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堂课总结:上堂课我们开始了功德品的学习。本品为本论第三品,科判属:
戊三、觉之功德义分二:一、对应二身功德之分类;二、抉择功德之分类。
己一、对应二身功德之分类分二:一、分别宣说身与功德;二、彼等各自分类。
正在学“二、抉择功德之分类。”科判:己二、抉择功德之分类分四:一、总标略说喻义对应;二、广说各义;三、以经教了知彼等功德;四、复说喻义摄义。
正在学习“二、广说各义”,科判如下:庚二、广说各义分二:一、自利胜义法身具离系功德;二、他利世俗色身具异熟果功德。
辛一、自利胜义法身具离系功德分三:一、十力;二、四无畏;三、十八不共法。
壬一、十力分二:一、所表义之本体;二、依能表比喻了知。
癸一、所表义之本体。
上堂课学完了十力中的后五种:○6 遍趣行智力;○7 染净二种静虑智力;○8 宿命智力;○9 天眼通智力;○10寂灭智力。
佛陀十力是法执分别种子被彻底祛除后如来藏本具功德的体现,是自利和利他达到究竟的依据。
上堂课还学了对于佛陀十力的比喻:金刚杵。因十力的具足是摧毁无明分别的结果,而金刚杵能够毁它且不被它毁,故而以金刚杵喻十力。
这堂课内容:继续学习“功德品”中关于“四无畏”内容。
壬二、四无畏分二:一、认定本体之义;二、以比喻了知彼义。
癸一、认定本体之义分二:一、认定本体;二、其作用。
子一、认定本体:
诸法圆满觉菩提,一切诸障能禁止,
宣说道谛及灭谛,如是四种无所畏。
四无畏的本体即:一、切智无所畏;二、漏尽无所畏;三、说障道无所畏;四、尽苦道无所畏。
一、“诸法圆满觉菩提,”讲一切智无所畏惧的功德。因为往昔是以无有悭吝之平等心,对一切众生宣说深广法门,现量证悟了如所有、尽所有的一切法,所以佛陀能够没有一点怖畏而作狮子吼,非常决定地宣说:“我圆满觉悟了无上菩提”。这就是“一切智无所畏”。
二、“遮诸妨碍正道障,”是宣说道障没有怖畏的功德。因为往昔没有依止障碍的法,所以佛能作狮子吼,宣说贪欲等烦恼是障碍解脱的法,必须要断除,这样宣说没有怖畏,心无所虚,非常决定,故“说障道无所畏”。
三、“宣说道谛,”说尽苦道没有畏惧的功德,因为往昔没有依止过障碍法而信解白净的善法,趋入涅槃道;所以佛能作狮子吼,很决定地宣说了能断尽痛苦的一切三乘道”,这样宣说时没有怖畏,且非常决定,这就是说“尽苦道无所畏”。
四、“灭谛”宣说漏尽法没有任何怖畏。因为往昔不傲慢地宣说清净法,所以佛能作狮子吼,一切所断已经断除的灭谛就已获得,这样宣说时毫不畏惧,且非常决定,这就是“漏尽无所畏”。
从自他二利方面分析:○1 一切智无所畏和漏尽无所畏,是从自利角度宣说证德圆满和断德圆满的;○2 说障道无所畏和说尽苦道无所畏是从他利角度来宣说道障和证道的。
一般来说,在人天中以苦行而生傲慢者是沙门,以种姓生傲慢者是婆罗门,以受用而生傲慢者是诸天,以势力生傲慢者是魔王,以远离世间贪欲而生傲慢者是梵天。当佛在人天众会中宣说上面四种内容时,沙门、婆罗门、诸天、魔王、梵天等根本没有任何人可以如理反驳,佛在宣说时身体、语言和心的各方面没有丝毫的怯弱、畏惧,而是在具有大福德的尊圣大众当中,佛高声地演说,在眷属大众中作狮子吼,且在梵天等面前转大法轮,没有一点怖畏,这四种无畏的功德是智慧究竟成就的一种殊胜相。如果相续中还有一丝怀疑,还有一丝不通达四谛的无明,还有一分断证功德没有现前的话,就不能有如此的大无畏,会有不敢决定、保证、证明之处,会有不自信不能让他信服之处,所以四种无畏的功德唯一是佛智慧究竟的境界,因为有一分智慧才有一分无畏,有十分智慧才有十分无畏,这样不可思议的不共四无畏唯佛具有。
子二、其作用:
诸法自知令他知,道障自断令他断,
入道自得令他得,说二利谛佛无畏。
颂词前三句说获得四种无畏的作用。
“诸法自知令他知,”就是佛说,所知有事等一切痛苦一切相已完全了知,为令众生了知苦苦、坏苦、行苦等诸苦谛法,佛说: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如是可令众生断除集
谛;佛又说:此是道我已修,这样可令众生起修道;佛又说:此是灭我已证,这样可令众生证得灭谛。“道障自断令他断,”是佛宣说所断的有事即业惑等集,自己已经彻底断除了,为
了让其他的众生断除而宣说一切所断障碍之集谛。“入道自得令他得。”是佛说所依的道自己已经圆满依止,为了让其它的众生依止圣道而宣说一切证道之道谛,以及佛说所得极为清净的无上灭谛自己已经证得,为了让其它众生证得而宣说漏尽的灭谛。总之,佛陀无畏宣称:“所知苦我已知,所断集我已断,所依道我已修,所得灭我已证”。佛成就了圆满自利,为了令他知、令他断、令他修、令他证而宣说了四谛,这就是“说二利谛”。故颂曰“说二利谛佛无畏”。即佛说自己已经善证且为了令他也如是证悟而宣说四谛,何时也无有畏惧。无论在沙门、婆罗门哪一种大众面前需要说此殊胜法,都没有任何障碍,而且不缘邪魔外道,也不缘世间凡夫导师的任何观点,佛陀所宣说的完全是摆脱生死轮回的殊胜解脱道。弥勒菩萨也在《大乘庄严经论》中云:“于智亦于断,于离亦于障,能说自他利,摧邪我顶礼”。
癸二、以比喻了知彼义:
林中兽王常无畏,百兽群中自在行,
佛陀狮王处众中,无畏善住坚势力。
本颂是以兽王雄狮的比喻来了知四无畏的意义,前两句讲比喻,后两句讲意义。
首先解释前两句:说兽王雄狮在大力的老虎、大象等百兽当中无畏自在地游行,且恒时在森林中独自安住无有丝毫畏惧,也不需要依赖任何其它且心意坚固、无有动摇、势力极为圆满。
颂词后两句:是以比喻对应意义。“兽王雄狮”比喻佛陀,“在百兽群中”比喻佛陀在傲慢的沙门、婆罗门等众会当中,无畏自在地游行比喻佛陀毫无恐惧的自在演说妙法,“兽王雄狮独自善住”比喻“佛陀由于自身境界最殊胜的缘故,不共于其它任何有情。”如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狮王不依赖其它动物”比喻“佛陀没有任何顾虑,故不需观待其它有情,”“狮王心意坚固”比喻“佛陀恒时安住坚固的入定境界,心丝毫不动摇”。“狮王势力极为圆满”比喻“佛陀已经胜伏一切违品,连极微细的所断都已经彻底断尽,故具足圆满势力”,故颂曰:“佛陀狮王处众中,无畏善住坚势力。”由此可知佛陀的四无畏功德是极其不共希有的。正如
佛在《大涅槃经》中云:“狮子吼者,名决定说”。《维摩诘经》云:“演法无畏,犹如狮子吼。”成就四无畏的佛陀决定无畏的说法,故为狮子吼。
- 《宝性论》第110课
- 《宝性论》第112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