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堂课总结:上堂课我们开始了菩提品的学习。本品为本论第二品,科判属:戊二。菩提品是讲无上菩提的本体以及功德等内容。内容讲解分三:一、略说所讲义之分类;二、总标讲法;三、其义广说。
略说所讲义分为八类:本体义(二种清净)、因义(二智双运)、果义(远离二障)、事业义(自他二利)、相应义(无量功德)、分类行义(三身分类)、恒常义(常住世间)、不可思议义(如实性)。总标讲法即是用着八种含义说明无上菩提的种种功德。
已经开始了本品其义广说的学习,内容分七:一、净得本体之因义;二、远离垢障之果义;三、自他二利之事业义;四、其依具足功德义;五、以三身分类行义;六、于众生未尽间彼等恒常义;七、如实不可思议义。
开始了“四、其依具足功德义”之全部内容。内容分二:一、以异名略说;二、广说根据。
已经开始了“二、广说根据。”的学习。广说根据又分二:一、于何者具功德之理;二、所具之功德。
“一、于何者具功德之理”已经学完,说只有佛陀才能具备无上菩提的这十五种功德。
开始了“二、所具之功德。”的学习,科判又分二:一、广说甚深之根据;二、宣说其余之根据。
上堂课开始学习“二、宣说其余之根据。”中的三个科判:一、不变之功德;二、断证之功德;三、清净之功德。学了前两个内容:佛陀不变之功德从四个方面说明:恒常、坚固、寂灭、不变。断证之功德从六个方面说明:极静、周遍、无分别、无著、无碍、离涩触。前三个是证德,后三个是断德。
这堂课内容:学习“宣说其余之根据。”的第三个科判内容:三、清净之功德。
子三、清净之功德:
彼无色故不可见,亦无相故不可取,
自性净故胜善根,障垢断故极无垢。
颂词前两句是说胜义如来非微尘集合之色身,并且超越一切有为法的范畴,故以凡夫根识无法照见;又因超越比量和名言的境界而且无任何有为形相的缘故,以凡夫分别的心识无法取受。如是以分别识无法见、无法取等一切障碍完全消融于法界,自性清净的甚深境界乃诸佛之不共功德,所以胜义如来不是有形色身的世俗如来。
《金刚经》云:“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意即:佛说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可以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吗?须菩提说:“如是如是,首先说可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就说:“须菩提,如果以三十二相观胜义如来。这样的话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他也就应是如来了”。佛这样宣讲后,须菩提才明白,须菩提就说:“世尊,以我的理解,不应当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这时候,世尊就对须菩提开示离相的偈颂:如果以色蕴见我,或者以音声求我,那么此人不是趋入法身的正道,此人行于邪道,不能见胜义如来。《金刚经》又云:“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故颂词:“彼无色故不可见,无有相故不可取”。完全描述了胜义如来清净的功德,所以没有身相的存在。六祖大师也在《金刚经口诀》中说:“色身者,四大和合,父母所生,肉眼所见;法身者,无有形段,非有青黄赤白无一切相貌,非肉眼能见,慧眼乃能见之”。黄檗禅师也在《传心法要》开示:尔此灵觉性,无始已来,与虚空同寿,未曾生,未曾灭,未曾有,未曾无,未曾秽,未曾净,未曾喧,未曾寂,未曾少,未曾老,无方所,无内外,无数量,无形相,无色相,无音声,不可觅,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识,不可以言语取,不可以境物会,不可以功用到”。大彻大悟的诸大德们皆异口同声地讲到所谓的胜义如来,确确实实无有任何有形色相,以分别心不可见不可取。所谓的胜义究竟清净本性超越一切分别心的境界,故《入菩萨行论》也说“胜义非意境”。
颂词后两句:“自性净故胜善根,垢障断故极无垢”。分别从自性清净和离垢清净的角度讲,佛陀具有法界本来清净的自性,故具胜义善根的功德;清净了一切客尘障垢和习气,故具有无垢的功德。
这样不可见、不可取、胜义善根、无垢的四种功德可以摄为一类,即科判中所讲的“清净之功德”。
- 《宝性论》第96课
- 《宝性论》第98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