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又来学习《中观总义》,今天是第二课,希望大家能够坚持下去。
前面几课的内容,主要是阐述《中观总义》到底是什么样的著作,和哪些大德有关系;到了后面是大量的理义,也就是它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不管怎样,希望大家能够长期地坚持学下去,因为中观的学习不是靠简单地知道名相就能够了解的。我们现在来看课文:
在藏地,中观自续派的宗轨,前弘期主要依靠静命菩萨的言教开显;后弘期,自鄂·勒巴协绕、鄂·洛丹协绕,至宗喀巴大师父子期间,曾得以广泛弘扬。其后数百年间,讲闻未见兴盛。近代,全知麦彭仁波切撰造《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教言》,和盘托出自续派宗义,从此宁玛派的众多寺院对这部论的讲闻持续不断。
这一大段讲的就是中观在藏地是怎么发展的。前弘期主要依靠静命菩萨的言教开显,静命菩萨就是《中观庄严论》的作者,是他和莲花生大士一起把藏地的佛法弘扬起来的,即前弘期。他和莲花生大士选了七名吐蕃青年,在桑耶寺为他们剃度授比丘戒,这第一批出家人确立了佛法僧三宝具足的藏传佛教制度,藏地开始因此而真正有了佛法。他的《中观庄严论》我们前段时间已经一起学过,学了差不多四年,如果大家有时间可以回过头去看一看。
静命论师之后,中观这门学问又经过了很多大德的传讲。其实藏地关于中观的书籍特别多,但翻译过来的不多,幸运的是索达吉堪布老人家还是翻译了不少重点论著。
我们宁玛派所学的这部《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教言》,是麦彭仁波切对静命论师所著的《中观庄严论》的诠释。麦彭仁波切就不用说了,我们以前已经介绍过很多次,他几乎将我们宁玛派所有理论都进行了汇总,是一位非常殊胜的大德。他和无垢光尊者都属于我们宁玛派的两个“理论权威”,无垢光尊者是古代的,他是近代的。
当然,不仅仅只中观,包括因明、《现观庄严论》等整个五部大论,麦彭仁波切基本上都有撰著解释。他的著作堆积起来非常多,学院那边现在好像有大德们在发心翻译麦彭仁波切全集。
中观应成派的弘扬,后来有日称大译师翻译了月称菩萨所造的《中论释·显句论》、《四百论广释》、《入中论》偈颂和自释,并且通过讲闻加以抉择。由此,在藏地逐渐盛行应成派的观点,至今仍然持续不衰。
这里就提到了应成派和自续派。刚才提到的静命菩萨,他在《中观庄严论》里所阐述的主要是自续派的观点。但到了后来,月称菩萨在他所造的《中论释·显句论》、《四百论广释》、《入中论》偈颂和自释中,所阐述的就是应成派的观点。
那到底什么是中观应成派和自续派呢?我们马上就会在中观的分类中讲到。这个可能会讲得非常多,因为中观的分类方式有很多种,不过我们主要学习的就是自续派和应成派。
自续派实际上是“渐派”,逐渐地去思维体受,一步步往路上走,它把主要的讲学精力放在过程中间;应成派所花的主要精力不是去说这个过程,而是一下就去说最根本的东西,直接去说结果。当然,自续派走到后面也会变成应成派。
你说应成派直接去说那个结果,而我们普通人又达不到,这有什么意思呢?也不是这样,应成派有它存在的意义。一方面,有一部分人就是这样的根器,你给他一说,他就一下明白最根本的本质是什么,这就是应成派所化的根器。另一方面,有些人听了应成派最究竟的观点,虽然不能够一步到位,但他可以把应成的观点拿来审视自己的修行和见解,当他这样倒过头来运用的时候,自然就会变成自续派。
虽然这部分人变成了自续派,但因为他已经知道应成派最究竟的观点了,他就有了一个目标,有了一盏航标灯,所以他不会出现把路程中间的一些景点当成目的地的错误。
对于我们来讲,两派都要了解,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现阶段大量运用的基本上都是自续派的东西,比如我们修的四夺或单空,这些都属于自续派的层面;而有了应成派的观点之后,你可以随时拿来检验和指引自己修行的线路。(注:师兄以前曾教导我们初学者应该秉持——应成的见解,自续的修行。)还有就是你可以用这些东西来衡量自己的修行,它有拨正航向和检验自己的修行是否真的达到了目标的作用,所以两派都要去了解。
关于中观的渊源和发展有很多大德的典故,在这里我就不一一阐述了。我来交流这部《中观总义》,主要是想给大家讲最基本、最核心的那部分内容,其他的不会扯得太远,我不想花太多时间在《中观总义》上,因为后面还有《中论》等其他关中观经典的学习。好,我们下面来看课文。
藏地虽然有自续派跟应成派这两派的学问,但每一个派别都说自己是应成派的,特别是格鲁派认为自己持的观点绝对是应成派,认为自己是应成派的集大成者。但是它那些观点跟我们的宁玛派,特别是跟麦彭仁波切有些争论。
宁玛派的麦彭仁波切就认为,宗喀巴大师的这个格鲁派,虽然自称应成派,但是在很多观点的运用上,特别是宗喀巴大师后期为了度化一些相应根基的学人,它实际上的内容都是自续派的东西,所以有一个著名的争论,大家以后可能在学《入中论》的时候会学到这个争论。
格鲁派有个观点“柱子以柱子不空,柱子上的实有空”,关于这句话,麦彭仁波切就作了很多的分析。 “柱子以柱子不空,柱子上的实有空”是什么意思呢?它说我面前的现象不空,它就放在那里,谈不上空不空,但我们要明白它不是实有的,它只是一个虚假的现象——柱子上的实有空。麦彭仁波切就对这么一句话,作了很多这样的分析,认为这句话所代表的实际修行状态,应该是自续派的,并不究竟。但有的观点说它并非如此,其实就是应成派最究竟的观点,因此而展开了很多这样的争论。
这样的争论对大家有没有用呢?如果大家真的学进去了,那真的会有用的。因为你去学中观,实际上你是去思维,思维这个显现是什么回事,空性是什么回事,中观前期的学习基本上都是思维。真的修行要怎么样去修行呢?真的修行是这个思维完全透了,思维得很深了,而且引发了觉受以后,再让这个觉受扩展,并安住在这个觉受上,逐渐去体味,这个叫做修行。但是去扩展觉受,去安住体味觉受,如果你想不发生错误的话,基本上是要先通过思维来的。
所以中观实际上最开始要怎么修,就是坐在那里打坐,思维这些东西,觉受和感受这些东西。慢慢慢慢思维到一会儿,他又感受一会儿,然后又停下来休息一下,又思维、又感受、又停下来休息一下。反复轮番地这样做,座上修就是这样的。座下的话,就是不停地想,不停地去感受,“哦,一切显现如梦如幻。”其实就是实现《金刚经》里面释迦牟尼佛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句话,跟格鲁派所说的“柱子以柱子不空,柱子上的实有空”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么这两句话到底说的是应成派还是自续派呢?其实他们有很多的争论,但是我在这里就不想把这个争论扩展开来讲。
扩展开来讲的话,那得花很多时间,有可能一晚上都扯不清楚。而且大家一定要有自续派跟应成派的基础理论以后,我们再来进行分析,这样才有意思。不说这些了,我只是跟你们讲下曾经有过这样的争论。但是不管怎么样,藏地各大教派(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这四大教派,还有觉囊派这一小派)都认为自己所持的是最究竟的观点。
那四大教派,他们有的时候认为自己持的是他空中观的观点,但是显教这方面的基础哲学,大致都说自己是应成派。所以我们持的观点一定是应成派,而不是自续派。应成派所抉择的那个本质,是我们认为的世界的本质,大家都公认自续派是一个过程,达到究竟观点的是应成派的观点。其中有一个比较小的派别,就是觉囊派。当然以前有很多派别,但是都衰微了,剩下的四个大派,还有一个小派就是觉囊派。
觉囊派的这个祖庭(根本的宗庙),就在四川壤塘县的藏洼寺。它们声称自己持的是他空中观见,他空中观见就要去找光明,而不仅仅说空了,它说你去说空却不明了空是什么。应成派说的就是空,把什么都空完,空到言语不能说,思维不能到,完全离开四边,这个叫做应成派。
觉囊派说我们持的观点不是这个,你说空我不说空,我说光明。我说你什么都可以空,但是光明空不了,空完了以后剩下的是光明,这就是觉囊派。空完了不去说这个剩下是什么的这个就叫做全遮派(无遮派),“遮”就是“破”的意思,就全部都破光,不立什么。但是破完了以后,还说破完了以后还剩下一个什么东西,这个叫做非遮派。
非遮派就是说破光了还剩下来一个东西,觉囊派就说还剩下光明。其实我们的禅宗,它持的观点有应成派、他空中观,也有如来藏这一派,甚至自续派也有。所以禅宗说白了是一个实际派、实用派,它不管你是什么理论,拿来就用。但是藏地有个好处,就是真的把它形成理论,然后用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再形成理论。从唐朝开始的一千多年,整个藏民族都在为这个事情努力。
你想想看啊,唐朝到现在一千多年了,他们从国王到下面的乞丐,整个民族都在为佛教的事“折腾”,所以他们能形成很系统的理论、很细腻的见解,这是非常正常的事。但是在我们汉地就不同了,我们经历过几次灭佛,还有中华民族从来就没有以佛法作为根本思想(主流思想),所以它的理论性、系统性、次第性等往往就不是很清晰。
禅宗是拿来就用,也许它用的自续派用到后来也会证悟,应成派的理论也会证悟,他空的光明、即显即空这样的相当于大圆满的见解,也在禅宗里面大量的存在,但是它就没有像藏地这样清晰的拿出来说。所以我们现在所学的这些东西如果学得很深透以后,再回头来看禅宗,你就知道他们在干些什么。比如看一些公案、机锋你就会明白:“哦,原来他是在说这些东西。”不然的话你听了就好像听天书一样,根本看不懂。
所以藏地不管怎么样,持的基础见解还是大空性,也就是应成派的见解。每个派别都基本上以之作为自己的根本哲学观,至今大部分仍然是这样的,那么我们现在学也是这样的。即使我们最根本所要学的见解是大圆满,但实际上我们在显教这个层面上还是要去把中观学得很深透。
中观和大圆满的区别是什么呢?中观是思维性的,它要去思考世界的现象的本质是什么?本质到底又是什么?你说的四边到底是什么边?每一边又是什么意思?运用在修行上又是什么?它不停去思考,不停去体味,这个叫做中观。
那大圆满是什么呢?大圆满就是你别说这么多,不管哪一边,我要问你最根本的是什么?大圆满是体受性的,不加思维的,它要通过上师的窍诀,通过加持,一下就进入到那里面,马上去,领受性的。其实它们就是这个区别。它领受到的是什么?它领受的就是中观应成派说的空性。这就是它们的区别,没有什么其他区别。
一个是要通过思维进去,一个是要通过上师的直接的指引进去。但是实际上你说我们要通过上师的直接指引进去,如果真的是能够随随便便什么人一指引就进去的话,那满街都是佛陀,我们就用不着在这里辛辛苦苦的学中观了。直接找上师,把门一关,“来来来,我告诉你什么是法性!”这实际上根本就不行。
不行是因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心充满了执着、无明,直接去指引的话,完全没有办法理解。那个无明执着有多深,你一学中观就知道了。你学的时候好多东西想不通想不透,以为懂了,结果过几天才发现根本就没懂,会变成这样。而且有时候你发现概念里面都懂了,实际上没有真正的理解到,这还只是理解的层面。
你说要对它产生真正的觉受,通过觉受不断的积累形成禅定,然后通过禅定形成境界,那就更麻烦了,你就会发现这非常困难。而我们连通过中观去思维去觉受都困难,你要一下子去感受到中观最根本的结果——大圆满(大圆满就是去领受中观所说的最根本的结果——空性),你说困不困难?当然困难!
所以要怎么办呢?采取的方式就是先去学中观,你先去思维,去领受。领受到一定的时候,身心的无明去掉了很多,在概念上对法性对空性有了一定的认知,在修行上建立了菩提心,对上师产生了信心,这个时候再通过上师的指引去领受中观所说的根本的空性。你领受到了,当下就是大圆满,领受不到处在思维的层面,就属于中观的思维。你说我完全沉浸在应成派的修行中间,其实就是大圆满。那么你去思维它的时候其实就是在感受在学习。
我们所谓的修单空、四夺,实际上就是去感受它。当然这种感受它本身不是大圆满。它是一种努力去破除自己无明和执着的一个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学中观或者是修行中观。下面我们来看:
中观分类
总的来说,可以从不同角度对中观进行分类,此处略说五类:
它这里通过五种方法或者五大类别来对中观进行分类,但是实际上我们不用学那么多,我们只要知道大概的意思就行了。如果你要做学者的话,那就不止五类了,十类八类是没问题的,怎么分都可以。但是你完全不明白它的分类也不行,因为这些清晰的划分,分这个自续中观、应成中观,粗中观、细中观,根本中观、随持中观。那么多的名称,你说到底想干嘛?其实是要让我们心里面对中观的理论形成系统性,形成架构,帮助我们形成非常准确细腻的理解。就是划堆堆,也就是儒家说的格物。
王阳明说格物不在外面格,不是去把物理性的现象拿来格,而是要把心的现象拿来格,这就是在格心的现象。中观是我们对世界的一种理解,你要怎么理解,就是拿来分类,划堆堆。这一堆是属于自空中观,那一堆是他空中观;这一堆是粗中观,那一堆是细中观;这些见解是属于应成的,那些见解是属于自续的。它这样划了以后,慢慢慢慢我们头脑就越来越清晰,不然就会一团糟。
为什么会一团糟呢?我们去读这些中观书籍的时候,你会发现作者一会儿用的是应成中观的,一会儿用自续中观的,前后打起来了,搞不清楚。我们有时候读佛经都会这样的,为什么一会这样说,一会那样说,好像有很多冲突之处,但是当你把这些东西学完以后,发现它根本就没有冲突。因为它有时基于不同的立场来说话,这些立场其实就是我们划格格划堆堆划出来的。所以学了这个东西还是有用的,对于我们以后准确的理解是相当有帮助。
一、由分别解释第二转法轮和第三转法轮的密意,分为自空中观与他空中观。
二、由是否承认胜义光明和名言唯识,分为内的细中观与外的粗中观。
三、由对胜义空性是否秉持某一方的宗派,分为根本中观与随持中观。
四、由名言谛分别承许经部行、瑜伽行及世间共称行,分为经部行中观、瑜伽行中观和世间共称行中观。
五、由是否着重抉择真实胜义,分为自续派中观与应成派中观。
其中第五种分类是最重要的。我现在就把这五种分类一一解释,但是我不会用术语化的方式跟大家解释,我会说得比较具体一点。
所谓自空中观,即是把轮涅所摄的万法抉择为远离一切边的显宗大乘宗派,其中,就法界无生的方面抉择,称为自空中观。如《理聚论》。(《理聚论》就是讲自空中观的)
最初,修习自空中观极为关键,因为断除轮回根本的实执,完全依赖自空中观见。而且,如果对自空中观没有把握住要点,再说哪种心性光明之类的美妙名称,也只是名称动听而已。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如来藏大纲要狮吼论》中明示:“凡是承许无变之法界为成佛种性,首先需要认识所谓的法界是于何施设之基——真胜义二谛大双运极为不住的中观义。”
这一大段念下来,大家可能只听到一些中文字,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在响,不知道啥意思,没关系我慢慢来跟大家说。什么叫做自空中观?实际上就是,我们见到什么都去破它,认为它根本没有本质。所有你能够认知的事物,包括你自己的心,都是没有本质的。所有事物都没有本质这种观点就叫做自空中观。全部空完,我根本就不去承认任何一个东西。
因为只要世界上有任何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实有之义,不是说没有山河大地、人、动物等这些假象。这些假有的东西我们承认是有,但这些东西是虚幻的东西,不是真实的东西。)肯定不是真实的东西,因为我们找不到它的本质,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个动物,比如一匹马。这匹马到底是什么?你去找,你找不到它是什么东西。它只是一个组合体,它是由马皮、马毛、马的骨头、马肉、马血、马的肠子组成的,一直找下去,就会找到它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分子原子分空了,最后发现它什么都没有。
然后你再去找它的内在精神,马也有马的内在精神,马的内在精神是什么东西组成的?你找来找去马的内在精神也找不到,它到底是什么东西?所谓实有的东西,它一定是要有一个具体的是个什么东西,而这个东西不能变,一变你就不是一个东西了。你不是东西,不行的,它一定要是个东西。
东西就是有东跟西,南跟北,它得有方分。我们为什么经常说这是个东西,东西是什么意思呢?这是根据易经来的,为什么叫东西而不叫南北呢。这是因为西方属金,东方属木,这两个都是有形有相可以看得到的。南方属火,北方属水,这两个都是会变化的,变化得太厉害了不适合表物,所以不能叫做南北。一个事物放在那里,不能说这个南北,一定要说这个东西。它是一个有形有相的,有方分和体积的,得有这么个玩意儿才行。不然的话你说它什么都不是,那咋办呢?你就不能从哲学上确定它。
但是从世俗上我们可以确定它,比如说有一匹马过来了,它就是一匹马,虽然它每时每刻都在变,但是在我们的眼睛看来,它就是马的形状,摸的是马的皮肤,可以用它来驮物,或者用它来旅行都可以,这个没问题。世俗上的用我们承认它,这匹马可以用。
但是我们去说这匹马,从哲学上去看它到底是什么就麻烦了。一分析下去就发现它什么都不是,就不会是一匹实有的马,一定是一匹变化的马,而且它身上的每一个部件都在变化。你敢说马的骨头没变化?马的血不变化?马的内在精神不变化?前一刹那的马跟后一刹那的马都不一样,它任何一个部位都不一样。那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从哲学上去看,所谓实有法,就是什么都不能变,你要变一点,你前一个东西跟后一个东西就不是一个东西,大家要这么去想。所以这么一搞,去看所有的事物都完全没有实质,找不到一个真正的东西。这个东西在中观里面也取了一个概念叫做“实有法”(实有的东西)。法的意思从唯识里面讲,叫做“法为轨持,能生物解”。法为轨持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一个事物,一定要有一定的保持性,比如它前一秒是这个东西,下一秒就变了个东西,那就麻烦了。“能生物解”就是能够让我们确定它和区别它,对它有法相的解释。
那么,自空中观的意思就是所有的法,也就是说任何事物(不管是精神现象,还是物理现象)都没有实质。这个世界上除了精神现象就是物理现象嘛,还有超过这两类现象的其他现象吗?那是不可能的。你说这些看不见的电磁现象,它也属于物理现象。看不见的什么哀愁、忧虑、情绪这些都属于精神现象。任何现象都可以被物理现象和精神现象所包括。这些现象都是各种各样的法,各种各样的事物,它们没有一个法有实质。
你去深究这些法,你找不到这些法它到底是一个什么真正的、 真实的、不变的一个什么东西,它都是粗略的大概的这么一个东西。比如我们一个人,从小到大到死亡,到底他怎么样呢? 他的个性、他的性情、他的形状,每一刹那都在变。你从哲学上去说他到底是个什么,你真的说不清楚。
所以实有法它有几个特点,它必须是独立的、唯一的、不变的一个东西。然后我们去找所有的法,是不是有这么一个东西,你找不到的。全部去分析起来,任何一个法都不具备这么一个特点。全部破完破光,这个就叫做自空。
所有生灭的法,没有一样有自己的性质。为什么叫没有自己的性质呢?比如我现在手上拿起一个杯子,这个杯子的自性,它自己的性质到底是什么?我们如果很粗略的说,它是瓷做的,是景德镇烧出来的瓷杯。瓷的自性又是什么?瓷分子,瓷分子再分下去瓷原子,分,分,分,分……分到后来什么都不是,那它到底是什么?你只能说是一个粗略的、大概的东西。
它到底是什么?你说不出来,那么它自己的性质是什么?是没有的。就叫做没有自性,究竟上它是没有自性的。世俗上它可以有一定的自性,这个杯子,可以装东西,是景德镇的瓷,甚至可以摔坏,还可以拿来打架砸人。它是圆的,上面有花纹的。有它的世俗的性质,但是它的究竟性质你找不到,就叫没有自性。
我们一说到这个自性,经常会说,那我们的自心本性呢?他是说心的自性到底是什么?现在我们说的是某一个法(物体)的自性。某一个物体,找不到它的自性,是不是?甚至我们去找心,也找不到它的自性。找不到它的自性怎么办呢?就给它取个名字叫空性。现在开始对空性,要这样去理解才行。仅仅是理解,修行又是另外一回事。就是因为在修行和理解上产生了这个区别,就出现了自续和应成,这个我们以后再讲。
我们现在先解释自空到底是怎么回事,自空就是我们去认识世界,走到这步就够了,这叫做自空。走到哪步呢?就是见到什么事物,认知到什么事物,我们都去找它的自性,找到后来找不到,就叫自空派。这个听得懂吗,千万不要被那些名词弄得脑袋都大了,你理解了以后,再去说这些名词就好办了。
这个先通过法相,再去找个名相来套这些法相。这种方式就是什么呢?我们先把这个人介绍一遍“这个人,是个坏蛋,他天天吃肉,他不放生,他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他姓什么,他家族如何,三姑六婆,舅子老表……”把这个人的法相全部介绍完了,再说他叫什么名字,他叫“王八蛋”。
就是这样的方式,我们其实学中观也是这样。先把自空中观到底什么意思说清楚,然后再拿些名词去说,原来自空中观说的是这个。把这个法相搞清楚以后,拿一个名相去套这些法相,给它贴个标签,它就是自空派。它不去再给你说世界分空了以后,本质到底是什么,它不说这个,它说来说去,它说这个全部分空了以后,世界没有一个事物找得到它的本质是什么,找不到,全都是空性。现象是缘起,是和合的一种现象,所以说佛陀说法,就说了四个字——缘起性空,就这个意思。
缘起性空,如果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说,所有现象都没有实质。弄个标签去套它,就是缘起性空,佛陀实际上就说了这个。但是这四个字你要去诠释起来,就有好多的宗派,要去实现起来,就有好多的方法。有的修禅宗,有的修大圆满,有的修各种各样的金刚法等等之类的,但是无论怎么样,实现的就是这个,这个叫做自空中观。
为什么一定要去学自空呢?如果你不学自空的话,比如我们有些人说,我们直接去学他空中观,去学光明,去找到我们的自心本性。如果你不去把这个自空这个观念,思维的非常的深,而且通过思维和体受这种观念,让身心完全的无执。也就是说我们没有把自空完全学到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身心没有体会到无执,而在自己都不明白自己有执著有无明的情况下,去找一个所谓的光明,一定是个常见,要么就是个断见,不会是真正的本性。往往就会去找,比如找一个光明,我们就会去体受感觉到一个明,或者用意识去捏造一个明。
经常有人问,说我证悟了,为什么证悟呢?他说好简单嘛,就是觉知嘛,就是光明嘛。其实大部分人,他就是没有把自空中观体味,他在头脑里面捏造了一个光明,捏造了一个觉知。或者不用意识了,但是心直接捏造了一个东西,根本就没有体会到完全的空性是怎么回事,这是修行里面容易走入的误区。
要学他空中观,或者是我们的大圆满,一定要先学下应成派的观点,甚至是体味它的观点,就是因为害怕我们堕入常见,把这个光明当成一个常的事物来强行捏造,强行体味,这个到了后来根本证悟不了。
所以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如来藏大纲要狮吼论》(实际上是三转法轮说光明的一个论典)中说“凡是承许无变之法界为成佛种性”,就是承许有一个自心本性,有一个法性,那么你要承认这个东西,“首先要认识所谓的法界,是于何施设之基,真胜义二谛大双运极为不住的中观义。”你如果要承认法性这种事,你得首先承认完全极为不住的中观。极为不住的中观,其实就是应成中观。什么叫极为不住呢?全部破光,就叫做极为不住。你说什么我就破,我只是破。
所以中观应成派有时候也叫驳论派,你要提出法性是什么,他就破法性。你说是如来藏,他就破如来藏;你说是觉性,他就把觉性给你破了。其实在我们马上要学的龙树菩萨《中观根本慧论》,它二十七品全部都是破。怎么去破呢?破的意思,不是我们想的那种破,马上想到弄个锤子把一个东西砸破,不是这个意思。
它说破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你提出一个我们的身心,是要去追逐一个什么?它的究竟目标是什么?我们要去达到那个东西不是实有的,他让你的心完全找不到地方去依著,让心处于应无所住的状态。因为我们的心既然有实执,我们就没有办法无所住。
比如在我们面前发现了一团实有的不变的光明,那么我们的心就是一团光明,那我们就要拼命去找它,我们的心就附在了上面。它则说这光明也是空性的,心就放开了。放开了的心本身,才是真正的光明,那个才能叫做自心的本性,而不是自心捏造出来的一个东西。
心和捏造出来的东西就是所谓的二元对立,心它自己的性质才叫自心本性。你如果不是去完全体会到极为不住(完全的无执),你没办法找到真正的本性,也找不真正的光明,也没办法领悟到大圆满。
所以说你要承认法界,承认第三转法轮的东西,承认光明,承认如来藏,你必须首先认识真胜义二谛大双运极为不住的中观义。真胜义就是最根本的真正的胜义。二谛大双运,就是胜义谛和世俗谛其实都是空性。二谛大双运的根本是极为不住,应成派就是极为不住,没有什么是实有的东西,全部都是非实有的。所以我们要彻底的放开,这就是应成中观,如果你要承认法性,就必须承认这个。
虽然我在吐一串串的名词,但还算是比较浅白,如果还听不懂那就麻烦了。因为我根本都不去讲那些故事和一些很深奥的词汇,我都是在说“人话”,也就是凡夫人能够听得懂的话。我们再看课文:
《他空承许狮吼论》中说:“如果想抉择他空宗,首先应当依随怙主龙树的论典,须要抉择万法无自性,倘若对此不了知,则不能抉择世俗自体空、胜义以他而空的妙理。因此,最初应当抉择离戏各别自证之义。”
《他空承许狮吼论》也是三转法轮说光明的。佛陀一转法轮说了苦、集、灭、道这些最基本的小乘佛法。二转法轮说了极为不住的中观义,三转法轮说了光明如来藏。三转法轮说,你要去抉择他空宗,须要抉择万法无自性。
他空就是任何事物被我们分析了,都没有自性,但是你不能说什么都没有了。如果什么都没有了,是谁发现了什么都没有了?我们把什么都抉择空了以后,总得有个东西在发现了什么都没有。如果你“什么都没有”都没有发现的话,那你就不能说这个世界的根本是什么都没有了。我们能发现所有的东西都没有的“能”,是最根本的本质。是以它去发现了所有的东西全都没有自性,全都是假象。但最后剩下来的那个东西是什么,就是光明。
当然如果我们去找光明,很容易把光明实有化(比如说什么都空了,你现在发现了个光明,你在心里面把光明当成个状态来进行抉择安住的时候,实际上那个光明又成了“他”,因为它不是自己的东西了,心又捏造了一个光明。)所以禅宗很多时候要去打破你对这个光明的实执心,打破你对光明的追逐和捏造。
以前的临济义玄禅师(禅师们一般都喜欢装古作怪),有次突然在堂上说:“汝等诸人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向汝诸人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看。道!道!”就问底下的人无位真人是什么(实就是说光明),底下的人答不出来,他就把人一推说:“无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橛?”也就是他心捏造一个无位真人,然后又把它毁了。表面上好像在颠三倒四的开玩笑,禅师的这些行为其实都是代表一定的哲学见解或者修证的见地的。
我们用了个现代名词叫“哲学见解”,其实“哲学”这个词很不准确,但没办法,我也不能捏造太多的词汇。无位真人是什么?到底什么是光明?换成我们现在流行的术语:“你给我说,什么是光明,说!说!说!快说!”当别人回答不出来,别人一想光明是什么的时候,他一推“哪有光明这种破东西啊?”他也把光明破空。
所以,我们即使去领受光明,也要完全的领会到无执。其实你把无执完全领会到了,什么都极为不住了,那个心本身是不会失去觉知的。心自身的那个觉知极为不住,不会被任何东西所牵引所遮障,是心自已的本性,那个就是它的本来面目,那个就是真正的光明。
如果那个心没有在完全无住的状态里面,只是安住在一个什么东西里面的话,那个一定是你捏造的,就会变成禅定。这个光明就是所谓的他空,就是其他都空了,空性本身的光明是不能空的。但它也是没有实质,它说不能空是指不能没有的意思,如果空性本身的那个光明也没有了,就变成了断灭,那你就没办法解释这些现象怎么出来的,还有佛陀那些功德也无法解释了。(佛陀的遍知、十八不共法、十力、四无畏、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三十二相好就是绝对的漂亮,八十随形好就是每个细节都很殊妙。在我们这个颜值时代,佛陀一出现的话,肯定全体趴下。大家经常说的颜值,这个词汇有点搞笑,颜值有自性的吗?)这个破不了的留下的本身就叫做光明,如果我们去抉择光明,以光明作为我们抉择世界的根本和目标,就称为他空中观。
《他空承许狮吼论》中说:“如果想抉择他空宗,首先应当依随怙主龙树的论典,须要抉择万法无自性,倘若对此不了知,则不能抉择世俗自体空、胜义以他而空的妙理。因此,最初应当抉择离戏各别自证之义。”
抉择就是寻找,一大堆东西放在那里,把不要的扔掉,留下一个我要的东西,这个行为称之为抉择。把抉择翻译成我们现在听得懂的话,就是我们要去寻找,要去思考离戏各别自证之义。
什么叫做离戏各别自证之义?离戏就是没有分别了,身心的分别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思维性的分别,一种是体受性的分别。什么叫做思维性的分别呢?“张三、李四、王二麻子,好好坏坏、是是非非……”在头脑里面不停地思维,这是一种分别;还有一种分别,我们虽然没有思维,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张三和李四不一样。虽然我们不去思维张三比李四好,李四比张三胖,不去做这些思维性的分别,但看到他们就是不同,还有听到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听到声音跟看到的形色,它也是两种不同的表现。
即使是完全没有修禅定的人也可以体会到这个,(如果你不修禅定的人连这个都体会不到,这种非意识性的物理现象的不同也是一种分别?)但我们平常人所说的分别,好像就是意识的分别,或者情绪的一种分别,但前五根其实也是一种分别。那么应当抉择离戏,就是完全离开这些分别,叫做离戏。如果头脑稍微认为这个是,这个不是,用思维这样的方式去的,那个就是没有离戏。
或者说身心虽然没有思维,让身心安住在某种状态里面,你看那些修禅定的,比如说我们禅修中心很多师兄一座十几个小时或几个小时,那几个小时里面虽然完全没有思维,但是禅定中也出了一些状态,一会儿有光(你是耶稣是吧?所以一直有光),一会儿身体又消失了,各种各样的状态,这个其实都还是没有离戏。所以应当去抉择离戏,离开这些现象。
然后,什么叫做各别自证,因为这种现象只能发生在每一个单个的个体那里,它不会是一个共业,所以叫做各别自证。什么叫做共业呢?比如我现在的声音大家都听得到。但每个人听到声音的程度不一样,你看我们音乐会,那个最好的位子要卖得贵一些,因为那个地方的声音不同,虽然都是一个歌星在那儿傻乎乎地鬼哭狼嚎,但是我们一定要去买VIP座,因为那个地方的音区不一样。
所以每个都不同,但是大家都相似,音区再好跟音区再坏,大致都是一样的。这种大致的、相似的东西就叫做共业。我们的科学就是依据这个共业来建立的,比如我们共同看到的一些东西。但有时候加上了别业,所以科学对很多问题都解决不了。别业呈现的最麻烦的就是非物理现象,比如我们的精神现象。精神现象有很多没办法解决,人和人的之间差别太大,所以现代科学对精神方面的探索根本不行。它的主要精力就放在我们的共业,我们五根所形成的世界,在这方面去探索去了。至于个体的精神现象,它不是很关心的。
古人则相反,他们对精神现象进行深入和严格的探索,所以出现了很多神、仙、怪这些东西。现在就跟古人不一样了,对于前五根形成的物理世界进行了探索。这个共业大家都看得到,虽然不太相同,但是相似性很强。
比如我们大家都看到天上的月亮,其实你看到的月亮跟我看到的月亮,起码角度、明暗都不一样,譬如我是个近视眼,你视力没问题,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个月亮,不过你看到的月亮是明亮皎洁,我看到的月亮就是一坨模糊的光。但我们还是起码有共同的特点:它圆的嘛。你要说你看到的月亮是方的,那就有点麻烦了,我就说你这个不是共业,而是别业了。
所以说共业不能叫做各别自证,而离戏这种东西是没办法拿出来给大家看的。所以一个人说我已经证悟了离戏,也就是证悟了空性。人家说“你既然证悟了离戏,拿出来看看。”你不是傻了吗,所以这个离戏各别自证之义,最初应当去抉择、思考、觉知、探寻大空性。各别自证的这个空性之义是这个意思。
所谓他空中观,即是把轮涅所摄万法抉择为远离一切边的显宗大乘宗派,就无为光明显现分的侧面抉择,由此成为连结显密之津梁的中观,称为他空中观。如《宝性论》、《法界赞》等,均为他空中观的重要论典。
《如来藏大纲要狮吼论》中说:“如是无为法光明之法界,无有迷乱染污而自性清净,无迷乱本性自相与自成之力等果法功德,无离而住,如同日轮与光明一般。”
我在念这些课文的时候,大家听的可能都是音频,因为这些用我们行话说叫做干货。干货太硬了,如果不加解释的话,会把人牙齿咬崩的。现在我们要把它软化一点,我就往里面掺水。一边掺水一边把它揉软,让大家嚼起来比较好嚼一点。
它说,所谓他空中观,即是把轮涅所摄万法抉择为远离一切边的显宗大乘宗派,就无为光明显现分的侧面抉择,由此成为连结显密之津梁的中观,称为他空中观。轮涅就是不管是轮回(我们凡夫所看到的现象,凡夫的世界)或者涅槃(圣人的世界),不管圣人的世界还是凡夫的世界,轮涅所摄的万法抉择为远离一切边的显宗大乘宗派,应该在“轮涅所摄的万法”的后面加一个“根本”就好理解了,万法的根本到底是什么?抉择为远离一切边的显宗大乘宗派。这里有一个词“一切边”,这里的“一切边”指的是四边。
我们凡夫看世界都是不准确的,这种不准确分为四个大的分类,这四个大的分类可以把所有凡夫看世界不准确的看法全部包含在里边。这四边:一个是有边,我们认为这个世界的根本是一个东西,比如我们认为这个世界的根本是物质,这就是唯物论,叫做有边;或者我们认为这个世界的根本是客观精神,譬如世界是上帝造的,这也叫有边。
还有的叫做无边。世界的根本是什么呢?道家所说的无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万事万物就出来了,这是道家的哲学以及看世界的方式。它说这个世界的根本是无极,这很大程度上就是无边。
然后说这两者是可以共存的,什么叫共存呢?就是有和无是可以共存的,叫做亦有亦无边。或者有和无都不能共存的,非常难以描述的,叫做非有非无边。这个怎么解释呢?亦有亦无是什么,譬如说我面前的电脑有,但我的意识认为它完全没有实质,这就叫亦有亦无。
什么叫做非有非无呢?如果我们通过修行禅定,外面都空了,什么都没有了,一片大空。一片大空的话不能叫做有,换一个词汇就可以叫做非有。虽然它没有,但我的心要去体会它,这大空可能还有些变化,所以这也不能完全叫做无,所以叫做非无。所以这种状态就叫做非有非无,这也是我们对于世界的一种看法。
无论怎么样去看这个世界都离不开这四大边。当然,我们大量的普通人基本上都是有边。而无边我们是做不到的,我们的无边往往是概念性的。什么叫做概念性的?一个东西在我们面前叫做有,把它拿开了,这个东西不在了,对这个东西的不在叫无。譬如这个屋子里有人,我们就说有人,相对这个人一走开了,我们就叫做无人。至于这个屋子怎么样?你不能说无,只能说无人。
所以我们普通人的无只是相对于有的一个观点而已,但是落实到对境上的话,还是有有和无的。刚才说道家,他真的心面前一个对境——它认为能够证到无极,这个世界的根本是无极,它是一个对境(所境),是一个状态,这就叫做无边。
而佛家是离开了有、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这些所有的边。(只有这四边了,不可能还有其他的边了。归类的话就只有这四边,实际上一个有边一个无边就够了,后面的亦有亦无、非有非都已经有一点戏论的味道了。)
就无为光明显现分的侧面抉择,由此成为连结显密之津梁的中观,称为他空中观。
什么意思呢?尽管把一切边都拿走了,好像是个大空性,但它不去说空性,它说这个空性有一个特点——它是有光明的。如果我们拿到大圆满的修证里面,它就说这是一种最根本的自然本性、自然觉知。这种觉知,你发现找不到本体,所以它是空性。同时它有作用,它能明了,它就是空性的本身。这时候我不去说它空性,不去说它没有实质这些东西。它是没有实质,但是有光明,有一种最本来的觉知。
我们说自然本智、平常心啊,平常心的平常是什么意思?就是不造作的意思。不是说我们平常普普通通的那个心。普普通通的那个平常心太糟糕了,它不是想打麻将,就是想吃好东西,它有各种各样的欲求。他说的平常心是指不造作的心,没有执着的心。
所以我们经常说,保持一个平常心就够了,但是你连一个什么是平常心都不知道,你怎么去保持它呢。所以我们平常人讲话,老是要把禅宗的平常心拿来乱用,好像一个不太强烈希求的心就叫做平常心。就像平常普普通通人“钱财我不需要,吃得饱就够了……”以为这个叫平常心,其实这个叫庸俗心、不求上进的心。
禅宗说的平常心是指完全不造作的心。它不去说这个心的没有实质,而是说这个心的一些作用,说完全没有实质的心的作用,这个作用就叫做光明,以它作为世界的根本,这个宗派就称为他空中观。
这个他空中观有什么用呢?能成为连结显密之津梁,它是显和密之间的一个桥梁,为什么呢?显宗大量的其实就是在说空性,因为光明这种东西要去抉择是挺麻烦的,靠逻辑去推出一个根本的光明是挺麻烦的。庸俗的光明不用推,我们现量就可以证明,一看山河大地,人、动物、环境,这些都是属于庸俗光明。但那个根本的光明你怎么推啊?推不出来,不知它是个什么。
但空性我们是可以推的,可以破的。我们只要说它不是实有,它就是空性的。找不到一个不变的东西,它就是空性的。但空性本身的光明是推不出来的,所以很麻烦的。要去修证,因为这种光明要去直接的证知,非逻辑性的,非思维性的。直接证知什么意思呢?譬如这个茶,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它不是酒,不是萝卜干,它不是什么饮料,不是可乐……”但它到底什么滋味,你不能通过它“不是什么”这种思维性的方式来解决。它到底什么滋味,你必须去喝,这是心直接对茶的一种体味。当然这个不是对法性的体味,是对这个茶,通过舌头非逻辑性的直接体味。这样的东西有的时候必须要直接尝到它的滋味,这样非逻辑的才行。不能靠中观那种老是说“它不是什么,不是什么,不是什么……” “它不是什么,我想问你,它到底是什么?”这个就麻烦了。
前面说的“不是什么”在禅宗里面叫做“离四句”,最终离了四句以后叫做“绝百非”。“离四句”就是离开四边,但离开四边只是破,“绝百非”就是你不能老是破、破、破,一直破下去破不完。你问“那我到底该怎么办?”破完了,要绝掉这些不是,落到一个很具体的东西上。落到哪里?落到光明上,就叫做“绝百非”。
所以这个东西是要靠证的。密宗的很多东西都是非分析性的,它一定要去实证。在修证的过程中,那些光明的作用就会出来,你就会体会到解脱是什么滋味,解脱所产生的相状和神圣的功德就开始出现了,这就是清净光明的显现。
所以说,他空中观去抉择光明的时候,往往和密宗的一些修行结合在一起。所以他空中观就是实现大空性(二转法轮、应成中观)的一些基本哲理和方法,是连接密宗实际取证和显宗分析的中间的一个哲学见解。
密宗就是直接去取证,禅宗里面也有这样的东西。譬如有人问赵州禅师“如何是佛祖西来意?”“喝茶去。”他意思就是说,你少扯,你不要用嘴巴来说,直接去取证,喝茶去。当然再分析下去,喝茶去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喝茶,他的意思就是你要领会到喝茶的到底是什么,茶到底是什么,是谁在喝茶?
舌头在喝茶吗?不是的。如果是舌头在喝茶的话,舌头就是主人了。舌头显然不是主人,舌头只是一个工具。那是什么?意识?意识也不是。追下去,追到后来,你不能说是空性的,所以一定会说到光明那里去,光明在喝茶。茶是什么?追下去发现也是光明。喝茶是什么?就是光明喝光明。“喝茶去”就是这么一个意思。赵州禅师当时说出来,大家就觉得妙、妙、妙。你知道哪里妙吗?由于我们汉传的这些派别把大量的基础法都搞丢失了,所以大家对禅宗的机锋,就当成一个很高妙的故事来讲,讲完了就算了。
所以说,他空中观就是以这个显现分(它不是说破)——空性的另外一个特点,完全没有污染的那种光明,作为世界的根本来进行抉择,作为事物的本质。也就是说空性是什么?可以说空性就是光明。那么我们说所有事物的本质就是光明,这一派就叫做他空中观。由于去说事物就是光明的时候,它就跟密宗的直接取证有了一定的联系,所以它是联系靠分析进入的显教和靠实证、靠领略的密宗二者中间的一个津梁(桥梁),称为他空中观。
能够理解吗?我现在对着你们成都这帮师兄,不是像在广州。广州那帮师兄,一说就不停的点头。你们理解了没,我也不知道,成都的师兄看起来成熟好多。
《如来藏大纲要狮吼论》中说:“如是无为法光明之法界,无有迷乱染污而自性清净,无迷乱本性自相与自成之力等果法功德,无离而住,如同日轮与光明一般。”
这就是在说他空中观的一些主干内容,核心的、主要的一些东西。“如是无为法光明之法界”,就是说我们的自心本性,我们的本质,世界的本质,叫做“无为法光明之法界”。“无有迷乱染污而自性清净”,它不是那种庸俗的显现,不是被我们所看到的、凡夫六根所呈现出来的精神世界以及物理世界,无有迷乱污染,但是自性清净,就是这种完全离执了的空性。
它的另外一个特点,光明是没有迷乱污染的,不在边见之中。什么叫边见之中?比如说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物质的,你肯定在边见之中。或者你去捏造一个境界,说世界就是这个境界,那是心的一种捏造,也是在边见之中。无有迷乱而自性清净,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抉择万法本质,你就会发现它彻底清净。
清净的意思,大家不要想成地打扫干净了,而是说它的本性完全没有造作。不是我们人为地去认为它是怎么样,人为地去捏造它是怎么样。我们的身体是一个造作出来的东西,虽然我们意识不动,身体也放在那里,但它还是个造作的污染的东西。你要是仔细去抉择它,会发现身体其实是坛城。再往坛城去找它的本质的话,就是真正的光明了。
处在那个层面的话,是没有造作的,所以自性是清净的。它虽然没有造作,“无迷乱本性自相与自成之力等果法功德”,没有迷乱,清清楚楚的。没有迷乱的意思就是不在边见里面,没有无明。无明就是对自己的本质完全是清楚的,心对自己完全是清楚的。我们对自己心是不清楚的,不知道自己心是什么,知道了就开悟了。当然是对自己心的本性要清楚,不是说对处于阿赖耶识状态的心清楚,那个还不行。
比如我们通过很深入的禅定,我们意识不动了,甚至连身体都消失了,也听不到声音了,也闻不到气味了。我们最先就是闻不到气味,然后嘴巴里面没有味道了,接下来就是眼睛开始看不到了,耳朵听不到声音,身体的触受和沉重感开始消失了,这些其实都不能叫做认识自己的心,这个可能还是处在阿赖耶识状态。认识心必须连刚才说的那种状态都透过,阿赖耶识也破掉了,找到心赤裸裸的本性,这个叫做无迷乱本性的自相。
我们到达这个状态的时候,发现破掉所有污染无明的赤裸裸的本性,它是自成的。什么叫自成,它不是谁造成的,不是谁的儿子,也不是和合之物。自成就是没有来没有去,没有生没有灭,就“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你要去形容它,只能用一大堆的“不”。它没办法像外界事物可以指认的,我们说直指本性,实际上是诱导我们去体味它,而不是指出来让我看到一个什么东西,或者感觉到一个什么东西,不是这样的。
虽然它(本性)是自成的,没有造作,但是它本具很多的功德,所以六祖惠能在五祖弘忍前说了“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是我们认识到本性的时候,它具有无量无边的果法功德。我们认识到世界的根本了,就是认识了所谓的果法,它本来就具足大量的功德。这些功德包括佛陀的十力、十八不共法、四无畏等,这些话太学术化了,实际上就是你超越生死了。那里面是没有生死的,那里面是没有烦恼的。生、老、病、死、求不得、受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全部都不成立,唯有清净的光明。可以说是一种极大的喜悦,称之为极乐。
那个时候,什么地震、2012、瘟疫、抑郁症、艾滋病……全部不成立,你根本就不会害怕这些,你知道那个才是你的本质。而我们的身体和各种各样的感觉,我们的家庭、一切所珍视的东西,其实只能称为污染或者客尘。客尘,就说明它是客体,是会消失的。但那个东西是不消失的,因为它根本就不生不灭。我叫“那个东西”实际上没办法,其实不能叫做东西,那我怎么表达呢?所以禅宗里面有时候不说东西,就说“这个,那个”,“你懂这个吗?会么?”这个东西无方分,无大小,但它的功德自然具足的。
所以无迷乱的自心本性和它的功德是无离而住,不是两个东西,是它本身具足的,叫做无离而住,就如同日轮与光明一般。就像太阳跟它的光明能分离吗?不能分离。六祖惠能第一次开悟,是因为听到有人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其实就是离了四句,那时还没有绝百非,还没有探知到光明。他当时就开始对空性有体受了,但是还没有拿实在,还没有体会到光明的功德,只是在离离离离……。
其实我们现在修的大部分都是离的,出离心就是离,菩提心也是离。菩提心虽然是去帮别人,但实际上是离开自己的自私。出离心就是离开很多的贪着。真正证悟空性的时候,此时把所有的分别也离开了。但是离开了分别,不是什么都没有了,他会知道最后的光明的。
六祖惠能到了东山(因为五祖弘忍召集了一大帮人在那里学禅宗),五祖就让惠能去舂米,(腰上拴一个二十八斤重的石头去踩,那个石头今天好像还在。古代舂米是用一个像跷跷板一样的装置。)他一共舂了八个月,(按照密宗的说法叫积累功德,密宗里的玛尔巴也是这么对付密勒日巴的。)然后五祖把惠能叫来,又给他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第二次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惠能就说了五个何期自性,其中有一个“何其自性,本自具足。”就是说它功德本来就有的,心如果真能够领略并安住于本性的时候,此时会发现所有功德都具足了。
随着明力的无限扩张,可以知道他人的心思,叫他心通;可以知道任何事物的过去未来,叫宿命通。明力本身无住、无贪、无嗔、无痴,所以不会有任何的过患,倒霉的事就不会在你身上出现。那个东西本身是没有自我的,排开你过去种下的所有种子,所以完全没有了(过患)。
所以永嘉禅师说“了即业障本来空”。当你回到这个清净的本性的时候,你就发现那些业障本来就是空的,完全没有实质。你这个身体这些东西都已经完全消失掉,那么相应的一些报应——你起码要拿个身体、拿你的普通的心去反应嘛,这个都没有了,我一下回到那个无住的本性里面去了,它怎么反应啊。所以说它的功德和它的本质是同时具足的,无离而住,如同日轮与光明一样,有这样的意思,大家这个能够听得懂吧?所以证得这个东西有多么的重要,这个才是生命的实质,这个才是我们绝对应该去追求的一个东西。
而我们现在追求的东西,所有的一切其实是为了什么?为了这么一个客体——你的身体,是不是?首先你要吃得饱、穿得暖,不给你吃得饱、不给你穿得暖,你那些雄心壮志就不行了,那个时候就发现然而并没有什么用。
首先为来为去还是为身体这个客体。然后接下来你说你各种各样的心思、雄心壮志,你的什么理想、事业、爱情、家人、你心里面所牵挂的种种事物的话,在那个状态里面它还是客体,你会发现那些东西就是依据我执和法执所开展的一系列虚幻的现象而已。光明被我、法二执所障蔽,乱动乱来,就开展了我们所认为的各种各样的辉煌,或者各种各样的万恶,其实都是扯淡,全都不是本质上的事情,全都是客体的事情。
你的光明被我、法二执障蔽的话,你根本就没办法领会到你本性的自成的果法功德。你领略不到你这个本自具足,领略不到这个伟大的本质,你要做的就是要放弃这些。但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努力,我们好好想一想,是在放弃这些吗?比如你去做生意,比如你去建立家庭,你去搞“月亮代表我的心”这些,这个和你的本性有什么关系?没有关系,它完全是依据我执跟法执这两个执着。
光明就被这两个执着所污染了,就形成一些无聊的活动而已,然后就形成了三界。而且在这个三界里面运转久了以后,它一定是无穷无尽的苦难,所以佛陀说“三界如火宅”。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就包括人天的所有轮回的现象,好的、坏的都像火宅(燃着火的房子)。
你在里面暂时没烧到你的时候,你还自鸣得意,沾沾自喜。哪天火一烧到你,你就知道厉害了。每一个还没烧到的人,如果他不修行,其实他都在为他被烧成焦炭而作准备,不管你多牛、多伟大,你能挣多少钱,你能制造多少多伟大的世俗事业,当你认识到这个世界的本质是这个的时候,你就知道其实这一切是没有什么太大意义的。
所以诞生了一个很伟大的词汇叫做“出离心”,出离心就是要去离开这些虚假的现象,回到那个本体里面去。然后发现别人还不出离,就帮助别人出离,就叫做“菩提心”。能够回到这个本体现象里面叫做“空性正见”,或者如果我们要说到光明就叫“空性正受”,所以说这一大段的意思大家明白吧。
(有人把这几个“何期”打出来了。)“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你看如果要按照词汇来说,这些都是矛盾的。他说何期自性就本不生灭,然后何期自性又能生万法,大家可能想不通,其实可以解释的。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就是它是非分别的、非造作的。
这个东西它不生不灭的,它不是什么和合因缘而成的一个东西,所以叫做“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是刚才说的,它本来具足很多非常了不起的功能,如果这个自性不被污染,扩大出去就不得了,就会变成佛陀这样的正遍知、明行足、善逝、应供、量士夫、天人师……佛陀有很多名号嘛,这些名号里面其实很多都是彰显他的功德的。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就是它是空性,不生不灭,它怎么动摇啊?它没办法动摇。记住它不是一个东西放在那里不动不摇,而是它是空性,空性本身又是光明,怎么去动摇嘛。我给你举个例子,那个太阳光你怎么去让它动摇啊,它本身是没办法动摇的,你可以遮蔽它,但你没办法去动摇它。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为什么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呢,当我们把它作为个体来讲的话,我们把它加上污染,它就能生万法。如果不污染它,它就能生十地菩萨所能看到的百部本尊。我们学的百部本尊,实际上就是自性能生的一些法。当然不是万法了,万法包括凡夫这些法,也叫做万法,就是所有的法。它是一切法的根本,只不过是有了我法二执以后,它就成了庸俗的法。没有我法二执,就变成清净的坛城。所以佛陀也说万法是佛菩萨的坛城,慈诚罗珠堪布专门讲过这个,为什么呢?就是基于这样的理论。我们再来看下面的课文:
虽然自空中观和他空中观仅仅是西藏论师安立的名称,印度未曾出现如是命名,然而,二种中观的所诠义,实为印度佛教所本有,因为二者本是第二转法轮及第三转法轮中显示了义如来藏诸契经的所诠义,也是龙树菩萨《理聚论》及《赞聚论》的所诠义。
这一大段是什么意思,又是一大段名词,大家听了以后稍安勿躁,我们一定会把这些名词搞清楚,用我们不读书的人能够听懂的语言来把它解释清楚。其实这样讲挺麻烦的,如果大家读书的话,我就一大串名词就来了,但我们交流的这些人大部分都是不读书的。
虽然他空中观和自空中观仅仅是西藏论师安立的名称,为什么呢,这两种中观所说的意思,他们所说的法义虽然是以前都有的,但是自空中观和他空中观这两个词、名相,在印度的时候是没有的,就是因为西藏这个民族,他真的是一个非常殊胜的“奇葩”民族。我真的是很想不通,因为吐蕃这个民族以前是很野蛮的,他们以前被称作红面罗刹,脸上被太阳晒成高原红,又吃肉,杀人,凶得不得了的红面罗刹。
结果莲花生大师一过来,静命论师一搞,就搞成了整个民族以佛法成为全部的文化基础,以及他们的精神要素全部都是佛教文化,他们没有其他的文化。他们的原始宗教——苯教被打得完全抬不起头,一直到现在都是这样,这个民族其实是个非常殊胜的一个民族。然后他们就对这些印度传过来的佛法,全民族都去搞,肯定要进行讨论和争辩,然后就对佛教中各种各样的非常细微的这些宗旨跟要义进行分类,就出现了两个词汇,叫自空中观跟他空中观。
但这两个词汇,实际上印度未曾出现如是命名,课文是这么说的。然而,二种中观的所诠义,所诠义是什么?自空中观和他空中观所诠义,它说的是什么意思叫所诠义。有能诠的工具和所诠的义。能诠就是我去说它的工具,说它的理论,叫做能诠。 所诠就是讲解了什么东西,它的意思、意义、含义叫所诠义。他说二种中观的所诠义 实为印度佛教所本有,印度佛教本来就有的,但只是没有命名为自空中观跟他空中观。
为什么呢?他说,因为二者本是第二转法轮及第三转法轮中显示了义如来藏诸契经的所诠义,他说因为自空中观和他空中观,本来是说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中间,显示最后的了义如来藏。诸契经是什么呢,跟他们相应的这些经所要说的意思。自空中观跟他空中观这二者,自空中观就是第二转法轮佛陀所说的内容。刚才我们讲过,佛陀转了三次法轮,第一转法轮说了苦集灭道,小乘的;第二转法轮就是说自空中观;第三转法轮说的光明,就是他空中观。
二者本是第二转法轮和第三转法轮中间,显示了义如来藏诸契经,什么叫了义如来藏诸契经呢,当我们去说如来藏的时候,一定会说到空性跟光明,跟它相应的经叫做诸契经,如来藏跟它相应的经所说的东西,就是这个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所说的东西。就是说虽然这个自空中观跟他空中观这两个名词在印度没有出现过,但是佛陀说的二转法轮、三转法轮的经典,其实就是自空中观和他空中观。是为了说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中,他们相应的这些经典里面说的东西,就是两种中观所说的东西。这一大段话翻译成我们听的懂的就是这个意思。
也是龙树菩萨《理聚论》及《赞聚论》的所诠义。
龙树菩萨有龙树六论,其中《中论》是他最根本的论典,还有很多其他的论典。其中有个《理聚论》跟《赞聚论》,说空性的《理聚论》就是二转,说光明的《赞聚论》就是三转,它们两个加起来说,就是了义如来藏。
说如来藏的时候,就是空性跟光明同时说,比如我们说一个杯子,如果从二转来说的话,说这个杯子完全找不到本质,完全都是空性,它没有它自己的自性,这个就是从二转法轮去说这个杯子的本质和它的究竟处。但它的这个形象是怎么来的——光明,虽然没有本质,但它是光明的一种显现,这个说的是三转法轮。然后同时说,他既是空性的又是光明的,是显空双运的一种现象,这个就叫了义如来藏。
这个是说事物,叫做显现、空性双运的一个东西。我去说心的显现就是光明,心的特点就是明,睡着了就不明了。然后找不到它的本质,它也是空性,就叫做明空双运,这个就是根本的如来藏。明不明白,所以大家不要认为那么神。从名词解释起来很简单,但是你要去搞起来,就特复杂,因为太细微,很容易走到圈圈上去。
大部分的人根本都走不到仔细的抉择那一步去,绝大部分人在半途中间就已经牺牲了,成了炮灰。为什么牺牲了,基本学不下去了,学歪了啊,学到好累啊,好烦恼啊。连基本的烦恼都克服不了,根本都谈不上去仔细的去抉择明空双运到底是什么。
如果走到那一步去的话,烂船都有三斤钉!如果真的已经开始去领悟“哎呀,这个不太对啊,嗯,就是这个,嗯,还是有点不对……”到这个就说明他已经开始去对根本的东西发起攻击了,这个到了禅宗里面就是真正的参,禅宗里面叫做疑情,那会裹住他的,整天都在“是不是?不太像。是这个,某种经上是这么说的,上师是这么讲的……”整天裹在那里,整天魂不守舍的那些人,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为什么,他完全忽略周围啊,周围都是客尘的,他直接找那个东西 。到了这样的人,都是很了不起的,都是大材的。
我们现在哪是搞这个,我们是“哎呀,真的好烦啊,他居然要离开我,呜呜,等着他报应。”整天在搞这个,这种基本上连炮灰都算不上的,都还没上战场。人家再炮灰,还上了战场被打死的。这种人战场都没上,整天被基本的客尘烦恼揪住不放的,其实这种人呢,真的叫无话可说了。那咋办,没办法。
还有些学的也是对的,但是根本就没办法把学的对的东西拿来具体的运用,就变成了一种迷信崇拜。或者是大家借它的名义来开始搞party,本身是一个寻找万法本质获取解脱的一个最殊胜的法门,我们凑在一起整两杯茶呀,搞搞斗争啊。这个东西搞斗争也很精彩的,这个东西本来就是忽略世间所有这些现象的,这个世间都是很无聊的,然后他还拿这个东西去搞斗争,你说精彩不精彩。所以人类把“无聊”这两个字简直发挥到了极致。
如前论说:“如是究竟法身智慧,乃为遍一切有寂、平等性、无为法、无变胜义之自性,以了义经部及究竟观察之正理均可成立。”
这一大段话我又要慢慢解释,所以这学起来很慢,因为这里面的名词太多。我不解释的话,这名词一滑就过去了,然后一听这个名词,他就会根据他过去读的这些书,或者是听到的这些话的那些内容拿去解释它,一解释起来就会解释到爪哇国里去。然后自己认为自己听懂了,实际上根本没听懂,大部分人都这样的,很多炮灰也是这样的。我为什么老说炮灰呢?是说你学了,但是没有走到胜利的最后那一天,你是革命的烈士,所以就说是炮灰。我们不是这样的,我们很敬佩这些烈士,但我们还是想走到胜利那一天的,我们还是想建国的。
如前论说,“如是究竟法身智慧,”就是我们寻找最根本的自心本性,找这个万法的究竟来源、究竟本质,就叫做究竟的法身智慧。因为这个本质,你会发现到了最后就是一种不分别的直接的智慧。这个也不能叫做不分别,“不分别”这个词汇很麻烦的,它包容分别但它不是分别,它可以分别,但它本身不分别。我只能这么说,但一形容起来就很矛盾的,没有身临其境你听不懂这些词的,你没有身临其境是没办法懂这些东西的。
举个例子,比如说你看到这个人的样子,一看“哇,秃头、朝天鼻、斗鸡眼、豁嘴……”我说这些词汇,你如果说没有见到这个人,你其实不知道是什么的。你一见到这个人,再来说这些形容词就知道豁嘴就是这个样子的。(一开口老说这些好像不是很好,为什么不说一个颜值比较高的呢?我一说怕引起大家贪恋。)所以说你看到这些东西再来说这些词,你就能明白那个词是什么意思了。
但是你没有见过,还得跟你说。他企图用相似的、近似的来引起你探索的疑情,然后慢慢的引导你一步一步地去认识它,不然的话是没有办法的。其实任何智慧也无法描述它,因为它无形无相。“无形无相”就四个字嘛,好多东西都是无形无相,你比如说这个磁场,它也无形无相,但你也不知道它是什么。所以说只能用一些相应的词汇来引发你的思维、觉知,最后真正明了。
他说,“乃为遍一切有寂”,什么是遍一切有寂?“有”就是三有的意思,三有就是三界,我们说的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就是轮回的意思。“寂”就是寂灭、涅槃,小乘阿罗汉的涅槃,或者西方极乐世界,或者是佛菩萨的一些世界,这个叫做“寂”。“遍一切有寂”就是说不管是轮回的本性或者是佛菩萨他们的世界的本性都是这个究竟本性。
“遍一切有寂、平等性、无为法、无变胜义之自性”,“平等性”是指什么?指站在它的自心本性的立场上去看,所有东西都是由它游舞而成的,是真正的大平等。举个例子,比如我们用面粉做成了包子、水饺、花卷、馒头这些东西,站在馒头的立场上跟花卷不一样,站在花卷的立场上跟饺子不一样,但是站在面粉的立场上全一样,这个叫平等性,是真正的平等。它并不否定所有的现象,但它认为所有的现象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平等的,这个叫平等性。
“无为法”是什么?这个本质它就是不造作的、非无明的、非二元的,所以叫做无为法。“无变胜义之自性”,什么叫做“无变胜义”呢?这个本质它是没变化的,永远都是那个明空双运的,所以叫无变胜义之自性。
“以了义经部及究竟观察之正理均可成立”,什么是“以了义经部”呢?就是我们了义的经去说它,还有就是我们通过究竟的观察,彻底去修证,就叫究竟的观察。因为佛法这些自心本性,它不是一个凭理论说了就算了,我们现在说的这些东西,其实都在头脑里面以概念这样的方式在思考在运转。随便怎么思考和运转,这些东西都属于有边,你在想的嘛。
相对有一个心,你的心知道你在想,这个想本身就是一种东西在动,是不是?你想出一个什么东西来,就属于有边,由于它没有实质,你也可以叫它无边,所以你想的东西可以叫做亦有亦无,所以你思考的东西,它是一种边见来的。
所以说究竟观察的时候,实际上是以想去带动身心慢慢去体味,然后心直接地证实它自己是什么,心直接证实的时候是离开思维的,那个时候是没有思维的,它那个时候称之为究竟观察。我们去究竟观察的时候,那个就是真正的实证,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它是可以成立的,这个东西就是这个样子的。
然后了义经部就是这么说的,通过彻底的究竟观察去修证,可以发现它是真实的。它不像我们有些哲学,比如唯物主义说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什么它又说不清楚,根本就没有任何一个理论和实证可以证明这个世界是物质的,但是我们却把它拿来,当成了一种世界观来进行运用,所以就诞生了“人就是只有这一生”的这么一个非常邪恶的见解。
人如果认为自己只有这一生的话,那就会为所欲为,只要能够满足我这一生快乐的,我都要去做,至于别人怎么样的话,实际上是不关心的。其实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为什么会这么混乱的一个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世间人大部分人都是无神论者,否认轮回者。
无神论者有个特点就是没有敬畏,我不怕。他最多就是害怕被惩罚,所以只要我躲过惩罚就可以了。人和人之间互犯,他并不害怕神明的惩罚,“举头三尺有神明”这是古人说的,现在人根本就不信,也不害怕。无神论者也不承认我们有下一生,我们做了什么都认为没所谓,只要人死了就啥都没有了。再大的痛苦,人生莫过于一死,死了就啥都没有了。所以有些有血气之勇的,什么坏事都敢干,干了以后“死就死了怕什么,头掉了碗大个疤。”这个挺可怕的。这个就导致行为上为所欲为,整个社会就很乱,大家就会生活在不安全的状态里面。
不要认为这个好哦,你想想看,周围都是狼,你自己也是狼,这挺苦的。随时都要防备背后来一口,前面来一口,一会儿明着被攻击,一会儿暗着也被攻击,你不安全你知道吗?如果大家心存敬畏,相信因果的话,行为自然会收敛的,自然懂得积福报,自然懂得利益别人就是利益自己,那是个很欢快的世界来的,这个世界也许不以物质来作为我们幸福的标准。
如果你拥有更多的物质,而旁边老是虎视眈眈的威胁,你觉得幸福吗?大家考虑一下,为什么那么多富豪移民,所以无神论者很可怕。这个说的还是社会现象,你要说究竟解脱的话,那就更可笑了。你如果去探寻这些东西,它是非常的重要。
因此,所谓“他空中观为觉囊派闭门造车的产物”的说法,并没有真实的根据。(“他空中观”的名称,有些论典说是从觉囊派遍知多洛瓦开始安立的。)
这个说法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藏地一些历史性的原因,当然我们可能看不到深层次的原因,觉囊派后来是被排斥的,格鲁派就对觉囊派的一些说法进行了抵制。他们中间这个抵制可能是从高层来讲的,其实是有原因的,可能当地的藏民直接去学他空中观要出问题,要从自空中观开始学起,所以先要把他空排斥,先普及自空,再学他空。
但是每一个教派都有很多追随者,这些追随者中间就难免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出现,任何一个教派都是这样的。大德们倡导的都是很光明正大、很周全的一些东西,但是他下面那些追随者会乱来的,连释迦牟尼佛身边都会有善星比丘、提婆达多这样的人,任何一个大德身边都会有这样的人,会制造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出来。
当时有些格鲁派的论师提出观点,认为他空中观是觉囊派闭门造车的产物,是坐在屋子里瞎想出来的,不是真实的客观实际。客观实际是个形容词,佛教里是不承认客观的。因为觉囊派被排斥,成为一个小派。因为觉囊派直接去追求光明,它修的法就是《时轮金刚》,《时轮金刚》就是光明的一种运用,所以认为它是闭门造车的产物,其实是不对的,是没有真实根据的。
“他空中观”的名称,有些论典说是从觉囊派遍知多洛瓦开始安立的。多洛瓦是觉囊派的一个大德,非常伟大的人物。
按自宗宁玛派的观点,自空中观本与他空中观圆融无违,如堪布根霍《定解宝灯论注释》中所说:“自空他空互相诤议大,若堕现空之边则有过,现空不违双运宗派胜,持此岂非已胜一切宗。”
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宁玛派的观点,认为自空中观跟他空中观是圆融无违的,实际上是一个东西。当一个事物,比如我们说自心本性,我们去说它没有实质,就是二转法轮——自空中观;说它是光明,说它能够诞生坛城,同时经过污染能出现世界,这个就叫他空中观。当我们把污染去除了,剩下的光明,其实就是二转的空性,这两个是圆融无违的。
但是如果你们两个——自空他空,互相争议大,其实要么堕现,要么堕空,堕现就是偏重于现,说光明的;偏重于空,说空性的。如果偏重一派抵制另一派,就会有过失。“现空不违双运宗派胜,持此岂非已胜一切宗”就是光明和空性同为一体,同时作用的时候,这样的宗派就是最了义的宗派。如果真把这个掌握了,明白了现空双运,明白了心的明空双运,那就超胜一切宗派,成为见解的顶部。
堪布根霍是我们宁玛派的,他写了一个《定解宝灯论注释》。《定解宝灯论》是麦彭仁波切七岁时候写的一本论著,回答了藏传佛教一千多年来的七个顶端问题,堪布根霍做了一个注释叫《定解宝灯论注释》。麦彭仁波切的《定解宝灯论》,是现在我们学藏传佛教特别是学大圆满的,一定要去读的一本论典。益西彭措堪布也对它做了解释,叫《定解宝灯论·新月释》,如果有时间大家可以去学一学《定解宝灯论·新月释》。
我们今天把自空和他空做了些解释。我大量解释本性、本质是什么,说了那么一大堆,大家记住两个东西,我们总结一下:
第一个自空,自空就是见什么破什么,永不安立,只破不立,这叫自空。全部都是破,你只要说它是实有的,我就破;你说不是实有的,是空性的,我就不用破。自空不破现象,现象有什么好破的,现象都是没实质的,不用破它。但你要说现象有实质,我就要去破它了。很有点像格鲁派的“柱子以柱子不空,柱子上的实有空”,但这个观点是应成的还是自续的?那是下面要来分析的问题,这个我们暂不管它。实际上,就是我们去破,永远不建立,这就叫自空派。当我们去分析所有的现象,没有一个现象有实质,没有实质是万法的一个根本特点,这个就叫自空派。
但是没有实质不代表什么都没有,没有实质到底落在什么处?最后发现产生一切万法的根本就是我们的心,而我们的心本身有它自成的、不由前后生成的这么一种最本质的光明。“本来觉知、本来自性、自心本性、觉知、光明、如来藏、法性。”说这个的就是他空中观。
这两个合起来就是大圆满。合起来去看现象就叫做现空双运,你看现象没有本质(空性),但是它本身有现象(它是光明的一种变体现象),就叫做现空双运。然后,我们去看产生现象的心没有本体(空性),但是心不是什么都不知道,禅宗说它“了了常知”(光明),那个常知又没有本体,就叫做明空双运。这个是最根本的一种说法,但是我们只去说这个光明的时候,就叫做他空中观。
为什么?我们把所有的现象都破了,剩下的就是那个光明,本质光明是没有现象的。在二转法轮的《金刚经》里面其实也说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不是什么都没见,它不是相是什么,就是光明。)即见如来。”所以《金刚经》中还说“于法不说断灭相。”虽然它没有实质,但不是什么都没有,它有最根本和遍体的光明。
把这两个记住,我们今天的课程就结束了。希望大家多动点脑筋,因为讲的这些东西,说起来好像很多杂乱无章的词汇,其实它跟我们最后的修行是息息相关的。我绝对不是那种单纯的学术派,用一大堆的名词、法相轰炸你们的记忆力。我希望大家能够准确理解,而且要花心思去堪验它,因为这个世界上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这个事情。
中观本身也是在说这个,说一切客尘和现象都是毫无意义的,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回到我们最根本的本性上去,离开所有迷惑我们心智的精神现象以及物理现象,达到真正的大自在,克服生老病死,克服贪嗔痴慢疑,不然的话注定很受苦的。希望大家坚持下去,以后讲起来可能会加上禅宗的一些故事,希望大家有耐心,因为说到中观一定要说到这些。好了,我们今天就学到这里,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中观总义》第01课
- 《中观总义》第03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