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堂课总结:上堂课我们开始了菩提品的学习。本品为本论第二品,科判属:戊二。菩提品是讲无上菩提的本体以及功德等内容。内容讲解分三:一、略说所讲义之分类;二、总标讲法;三、其义广说。
已经学完了一、二的内容。略说所讲义分为八类:本体义(二种清净)、因义(二智双运)、果义(远离二障)、事业义(自他二利)、相应义(无量功德)、分类行义(三身分类)、恒常义(常住世间)、不可思议义(如实性)。总标讲法即是用着八种含义说明无上菩提的种种功德。
已经开始了其义广说的学习,内容分七:一、净得本体之因义;二、远离垢障之果义;三、自他二利之事业义;四、其依具足功德义;五、以三身分类行义;六、于众生未尽间彼等恒常义;七、如实不可思议义。
上堂课学完了“二、远离垢障之果义分”中“其义广说”的内容。其义广说分三:一、以二智慧出生二身;二、由断三毒成就二利;三、由净垢障获得真实义。我们上堂课学习了“二、由断三毒成就二利;三、由净垢障获得真实义”。由于断除了贪嗔痴三毒,则能够成办自身解脱与利益其他众生,由于清净了一切障垢,则可以实现如九个比喻中的殊胜功德。
这堂课内容:继续学习“无上菩提的本体以及功德等内容”中“广说其义”中的内容。开始七个科判中第三科判的学习:自他二利之事业义。
庚三、自他二利之事业义分二:一、略说成就二利义;二、其义广说。
辛一、略说成就二利义:
无漏周遍不灭法,坚固寂常不变处,
诸佛法身如虚空,能作圣者六根境,
令见非大微妙色,令闻清净微妙音,
令嗅善逝戒妙香,令尝大圣妙法味,
令受三昧妙乐触,令知甚深胜妙理,
倘若仔细而思惟,佛如虚空离诸相。
三颂中前二句是略说佛陀成就自利究竟意义,后十句是略说佛陀成就他利究竟的意义。
首先前二句“无漏周遍不灭法,坚固寂常不变处,”是讲从断德、证德究竟以及不灭的大无为法三方面,表明佛陀彻底成就了自利究竟的功德,颂词是用“无漏”“周遍”“不灭法”来描述。
一、“无漏”是指断德达成究竟,再没有丝毫应断的有漏障垢和习气,圆满成就了解脱身,就是“无漏”。
二、“周遍”是指证德究竟,已经达到无上智慧的境界,周遍证悟了如所有和尽所有的一切所知,没有一法不了知,佛陀圆满成就了法身。
三、“不灭法”指具有断德圆满的胜义如来,是毕竟不灭的无为法。
从佛自身的角度来讲,佛相续中的智慧是“无漏、周遍”的,因为在极清净的佛位,已经达成实相现相完全无二无别、断德究竟圆满的时候,胜义如来现相就是实相,是毕竟不灭的大无为法,故颂曰“坚固寂常不变处”。因为佛陀无老故为“坚固”;无病故为“寂静”;无生故为“恒常”;无死故为“不变”。“坚固、寂静、恒常、不变”描述了远离两种生死(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一切客尘无余消尽,是真正达到“不灭法”的殊胜境界。以上从“无漏”“周遍”“不灭法”的角度宣说了,由断德究竟的大无为法,佛陀成就自利究竟圆满。因为一切应断无余断尽,一切应证无余证得,达成无断无证无生无灭的境界,再也没有更为超胜的境界了。
颂词后十句讲“他利究竟的功德”。其中前二句总说他利究竟,后八句是分别广说。
首先前二句“诸佛法身如虚空,能作圣者六根境,”是讲因为佛陀已达到了自利究竟,所以成为一切所化众生相续中圆满白法的殊胜源泉。“诸佛法身如虚空”,是自利究竟功德;“能作圣者六根境”是讲以自利究竟的缘故究竟他利功德。颂词中用“虚空”作比喻,是因为虚空远离了一切迁变,没有任何质碍,可以无碍地变现各种各样的色、声、香、味、触等境界,并且成为眼、耳等六根的所缘境,这就是虚空无相能现万相的意思。色法可在虚空中运行,声音可在虚空中传播,我们的六根可以见到各种色法,听到四面八方的各种音声,这就是无相的虚空能够无碍地显现作为六根所缘境的功德。在魏译《宝性论》中云:“如虚空无相,而现色等相”。意即:如虚空般的如来法身能够作圣者菩萨六根的所缘境,故说“诸佛法身如虚空,能作圣者六根境”。所以透过虚空的比喻可以理解具体的内容。
应怎样做圣者六根所缘境呢?颂曰“令见非大微妙色,令闻清净微妙音,令嗅善逝戒妙香,令尝大圣妙法味,令受三昧妙乐触,令知甚深胜妙理”。
这里的能境是圣者殊胜的六根,所境是微妙的六境,因为诸佛成就了无相的法身,大乘圣者菩萨具有殊胜的六根,“令见”、“令闻”乃至“令知”,就是能作殊胜六根境。反之,如果未成就如虚空般自利究竟的殊胜法身,就不能令见闻觉知”;如果所化众生相续未得到圣者菩萨相续清净的功德,不具殊胜六根,那就不能“得见”、“得闻”乃至“得知”。下文具体解释:
圣者殊胜六根所缘的六境,都是微妙殊胜的境界,不是凡夫有漏根识的所缘境,也不是小乘声闻缘觉根识的所缘境,完全属于大乘圣者菩萨的能境,可以感受到、见闻到的殊胜所境,颂词中次第作宣说。
“非大微妙色。”是指非常自在的一种妙色,完全属于佛陀不可思议功德自现的微妙色相。“非大”是指如来的色身非由地水火风四大所造,也非微尘聚合的色尘自性,是极其自在的妙色。
“清净微妙音。”“清净”是指不杂染世间法,“微妙”指恒时、无相、真实非虚妄。世间的普通音声都是很不清净的,因为是来自于烦恼的起现,刹那刹那生灭的无常法,都是虚妄性的。
“善逝戒妙香”指何时也不被过患所杂染的清净戒香。
“善逝”指一切佛陀,“戒妙香”是不被过患所染污、非四大种和合而成的香尘,而是以不可思议无漏功德圆满而成就清净戒的妙香。
“妙法味”指圣者相续受用的功德犹如甘露一般的法味,非世间俗味。
“三昧妙乐触”是指从不可思议三摩地大轻安中自然现前的无漏大乐触,非一般有漏乐触。
“甚深胜妙理”指万法究竟的本性无生无我的殊胜实相,因甚难测度故为“甚深”;因超越了一般世间之理故为“殊胜”;非粗大分别心识的境界故为“微妙”。
由上可知,诸佛法身微妙的自性如来能作圣者的六根境,就是能让圣者菩萨殊胜眼根见到非微尘自性的如来微妙色身,能让殊胜耳根听到不杂有世间法的清净妙音;能让殊胜鼻根嗅到诸佛清净戒的妙香;能让殊胜舌根尝到大圣享用的甘露妙法味;能让殊胜身根觉受到殊胜三摩地的大乐妙触;能让殊胜意根通达诸法实相的微妙理趣。
颂词后二句“倘若仔细而思惟,佛如虚空离诸根”。如果依靠法性理仔细思维,能这样作殊胜事业的佛陀,有没有生灭、来去等分别勤作的动摇,颂词说:“佛如虚空离诸相”,也就是说,能够这样作事业的佛陀,就象无为法的虚空一样远离了生、住、灭等相状,远离了生果等种种因相,亦远离了一切分别、勤作等相,一切都是任运自成、不可思议的境界。如《入行论》云:“摩尼如意树,无心能满愿,因福与宿愿,诸佛亦现身”。在第三转法轮如来藏了义法门中,描述了佛陀不可思议的境界,佛陀完全达到了无上究竟的法身境界,任运利益一切法界有情,不但凡夫,包括声闻、缘觉、菩萨,都依佛不可思议任运自成的事业得到加持与度化。
- 《宝性论》第87课
- 《宝性论》第89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