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堂课总结:上堂课我们开始了菩提品的学习。本品为本论第二品,科判属:戊二。菩提品是讲无上菩提的本体以及功德等内容。内容讲解分三:一、略说所讲义之分类;二、总标讲法;三、其义广说。
已经学完了一、二的内容。略说所讲义分为八类:本体义(二种清净)、因义(二智双运)、果义(远离二障)、事业义(自他二利)、相应义(无量功德)、分类行义(三身分类)、恒常义(常住世间)、不可思议义(如实性)。总标讲法即是用着八种含义说明无上菩提的种种种种功德。
已经开始了其义广说的学习,内容分七:一、净得本体之因义;二、远离垢障之果义;三、自他二利之事业义;四、其依具足功德义;五、以三身分类行义;六、于众生未尽间彼等恒常义;七、如实不可思议义。
然后学习了“净得本体及因义”的内容,分二:一、略说净得;二、其义广说。
略说净得已经学完,上堂课开始了“其义广说”的学习。其科判为:辛二。内容再分二:一、具二净之本体义;二、能得智慧因义。壬一、具二净之本体义分二:一、真实;二、差别。
上堂课学完了科判“差别”中后部分的内容。说“离垢清净”的差别,说两种障碍的自性不成立,随周遍凡夫相续但是能够被祛除的客尘。其差别在于修行人在不同的位次则消除不同的障碍。
上堂课还学了“能得智慧义”的部分内容。知道了二身、二障和二智,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堂课内容:继续学习“壬二、能得智慧因义”中后半部分的内容。
以下由四项来作具体分析:
一、两种智慧的异名及其体相。入定无分别智又称为如理智、根本智、真智、实智;拣择智又称为有分别智、如量智、后得智、俗智、权智。无分别智和有分别的拣择智相对;真智和俗智相对;实智和权智相对。华严宗通用如理智和如
量智;法相宗通用根本智和后得智;天台宗通用实智和权智等,由有不同宗派,故有不同智慧的名称。《十八空性论》云:“如理智,即无分别智;如量智,即无分别后智”。世亲菩萨在《佛性论》中说:“此二智有二种相,一者无著,二者无碍。言无著者,见众生界自性清净,名为无著;是如理智相;无碍者,能通达无量无边境界故,是名无碍,是如量智相”。意即见到众生界自性清净的方面,就叫无著,是没有戏论的执著,这是如理智,也就是无分别智慧的体相。能通达无量无边境界故称为无碍,没有所知不明了的障碍,是如量智的体相,也就是拣择智的体相。
二、二智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无分别智与拣择智又称为根本智和后得智?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一旦证得了无分别智,就会现前能了达有为万法的拣择智,由于证悟诸法离戏的真如而了知世俗万法,故无分别智就是现前拣择智的所依,拣择智是无分别智的后得,因此无分别智也称为根本智,拣择智也称为后得智。《辩法法性论》中也说:“其后所得智,而能正悟入,一切所知相”。意即:无分别智的后得就是无误了知一切万法的拣择智,以拣择智可以无误见到一切所知相。《大乘庄严经论》中说:“应知诸地中,无分别建立,次第无间起,如是说随行”。意即:在一切圣者地中以后得位安立所知法的世间智慧,能够了知尽所有法,以根本慧定的无分别智如实了知象虚空般的法性,这两种智慧是以一者产生另一者,以不断轮番的方式修习而次第在相续中生起。
入定智慧何故称为真智?出定智慧何故称为俗智?
因为无分别智慧所缘的是真如,所以是真智;拣择智能了达世俗谛的种种事相,所以是俗智。
三、关于所得二身(解脱身和法身)。
《唯识述记》中说:“佛得二名,离烦恼故,名解脱身;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意即:在佛位获得殊胜的二种身,远离烦恼障名为解脱身,远离所知障具有无边的功德名为法身。
四、二身的殊胜菩提果是由二智断除二障而获得。
从名言现象的角度来讲,二智为因,二身为果,果是透过断除二障而获得。《大乘庄严经论》中说:“二障种恒随,彼灭极广断,白法圆满故,依转二道成”。意即:相续中恒时随逐的烦恼障、所知障的种子彻底灭尽,令无漏白法、十力、四无畏等功德圆满现前,就是无余转依的无上菩提果。此依两种智慧而获得,一种是入定时的无分别智慧,以清净的无分别智证悟万法无缘如同虚空般的境界,另一种是后得位以具有拣择无边所知法的清净世间智慧,依这两种智慧便
能现前获得。
- 《宝性论》第83课
- 《宝性论》第85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