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堂课总结:开始了事业品的学习。事业品科判分二:一、显示任运相续不间断;二、以比喻了知。
己一、显示任运相续不间断分二:一、略说;二、广说。我们学习了佛陀事业任运且相续不间断的法义。略说已经学完,广说开始学习:
己二、以比喻了知分四:一、总标以比喻分类;二、对应意义别别宣说;三、宣说必要并摄该处之义;四、又复归摄而说差别。
上堂课学完了“一、总标以比喻分类;”,将佛陀的事业用九个事物来比喻,内容为:帝释喻、妙鼓喻、云喻、梵天喻、日轮喻、摩尼宝王喻、谷响喻、虚空喻、大地喻。
已经开始学习“二、对应意义别别宣说”。即将分九个比喻分别宣说:一、应以帝释喻说显示种种神变之理;二、应以妙法鼓喻了知宣说教诫之理;三、应以云喻了知智悲周遍之理;四、应以梵天喻了知种种幻化相之理;五、应以日轮喻了知智慧照射之理;六、应以如意宝喻了知意之秘密;七、应以谷响喻了知语之秘密;八、应以虚空喻了知身之秘密;九、应大地喻了知遍入之理。
我们学了“一、应以帝释喻说显示种种神变之理;”,说帝释天能够依据善业而产生神通,可以让地基清净如镜,照出一切,并因此而引出善业,大乘所欲果,且从始至终无勤成办。由此比喻佛陀利他事业无勤无分别,且本体绝无生灭相。
上堂课还学了“二、应以妙法鼓喻了知宣说教诫之理;”其科判为:
应以妙法鼓喻了知宣说教诫之理分三:一、以天鼓妙音宣说圣法;二、亦超此等诸喻;三、彼等由缘而入。
壬一、以天鼓妙音宣说圣法分二:一、广说喻义相同之根据;二、又复善加对应摄义。
癸一、广说喻义相同之根据分三;一、无勤作;二、由业出生;三、由此成就寂灭。
说天人的天鼓无需勤做而根据情况发出声音,可说四法印,也可让天人远离怖畏;其依据善业而无勤生出;可让天人离开放逸即获得身心寂静。而佛陀的妙音,则远超天人的天鼓,可让众生获得四禅的寂静乃至解脱之涅槃。
这堂课内容:学习本论第四品“事业品”中后面的内容。
癸二、广说:
天界妙鼓发巨响,地居众生耳不闻,
佛鼓妙音能遍行,轮回下界诸世间;
天界乐器百千万,为增欲火而演奏,
大悲诸佛仅一音,亦令息灭痛苦火;
天界美妙铙钹声,唯增心之掉举因,
大悲自性如来音,能令心入三摩地。
总之宣说尽世间,天及地住安乐因,
此等无余皆依靠,普世遍现佛圆音。
第一颂讲佛音以周遍而超胜;第二颂讲佛音具有利而超胜;第三颂讲佛音以具乐而超胜;第四颂讲佛音以出离而超胜。
解释第一颂:是从周遍角度比较的,天界妙鼓发出巨响,虽然可以周遍整个天界,但地居众生却听不到,所以此妙音的范围有局限,而佛之妙音,可以周遍一切应化世间乃至轮回下界世间,整个大千世界无不周遍,因周遍的缘故佛陀的
法音比天鼓妙音更为超胜。
解释第二颂:是从具利角度比较的。天界中有百千万种不同的乐器,都是为增盛欲火而演奏,当天乐响起时,只会引发增盛天人的贪欲,毫无解脱的利益。相反,自性大悲的佛陀仅一句音声也具有极为殊胜的加持,能让听闻的众生息灭苦火和苦因,得到解脱涅槃的利益。世间的音声各不相同:有的令人烦噪不安,有的令人紧张恐惧,有的令人撩动情欲,有的令人心性平静,有的令人满怀喜悦,有的令人止息忧苦等。在所有的音声当中,唯有佛音是最为清净具足殊胜加持的利乐,也是最能令众生解脱的音声。故而从具利的角度讲,没有任何一种世间音声,能比得上佛音的加持力。
解释第三颂:是从具乐角度比较的。天界演奏各种铙钹的美妙音声,听似悦耳令人欢喜,但实际并非真正的安乐妙音,不能让天人得到增上胜的安乐,反而增长对于欲尘的贪执习气,制造内心的掉举和散乱的因缘。在人间也有很多人的生活如同天人一样,乘座的是豪华轿车,居住的是洋房楼阁等,看似欢喜富贵豪华享乐,实际上只是堕落的因缘,只有清净的善业,才会有真实的安乐生起。而佛音能令众生远离散乱,入于安定的三摩地中,内心平和安宁,散发出真正的安乐,因此佛语所具有的安乐,远远超胜一般世间的音声。
解释第四颂:从出离角度比较。总的来说,天界铙钹等不能够令众生获得出离,相反整个世间中一切人天所有安乐的来源都是依靠普于世间周遍流现的如来圆音,故颂曰“尽世间天及地住”。讲一切世间人天众生等,因为佛的所化主要是人天,所以用天和地住作代表,其安乐因就是佛陀圆音,故“安乐因,此等无余皆依靠”。意即:一切断除苦因苦果而增长无漏大安乐的因,没有一种不依靠佛大悲说法而来,所以佛语是一切世间无量安乐的来源。用“普世遍现”修饰“佛圆音”,是说依靠具足三神变普以一切世间周遍显现的如来音声叫真实圆音。《谛者品》云:“若诸有情于一时,发多定语而请问,一刹那心遍证知,由一音酬各各问,由是应知胜导师,宣说梵音于世间,此能善转正法轮,尽诸人天苦边际。”
壬三、彼等由缘而入:
犹如远离耳根故,不能听闻细音声,
亦如具有天耳者,亦非遍闻一切声。
如是微妙胜法音,微细智慧之境界,
若心无有烦恼垢,彼人耳中方闻受。
此“由缘而入”即由清净缘才能听到如来妙音,与前所讲由心地清净才能见佛的色身影像一样。
前二句“犹如远离耳根故,不能听闻细音声”讲第一段若离耳根很远时微细的音声便无法听闻到,以此比喻无缘份之人听不到佛陀妙音,故说“佛不度无缘之人” ,释迦佛来到娑婆世间,在舍卫城等处为众生传讲佛法,舍卫国有三分之一的人从未见过佛陀,何况听佛说法。“且如具有天耳者,亦非遍闻一切声。如是微妙胜法音,微细智慧之境界,若心无有烦恼垢,彼人耳中方闻受。”
此讲第二段:具有天耳之人即使能够听到微细的声音也不能听闻一切差别音声。同样,佛的微细智慧境界流现出的甚深微妙法音并非一切所化众生都能闻受,仅是无有烦恼垢染的所化耳根才能闻受。所化众生有很大差别,虽然同时听佛宣
说甚深妙法,有些心不清净根器陋劣无法理解领受奥义,有些则智慧超胜信心清净,不但能理解且能领受微妙法义,每一众生相续的受益都不尽相同,故是“由缘而入”。上面两个比喻分别讲述了佛陀身神变及佛语神变的教诫。
- 《宝性论》第119课
- 《宝性论》第121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