲师心咒要求是两千万,这是你们答应了的。不答应还钱,答应了随便吃随便喝,不但不还倒欠你很多。
也就是说,不是你想指就能指的,你必须要经过各种各样的修行,你闻思也是一种。像我们现在通过大量的闻思,闻思到稍稍有体会了,上师再一指,你一下就明白了。如果你实在是不擅长闻思,那怎么去分析细中观、内中观啊?你读了很久的细中观、内中观,进个厕所出来全都忘光,这要怎么办呢?你可以去修五加行,最后再去学习空性的实际修行方法,修好以后的话,最后上师也可以给你指示心性,一下可以明白。
所以路是有的,而且有很多条,最关键是你能不能走下去。你要是不愿意走,整天在世俗中间贪恋,谁奈何得了你啊,你是轮回的勇士。也就是我们居士修行最大的麻烦,就是根本就没有什么出离心,我们把佛法弄来玩,弄来拉帮结派。一搞念珠的话,大家全都去搞念珠;一整佛像的话,屋里面佛像整得漂亮得不得了,但从来没拜过,这个不行的。
佛法是要拿来用拿来修的,这个才有用。不是这些东西拿来搞Party和很多世俗的活动,让轮回变得更美好一点,这是不行的,当然从人天佛教来说还是可以的。我们反复这样说,是害怕别人又说我们攻击人天佛教,让我们左右不是人。
《中观宝灯论》中说:“世俗谛依声闻宗承许者,为粗的外中观;安立其为唯识,称为细的内中观。”又说:“今当宣说微细瑜伽,此为微细的意义如何呢?诸法唯一以自心幻化中出生而显现,并如梦般幻化的唯识。进而,此种幻化唯识,超离三世,无诸形色而自性清净光明,无有显现之故,当知诸法为幻化唯识。”
清辨论师的《中观宝灯论》说:“世俗谛依声闻宗承许者(声闻宗承许实有外境),为粗的外中观;安立其为唯识(不承许实有外境),世俗谛安立一切外境其实是唯识所现,这种中观就称为内中观。”又说:“今当宣说细微瑜伽”(瑜伽是相合,两个东西合在一起的意思。我们经常说的上师瑜伽就是我们去跟上师相合,我们怎么去跟上师相合?除非我们领悟到我们和上师的心是一致的,这样才是真正的瑜伽,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真正的瑜伽。)微细瑜伽其实是瑜伽修行的意思,来自印度的瑜伽修行被现代人拿去搞得韵味全失,就搞成了现在的一些瑜伽动作,比如把腿放在脑袋上这些,或用来减肥。麦当娜这些演艺圈的经常为了显示自己的格调很高“我平常没事的修修瑜伽。”真正的瑜伽其实包含很深的意思,它指示瑜伽行的修行,瑜伽行就是实际修行之义。
此为微细的意义如何呢?诸法唯一以自心幻化中出生而显现(也就是唯识所现)。由于是唯识所现,实际上它是像梦一样的。比如我们梦中的东西是意识所幻化的,所以它不是真实的。不做梦时候的外境显现,虽然不只是意识,也包含其他的识,这些识都是心的一种分别。这是一种分别,而不是客观有一个东西在那里让我们看到,而是我们的心借助我们的眼睛让它幻化出来,这叫识的分别或了别。
进而,此种幻化唯识,超离三世,无诸形色而自性清净光明,无有显现之故。就是幻化的唯识没有外现,而出现它本身的自性清净光明。无有显现之故,这个就说到胜义谛上去了,这就是他空中观。说世俗谛其实是幻化一样的,当把幻化去掉了,回到本质的光明里面,那么这个就是承许胜义心的自性光明。当知诸法为幻化唯识,就是应当知道在世俗谛的时候,这些现象是唯识所现。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大乘庄严经论释》中说:“名称普闻古印度圣境的大智阿阇黎清辨论师,也曾在其统摄一切中观关要的《中观宝灯论》中说道:瑜伽行中观为细的内中观;承许外境的中观为粗的外中观。该论明显言及:以实修时中观瑜伽行殊胜的缘故,就连具德月称实修时也按如是而承许。”
清辨论师是自续派中观的创始人,他和持应成派观点的佛护论师,两个人争得地覆天翻的,争到佛护都不愿意跟他争了,一直躲他。清辨论师就自己修法想向未来的弥勒佛问个究竟,但离弥勒成佛还有56亿7千万年那么长的时间,人世间肯定活不到那么久,只能到阿修罗的世界去才有可能活那么长,因为阿修罗的福报很大,可以活很长时间。
后来观世音菩萨教了他一个方法,用一个戒指去打一个金刚崖,金刚崖一打开就出现了阿修罗的世界。清辨论师就在那里闭关修行,等到弥勒菩萨56亿7千万年成佛后再来问个究竟。你看人家追求佛法的这种境界,你心里可能会想“这样何必,不用56亿7千万年,最多两千年以后出来问慈诚罗珠堪布嘛!”(这个是在开玩笑呵)他每个显现,是有他过去的因缘的。
以实修时中观瑜伽行殊胜的缘故,就连具德月称实修时也按如是而承许。月称菩萨是应成派的祖师,也是按中观瑜伽行来修行的。我告诉你们,其实修到后来一定会按这样来修行的,它的次第一定是这样的。比如我们普通人开始修行中观的时候,肯定要去夺的。开始是思维,思维的时候我们就觉得“哎呀,这个是无方微尘,无方微尘也不存在了……”其实你搞了半天也无非在头脑里面搞。
想多了以后,你发现与其想,还不如直接去感受它是虚假的,那么就是以前讲过的四夺那样的修行方法。夺境、夺身体,就开始去夺。夺的时候就直接用光去射它或用金刚杵去捣烂,去感受它是虚幻的幻象,不是真实的。感受到后来,对身体和外境都直接感觉到它是虚假的时候,这个时候你会直接的认为这些境相真的不是它自己的存在,它就是心的一种幻化而已,这个时候就是中观瑜伽行“一切境相由心现”——世俗谛的实现。
我们大部分人不在真的世俗谛里面,而是在倒世俗里面的。现在这个时代的大部分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因果是不存在的。”或者我们在观念上认为“因果是存在的,世界的本质是空性的。”但是我们的心根本不这么认为。我们去做事的时候,因果都是在别人那里的,我这里不存在因果,别人犯错就要下地狱,我犯了错会上天堂。其实我们的心是不相信因果,当然我们为什么希望别人相信因果,因为这样的话自己不受到伤害,这是很无耻的。
我们刚刚开始如果真的去修行中观,一定会一步一步走到“一切境相由心现”这种地步。然后你再去内夺自己的心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心的空性。如果你把外界都夺空了,觉知它完全是虚幻的,此时只要把心一空,当下就是极为不住的大中观,就会变成这个样子,大圆满的初步境界就是这样的。不管怎么样,大部分人是要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被称为瑜伽行。
其实月称菩萨主要抉择世界的本质,他的中观也可以叫世间共称行中观。月称菩萨虽然在说到世界的最究竟本质的时候,是说绝对的大空性,什么都不承认。但是,实际上在世俗谛的层面,要按照唯识这个方式修进去。所以我们经常把中观和唯识分类,其实你在修行中间离不开这些东西。
我们为什么有时候会跟大家讲讲唯识呢,因为学习唯识会加强思维见解,会帮助圆满对世间很多问题的解释,会解除掉各种各样的疑惑。新的疑惑被解除掉了,就会产生一种东西叫做信心,因为信心跟疑惑是冲突相违的。
那么,产生了信心以后,修行的力量就会变得巨大了。修行力量变得巨大的话,他才会出现出离心、菩提心。产生了出离心跟菩提心以后,才会真正的对空性正见有所领会。我说的不是对空性正见有所认知,而是有所领会。也就是你修空性的时候才容易修得进去,所以说这个闻思跟修行是有一定的联系性的。
内外二种中观的观点大致与自空他空中观相同。
也就是说这个外的粗中观属于自空中观,这个内的细中观基本上是属于他空中观。它这里是讲为什么要这样分,大概的能够朦朦胧胧地清楚内外两种中观的分法。你问它有什么意义呢?其实它就是这么分一下给你。有没有什么意义呢,修行起来后,你再回来看,你才发现有意义。现在的意义是什么,你要记住它,记住这个东西比记住麻将怎么打好很多。比记住你买什么包,我的香奈儿这些要好很多。所以你要记住它,然后去思维它。你要记住它,你必须去思维它,不然你肯定记不住的。
承许轮涅万法无生平等的显宗大乘宗派,成为自空中观所依的本源,并没有直接着重抉择自续派或应成派,称为根本中观。如《中观理聚论》、《四百论后八品》、《现观庄严论》。
承许轮涅万法无生平等的显宗大乘宗派,依随相似胜义和真实胜义中的一种,而特别着重加以抉择,称为随持中观。如《中观二谛论》、《中观释般若灯论》、《显句论》、《入中论自释》等。
虽然佛护论师曾经就中论的密意创立了应成派而加以解释,但是尚未广泛阐述有关应成合理、自续不合理的破立,对于佛护之宗,清辨论师在其著作《般若灯论》等中,宣说了许多过失。从此之后,分为应成派和自续派两大宗派。
《菩提道次地广论》中说:“《般若经》等宣说诸法皆无自性、无生灭等,其能无倒解释经者,阙为龙猛。解彼意趣,有何次第?
答:佛护、清辨、月称、静命等大中观师,依圣天为量,等同龙猛。故彼父子是余中观师所依根源,故诸先觉称彼二师名根本中观师;称诸余者,名随持中观师。”
这一大段话是根本中观和随持中观的分类。根本中观的意思就是什么呢?就是中观的出处,中观是怎么来的。一开始我就跟大家讲过了,中观是从龙树菩萨(也叫做龙猛菩萨)那里来的。龙猛菩萨和他的一个弟子叫做圣天。圣天听说是一个美男子,他曾经在去参加辩论的途中遇到一个女树神,那个女树神看到圣天菩萨的眼睛非常漂亮,就向圣天表达爱慕之意,圣天则说:“你说我眼睛漂亮,抓出来给你!”把对方吓了几个咯噔,对方马上就证悟了“无生大空性”(开玩笑哈)。
所以圣天论师就写了《中观四百论》,我们汉地这边的翻译叫《百论》。汉语翻译了它的后八品,这后八品也是中观的内容。《中观理聚论》是龙树菩萨的。还有《现观庄严论》是弥勒菩萨和无著菩萨的。
中观的根本论典《中论》也是龙树菩萨的。这一批最早将中观这些观点形成一个具体宗派理论的这些人,他其实没有像后面的这些后学者一样,他没有很明显去分什么是自续,什么是应成,没有把它分得那么细。
你看龙树菩萨的二十七品,他不停地在破,不停地在破。他并没有把它次第地形成能破所破等各种各样的理论。等下我们后面会讲破,什么是破?拿什么去破叫做能破,我们要破什么叫做所破,中间怎么破——破的方法,破的过程中间会出现什么,破的结果又是什么?
但是龙树菩萨不给你说那么多,他不停地破,来一个破一个,来一个破一个。二十七种现象,乃至真如都破掉。破它什么?说它根本就不是一个实有的事物,就破这个东西。但是他并没有去说得很详细这个破的过程,中间出现的能破所破,他没有去说中间出现的详细的那些情况。
为什么呢?这个是不能说的,因为后边的人会产生什么样的分别见,要等后边的人来解决。预先就把它提出来,这个是不可能的。比如病人还没出现就给他开药方,这个只有一个人干过,就是莲花生大师。你还没出现之前,我就先把药方埋在那里,那个叫伏藏。但是根本中观没有,它只是把万法皆不实的这种理论提出来了,并且建立了能破的工具。比如有的是用大缘起因,有的是用有无生因,但是都没有提出这些名词。这一派最主要的就是中观的祖宗们创立的,叫做根本中观。
中观的理论下来后我们去学习,每个大德都带领一群人去学习它,在这个学习过程中,由于能上的素质不一样、理解和文化差别不一样、人性和习俗的差别不一样,那些就太多了。这个就会形成根器的差别和执着的不同,这样会在学习上造成很多不同的看法。
比如最后就会出现应成和自续的两大宗派,应成派就是月称论师开始的,自续派就是清辨论师开始的。自续派实际上是讲渐进修行的过程,怎样利用中观的理论去认知世界的本质和修行,由于它说渐进的过程就没有着重去诠释最根本的观点,它描述世界的本质以及修行的过程主要是以前面修行过程为主,而对于最后的根本说的比较少。我们曾经学习了几年的静命论师的《中观庄严论》就是自续派的观点,到了后来它也会说到应成的空性,但是它描述的重点在于前半部分。
月称论师的应成派就不一样了,它根本忽略前半部分,前半部分怎么样都可以,它主要就抉择最根本的东西。它起到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是把我们中观修行的最根本点一下就拿出来,仿佛一个灯塔照着,因为它的究竟观点就是离开四边的无生大空性,达到那个地方根本是言语和思维没办法接触(一默如雷),绝对的无执。不会出现自续派所说的“现象以现象不空,现象上的执着空”,或者用格鲁派说的“柱子以柱子不空,柱子上的实有空”,它不会出现这种二元对立的东西。甚至“空”都要被空掉,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样才是究竟的。它给你立了个标杆、攻击点、目标。
另一个作用是接引利根者。大部分人是逐步的根器,先要去修四夺,四夺修到一定时候就会“一切境相由心现”,最后还要去夺自己的心,心还要分受蕴、想蕴等等。而有的利根者不用这样,一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基本上都到了自续派了,比如六祖,随后他跑到湖北东山去找五祖弘忍,在道场里面拴着个大石头在腰上舂了八个月的米,到五祖再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时候就开悟了。而绝对没有搞“柱子以柱子不空,柱子上的实有空”、用四夺去夺(情绪是假的,有生起就会有消失,还有觉知到的一切都是假的,当下安住!)这些对于他来说都是扯淡的。
六祖明白了以后就马上念了个偈子“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应成派就是要对付这么一批很厉害的人,就像我们禅宗里面很多的祖师都是一两句就开悟的。
那我们为什么不行呢?我们要考虑一下我们是什么根器的问题,我经常说我们都是些特殊的根器。我们整天还在想着LV包,别人看不看得起我,他们怎么看我,将来的生活如何如何……我们还在这些事情上折腾。“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对于我们来说是扯的,这就是我们不能够听到一句就实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原因。
学习讲求次第的就是自续,着重说根本点的就是应成。这两派实际上是后面的人去学习而造成的差别,叫做随持中观。如果有人问你:“龙猛是自续还是应成?”学过的人就知道问的人是黄的(初学者),因为他把自续和应成都包括了。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般若经》等宣说诸法皆无自性、无生灭等,其能无倒解释经者,厥为龙猛。解彼意趣,有何次第?
《般若经》说到 “世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最后我们发现不了本质,这个就叫做“诸法皆无自性”。如果找到了任何一个法有自性,例如拿到一个杯子去找最基本的本质,普通人来看是一块块的瓷,瓷再往里面找是瓷分子,瓷分子一直分到最后就没了。最后发现根本就没有本质,这个就叫做“无自性”。然而无自性的东西是怎么来的?原来是心分别造成的,那么心就是它的自性。我们再去找心的自性是什么,后来心也没有自性,也是空性的。那么世界的本质完全找不到,这个空性就叫做应成中观,而找它的过程就叫做自续中观。
但心是空性的,不是什么都没有,它是光明就是他空中观。直接上去把光明和空性一下明白了,这个叫做大圆满。不去说空性,直接从光明入手来体悟空性的,这个叫做大手印。其实所学的中观就是去找出万法的本质,这个万法包括我们自身,也包括我们各种各样的心识、感受、觉知这些东西,我们就去找它的本质。
为什么要通过逻辑分析,明白空性见解后我们才有可能去证悟本质?因为从观念知道本质后,我们才有可能通过修行一步步的趋向于本质,回到了本质后就叫做解脱。由于我们没有亲身的体验,就会误以为找到的本质是空性,那到底有什么意思呢?有电影好玩吗?里面有没有房子,有没有汽车?我告诉你,那里面什么都有,而且它还没有苦难。世间有的它都有,世间没有的它也有,它就是没有世间的苦难,“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嘛,到了后面我们会大量的讲这样的东西。
为什么我们说这个世间的快乐都可以具备,苦难完全不具备呢?其实有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所有的苦难都是因为自我的执着造成的。中观会把自我的苦难全部都消灭光,所以苦难就不成立了。那快乐呢,光明是常恒不灭的,光明本身就具有大乐,而且可以包含所有世间的快乐,所以说它什么快乐都可以有。我以前说修行的结果是——所有坏的都不要,所有好的都要。当然这是一种极其庸俗的解释,但它就是这样的结果。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解释《般若经》等宣说诸法皆无自性、无生灭等,其能无倒解释经者,厥为龙猛。”无倒就是对《般若经》绝对解释得准确是谁呢?就是龙猛菩萨。这个《菩提道次第广论》是格鲁派的宗喀巴大师写的,益西彭措堪布也讲过这个经典。解彼意趣,有何次第,就是清楚它的究竟意义是什么,去解释它有何次第?
答:佛护、清辨、月称、静命等大中观师,依圣天为量,等同龙猛。故彼父子是余中观师所依根源,故诸先觉称彼二师名根本中观师;称诸余者,名随持中观师。”
佛护跟月称是应成派的祖师,清辨跟静命是自续派的祖师,这四个大的中观师以圣天为量。圣天就是刚才说的很漂亮的那个菩萨,就是龙树的徒弟。等同龙猛,说他的修学证量等同龙猛。故彼父子是余中观师所依根源,佛教里面是把师父跟弟子称为父子,因为龙树菩萨是圣天的师父,所以龙树圣天父子不是说圣天真正就是龙树生的儿子这个意思。父子是余中观师所依根源,那么故诸先觉称彼二师名根本中观师,所以那些大德就称龙树跟圣天为根本中观师,称诸余者,名随持中观师,其他的跟着他们学的,后面的就称为随持中观师。
根本中观跟随持中观就分到这里,这些东西不能够讲的太多了,讲得太多了大家头脑里面乱七八糟堆很多东西。其实到了后来最根本要学的是什么,是能破、所破和怎么破。你说这个世界是没有本质的,凭什么?凭的就是我的一些思维的方法,什么九大因(中观共同五大因、应成不共四大因。)这些叫做能破。所破是什么,是诸法的自性,是实有的执着。那怎么去破,怎么去运用这些理论,叫做怎么去破。在破的过程中,在理论上、见解上去破,还有修行上去破,破的过程中出现什么,这些才是最重要的。然后破了以后有次第性,所以分自续中观跟应成中观。破的不彻底就变成了自续,破彻底就是应成。或者是破的结果,这个才重要。
现在给它分类为什么呢?既然先贤他们这么分了,我们跟着它的种类学一下。比如吃饭“哎呀,我不愿意用盘子装,你直接把饭菜全部拿给我吃了算了。”然后他就把米饭啊、菜啊一股脑儿塞到、泼到你脸上,你怎么受得了?你还得分盘嘛,这个盘子装的是饭,那个盘子装的是菜,总得分一下。
这里又分了三种,他分这一种那一种,其实大家不要不耐烦,其实还是挺好玩的。起码有一点,你看先贤们在中观上花了多大的力气啊,龙猛菩萨写了个《中论》出来,他们用它衍生出多少东西出来啊,他们称为先贤嘛。我们连看都不看,然后人家分了那么多东西,学都不学,是不是我们自称为他的弟子有点惭愧。衣钵总得接受一点,想去接受到最根本的东西,却连衣钵都不要,直接去要身体,过分了点。
这三种中观在究竟胜义方面并无差别,仅仅是以安立名言谛而划分的。其体性为:
承许轮涅诸法无生平等的显宗大乘宗派,由名言安立的方式不同,分为三种宗派:名言安立随经部的承许,称为经部行中观;名言安立随唯识承许,称为瑜伽行中观;名言安立随眼识等前的显现那样暂时承许,称为世间共称行中观。
这三种中观在究竟胜义方面它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大家都一样认为是空性,我们不去管它。但是因为修习这三种中观的人对世俗谛的态度不同,又分成了三个宗派。世俗谛的态度不同是什么,第一个是名言安立随经部的承许,称为经部行中观。是什么意思呢?名言安立就是世俗谛本质的归类,就是我们眼睛看到的现象,我们的思维等等的处于我们凡夫的状态里面的所有现象的世俗本质(不是究竟本质,究竟本质是空性)以及它的规律的认识,这个叫做名言安立。
名言安立什么呢?随经部的承许,称为经部行中观。什么叫做随经部承许呢?因为刚才说到佛法哲学里面主要分成四个大类, 一个大类叫做一切有部(简称有部),另一个叫做经部,再上层一个叫唯识部,最后到中观部,这四部实际上是四个大类对世界的认识。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是有部,有部认为世界的本质其实都是三世不变的微尘和三世不变的心识的刹那,它实际是个二元论,就是世界的本质有两个根本,一个是心识的刹那,一个是万法的微尘,这是一切有部。
什么叫做经部呢?经部说,外面的微尘它不是三世一直这么下去的,它是刹那刹那变化的,每一刹那当下的这个才是,心识跟外面的微尘是刹那生灭的,它说世界的本质在物理层面上是刹那的生灭,心识层面也是在刹那的生灭,而且微尘和心识是对应的,这个叫做经部的中观。经部的中观特别的讲究道理,我们学的因明,基本都是按照经部的理论来的,这个就是经部对世俗世界的认知。如果这派学中观的,在世俗谛上按照经部所设立的这个世俗谛去理解世界的现象和规律,就叫做经部行中观。
你看我们现在学因明的,我们一方面学的是中观,有时五部大论也学唯识,我们学的五部大论的唯识,其实就是经部观点的唯识。但是经部观点的唯识经常会被破的,你看后来一些大乘的大论师,比如说像麦彭仁波切,他解释唯识,他就嘲笑经部的一些观点,因为经部对世界的认识有时是不完美的,再往下一较真就会较真到唯识那里去,最后发现世俗谛经部解释不清楚,而唯识说的更清楚。
然后把它再进一步,世俗的认识就变成世界“一切境相唯心现”,就不是刹那的外境或者刹那的心识了,而一切就是心的分别。这一切现象的原因是心因为无明而分别。心因为无明而有分别就诞生了相应的规律,这个规律怎么来总结呢?世界的一切就是八种识(阿赖耶识、末那识和眼耳鼻舌身意六个识加起来共八个识)在动,动的这些规律就形成了唯识宗的这些理论。执持、依据唯识的这些理论去修行和体会,叫做瑜伽行。然后,走到最后就会发现本质都是空性的,这个就称为瑜伽行中观 。
如果再看世俗谛的时候,以因明的方式来看也很精彩的。比如说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经常有理论上的分析,比如我们经常说的数学的三次危机,其中最著名的一次就是微积分的危机,微积分的微分到底是多微,能不能微到0的这个问题,它就变成数学史上的一个非常厉害的危机。这个厉害的危机体现在一个事实上就是一个筷子分不分得完的问题。一个筷子我们去分分分,如果按照思维这个层面上的话,就永远的都分不完。
二分之一,二分的二分之一,永远走不完,永远走不到头。是不是?永远有二分之一的二分之一,一半的一半,永远都可以一半下去。但是现实中一下就过去了,这是个矛盾。现实中,比如我们拿根针去穿,穿二分之一,再穿二分之一的二分之一……穿不穿的完?从数学上穿不完的,因为二分之一穿不完的,但是事实上,唰的一下子就穿过去了。矛盾的原因是什么?从因明上一下就把它搞定了,它说这是遣余(第六分别意识的范畴,主要起执着总相的作用)跟现量(眼耳鼻舌身等前五个无分别识的范畴,主要有缘取自相的作用)的差别。
所以因明所学的最根本要点就是把遣余跟现量分开,因为遣余里面,思维性的东西当然分不完了。思维上可以想无穷大,现实中间我们哪里去找个无穷大?其实这可以运用到很多这样的方面,我们可以证明有些事物有作用,就是没有本体,你知不知道?这个问题很“严重”哦!
如果我们真的相信事物可以有作用没本体,那玩意儿就叫做空性。我们就是不相信有个事物不存在,而就是有这么个事物,但是它又不存在。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像堪布他们说的,你找不到一个找不到的东西。所以证悟是什么?——你要找到一个你找不到的东西。比如遣余这个思维的作用,其实思维是什么?比如你的愤怒,请把你的愤怒给我看。你说你爱我,把你的爱拿出来。你没办法,你只好买个玫瑰花给我,那个玫瑰花不是爱,只能叫做爱的表达。
所以说这个一样的,因为思维性的这些东西是遣余,但现量是不同的,所以说因明它有它的作用,世俗谛按照因明这部分去抉择,就称为经部行中观。经部行直接把它较真,再走远一点就走到瑜伽行。如果有兴趣的去学因明,以前我们好像还开了一个班叫因明班,学索达吉堪布老人家的《量理宝藏论》,学了一半就不学了,你们全都成就了,这些丧尽天良的东西,这个完全调戏因明的祖师们。学了一半不学了,你知道这个后果是什么吗?我经常讲的例子嘛,就像买了六合彩,还没有领奖之前票飞了,被风吹走了。
这样殊胜的事情,一开了头我们就最好不要中间断掉,要一直坚持下去,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否则这个事情不圆满的话,这个不圆满的力量很大的,会导致将来什么事情都很难圆满。我的意思是说,你们《量理宝藏论》学了一半的,为了能够彩票兑现,你们还是要坚持把它学完。
其实因明这个东西,慈诚罗珠堪布以前说过,25岁以后就不支持学了。但是在座的25岁以前的好像比较稀少,当然也有更小的。不管怎么样,如果大家开了个头 ,最好把它学完。这个东西不能半途而废,学习这个东西如果半途而废就非常不好。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不能这样不能那样,所有的理由其实就只有一个理由——我爱轮回。所以如果是真的有强烈的出离心“有什么!那边在地震了,我也先把因明学完再说。”不相信啊?“朝闻道,夕死可矣。”连我们汉人的先贤都这么说,你们一帮人天天念“为众生我一定来发菩提心”,学了两天的中观“哎呀,对不起,我准备去锡兰旅行一趟,等旅行回来再说!”那怎么行呢?不行的!连基本的出离心都没有,所以如果还谈其他什么的,很扯的,不行的!
中间有以唯识方式这样来运行的。它说有八种识,八种识分别是怎么运行的,这些规律是怎么样的,世俗谛是按照这方面去取舍的就叫做瑜伽行中观,取舍下去一定会到中观(究竟谛)那里去的。世俗谛它是不能较真的,也就是说我们相对的较了真,但不能是绝对的较真。
一旦绝对的较真的话,比如唯识说心识的刹那是成立的,中观开始去找它麻烦、去破它,一破它就变成中观了,所以说它是会被破掉的。世俗谛的意思是说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共许极成,这个世俗谛显现在凡夫都认同的层面上,不再往下较真了。在圣者的层面,我们所追求的胜义层面,这个是不成立的。所以说在我们的这个层面上所成立的真理叫做世俗的谛,但是在圣人的那个层面上所成立的真理叫做胜义谛。
名言安立随眼识等前的显现那样暂时承许,称为世间共称行中观。
这名言安立刚才说了就是说这些世俗规律,我们不要去管有部、经部、唯识那么麻烦。我们眼前看到什么样,大家只要眼睛没有错,耳朵没有错,大家都一样的,以我们的感官为基础,或者以我们共同的文化、礼仪、习俗为基础建立的一个世俗的规律。我们建立很多规律,比如说我们关于恋爱的规律,以前是建立过的,比如说文革的时候男女谈恋爱,你敢在大街上挽着手走,女的会被挂个破鞋游街,男的反革命恋爱罪,这些就搞死你。现在的恋爱又是一个另外规律,但是我们建立这么一个极成共许,就我们看到大概是这个样子的,这些规律就是暂时按照这样来承许的。但是最终的根本(真正的空性)就不讲了,这一部分叫做世间共称行中观。
“名言安立随眼识”这个东西,刚刚举的例子说得太过了,那是倒世俗。比如说刚刚我们说的恋爱这个东西,虽然是共称型,但是倒的、错误的。它的意思是什么?就是说我们眼识看到客观的是什么样的?有点像科学或者是世间的一些物理性的规律,我们经常说月称菩萨不会跟一个牧童去争哪里的草好吃的,牧童说哪里的草牛最喜欢吃,月称菩萨说也认为说的对,这世俗谛我们就按照这个规律去。
比如说到了我们这个世界以后,这些人说,月球在那里,冥王星在那里,我们用天文望远镜去看,所以现在又出了一个引力波是怎么样的,他按照科学的逻辑推理去推,他是对的。这些我们也承认,对的,没问题。
不管你怎么科学,都是以你眼识、意识为基础的,但是乱来的。就像刚才说的恋爱,这个时候恋爱那个时候不恋爱,这个就不行了,这个不能叫谛了,也不能叫做世间共称了,因为你这个是乱的,你这样认为那样认为,这些是倒世俗。
就是以我们的六根的正确显现,特别是前五根这样的基础去看待世间的这些现象,比如说火就是要烧人的,那我们都承认,因为我们手伸进去确实会被烧坏,我们就承认这个是世俗的一些规律。当然这种是很麻烦的,因为这个规律经常会变化,你比如说水,开了的水都是一百度,在我们汉地是这样的,可以煮面条。你要是持这种观点去西藏说开了的水都是一百度,然后你煮面条全都不熟。说开了的水都会烫手,在那里开了的水一点儿都不烫手。反过来说,它会产生变化。但是我们也可以把它扩大,扩大我们的量,我们就说开了的水不一定要烧人要看什么地方。我们承认这样的规律,这个也叫世间共称。
我们世间对一些比较客观的物理规律,比较容易形成认同,但意识的规律就挺麻烦了。意识的规律你不能较真的,一较真的话就说哪个文化绝对对,哪个文化不对,要出麻烦的。所以说这个时候只能叫做随顺,修行者就是随顺。比如说这个时候大家都说不能这样恋爱,我们就不要这样恋爱,但是不能说它对或者是不对,只能说那是行为上的东西。但物理性的东西它还是有一些相对的客观性,虽然它是变化的。为什么相对变化的,比如说牛顿当时刚出来的时候,牛顿是最正确的吧,他的力学三大规律那个牛啊。爱因斯坦一出来,他就pass了,量子力学一出来它就pass了。这引力波不是牛了一把吗,因为爱因斯坦曾经预言过的有引力波。
而在一定程度上它还是很客观的,这个叫做世间共称。但是世间共称行它有一个意识性的东西,这个挺麻烦的。在一定程度上说,佛教徒在不违背佛陀的戒律的这些情况下有些共称是可以的,比如有些意识行为。这个在我们生活中就很多了,我们为人处事,学习什么东西,不仅是那些物理性的东西,还有很多文化性的东西,我们佛教徒就按照佛教徒的一些基本的因果规律去做这些事,只要不违背佛陀所开示的基本因果规律的可以随顺。
但是如果是违背这个东西那就不行了。因为世间共称的,大家都认为杀鱼没问题的,可以把各种动物炮制成非常好吃的东西,你说没事,我们随顺,这样是不行的。但是,有些文化的活动我们就可以随顺,比如春节看点春晚,这些没问题。但主要是在物理上认同科学、客观的东西。在胜义上就不谈了,在大家眼根、耳根正确(无误根识)的情况下,说这个世界的现象就是这样的叫做世间共称行。
但中观还是要去追求究竟真理的。我们以前经常说月称菩萨和牧童不争论哪里的草好吃,你说哪里的草好吃就好吃,但是你要说草的本质是什么,对不起,咱们大战三百回合。草,你说它好吃没问题。草是不是有本质,我说了算;草哪里好吃你说了算,这叫做世间共称行中观。
其实这个说起来没什么,但对我们现在来讲有很大意义,我们在科学上根本不会去跟科学家争的,你也争不过他,而且争这个也没有多大意义。我们对于物理上的东西认同就行了,因为他们对我们的根本造不成伤害。除非,他们说“发现了最根本的物质,这个物质是不能分的,它就是实有的。”它就伤害到我们的胜义谛了,那就不行了,开始进行一场血战,搞清楚为止。因为我们所有佛教的理论全赖于最根本的那个胜义谛是不是正确的,如果这个胜义谛不是正确的,世俗上建立的东西都是扯淡的,毫无意义地在那里YY(意淫)没有用。
这中间的逻辑联系,我给大家讲过很多次,我再把它重复一遍,因为有很多新来的师兄。外界的事物没有本质会导致什么?所有的外界的事物(包括我们的身心)就找不到任何一个现象的来源了,外在的事物不是物质的,也不是上帝造的。但是事实上,我们现在能感觉到外界有事物在运动,但又找不到它到底是什么。
科学就搞这个任务嘛,它要去找物质到底是什么,用粒子加速器去找。在中观里就直接说它找不到,通过理论去推断就找不到它是什么,找不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空性嘛,它自己的性质是空性的,是没有的叫空性。那找不到性质,这些虚假的现象是怎么来的,它的意义是什么?它一定有个虚假显现的来源是不是?好,继续去找,只能是心,因为上帝被你干掉了,物质又被你干掉了,那除了上帝和物质,能造的还有什么?
我们会发现还有一个会造现象,但它确实没有本质的,是什么——梦,所以要讲《醒梦辩论歌》。我们突然发现造某种东西不需要上帝,又不需要物质,它也出来了——梦。当我们去找,这些所有的现象,真的不是物质又不是上帝造的,它是不是像我们梦中造出来的现象是一样的?而梦的根源是什么——是心。这种造的能力,我们随时都在,所以我们就发现产生万法的根本是心。
好了,我们再去追心,心是什么?一直追心追下去,你会发现心其实也没有实质,但是心虽然没有实质,它什么也没有的话也是不能造东西的。如果认为空性是断灭的话,它也是不能造作虚假现象的,我们还会发现心不是什么都没有,它有一种最根本的动力。不管是科学家、哲学家,都要去找世界的根本来源是什么?牛顿找不到地球转动的第一因,引力、力量这些事他是承认的,但这个力量是从哪里来的?他是找不到的,牛顿就说是上帝有力的一击,宇宙就开始运作了,他还是要找根本来源嘛。
最赖皮的是霍金,他说这个世界是由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原点,它突然不耐烦爆炸了,就开始出现了宇宙。那是谁在不耐烦啊?为什么爆炸?他又不说,其实表面的倾向他还要说世界的来源。那我们现在出现了虚假的现象,我们否定了物质,把霍金的原点也否定了,把上帝造世界、安拉造世界都否定了,那它怎么来的?
我们发现是心,再去找心,心也找不到,找不到的东西不能叫没有,那没有怎么又能造这些东西?最后发现我们心有一种最根本的原动力,就取名叫做“光明”。去找这个光明的这帮人,认为它是不会消灭的,其他都是可以空掉,这个叫做他空中观。发现这个光明其实就是空性,光明和空性是一个东西的两个不同的特点,叫明空双运。
这个空性找不到,最后找到是光明,就是我刚才说的有一个找不到的东西,你找到了它,你拿什么去找,你就拿光明。那光明是什么呢?告诉你它是找不到的,所以慈诚罗珠堪布、索达吉堪布说你要找到一个找不到的东西。如果你找到了,你认为就是这个东西,那你肯定是错的。哇!好矛盾啊,事实上它就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为什么没办法证悟呢?因为我们不相信有一个不存在的东西,它是一个东西。我们习惯了面前要么有个东西,拿开了谓空,这个不对,那个是二元对立的,是对空或有的认知。所以一直追、追、追到那里去,最后找到了空性。发现这个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们真的回到空性那里,就会发现所有事物的根本都是它。
既然根本是它,为什么造作了这些虚幻现象呢?根本的心,我们发现它是空性的而且是无执的,它是完全常乐我净的,为什么造这些虚幻的现象?而且这些现象让这么多有情受苦呢?我们会发现,原来如果没有对它进行清净,那么它本身是含有一种无明的。而那个无明是什么?你“不知道”就是无明。比如说我在没有看到这朵花以前,我对这朵花就是不了解的,你对我说了一大堆的概念,我还是闻不到它的气味,看不到它的颜色和形状,即使你拿一张照片过来,和亲自看到它相比还是不一样——没有产生这种现量的认知就叫做无明。
心最根本的无明就是它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虽然它是光明,但光明不知道自己的光明的特点,就叫做无明。“不知道”能是一个东西吗?你把你的不知道拿给我看看?比如你不认识张三,那你把不认识张三的那个无明拿出来给我看?你拿不出来。那你要怎么消除无明?认识张三就行了嘛。
所以我们会发现心有这种无明(心不知道自己),而光明会有作用,它在作用的时候,作用就会一下产生分裂。它会有认知(我们的心会通过眼识耳识去认知),任何一种心的状态它都会去认知,去认知的时候就一定会产生能认知和所认知。
外境(所认知)本来也是光明的显现,能认知也是光明的一种能力,但心就把能认知的能力当做是“我”,以此建立个体感。按照唯识的说法,其实那种能力是阿赖耶识的见分(阿赖耶识是心能显能生的一种的力量),但心不认为这个东西是阿赖耶识的这种因缘性的流动,它错误认为就是一个个体在认知、承受和主宰,并强执为“我”,这就是我执。
而能认知的一定有很多对境,认为有其他的东西存在,这就变成了法执。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开始产生流转、堆积等现象,昨天晚上我们讲过十二因缘,它在运作的过程中就是按照十二因缘这个规律进行运作,在运作的过程中就产生轮回,各种各样的痛苦以及三界六道因此而形成。
那我们反过头一层层地这么去找它,实际上是干嘛呢?实际上这个逆向寻找的过程就叫去除无明,你会发现现象的本质其实是这样运作的。当我们找到最后的这个本质,会发现本质里面根本就没有世俗的这些痛苦,这些痛苦是光明依据我执和法执而产生的一些虚幻现象。通过修行,我们就能从虚幻现象回到光明里去,这些虚幻的痛苦也会随之消失。
但是我们在猪圈里面呆惯了的人,还是万分留恋猪圈的快乐。在我们的想象中,我们会觉得假如回到光明里面去了,它又是空性的、找不到的,岂不是什么都没有了,那咋办啊?这只是一种意识的想象,你要真的回到光明里面去了,人还是那个人,火锅还是照吃,只不过没有苦难了,不信你试试!
所以最后我们会发现,生命中最有意义的就是这件事。每一个生命奋斗的目的都是为了让自己感受幸福快乐,远离痛苦和迷惘——去挣钱也是为了解决贫穷导致的痛苦,去谈恋爱、组织家庭、从事任何所谓伟大的事业,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让自己快乐。但我们去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真的快乐吗?往往不但没有得到快乐,还折腾出很多让自己和他人都很痛苦的事情。
解脱就是找到了如来藏光明的本质,而世间任何事情,折腾到最后都没有办法让我们回到最本质的解脱那里去,无非就是那个光明显现得稍稍好一点,称其为善道,显现差一点就叫恶道,究竟上没有什么真实的意义。任何一件事,暂时的快乐了,接下来的就是痛苦,所以佛陀说三界六道全是苦谛,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生不知道这一切,还在里面浑浑噩噩地玩耍,一旦哪天烈火烧到自己身上,那会非常痛苦。
不管我们做任何一件事,如果不学佛,到最后必定会遭遇惨烈的痛苦,因为你走不到本质那里去。佛法为什么伟大呢?因为它真的走到了本质,而且发现本质里面根本就没有痛苦。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去找心,其实这个寻找的过程就是皈依和回归的过程。
我们会开始认识到一切都是心识的幻化,并慢慢脱离对它们的执着,最后回到如来藏光明里面去。幻化的就是这些外境,包括各种各样的执着、痛苦、烦恼、纠结、嫉妒,其实都是如来藏光明在运作,只是在运作的过程当中多了两个执着而已。而那两个执着又会反映出来很多东西,比如我执会反映出相应的嫉妒、仇恨、贪婪等等,法执反映出来的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愚痴(什么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去放弃它们呢?实际上就是回归的过程。这是寻找本质所带来的最究竟最伟大的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即使我们没有回到最根本的解脱那里,通过佛法的修行,我们也会发现光明运作的规律。既然我们所有的行为是要获取快乐,那么按照这些规律来运作,我们获取快乐就会更牢靠一点,来得更准确一些。也就是说,当我们去寻找根源,即使没有走到胜义谛,世俗谛也是对我们有意义的。
佛陀曾经说:“精勤如山王,不如积微福。”他实际上是告诉我们,你想获取快乐也要聪明一点,直接去积累福报,别瞎折腾。没有福报的话,明明买股票就是为了买能赚到钱的那一支,结果你一买全都跌了,所以你要掌握世俗谛上的规律。
总之,当我们去寻找胜义谛的时候,一方面可以得到暂时的快乐,一方面可以得到究竟的快乐,这就是我们去学这些、找这些的原因。以上是今天的内容,后面我们着重要讲“自续派中观和应成派中观”,希望大家继续坚持学下去。前面这些叫餐前小菜,希望大家能开胃,后面讲能破、所破和怎么破的时候才是真正的重点。不要正餐还没吃,餐前小菜就把你整得拉肚子了,最好大家先吃点健胃消食片。好,我们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中观总义》第02课
- 《中观总义》第04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