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五一禅七云共修的第一天,现在开始第一堂的交流课,下午就进入真正的禅修,希望大家认认真真地完成,好让我们的生命,处在这个瘟疫横行的特殊时期,变得更加有意义。
【学习佛教基础哲理的意义】
每一次禅七我们都有佛法的交流,目前为止,已经连续举办了十八届,而且每次的交流和禅修都很顺利,没有遇到过大的冲突和违缘。这次是十九届,违缘终于来了,只能说很无常。外缘的变化,我们个人没办法控制,但内在的修行,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把握的。
这次不能聚在一起禅修,但我们换了一种方式——云禅修,虽然不能原汁原味地把以前禅七的习俗继承下来,味道还是有一点偏差,但无论如何,我们把传统保持下去了,相应的东西尽量去做。一方面,打坐的时候,大家要自律、守时。每天报一座没问题,两座也可以,打满四座也行,打了多少就报多少,总之要自律。另一方面,佛法的交流也一样要进行。
按照以前的习惯,每次禅七的第一天,我都会交流一些针对普通居士的基础理论。上一年的十一泰国禅七,本来计划好了用一天来交流佛法的基础理论,结果却交流了三天。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每次禅七现场都有很多新师兄加入,这次云共修就更多了,报名就有七八百人,数量很多。听课的人,比报名打坐的人还要多,其中有很多刚刚进入佛门的人,或者是对佛教的理义、佛教的基础哲理了解不清晰的人,所以,我们更要进行佛教基础理义的普及。
有人一听,便觉得佛教的基础理义很简单——其实并不简单,佛教的基础理义跟究竟宗旨,实际上是一致的。说起来可以很简单:缘起性空、四法印、四圣谛。概括性的几句话就说完了,但要具体把宗旨说清楚就很不容易,要进行非常深入的闻思,乃至要修行以后再闻思,闻思以后再修行,反复交替进行,才能够搞清楚。
“广闻深思”对搞清楚佛教理义是非常必要的,是大部分有头脑的师兄都要去做的事情。有的师兄认为自己不是闻思型的,但一些理论的要点和操行的要点,也必须到依止的上师那里去获取,不能坐在座上盲修瞎练,那真的会事倍功半,甚至四十万倍都有可能,总之作用非常的微小,很划不来。如果搞清楚了大致方向,掌握了一些窍诀,修行下去就可能快捷得多。
现在这个娑婆世间,百年人身很短暂——说是百年人身,能够活到100岁的人并不多;活到100岁的,吃饭、睡觉,搞各种各样的事业,家庭,甚至一些乱七八糟的分别念、分别事,都会占去大部分时间,真用于修行的时间不多。要在短暂的时间之内去拿到根本宗旨、解脱成佛,真不容易,那么,一定需要具德的上师和比较准确的窍诀。
有一部分师兄头脑比较发达、对文字比较敏感,就要去学习佛教的教理,佛教把之称为“闻思修”,其中,修也分了戒、定、慧三个方面。这也是每一次禅七的第一天,我都要跟大家讲佛教的基本理义的原因。这一次云禅七,前面也说了,报名的人有很多,佛教的基本理义讲起来时间会更长。
本来这次禅七要继续讲《坛经》,但由于情况特殊,我觉得《坛经》还是留到以后面对面的时候再讲。因为《坛经》是层面比较高的论典,里面说的都是顿悟修行的一些基本窍诀、要点,如果对佛法的基本理义了解不深,或者没有一定修行的人,听起来会相当困难。本来听起来都困难,又见不到面,以网上讲述的方式,听起来则更困难。因为我现场会有很多表情和语气,看不到就比较麻烦些,所以《坛经》就留到以后再讲。
【课前的声明】
这次禅七,我跟大家分享一些个人闻思和修行的经验。在交流之前,照例跟大家作一个声明。(老师兄们一听,一定会说:“唉,又来了!”)虽然我坐在一个法座上跟大家交流佛法,但本人是一个普通人、是一个凡夫。
有人就疑惑:“凡夫就凡夫嘛,为什么你一而再、再而三地说呢?”因为我被骚扰得很惨,我在上面讲了很多中观、唯识,还有一些修行方法,很多人会误认为我是一个成就者。他的误认是挺可怕的,大家不要认为我会因此而洋洋自得,其实不是的,被人误认为是成就者,但是又承担不起一个成就者应该做的一些事,这个叫德不配位、名不符实、力不胜任,这是做人最怕负担的三样东西,所以我一定要反复地声明。
有人说:“你这样声明是不是欲盖弥彰(什么叫做欲盖弥彰呢?假装谦虚一下,让别人误认为你是成就者)?”我再次郑重声明,其他的大德们、上师们、仁波切们说自己不是成就者,他们可能是谦虚,我就不是,我是实话实说,有一说一。
有人问:“你既然不是成就者,为什么老说呢?”我也说腻了,很多人也听腻了,但是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讲呢?我到底害怕什么呢?有人真地来问我:“你害怕什么呢?”我害怕被攻击,如前所说,如果力不胜任、德不配位、名不符实就会被攻击,而作为一个凡夫是承受不起这些攻击的,久而久之,他会觉得很厌烦。为了避开这些攻击,我要反复地、郑重地作声明。
其次,害怕被人误认为成就者之后,就规定我眼睛该朝哪里看、走路的步态应该怎么样、不准说脏话、吃饭时不准说话,就连开句黄色玩笑都要出问题。这严重与我凡夫的基本品味不匹配,我自知不胜任,所以,一定要恢复我的本来面目——我就是一个凡夫,所以我可以骂人、我可以说脏话。还有,就算我真的做错了事,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因习气而不能控制,或者犯了天下之大不韪之事,希望大家只是责怪我,因为我是凡夫,不要去责怪佛教、不要去责怪三宝(这个发心也挺好的)!
所以我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申明,因为我被骚扰惨了。隔三差五就有人不停来问、不停来指责,或者不停来咨询,就像女人的月经一样,过一段时间就来,极端的厌烦。而凡夫会起厌烦心的,所以我要声明,声明了以后就不厌烦了。
你可以责问我:“为什么不转违缘为道用呢?”我告诉你:“我想转啊,但没转过来,我正在努力!”既然在努力,并不是说我已经完成了,所以还是要声明,这就是我一而再、再而三作声明的原因。大家要记住,我是一个普通人、是一个凡夫。
有人说:“你既然是一个凡夫,还要讲那么深的理论,凭什么呢?”我告诉你,我以前曾跟大家说过,佛法有三种语:见解语、修行语、境界语。再高的境界,虽然我没有,但我读了关于这个境界描述的书,我可以用见解语说出来,而你没有我读的书多,那没办法,你就只能听我讲。
其次是修行语,也许我没有达到很高的境界,但我还是有些境界啊——比如我坐在那里浑身温暖,我觉知到各种各样奇妙的现象,虽然那不是什么大空性,也不是什么实相跟现相一致,但我有一些觉得可以称得上是法喜的东西。这些很多人都会有,而你没有,那对不起,你也得听。如果你说有,我们可以进行交流。我说了我的东西,你听了以后可以得到一些启发,有什么不好呢?所以,修行语也可以说。见解语就不用说了,我读的书多,你骗不到我,但我可以骗你(开玩笑!)
见解语也好,修行语也好,那我是不是有错呢?这个是关键,我说的东西,不管是说见解的或是说修行的,或是说境界的,虽然我没有,但我看过这方面的书,可以拿出来说,也变成了见解语。我说的东西是正确还是错误,是有用还是没用,你们自己去衡量。
所以我一直强调只是沟通和交流,不是教言,你不用承担那么大的压力。我不是你的上师,你甚至可以不把我看成一位善知识,我就是一个师兄,巧舌如簧,读的书多,坐在上面噼里啪啦说了很多,你觉得有用的拿去,没用的放一边。
如果你想诽谤,你要小心哦,万一我说的是对的呢?你真的会倒霉,诽谤我没关系,万一我说的是对的,你就等于诽谤佛法,连往生都往生不了。如果觉得没用可以不用,但在没搞清楚之前,尽量不要诽谤,为什么呢?因为我真的读得书多,当然,这个多也是比较而言,如果突然冒出一个人,说:“我读的比你还要多!”那我假装没听见,还是我读的多。
对于我坐在这里的原因,我就跟大家讲了。当然,我也不希望只有我一个人坐在这里叽里呱啦、唾沫横飞地讲那么多的东西,我希望我们这个团体里面,逐渐会有其他人起来跟大家交流佛法。任何一个跟大家交流佛法的师兄,都希望能秉承我这样的风格——“我们不是成就者,起码是一个虔诚的师兄。”除了我来讲,其他的师兄也来讲。
很多人总希望听到讲法的人说自己是成就者才心安,那么,假如我告诉你:“我是一位成就者。”——你凭什么来判断我是成就者?你就凭一个说明书,或者其他师兄的胡乱夸奖,或者我吹嘘自己前天晚上去了一趟须弥山、会了一下文殊菩萨,昨天晚上度母给我介绍了一个女朋友,或者我说自己有十地菩萨的境界,能够化身千百万亿……这些你能信吗?他都没有能力在你面前像玛尔巴一样身体消失了,或者突然出现金刚萨埵的样子,然后就说自己有这样那样的神通,这样可以信吗?还有的说一些他前世的事情,他幼年的事情,你在场吗?你说信因果的人不会说这些,他都骗你了,还信因果?
所以,这些神乎其神的事情,不一定能信的,因为你没法判断。或者看到一些稀奇古怪的现象,那说不定是别人造假的,有位很出名的大师叫王林,用一些小小的魔术就懵得你一愣一愣的,你还没法判断,有多少明星上当啊?
你说:“说了以后,我起码安心一些。”如果他是骗你的,你去安心,这不是彻底上当了吗?所以,不要轻易去相信。你说:“万一是真的呢?”你也只能通过他讲的法,看能不能在逻辑上自恰,细节能不能让你明白,能不能够让你一步步去修行、去体会佛陀所说的佛法,而且能够实现到一定程度,你才能够判断他是真的。
要么他就像玛尔巴一样,坐在法座上幻现成金刚萨埵的样子,或者幻现出一轮明月——即使出现这些,你都要小心,外道也可以这样玩的。要么他就像密勒日巴一样在天上飞,而且要给你看到,但是你看到了吗?我在佛教圈里混了几十年,也没看到过,我还问过一些真正的大德,他们也说没有看到过。那是不是佛教里没有神通呢?我早就说过佛教里有神通,但是佛教里绝对不用神通来蛊惑众生,他教的是理,即使显示了神通,你不去修行,那也是他的事。
所以,你要我承认自己是成就者——第一,我不是的;第二,就算我是,告诉了你,你能肯定吗?你能相信吗?昨天我收到七八个短信,都问我是不是证悟者?有的我懒得回答,因为烦了;有的我直接否定,回答“老子不是”。(当时处于凡夫的心情波动之中,可能用了一些不太优雅的词汇,但是你可以这么理解,释迦牟尼佛是,“老子”是道家的,当然不是。)
我以前教过一些学佛的读书之人认上师的方法,最稳当的是跟随他进行闻思修,他能不能够指导你,这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只听传说。你说:“我有了信心才有加持。”如果他不是真的成就者,你对他有了信心是很可怕,那种叫邪加持,骗你的话,你会倒霉的。就算他是成就者,如果你不修行,体会不到他所说的东西,信心慢慢也会退的,熬都熬不下去。
——网上师兄说:“会神通是什么样子?”
跟猴子差不多。我们都跟猴子差不多,与猴子相比,猴子还有神通了,它能爬树的,你爬得过吗?猴子在悬崖上一飚就过去了,你呢?
每一次的五一禅七、十一禅七(这种公开性的禅七,我们称之为“大禅七),我都会作这样的声明,这样一来,就杜绝了以后有人盘问相似的问题,免得我又回答“老子不是”。
【比较佛教和其他哲学的原因】
好,言归正题,开始这个禅七要讲的内容。如前所说,大体上我要分享一些关于自己闻思修行的经验,那第一个讲什么呢?这次我把题目搞得太大了,题目是《佛教哲学跟东西方哲学的比较》。我以为可以随随便便说一说,结果我去备课,整得眼花缭乱,到现在为止,我的头都还是晕的。如果真把这个题目讲完的话,这个禅七就过去了,大家还有兴趣听吗?而且我把这些内容省了又省,只剩下十分之一,我就发现,要讲下去的话,就算不讲七天,三四天一定是要的。
佛教哲学跟其他哲学的比较,大家有兴趣听吗?这是哲学,不是修行哟!大家放心,哲学虽然是理义上的东西、名相思维上的东西、逻辑上的东西,但是我讲的时候一定会牵涉到修行。那怎么办呢?我还是会讲,因为已经备了两三天的课,对于我来讲,这是少有的事情。当然,这两天也不是整天都在备课,但基本上一天花上三四个小时,耗费那么长时间备下来的东西,让我不讲,心里面痒痒的。说老实话,真的太难讲了,内容实在太多,但是我会尽量的省。
佛教哲学跟其他哲学的区别,进行比较才会有取舍,人和人之间是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而这个比较就没有伤害,反而教会了你怎么去取舍。在《本生经》里面(藏传佛教里面叫《白莲花经》,专门讲述佛陀前世作为菩萨时的一些故事,割肉喂鹰、舍身饲虎,为求一句偈子,从树上跳下来,身穿百钉……),佛陀说起自己的前世,他曾经见到了一位佛,当时激动不已,觉得十分殊胜。于是双手合十,单脚站立,一下站了七天,随后念了一首偈子:“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这首偈子,说什么呢?无论什么地方,无论谁,都没有佛那么殊胜——“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每个佛教徒都在念这些东西,我们都崇拜佛,认为佛陀非常厉害,释迦牟尼佛刚降生的时候,东南西北各走七步,每走一步都开出莲花,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一听到“唯我独尊”,我们马上就想到皇帝、国王,或者是一个极端傲慢的人,而释迦牟尼佛说的“唯我独尊”的“我”不是人我,说的是法性,天上天下只有一个东西——法性(空性)。
“十方世界无如佛”,并不是指佛陀的外在形象,虽然外在的形象跟世间人相比非常好看,化身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但他还是要消失。而且,对于非佛教徒来讲,或者对于外道来讲,不一定看到佛陀都是三十二相的。在王舍城里,有很多外道去见佛陀,见了以后,回来说:“他们说佛陀那么厉害,还是大觉者,但他是一位具有九种丑相的老比丘。”所以说:心中有佛,看到的都是佛;心中是屎,看到的都是屎;心灵丑的,看到的佛陀就是丑。也就是说,佛不是一个外在的样子。
那“一切无有如佛者”的“佛”指的是什么?法性。真正的佛、真正的法身是法性,那法性到底是什么?所有的外道、其他的东西方哲学,都在追求一个根本的东西。我们说的“法性”,其实是佛教徒对世界的根本认知,即世间的根本宗旨、根本性质的认知。“天上天下无如佛”的“佛”,并不是指一个样子,如果是一个样子,对佛教徒来说是这样,但对其他人来说不是。
也就是说,他在看待外在样子的时候不具哲学性,只具分别性,有些人这样看、有些人那样看,但从哲学角度来说,必须对所有人都成立的。很多外道都在追求世界的根本宗旨、根本实相,甚至很多哲学都是的,至于哲学到底是什么,等一下我会说,哲学本来就是一个很搞笑的命题。
“天上天下无如佛”,就是说我们的见解是最高的,佛才是真正世界的根本宗旨,那么你要去进行比较才行。如果不进行比较,一上来就这样说,你怎么成立呢?通过佛教的哲学跟其他哲学的比较,就知道我们是殊胜的,我们能够看到他们的毛病、缺点,他们的不圆满、不自洽的地方,而我们没有这些,这是为何要讲佛教哲学跟其他宗派哲学比较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比较,我们就会找到佛教的宗旨,知道它的殊胜处到底在哪里?你在比较的时候,就能知道原来西方哲学的毛病在这里、东方哲学(这里说的东方哲学是指除了佛教之外的道家、儒家,或者是印度教所持的哲学观点)跟佛教的观点差别在哪里?当你在进行比较、道出差别的时候,就会对佛陀的究竟宗旨,如空性、如来藏理解得更深、更准确,这样就非常利于修行,利于获得最根本的智慧(根本智慧也叫究竟智慧)。
见解上错了,你没办法形成准确的见地;没有准确的见地,显然不太可能开悟。当然,也有些人确实开悟了,但说出来可能不太准确,原因是什么呢?有些人并不是通过学教理、修单空,逐步获取开悟的,他可能是依止一位上师,而那位上师确实是成就者,他对上师非常有信心,上师也特别会教导,然后通过一些特殊的方式,让他明白了究竟本质(心的本来面目)——开悟了。开悟了以后,由于他没有学过教理,就没办法用这些教理语言来阐述他认识的宗旨到底是怎么回事,那他就只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这样讲起来,有时候就可能会让学过教理的人听起来好像不太对,实际上这只是表达的问题。
所以,有些人是真的成就者,但他没办法进行教育,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他只有证法没有教法,教证不齐全。证法是什么?他的境界相应生起了。但是阐述这些证法相应的教理、名相、法相,也就是跟普通人沟通的这套系统没掌握。所以,他进行大幅度的哲学辩论是不行的,但不妨碍他以自己的方式去教育跟随他的弟子,所以,这种成就者的弟子往往不会很多。因为用他的语言方式来进行沟通的话,一个一个来说是不行的。而要进行大范围的讲法,必须要通教理,不然的话,一些学过教理的人听了就会不爽。
无论如何,通过我们所学的哲学方式跟其他宗教哲学进行比较,会对我们的修行、对究竟宗旨的理解,产生巨大的好处。而究竟宗旨(胜义谛、本性)明白了以后,对世俗谛的理解也会非常的准确、圆满。
很多人理解不了“世俗谛”。佛教里面讲“二谛”,说普通人的状态的真理,叫“世俗谛”;说成就的状态以及究竟成就的理论,叫“胜义谛”(究竟成就的理论,对于我们的境界来说,也只能算是世俗谛。比如你说空性是胜义谛,但你自己的境界只能算是世俗谛)。
二谛的区分,下一堂课我会跟大家讲的,下一堂课不是指明天,而是佛教哲学跟其他哲学的比较完了以后再来说。佛教二谛跟修行的关系,是挺重要的,目前很多人都在二谛互打。在思维上二谛互打,在修行上倒没有什么二谛互打——修行的二谛怎么互打啊?你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胜义谛,但在思维上的二谛互打,会导致你没办法真正去领会胜义谛。所以,我们会讲思维中的二谛跟修行的一些关系,该怎么去处理其中的问题,这是下一个要跟大家交流的内容。
【佛教跟其他哲学的差异】
现在就来跟大家阐述一下“佛教哲学跟其他哲学的差异”,最后我们会得出一些结论,但首先要提出一个命题,命题是什么呢?佛教跟东西方哲学的不同之处有哪些呢?首先是我们要讲西方哲学,佛教跟西方哲学的不同,为什么呢?他们不同在哪里呢?在于对外的认知、对内的认知有方向性的差别。在方法上,体现在禅定,因为禅定才具备往内观的可能性,而西方哲学家们几乎没有一个会搞禅定的。
1)东西方哲学的差别
东方哲学跟西方哲学的一个区别点,西方哲学有个统一的特点,强烈把六根往外用,去探索外面的世界。意根就是数学、社会学这类的东西。前五根就是科学,意根是逻辑,这方面体现为数学、西方哲学等等。
前五根认知世界的方式是什么呢?尽量去扩大五根的能力,眼睛有射电望远镜,耳朵有声呐和雷达(当然也要运用眼根),目前,尝味道的机器好像没有,但闻气味的机器是有的,比如检测烟味的探测器,感应到就“呜”开始响了,它扩大我们的探测范围,把我们六根的能力尽量地加大,但都是去探测对外的世界,反正就是尽量扩大前五根的能力。
而佛教的哲学则不同,除了探寻外面的世界也探寻内心。探寻内心的话,就必须要禅定,如果不禅定就挺麻烦的,西方的哲学家由于没有禅定这种方式,所以根本没法探寻内心,有些哲学家甚至会用到迷幻药。你不要奇怪为什么哲学家会用迷幻药,西方哲学家从柏拉图开始,到后来的叔本华、尼采都用迷幻药,而且会在他们的著作中写到这些东西。
2)佛教和其他东方宗教的差别
佛教哲学跟一般的东方宗教的差别是什么呢?
第一,他们都有禅定,他们对内对外都开始去探寻、去认知,他们的不同体现在见地上,由于见地不同,导致的修行方法也不一样。在探寻内心的彻底与否上,形成了差别,由此可见,其实东方哲学是挺牛的,包括道教、印度教等等,他们也会利用五根去探寻外面的世界,但一般是先对内,对心灵探究,通过禅定产生了神通(比如天耳通,天眼通),再通过这些来了解外在。他们不会认为有一个客观的外在,到了后来,东方宗教大部分都是这样。
等一下会讲到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分界,这些有点复杂,术语成堆,大家要小心,我尽量讲得慢一点。我在讲哲学的时候,一定会牵涉到修行,不然就没意思了。
第二,他们的观察方式上都是同样的,但是观察的见地、观点不同,然后造成了见地的差别——我现在没说到见解,说的是见地。很多宗教的见地都是一样的,比如道家说空性,印度教说到“大梵”(印度教所认为的一切的根源、终极的真实)的时候,也会提到无形无相这些东西,但是,龙树菩萨的空性跟印度教的大梵,差别是很大的。那么,差别一定会在某个地方体现出来,在这次的交流中,我会讲到这些差别。
说老实话,这些区分对真的修行人没太大的意思,真的修行人,就只学佛教哲学,把中观学会了以后,然后掌握一个方法去修、去体会就可以了。其中出现一些境界,就去问自己的上师,他会教你怎么离开误区、怎么更加地深入,上师知道你的毛病、你卡在哪里,然后把你的卡点拔了(禅宗说的“抽钉拔楔”),让你更加的通透、明了,这样就可以了。但是在交流时,你明白了这些非常细微的佛教哲学要点,对你的修行会产生很大的作用。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身体与古代人相比绝对不行,差别很大,元朝时士兵们留下来的弓,现代的大力士都不一定拉得开。但我们的头脑比古代人发达得多——有两个发达我们绝对是超过古代人的,第一个是头脑,第二个是抗毒能力。因为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毒,流感都比古代人多了很多种。现在去把古代那些英雄们——张飞、岳飞等武将们弄到现代社会来,不用打他,感冒都搞死他。所以,我们的抗毒能力比较强,另一个是我们的思维能力,深细的思维对修行有很大的帮助。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的特点,这个时代的人的禅定能力比较差,但修行还是要去练习禅定。以上是第二个,佛教哲学跟一般东方哲学的差别。
第三,佛教哲学是唯一可以实现的哲学。佛教哲学不仅仅停留在思维名相上,也不会像道教、婆罗门教、印度教停留在不究竟的觉受上,佛教哲学可以彻底实现见解和修证的合一。什么意思呢?比如唯物主义说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什么根本没办法现量实现,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不知道物质到底是什么。
物质是什么?是物质。物质的英文名叫什么?Matter。真正的现量的物质是什么,至今仍然不清楚。现在有个质能互换定律,说物质是能量,能量是物质——这好无耻啊,跟佛教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差不多。能量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本体性的东西,是一种作用。如果本体就是作用,作用就是本体,那不是佛教所说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吗?所以,唯物主义的观点有点扯,没办法现量的知道物质是什么,哲学观点不能得以实现。
东方哲学里面,比如道家说的道,儒家说的道,还有印度教说的大梵(梵分上梵、下梵、无性梵),这些梵他们能够见到吗?能够在觉受中证实吗?他们可以见到所谓的道、梵,但是,这个道、梵与他们给予的见解定义(比量)并非一致,在他们的认识上,证悟了梵、道,就可以长生不老,可以无止境的下去,但事实上是不行的。
也就是说,他们的见解是没办法获得实证的,而佛教所说的空性,对于每一个活着的人,如果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足够了,都可以现量的证悟到。所以,佛教哲学是唯一可以兑现的,是现量和比量一致的一门哲学。为什么呢?因为理论上它是圆满的、自洽的。
理论上,佛教哲学有中观、唯识、如来藏等等,在这个课程中也会有所提及。实践上,有实现这些理论的禅宗、大手印、大圆满等方法。也就是说,它的理论和实践是齐备的。
这一次交流,题目是“佛教哲学跟其他哲学的比较”,会针对这三个命题来展开。现在准备开始,但前面的铺垫还是很有必要的,不然到后面你会听不懂。
【哲学的定义】
1)哲学的概念
首先,我们来看哲学的概念。众所周知,哲学就是世界观,这是一个最简单的说法。实际上,哲学到底是什么?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的研究的学科,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说白了,哲学就是观察世界的方法和理论。理论会谈到观察的结果,比如唯物主义说世界是物质的、佛教说世界是空性的、印度教说世界是大梵的,这是各个理论的根本宗旨。为此宗旨会建立一大套理论,这个理论也可以称为一门学科,这就是哲学。
世界观是什么呢?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的思维与存在的根本关系等普遍基本问题的总体认识。既然是这样一个认识,其中就牵涉到怎么去认识——怎么去认识,就是所谓的方法论。如前所说的禅定,就是一种方法。而唯物主义则没有禅定的方法,所以他们对心的认知就不行,体会不到阿赖耶识。还有一个方法论是什么呢?比如中观、唯识,既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方法论,所以方法论其实是哲学的一部分。
2)哲学的方法论
方法论,术语是怎么解释呢?人类根据世界观形成的认识世界的方法。这种解释要小心啊,“人类根据世界观形成的认知世界的方法”,是先有世界观、后有方法。这会引起一些麻烦,如果我说世界是我祖母,根据这样的世界观,那我认知世界的方法必须是我妈,这显然是不行的。也就是说,先有结论,后根据这个结论来,会很麻烦的。
真正的方法论应该是什么?人类依据自己的认识器官——意识(意根)、眼耳鼻舌身(五根)——对所有现象归纳、分类,以及对所有现象本质的认知方法。说简单点,就是依据我们的五根和意识去探求世界、去认知世界。
3)认知世界的方法
在认知的过程中,我们用了哪些手段、哪些方法?基本手段肯定是意识和五根,但意识和五根还是会发展出去。意识可以用数学也可以用逻辑,意识还可以用禅定停下来;前五根可以用射电望远镜,也可以用普通的望远镜,这些方法论可以不在这个世界观的约束之下去进行的。
现在的科学,其实不是在世界观的约束之下进行的,但受世界观的影响。比如他认为世界是唯物的,就不往内看了(不往心看了),而是往心的显现(外境)上去看。看的过程中,用的方法也就是逻辑、数学(数学是科学之母),以及各种科学的手段,比如望远镜、粒子加速器、声呐等等。意识发展下去,还有一个东西叫计算机,计算机发展起来,终有一天会发现,活跃的意识的外延超过了意识本身,这对人类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人类本身用意识来分析逻辑,结果现在制造出来的计算机,计算能力比人的头脑厉害多了,连围棋都下不赢了(围棋就是一种计算)。它的外化反过来比它还厉害。
这些也是一些方法,基础的方法只能是六根,即使是用计算机去,根源还在于六根,只是能力没有这个计算机强了。这样一说,人类的意识没有计算机强,那人类到最后会不会被淘汰呢?计算机没有直觉,这就是人类永远比计算机厉害的原因,你找个有直觉的计算机出来?计算机会禅定吗?计算机不会禅定,但会停电!
所以,根本就不用害怕计算机会超过人类,在计算能力上(人工智能),目前已经超过人类了,由于它没有这种直觉能力——直觉能力的根本就是生命(精神)。所以它永远没办法代替人类。
回过头来说哲学的定义,虽然哲学的定义是这样下的,在中学的课程中也是这样学的,但事实上,哲学家对哲学定义的争论很大。如果你们有空,可以去查关于哲学的定义问题,各个哲学家说的都不一样。哲学本身是什么,这本身是一个哲学问题,也就是还没搞清楚。
哲学的英语是“philosophy”,拉丁文是“philosophia”,其中,“philo”的意思是爱和追求,“sophia”的意思是智慧,人们开玩笑说,哲学就是爱智慧、追求智慧。
【不同的哲学家对哲学的理解和定义】
1)黑格尔
哲学到底是什么,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黑格尔有一套书,叫《大逻辑》和《小逻辑》,这是他的主要著作。在《小逻辑》里面,黑格尔对哲学作了一个定义:哲学以绝对为对象,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意识层面的)。思维的目标是什么呢?绝对(他要找绝对)。所以,黑格尔的哲学称为“唯心主义哲学”。唯心主义里面有一个哲学的派别,叫做“绝对唯心主义”,黑格尔就认为那个东西是绝对的,但是按照我们的分类他又算是“客观唯心主义”,但这个客观唯心主义又是绝对的,绝对之后怎么又说它客观呢?按照分类的话,又算是客观唯心主义——客观主义也是绝对的,关键是,绝对了以后怎么又说“客观”呢?
如果你把佛法的中观、唯识学透了以后,再回头去看这些哲学家的话,有时候会怀疑他们思维不健全。明白了这些,你才会真正地领会到,为什么佛教里面说“天上天下无如佛”是成立的。在理论上、实践上,换成佛教的术语来说,在比量上、现量上,“天上天下无如佛”是对的,因此追求佛教、学习佛教是正确的。由于佛教的理论和实践可以一致、可以兑现(可以实现的哲学),所以成佛完全是有可能的,而不是去追求一个什么主义、什么东西,最后一无所有、一场闹剧。
所以,闻思这些哲学会起到一个巨大的作用,让修行人真正产生信心。而真实的信心产生了以后,对开悟可以起到巨大的作用。因为“不信”这种东西,一定要以人我来建立的,谁不信?这个“谁”一定要有个判断。对于真的证悟者,直接的觉知里面谎言也是法性,没有信和不信,只是对方发出的一个虚妄的东西而已,对方也不是对方,对方就是自己的心。
大圆满里面经常说“信心最重要”,信心其实就是放弃判断,那是真实的绝对的信心。放弃判断是什么意思呢?所有的分别念都停止了——“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说的是一种方法(也就是方法论)。那放弃判断以后,是不是什么都不想了?不是的,你会判断其他去了。他说的放弃判断是什么?在清晰的认知中间,去放弃判断。凡夫一判断,一定是以人我的方式、念头的方式这样去,那就肯定不是法身。以念头的指向是二元对立的,如果没有判断了,本性自然,一任自然。大圆满说的没有判断,是指本性一任自然。
通过闻思,产生了巨大的信心,对我们开悟、找到自心本性有巨大的帮助。有些人说:“我就是信,我就是信我的上师。”很多人说的信上师,并不是无条件的信,那种信里面含杂着一些自己都不知道的条件。很多愚痴者追随着一位上师,说会无限地信他,多年以后还是没什么结果,上师可能是真的上师,加持也是有的,但就是开不了悟。为什么呢?因为他的信很多时候是设立了条件的,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他觉得上师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其实不然,上师哪样都不应该,他都不是人,那他是什么?虚空、是你的心。
但是要达到这一点,跟知见也有关系——那是不是没有这样的知见,就没办法接受加持了?也不是的,不能绝对。没有比较深的、比较高大上的见解,但是他真的信(可能是一种迷信,这种迷信者也并不是太过于暗设了很多习气和条件的信,而是很单纯的那种信),这样的话,他的上师就真的可以影响他。
如果那位上师是聪明人,就会想尽办法去影响他。怎么去影响呢?慢慢拔去他的一些错误认知,有一天告诉他:“你的心就是这个样子。”在拔去的过程中间,他的很多习气就会被拔掉,认知的障碍也被拔掉,心也开始放弃自我趋于安宁,在过程中可能会被加持开悟。
有个典型的例子,华智仁波切和纽西龙多,纽西龙多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对华智仁波切极端的虔诚。两师徒经常没有多少东西吃,而弟子一定会把剩下的东西给上师,有一次饿得实在不行了,弟子就把怀中的饼拿出来舔一下再给上师吃(仅仅只是舔一下而已)。同样,上师也对弟子非常的好,有一次,师徒二人在山上睡觉,师父跟弟子说:“你听外面的狗叫声、鸡叫声,那就是法性啦!”弟子“哗”的一下明白了,这种情况下,由于这种信非常的单纯,没有任何的暗设条件,这个心就接近于纯真和本然——纯真和本然本身就是一种禅定。大部分人怎么纯真和本然啊?世间八风轻轻一吹,你就心旌摇晃、痛苦不堪、纠结,乃至分别、晚上睡不着觉。对于凡夫来说,这样的事比比皆是,怎么可能纯真和本然啊?根本就做不到!这种情况下,上师是真的上师,一加持就开悟了,这是因为弟子的信心。
现代思想发达的人,用闻思的方式,东想西想,想多了,你会发现这的确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谁敢这么说呢?我敢!我就是想得特别多,因为我出身不好,这个“出身不好”不是指家庭成分之类的,而是我小时候很调皮,很流氓,经常打架,而且又经商,所处的环境就不是一个随便可以相信人的环境。所以我什么都不信,认为什么都在骗我,甚至认为释迦牟尼佛联合其他的大德们一起来骗我,说不定旁边的树枝也在骗我,左边的泥土也在骗我。
我就是这样一个人,但是我学了佛,把佛陀的理论反反复复思考了几十年,得到的结果是:我没有办法不信。现在就把思考过后的其中一部分东西,跟大家进行交流,我会尽量用简单的、容易听得懂的语言来沟通,沟通完了以后,也许对大家认识佛教的理论、佛教的宗旨有所帮助。
2)罗素
他的观点就精彩了: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神学和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为什么呢?神学就是要信,科学的前提就是要不信,要探究它。中间有个哲学,在信与不信之间,神学也攻击它——因为他不信;科学也攻击它——因为他老说一些科学无法了解的东西。
3)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的哲学观点是什么呢?(我为什么要拿他举例呢?因为他是科学的代表。)“如果我把科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知识就是分别,对各种分别现象的了解,叫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可以被认为是科学之母。”爱因斯坦是这样说的,但现在的哲学是科学之母吗?你们愿意去上哲学吗?现在很多人考大学都不报哲学了,因为读完哲学以后找不到工作。哲学还能指导科学吗?现在不行了,科学已经走到我们现有的哲学没有办法指导的地步,原因是什么,后面我们会讲到。
这些东西是不是有点太过的阳春白雪了,太学术了?大家是不是想听怎么夺啊?怎么内观啊?我告诉你,走到后来就会明白,这些东西跟我们怎么夺、怎么内观有很大的关系,你整透以后就明白了。这些东西学多了、学明白了以后,中观四夺的力度都会大很多——思维本身就是一种夺。
我为什么老逮着这个话题讲呢?很多师兄报名参加了这次禅七,却从来都没听过这些,有些老师兄确实听腻了。有时候我也讲得挺腻的,我很想玩点新鲜的,但玩不出什么新鲜的。虽然我说自己读的书多,要是真的把这些书包吐出来的话,大家真的会听不下去,必须要把书中令你们感兴趣的内容抽出来,进行比较才行。
4)冯友兰
下一个是冯友兰,他是中国近代的一位哲学家,有很多的争议,这种争议并不是针对他的哲学认识,而是他在文革中间的一些行为(他最后选择出国)。冯友兰的哲学观点是什么呢?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5)胡适
还有一个大文学家叫胡适,1949年去了台湾。他的哲学观点是什么呢?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就叫做哲学。意思是研究人生非常重要的问题,要根本地去解决它,这个学问就叫做哲学。其实胡适很聪明,哲学真是解决根本问题的,现在的哲学为什么不管用?因为现在的哲学不是像佛教哲学那样,理论和实际是可以结合的。现在的哲学慢慢变成了一种学术,变成了头脑里面思辨的东西、一种记忆甚至是一种胡说八道。这样的话,就不能指导我们的实际生活,甚至不能去指导科学。其中的原因,我后面会讲。
实际上,有用的哲学,比如佛教哲学,学了之后对你的生活太有帮助了。第一个帮助是什么?你一定会相信有轮回。佛教哲学一定要说清楚为什么有轮回,它不像我们所修行那样,从境界中看到有轮回,而是从逻辑里面证明有轮回(但是,我们现在学到的佛教哲学,很多时候就是一句话,有些非常精妙的逻辑已经丢掉了——当然,现在正在努力捡回来)。因明、唯识、中观这些哲学汇集到一起,就能够把为什么会有轮回弄清楚。
【佛教哲学的三观】
佛教哲学就是说三观的。世界是怎么回事——世界观。世界观确定以后,根本(空性)被确立了,确认世界是空性的,用中观推理的方式,一定能够推理到生命是要轮回的,轮回会有现象,现象是用唯识来解释——所有的现象就是分别,本质不生不灭,分别也不生不灭。这种不生不灭的分别,对每一个个体来说就是轮回,个体消失了就是空性,这是生命观。有了生命观以后,你就知道价值观在哪里了,回到本来是最大的价值——证悟空性;或者要在轮回中过好一点,你就要相信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行为取舍就出来了,这是价值观。
三观分别是:世界观、生命观、价值观。我们经常说的“三观不正”,很多人连三观是什么都没搞清楚,却还在说别人三观不正。以前琼瑶的小说《一帘幽梦》,男主角楚濂对失去了一条腿的绿萍说:“你只是没有了一条腿,人家连爱情都没有了。”意思是爱情比腿重要,你就说他三观不正。其实那仅仅是价值观的不妥,认为爱情的价值超过一个人的腿,实际上,他可以有这样的价值观,但不能要求别人也这样,对别人来说,腿就是比爱情重要,但对某些人来说,爱情就是比腿重要。
价值观从哪里来的?是对生命的看法不一样,琼瑶就认为生命中最重要的是爱情,她的老公平鑫涛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后来成了植物人躺在了床上,她认为这样就没有爱情了,所以要求让平鑫涛安乐死,被骂惨了。琼瑶说的爱情到底是什么,其实也是个挺麻烦的事情。所以,被琼瑶爱情观(从价值观、生命观里衍生出的东西)所影响的人,到底正确与错误,我不想去评价。她认为爱情大过天,但她说的爱情内涵是你要爱我、我要爱你,爱得要生要死,你是风儿我是沙,我们一起捡渣渣……这是常人认为的三观。
那世界观是什么?等一下会谈到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世界观就是说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本质被确定了以后,它们怎么发展?世界运动的根本规律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的三大规律,大家还记得吗?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量变到质变规律。
大家不要认为这三大规律仅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并非如此,辩证法是从黑格尔那里来的。马哲(马克思主义哲学)把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这部分去掉了,把辩证法拿走了,那黑格尔辩证法从哪里来的?佛教来的——他们“贪污”了佛教的东西,然后还说佛教是迷信(不管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从学术上要抱着一个公正客观的态度去看,我们在找真理,没有立场,这就是刚才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能先有世界观,再有方法论,不然那个方法就要出问题)。所以,佛教在讨论的时候,一定先要有个平台基础,因明里面叫“共许极成”。
我们的立场都不能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必须在共同承认的立场上进行辩论。共同承认的立场,人类只有六种能力:眼耳鼻舌身意。意识的能力,我们可以思维,思维又可以诞生逻辑,你不能否认逻辑的。当然,逻辑有圆满的和不圆满的,但逻辑本身是不能否认的。
逻辑分为事理逻辑和数理逻辑(比如1+1=2,大家不要说1+1不等于2,不要把哥德巴赫猜想的那套拿出来,你都不懂就不要扯淡了。哥德巴赫猜想说的1+1不等于2,指另外的问题而非数学上的),你一定要承认数理逻辑,在一定程度上你还要承认事理逻辑(共许极成)。在一定程度上,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经常举的例子,火烧了就有烟——这就牵涉到因明,因明是一种认知论和方法论——不然就会出问题,现量和比量的差别,遣余和有实法的差别。“遣余”是指想象的东西,它跟现量的东西有差别。
达成这样的共许极成以后,我们再开始进行讨论。如果你用已有的立场来证明你的观点,中观里面称之为“能立等同所立”(应成四大因之一),能立等同所立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世界是物质的,这个观点本来是需要进行论证的,但你已经说了世界就是物质,然后以“世界就是物质”为基础,得出“世界就是物质”的结论。
还有一种说法,叫循环论证。大家有时间可以去看一看《中观总义》,上面说到很多这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好像很理论,如果把它思维透了,就会发现佛教的理论真的颠扑不破。所以,信佛并不是去相信他说自己的前世是康熙皇帝,三岁的时候骑龙飞天,昨晚上跟黄财神一起喝茶、商量明天要买什么股票——你相信这些啊?相信的话,你就是傻瓜。
【关于哲学无用论的两个故事】
哲学真是一个弄不清楚的东西,目前看来,虽然我们现在也在上哲学课,但很多人都觉得哲学无用。现在来问一下网上的师兄:有多少人还记得初中、高中所学的哲学课?真的记不得了!很多学哲学专业的大学生,出来工作以后也忘记了,跟他去谈赫拉克利特、费尔巴哈、黑格尔、康德,根本都不记得。为什么呢?哲学无用论不是现在才有的,苏格拉底——他是西方哲学的老祖宗,是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那时候就有关于哲学无用的话。
1)苏格拉底的故事
这里有一则故事。一个青年来找苏格拉底,说:“苏格拉底,我想跟你学哲学。”苏格拉底问他:“你究竟想学到什么?学了法律,可以掌握诉讼的技巧;学了木工,可以制作家具;学了商业,可以去赚钱。那么你学哲学,将来要做什么呢?”青年竟无法回答。苏格拉底是想启发这位青年,哲学是没有什么实际用途的。
其实,从古到今,哲学在西方从未圆满过,走到今天一定会这样。但是佛教哲学并非如此,学了以后,可以成为指导我们思维、行为、修行、禅定、内观、外观,乃至于证悟的有力工具。原因是什么?因为佛教的哲学是圆满的、自洽的、能够实践的,而有些哲学纯属扯淡(当然,不能说西方哲学都是扯淡,起码它爱智慧,但它真的是不圆满的,至于不圆满的地方,我以后会跟大家讲)。
2)哲学家和船夫的故事
第二则关于哲学无用的故事。一位哲学家与船夫正在船上进行一场对话。哲学家问船夫:“你懂哲学吗?”船夫说:“不懂。”哲学家就洋洋得意地说:“那你至少失去了一半的生命。”接着,哲学家又问船夫:“你懂数学吗?”(好较劲哦,就像现在有钱人问:‘你一个月多少工资呢?你说:“三千。”他嘚瑟地说:“我是三千的三十倍。”说的时候语气很轻,眼睛透过墙壁看向远方——炫耀于人前,穷得只会去炫耀了。)船夫说:“不懂。”哲学家说:“那你已经失去了百分之八十的生命。”突然,一个巨浪把船打翻了,哲学家和船夫都掉到了水里。看着哲学家在水中胡乱挣扎,船夫问哲学家:“你会游泳吗?”哲学家说:“不……会……”船夫就说:“那你就失去了百分之百的生命。”
这则故事想说什么呢?学哲学、数学,只是头脑里运行的东西,一些概念、一些逻辑,具体运用的时候却派不上用场。普通人吃一只鸡就是一只很实在的鸡,哲学家吃一只鸡还有真实的鸡和不真实的鸡,只是在头脑里面发生。
为什么会这样呢?哲学到底拿来干什么用呢?在西方哲学的观点里面,它不会解决很多具体问题,只是指导我们去进行一些具体问题的探索,可以指导科学(事实上,哲学走到现在,连科学也没有办法指导)。科学到底是什么,我们来看看科学的概念。讲到哲学一定要讲科学的,科学跟民主(德先生、赛先生),这是中国的五四运动要请进来的两位先生。现实中请进来与否,我不作评论,大家各自内外观一下。
【哲学与科学】
1)科学是什么?
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系统。听着感觉很复杂,其实,科学就是佛家说的格物,对外面的物质进行分类、划分、解拆和组合。解拆就是了知它的结构,比如化学、物理;组合就是把它们弄起来造飞机、造船、造自杀的刀剑,以及毒药,造毁灭自己和敌人的原子弹,也称为工程学。科学是系统化了的学科。
科学的对象是什么?客观的现象。这里说的客观现象,指的基本上是物理世界,即唯识里面说的五根的对境。但是,现在的科学范围,还要对心灵这部分进行了解,比如心理学,那算不算客观呢?我们的心理现象是主观还是客观?其实科学也好,现在的社会学也好,根本都涉及不到这一部分去,这部分只有佛法是最精彩的。
科学的内容是形式化的科学理论,形式是语言,包括自然语言与数学语言。科学分为哪几类呢?一共分为三类,衍生出来有第四类,分为哪四类呢?自然科学(物理、生物);社会科学(心理、经济);形式科学(逻辑、数学)——形式科学算不算科学呢,这个有争议;应用科学,把形式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拿去运用。
2)哲学与科学的区别
那么,科学与哲学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如前所说,哲学就是世界观,研究世界的一种根本学问,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的一种学问。虽然说它无用,但得出的结论是:它是一个研究最基本问题的东西,是探求世界本质和探求世界根本规律的一门学问。这样概括下来,大家能够明白吗?
探求世界本质和探求世界发展的根本规律,其中提到两个根本,一个是根本本质,一个是根本规律,哲学就是这样一门学科。这样的学科发展到极致的时候,当然能够指导具体的科学,因为具体的科学不管怎么样都逃不开根本本质以及根本规律。逃开了以后,还有什么根本啊?
这个根本,在因明上叫做“遍”,比如我们经常说这个因过遍或者不遍。因明里面有三段论,这个因是不是真因?是不是假因?即这个因是不是可靠的。成立一个观点的理由不全面,叫做不遍;成立的一个观点的理由囊括的范围太大了,叫做过遍。“遍”就是任何一个事物都可以被它涉及的意思。过遍和不遍都不行。
我们说的“空性”就是遍的,所以佛陀会成为遍知,任何事物的本质都是空性。用离一多因也好,用有无生因也好,不管什么因,一分析事物,都不可能有实质,但是它又有现象出来。这个现象如果没有实质,总要来源于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在我们心里面现起,这种现的能力称之为“光明”。如果没有光明,这个东西就无法现起,就不存在这个事物了。所以,空性不是什么都没有,它一定有现起的光明。任何事物都是空性的,它又是现起的光明,所以佛陀是空性和光明的双运,他一定是遍知。
这对修证有什么用呢?有很用的,真的很有用!打坐的时候,当你的注意力往一个地方集中的时候,就忽略了另外的地方,作为观修是可以的,作为大圆满就不行。当你的注意力朝一个地方集中的时候,叫有所住,就不遍了——住在了一个地方,就没有遍其他的地方,听得懂吗?
观修的时候,比如很多人被指示了心性以后,你可以衡量自己的。去衡量、去体会,那个滋味就出来了,真的会出来的。到了后来,你真的会觉得庆快平生、不枉此生,你知道生命其实就是那个东西。我们经常说“念佛是谁”、“本来面目”,慢慢地,就会知道这个是什么,从而知道佛教的哲学是真的可以实现的。
哲学跟科学有差别,不能说哲学就是科学。如前所说,哲学是基本的、根本的东西,科学只是对具体事物的了解。当我们知道了普遍的根本的本质,以及它的发展规律以后,那么,一个具体的东西就一定可以被知道、一定可以被了解,所以佛陀一定是遍知的。
以前有个很出名的师兄(我不能说出他的名字,那时候汉地还没几个人学佛,就是一群人在网上瞎搞),现在为止,很多人都认为他是大德,一些有名的禅院都请他去上课。他曾经告诉我:“佛陀不一定是遍知的,细节他是不知道的,他只能知道大事。”就因为这句话,我们俩吵起来,然后断绝了来往。我不是因为他的这个观点错了,就跟他断绝来往,而是他带有这样的观点,还说自己开悟了——就像武大郎说自己长得最威猛一样,这个潘金莲连都不会承认的,简直自欺欺人。
言归正题,哲学和科学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首先说区别,哲学研究整个世界,揭示整个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其实,这些话很多都是从马哲那里面出来的,马克思说哲学家老是解释世界、诠释世界,我们的哲学还要改变世界,怎么改变呢?科学社会主义已经出来了,正确与否你们自己去判断。
“而具体科学针对某一个特定领域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方法的指导”, 哲学是说全部研究的,研究整个本质和根本的大规律。而科学是学科,所以叫分科,研究一个局部事物或者局部领域的本质以及规律。那么,小规律一定要合乎大规律。这是它们的区别,一个是大,一个是小;一个是根本,一个是局部;一个是表面,一个是局部。
3)哲学与科学的联系
哲学与科学的联系是什么?
第一,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什么意思呢?哲学的思想理论,要建立在具体科学的成果和发展之上,人类最根本的认知起点是什么?作为意识的哲学(哲学在很大层面,是在意识层面的),它一定要基于前五根的认知。我们要看到东西、听到东西,才开始进行思维。最原始、最根本的科学,就是我们前五根的认知。我们一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眼睛所见属于眼识;耳识一听,声音悠扬、胡笳十八拍;身体一搞,九阴白骨爪……现在意识里面又多了数学,前五根又多了望远镜、显微镜,越来越厉害。那么,我们的哲学思想就可以基于这些进行发展,说的是这个意思。
第二,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上形成了理论以后,反过来指导具体的科学朝前推动。换句我们能够听得懂的话,就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反过头来丰富理论。听得懂吗?大家在中学的时候,一定会学到很多这样的东西。但是,里面就有一个很大矛盾,世界观定了以后才有方法论,指导别人怎么去做,那么,到底是先有世界观还是先有方法论?如果先定了一个错误的世界观,采取的方法论就可能要出错误,暗藏了这样的毒在里面,知道吧?
4)哲学与科学中的矛盾
我讲的各种各样的观点,不一定是正确的。我之所以讲它们,就是因为它们很多地方是矛盾的:首先预设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观都已经有了,然后你的所有注意力全部放在物质的拆分、组合以及它们的规律之上,忘记了我们了知物质的还有一个东西,叫“心”——推动物质运动的根本是什么。
这样的世界观,最多是搞成物质非常的丰富发达,但还是解决不了物质的根本是什么这个问题。而且你的心一直朝外,由于物质无穷无尽(因为它是心的分别),所以你永远都找不到头——太大的,你找不到头;太小的,你没法观察。于是有了不可知论,哲学上有休谟和康德的不可知论,科学上有测不准原理和“薛定谔的猫”,原因是世界观错了。
康德和休谟,这两个哲学家都是不可知主义,特别是休谟。康德有个著名的二律背反,我记得以前讲中观的时候曾经讲过,他完全靠意识的分别。比如说时间有没有开始,如果时间没有开始就走不到现在,事实上明明有现在嘛。如果时间有开始的,那时间开始的前面又是什么?所以,有开始、没开始都是对的,也都是错的,这叫二律背反。所以,思维一定会形成矛盾,我会讲哲学和科学上的很多矛盾,造成了认知的不同,造成了数学危机,导致了科学上的很多不可知论。
——网上师兄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这是一个大的哲学问题。我问你:“鸡是生了蛋,蛋生了鸡吗?”蛋从来没生过鸡,所以这是一个伪命题。比如说你妈生了你,到底是生了你还是生了胞胎?人一生下来就有一个胞衣,叫胎盘——你妈生了胎盘,然后是胎盘生了你,到底你妈是生了胎盘还是生了你?鸡应该生小鸡嘛,结果却生个蛋?“蛋”只是一个词汇,形容一个壳。
这本来就是一个扯淡的问题,蛋从来没生过鸡,小鸡只是外面包了一层胎盘,聪明一点的话,这些都不是问题。你妈生的不是你,你妈生的是胎盘,胎盘生的你,你又生胎盘(如果你是女的话,你又生胎盘),请问是先有胎盘还是先有你?如果有人再问鸡蛋的问题,你就这么去怼他。
哲学的定义说哲学要指导科学,但是走到今天,哲学却对科学发现的问题无能为力,所以被人们认为无用,甚至毕业以后连工作都找不到,因为没办法指导具体的学科,完全成了一种思维和游戏语言辩论的东西。佛教哲学恰好相反,要修证的话,就要靠佛教的哲学来,所以,佛教哲学不是一种戏论、不是一个思维和文字语言的游戏。
5)如今哲学无法指导科学的原因
走到今天,哲学为什么指导不了科学呢?比如现在的量子纠缠,刚刚说的薛定谔的猫,还有测不准原理(量子力学这一套),现在的科学已经没办法解释了,甚至很多科学家有崩溃感。
量子力学的一个大科学家,叫玻尔,他跟爱因斯坦有一段很精彩的对话(玻尔认为这个世界是测不准的,也就是没办法观察的,所有的现象是因为人的观察而来,不观察这个现象的时候是没有的,取了个名字叫“波函数塌缩”,指现象就是波。你一看的时候,那个波就塌缩了,才会出现现象。爱因斯坦就认为世界是有客观规律的,是可以观察的。两种观点完全背道而驰)。爱因斯坦说:“亲爱的玻尔,上帝是不会胡乱扔骰子(扔骰子指胡乱出现各种各样的现象,而这个世界却神奇得那么有规律)。”玻尔就回答:“亲爱的爱因斯坦,你在帮上帝扔骰子。”也就是说,现在的科学出现了很多问题,解释世界基本规律的这套哲学观点已经没有用了,根本说不清楚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
以前科学家们想尽办法去解释,甚至想通过一套公式把整个物理现象全部解释,当决定了“世界是物质的,精神只是物质运动的现象”的时候,他们就把所有的精力拿去研究物质,甚至认为可以用一个公式就把所有的物质全部说完。著名的麦克斯韦方程组,认为这个电磁方程可以解释所有的世界现象,结果发现还是不行,最后被量子力学搞得稀烂。
也就是说,西方哲学到了走不下去的地步了,本来应该去指导具体的科学,现在科学反过头来已经超越了它,说它解释不了具体科学。但是,无论科学怎么走,走到多深细的程度,跟佛教哲学比较起来,边都碰不上,随便走多远,拿佛教去解释,轻而易举。
如前所说的量子纠缠,银河系的左边是牛郎,银河系的右边是织女,织女一动,牛郎就开始动了,为什么会这样?两个人心心相印嘛,中间有个东西叫“心”。两个隔得很远的微小粒子,之间有互动性,一个动另外一个马上就动,中间没有其它的东西。这在唯物主义哲学里面,怎么解释啊?如果它一定要唯物,那中间一定有个东西嘛,但是很麻烦,中间没有其它的东西,它们怎么会发生反应呢?它们的化学反应怎么来的?
佛教哲学就很好解释,左边的粒子和右边的粒子,都是心的现象,它们的联系就是心。你一定要问“心”是什么?好了,佛教理论就来了,心是佛,明空双远,任何一个现象都可以解释。任何一个科学现象,拿到佛教哲学里面都能解释,而且能指导他们的具体行为。
只是现在的科学家不愿意去学佛教哲学,他们还是迷信粒子加速器,花了四十亿英镑,在瑞典搞了一个粒子加速器,把粒子进行轰击,粒子击打粒子,粒子越打越小,叫“拆分”。但他们不知道,龙树菩萨早就在思维上玩了个游戏,叫“离一多因”,轻易就把它解决了。
人类在某种程度上,在一个具体的科学上进步很大,在哲学上却不是这样的。因为佛教的哲学已经走到了极致,如果你说要超过佛教哲学,那是不可能的。讲到后面,你就知道为什么没办法超过佛教哲学,真的没办法超过,它对世界的认识达到了极致。深到了极致,深到了有个东西叫“空性”,广到了刚才说的“遍”,广到任何一个事物在它哲学的重锤之下,被全部囊括、全部砸碎。
为什么我们领会的东西叫大圆满呢?我们为什么不圆满而残缺呢?为什么残缺呢?以个体的方式去审视世界,你当然残缺了,看到左边就看不到右边,知道苦痛就没有欢乐,所以你不圆满、不遍。当消除个体、消除各种存在的真实性,那就遍了,这就是佛教的哲学,你没有办法再超越它。
现在的哲学没办法指导科学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哲学本身都有问题,不管是东方哲学还是西方哲学,都有问题。当然,东方哲学包括佛教哲学,但这里我特意把佛教哲学从东方哲学里面分出来了。现在不是东方哲学跟西方哲学对比,而是佛教哲学跟东西方哲学对比。
佛教哲学是擂主,其他是来打擂的,佛教哲学一来,脚踢南山猛虎,拳打北海蛟龙,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在哲学上都要成立这一点,这就是我跟大家分享这个的原因。结果一分享,这堂课就快完,只是开了个头,大家还有听下去的兴趣吗?有的话,我以后会尽量把这些理论和修行结合起来,让大家有点儿兴趣。后面还有很多的道、儒、婆罗门……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明白我们所学的佛,是真的很伟大!
在中国,现在已经中午十二点了,下午大家还要很用心去打坐。你说:“现在学的哲学思想,用不到我的打坐上。”首先,你得学会把心集中在一点上,让心平静;心平静了以后,你才能够明白本质;明白了本质,你才能够周遍。如果你的心连停下来的基本能力都没有,被各种各样的外境所牵引,那就是一个标准的凡夫。
OK,今天就交流到这里,明天继续这个话题,我们现在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当上帝产生“要有光”的念头,上帝就是空性的
- 佛法与东西方哲学第02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