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前言:此次共同学习《宝性论》,也叫《大乘无上续论》,亦名《究竟一乘宝性论》,用益西彭措堪布翻译的多罗瓦尊者注释的版本,全名叫《大乘无上续论释·善说日光》,同时参考索达吉堪布的讲记,以及麦彭仁波切注释的版本,名《大乘无上续论略释·弥勒教言 》。多罗瓦尊者对宝性论的科判非常殊胜,大家可以去看,我在讲解时也会用到科判,但不会非常严格。
讲经五重玄义:释名、辩体、明宗、论用、判教。
藏传著论五本:由谁所造、为谁而著、属何范畴、全论内容、有何必要。
知晓以下内容可以明了五重玄义和著论五本。
三来源:
佛经的来源:菩萨论典的来源,弥勒五论的来源:
佛经的来源:是因为佛陀大愿和众生福报,释迦牟尼佛据此大事因缘而降生人间,八相成道,而后三转法论而宣说世间出世间真谛,后由菩萨们结集而成经典。
菩萨论典的来源:是菩萨们为了诠释经典的深广内涵,讲说或者著作而成。最为著名的即是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分别代表深观派和广行派。
弥勒五论的来源:无著菩萨听受弥勒菩萨讲授记录而成。分别为:《现观庄严论》、《大乘庄严经论》、《辩中边论》、《辩法法性论》、《大乘无上续论》亦名(《究竟一乘宝性论》。前三论是以前译版本、后二论是以后译版本而兴盛于雪域的。
藏汉区别:不同于藏传佛教中无著菩萨上升至兜率天听闻“弥勒五论”的记载,汉传佛教里的说法有所差别。
唐代的遁伦法师在为《瑜伽师地论》所造的注释——《瑜伽论记》中讲到,弥勒菩萨于夜晚降至无著菩萨的禅房,并为无著菩萨亲诵了“弥勒五论”之颂,分别是《瑜伽师地论》、《分别瑜伽论》、《大乘庄严经论》、《辩中边论》和《金刚般若》。其中除《大乘庄严经论》、《辨中边论》,其他三部的名称与藏传佛教的“弥勒五论”完全不同。
弥勒菩萨:弥勒佛,也称弥勒尊佛,即未来佛,藏语谓“强巴”。据季羡林先生考证 “弥勒”是从吐火罗文音译过来的简称,追其根源,始自梵文Maitreya,新称弥帝di隶li,梅低梨,迷谛隶,梅怛[dá]丽,每怛[dá]哩,梅怛[dá]丽药,昧怛[dá][口*履]曳[yè],梅旦丽耶。菩萨之姓也。译曰慈氏。名阿逸多,译曰无能胜。窥基在《阿弥陀经疏》中解释说:“或言弥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胜,名无能胜。”
或言阿逸多为姓,弥勒为名。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与释迦牟尼佛是同时代人。后来随释迦出家,成为佛弟子,他在释迦入灭之前先行入灭,为一生补处菩萨,生于兜率天内院。之后因缘成熟时,从兜率天宫下生人间,绍释迦如来之佛位,到那时,娑婆世界(即我们所生活的世间)阎浮提有翅头末城,其王名儴[ráng]佉[qū]的,弥勒届时将托生于此城中一个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降生、出家、成道、说法,其经历一如释迦牟尼佛。于菩提园菩提树下成正觉,以菩提三会说法化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初过去之弥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称为慈氏。乃至成佛,犹立是名也(所以虽然名义上称之为“弥勒佛”,实际上其仍为菩萨)。
弥勒佛是贤劫第五尊佛,弥勒菩萨正于兜率天内院为诸天演说佛法。兜率天是欲界的第四层天,那里的一天是我们地球上的400年,其一年为十二个月,一月有三十天,兜率天人的寿命是四千岁。自今经五十六亿七千六百万年第十之减劫,弥勒菩萨由兜率天内院下生人间。继绍释迦佛。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以三会之说法,度化广大有缘众生。
弥勒菩萨摩诃萨乃是将来的一尊福佛,尊佛入世的南瞻部洲经过了许多变化,山河石壁,皆自消灭,多是平原,海水平静,土地肥沃,多有自然乐园。一年四季,风雨调顺,百花开放,万类和宜,产物丰收,果实甘美,并产天然粳[jīng]米,没有糠皮,滋味香美,如果成熟,不炊可食,人食长寿,毫无疾苦。又无任何灾难,人心皆为大善,没有贪、嗔、痴、慢、疑······,更无杀、盗、淫、妄、酒······等一切不良的思想言行。人人皆知修习身、口、意三业清净的妙行,人心平等,不起分别,无有争执,相见欢悦,多以善言互相勉励,人行万善,无诸恶业,饮食无忧。
其衣裳,不需人工纺织,地长天衣树,树上会生各式各样的细软衣裳,任人采取穿著;房屋宫殿,亦多以法化而成,地上没有少许污浊不净。地上多产各类宝物,随手可拾,人拾宝石于手中欣赏,会说:听说贤劫时(是指我们现在劫),人为财宝,互相伤害,系闭牢狱,受诸苦恼,如今此宝,如同瓦石,无人守护,真是一个清平世界。
那时世界虽有若干小国,而只有一个大国统一,在此地球上,有宽广四百万里的大平原,四大海水,各据一方,有大都城,名鸡头城,东西五百里,南北二百八十里,土地平广,人民众多,街道整齐,空中有龙王名叫水光,夜雨香泽,昼则晴和。城中有罗刹众,名叫叶华,于深夜出现,为人类服务,除去秽恶,打扫清洁,又以香水遍洒于地,非常香净。
那时世间已无迷信拜拜之事。天时地利,各都和顺,感生了一位转轮圣王出世。王名“儴佉”[ráng qū],京都就是鸡头城,对于人民百姓,以正法治化,有金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典兵臣宝、守藏臣宝等,以镇此世界,不用刀杖,自然靡[mí]伏,极其自由,逍遥自在,平等安乐。
无著菩萨:大约在佛陀涅槃九百年间,无著菩萨出世,当时印度处于论藏时期,阿毗达磨圣法先后三次遭受到外道的摧残,在圣教极其衰微的时际,有位婆罗门女明戒比丘尼,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女性,她不忍圣教的隐没,叹息自己生为女身无能为力,但念自己若能生有孩子一定要令其振兴佛陀的圣教,遂后她与国王种性的男子为婚生下了无著菩萨,后来又与婆罗门种性的男子为婚生下了世亲菩萨。她为了让孩子们长大后能宏扬佛法、具足智慧等,又是念经、持咒等作了很多加持。
两位孩子长大后遂问母亲有关父亲的行业是什么?母亲告曰:你们二人不是为继承父业来到世间的,而应该立志宏扬圣教,这是你二人主要的任务,所以应当一心一意修学佛法,将来能真正宏扬圣教,慈悲的母亲如是教诫了孩子。孩子们也认为母亲的话大有必要,故决心如实随顺母亲的意愿而作。弟弟世亲就去依止了客什米尔的集贤论师,主要学习小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兄长无著看到当时的情况,无量众生都处于无依无靠的境地,对如大海般的大乘深广法藏非但不晓实际的意义,且连词句亦不了知,因而心中生起了很大的悲悯心。他又遂观自己,发现自己对佛语和甚深微妙的密秘处也不能彻底了知,因而发愿要修见弥勒菩萨,直到成就后将佛教弘扬光大。期间无论是周遭何种痛苦与违缘都必须要心生安忍,如是发决心后就前往云南鸡足山专修弥勒本尊,历经了十二年的苦行才得以面见本尊……。弥勒菩萨以大神通力将他带到兜率天内院,对他传了般若经和弥勒五论,只是时至一中午的时间,而在人间却已过了五十三年。
无著菩萨著作:约有汉译、藏译30种。除《摄大乘论》外,最重要的尚有《顺中论》、《金刚般若经论》、《显扬圣教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六门教授习定论》等。
本论价值的三个层面:关于《大乘无上续论》在佛教中的地位及价值分为三层讲:介绍三转法轮、介绍弥勒五论、介绍《大乘无上续论》。通过这三层来了知本论富有什么样的价值与地位。若首先总讲三转法轮,再讲弥勒五论,如是便能了知《大乘无上续论》在佛教中地位是很高的,也是非常圆满的,是显教当中最为无上了义的法门,是了义当中最为殊胜了义的法门,在金刚密乘当中也属于闻解脱的殊胜论典。
【此文稿为初打内容,未经仔细校对,强烈建议结合音频阅读】
今天终于开始学习《宝性论》。大概在半年前说要学习《宝性论》,但中间加讲了五加行,所以拖到现在,不管怎么样,现在开始了。
《宝性论》是大乘佛法三转法轮里面一部非常重要的论典。现在讲这个论典,是我们常年学习的一个阶段性的起步。什么叫做阶段性的事情呢?我们以前学习的大量经典,主要的力量点还是集中在二转法轮的空性、般若上。我们学了《中论》、《中观庄严论》、《醒梦辩论歌》等等,多得我都记不清楚,当然,同时也讲了一些唯识以及禅宗的论典,但讲解的着力点,主要还是在二转法轮的般若空性,基本上没有专门讲三转法轮的论典。
但是,中间一定会涉及到三转法论的观点,特别是禅宗的一些论典,比如我们讲了《坛经》,又讲了《永嘉证道歌》,里面都讲到了自心本性。“自心本性”里面有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空性,一个是光明。藏传佛教里面说空性、光明,好像是两个东西,实际上是一个东西,只是有两个特点,这么讲是最准确的。
这两个特点,一个说空性,一个说光明。其实“空性”这个词汇,本身就包含了这两个特点——“空”指的是空性,“性”指的是光明。由于我们再专门化,就把空性说的是空性中间的空,光明说的是空性中间的性。如果再细分,还牵涉到二转法轮、三转法轮对于“空”这个词汇的内涵,都是不一样的。
以前也提到过,二转法轮般若里面说的“空”是指没有本质的意思。而三转法轮里面说的“空”就不是了,是指东西根本就不存在,完全是幻影。所有的现象称为客尘,都是假的,不实有,像客尘。但假必依实,假的一定依靠一个真实的东西,层层往里进,在修行里面叫“五重唯识观”。
什么叫做层层往里进呢?把客尘一层一层地拿出去,最初是最粗大的相,然后是心识的见分和相分,最后要走到心识的本体那里去。越往里面走,外面客尘的层面就越拿越深,最后看到心识的本体,叫做“遣相证性”。
什么叫做“遣相证性”呢?驱除了二元对立的相,就是二元的对立认知,直接去自明法性里面的光明——“性”,称之为“圆成实”。说“空”的概念时,内涵是不一样的,但我们以前讲“空”的时候,基本上是按照般若来讲的,有显现但没有实质。即使入了法性定,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我们可以不去说它。但说它的时候,我们不能说断灭,里面也有显现的,显现是光明,但它还是没有实质。所以,我们的着重点是去明白什么叫做没有实质。
那么,“没有实质”这种说法三转法轮则不这么认为,二转法轮认为只要把假的东西拿掉就行了,最后完全拿不掉的那个东西就是根本。拿掉的东西就是客尘,拿不掉的就是实相(不是实有的相,意思是根本的真相),而二转法轮“空”的意思就是拿掉。所以,我们要理解“空”的两个内涵。
虽然还有其他角度的解释,但我们开始要讲三转法轮的论典。为什么说《宝性论》是一个阶段性的东西呢?因为我们以后讲的论典,会慢慢倾向于三转法轮的名词概念。比如说到“空”这个词汇的时候,光明的成分就很大了,也就说“性”的成分就大了——空性的性,不是说空了。
以前经常讲二转法轮中的二谛分法的不同,可见以前的铺垫还是挺有用的,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吗?在二转法轮中的二谛分类,世俗谛是显现,胜义谛是显现的空性。任何东西都可以在,但是,只要显出来就是世俗谛,本质空性才是胜义谛,以这样的方式来区分二谛。
到了三转法轮就变了,实相跟现相一致就是胜义谛,实相跟现相不一致就是世俗谛——显现出来的现象,跟内在证悟的如来藏的实相(真实的相或者性,自心本性的性)不一致。由于它们的倾向性不同,认识空性的角度不同、倾向性不同,在二谛的划分上也有所差别。
回到刚才的话题,为什么一致就是胜义谛,不一致就是世俗谛?原因是它的倾向性就是性,性并不是一个断灭的东西,它可以有显现,可以展现出外境。你不能说佛陀处在法性定里面啥都没有,还是有光明的。或者说佛陀那里什么都不显现,那他怎么化现呢?怎么指导我们呢?事实并非如此,他一定要有显现。
二转法轮的时候,即使有显现,但是不管显现,哪怕是佛陀的殊胜显现,也是世俗谛,只去找没有本质的这个特点。强行的去找没有本质,找找找,找到后来,最后会发现能所都是没有本质的,也能停下去达到自明,这是二转法轮进入的方式。
三转法轮则不说没有本质,而说没有本质的体现是什么。当没有本质体现出来,就是在认知了没有本质的同时体现出来,那么,能现和所现才可能一致。从概念上去讲,现在都是显现的,我们都知道能现和所现是一致的,郁郁黄花皆是般若。
如果你没证悟,就只能知道所现,却不知道能现的实相是什么——你都不知道实相是什么,怎么一致啊?你只能概念上一致,或者用概念去判断佛陀是一致的,所以佛陀所说的所有东西都是胜义谛,三转法轮是这样判断的,这是一种概念的判断。
从修证上说一致的话,就一定要明白什么是“性”(空性的“性”),然后明白性的显现,法性的游舞——既然是法性的游舞,他们就一致了,这是从修证上去说。如果你完全不清楚这个“性”,概念上说这是法性游舞,只是一句话,这种就叫做不一致。
所以,如果不明白本性,你的显现对你来说就是世俗谛,如果明白了本性——明白是有程度的,哪怕是初初的明白了(初初的明白也可以透脱的)、开悟了,在他的境界里,一切都是法性的显现,是幻象,是空性的幻象,是自心本性的幻象。
不能强行拿一个形容词去比喻它,如乾达婆城、如阳焰等东西。而是法性组成游舞的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不实有,从不实有的角度来说,称它为幻象。但它的本质还是跟我们心的光明、本性一样的东西,这时候说“郁郁黄花皆是般若”、“庭前柏树子”、“干屎粑粑”,其实都是基于这个观点来讲的。所以,禅宗里面是有三转法轮的一些见地在里面的。
刚才说的“干屎粑粑”是禅宗的典故,这里体现了三转法轮强调光明、强调空性的“性”的见地。这个见地跟二转法轮有什么差别呢?从本质上来说没有差别,但执持不同的两种理论,进入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引起后面的修行的着力点是不一样的。
如果着力点在空性上,我们用的方式全都是破,来了就破掉你,根本不建立,反正所有的显现全都是世俗谛。既然是这样,不管是什么相,就算佛像来了也砸烂,所以“泥佛不度水,木佛不度火”。
有些禅宗的成就者就非常的不客气,经常说不要着相,什么意思呢?《金刚经》是二转法轮的标准经典,表达的主要观点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采取的方式是出现的所有相都要拿掉,但是,拿掉并不是要它消失,而是根本就不执著,可以如梦如幻,甚至认为它完全不存在。“完全不存在”这个词很容易引起误会,明明就在那里,是个幻象嘛,你不能说它完全不存在嘛,到底什么叫做“完全不存在”呢?有人提到这个问题,其实是从很多角度去看的。
我跟大家举个例子,比如我面前的这个电脑,对我面前的人来说是个虚幻性的存在,不能说完全不存在。但对国内的人来说,我面前的电脑就是不存在,或者是以种子样的方式存在。
我再举个深一点的例子,这个例子非常说明问题。比如,我们通过视频看到几千里以外的一棵大树倒下来,如果没有录声音,只看到倒下来的影像,那声音在不在?你的耳朵没上去,对你来说,那个声音就是不存在。但对现场的人,他的耳朵上去了,那声音对他来说就是存在。所以,我们面前的幻象跟我们相对的根识,就是一种虚幻的存在。对于其他的生命来说,那就不一定了,可以说不存在,或者以种子的方式存在。
换一种超界的(我们都是人,还没超界),比如天人,他们看到我们的状况就不一样了。比如,水对我们来说是虚幻的存在,天人则认为根本没有水的存在,变成了琉璃的存在,这个已经跨道了。
一层一层的生命这么上去,不同的存在都已经很花哨了,那佛陀存不存在呢?如果佛陀也像其他天人或者道友认为的不存在,那佛陀怎么遍知啊?所以不能说完全不存在,否则佛陀没办法遍知。如果你说这些东西在佛陀那里就像我们一样的虚幻存在,也就说佛陀还有虚幻,那佛陀就不是佛陀了。
到底佛陀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不要说我们存不存在,根本就没办法用“存在”这个词汇来描述,就佛陀的绝对本体来讲,佛跟众生以及所有幻象都是不存在,从如所有智来讲就是这样的。
从偏空这个角度来讲,在修行的时候,特别是二转法轮进去修行,有一种方式说“这些都是不存在的”,明显在,但心故意认为它完全不存在,完全排斥那个幻象。这样的想法、观点才会跟法性定来契合,因为法性定里面确实什么都没有。
但是,从尽所有智来讲(说“性”这一面,不说“空”),不能说佛陀不存在,不能说佛陀啥都不知道、什么都没有,那不可能。但是,如果佛陀都有我们的痛苦,那是不是如刚才说他有幻象呢?不是的,佛陀可以现量地知道我们的幻象,但他不具有我们的幻象。
说得具体点,佛陀是无所不知的,他可以通过你的眼睛看到我的脸,也可以通过另外一个人看到我的脸,这已经不同了。还可以通过天人看到我是个什么,天人看到我已经很麻烦了,他可能看到我的前一世和后一世,到底我在天人那里是个啥?好多种相,这个相不一定是眼识的相,还有声音的相、触识的相……什么都知道,所以叫“全知”。这种知,并不是单独说我的痛他知不知道,他知道的,但不是像我们知道我们的痛那样知道我们的痛。如果他像我们一样印上知道我们的痛,那他就在痛了,但不是这样的。
以前曾讲过《唯识三十颂》,里面专门有一个“唯识九难”,有人向唯识之教理提出了九种疑难,其中有个问题,既然一切境相由心现,那别人的心识是不是我造的?大家去学习这个。
我在中间插一句,《宝性论》里面有好多各种各样的术语、观念,复杂得很。之所以拿到现在才讲,是因为如果没有基础,听起来会头大的。没办法,我问一下,这么复杂,那我们是不是不讲了?
——网上师兄问:“没灌顶可以听这些内容吗?”
可以听,虽然理论诞生了密宗的一些修法,但理论我们是可以学习的,听《宝性论》是不需要灌顶的。往往牵涉到具体的修法时才需要密宗的灌顶,至于密宗的理论,有些需要灌顶,但有些也不一定,比如《宝性论》,其实已经牵涉到密宗的理论(等一下我会说)。
也就是说,佛陀会知道我们所有的一切。我再举个不合适的例子,比如刚才说的树倒下来的事情,我们会知道有声音,但我们的耳识没凑上去的时候就听不到。佛陀没有我们的心识,他不会产生我们心识的这些东西。比如,要有身体才会有痛感,而佛陀没有我们这样的身体,他怎么产生痛感呢?所以,佛陀产生不了我们的这些东西。
我们扭曲了本质才产生身体这样的痛感,但作为本质有知性,可以知道我们的痛感,知道的方式不是以痛的现量,而是以法性的现量。所以一定要证悟以后,才知道这种“知”是怎么回事。用一个比喻稍稍帮助我们理解,比如我有神通,知道了你的痛,那我会痛吗?我不会痛的,但我知道你在痛,而知道你在痛也是现量。所以,佛陀是不会有比量的,也不会有我们因为业障、无明而产生的分别痛苦,但他可以知道我们的分别痛苦。
这些功能是从性来的、光明来的,大家不要简单理解这个“光明”,这个“光明”复杂得不得了!你看花,之所以五彩斑斓就是因为光明。一想到“光明”,我们会认为那是一种觉知,当然,觉知也是一种光明。其实光明可以分成很多角度去讲,看到五彩斑斓的花是眼识的所光明,听到的声音是耳识的所光明,这些都是相分。我们心识的自证分是一种能的光明。
现在不讲空性,来讲光明。按照五重唯识观,心识的光明再往里面走,走到其他前七个识的光明,都来自于阿赖耶识提供给它的种子,这个种子就带有倾向性、分别性的光明。那么,提供这些分别的根本光明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性”(空性的“性”),即三转法轮里面讲的究竟光明。
这个“究竟光明”,是不是我们认为的觉知那么简单呢?不是的。我们会搞混,修行会讲察知,会越讲越复杂,讲到后来会变成密法。有时候我们会把心的相分(意识的相分)跟身体触识的相分混到一起,比如一些欢乐的情绪,所以要区分喜和乐。有时候又会混杂,比如心的欢喜和身体的乐,或者倒过来,心是乐、身体是喜,但都没关系,只是词汇而已。我们都要去察知,把它弄清楚,这也是一种修行。
当然,这是一种复杂性的修行,瑜伽广行派就这样的。讲空性的就不管那么多,不管是喜还是乐,拿走就完了,夺掉它,即我们经常说的“夺”。所以,夺仔细就成了广行派,成了学瑜伽的,察知了再来夺掉。夺得很凶猛的就单刀直入,什么都放弃,心有这个能力才行,如果没有是做不到的。单刀直入,直接把所有东西放弃了,直接走到本质上去,给你来个大无遮,最后会自明。
这就是二转法轮用的比较凶猛的方式,那二转法轮真的很凶猛吗?从拿到本性来说,真是很凶猛的。但三转法轮则要净治明相,它承认心识(心性)会游舞,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但是这个光明没那么简单,不是我们刚才说的一个简单的知觉,或者是各种各样的所光明。
为什么呢?菩萨用的也是光明,跟我们用的是一样的东西,佛陀用的也是一样的东西。为什么他们那么厉害,而我们的这么矬呢?虽然我们很自卑、很矬,相比我家尼奥(狗的名字)来说,我还是要厉害一点,它的光明不能思维、不能写诗,不能坐在上面叽里呱啦,只能在下来“嗷嗷嗷”地叫,这也是光明。
所以,光明因为污染的不同,功能就不一样,呈现也不一样。可以呈现出像净土那样的美境,也可以呈现出像地狱那样的可怕状况。如果我们要继续修下去,要显示我们经常很向往的神通、殊胜,都要从光明里面来。所以,三转法轮讲的是这个。
当然,在二转法论里面,比如禅宗有时候说它本自具足,你只要把业障消灭了,这些东西自然就出来了。这也没错,本自具足嘛,只要去掉相的执著,本性的自在、本性的能力就出来了,这也是一种方法。
三转则不同,既然说这是光明,那就对光明进行改变。最原始的改变是什么?有事部、行部,开始沐浴更衣、摆坛城,搞得好清净,其实想要训练一种比较好的、清洁的光明出来。然后弄一个唐卡出来进行观修,通过心的捏造,其实用的也是光明。你不承认现在的这种庸俗光明,想要把它变得更高级一点,生起次第就是这么来的。
然后,眼识这种相不算什么,更深一点走到气脉的层面,其实气脉也是光明的,它以气脉的方式来呈现,而且从气脉的方式,还可以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神通以及各种各样美妙的环境。这已经比我们庸俗身体的呈现和环境的呈现殊胜了很多,但这还不够。最究竟的呈现是什么?就是本自具足的呈现,用的方法是什么呢?脱噶。
先把二转法轮的空性(空性为体)拿到了,光明的净治明相、光明的清净怎么办呢?不像前面的修法那样去捏造,不搞生起次第或者气脉那样的观想——观想是勤作、是努力、是捏造,不,我不干这个!那我干嘛?我跑去让这个觉性自然呈现出美妙的东西。当然,也要用办法刺激它,比如太阳、月亮、灯光等等。
你说:“那不只是刺激眼识吗?”不是的,一个识开始改变,其他识随之而变。在那个状况里面,我们会看到刹土,通过刺激眼根,各种本尊、刹土就出来了。同时听到的声音全都像咒语一样,那是从最本质的状况里面出来的,那个声音的能显和所显是一致的。环境,眼识看到很漂亮的东西,耳识听到很美妙的声音。身体,已经不是人类这个庸俗身体了,达到最高级的时候,就是大圆满里面的虹光身。那是不是我们想象的虹光身呢?虹光身其实是光明身,是完全去除了所有污染的光明身。对我们这一期人类,以宁玛派这种方式来表达就是虹光身,当然,你也可以说是普贤王如来。总之,有这些方式来呈现。
这讲的是光明,这个光明是否跟密宗的很多修行开始契合了?理论和实践,理、事一定要圆融,这就是我们要讲《宝性论》的原因。至于光明,佛陀在三转法轮的经典里讲了好多,但要诠释它的话,一定要以菩萨的论典去,其中有很多论典,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宝性论》。
从今天开始,以后我们要讲很多关于三转法轮的论典,比如《宝性论》讲完了以后,可能会讲麦彭仁波切的《如来藏大纲狮吼论》,还会讲《圆觉经》、《维摩诘经》、《楞严经》,因为它们都跟三转法轮有密切的关系。其中《楞严经》把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捏在一起来阐述,那个经典之殊胜啊!
有些学者居然说《楞严经》是伪经,差点把我学佛培养起来的那点慈悲心都说没了,真想拿着菜刀去找他:“你敢说是伪经?(开玩笑)”有很多的学者们很扯淡,我们要相当小心。开始学佛的时候,说老实话,要完全明白了再去学,那还学什么呢?开始肯定是不明白的,一定是宿世的善根或者被激发的一个善根(只要说善根,肯定是宿世的),也可能不用激发就自己出来的,但更多的是需要被激发的。
这些善根是以信的方式去的,不要太相信自己的智力,刚开始要用点信的力量。但是,不要信了就一直盲目地相信,问你为什么信?“我信你,我就是信你,重案组之虎曹达华”(后面这句你们可能听不懂,那是电影《逃学威龙》里面的情节,吴孟达对着重案组的女领导叶德娴献谄媚。本来吴孟达是很猥琐的,一到女领导面前就马上装得很阳刚,那个情节把我笑惨了)。所以,不能这样盲目地相信,这种不讲事实的信就成了迷信,那时候要发挥你的智力去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你也在学习,但有很多东西还是完全不懂。而且,即便理论学得再多,能力仅仅靠理论是解决不了的,你一定要去修,如果没有那些体验,你还是不懂。比如对如来藏作了那么多的解释,又明又空、捞摸不到、周遍,这些谁不知道啊?读三天书就啥都知道了,但你没有这些心的体验、没有直接认知,那还是不懂的嘛。那要怎么办?还是需要信心。在佛法里面,功德一定要从信来,不然没有办法。
但学佛的过程中不能偏颇,一偏颇就变成了学者,“老子就是不信,我要研究,我要相信我自己”——那你永远相信下去吧!人的认知方式很有限,十本书就把普通人的头脑胀破了,而且经常会记错,那是不行的。有时候完全凭你的智力,而不去修,如前所说,没法体会就等于不懂。
你说:“不用人类的认知能力、思维逻辑,我就用信心去。”你就等于信重案组之虎曹达华,那是傻的。所以要结合着来,我们得有信心,同时要把这个信从迷信慢慢走到智信去,要去学习,要去体验。仅学习还不行,一定要去修行,因为修行才会有体受、有直接认知。
学者可以把概念背得溜溜熟,甚至懂得古代传播佛法的很多语言,比如吐火罗语,还有西域过来的好多语言,还有消失了的西夏语,还有八思巴语,好多的佛经都是用这些语言传播的。很多学者懂得这些语言,但却不信里面讲的轮回、解脱,因为他没有体验,只是概念。他把佛法当成一种概念进行研究——他什么时候出来的?他在这个经典上是怎么说的?在那个经典上又是怎么说的?
有体验的人说的话,有时候甚至会矛盾化。这些我已经说过很多,比如说彻却空性的时候就是矛盾化表达,无有、又唯一。很多学者和所谓的大师,真的会对这种矛盾性表达提出疑问。以前讲过一个最著名的例子,陈寅恪号称民国时代大师中的大师,后来被红卫兵吓死了。陈寅恪,号称大师中的大师,研究国学的人对他敬佩不已,他曾写过一篇论文来分析六祖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说这个是不通的。
陈寅恪很厉害,讲说经典信手拈来,虽然讲的不一定是佛教经典,但他通达整个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经典。文革期间,国学没办法弘扬,结果什么都不能写,无奈之下,他去考证柳如是(一名妓女),还写下了一本柳如是的传记。通过对柳如是的描述,把当时社会的风情、诗词章赋说得非常精彩、美妙。
但是,最后他被红卫兵吓死了。那时候红卫兵整他,在中大的校园里,在他住处的墙上弄个大喇叭,每天对他吼:“打倒反动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如果你不投降,就砸烂你的狗头……”一个知识分子,又不能安住于本性,这么吓他,他的缘起就不能性空,结果把他吓到流尿,最后活活被吓死。当然这是传说,是网上看到的一些说法,我也不知道是否真实。从学问来说,这个人真的了不起,号称大师中的大师,但他还是搞不清楚这个,为什么呢?因为他对这些东西没有体验,所以没办法,我们一定要去修行。
这样的方式上课交流能持续多久?我讲课会一直持续下去,但你们听的能持续多久呢,我不知道。不管怎么样,我会一直讲下去,希望大家保持联系。只要保持联系,我们就有办法把这些声音传到你的耳朵里来。虽然你不在场,但声音还是会在你的耳朵里面响起。这个声音发生过吗?你没在场,所以声音没发生过;然后又录下来了,把声音交到你的耳朵旁。那个声音发生过吗?好好思考一下!
刚才我已经说出了答案,说它存在或者不存在,这话的不同立场都在换来换去。换到法性的立场,就说它不存在,从来没有存在过。放到遍知的立场,它是以你的方式来存在。我可以了解你,但不是以法性的方式去觉知你的存在,在我这里是法性游舞,在你那里是痛苦。所以,“存在”这个词汇好复杂,我们要去思考清楚,再把它表达出来,那才精彩。
《宝性论》也叫《大乘无上续论》,亦名《究竟一乘宝性论》,用的是益西彭措堪布翻译的多罗瓦尊者注释的一个版本,这个版本叫《大乘无上续论释·善说日光》。
为什么要用这个版本呢?因为我的“无知”,我上了自己的当,为什么呢?我看到上面的注释是多罗瓦尊者,马上就联想到觉囊派的多罗那他尊者,他是他空派的祖师,是弘扬光明最厉害的一个宗派。
这位祖师在我头脑里面的印象为什么那么深刻呢?因为我到藏地的第一个灌顶就是《时轮金刚》,当时有个在藏地出家的汉人,他陪着我去灌顶。一路上,他都在跟我说多罗那他,当时我根本不知道他是谁,但他还在拼命地说,多罗那他、多罗那他……搞得我啥都没记住,就记住了“多罗那他”这四个字,其实我对觉囊派的了解就这一点。
灌顶以后,就对“多罗那他尊者”有了深刻的印象,现在突然看到“多罗瓦尊者”的注释,就毫不犹豫地决定讲这个经典。后来一看发现不是的,“多罗瓦尊者”跟“多罗那他尊者”是两个人,前后差了一百年。但是,既然都说出口了,而且这个经典也不错,多罗瓦尊者也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所以就决定讲这个经典。本来还有其他的版本,比如麦彭仁波切对《宝性论》注释的版本,叫《大乘无上续论略释·弥勒教言》。
《宝性论》是怎么来的呢?无著菩萨听受弥勒菩萨讲授记录而成。这些故事曾经讲过很多遍,但是没办法,这次又得讲,如果忽略过去就没味道了。好比一个电影,里面只说一个事实,但其中有很多人物和情节,废话连篇,骨头只有一点点。你们有没有发现,我讲课也差不多这样子?废话多,骨头很少。但是,就因为这些废话,骨头舔起来就有味道了。那怎么办呢?就讲它了!
这个经典的全名叫《大乘无上续论释·善说日光》,同时参考索达吉堪布的讲记,以及麦彭仁波切注释的版本,名《大乘无上续论略释·弥勒教言》。希望大家有时间去看,如果没时间就没办法。问你有没有时间解脱?说连解脱的时间都没有,牛!
还有,多罗瓦尊者对《宝性论》的科判非常殊胜,在益西彭措堪布翻译的版本里面都有。有《宝性论》的直接翻译,有多罗瓦尊者的科判,还有它的解释、注释,大家可以去看。我在讲解时也会用到科判,我会去看它,但不会非常详细地列出来。全学术性的东西,我觉得对我们这档子的师兄们适应性不强(不是完全不适应,是适应性不强)。不要说讲那么复杂的科判,稍稍把内容讲得干瘪一点、干条条的话,大部分人都有意见。有些人说,“哇,全是干货,太好了!”另外一大堆人的骂声就来了:“你讲的我都听不懂!”
我们讲的《阿弥陀经》,其实没有多少真正的学问性讲法,如果要用学问性的讲法,会把你搞蒙的。虽然我没有什么文化,但我抄书一流,我还会粘贴,你看我会不会搞死你嘛?为什么会搞死你呢?很简单,我吃了饭就干这个的,你们吃了饭还要工作挣钱,而我就不用。我不但不用挣钱,我啥都不干,就只干这个,所以我有大量的时间,那会不会搞死你嘛?你好不容易吃了饭,应付了老公、老婆、孩子,搞完了以后只剩那么一点时间,而我全天对付你那一个小时,所以你搞不过我的。
即使是这样,我用了一点点天台宗的东西,故意省略了一些科判,都有很多人听不懂,对此有很多意见,说《阿弥陀经》、天台宗等理论讲得太复杂,受不了来讨伐我。还好这次我把所有的群全部删了,眼不见心不烦,对我来说没发生过、不存在。所以,这个科判也不会用的那么多,虽然会用到,但不会严格去使用。
讲经五重玄义:释名、辩体、明宗、论用、判教。
我们讲《宝性论》,一般讲经会有五重玄义:释名、辩体、明宗、论用、判教——释名:要解释名字;辨体:要看它用的基础理论是什么;明宗:要明白它用的修行方法;论用: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判教:要看它属于藏通别圆的哪个级别。这是讲经的五重玄义。
藏传著论五本:由谁所造、为谁而著、属何范畴、全论内容、有何必要。
藏传著论五本,就是这本论有五个角度、层面的事情要说清楚。以前讲《中观庄严论释》的时候,我们也曾讲过著论五本。
第一个:由谁所造。这本论是谁写的?
第二个:为谁而著。这本论是为谁而造?是为大乘人写的还是为小乘人写的?或者是大乘中间一波要简单的人写的,还是大乘中间一帮要学术的、要复杂的人写的?为谁而著,也就是他的受众是什么。
第三个:属何范畴。这本论属于哪个范畴?这有点相当于判教的意味,属于哪个范畴?藏传里面讲四部宗义:有部、经部、唯识、中观,后面延续下去还有大手印、大圆满、大中观等等,它是属于哪个范畴的?
第四个:全论内容。
第五个:有何必要。写这本论有和必要?
这就是藏传的著论五要,或者著论五本。要讲经的话,一本经里面要体现这些东西。那我是不是又来逐个介绍呢?不是的,我们下面讲的内容,主要是从益西彭措堪布和索达吉堪布所讲的内容中抽取而汇集而成的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会完美地解释汉传的五重玄义以及藏传的著论五本,也就是把下面的内容学完以后,这些自然都解释了。
我就不用逐个地介绍,首先要释名,接着要辩体,然后要明宗,还要说由谁而造……然而,这些内容在后面的故事里都得以体现。后面全都是故事,但是,我不会单纯的讲故事,里面会夹杂到一些佛教理义的运用。所以,不管是学二转也好,学三转也好,理论都要运用,最重要是运用在修行上,思考题就运用在佛教的故事里面。还有一个比较厉害的运用,就是禅宗里的公案。还有一个具体的运用,就是禅宗的机锋。这是理论和修行的一种运用,当然,修行本身是对理论的运用。
下面讲的故事里面,知晓以下内容可以明了五重玄义和著论五本。我们现在开始学习。
三来源
首先讲“三来源”,分别是佛经的来源、菩萨论典的来源、弥勒五论的来源。其实是明白了由谁所造,同时也开始释名、辩体,把这些内容包含在里面。
佛经的来源:是因为佛陀大愿和众生福报,释迦牟尼佛据此大事因缘而降生人间,八相成道,而后三转法论而宣说世间出世间真谛,后由菩萨们结集而成经典。
简单说一下佛经的来源。有人会疑惑:“佛经的来源不就是佛说的吗?佛讲的吗?”他是与佛陀的大愿和众生的福报,由释迦牟尼佛或者其中一位化身佛,据此大事因缘而降生的。
什么叫做大事因缘呢?首先佛陀有这样的愿望要来。比如释迦牟尼佛发愿要在五浊恶世的时候、人寿百岁的时候来,他要有这个愿力才行。当然,他发愿的时候可能不叫释迦牟尼,要来到这里才叫释迦牟尼,是释迦族的圣人。至于他没来之前叫什么,我也不知道,因为每个地方、每个名称是因缘性的。他肯定是佛,或者是大菩萨,依据这个愿力而来的。然后,众生要看得到三十二相佛的福报,就算你跟他有因缘,如果没有这个福报、没有这个因缘,也是不行的。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大事因缘”,佛因大事因缘来到这个世界。
来到人间,他要经历八相成道,也有说是十二相成道,其实,十二相把中间一些相结合起来,就叫做八相成道。兜率天住胎,下来以后,身像小孩一样,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都是八相成道的内容。还要出家、要降魔等等,三转法轮之类的都叫做八相成道。然后要转三次法轮,宣说世间与出世间的很多真谛,即“二谛”。
后由菩萨们结集而成经典,佛陀在世的时候,并没有集结成经典,因为当时只需要问佛陀就行了。而且那时候的印刷也没现在那么方便,要结成经典来传播,在当时的社会因缘里是不现实的。为了把这些经典记录下来,当时一定会出现大脑记忆力非常发达的人——阿难。所以,这些人一定是陪佛陀一起来投生的,阿难来干嘛?为了记住佛陀所说的话!
所以,这一定牵涉到他们前世的愿力,但我们看到的就是阿难记忆力很好。当然不完全只有阿难,还有其他的,有些大乘经典靠一些大菩萨们,我们都看不到。比如佛陀讲经的时候,我们看得到的,只有一千二百僧众(眷属)跟随他,其实满天都是神佛,满天都是菩萨,数目比下面的人多得多。他们也在记录,但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和语言来记录,然后变成人间的语言。所以,也有人说是金刚手菩萨来结集的。以上就是佛经的来源。
菩萨论典的来源:是菩萨们为了诠释经典的深广内涵,讲说或者著作而成。最为著名的即是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分别代表深观派和广行派。
还有菩萨论典的来源。为什么要讲这些呢?因为《宝性论》属于菩萨的论典,所以有必要讲它的来源。菩萨论典是菩萨们为了诠释经典的深广内涵,讲说或者著作而成。经论有时候是佛陀针对当时人的问题来讲答,或者因为一个因缘,比如《阿弥陀经》,佛陀觉得该讲了,因为每个佛陀都要讲《阿弥陀经》,于是找到一个合适人选就主动开示,不问自说。
而有些是问他才说,但说的内涵都很深,只有当时人才听得懂,要用他们的语言,用佛陀那种方式。而且,佛陀当时说话的那种强大加持力,很容易让人懂,佛以一音说法,众生随类得听。“一音说法”就是用一种语言说出来,比如佛陀说话讲梵语,而梵语只有当时的印度人才能听得懂,那天人听什么语言呢?对当时的印度人是梵语,对其他的就不一定,但每个人听到的都是一样的内容,众生随类得听。还有,佛陀以这种语言的方式,与他本身的威神加持力,很多人都容易听懂。但把那个的语言记录下来,我们看到还是不懂,我们失去了那种加持力,失去了对那个语言的领受性。大家想得通吗?
所以没办法,菩萨们就开始出动了。很多人会疑惑:“佛陀为什么不把它说清楚呢?为什么不说清楚呢?为什么早不说呢?”没办法,那是因缘性的。那怎么办呢?佛陀在说这些的时候,已经知道后面会有很多菩萨要来,他们会诠释这些经典的深广内涵。有的是他们记录的,有的是他们自己写的。
菩萨为了把佛陀讲经的内涵说得更清楚,注重讲、辩、著——讲:要讲这些东西;辨:跟人辩论;著:要写作。
其中最为著名的两位大伽,一位是龙树菩萨,另一位是无著菩萨,他们分别代表深观派和广行派。龙树菩萨有著名的龙树六论,同时也说三转法轮的东西,比如《法界赞》,慈诚罗珠堪布也曾经讲过,这是说三转法轮的。无著菩萨主要是广行派,他讲了很多关于唯识的论典。无著菩萨的唯识论典来源于哪里呢?来源于兜率内院的弥勒菩萨。
等下我会讲弥勒菩萨是怎么回事,其实以前都讲过的,但恰好要讲《宝性论》,只能把这些故事又重复讲一遍。无诸菩萨的唯识论典主要来源于哪里呢?弥勒菩萨又名“一生补处菩萨”,他在兜率内院,等待着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来成佛的一位等觉菩萨。传说是无著菩萨去兜率天听到弥勒菩萨讲的,也有说是弥勒菩萨降到无著菩萨修证的地方讲的。
弥勒五论的来源:无著菩萨听受弥勒菩萨讲授记录而成。分别为:《现观庄严论》、《大乘庄严经论》、《辩中边论》、《辩法法性论》、《大乘无上续论》亦名(《究竟一乘宝性论》。前三论是以前译版本、后二论是以后译版本而兴盛于雪域的。
这些都是传说,不管是上天也好,还是弥勒菩萨下来也好,都是无著菩萨听受弥勒菩萨讲授记录而成。“弥勒五论”有哪些呢?分别为《现观庄严论》、《大乘庄严经论》(有时候也翻译成《大乘经庄严论》,这个索达吉堪布也讲过)、《辩中边论》、《辩法法性论》(有一年禅七,我也给大家讲过)、《大乘无上续论》(亦名《究竟一乘宝性论》)。
前三论,《现观庄严论》、《大乘庄严经论》和《辩中边论》,基本上有宁玛派前弘期的译本。后二论,《辩法法性论》和《大乘无上续论》,是后译的版本,在雪域非常流行,要了解光明的学说,基本上一定要读这个。当然,修行人是不是每个都要读呢?不一定的,修行人可以完全不读这些。
但是,要把一个宗教的教派传下去,一定要有经典,要有理义的阐释、延续、解释。作为宗派的目的,就要把这些内涵、教育、铺设、传播出去。如果不去讨论它的理义,怎么传播啊?难道抓过来,“棒”,脑袋一打呀?棒、开,棒、开,我还想这样,真有这样的话,我第一个报名去。把脑袋伸向他,不要说拿手掌打,他拿铁锤打,我都干,镰刀割也行。但这不行的嘛,现在一割就变成韭菜了。所以没办法,只能把理义拿来讲。那么,在讨论光明这个层面,瑜伽行派的基础理论就是弥勒五论。
藏汉区别:不同于藏传佛教中无著菩萨上升至兜率天听闻“弥勒五论”的记载,汉传佛教里的说法有所差别。
关于弥勒五论,藏汉是有区别的。不同于藏传佛教中无著菩萨上升至兜率天听闻“弥勒五论”的记载,汉传佛教里的说法有所差别。怎么说呢?
唐代的遁伦法师在为《瑜伽师地论》所造的注释——《瑜伽论记》中讲到,弥勒菩萨于夜晚降至无著菩萨的禅房,并为无著菩萨亲诵了“弥勒五论”之颂,分别是《瑜伽师地论》、《分别瑜伽论》、《大乘庄严经论》、《辩中边论》和《金刚般若》。其中除《大乘庄严经论》、《辨中边论》,其他三部的名称与藏传佛教的“弥勒五论”完全不同。
还有一处不同,藏传是飞上去,汉传是降下来。咋办?心里面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忐忑不定,心想:“佛教是不是在撒谎,为什么他在这个事情上说的不一样?”咋办呢?如果硬要去考证,真会弄死人的。所以,我们信佛一定要找到其中的理义和修行方法,那才是衡量它是不是真理的一个方法。
我没办法说是藏传的说法对还是汉传的说法对,或许两者都对。但我可以去读经典中所讲的理义,与实际是否相符?那是亘古不变的,所以一定要闻思修,不能去听这些故事。这些故事是真的,你没办法判断;这些故事是假的,你也没办法判断。你问我:“它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我告诉你:“都是真的。”
对于人类来讲,“都是真的”这种说法怎么可能呢?要么上去,要么下来,怎么可能又上去又下来呢?又上又下等于生灭同时,扯淡!有时候听到神话故事,并不完全要否定它,全部不信——你个傻瓜,刚才说了要有信心的。只是在流传的过程中,每个人对于事实流传的解释角度不一样,就会产生不同的说法,但理义是没法编的。二转法轮讲的所有显现都是空性,这是没法编的;三转法轮讲的光明、五重唯识观,这也是没法编的。这些可以去思考,同时可以去实践,这才是佛法的精髓。
反过来说,如果相信佛法的精髓,修行的时候出现这些事也很正常。不管是上还是下,甚至可以同时上同时下,但你不懂,为什么呢?凡夫!可以有这些事,只是在流传中就出现不同的说法。对这些神话传说,我们一定要抱有这样的态度,因为我们的认知能力不够,轻易去否定它、肯定它都是很蠢的。
在我们的认知范围之内,能够了解到的就是这些理义的真实性,同时可以去实践它,然后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最后会知道这个故事的流传是怎么回事。甚至那时候完全忽略这些东西,不管上去还是下来,不管讲的东西是什么样的,升上去讲的是金子、降下来讲的是金子,都行,升上去讲的瓦砾、降下来讲的是瓦砾,都不行……判断的方式就变了。
但是,现在很多人学佛是依此来判断吗?这样的话,你还要去学“龙树六论”、“弥勒五论”,得了吧!我们大量听的还是传说,还要看谁的堆堆大,比如“那里有那么多人跟着学,肯定是真的”——是这样的吗?“心灵法门”的头目卢军宏刚过世,那个邪教组织的人多得很,所以不是这样的。还有某些组织高喊着“为人民服务”,那些都是真的吗?论人多,地狱的众生最多了,所以这些都是扯淡的。
这些判断方式,对追求真理都是错误的。人类没办法,一定要在自己的认知方式的前提下去认知真理。我们的认知方式无非是现量和比量,要去利用这两个东西。比量一定会有经典,现量就要去修行,最后就能够领会圣教量,甚至自己变成圣人,只有这样的办法。仅仅只听这些传说,然后鲁莽去判断它的真假,那叫愚痴。但这些故事还是要讲,因为我也不能否定它是假的。这里面牵涉到弥勒菩萨,接下来要讲弥勒菩萨是怎么回事。
弥勒菩萨:弥勒佛,也称弥勒尊佛,即未来佛,藏语谓“强巴”。据季羡林先生考证 “弥勒”是从吐火罗文音译过来的简称,追其根源,始自梵文Maitreya,新称弥帝di隶li,梅低梨,迷谛隶,梅怛[dá]丽,每怛[dá]哩,梅怛[dá]丽药,昧怛[dá][口*履]曳[yè],梅旦丽耶。菩萨之姓也。译曰慈氏。名阿逸多,译曰无能胜。窥基在《阿弥陀经疏》中解释说:“或言弥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胜,名无能胜。”或言阿逸多为姓,弥勒为名。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与释迦牟尼佛是同时代人。后来随释迦出家,成为佛弟子,他在释迦入灭之前先行入灭,为一生补处菩萨,生于兜率天内院。之后因缘成熟时,从兜率天宫下生人间,绍释迦如来之佛位,到那时,娑婆世界(即我们所生活的世间)阎浮提有翅头末城,其王名儴[ráng]佉[qū]的,弥勒届时将托生于此城中一个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降生、出家、成道、说法,其经历一如释迦牟尼佛。于菩提园菩提树下成正觉,以菩提三会说法化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初过去之弥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称为慈氏。乃至成佛,犹立是名也(所以虽然名义上称之为“弥勒佛”,实际上其仍为菩萨)。
弥勒佛,也称弥勒尊佛,是未来佛,他现在是菩萨,在藏语里面叫“强巴”。有一首歌叫《强巴》,专门赞颂弥勒佛的。据季羡林先生考证(季羡林先生是学者,他不信佛,但也做考证),“弥勒”是从吐火罗文音译过来的简称,追其根源,始自梵文Maitreya,新称弥帝隶,梅低梨,迷谛隶,梅怛丽,每怛哩,梅怛丽药,昧怛曳,梅旦丽耶。
大家去看,反正有各种语言。菩萨之姓也。译曰慈氏,菩萨的姓叫慈氏,涵义是因为他大量的修慈性定。名阿逸多,译曰无能胜。还有一个涵义是因为慈悲无敌,所以译成无能胜。
窥基是谁呢?窥基是谁呢?是玄藏和尚的弟子,传说的三车和尚。在《阿弥陀经疏》中解释说:“或言弥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胜,名无能胜。”这一段的意思,我刚才已经解释过了。
或言阿逸多为姓,弥勒为名。在佛陀的时代,他有一个化身与佛陀一起出现。
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与释迦牟尼佛是同时代人。后来随释迦出家,成为佛弟子。你们不要认为弥勒菩萨就是那个时候出现的,他与释迦牟尼佛纠缠了很长时间,他们俩基本上很多世为兄弟。他在释迦入灭之前先行入灭,为一生补处菩萨,生于兜率天内院,他就是等觉菩萨了。
之后因缘成熟时,从兜率天宫下生人间,绍释迦如来之佛位,就是继承释迦如来之佛位。到那时,娑婆世界(即我们所生活的世间)阎浮提有翅头末城。名称是“翅头末城”,当时是用汉语翻译的,具体叫什么名字真的不清楚,如果有很厉害的大菩萨入定,就可能知道当时那个城的名字发音。其王名儴佉的,就是翅头末城的王叫儴佉。弥勒届时将托生于此城中一个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降生、出家、成道、说法,一样的八相成道,其经历一如释迦牟尼佛。
于菩提园菩提树下成正觉,就是释迦成佛的地方,千佛都在那里,即我们曾经去印度朝拜的那个地方,藏族叫金刚座。以菩提三会说法化度无量无边的众生,释迦佛三转法轮,也叫“龙华三会”。大家想:“是不是开了三次大会?”不是的,弥勒菩萨讲了很多次会,但理义也像三转法轮一样分了三会,每一会的内容大概与释迦佛一样,一转讲小乘,二转讲般若,三转讲光明。
初过去之弥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称为慈氏。乃至成佛,犹立是名也(所以虽然名义上称之为“弥勒佛”,实际上其仍为菩萨)。弥勒是慈氏的意思,在汉传佛教里面,经常看到那些大德称弥勒为“慈氏”,其实是指弥勒,跟“弥勒”这两个字是同意的。由于弥勒菩萨修的是慈心三昧,他的名字一直都叫慈氏,成佛的时候也叫慈氏,所以叫弥勒佛,即所谓的强巴佛,实际上他现在在兜率天还是菩萨。
弥勒佛是贤劫第五尊佛,弥勒菩萨正于兜率天内院为诸天演说佛法。兜率天是欲界的第四层天,那里的一天是我们地球上的400年,其一年为十二个月,一月有三十天,兜率天人的寿命是四千岁。自今经五十六亿七千六百万年第十之减劫,弥勒菩萨由兜率天内院下生人间。继绍释迦佛。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以三会之说法,度化广大有缘众生。
弥勒佛是贤劫第五尊佛,释迦佛是第四尊佛。弥勒菩萨正于兜率天内院为诸天演说佛法。兜率天是欲界的第四层天,那里的一天是我们地球上的400年,其一年为十二个月,一月有三十天,兜率天人的寿命是四千岁。自今经五十六亿七千六百万年第十之减劫。此时已经是减劫,佛陀是不会在增劫出世的,怎么都是减劫,但减劫还要看减到什么样的程度。所以说释迦佛慈悲,他减到人寿只有一百岁的时候再来度我们,否则我们根本听不到佛法。但弥勒不是如此,他减劫是减到十劫,那时候人还有八万岁,环境非常好。
弥勒菩萨由兜率天内院下生人间。继绍释迦佛。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以三会之说法,度化广大有缘众生。释迦牟尼佛是三转法轮,弥勒菩萨是龙华三会。有个大家都知道的故事,释迦牟尼佛涅槃后,迦叶尊者遵其遗愿,带着金缕袈裟,携舍利佛牙,找到了人间净土鸡足山,并叩开了开天辟地以来,就从未离开过的华首门,守衣入定其中,等待弥勒佛降生。弥勒菩萨见到迦叶尊者以后,迦叶尊者会把释迦佛的衣钵交给他,然后身体碎为微尘消失了。听到这个故事,很多人都来问:“是不是每下一尊佛都会这样呢?为什么不是迦叶佛带着弟子跑到那个门去接受衣钵呢?”当时把我问得一愣,我说:“我已经忘记了,因为我根本就没听说过,哈哈!”
这有很多种说法,因为密法非常强调传承的衣钵。贤劫千佛里面,只有四尊佛会说密法,其中释迦佛和弥勒佛都会说密法,至于是不是这样,我也不知道。有的说弥勒佛不讲密法的,有的说也会讲的。但应该要说密法的,因为藏传佛教对强巴佛是非常重视的。当然,这都是不同的说法。由于要有密法的传承,所以弥勒菩萨一定要把门打开。有的说贤劫前面的三尊佛是不说密法的,也有的说前面三尊佛的第一尊佛也要说密法的。这些说法考证起来太麻烦了,我不想去做这个事。
弥勒菩萨摩诃萨乃是将来的一尊福佛,尊佛入世的南瞻部洲经过了许多变化,山河石壁,皆自消灭,多是平原,海水平静,土地肥沃,多有自然乐园。一年四季,风雨调顺,百花开放,万类和宜,产物丰收,果实甘美,并产天然粳[jīng]米,没有糠皮,滋味香美,如果成熟,不炊可食,人食长寿,毫无疾苦。又无任何灾难,人心皆为大善,没有贪、嗔、痴、慢、疑……,更无杀、盗、淫、妄、酒……等一切不良的思想言行。人人皆知修习身、口、意三业清净的妙行,人心平等,不起分别,无有争执,相见欢悦,多以善言互相勉励,人行万善,无诸恶业,饮食无忧。其衣裳,不需人工纺织,地长天衣树,树上会生各式各样的细软衣裳,任人采取穿著;房屋宫殿,亦多以法化而成,地上没有少许污浊不净。地上多产各类宝物,随手可拾,人拾宝石于手中欣赏,会说:听说贤劫时(是指我们现在劫),人为财宝,互相伤害,系闭牢狱,受诸苦恼,如今此宝,如同瓦石,无人守护,真是一个清平世界。那时世界虽有若干小国,而只有一个大国统一,在此地球上,有宽广四百万里的大平原,四大海水,各据一方,有大都城,名鸡头城,东西五百里,南北二百八十里,土地平广,人民众多,街道整齐,空中有龙王名叫水光,夜雨香泽,昼则晴和。城中有罗刹众,名叫叶华,于深夜出现,为人类服务,除去秽恶,打扫清洁,又以香水遍洒于地,非常香净。那时世间已无迷信拜拜之事。天时地利,各都和顺,感生了一位转轮圣王出世。王名“儴佉”[ráng qū],京都就是鸡头城,对于人民百姓,以正法治化,有金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典兵臣宝、守藏臣宝等,以镇此世界,不用刀杖,自然靡[mí]伏,极其自由,逍遥自在,平等安乐。
弥勒菩萨摩诃萨乃是将来的一尊福佛,“摩诃萨”是大的意思。释迦牟尼佛不是福佛,而是穷佛,“穷佛”不是指他穷,每尊佛的福慧都是一样的。为什么叫“穷佛”呢?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太穷了,人寿百岁以内,而且处于五浊恶世,他愿意来,乃是巨大的慈悲,所以释迦佛是绝对的慈悲。很多佛陀都是在众生状况很好的时候来传法,而释迦佛选了人寿百岁的一个时期,人是非常顽劣的,到我们现在更加顽劣。之所以称弥勒佛为“福佛”,意思是那个时代的人们非常的富足和善良。
尊佛入世的南瞻部洲经过了许多变化,山河石壁,皆自消灭,多是平原,海水平静,土地肥沃,多有自然乐园。一年四季,风雨调顺,百花开放,万类和宜,产物丰收,果实甘美,并产天然粳米。“粳米”就是我们说的香稻,但很大一颗一颗的,叫自然香稻。玄奘到那烂陀寺,那时候的印度还有那种香稻,像蚕豆一样大。香稻非常大,最大的有拳头的三分之一,好大一颗,像个小桃子一样。自然香稻最早期的时候,割了马上就长,后来人的贪心加重,割了以后要第二夜才长出来。然后人们开始自私了,把自然香稻储存到自己的房间里,眼看越来越不行,最后要一年四季这么来长。但最早的时候,自然香稻是非常厉害的,所以修曼扎的时候我们要供养自然香稻。
人类已经忘记了这样的历史,只有在佛经或者宗教的经典里面才看得到。印度教里面也会讲这些,道教有时候也会讲这些,因为他们入定的时候可能会看到。人类自文字记载的历史当中,基本上就不说这些了。文字记载以来,就是像唐玄奘说的那种粳(jīng)米,像蚕豆一样大的香稻,只有几个人能吃,其中就有玄奘法师。天然粳米是什么?没有糠皮,滋味香美,如果成熟,不炊可食(不用煮就可以吃),人食长寿,毫无疾苦。
又无任何灾难,人心皆为大善,没有贪、嗔、痴、慢、疑……,这里说的是弥勒降世时候的南瞻部洲。请记住,这里的说法不准确,应该是没有像我们这个时代表现出强烈的贪、嗔、痴、慢、疑。如果没有贪、嗔、痴、慢、疑,那怎么修?更无杀、盗、淫、妄、酒……等一切不良的思想言行,这也不可能,就是比较轻微、没有明显的杀、盗、淫、妄、酒。
人人皆知修习身、口、意三业清净的妙行,人心平等,不起分别,无有争执,相见欢悦,多以善言互相勉励,人行万善,无诸恶业,饮食无忧。其衣裳,不需人工纺织,地长天衣树。当时有很多那种树,不是一下就冒出天衣,而是树的一种皮,一扯就下来了,然后裹在身上,非常漂亮。而且扯了以后,树马上又长出来,叫天衣树。而且会根据自己的样子、自己的需求来长,很接近天界,但这还不是天界。
树上会生各式各样的细软衣裳,任人采取穿著;房屋宫殿,亦多以法化而成,地上没有少许污浊不净。什么叫“法化而成”呢?“嗡嘛呢叭咪吽”——出现了,他化自在天就是这样的。当然不一定像我说的这样,因为那些人的实执感很轻。而我们的实执感太重了,实执感已经异化到意识没办法指挥实质化的五根对境。我们勉强可以指挥自己六根意识的一部分,大部分是指挥不了的。如果指挥得了,那就很厉害,情绪、念头没有了,已经很高级了,那不太能的。
我们现在连六根都指挥不了,只是可以指挥意识的一部分,但前五根的对境,大部分根本没法指挥。为什么我们会认为身根是自己呢?因为身根的移动勉强可以指挥,但身根也不能绝对指挥。比如痛,你能指挥吗?拿刀割你,马上让它缝合(像电影《金刚狼》一样),你做不到。还不如蜥蜴,尾巴断了之后,“唰”自己又长出来,而你不行。
我们对六根的实执感太强,导致没办法调动它。但他们不是,自然而然,“法化而成”就是这样的。由于法化而成,所以“地上没有少许污浊不净”。我们要去搞建设,结果是什么?破坏环境,自然就会导致很多不净。人心的不净,拉出来的排泄物也特别脏,环境绝对会越来越差,没有办法。
地上多产各类宝物,随手可拾,人拾宝石于手中欣赏。因为他们大量的是善业,所以宝石到处都是,很像天界。这些人拿到宝石在手中,会说:听说贤劫时(是指我们现在劫),人为财宝,互相伤害,系闭牢狱,受诸苦恼,如今此宝,如同瓦石,无人守护,真是一个清平世界。他们会感叹:“听说古代人当时好惨啊!为了宝石,他们都要互相伤害,你看我们这里随处都是。”
你们觉得可能吗?可能的,就像我们现在去说山顶洞人是一样的。山顶洞人吃顿饭好难,如果要吃肉,穿着虎皮裙、拿着标枪就出去了,还要射箭、用标枪插,有时候还被那些动物扎——吃个肉好难啊!我们现在是不是很简单?还用得着这样吗?打个电话:“喂,外卖送来,我要羊腿”,一下就来了。跟这个是一样的,但他们说的是宝石,那个世界比我们的世界要富很多,所以叫“福佛”。
那时世界虽有若干小国,而只有一个大国统一,就像联邦制。在此地球上,整个自然环境都变了。你会疑惑:“地球是这样的,怎么可能呢?”不是这样的,现在的地球已经跟几千年前都不同了,地壳也移动了。白令海峡,以前人类是可以渡过去的,现在却成了海峡,所以是变化的。到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中间都不知道有多少次的地震、火灾、水灾,啥都变完了。有宽广四百万里的大平原,四大海水,各据一方,有大都城,名鸡头城。“鸡头城”是音译,也有人问鸡头城是不是指鸡足山?鸡头和鸡足,就是个名词而已,不要搞这些联想,人类的联想真是精彩!
东西五百里,南北二百八十里,土地平广,人民众多,街道整齐,空中有龙王名叫水光。人的福报大时会看到龙的,福报减少时,龙就开始隐没。夜雨香泽,昼则晴和,晚上下雨很香,到了白天就晴了。城中有罗刹众,“罗刹”是饿鬼中比较有福报的,也有说是阿修罗中比较凶狠的。名叫叶华,于深夜出现,为人类服务,除去秽恶,打扫清洁,又以香水遍洒于地,非常香净。连打扫卫生都要阿修罗或者饿鬼来搞,而我们现在靠的是自己。
那时世间已无迷信拜拜之事。那时候没有其他杂七杂八的宗教,没有搞迷信的。
天时地利,各都和顺,感生了一位转轮圣王出世。王名“儴佉”(ráng qū),京都就是鸡头城,对于人民百姓,以正法治化(“正法”肯定是指佛法),有金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典兵臣宝(即将军宝)、守藏臣宝(即大臣宝)等。以上即我们供养的轮王七宝。以镇此世界,不用刀杖,自然靡伏,极其自由,逍遥自在,平等安乐。
那些人的贪嗔痴慢疑非常轻微,不用像我们现在这样,一定要靠严刑峻法,用武器来维持治安。他完全是以佛法来治国,人们极其自由,逍遥自在,平等安乐。对于我们现在这个世间,听起来就不可思议,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基础,每个人一生下来,贪嗔痴慢疑就很盛,你没法这样干,干了要出事。但在那个时代不是的,遍地都是宝石,我们不用为宝石成立一个公司去赚钱。遍地都是自然香稻,大家也不用为饿肚子而提刀杀人、追杀动物。所以他不会像我们现在这样,转轮王也一定要在那个时代才出现。我们这个时代没法出转轮王,出了就会被暗杀,那还是转轮王吗?这真是不一样的。
这个就是弥勒菩萨,他现在还在兜率天的内院,外院是普通的天界。你问:“内院是不是比兜率天还小啊?”不是的,它比兜率天大得多,但它还在兜率天里面。就我们的概念来讲,比如成都在中国,那成都肯定比中国小,而它不是如此。为什么?天界是有量的,净土因为是佛的清净体现,它是无量的。所以,你不能认为兜率天的内院比兜率天小。
还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是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无著菩萨、世亲菩萨和无著菩萨的弟子师子觉(也是一位大菩萨),他们三人一起修行,发愿都要去兜率天内院。师子觉菩萨在发愿时可能其心不诚,结果他去了兜率天,没去内院。他是跟世亲菩萨同时去世的,两人差不多时间都去了。三人(加上无著菩萨)在发愿时约定,只要谁先去,要马上回来报到,给大家说一声“我成功去了兜率天内院”。结果世亲菩萨跟师子觉菩萨两个先去了以后,五年都不下来。无著菩萨心想:“有没有搞错,你们到底去没去啊?”
后来有一天,世亲菩萨回来了,那难陀寺中光芒四射啊!世亲菩萨已经是净土的人,他下来就告诉无著菩萨:“我们当时发愿说好的,去了之后马上回来,我现在回来报到了。”无著菩萨就很生气:“你有没有搞错啊?叫你去了就回来,结果五年多才回来!”他说:“没有,我就围着弥勒菩萨绕了一圈,连课都没听完,只稍稍听了一下就回来了。”无著菩萨心想:“也是哦,天上短短一段时间,地上就是五年。”然后问:“师子觉呢?”世亲菩萨回答:“师子觉没有去到内院,他在外面。我去了之后,他瞄我一眼就不理我了,好多天女围着他。”
后来,这个故事就被学净土的人拿来说:“你看,去弥勒菩萨的地方万一不小心,走到外院就惨了”。但是有很多法师就不干了,说:“这不一定是真实的”。这是玄奘法师《大唐续论》里面记载的,是他在那烂陀寺听后传授下来的。每次讲故事,我就会讲那么多。
再讲一个与《宝性论》有关的菩萨——无著菩萨。因为这是弥勒传讲的,无著菩萨记录的,故此要讲无著菩萨。无著菩萨的故事讲过好多次,我们把讲完就差不多下课了。
无著菩萨:大约在佛陀涅槃九百年间,无著菩萨出世,当时印度处于论藏时期,阿毗达磨圣法先后三次遭受到外道的摧残,在圣教极其衰微的时际,有位婆罗门女明戒比丘尼,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女性,她不忍圣教的隐没,叹息自己生为女身无能为力,但念自己若能生有孩子一定要令其振兴佛陀的圣教,遂后她与国王种性的男子为婚生下了无著菩萨,后来又与婆罗门种性的男子为婚生下了世亲菩萨。她为了让孩子们长大后能宏扬佛法、具足智慧等,又是念经、持咒等作了很多加持。
这一大段我是抄录益西彭措堪布的讲记,你们不能随便攻击,不能说“这个故事怎么怎么样,总是讲故事……”。其实我就拿个故事给大家讲一讲来历而已,你信与不信都没关系,那是你自己的事。其实有关系的,还是要信,我刚才说的你不能怀疑、你要信。
阿毗达磨圣法在论藏时期,大家开始写论了,出了很多各种各样的说法,还遭到很多外道、婆罗门教等等之类的攻击。在圣教非常衰微之际,有位婆罗门女叫明戒比丘尼,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女性,她不忍圣教的隐没,叹息自己生为女身无能为力。当时的印度,男尊女卑非常明显,她想要兴盛圣教,怎么办呢?要生儿子。
但念自己若能生有孩子一定要令其振兴佛陀的圣教,遂后她与国王种性的(刹帝利种性)男子为婚生下了无著菩萨。后来又与婆罗门种性的男子为婚生下了世亲菩萨。你们就开始想:“这个人跟不同的男人生孩子,没有贞洁。”我告诉你,这是印度,没有我们的这套男女观念,不一样的。
还有很多故事,说她生无著菩萨念了什么经,生世亲菩萨又念了什么经、作了很多法,导致这两个种姓还是有点不同。所以无著一生下来就信大乘,世亲则不同,先信小乘,后信大乘。中间还有很多故事,我以前好像讲过。她为了让孩子们长大了能够弘扬佛法,具足智慧,又是念经、持咒等做了很多加持。
两位孩子长大后遂问母亲有关父亲的行业是什么?母亲告曰:你们二人不是为继承父业来到世间的,而应该立志宏扬圣教,这是你二人主要的任务,所以应当一心一意修学佛法。为什么总是要问父亲做什么呢?在印度有种姓制度,儿子一定要继承父亲的事业,所以一般会问我爸爸做什么,然后我就做什么。如果你爸爸是去海里寻宝的商住,你就要去寻宝。印度的文化是这样的,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也会讲究子承父业。中国也有这样的文化,但没有那么严格,你也可以从事其他的,成功以后光宗耀祖。但是,明戒比丘尼生的两个孩子并不是为了子承父业,而是为了弘扬佛法。
将来能真正宏扬圣教,慈悲的母亲如是教诫了孩子。孩子们也认为母亲的话大有必要,故决心如实随顺母亲的意愿而作。弟弟世亲就去依止了客什米尔的集贤论师,主要学习小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兄长无著看到当时的情况,无量众生都处于无依无靠的境地,对如大海般的大乘深广法藏非但不晓实际的意义,且连词句亦不了知,因而心中生起了很大的悲悯心。他又遂观自己,发现自己对佛语和甚深微妙的密秘处也不能彻底了知(他也搞不清楚大乘佛法的甚深含义)。因而发愿要修见弥勒菩萨,直到成就后将佛教弘扬光大。期间无论是周遭何种痛苦与违缘都必须要心生安忍,如是发决心后就前往云南鸡足山专修弥勒本尊,历经了十二年的苦行才得以面见本尊……。
这个故事太熟悉了。华首门前下面有很深一个洞,法王如意宝去过,他说当时的无著菩萨就在那里修行。我去那里守八关斋戒,守了八天。那是一个很让人心潮澎湃,同时又很安宁的地方。
弥勒菩萨以大神通力将他带到兜率天内院,对他传了般若经和弥勒五论,只是时至一中午的时间,而在人间却已过了五十三年。
除了弥勒五论,还把般若经传授给他。就传这几个论,只是念而已,念完之后就一个中午的时间,但在人间就过了五十三年。这是关于无著菩萨的一个故事。
关于无著菩萨的那些故事,大家应该还记得吧?他修了六年都没有任何反应,出来看到有人用铁杵在磨针,于是问他:“你用铁杵磨什么?”“我要磨成针。”他想:“普通人连铁杵都要磨成针,我修六年可能还不够。”回去又修了三年,还是没有任何征兆,啥都看不到,一点觉受都没有,又跑出来了,结果看到路上有人用鹅毛刷山石,就问:“你在干嘛呢?”他说:“我要用鹅毛把山全部刷没。”无著菩萨一看,世俗人都能够下那么大的决心,我才修九年,于是再回去,又了修三年,还是啥都没见着。修了十二年的本尊,无著菩萨啥都没见到,而我们修了三年,就说我已经认知本性了,或者我要怎么怎么样,是不是有点搞笑啊?我们要好好地想一想。
当然,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出来之后,虽然本尊没见到,但他毕竟修的是慈氏,有很深的慈性定在里面,看到母狗,伸舌头去舔,一下见到弥勒菩萨。还有很多关于他的故事,修的时候吐痰,吐得到处都是。他对弥勒菩萨说:“我修了十二年,你都不现。”弥勒菩萨说:“我天天都在你身边,你却看不到,看你吐得我满身都是脏的。”这个故事大家都记住了。
无著菩萨著作:约有汉译、藏译30种。除《摄大乘论》外,最重要的尚有《顺中论》、《金刚般若经论》、《显扬圣教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六门教授习定论》等。
前面的五论记录弥勒菩萨的著作,他只是记录者,这些是他自己写的。当然也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金刚般若经论》也是他在天上听弥勒菩萨讲的。
今天暂时讲到这里,差不多还有二十分钟的时间。如果再讲,要很长时间才能讲完。还要讲本论价值的三个层面,就是《大乘无上续论》的三个层面。要从哪三个层面去讲呢?一个是介绍三转法轮,这里面有很多内容要和大家讲。为什么要讲呢?因为讲《宝性论》就一定要讲这个内容。虽然前面讲了一大部分,但还要根据里面的内容再讲一下。
然后要介绍“弥勒五论”,还要介绍《宝性论》,也就是《大乘无上续论》在三转法论里面的价值是怎么样的,通过这三层来了知本论富有什么样的价值与地位。所以,首先要先讲三转法论,再讲弥勒五论,然后才能了知《大乘无上续论》。也就是说,《宝性论》在佛教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也是非常圆满的,是显教当中最为无上了义的法门,是了义中最为殊胜了义的法门,在金刚密续中也属于闻解脱的殊胜论典,说得很吓人,即听闻了都能解脱。
你问:“那是不是别义意趣呢?”你可以把他理解为别义意趣,但这跟我们所说的“听一句阿弥陀佛,很长时间都能解脱”,这个别义意趣有另外的分别,他离解脱非常的近。闻解脱不是说闻了就马上解脱,还是有别时和别义的差别,这个别时的“别”就不会太远了。所以这个非常的殊胜。
我们要从这三个层面去讲《大乘无上续论》的价值。今天就算了,本来想全部讲完的,但后面还有很多内容,讲不完的,那我们提前下课,有意见吗?
上次讲上师瑜伽的时候,念的传承漏了一句,我给大家补上来。
收座的时候念诵下文:
一旦命终寿尽时
自现妙拂吉祥刹(铜色吉祥山)
双运化身刹土中
身成金刚瑜伽母
晶莹剔透光团中
明观至尊莲花生
无二无别正等觉
空乐双运之神变
广大智慧游舞中
三界有情无一余
最胜引导胜商主
衷心挚诚而祈祷
至尊莲师赐安慰
并非口头之言词
祈赐智慧之加持
一切心愿自然成
上堂课忘记念“一旦命终寿尽时”这一句,今天把它补一下。那是下面听课的师兄发现的,不好意思,给大家道个歉!
我的这个传承来源于哪里?来源于很多上师,因为我接受很多的灌顶,自己都记不清了,慈诚罗珠堪布、多昂活佛、齐美仁真堪布等等,有很多的传承。总的来说,基本上是来源于学院——法王如意宝。
(问答环节)
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大乘无上续论释·善说日光》(宝性论)原文
- 《宝性论》第02课