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堂课总结:
讲了八义中的第三义:诸功德相应。分因功德和果功德,分别用比喻来表达。
因功德为信解、智慧三摩地、大悲,对应比喻为“大海器、大海宝珠、大海水”,并说明海器、宝珠、海水不离大海一样,因功德也不离如来藏;
果功德为五神通、无漏慧、漏尽通,对应比喻为:光明、暖热、光色,并说明三个比喻都离不开灯本体,如三种果功德都离不开如来法身。
这堂课内容:
八义中的第四义:分类行义。
四:以补特伽罗分类行义分二:以三者宣说分类行义、彼等渐次清净理;
(补特伽罗为梵语pudgala的音译,意译为数取趣、人、众生,指轮回转生的主体而言。数取趣,意为数度往返五趣轮回者。乃外道十六知见之一。即“我”的异名。)
一、今初(以三者宣说分类行义)者:
依于凡夫及圣人,佛陀真如分类行,
见真实者于众生,宣说如此如来藏。
颂词中说“见真实者”就是现量照见真如的佛陀,全颂的意思是:依于凡夫、学道圣人以及佛陀对于真如作三种分类,见真实的佛陀,于有缘众生,宣说如来藏的自性清净。这一颂的有法是三类补特伽罗,即凡夫、圣人、佛陀;法性是凡夫、圣人和佛陀三者之真如。三类补特伽罗是所依的有法,真如是能依的法性。从法性上讲是一味无别的,除了唯一法身之外没有其他,所以法性没有三种分类。那颂词上讲的分类是如何呢?仅仅是以所依补特伽罗的三种有法,对于能依法性真如作三种分类。比如将黄金打造成佛像、菩萨像、凡夫像,在黄金的体性上都是平等无别的,仅仅从佛像、菩萨像、凡夫像的差别上可以宣说为佛像的黄金、菩萨像的黄金、和凡夫像的黄金,实际都是等无差别的。魏译本上翻译,意思就落在真如无差别上。“见实者说言,凡夫圣人佛,众生如来藏,真如无差别”。所以要理解“无差别”和“有差别”,在有法补特伽罗的显现上有差别,在法性真如上无差别,仅仅是以有差别的有法显现补特伽罗对于法性真如作分类而已。接下来讲,在有法上怎么有差别呢?
二:彼等渐次清净理:
一切凡夫心颠倒,已见真实异于彼,
如来如实不颠倒,远离一切诸戏论。
在有法上的差别是,一切凡夫心的颠倒,圣者已见真实,佛陀远离一切戏论。全颂的意思是说:
1、一切凡夫由于心起颠倒想以及颠倒见,所以于实相颠倒。
2、见真实的圣者与凡夫相反,因为已见真实的缘故。
3、诸佛如来于一切法如实无颠倒照见,并且断尽了一切二障习气,所以没有任何戏论,在有法上有如是三种差别。所以依于所依三类补特伽罗的分类,也把能依法界真如分成了三类,其实如来藏的本性是没有一丝一毫的差别。
- 《宝性论》第28课
- 《宝性论》第30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