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上堂课总结:
讲解因皈依和果皈依、他皈依和自皈依,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
这堂课内容:
继续讲解皈依和前三金刚处和后四金刚处的连结。
为什么说在前三金刚处中,也附带讲了因皈依和他皈依?本论颂词说:“由说佛法僧功德,于彼三乘三供养,依照不同信解者,是故安立三皈依”。在这一偈颂当中讲到了六种人,对于希求佛果的大乘人安立佛宝是皈依处,对于寻求证悟十二缘起法的缘觉人安立法宝是皈依处,对于寻求获得阿罗汉果的声闻人安立僧宝是皈依处,这是从果皈依的角度来说的,就是以各自的所求果安立为皈依处的。另外是分别侧重于对三宝的信解而着重想作供养的三种人,即信佛人、信法人、信僧人。对于这三种人分别安立佛法僧是皈依处,这是从因皈依的角度而言,是对于他相续已经成立的三宝作皈依。如一个对阿弥陀佛有信解的人,他坚信阿弥陀佛是无上功德田,所以着重对阿弥陀佛作供养而皈依阿弥陀佛,这就是因皈依,也是他皈依。
对于这里所讲的前三种和后三种人,不能理解成别别相续的六个他体法,只不过是从不同反体来安立的。前三者可以说是寻求决定胜的三个方面,后三者可以说是寻求增上生的三个方面。举例来说,比如同样一个人,从他寻求佛果的侧面,这是说寻求决定胜,为了获得佛果,对于佛着重供养而积累资粮,从这一信解的角度,宣说的是寻求增上生,其它可以以此类推而了知。
了义的果皈依:上来已述本论着重讲的是果皈依,所谓的三宝就是自相续中现前的圣道功德,在大乘殊胜的三宝中,又是以无学道的佛宝为最了义的皈依处,这也是法宝的究竟——离欲究竟的法身,也是僧宝的究竟——断证圆满的无为僧,所以三宝是无二一体的境界。《广大游舞经》云:“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我今证得甘露之妙法”。就是现前了义皈依的境界。《大般涅槃经》说:“应当修习佛法及僧而常想,是三法者,无有异想”。
为什么宝性论在抉择皈依处时,最后落到了义的皈依处是佛宝呢?这是有引导众生趋入究竟胜义的必要。在第三转法轮中,是由实相现相相同和不相同的方面来安立二谛的,对于实相和现相达到相同的境与有境称为胜义;对于实相和现相不同的境与有境二者为世俗。因为若以名言量观察,必然有欺惑和无欺惑,迷乱和不迷乱等差别,所以无欺惑、而且没有迷乱性的法就是胜义,相反就是世俗。依此衡量,暂时法和僧,因为有欺惑,有迷乱的缘故,不是了义的皈依处,那就表了义的皈依处唯一是如来法身。因为如来法身是无为法的缘故,在众生心的本性上本来具足光明法界,这种讲法就是进入密宗的皈依。依据《心性休息大车疏》讲:“承认本来具有三宝的自心自然智慧,是果皈依境,于无取无舍、无改无染境界中一缘安住,是果皈依”。故表明《宝性论》的所诠义特别接近金刚乘的密意。
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在《最上乘论》上有一段话:“问曰:何名自心为本师,答曰:此真心者,自然而有,不从外来,不属于修,于三世中,所有至亲,莫过自守于心,若识心者,守之则到彼岸,迷心者,弃之则堕三涂,故知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故论云:了然守心,则妄念不起,则是无生,故知心是本师”。
四、前三金刚处和后四金刚处的连结:以上对于前三金刚处——所得佛法僧三宝作了分析,《宝性论》中下面的内容就要开始广讲,能得三宝的因缘,也就是后面四个金刚处。能成就三宝的近取因是如来藏,如果众生没有本具的如来藏,再怎么勤作也不可能成就自性三宝的功德。《赞法界颂》中说:“有藏勤作故,能见黄金等,无藏虽勤作,唯一生烦恼”。这就是三宝的种性,但是同时所需要的助缘,就是菩提、功德、事业,也就是最后三金刚处的所诠议。上述金刚处与后说的四金刚处有密切的关联。
广说能得因缘之四金刚处分三:共同宣说、别说各自体相、彼等利益。
共同宣说分四:四金刚处唯是佛之境界、显示彼等不可思议、广说彼之根据、安立因与缘。
A、四金刚处唯是佛之境界:颂词如下:
真如有垢及无垢,无垢佛德佛事业,
从彼生起三宝善,证悟胜义诸佛境。
这一偈颂分两层讲:前两句是讲四金刚处,后两句是讲此四金刚处唯一是佛的境界。前两句中讲到:真如有垢就是如来藏,真如无垢就是如来法身,分别为有垢与无垢的两个阶段。“无垢佛德佛事业”,这句是讲菩提之功德以及功德力所作的事业,因此真如有垢:是说还没有从烦恼中解脱的众生位时的法界,当法界在烦恼壳中安住时,就叫如来藏,“藏”即是被客尘覆藏的意思。真如无垢,就是通过修行,以修道之力远离一切客尘垢障,也就是如来藏究竟转依的体相,称为“如来法身”。
什么是转依呢?《辨法法性论》中说:“谓客尘诸垢,及与真如性,不现及现义,即无垢真如”。这一偈颂的意思是说,转依的自性,就是一切客尘诸垢消失,真如本性全体现前,所以法性真如远离客尘障垢,就是如实显露。当知以上二金刚处:有垢真如是如来藏住于烦恼壳中的不净位,无垢真如是如来藏远离客尘究竟转依的极清净位。
“无垢佛德”是指究竟转依的如来藏法身不离而具有的佛功德,可以由六十四种功德法归摄,就是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这三十二种离系果所摄之功德,以及三十二种妙相等异熟果所摄之功德,从这三十二种开出来,就是如恒河沙数无量无边的佛功德,这都是不离开法身而具有的。
“佛事业”就是以上述功德力而作他利的事业,因为具足了上面所说的离系功德和异熟功德,以功德就能相应诸众生的根器和意乐,任运成办利他的事业,而且是相续不断地作饶益,这就是佛事业。
颂词后两句:是说从此四金刚处的因缘中生起三宝善的道理,非常甚深,唯一是具有证悟胜义智慧的诸佛境界。
- 《宝性论》第19课
- 《宝性论》第21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